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2024-04-07

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精选8篇)

篇1: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2011年10月份,经过为期4周的新生研讨课的学习,我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渐渐了解了专业的信息、发展以及我们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

关于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说白了就是研究通过热加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表面形状,研究热加工过程中的相关工艺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解决成型工艺开发、成型设备、工艺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模具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模具制造中的材料、热处理、加工方法等问题。在我们重大,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它始于1960年,其中铸造、锻压、焊接是专业的主要学科。最开始材控专业属于机械学院,后被编入材料学院。

关于发展

从中国现在的国情来看,我们的学科完全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材料加工、制造技术目前还处于一个未成熟阶段,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还是很有前途的。从专业的学习内容来看,这个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

学科,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因此我们以后会走向厚基础、宽专业的模式。而且,从开设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来看,专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一个热门专业。

课程及内容

在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性能学、工程材料学、表面工程学、焊接冶金学、金属材料焊接、焊接方法与焊接设备、焊接检验、焊接结构失效分析及质量控制、塑性成型理论、橡塑材料成型工艺学、橡塑成型模具、金属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我们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更需要加大专业选修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让自己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成为一个高技术人员。

关于培养

我们需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型加工及其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设计制造等专业知识,能在机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领

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专业有三个方向:

(一)焊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掌握焊接成型的基础理论、金属材料的焊接、焊接检验、焊接方法及设备、焊接生产管理等全面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铸造: 这是目前社会最需要人才的专业之一。主要有砂型铸造、压力铸造、精密铸造、金属型铸造、低压铸造、挤压铸造等专业技术及专业内新技术发展方向。

(三)锻压:锻造和冲压的合称,目前在社会上也相当的紧俏,其专业人才往往受各用人单位青睐。

关于能力

我们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各类热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有关设备的设计方法等相关书籍,进行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各类热加工工艺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也必须具备专业以外的其他能力。当我们毕业时应学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点从谢老师经历中我知道确实很重要;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热加工工

艺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我最佩服的是谢老师每年都有发明并且获得专利;感触最深的是他说的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往往能创造新的东西这一道理。

关于就业

我们的专业是具有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毕业后我们可以到机械制造业、汽车及船舶制造业、金属及橡塑材料加工业等领域从事与焊接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的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贸易营销等方面的工作。而重大的材控人才一直以来备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原则上来说可以算百分之百,当然除了继续深造的,也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就业率排在学校各专业前茅。重大的材控人为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重大的材控还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重大的材控会更加的强,更加的有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更有信心和激情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并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2: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专业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夹轨器支架

院 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材控0908

姓 名:XXX

组员:XX XXX XXX 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一、前期工作:......................................................2

1.讨论图纸......................................................3 2.工作任务的分配................................................3

二、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三维图(简化)................................4

三、生产工艺设计和焊接设计..........................................5

1.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5

1.1 生产工艺设计.............................................5 1.2 焊接工艺设计.............................................7 1.3 焊接夹具设计.............................................8 2.14号和22号L型支架.........................................10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0 1.2 焊接工艺设计............................................11 3.12号和25号支架.............................................13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3 1.2 焊接工艺设计............................................14 4.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15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5 1.2 焊接工艺设计............................................15 1.3 焊接装备设计............................................17

四、总结...........................................................18

五、参考文献.......................................................19

小组成员: XX,XXX,XXX,XXX,XXX 组长:XXX

一、前期工作

1.讨论图纸

小组成员共同读图,讨论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工作原理,并把需要焊接成型工艺的部分单独列出来进行设计。

具体工作原理是:车架前端焊接夹具通过上面六个气缸对车架前端进行端面夹紧,下面两个气缸对车间前端进行横向夹紧,并通过轴与法兰实现固定和翻转。由于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结构较为复杂,且大部分零件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螺纹连接,因此我们选择几个重要零件的焊接进行生产工艺分析和焊接工艺分析。其中分析的主要内容有: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14号和22号L型支架、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12号和25号支架。2.工作任务的分配

XXX:完成生产技术文件,即完成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三维立体图。XX、XXX、XXX:责完成焊接件的生产工艺说明书、生产工艺卡、焊接工艺说明书、焊接工艺卡。其中XXX主要负责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生产工艺和焊接工艺的设计,XX和XXX主要负责14号和22号L型支架、12号和25号支架的生产工艺设计和焊接设计以及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的焊接设计。

XX:责完成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工艺装备的说明书,即完成焊接工装夹具的设计,并说明采用此夹具的原因。组长完成材料的整理和工作总结。

二、车架前端焊接夹具的三维图(简化)

三、生产工艺设计和焊接设计

1.1号和20号直角连接板 1.1 生产工艺设计

直角连接板在本装置中其连接、支撑的作用,由角钢和肋板构成。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其中主要的工艺为角钢和肋板的焊接。具体的加工过程如下: 加工成形:(1)材料的储备 Q235,厚度为10mm(2)材料的复验 检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3)材料的除锈

用喷丸法除锈,并上底漆(4)材料的矫正

钢板校平机校正,型材校正机校正(5)放样、划线和号料

通过划线,定位板材加工尺寸和位置(6)下料

机械切割、火焰切割,将材料加工至符合图纸尺寸。(长250mm,宽200mm)

在指定位置进行攻螺纹,以便于之后的固定。(7)坡口及边缘加工(本焊接工艺不开坡口,无)(8)弯曲及成形

应用折弯机将材料折弯90°,使之成直角(角钢)(9)其他工艺

肋板的加工:根据图示肋板的形状制作相应冲头,使用厚度为10mm的薄板作为底料进行冲裁即可获得所需肋板。其中1号直角连接板共需两块肋板,20号直角连接板共需三块肋板。焊接肋板:

