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连绵词研究

2022-07-15

第一篇:诗经中连绵词研究

诗经论文:《诗经》酒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包含了春秋中叶之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社会风俗、政治秩序等方面的场景,从这部作品几乎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全貌。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历代对《诗经》的研究可以说涉及的面宽而广,本文试图从《诗经》中酒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先秦时代的文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进行梳理。其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酒之起源,并详细梳理出了《诗经》中与“酒”有关的章句以及《诗经》中所记载的各种酒器。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有35篇,《诗经》的105篇《雅》中,“酒”字出现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现“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现“酒”字11次;《颂》40篇中,“酒”字共出现6次。如此高的出现频率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的酒文化现状。《诗经》中共涉及到大概16种酒器,通过对酒器材料的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酒器的不同使用场合、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文化韵味,尤其是显示出了森严的等级秩序。第二章主要从“礼”这一角度出发,对《诗经》所体现的酒文化进行论述。论文对《诗经》中的饮酒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笔者将其分为不具备礼仪性质的饮酒诗和十分讲究礼仪性质的饮酒诗两大类进行了论述。结合《小雅·宾之初筵》和《大雅·行苇》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当时饮酒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了《诗经》中所体现的乡

饮酒礼和燕礼。乡饮酒礼的是被用作赞美宾客,表达礼贤下士的思想,最主要的是在整个仪式中,充分发挥了礼的规范作用,有效地约束了众宾客在饮酒过程的言行举止。通过燕礼与乡饮酒礼的比较,可以看出,燕礼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乡饮酒礼演化而来的,二者虽然相似但绝不是雷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诗经》中的酒德文化。首先论述了《诗经》之前的酒德文化,周初统治者吸取殷人纵酒亡国的教训,周建立之初便积极实施戒酒的政策。《尚书·酒诰》篇的核心要旨,是引导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饮酒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酒德政治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酒德文化,《诗经》中对饮酒的态度已不像《尚书·酒诰》中那么严厉,在《诗经》中出现了一些“酒鬼”形象和一些具有酒趣意味的诗篇。但这并不是说“《诗经》时代”己无酒德可言了,相反“酒德”与“酒礼”互为表里,共同规范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具体表现在《诗经》酒诗在殷周孝性理念的感染下,更关注的是宴饮双方的人格和道德评价,这一标准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为以后儒家以“礼”为行为准则的思想原型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英文摘要】”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clud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recor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spring and poetry, these poems contain people’s lives before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landscape, social customs, political order, etc.

scenes from this work is almost that time of dialysis to the social picture. This is the book’s literary value. 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research can be said to involve the wide and extensive, this is trying to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e that perspective to the culture of pre-Qin era.The main part of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wine” to sort out the poems. Which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wine in ancient China, and more came ou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e” relevant Chapters and the “Book of Songs” recorded in a rich and diverse variety of wine. According to my statistics,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wine” of the Psalms are 35, “Book of Songs” 105 “Ya”, the “wine” word appears 50 times, including “Xiao Ya,” 74, a “ wine “word 39 times,” Daya “31, a” wine “word 11 times. Such a high frequency of the wine culture wa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tatus quo. “Book of Songs” Communist involves more than 20 wine, wine by the collation of material,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textures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using the occasion to reflect different forms of cultural flavor, in particular, shows a strict hierarchical order.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gift” that perspective,

the “Book of Songs” embodied in the wine culture were discussed. Papers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poem were simply drinking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does not have to be divided into the nature of the drinking etiquette is etiquette nature poetry and drinking poems are discussed in two categories. With “B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east,” and the “reed” was more comple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drinking and bless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as reflected in this ritual, and Yan Li. This ritual is to be used more praise guests, courteous expression can be used for solid state such as Pong, but most notably in the ceremon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itual norms, effective restriction on the guests in the demeanor during drinking. Yan Li by comparison with this ritual, we can see, Yan Li Tai largely evolved from this ritual, but they will not be identical between the two.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German wine culture. First with the Xia,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 folk discusses the “Book of Songs,” the wine before the German culture, weekly drunken Yin Dynasty rulers learned the lessons of subjugation, Zhou Jianli the beginning of the alcohol policy will be actively implemented. “Book·Wine Patent,” the core thrust of articles is to guide people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a political form of wine affairs, the phenomenon of drinking behavior is linked with the national order, and disord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tical life, “drinking subjugation” of or “alcohol abuse” of Germa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basic wine. On the basis of “Book of Songs” contained in the German wine culture, “Book of Songs” featur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German wine is full of human relations and ethics approval and recognition of one God. 【关键词】诗经 酒礼 酒德

