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植物

2024-04-23

诗经中的植物(共6篇)

篇1:诗经中的植物

《诗经》中的植物意象

《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便是《诗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多种多样的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中可以了解到远古人民表达爱情的方式和在爱情中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经》中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诗经》中的草木蔬果共有134种,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等①。本文将《诗经》中的植物按照其用途分为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植物和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这四大类进行阐释分析。

一、食用植物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远古人民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种类最多,可以将其细分为水果类、野菜类、药材类、蔬菜类和谷类这五类。

水果类植物在《诗经》中并不多,这类植物有桃、甘棠、梅、李、棘、葛、榛、栗、木瓜、木李、苌楚、瓜、枸等。由于刚进入农耕社会不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这其中除了桃、梅、李、甘棠这几种因为其开花时花色美丽,作为观赏果木广泛栽培以外,其他都为野生水果,味大都略酸,只有极少部分被当做日常食用水果。

野菜类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种类是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种。由于农耕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采集野菜仍是劳动人民日常主要的食物来源。这类植物大多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有芑、荠、薇、蕨、荇菜、蒌、卷耳、、藻、芹等,而荠、蒌等野菜因为食用起来较为可口,至今仍有食用。

人工种植的植物在《诗经》中出现的不多,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仍有部分蔬菜和谷类作物被人工栽培,这些植物有匏(葫芦瓜)、葑、菲(萝卜)、荷(茎藕可食)、菽(大豆)、韭等,由于种植方法简单,且用途广泛,在《诗经》时代已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而谷类在《诗经》中约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黍、麦、牟(大麦)、稻、梁(小米),其中黍是当时北方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必需食物。

食用植物中还有一类较为独特,它们的功能主要是治病,在《诗经》中也占有不少数量,这些植物有唐(菟丝子)、(川贝母)、(益母草)、杞(枸杞)、艾(艾草)、莫(酸模)等,这些药材大都与女性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这些食用植物虽然可食,但其在《诗经》中出现大都意有所指,这些植物意象多用来代指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有梅》中以梅来指女子青春的`流逝,木瓜则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卫风・木瓜》),而匏,也就是葫芦瓜,在《邶风・匏有苦叶》中是男女爱情的帮手,甚至于药材唐(菟丝子)在《风・桑中》以及《诗经》其他篇章中是用来比喻夫妻相互依附的关系。由此可见,植物是人类情感的寄托,寄寓了人们生活中欢喜悲忧的情感。

二、观赏植物

当远古先民食物得以饱腹,衣物得以御寒,基本的物质条件及生活需求都得到满足,人们便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一些植物由于其外形美丽、花香芬芳,给人以视觉感观上美的享受,常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这类植物有:荷、芍药、舜(木槿花)、(绶草)、谖草、唐棣等,还有一些在前面提到的木瓜、桃等食用植物,因为其在开花时花色艳丽,也被用来当作观赏植物栽培。

这些观赏植物在《诗经》中多用来比喻女子美好的容貌和品德,如舜(木槿花)在《郑风・有女同车》中指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芍药则通常在男女离别之时相赠,表达缔结良约的意思。

三、祭祀植物

从远古氏族社会到商、周、春秋完整的宗法制社会,祭祀一直以来都是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乃至整个国家的大事。祭祀祖先、祭祀神明,祭祀皇天厚土、自然万物。他们认为植物生长旺盛,生生不息,对植物有着很强的生命崇拜,所以他们用这些植物当作祭品荐于鬼神,以祈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召南・采》中“”与“藻”这两类植物在《诗经》中出现均是作为古代的祭品。这类植物有:(田字草)、藻、蕨、蘩、萧、蓍(蓍草)等。“蘩、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平时可作为野蔬食用,祭祀时用来当作祭品。