(10)将制作好的肋板通过夹具固定于直角连接版待焊位置处,采用手工电弧焊工艺将其焊牢。安装(11)将焊好肋板的连接板用螺栓连接主体之上,直角连接板的加工和装配即告完成。

具体生产工艺卡键后面附表 1.2 焊接工艺设计

说明:该部件的焊接工艺为角钢与肋板的焊接,属于薄板结构焊接,焊缝类型为T型接头,角焊缝。焊接准备:

所需的焊接为直角形支架(角钢)与肋板之间的焊接。(1)焊前清理

仔细清理加工碎屑、残余氧化皮等(2)焊接材料的储存

焊材采用J422(E4303)电焊条,焊条于使用前进行350°C烘干1-2h后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

(3)焊接结构的装配(采用夹具将肋板固定于角钢上即可)

注:焊前在焊缝两端做好相应标记,记录数据。以用于检查焊接收缩量,控制焊接应力变形。焊接工艺:(4)焊接工艺方法

焊缝属于T型焊缝,即角焊缝。采用手工电弧焊焊,焊缝对称布置于肋板两侧。作为薄板结构,可采取一层焊缝即可焊透。(5)焊接参数选择

焊材为Q235钢,焊接性良好。选择与Q235相适应的J422(E4303)牌号焊条,φ=4mm。查焊接手册,可选用整流器ZXG-300R作为焊接电源。板厚在9-12mm时,焊角尺寸的最小值为5,这里选择6。并根据焊条直径确定焊接电流在160-200A,焊速适中,在5-8之间选择。(6)焊接顺序

为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构件受力均匀,应采取对称的焊接顺序。先焊位于角钢一侧左边的焊缝,再焊角钢另一侧右边的焊缝。具体焊接顺序参见焊接工艺卡。(7)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在100°C~150°C之间进行焊前预热,焊后不做热处理,直接空冷即可。(8)检验与修整(9)涂漆

具体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1.3 焊接夹具设计(1)夹具设计任务

将梯形板两腰焊接在直角角钢上(2)零件说明

支架,专用挡铁(2),肋板定位器,螺钉

(3)方案设定

见下图,用夹紧器固定肋板xz方向移动,y方向转动,用两块专用档铁固定肋板xy方向转动达到固定效果

(4)焊后缺陷以及防止

角钢肋板焊接极容易造成角变形,角钢会小于90度,因此焊接时采用刚性固定法。2.14号和22号L型支架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1)材料的储备

Q235,厚度为20mm及14mm(2)材料的复验

检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3)材料的除锈

用喷丸法除锈,并上底漆(4)材料的矫正

钢板校平机校正,型材校正机校正(5)放样、划线和号料(6)下料

机械切割、火焰切割,将材料加工至符合图纸尺寸。(长240mm,宽194mm;长262mm宽140mm;)

在指定位置进行攻螺纹,以便于之后的固定。(7)坡口及边缘加工(无)(8)弯曲及成形

应用折弯机在给定位置将材料折弯90°,使之成L型支架(9)其他工艺

肋板的加工:根据图示肋板的形状制作相应冲头,使用厚度为14mm,10mm的薄板作为底料进行冲裁即可获得所需肋板。分别需一块和两块肋板。

生产加工工艺卡见附表 1.2 焊接工艺设计 焊接准备:

所需的焊接为L型支架与肋板之间的焊接。(1)焊前清理

仔细清理加工碎屑、残余氧化皮等(2)焊接材料的储存

焊材采用J422(E4303)电焊条,焊条于使用前进行350°C烘干1-2h后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

(3)焊接结构的装配(采用夹具将肋板固定于L型支架上即可)焊接工艺:(4)焊接工艺方法

采用手工电弧焊焊,焊缝对称布置于肋板两侧。作为薄板结构,可采取一层焊缝即可焊透。(5)焊接参数的选择

焊材为Q235钢,焊接性良好。选择与Q235相适应的J422(E4303)牌号焊条,φ=4mm。查焊接手册,可选用整流器ZXG-300R作为焊接电源。板厚分别在16-23mm和12-16mm时,焊角尺寸分别选择8,6.并根据焊条直径确定焊接电流在160-200A,焊速适中,在5-8之间选择。

(6)焊接顺序

为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构件受力均匀,应采取对称的焊接顺序。先焊位于L型支架一侧左边的焊缝,再焊另一侧右边的焊缝。具体焊接顺序参见焊接工艺卡。(7)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在100°C~150°C之间进行焊前预热,焊后不做热处理,直接空冷即可。(8)检验与修整(9)涂漆 安装:

(10)将焊好肋板的L型支架用螺栓连接主体之上,L型支架的加工和装配即告完成。

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3.12号和25号支架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

支架(2)(3)均是由两块焊接好的钢板,两端在焊接两块底板构成,在本装置中是将气缸在空间指定位置与主体连接起来。其中主要的工艺是两块连接板之间的焊接,及其与两端底板的焊接,其具体加工过程如下:(1)材料的储备

Q235,厚度为10mm及18mm(2)材料的复验

检验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3)材料的除锈

用喷丸法除锈,并上底漆(4)材料的矫正

钢板校平机校正,型材校正机校正(5)放样、划线和号料(6)下料

机械切割、火焰切割,将材料加工至符合图纸尺寸,即可得到两 块底板和连接板

在两块底板指定位置进行攻螺纹,以便于之后的固定。(7)坡口及边缘加工(无)

生产工艺卡见附表 1.2 焊接工艺设计 焊接准备:

所需的支架焊接为底板与两连接板之间的焊接。(1)焊前清理

仔细清理加工碎屑、残余氧化皮等(2)焊接材料的储存

焊材采用J422(E4303)电焊条,焊条于使用前进行350°C烘干1-2h后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焊接工艺:(3)焊接工艺方法