【英文关键词】Book of wine gift wine Germany 【目录】《诗经》酒文化研究4-6Abstract6-7

摘要

第一章 《诗经》中

第二节

引言9-11的酒描写11-26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酒11-14《诗经》中的酒14-18第三节 《诗经》中的酒器18-26

第一节 礼的起源第二章 《诗经》酒礼文化研究26-4126-28第二节 从《诗经》中的饮酒诗看饮酒礼28-41

二 从《宾之初筵》和《行一 《诗经》中饮酒诗的分类28-32苇》看饮酒礼32-35四 《诗经》中的燕礼41-46

三 《诗经》中的乡饮酒礼35-3838-41

第三章 《诗经》酒德文化研究

第二节 《诗第一节 《诗经》之前的酒德41-43

结语46-47经》中的酒德43-46参考文献47-48

附录48-5250-5253

一 主要参考书目48-50后记

52-53

二 主要参考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第二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

《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 关键字:《诗经》艺术

一、诗经艺术介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 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 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 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 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 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 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

1 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 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 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 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 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 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 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 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 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 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 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 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 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 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2 蒙”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 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

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 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 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炮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 (《齐风·甫田》)等等。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 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 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 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 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 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 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 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 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四、诗经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的艺术特色由此源头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为抒情言志之作,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纷云,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篇,在世界各国文学史中是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文学特色,它开辟了抒情言志的道路,使之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所表现出关注现实·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沉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

3 其中屈原继承了《诗经》中以个人为中心的抒情发愤之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为之体现。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后世之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还有陈子昂,唐代许多诗人都继承“风雅”精神。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人立为准,“比兴”则在艺术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的箴·铭·诵等文体的四言句式和辞赋·骈句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追溯到《诗经》。

第三篇: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再次品读《诗经》,竟再次被里面那份纯真洁净的爱情所感动。在众多的爱情民歌中,有的朦胧凄美,有的清新明朗,有的则热烈奔放。爱不释手地读着这些爱情诗,仿佛嗅到远古爱情之花的辛辣和馨香!就让我沉醉,就让我回味在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1、一见钟情

爱情是感情的契合,是两颗心一刹那的碰撞和共鸣。一见钟情,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就从此开始。《郑风·野有蔓草》有诗曰:“野有蔓草,零露汚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在这首诗歌中,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邂逅,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爱自此开始!

2、赠送礼物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全诗略)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与芍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着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身影,他们有说有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你听,那姑娘说:“去那边看看好吗?”小伙子说:“我虽然已去看过,但我还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于是“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特有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以及《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琚”的传情形式是与“采兰赠药”完全相同的。

3、约会守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手踟蹰--------”《邶风·静女》中两个青年男女约会城楼下,年轻姑娘的大胆、俏皮,躲起来让男的寻找,而那男的那么急切,他刚开始很得意地赴会,结果到了那儿,女孩子却躲了起来,害他抓耳又挠腮。调皮天真的情态平添了几多生活情趣。

4、谆谆告诫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全诗略)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从姑娘这些所劝之语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了姑娘是多么的委婉多情。

5、山盟海誓

《诗经》所表现的爱情专一的这一主题一直是为我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人人赞颂的。《卫风·氓》中有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石匪席——匪,通“非”。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这一爱情誓言对后世影响极大,也许它就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式的爱情誓言的缘起吧。《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敫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如果把这句誓言翻译为白话文,那就是“活着如果不同住一室,纵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阳!”由此可见这位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

追随古人经历的爱情过程,可以真切感受到原始爱情的种种特质。《诗经》中的爱情观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直正如木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诗经传序》中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也。”朱熹的这段话告诉后人,因为《诗经》305首诗歌大都产生于周朝兴盛之时,那时圣君重视教化百姓,民风淳朴,而所选之诗歌又是经过乐官反复挑选加工,后来又经过大教育家孔子的删定,因此《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点,能对百姓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感情都是纯正健康的。《关雎》一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那位在河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窈窕淑女”是多么美丽动人啊,她将这位“君子”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之正,声气之和。

