对专业的认识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对专业的认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自发建立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第一篇:对专业的认识论文

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工程认知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紧密结合社会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分析毕业实习的目的出发,讨论当前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应目前社会环境的毕业实习组织、管理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实习 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毕业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总结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往往在大四学年下学期开学前几周进行,此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如何通过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整合所学理论知识、获得工程结构直观经验并对毕业设计服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毕业实习的目的出发,讨论当前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适应目前社会环境的毕业实习组织、管理方法。

一 毕业实习的目的

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修完理论知识及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工地实习和听取专题技术报告。通过该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工程结构从立项、报建到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工程结构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建筑结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毕业设计(论文)做准备。

二 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单位联系有难度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以生产效益为核心,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往毕业实习。对于设计企业,其办公场所有限,很难安排位置给实习生;另外设计人员生产任务繁重,也不愿指导实习学生。对于施工工地,由于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和危险,施工单位往往担心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而拒绝学生实习;尤其是需要在一个工地上安排较多学生时,施工单位就更难接受了。

2.学生对毕业实习缺乏正确认识

在毕业实习中,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目的认识不清楚,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最后提交一个实习报告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没有指导教师严格监督时,往往自我懈怠;有的学生在毕业实习时还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因而很难把心思放在实习上。这些因素都导致毕业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直接造成毕业实习的质量下滑。

3.毕业实习的管理困难

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往往在指导毕业实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待在一起,再加上目前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众多、实习地点分散,使得教师只是偶尔到工地指导、检查,也就不能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督促学生认真实习,使得学生实习效果受到影响。另外,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的管理就更加困难,教师往往只能通过毕业实习报告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这也造成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不高。

4.毕业实习的经费有限

毕业实习的经费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车船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都较以前有不小的增幅,另外,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也大幅增加,这些都使得毕业实习所需经费加大。如果让学生缴纳实习经费,又会使得学生的经济压力加大,对于家庭贫困学生就更为严重。

三 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严格有序的组织与管理是毕业实习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实习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与现场技术人员配合,全面安排好毕业实习,使学生学到知识,得到锻炼。针对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1.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目前,毕业实习的模式一般有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和两者相结合三种。集中实习是以班或专业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到实习单位实习,其优点主要是便于管理,缺点是实习内容较单一,经费和指导教师需要较多。分散实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实习,其优点是实习内容丰富、节省经费,缺点是难以管理、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采取的是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大四学年下学期期末,学校就向学生宣布实习计划,让学生按照要求联系单位实习,由于分散实习的单位大多是学生以后的工作单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往往很高,企业也可按照新进员工来管理。未联系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则参加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由于集中实习人数大幅减少,使得学校经费和联系单位的压力也得到减轻。

2.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

毕业实习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后续毕业设计做准备,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让毕业实习更好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同时也能使毕业实习的目的性更强,学生毕业实习的积极性更高。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是,在大四学年下学期期末就下发毕业设计的选题,让学生带着设计题目进入实习阶段,可以让学生实习期间有的放矢,能够对毕业设计的各个设计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严格的毕业实习管理才能够保证好的毕业实习质量,也才能使得毕业实习顺利实施。毕业实习主要有实习前的动员、实习中的检查与监控、实习后的成绩评定三个环节,毕业实习管理需要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

首先,需要认真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工作。要让学生明确毕业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可请工地负责人或有经验的教师对工地具体情况、施工流程等内容作具体介绍,使学生提前有一个初步了解。安全注意事项是动员大会中需要向学生灌输的重点,一定要明确实习纪律,确保安全。

其次,需要认真落实实习中的检查与监控。分散实习的学生要严格执行导师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在其实习单位都有一个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要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与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将相应情况及时与学生反馈交流。实行毕业实习中期检查制度,通过中期检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约束,也可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调整。

最后,需要对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环节严格把关。考虑到毕业实习日记和报告容易出现抄袭和作假现象,毕业实习成绩的评定就不能只看学生的实习日记和报告,而着重要看学生对实习的理解及收获,因此需要落实毕业实习答辩制度,即让学生陈诉实习中的所见所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解决方法等,并通过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实习中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 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工程认知及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紧密结合社会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毕业实习开展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目前毕业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对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起到一些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唐兴荣、姚江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1(9)

[3]李国峰、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蒋彦涛

第二篇:对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和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自发建立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些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但它毕竟是在新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生产经营方式 农民专业协会 村级经济合作社 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农业市场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已经不能实现农民的增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逐渐减弱;资源配置分散,生产资料浪费严重等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市场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因此,补充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一些省份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既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我国的农业生产体制,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引导农民自发的组织起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自主化、高效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形势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以专业化的生产、服务和销售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够按照市场信息,有计划地组织农产品生产、运销、减少市场风险,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最终增加了农民收入。

2.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户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占有和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大量的农机具、畜力等农业生产资源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被闲置,甚至报废,这种生产资料的分散和闲置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组织各种专业技术服务队,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水利灌溉队、农田机耕队、病虫害防护队、农作物收割队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组建种植、养殖、机械、加工、建筑、运输等各类企业,实现专业化协作、产业化经营和优质化服务,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广大农户由于受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再加上信息来源渠道不畅,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义,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农民,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优势产业规模的形成。