采用手工电弧焊焊,连接板采用角焊接头,12号和25号连接板之间外角连接处开V形坡口,两侧焊接一层即可。已焊连接板与底板用T型接头,均需在连接板上开K形坡口,焊接一层即可。(4)焊接参数选择

焊材为Q235钢,焊接性良好。选择与Q235相适应的J422(E4303)牌号焊条,φ=4mm。查焊接手册,可选用整流器ZXG-300R作为焊接电源。连接板板厚在9-12mm时,焊角尺寸的选择6。(5)焊接顺序 为尽量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构件受力均匀,应采取对称的焊接顺序。先将两块连接板焊好,在分别将其与两块底板焊接。(6)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在100°C~150°C之间进行焊前预热,焊后不做热处理,直接空冷即可。(7)检验与修整(8)涂漆

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4.16号轴与法兰连接总成 1.1 生产加工工艺设计

轴与法兰均为购买的产品,不需要设计生产加工工艺。1.2 焊接工艺设计(1)材料选用:

轴与法兰均采用45号钢,需在调质或正火为最终状态下作为母材进行焊接。(2)法兰坡口制备:

(3)焊接工艺: 1.焊前预热

焊前在焊接法兰端进行预热350℃。2.焊接 采用手工电弧焊

A 焊条选用,J507,焊条直径Φ4.0和Φ5.0。

B焊条烘干,焊条在焊前须经350℃烘干1h,做到随烘随取用。C焊接电流: Φ4.0 I=170~230A Φ5.0 I=190~300A D 焊接电流极性:采用直流反接。

E焊接顺序:如图所示,靠近轴身一面先焊2~3层后,用加工工清工,并保持层间温度后,翻转焊接,以后每面焊2~3层后,均要进行翻转焊接。

第一层:用Φ4.0焊条打底,电流I=170~230A。

第二层及以后各层,均用Φ5.0焊条填充。电流I=190~300A。

在焊接过程中,尽可能选用小电流进行焊接,并在焊接时保持层间温度300~400℃。(4)焊后热处理: 焊后应立即进行消除应力,回火,其温度在600`~650℃,保持时间约4h,随炉温缓冷至室温取出。焊接工艺卡见附表 1.3 焊接装备设计(1)夹具设计任务

法兰和轴的焊接为两条环形焊缝(2)零件说明

直角定位件(2),支撑钉(2),定位板(2),压夹器(5)

(3)方案设定

见下图,用直角定位器和定位板定位法兰,夹紧器和支撑钉固定轴。

四、总结

作为机械类的学科,课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将课本中的知识深化,锻炼实际能力。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通过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完成了车架前段焊接夹具的一整套开发和设计加工过程。在一开始我们拿到图纸的时候,对巨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的部件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但在查阅了诸多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小组讨论之后,渐渐的对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有所认识。而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这些,我们都靠自己的力量探索、解决。最终我们完成了这项任务。不仅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巩 固和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参考文献

1、《焊接结构生产及装备》 周浩森,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

2、《焊接工装夹具及变位机械图册》 王政,刘萍,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焊接工装设计》 陈焕明,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

4、《焊接工装夹具及变位机械-性能、设计、选用》 王政,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

篇3: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材料成形基础》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模具设计)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具有材料成形工艺概论课的性质, 主要介绍金属的铸造和焊接成形技术。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常用的材料成形方法, 掌握铸造和焊接成形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及其应用, 具有选择零件成形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 并了解材料成形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课程教学的效果, 直接影响到后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模具设计) 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试点专业。“卓越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课程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 能够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 《材料成形基础》课程考核采用试卷考试方式进行, 主要以卷面成绩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考核内容也不够灵活。显然, 这种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该利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使其具有较强综合能力, 从而很好地能够服务地方行业。因此, 如何使课程考核符合“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 解决课程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僵化、考试题型不合理等问题, 确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具有重要价值。

二、《材料成形基础》课程教学与考核现状分析

从“学”角度来说, 《材料成形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 这一学期也是大部分专业课学习的开始, 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较重, 使得学生会更加注重考研专业课的学习, 而对学时较少或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不重视, 有些学生即使来上课, 听课状态也不好。另外, 课程中关于材料成形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涉及多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而一些材料成形具体工艺规范和应用综合性较强, 实践性较强, 学生的学习难度比较大, 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教”角度来说, 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及工艺原则等较为复杂, 知识点分布较广, 因此, 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作为授课教师, 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1]。对此, 我们在上一轮教学过程中初步增加了一些视频教学, 学生反映较好。后续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专题讨论、专家讲座、走进企业或实验室等一系列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 深化教学效果。

《材料成形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期末集中考试为主, 总成绩以“平时成绩 (占30%) +期末考试 (占70%) ”来评定, 其中, 平时成绩以出勤、作业考核为主, 期末考试以试卷卷面成绩来评价。这种考核评价方式, 即使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 作业不好好完成, 甚至直接抄作业, 只要考前突击背书, 也能考出“好成绩”, 特别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前学后忘, 不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不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能动地运用知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意识, 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此, 在上一轮的课程考核中, 我们对学生课堂表现也作了评价, 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 二者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有意识地增加过程考核, 试图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扎扎实实掌握课程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

《材料成形基础》课程考试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论述等传统的题型, 纯记忆性的客观题居多, 需要综合分析和创新应用的主观题较少[2], 学生只要具有较好的记忆力, 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很高的分数, 不能很好地考查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试卷答案往往也是标准化的、唯一的, 直接根据教材和讲授知识的要点进行评分,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比较小, 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因此, 这种单一的、缺乏弹性的考试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造成一方面教师抱怨学生每况愈下, 另一方面学生觉得没学到知识, 二者恶性循环, 不利于优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 我们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 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积累, 而非单纯的分数, 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 让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以考核促教学质量, 以考核促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成绩包括三部分:平时表现 (占30%) 、小论文 (占10%) 和期末考试 (占60%) 。