2、纯净如水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来自民间,来自大自然,所以有着最原始最野性的真实,而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郑风·出其东门》是一首高雅的情诗。该诗以在郑国城东门男女春游盛况为背景,写其所见所感。它“直书其事”,于直说中见坦率,见专一,也见风趣,含有苦涩而芬芳的别样滋味,形式与内涵都有着动人的美感,是朴素美与优雅美的结合。“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恩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有女如荼,匪我恩且。缟衣茹蘧,聊可与娱”。在“如云”,“如荼”的众多美丽的游人中,只有一位衣着俭朴的姑娘打动了他的心,他喜欢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缟衣綦巾”的那位。面对外界的诱惑,面对花花世界,他都眼空无物,心净无尘,一往情深地爱着她。《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浪漫与明媚。它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3、热情似火

在《诗经》的许许多多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大胆表白、信誓旦旦、疯狂追求、超越一切。那种真挚、大胆、热烈、执著、无我、真诚炽热,超越了一切,甚至生死。<召南.票有梅>“票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票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票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有七分。这梅子其实是象征着青春时光的流逝,岁月对任何人都是无情的,这姑娘觉得青春的时光要逝去了,于是急于寻找爱情。她说树上梅子还有七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放过了良辰!她爱那个小伙子,她不说她爱他,而告诉那小伙子切莫放过了良辰。下面越说越热烈,她说︰梅子落地纷纷,树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就在今朝别再等!越来越急了,因为青春越剩越少了。梅子落地纷纷,收到我的篮子中。追求我的小伙子啊,你开一开口我就答应!爱情的热度竟然达到了这种程度!

4、坚贞如石

“白头偕老,同心永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芝兰千载茂,琴瑟百年和”,中华民族特别崇尚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忠贞不渝。如前文的《郑风·出其东门》,此诗写一位男子表示自己爱情专一的誓言,在这首诗中,这位男子的誓言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开头他就说:“出了东边那城门,美丽的姑娘多如云。虽然姑娘多如云,不能动我半点心。”为什么不能动他半点心?因为他心中早已经有了意中人,这意中人就是“缟衣綦巾”那一位。又如《邶风·击鼓》,诗中有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情景的爱情诗。回想起当时出征之时与妻子生离死别时拉着妻子的手而发出的“与子偕老”的坚定誓言,但战争的残酷让自己的诺言难以实现。结尾那几句感叹的意思就是:“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战争的残酷将使我难以活着与你相见!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我那‘与尔偕老’的誓言将难以兑现啊!”这一唱三叹,感情之强烈,在爱情诗中实在是叹为观止,这位战士(役夫)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读者感动啊!

5、优雅如诗

《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为美,以含蓄多情为美。在《关雎》中的君子眼里,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么美丽啊;在《陈风·月出》中的小伙子看来,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么动人啊;在《邶风·简兮》中的少女眼里,那“硕人吴吴,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的舞师是多么雄健有力啊;在《卫风·伯兮》中的少妇眼里,那“伯兮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为王前驱”的丈夫是多么威风凛凛啊。

《秦风·蒹葭》就是这样一首著名的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这首优美的情人恋歌中,诗的开头,描写了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之景,在这样的场景之下,诗人牵肠挂肚地思念着自己的情侣来。但眼前秋水漫漫,而不见自己所爱的人的身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远隔秋水,于是诗人感情起伏,就想再找寻她,但“道阻且长”,不易找到。于是乎在上下游徘徊当中,发现他的爱人就在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于是“宛在水中央”,写的是幻觉,写的是一种热恋中的人特有因痴生幻的心态,那种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地真实,曲折动人。在艺术手法上,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悲惨的相思相交融,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在这首诗歌中,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个姑娘)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从那男子对她的“众里寻她千百度”式的不懈追求来看,她一定是一位才貌出众的美丽姑娘。但她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见其影,难见她的真身,摘不下,又捞不起,真是让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并没有泄气,就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自然性灵

《诗经》中的爱情诗,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显露。《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姑娘用激将法提醒对方,“子惠然而思我,则将褰裳而涉溱以从之。子不我思,则岂无他人之可以,而必于子哉?”《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将对异性的渴望确定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这些“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中国式传统爱情的理念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热烈追求。那“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北方民歌<上邪>》是多么粗犷、多么热烈,爱到火山爆发,山没有峰,水会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与地会合!不仅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真挚表白;还有那“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肺腑之言;更有那刘兰芝与焦仲卿所发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无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都是因为其具备“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爱情特质而光辉千秋,震烁千古!