四、其他象征意义的植物

由于一些植物的特殊属性,在《诗经》中通常具有一些象征意义,例如桃、艾等是辟邪用的植物,唐(菟丝子),因为其是藤蔓状的寄生植物,需依附于其他植物生存,所以通常用来比喻依附关系,如《风・桑中》“唐”用以形容夫妻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莠(狗尾草)则因为长在庄稼田地里,被当作恶草,用以比喻人没有出息,不成材。

除了上述食用植物、观赏植物、祭祀象征意义植物这三种类别,《诗经》中还有一些用于纺织衣物的纤维植物;用于美化衣物、染色的染料作物。这类植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技术和审美层次上的变化发展。还有用于造船、造车、制造家具和修建房屋的木材类植物和葭(芦苇)、白茅、蒲、柳、莞等用于编制席、垫、筐等日常生活器物的非木材类植物。

从这些多种多样、用途广泛的植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被劳动人民赋予人的情思,成为抒发情感的植物意象。《诗大序》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②。他们在日积月累的生产劳动中把植物当作情感的载体,将他们的快乐、悲哀、忧愁、苦闷的心情借植物表达出来,所以《诗经》中这些植物意象就是远古人民的情感世界。

篇2:诗经中的植物

《诗经》时代的植物已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当时低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先人朝朝暮暮的劳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大自然产生了依赖、敬畏、友爱、欣赏等复杂情感。长期与植物亲密接触,先人学会享用植物又保护植物,用植物医疾保身、祭祀祈福,又用来美化环境,对其价值认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物我交感,天人合一,深情体验到植物的特性,成为他们美好情感的寄托与象征。爱情是《诗经》当中描写最多的人类感情,反映婚姻爱情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但是因为它篇数众多,题材丰富,更因其蕴藉的审美内涵而独具价值。正如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评论的那样:“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诗经》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他们乃是民间少儿女的‘行歌互答’,他们乃是人间青春期的结晶物。”

一、“花”的美好爱情

花(中文拼音:huā,英文:flower),是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具有繁殖功能的变态短枝,含有多种种类。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常用木本花卉:月季花、梅花、桃花、牡丹、海棠、玉兰、木笔、紫荆、连翘、金钟、丁香、紫藤、春鹃 杜鹃花、石榴花、含笑花、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桂花、木芙蓉、腊梅、免牙红、银芽柳、山茶花、迎春花。

以花传情,是因为在《诗经》时代已用花卉来喻女子,除其花卉与女子一样娇嫩艳丽芳香,还因为花卉等植物是女阴的象征。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花卉等植物纹样为什么会成为女阴的象征呢?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某些果实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所以,远古人类将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蕃衍不息。”

宗白华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中国人形象思维方式在诗歌中的表现常是借物传情,言近旨远,耐人寻味。随着审美观念的进步,古人开始喜欢用自然界的美丽植物来形容女子的花样年华和如花容颜。在青春飞扬的时光里,馨香的植物在相悦的男女之间传递着爱的香甜。如花的年华,芳香的爱情在烂漫的世界里开的如此热烈,细细品来,有如愿爱情的欢歌,有尚未遂心的忧伤,有离别时的伤感,情思蔓延,丝丝缕缕……

(一)秉兰草,赠芍药

兰,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兰之香在茎叶,可束而佩之。今之春兰香在花而不能佩。”《诗经》时代的兰指的是兰草,即大泽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行,秋季开白花,全草有香气。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在那池塘清水涯,长着蒲草和兰草。有个漂亮的人儿,身材雄伟美鬓发。夜来睡觉总不宁,心中苦闷尽想他)诗中以蒲喻男,以兰喻女,以蒲兰相偎以喻男女应相依。而女子爱情尚未如愿,只能夜夜忧伤思念心中的美男子。这里兰既指女子又涉及男女情感。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蕑,香草名,亦名兰。诗歌开头展现了在仲春之月的美妙季节里,田野郊外,溱水洧水春水高涨,年轻的小伙和姑娘手持散发着清香的兰草,姑娘邀请小伙去游玩,小伙说已游过,姑娘撒娇说再去玩玩吧,洧水之外,地大人多很快乐。挤满了男男女女,又是说来又是笑,深情的互相赠送芍药花。诗歌描写了青年男女春游的欢乐,以手持兰草开始,以赠送芍药结束,花草在年轻男女的恋情中作用不小。兰所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男女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向世人展现出了爱情的纯真无华,以及那个时代唯美的爱情价值观。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对于爱情的冲动,尤其是青年男女,他们对于爱情的向往更是热烈,时代的观念并不像如今这样开放,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并不能阻止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交流。秉兰草,赠芍药,这样的爱情行为给了我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二)梅与爱情