1. 平时表现。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1) 考勤。主要考察学生上课是否有迟到、早退、缺席等现象, 以及课堂遵守纪律的情况。 (2) 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课上回答老师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情况, 参与课堂讨论情况, 以及学生与教师互动情况。对课堂表现的考核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非常重要的方式。这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思考问题, 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督促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 紧跟教学步伐, 让学生没有时间开小差。课堂表现考核需要贯穿整个课程, 此时更需要教师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 能够及时消化课程内容, 回答教师课堂提问, 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作业完成情况。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按时上交作业以及作业质量, 是否存在抄袭等情况。

2. 小论文。

小论文的撰写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帮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科学精神, 开阔学生眼界。课程考核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结合课程特点, 自由选择论文题目, 查阅文献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完成小论文。上一轮考核中, 我们也让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 但仅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来评价, 结果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 应付了事, 导致论文从选题、格式规范性及内涵等都质量不高。因此, 我们将在考核中提高小论文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让学生引起重视,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写好小论文,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可以有效评价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 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直接手段[3]。考试比较公平公正, 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评分标准的合理设置, 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评分中的主观因素影响[4], 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而且考试便于对整个课程的知识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期末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重点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概念、工艺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试题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内容覆盖面广, 有代表性, 主客观题比例适当, 难易程度适当, 同时注重综合性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课程考核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 那么, 课程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也应该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 这就需要既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又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5]。因此, 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 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或记忆力考察,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和提高。而且, 考核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够激励学生去探讨、钻研[6],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对此, 我们将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对书本纯记忆性的内容, 增加对学生理解、应用知识, 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7]。创新性考核的内容常采用主观性题目, 具有发散性、创新性的特点, 如针对模具设计专业, 对模具采用的成形方法有很多种, 如铸造、焊接等, 如何根据产品工艺及结构要求等综合考虑成形工艺, 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方面的案例分析题将增加。

摘要:课程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材料成形基础》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注重过程考核, 考核内容多样化, 督促学生扎实的掌握课程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又能全面、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

关键词:材料成形基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张国芳, 许剑轶, 张胤, 蔡颖, 胡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33-34.

[2]金敏力, 聂磊, 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Z1) :70-71.

[3]黄彤, 罗通, 魏琴, 曾进.植物生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5) :24.

[4]张勇刚, 李宁, 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化, 2013, (8) :209.

[5]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10) :118-119.

[6]张蕤, 徐鹏, 方明峰.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课程考核方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4, 28 (4) :129-132.

篇4: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1998年,教育部将原先的铸造、锻压、焊接以及部分热处理等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一门新专业[1],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材料成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家对于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现状。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武汉工程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主要设置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模具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包涵了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等诸多内容,这使得该专业具备了宽口径专业的典型特征,同时兼具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人也形象的总结为该专业具有“机械特征和材料色彩”[2],很多高校也把该专业设在机械学院。这就意味着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能力。诚然,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检验和扩充上,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相对较为年轻的综合专业,其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对于开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探索,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虽然我校在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教学实践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由于专业设置较为年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评价等环节,并保证各环节有序开展。目前,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缺乏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及协调性,往往很多实验环节都是独立的,实验课都是根据理论专业课程开设,并没有考虑到本专业的综合情况,各个实验间并没有很好地连贯性和延续性;另外,实践教学的规划和管理不够规范,还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

1.2 实践教学的硬件相对薄弱

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设备。目前,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已拥有现代化加工中心、金工实习基地、力学性能实验室、模具设计陈列室等,其中包括数控机床、力学性能实验设备等。但是随着学校和学院的不断发展,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实验设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有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所需的设备往往达不到要求,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有250多人,有些实验设备的数量只有一台,再加上实验课时有限,这样就不能够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在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和实际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1.3 实践教学的内容相对陈旧、模式古板

实验教学设备除了相对薄弱以外,还存在实验设备较为陈旧落后的问题。然而,现代材料成形新技术在不断发展,很多新兴的材料成形新技术不断的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仅仅停留在很多年前相对较为古老的技术上,而很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待学生离开校门进入到工作岗位时,将很难适应新技术和新装备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的初衷就没有达到,仅仅成了为了实验而实验。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基本都是按照给定的指导书进行实验,并没有给学生一定自由创造的空间,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这与实践教学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上也存在距离。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举措

2.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

首先,应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在开设每门实验课程时,应综合考虑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力争做到大多实验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另外,为了使得学生对实验更加重视,必须实行严格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把实验课与专业课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实验课如果不及格,那么即使专业课再优秀,也算不合格

对待。

2.2 增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不断增大实践教学的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如购买更多的实验设备、提供更多的实验场所等。同时,虽然我校目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实践中心,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目前的规模已逐渐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此外,也可以采取措施,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方式来筹措资金、进行资源共享,不断改善我校的实践教学条件。由于我校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仅武汉市目前在校大学生就有100多万,武汉市拥有众多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

因此,我校可以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将实践教学的效率发挥到最大,这必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另外,我校也可以与武汉市的诸多企业联合,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而且也可为企业提供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广阔的平台[3],最终达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这也是目前国家政策指导

方向。

2.3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学校需不断更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一些实践教学设备需要不断更新,应该贴近当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另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当前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定一些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又反映了当前本专业的前沿方向,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也紧密结合,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验。比如,目前本专业设置的其中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为“低压铸造工艺设计”,该实验涉及到的内容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流体力学,材料力学,铸造工艺,合金熔炼,材料界面,传热传质学等,该实验涉及面广,同时是企业当前应用的热点。实践证明,学生对该实验具有很大的兴趣,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进行设计,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教学效果。

2.4 加大科研促进实践教学的力度

当前,高校都在朝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这充分说明科研目前已成为高校非常重视的一块阵地,作为高校的每位教师也把科研作为自己很重要的本职工作。由于每个高校教师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并且其研究课题始终追踪着当前研究热点和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这可以解决学校实验教学设备和经费欠缺的问题,并且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学生通过接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前沿的研究方向,使学生很好地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很好地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先进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将具有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实践教学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3 结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牵涉到的方面广泛,具有宽口径的特性,结合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情况介绍也可看出,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处理不当,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教学需要不断的摸索和研究,应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企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动态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使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

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超辉,谭婷婷.基于天津滨海新区人才需求探讨模具教学改革[J].模具制造,2010(3):90-92.