然而现实社会中,这种爱情理想却总是受到了种种阻碍,被人为地涂抹上了种种不和谐的色彩。为了追求这份“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爱情,无数的男女勇敢抗争,付出了数不清的磨难,他们抛却功名,抛却自我,甚至抛却了自己鲜活的生命!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作品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反抗传统礼法,一个“赴青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而后化为鸳鸯,天天犹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时嘶嘶哀鸣!《杜十娘》为捍卫自己的真爱,在绝望的时候怀抱百宝箱纵身向江心一投!《王西厢》中张生和莺莺,一个白衣秀士,一个相国之女,二人同样为了真爱,忍痛分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是滴滴红泪,斑斑血泪呀!再如《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柳梦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会,就梦中幽会,现世社会中不能结合就化而为鬼魂,他们因梦而爱,因爱而死,因爱还魂,因爱结合,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在对礼教的出生入死的抗争中,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爱情理想!又如《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信物——那把以鲜血点染而成的折枝“桃花扇”同样引起了后人多少的唏嘘长叹!当然更不用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千古一爱!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神话传说,它们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再现,它们同样昭示着那个美丽而辛辣的爱情花朵开放得是如此的艰难,如《梁祝化蝶》《牛郎织女》《七仙女》《白娘子传奇》等等。除了文学中的爱情故事,还有多少生活中真实的爱情故事,比如陆游和唐琬,李清照和赵明诚,秦观和苏小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等等,他们的爱情就如他们的文字一样流芳千古,照耀千秋!

从以上分析来看,《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那份“直正如木、纯净如水、热情似火、坚贞如石、优雅如诗以及充满自然性灵”的感情,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诗经》是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是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第四篇:诗经中的爱情

●前言: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选集,并且为我国古代北方文学之代表,对后世文学发展趋势亦有什大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其中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一十一篇,而有六篇有题无文,剩三百零五篇取整数,故又喊为诗三百。

人云:『文学作品会反映时代背景』,这句话的确是不错的。

诗经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反应当代社会状况,文学之外,另有其社会意义。

当然这些社会意义不只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阶级所带来的生活水准差异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见,在以描写爱情、历史为主题的诗篇里面也可以发现某种程度的现况反映。

而此论文著重在诗经中的爱情,透过古代男女之于爱情、古代男女的爱情命运、古代男女在文学中可见到的对爱情的表现来探讨诗经中爱情部分反映出的社会性和其代表意义、文学价值等等。

也因为诗经中以爱情为题材书写的诗大多都收录在《国风》中,因此取材用来讨论的范围也都在诗经中文学价值可说是最高的《国风》里。

论文内容几乎都以书籍为主要撰写依据,然后再参考过各家翻译、释义、赏析、评论而完成,不过因为还是以探讨诗经的文学面和爱情之关联为主旨,因此对诗中的爱情、情感人物的意境终究着墨较多。

●正文:

一、社会性

风即民歌,原来是风俗、风土的意思,因为从《国风》里的这些歌谣可以观民风,故称之为风。

透过《国风》,我们当能了解到诗经那个时代--在上古时代人民群体聚居所组成的原始公社演变到奴隶制度社会甚至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平民爱情的真正面目,纵使有少数人认为诗经应该是士人所写(注一),不过究竟养尊处优的士人写不写得出如此贴近生活的东西,想来看完诗篇后真相就自然大白了。

01.个人之于爱情

A.羞涩犹疑

虽然是向往爱恋的,不过青年中的男女面对自己喜爱的人儿总是羞涩而不知如何是好,《陈风》中的<月出>一篇就把这样又尴尬又欢喜的时刻写得很逼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可见在有好感的对象面前我们很容易手足无措这回事,可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毛病呀!

至于暗自欣赏对方却迟迟不敢说出口来的也是大有人在,家喻户晓的诗经名篇<蒹葭>就把这样的情怀写得入木三分:「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渲染得极为神妙,并且意境优美得风致嫣然,让人爱不忍释。

这样的诗在诗经中篇幅所占甚多,可知在传统的束缚之下青年男女是压抑情感多于表白心意的。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礼教已有慢慢成形的趋势,并且规模大到能够影响个人。

B.大胆热烈

当然在一片内敛的情感里,还是有热烈地追求情人,毫不避讳别人言语的声音出现。

从《郑风》中<叔于田>大胆赞美异性威武雄壮的文字:「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到热烈追求爱情,坚贞得叫人动容的<大车>中女子澎湃奔放的誓言:「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都看得出纵使是在重重阶级跟礼教的严格管制下,爱情还是给了无数男女勇敢地挺身争取幸福的力量,这股魔力,是再多教条也难以轻易磨灭的。

C.真挚淳朴

诗经中很多作品都是自平民生活中取材,所以对于平民青年淳朴而毫不做作的爱情也有什多描写,<采葛>中男女对答的情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很鲜明地呈现出古人爱情浓郁可是不做作的质朴感。

(注二)而《桧风》中的<隰有苌楚>就更简洁明快的表示出自己对同年纪异性的欢喜:「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通篇用字浅白流畅且情感显而易见,毫不掩饰的欣赏之意文字中俯拾皆是。

这样的作品在诗经里多的是,另一篇作品<静女>就更进一步地描绘出这种感情的相处细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经文字仔细咀嚼而来,可发现这样坦率诚挚的情感实在是细腻有味极了!