我国是梅树的起源中心,《夏小正·正月》中即提到梅树开花。《大戴礼》曰:“夏小正日,五月煮梅为豆实。”在诗经时代梅树的种植更为普遍。在《诗经》中几篇诗篇都提到了梅。如《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闻一多先生在《类钞》中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里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尚书·说命》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用盐梅来做调料。这是商王武丁对傅说说的一个比喻,希望傅说作相,治理国家,如同调鼎中之味,使之协调,后世因以“调盐”、“调鼎”、“调梅”、“调羹”等来喻称宰相之职。梅具有和众味的作用。

《淮南子》曰:“百梅足以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为一人和。”来比喻众能济。“梅”本字为“某”,亦作“槑”,是树上结梅子之意。《说文》:“某:酸果也。从木从甘阙。槑,古文某,从口。”闻一多认为“是梅楳某槑仍为一字。梅也者,犹言为人妻为人母之果也。然则此果之得名,即昉于摽梅求士之俗。求士以梅为介,故某楳二形又孳乳为媒字,因之梅(楳)之函义,又为媒合二姓之果”。梅子酸酸能调众味如同婚姻能合二姓之好,青梅带有了爱情的信息。

二、“葛”的思念爱情

《诗经》中出现的草类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根据生长形态可以细分为蔓生类、丛生类好水生类。《诗经》中出现的蔓生类植物主要有葛、藟、蔹、茨、苕、茑、女萝、唐、苌楚、芄兰、果臝、薁。这生类的植物具有缠络和依附他物性质的特征,以其以其蔓延、攀附的形貌引起先民们的联想,植物就会触发他们相关的遐想,激起内心与之相适应的爱情情感。其中葛最具代表性。

葛,别名甘葛、野葛等。豆科葛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又名葛藤。长10米以上;有地下块根,圆柱形;小枝密被棕褐色毛。叶柄长5.5-14 厘米,托叶披针形,盾状着生;三出羽状复叶,小叶片全缘或浅裂,侧小叶歪斜,卵形,中央小叶菱状卵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花紫红色;蝶形花冠,旗瓣近圆形,顶端微凹,翼瓣卵形式,龙骨瓣长方形;子房密被毛。荚果线形,长5-11厘米,宽9-10毫米,扁平,密被棕黄色毛。种子扁平,圆形。茎皮纤维可柠成绳索,块根含淀粉可制葛粉或酿酒。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这种植物的.纤维作纺织原料。

“葛”:无尽的思念与绵长的祝福。葛是《诗经》中常见的植物物象,其中的几篇作品都提到“采葛”这一劳作活动,可见在采集业发达的《诗经》时代,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诗经》中,葛首先是作为劳动对象而存在,为人们日常生活穿着方面的基本需要服务,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魏风·葛展》篇则提到了用葛编制而成的简陋的草鞋,这都表明那个时代对葛的使用与加工己经达到了相当广泛而熟练的程度。人们在与葛日久而频繁的接触中,对这一劳动对象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以一种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从它的自然属性里感悟到某些与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情感相通的东西,从而使这种植物在原有的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又承载了人类的一些情感体验,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表达情感的作用。看到它,就会触发人们的相关联想,激起内心某种与之相应的爱情情感,这就是《诗经》中另一种作为比兴意象而存在的“葛’。《诗经》作品以葛作为比兴意象,主要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是“以葛喻思念”。这是人们根据它的生命形态及生长习性,通过类比联想的方式产生出的一种特定情感。“以葛喻思念”的含义取其绵延不绝的直观形态与人的思绪的悠长具有直觉上的相似性,借助于有形的生命形态将无形而抽象的绵绵思绪客观化、物象化,以有形之长喻无形之长,使悠长的思绪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如《唐风·葛生》,这是《诗经》中一篇著名的悼亡之作。诗以生长在荒野中的葛起兴,表达了丈夫对亡妻深沉的追悼与思念之情。