农业生产与工业及其他产业的生产有所不同,受地域性、季节性和农民认识水平的影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最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求各地专业合作社,要立足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优化配置和组合产业相关的品种、技术、资金,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引导带动周边农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新产业带的形成和产业规模的扩大。通过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金担保等服务,引导和吸引社员以及周边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各具特色的核心示范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多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占有和掌握的农村经济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即“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个集体”,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去加强和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6.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乡、村两级的政府职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销售等有机结合的服务功能,区域性、专业性和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特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产、农产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合作各方优势互补的服务机制,解决于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好的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在政府与农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政府落实农业产业政策、实施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宏观调控与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的基本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起来,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形式上讲,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1.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愿结合的经济组织,通过某一项产品共同开发、生产、经营,或就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交流、推广和学习,而形成的专业性组织。农民专业协会拥有140多种不同专业,按行业划分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瓜菜、林业、农产品加工和其他,共7大行业。拥有专门知识的农民组成的农民专业协会,在生产性投入、生产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更有优势,其产品的质量、品种、产量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2.村级经济合作社。村级经济合作社是由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原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上,社区内的农民进行分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在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区,原有的集体经济与组织基础较好的村社,实行村内的分工,形成了村级经济合作社,在村内逐步组成了种植、养殖、机械、加工、建筑、运输等各类村办企业,使村内每一成员参与一项专业性生产活动,这种村内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提高了每个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技能,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成员的收入,也有利于改善生产条件,有的村镇还成为某一产业的专业村。

3.贸工农一体化企业。近年来,一些原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为了拉长产业链条、拓展生产经营范围而介入了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联合经营企业。这类企业利用其资金、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一开始就把农业专业化生产提高到较高水平上,对农民进行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或者使其成为企业员工,或者按要求向企业提供初级产品,然后,对农产品再进行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精加工和深加工,这样,即保证了原材料的来源渠道和产品质量,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使农民特别是纯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运销过程中所获得的后续收益。

三、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迅速发展起来了,但它毕竟是在新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还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发展能力不强、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思考: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营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互助形式,它必将对我国未来的农业生产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至在鼓励和保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在法律上要明确界定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任务和地位。具有经营性质的企业和村级经济合作社要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法人实体,承担法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具有经营性质的农民专业协会要在民政部门登记为社团法人,从事非赢利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2.建章立制,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农民专业协会,或者是村级经济合作社,也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毕竟是一个组织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都必须建立起必要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要制定和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的规范和要求,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原则和目标,构建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并就该组织体系中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政府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职能定位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也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组织运行章程.以确保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行;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投入争取各级财政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积累能力,逐步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的积累发展机制。

3.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

我国农村的发展并不只是农业的发展,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兼有工、商、建筑、邮电通讯、教育、服务等多行业并存的社会体系。因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为此,应该按照完整的社会体系,来规划和设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时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我们也深信,随着城市空间的拉大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很多新兴产业将不断地转移至农村,也必将接纳和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所以,也必将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4.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协调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关联度大,政策性、技术性、群众性强,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做到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引导不强迫,避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归大堆。要培训一支高素质的业务辅导员队伍,指导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实施民主管理,完善自律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总结推广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经验以及热心为民、乐于奉献、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带头人,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共同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参考文献:

[1]唐宗昆: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障碍分析.农业经济,2008.01

[2]马 锟: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05

[3]冯 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福建理论学习,2007.09

[4]侯保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轨迹及特点.农村经济,2007.03

[5]张治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甘肃农业,2006.12

[6]张学鹏: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地位及模式选择.开发研究,2006.06

作者:弓峰山

第三篇: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今天,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过渡期,就在许多学科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则相对缓慢。诚然,近些年来,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激发了很多院校在教育思想、办学定位、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的诸多尝试和探索,有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1 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对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要求都比较强,具体在教学上,表现为几乎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并且这种“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普遍滞后,表现在学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设计创新意识、设计制作、实践能力及职业特点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的问题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难以进入社会职业角色。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规模的扩招,许多院校无论是从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上都没有跟上。忽视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场地受限、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第二,教学课程计划安排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较少,注重感性和艺术创造性而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第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认识;第四,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制约了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第五,学校和企业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

2 对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2.1 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已转变到大众教育,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今后的就业密切联系,培养未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设计师和设计管理人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较快发展后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增长快,但综合实践能力普遍不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2.2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多维的系统工程。传统学科的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写生、专业实践、专业考察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不仅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里都是理论和实践并存,还应该有实习与考察、训练与竞赛、虚拟课题与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等多层次实践内容,各个层次又有若干具体的环节,分布在高等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正是由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该针对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结合自身条件,明确自己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全面、系统地认识艺术设计教学的各层次、各维度的训练目标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基础之上,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构建适合自身发展而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在具有明确的实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指导下,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实践场所与设备,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而学生最终要将自己的思想、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设计制作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学校、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宽设计实践教学空间,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实践机会,了解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生产实践的机会。

第一,加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要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必须让学生将创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揉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各个分层面综合考虑,系统设置先后承接的、纵横贯通的,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二,建立导师指导制,加强工作室建设。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中,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对问题的发现和分析以及解决途径各不相同,从而产生的疑问的时间、内容各不相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求解需求,而本科导师制,采取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形成一帮多的辅导制度,尤其在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随时得到专业上的指导,既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求解需求,老师又可以发挥个人长处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职业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其综合设计实践能力,这些实践往往可以通过工作室的形式来展开。

第三,积极参与设计竞赛,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学校加强与企业全面合作,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潜力的拓展方向。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特别重视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通过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就与社会充分接触,并通过职业实践机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缺乏高素质、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制约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瓶颈。这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懂生产工艺而难以胜任;而有着一线实践经验、精湛技艺的工程人员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又难于步入高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最理想的状况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或是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到与艺术设计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增加其专业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长期或短期聘用的方式,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的精英、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教学、授课、或实践演示。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努力,加强校内、校外的优势互补,才有可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队伍。

总之,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使命。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朝阳学科,要培养的是创造我们未来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高端设计人才。我们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将高校构建成为一个充满实践机遇和挑战的平台。学生在多样化、多元化、系统化的实践训练中,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性,早日胜任自己的神圣的工作和职责,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孙凤森

上一篇:工运理论调研论文下一篇:青年政研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