[2]王悔改,宋延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116-118.

篇5: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

新中国5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本科教育长期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批应用型、技术型和职业型人才主要是由本科教育培养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做法中,形成了“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本科教育思想。各学校纷纷成立了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按行业领域划分专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做法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诸如: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而变得愈益突出。 80年代初期,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中国一些高等院校的热加工类专业转向材料类学科发展,并由此形成了热加工类专业在材料学科和机械学科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大多转入材料学科,而铸、锻、焊专业有相当数量保留在机械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其范围涵盖原来的部分机械类专业和部分材料类专业。目前,中国有百余所高等学校办有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其中多数以原来的热加工类专业(如铸造、塑性加工、焊接、热处理等)为主体。由于各院校原有的专业基础不同,专业的定位及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培养模式及培养计划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2002年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曾在西宁召开会议,对中国各高校中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该专业大体上有三种主要的培养模式,一类是以原热加工类专业为基础,在拓宽基础的前提下,为适应国内人才需求的行业特色,采用有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另一类也是以原热加工类专业为基础,但取消专业方向,加强基础知识,扩展适应领域,进行宽口径的通才式培养模式;第三类是以原机械类专业为基础,涵盖热加工领域,形成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上述三种培养模式之外,由教育部批准的焊接技术与工程目录外本科专业,其专业领域也应隶属于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的专业范畴。对于上述情况,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曾责成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牵头制定了针对上述四种情况的指导性专业培养计划,并于2003年4月报送教育部高教司和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篇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认识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实习单位: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实习地点:福建三明

实习时间:2008年6月1日至6月6日

一、实习目的、要求

认识实习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对炼铁---炼钢---轧钢的整个钢铁生产系统及厂间的相互关系有基本的了解.对钢锭的轧钢生产过程及主要工艺设备建立起必须的感性认识;同时,对铸造,焊接与锻压等生产过程建立起必要的感性认识,以便为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学习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生产实际知识和为”四化”勤奋工作的精神,增强热爱专业,爱劳动的思想.对实习的要求:

①要求对各厂原料的种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和用途,生产的品种规格和用途,成产过程及主要设备和生产能力有一般性了解.②要求对各个厂的原料,产品,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形式,主要参数,生产能力及轧钢车间的品面布置等有基本的了解.③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在实习结束候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并交给指导老师根据报告质量,实习态度及考试成绩中和评定.④认真听取各级安全报告,遵守交通规则及车间劳动纪律,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二、实习公司简介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福建省三明钢铁厂,建于1958年。2000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设立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三钢集团公司有上市公司——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及9家控股子公司。公司(不

含三化公司,下同)有在岗职工111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1人(高级职称223人、中级职称728人)。

公司技术装备精良,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全国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主体生产设备全面实现电子计算机控制,实现了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公司现有总资产103.9亿元。企业已成为有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全流程生产线以及动力、运输、机械制造、建筑安装等配套齐全的大型企业集团。2006年,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三钢名列338位。

公司主导产品为“闽光”牌螺纹钢筋系列、钢筋混凝土用线材系列、拉拔用线系列,并成功开发出冷镦铆螺钢系列、优质碳素结构钢系列和中厚板等多种产品。螺纹钢筋、Q235热轧圆盘条和SL2拉拔用线产品均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其中螺纹钢筋、Q235热轧圆盘条均为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产品,螺纹钢筋产品还荣获国家“金杯奖”、“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和“全国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双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三钢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高效低耗、做大做强的主战

略,不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依靠技术进步,走内涵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的路子,企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自1998年产钢突破100万吨后,2003年,产钢突破2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3.82亿元、利税总额15.92亿元,其中利润10.98亿元,被评为“2003年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2005年,跨上300万吨钢的新台阶。2006年,产钢31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0.61亿元、利税12.84亿元,其中利润7.11亿元。2007年,三钢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三钢精神

时时创新,日日进步,事事争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个企业来讲,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没有创新就难以生存、发展。

时时创新,强调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同时也是科技、管理、销售、产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的延续和发展。时时创新应成为广大员工做每件事的出发点。

日日进步,强调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精神,克服指标到

顶、潜力挖尽、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达到管理极致、消耗极限、质量极品的境界。日日进步应成为企业和广大员工做每件事情的落脚点。

事事争先,激励企业和员工要有敢为人先、奋力进取、勇争第一的精神风貌。对企业而言,事事争先就是敢与最好水平叫板,勇做行业排头兵,在竞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争创一流。对员工而言,事事争先体现了工作中的开拓思想、创新精神、顽强斗志和拼搏作风。事事争先,应成为广大员工做每一件事的着力点。

价值观

创造满意——我们永恒的追求

用户满意,就是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员工满意,企业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生存、发展的平台。员工是企业最可贵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让员工安居乐业,无忧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投资者满意,就是让投资者分享企业成功的喜悦,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社会满意,就是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更是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企业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理所当然要反哺社会,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尽心竭力。