02.社会之于爱情

A.保守传统

相较于个人,整体社会还是对自由恋爱多所限制的,这种限制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严格,直到现代才大有改善。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就是描写一位少女纵使深爱着情郎,却在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得不委婉地劝戒她的情人不要爬过墙过来相会,以免引起麻烦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怎么是跟人说教呢?

根本就是礼教的现实写照!

(注三)

也因为这种要不得的礼教跟传统的影响,导致许多女子过门之后才知道所嫁非人,大势却已然难以挽回。

也是反映社会的一面吧,诗经中也有关于女子被丈夫始乱终弃的篇章,这方面以<氓>和<谷风>最具代表性。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真真是打入读者的心坎,让人不禁也要为古代女子悲惨而难以预料的终身感到哀伤。

B.纯真朴实

不过也不是都这样,还是有少数几股开放让男女自由择偶,自己选择终身幸福皈依的清流。

<木瓜>就是描写关于男女自由选择对象的篇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全篇给人快乐温馨的情致,读来也洋溢着一股仿佛恋爱的暖和感觉!

二、文学价值

虽然是几千年前古老人民的作品,但是透过文字的描写和意境的铺陈我们依然可以轻易地见到古人在当代让人惊讶赞叹的文字功力。

而诗主要又可以分为情感、意境、书写技巧等几个部分,所以这里就分成情感上、意境上和技巧上三部分简略论述。

01.情感

A.淡远有味

诗经中许多描写爱情的作品都是淡雅宜人的,纵使轻轻几笔,但却丝毫不差地描述出隽永的味道来。

《郑风》中<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勾勒在风雨交加而且心情本来不甚愉快的时候看见情人出现的欣喜;<出其东门>里「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对情人的一心一意都是最佳例子。

另外<绿衣>中睹物思人的悲伤也是淡淡的愁:「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即使人家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是抚衣长叹的作者却总念旧的无法忘记那做衣服的人在生前对待作者的种种好处。

物在人亡的情感虽然哀伤,却也是感人而长怀心中的小小叹息。

B.甜蜜清新

当然也有甜蜜清新画面的写照,试看<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就是一派的新婚情调,甜蜜温馨得让人不由得对小夫妻彼此珍惜爱护的融洽气氛会心一笑。

C.缠绵入骨

『小别胜新婚』这句话一点也没错,离别的确是让思念转浓、让爱情更加缠绵多情,而<伯兮>正是这样的作品。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几句真是写得恰如其分,将妻子因为跟丈夫远别引起的相思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模样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好似在眼前。

相思刻骨,岂是我们才有的体悟呢?

02.意境

诗经描写意境是十分高明的,以《唐风》里的<绸缪>为例:「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短短几句开头就把洞房花烛夜里喜遇佳偶的快意写得淋漓尽致,真的是字里行间都焕发出得意新婚的光彩色泽!

《唐风》中的作品多写灰暗面,这或许正是乱世中遇到良配而喜上加喜的写照吧!

(注四)

03.技巧

A.修辞技巧

在为人所知的赋比兴三种手法之外,诗经还有许多精妙之处,例如动词的掌握技巧诗经就十分高明。

以<木瓜>的开头两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为例,作者在此,用投和报这两个动作鲜明地展示出这幅生动的图画。

这个『投』字把姑娘的大胆劲儿一下子显露了出来,如果换成『递』或是『赠』,则诗味就寡淡了不少哩!

(注五)

B.人物刻划

诗经中很多作品在人物刻划方面功力都甚高,诗经首篇<关雎>里几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把青年男子对漂亮女孩展开热烈追求却苦于始终掳获不了佳人芳心的懊恼状连同绞尽脑汁的样子描绘得有趣鲜活,让人仿佛身历其境地留下深刻印象。

C.情节铺述

诗经对有层次的层层递进手法最是拿手,一层逼近一层地切入诗的主旨,精华之处绝无遗漏。

而这样一唱三叹的格式所用甚多,在后世的山歌、文章体裁里也时常能够发现这样的笔法。

至于诗经中,<风雨>、<采葛>、<叔于田>、<桃夭>等等都运用了这样的递进方式,虽然呈现的主题不尽相同,难得的却是都把情节铺述的委婉有味,令人不禁吟之再三。

三、时代背景

诗经比起我们较为熟悉的唐诗宋词,在时代上的确是离我们比较有一段距离,除了文字上阅读的困难之外,也有风俗民情等等人文上的了解障碍。

或许爱情的本质是没有差异的,但是文章所表现出的面貌可能有出入了。

而透过时代背景这个角度,我们当能更进一步了解诗经的真正面目。

01.风俗民情

<木瓜>诗中提到的女子掷瓜果给喜欢的男子,男子若有意则回以玉石就是周代某些地方的风俗,<丘中有麻>也有提到类似的行为。

而这样可爱的习俗是有流传下来的,《晋书》中就有描写美男子潘岳出门常常满载瓜果而归的叙述:「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而归。」(注六)可见六朝时仍有此周代古风。

当然后来这也演变成典故,投桃报李就是类似的引申词。

晋朝诗人陆机诗曰:「敢忘桃李陋,侧想瑶与琼。」其中描写的,正是这样美丽动人的习俗!

02.传统观念

透过诗经中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古人的传统观念,<桃夭>一篇就层层递进地完整勾勒出新娘的美好。

全诗以桃花做比喻,象征新娘的种种好处,并且自新娘显而易见的外表艳丽迷人赞美到难以观察到的内在贤淑和睦。

从这首诗我们就能够明白或许漂亮是择媳的重点之一,但是古人更重视的却是新娘的德行和行为,毕竟家是组成国的基本单位,必须尽到生儿育女、让家族昌大和谐的义务,才真正能够算个好媳妇啊!

(注七)

●结论

诗经中大部分的篇幅毕竟属于一般劳动阶级的老百姓之作,因此透过诗经中的篇章我们除了能够看到社会人文以及文学之美,也能闻出些无意间隐含的乡土味儿。

而诗经能够熬过代代的历练终于流传至今,可见就算到现在诗经仍有其不可抹灭的价值--历练过几千年的诗经现在不仅是文人的必读,甚至也是融入生活里成为随口引用的句子了。

至于爱情,那就更是永远不变的了。

『爱情是文人永恒的主题』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爱情都会发生,并且成为生命里最璀璨的焦点。

或许平民限于现实条件而在爱情上没有士人的风花雪月,不过只要保存着那份最初的温柔美好情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冀望应该就能轻易地在每次双掌交握的温暖里,圆满地落下句点吧!

●引注资料

一、《诗经名著评介--集三》p.295。

赵制阳着。

万卷楼图书注

二、《中国历代诗人选集1--诗经选》p.83。

周锡馥选注。

远流注

三、《诗经欣赏与研究--卷三》p.157。

靡文开、裴书贤著。

三民注

四、《诗经选》p.198。

钱杭着。

中华书局注

五、《古诗汉魏六朝新赏1--诗经上集》p.178。

高海夫、金性尧主编。

地球注

六、《诗经欣赏与研究--卷二》p.58。

靡文开、裴书贤著。

三民注

七、同注六。p.3

第五篇:爱情中的诗经

爱情诗经

失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拖:近谁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单相思: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斗嘴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讨好女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女友生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大学情侣: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大一女生: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 大二女生: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大三女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网上情人: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封情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任女友:昔人已乘宝马去,此地惟留痴情郎.

社会生活中的著名法则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陆陆续续地接触过一些社会法则,如马太效应、木桶原理等。以下这些著名的社会法则也是广为人知的,熟知它们,有助于我们与社会之间实现更加良性的互动。

①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②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定律反映出人们这样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没有多大的成就感。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③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④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

⑤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要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在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

⑥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⑦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对一个组织而言,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

⑧奥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

14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

⑨二八法则

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换来20%的成果。

⑩钱的问题

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照一般的说法,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撇开了爱钱的心理不谈。马克思说,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就是针对这一方面而言。

的确,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这个看起来漫无目标的驱动力却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远超过其他原因。

<<上一帖 下一帖>>

来自: http://hi.baidu.com/zhanghailong365/blog/item/fc914d11a55c31dbf6039e63.html

上一篇: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下一篇:森林防火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