三、轧钢车间安全规程

初轧

1初轧机应设有防止过载、误操作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安全装置。

2在初轧机和前后推床的侧面应有防止氧化铁皮飞溅和钢渣爆炸的挡板、索链或金属网。

3轧机前应设排气装置。

4火焰清理机应有煤气、氧气紧急切断阀,煤气火灾报警器和超敏度气体报警器。

型钢轧制

1对弯曲坯料,严禁使用吊车喂人轧机。

2轧机轧制时,不得用人工在线检查和调整导卫板、夹料机、摆式升降台和翻钢机,不得横越摆台和进到摆台下面。

3型钢专用加工作业线上各设备之间,应设有安全联锁装置。

4横列式小型轧机,粗轧区域应设防护栏板。高速线材轧机,精轧机架应设金属防护网(或板)。

5采用活套轧制,活套沟上面应设置不低于500mm的挡板,并设有进入活套沟的带联锁装置的安全门。

6小型轧机尾部机架的输出辊道,应有高度不小于0.3m的栏板,在通过轧件的一面应有坡度。

7卷线机的操作台主令开关,应设在距卷线机5m以外的安全地点。

板、带轧制

1轧机除鳞装置应设置防止铁鳞飞溅的安全护板和水帘。

2中厚板轧机侧面应安设可挪动的防护网。

3三辊轧机升降台、中辊、辊道和拨钢机应设有机械和电气联锁。

4连轧机与卷取机之间的输送辊道,两侧应设有不低于0.3m的防护栏板。

5轧机应能在带钢张力作用下安全停车,应使带钢张力降到额定张力的25%以下。轧机重新起动时,机架间不允许有活套。

6卷取机应设有安全罩、报警显示和安全联锁装置。卷取机工作区周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2.0m的安全防护网或板。地下式卷取机的上部,周围应设有防护栏杆。

7带钢捆带拉紧装置,应有防止捆带拉断和松弛的安全防护设施。

8板、带冷轧机应设有防止冷轧板、带断带和头、尾、边飞裂的设施。

9防止叠轧薄板粘结的涂料,应采用无害原料。

10叠轧薄板轧机辊颈润滑应采用无害的润滑剂。使用沥青作润滑剂时,必须设有排烟净化装置。

钢管轧制

1穿孔机、轧管机、定径机、均整机和减径机等操作设备和主要辅助设备之间,应设有严密的电气安全联锁装置。

2延伸机受料槽应有防止积水措施,或设置防止氧化铁皮爆飞的链幕。

3采用油类调制石墨润滑芯棒,应设有抽风排烟装置。

4检修或维护高频设备时,必须切断高压电源。

5冷轧管机与冷拔管机,应设有防止钢管断裂和管尾飞甩的措施。四、三钢公司主要产品

螺纹钢筋、Q235热轧圆盘条、SL2拉拔用线产品、冷镦铆螺钢系列、优质碳素结构钢系列和中厚板等多种产品。

五、(一)炼钢生产工艺流程

2.炼钢的工艺→连铸

92电炉→LF(精炼炉)→VD(真空处理炉)→模注

(1)D炉

a.电炉的主要技术参数:

直径:6.8m平均处理时间:98min

出钢量:80t~90t

电极:直径558mm(3根)

功率:55~65MVA

b.工艺过程:

补炉→装料→吹氧助熔→吹氧脱碳→脱磷→取样→出钢和预脱氧→吹氧脱碳:C+O2=CO2↑(让钢中夹杂物、气体上浮)

脱磷:加入CaO、FeO,温度下降(1560℃—1580℃为脱磷的最佳温度)

取样:测试C、P水平

出钢:氧含量800—900ppm

预 脱 氧:CaBaSiAl、Si-Fe、高锰、Al

c.原料:管头(钢管的两端常出现缺陷)、社会废钢(占30%~40%)、生铁

d.要求:C:0.05%~0.10%

P: ≤0.12%

钢水温度达到1020℃~1660℃

e.效果:[O]:200ppm[N]:50~55ppm[H]:2~3ppm

(2)LF炉

a.LF炉的主要技术参数:

功率:12MVA

电极:直径300mm(2根)

处理时间:70-80min

b.原材料:钢水(从电炉中得来)、合成渣(作用:吸附夹杂物、降低S含量、加

入合金元素)

c.工艺过程:

从电炉过来的钢水→工位→吹氩气(目的是使夹杂物上浮、成分均匀、温度均匀)、喂铝线、加合成渣→造白渣→加合金→二次取样→调整→调整温度到合格→出钢

取样:C、Si、Mn、P、S、Cr、Ni、Mo、N

造白渣:[O]↓白色说明[O]很低,<100ppm(成材钢[O]<80ppm,好的成材钢大约为15.20ppm)

喂丝机:直径10~13mmAl+[O]生成Al2O3降低[O]

d.注意事项:造好白渣、吹氩气、取样要有代表性

e.效果:[O]:50~60ppm[N]:50ppm[H]:3~4ppm

(3)VD炉(真空下保持10~15min)

VD(vacMumDe8a“吨)精炼法,是将电炉、转炉的初炼钢液置于密闭罐内抽真空,同

时钢包底部吹氩搅拌的一种钢液真空处理方法。在电炉、转炉中经过熔化、初步吹炼,再置于真空罐 内(真空室)通过底吹氩搅拌加速脱气过程,以获得纯净的钢液。

(二)轧钢生产工艺流程

(1)轧钢主要设备:三段式连接加热炉三套

2800轧机一套

11辊矫直机一座、7辊矫直机一座

圆盘剪2台、横剪2台

辊底式热处理炉一座

(2)原料准备:连铸坯

尺寸:厚度210mm,230mm,250mm;宽度1050mm,1300mm,1550mm;长度1500~2500mm;

技术处理:火焰清理、风铲清理、砂轮清理、机械加工等

(3)加热:三段六点供热连续式加热炉(端进端出、燃烧混合煤气、推钢式)4座

主要技术性能:

炉体尺寸:有效宽度6.15m,有效长度30.275m,有效炉底面积187㎡;

滑道尺寸见下表

滑道尺寸表:

预热段

加热段

均热段

滑道根数

4根

4根

7根

滑道间距

1000mm 1000mm 650mm

滑道与墙距

1125mm 1125mm 975mm

中间两滑道间距

1900mm 1900mm 800mm

炉子用途:加热板坯;

炉子操作制度:连续作业;

板坯装炉温度:冷装或热装;

板坯加热温度:1150~1250℃;

炉膛最高允许温度:1350℃;

炉子公称加热能力:108t/h;

炉底强度:650kg/㎡.h;

混合煤气的发热值:6691~9200kj/㎡

热耗比:2300~2509kj/kg

炉嘴前煤气压力:9800~19600pa

最大煤气消耗量:3000m3/h

空气预热温度:400~550℃;

空气换热器形式:陶土换热器;

最大烟气量:28㎡/s

烟囱最大吸力:490~588pa

换热器后废气温度:500~550℃

炉底管冷却方式:1号和2号炉水冷,压力0.2~0.4pa

3号炉汽化冷却,蒸汽压力0.6~0.9pa

推钢机:最大推力120*2t,最大行程2700mm,带负荷工作速度78mm/s;

加热缺陷及其防止:钢的过烧;应避免加热温度过高及其在高温长时间停留;轧机发生故障,应设法降低炉膛温度并减少进入炉内空气量;钢的脱碳,避开免脱碳的温度范围,控制炉内氧化气氛,使氧化速度大大降低。

(4)除鳞:

用压水强烈冲击作用除去板坯表面的一次氧化铁皮和在精轧前后用高压水去除二次氧化铁皮的过程。

轧板厂的高压水除鳞共有3处,分别位于出炉进入辊道后,大立辊轧机处和四辊精轧机处。其高压水的压力为15~20MPa,工作压力16~18MPa,其中普碳钢为120MPa,合金钢为17~20MPa,水嘴角度17~20°,距辊面距离600mm。

(5)粗轧:

主要任务将坯料展宽到所需的成品的宽度和进行大延伸轧长,以及对钢板齐边处理,设备有大立辊,二辊粗轧机等。

立辊轧机的设备技术性能:

上部¢1000~900mm;下部¢950~850mm

辊身长度:600mm;辊颈高度:200mm

轧辊单重 3t;材质60CrNi

辊间开口度 最大2800mm;最小650mm

主传动电机:N=800kw;n=50~100~150~300r/min

轧制线速度:1.21~3.0m/s

最大轧制压力:3000kN

平衡液压缸工作压力:8MPa

侧压传动速度:20~200mm/s; 最大侧压量 50mm;N=180~270kw

n=500~750~1000r/min

侧压电机

二棍轧机的设备技术性能:

辊身直径:Max 1160mm;Min 1070mm;辊身长度 2800mm;

辊颈直径690mm;辊颈长度855mm;

轧辊单重 34t;材质 60SiMnMo;

二辊轧机最大工作开口度500mm;

换辊最大开口 900~950mm(以辊径1100mm为准)

轧机最大允许的轧制压力 2000t

主传动机:N=2400×2kw;n=20~30~60r/min;

轧辊平衡液压缸工作压力 8MPa;

回转装置的回转在一个冲程内压下丝杆上升1.867mm;

离合器旋转30°,压下丝杆旋转14°

电动压下电机两台:N=58/80×2kw;n=570~720r/min;

压下丝杆上升速度 50.8mm/s;下降速度 2804mm/s

压下螺丝中心距 3540mm;万向拉轴倾角3°50′~4°53′

二辊与立辊的中心距

7955mm;

牌坊窗口宽度:上1260mm ;下1200mm

二辊轧机辊身两端辊缝差≤0.5mm;轧机冷却水压≥0.3MPa

轧机开轧温度≥950℃;最大许用压下量:25mm;最大许用压下率:30%

二辊轧机应接成品负偏差5mm,送回辊轧机的轧件厚度下表:

送料厚mm 30~40 50~60 60~70 70~80 80~160

成品厚mm 6~10 12~20 22~30 32~40 42~50

机前锥形辊道转速:330~450mm;

;线速度1~3m/s;辊身直径 168~302~520r/min

辊身长度:3600mm

辊道间距:420mm

粗轧的轧制方法:全纵轧法;横轧——纵轧法;全横轧法;纵轧——横轧法

(6)精轧

主要任务:将钢板轧成成品尺寸,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主要设备:3000mm四辊可逆式轧机,轧机整体与主传动装置,机架,换辊装置等构成主轧机系列。

(原2800mm四辊轧机主要参数)

工作辊径:¢750~800mm; 辊身长度:2800mm

辊颈直径:¢400mm辊颈长度:1000mm;

单重:14.8t;材质:球墨混合铸铁

轧辊开口度:210~265mm;大换辊:265mm;小换辊:210mm

主电机:N=4800kw;n=±0~60~120r/min;工作辊驱动跳闸电流 17600A

工作电流:2000~8000A;最大许用轧制力:2000t

电动压下电动机:N=4800kw;n=570~720r/min

二辊与四辊间中心距:36189mm;换辊侧牌坊窗口宽度:1600mm;侧传动1580mm

四辊轧机咬入速度≤60r/min;轧机冷却水压≥0.3MPa;终轧温度≥800℃

(7)冷却

以下不用水冷却(厚板冷却速度过大,容易造成温度下降而发生瓢曲)。以上适当调节冷却水量进行冷却。

六、实习体会和收获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学生们不仅对炼钢、轧钢的工艺及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下学期的专业学习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使我们更加感到自

篇7: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确保食品在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中维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开发和创造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需求的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实现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食品制造。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的食品科学、食品工艺、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理论知识,具备食品加工、储运技术以及产运销过程中营养品质监控能力,具备保健食品研发、食品与健康关系机理研究能力和公共营养咨询、指导能力,同时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实验、生理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应用营养学、营养配餐设计与烹饪学、功能食品原理与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及相关实践课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类食品企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贮运销售、保健食品研发;到大型超市、酒店餐饮部、食品流通领域、营养保健机

构、食品监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卫生与营养品质监管、指导等相关工作。

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学习,我更进一步的了解现阶段我们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概况,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对此,我对四年大学的学习做出以下规划:

1第一年,适应大学生活,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认真学好通识教育必修课,打好知识基础。

2.由于自身英语薄弱,所以第二年的主要任务是在学好各个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尽最大的努力争取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为大脑充电,拓宽思路。确定大学毕业后,要不要考研。如考研,明确方向,目标。

3.第三年,认真学好专业课程,有机会的话尽量多参加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商业策划大赛,商业模拟运营等活动)。为今后工作积累各种经验,丰富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篇8:对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 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高等学校1003所, 在校本科生有371万人, 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到位等, 从而使得培养的技术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社会的现实需求。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而“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高等学校更新丁程教育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探索。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旨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 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 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 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专业设置方案在原洛阳工学院的铸造、锻压、焊接、模具和热处理 (部分) 专业基础上整合而成的, 其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原洛阳工学院成立的铸造、热处理专业。本专业2006年获河南省特色专业, 2008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按一本招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2010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成形基础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专业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进修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摩擦学、河南省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教学实践基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学科, 其基础知识必需由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共同构架。1998年国家设置成立本专业后, 其内涵和服务面向与以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年来, 为满足社会需求, 培养面向企业一线、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在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提出了“平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专业厚基础的公共基础课和材料加工专业基础课大平台, 灵活设置铸造、锻压、焊接和模具四个特色专业方向, 并相应构建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 共累计向社会输送4800余名毕业生, 已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国机械行业和中原地区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依据行业地域优势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 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被作为典型事例在国内高校中推广、示范。

二、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及优势

1.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在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构建多层次的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 逐渐形成特定的办学环境, 孕育、催生了产学研合作特色的成长。 (1) 加强校内外实习、科研基地建设,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建设, 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 将这些基地建成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目前, 专业的校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主要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校内实习基地等。专业还根据建设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建设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这些实习实践、科研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 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2)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在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了提出了“平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 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 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2002年以来专业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为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修订培养方案, 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4) 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专业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 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 (论文) 、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教师, 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 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 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5年来, 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均在90%以上。 (5) 以产学研合作为桥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下场实习、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化训练, 使得本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升高, 开展工程实践指导、同开展科研合作的水平大幅提高, 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中坚的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 (6) “3公里工程教育圈”培养优势。洛阳市是我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机装备、轴承等大型通用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国家“一五”期间的165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7项落户洛阳。作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洛阳市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域优势显著。一是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密集, 洛阳市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 特别是在大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方面优势突出,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二是技术力量雄厚, 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三是装备制造业人才济济, 在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 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

洛阳市在机械加工领域的行业、地域优势, 每年吸引约百所学校数万名大学生到洛阳进行专业实习、科技创新活动, 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 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地理位置上,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船重工725研究所、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河南科技大学距离均在3公里以内,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公里工程教育圈”。多年来, 专业与这些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已经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平台, 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 开展以“3+1”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核心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因此, 充分发挥洛阳开展工程教育行业、地域优势, 对培养工程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工程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发布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 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制定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 (或) 前沿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2.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清晰思考和用各种方法准确表达的能力;对通用技术的应用能力;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等。

3.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 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社会责任感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 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国际实视野, 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专业。针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以洛阳市“3公里工程教育圈”为依托, 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提出了本专业“1+2+3+4”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思路, 即:“1”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 即以材料、工艺、设备为主线,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2”即两个阶段, 三年的校内理论学习、一年的企业主导工程实践两个阶段, 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指三个层次, 采取工程认知、工程能力、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4”个贯通, 实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基本素养和工程基本能力的相互贯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依托洛阳“3公里工程教育圈”, 构建“3+1”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即通过3年的校内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与1年的企业工程实践教育, 产学研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内学习阶段, 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 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 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关键技术要素

1. 组织管理。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 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协作组。各试点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 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1) 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 负责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 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2) 成立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担任正、副组长, 负责人企业资深工程师、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 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 师资队伍是关键。加大建设力度, 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 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2. 质量保障。

(1) 机构保障。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领导机构, 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 完成校内外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质量监控。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 (2)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 (3) 师资保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 着力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和扎实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 (4) 经费保障。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 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学校列试点专业专项经费。设立专业培训基金, 选派教师赴企业、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质量工程、工程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经费可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进修。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 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 (5) 基地保障。学校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以试点专业为主体, 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 成立联合培养体, 建立培养基地, 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五、结语

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和内涵的系统研究,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 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平台+特色”及“3+1”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学生一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环境的锻炼, 直接培养了学生工程能力, 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大大地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品质。制定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新路子, 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勇奇.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 2010, (12) .

[2]汪木兰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定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12) .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5) .

[4]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01) .

[5]赵晓闻, 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02) .

[6]陈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7]徐长山.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5 (3) .

[8]董海瑞, 齐晓慧, 陈欣.基于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6) .

[9]盛朝强, 谢昭莉, 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32 (3) .

上一篇:【自主阅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我见下一篇:十二生肖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