葛生蒙楚,蔽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数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篇3:诗经中的植物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及生产生活情景, 蕴含着许多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 其中有许多反映先民们对野生植物进行采集劳动的篇章, 如《采薇》、《采蘩》、《采蘋》等。从这些诗篇的吟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代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体现的一些民风民俗。《诗经》中涉及的野生植物种类繁多, 据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中记载的植物类别的统计, 共有蔬菜38种, 药物17种, 草37种, 其中除人们已学会栽培的几种蔬菜外, 其余绝大部分都属野生植物。

在《诗经》中写到采集活动的共有26篇, 其中以“采”命名的就有《召南·采蘩》、《召南·采蘋》、《王风·采葛》《唐风·采苓》及小雅中的《采薇》、《采芑》、《采菽》、《采绿》等八篇。《诗经》中大量的植物描写反映了先民早期的风俗民情, 表现了他们对野生植物的渴望意识和崇拜心理。在《诗经》的这些抒情诗中, 先秦百姓们采摘野生植物的风俗习惯按照其目的和用途主要可分为三种:其一, 作为野菜食用;其二, 作为药物服用;其三, 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品。

一、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采集植物作为野菜食用之习俗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周代先民们的采集对象日渐丰富, 其中野菜是人们采集的主要对象。在采食野菜的过程中, 人们积累了丰富的采摘、食用经验, 而且种类繁多, 有荇菜、卷耳、葑、菲、荼、荠、薇、芹、茆等, 这些植物可“食之不饥”。

《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就有采摘活动的描写:“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荇菜是一种浅水性植物, 夏天开黄花, 嫩叶可食, 是当时常见的一种野菜。《诗经集传》曰:“根生水底, 茎如钗股, 上青下白, 叶紫赤, 圆径寸余, 浮在水面, 可食。”从《周南·关雎》中的句子“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可以看出, 荇菜在周代已是人们普遍采摘的一种野菜。

《鲁颂·泮水》中也有关于采摘水生野菜的描述, 如“思乐泮水, 薄采其芹;思乐泮水, 薄采其茆”等。芹, 一种水中植物, 即水芹菜, 是春天常见的一种野菜, 至今江南各地仍有食用。茆, 今言莼菜, 为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 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 以嫩茎叶供食用, 还是抗癌佳品。陆机《疏》:“茆与荇菜相似, 叶大如手, 赤圆有肥者, 着手滑不得停, 茎大如匕柄, 叶可以生食, 又可鬻, 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 或谓之水葵, 诸陂泽中皆有。”人们采集莼菜用来煮汤, 柔软滑嫩, 是一道美菜。

《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曰:“荼, 苦菜也。”邢昺疏:“叶似苦苣而细, 断之白汁, 花黄似菊, 堪食, 但苦耳。”荠, 朱熹谓:“荠, 甘菜也。”荠就是荠菜,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狭长, 羽状分裂, 花白色, 茎叶嫩时可食, 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野菜。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 薇作亦止。”《召南·草虫》:“陟彼南山, 言其采蕨;陟彼南山, 言其采薇。”薇, 巢菜, 又名野豌豆, 嫩苗可食。蕨, 指蕨类山菜, 可食。毛传:“蕨, 鳖也。”朱熹《集传》曰:“初生无叶时可食。”鳖, 蕨的别称, 陆机《疏》:“蕨, 鳖也, 山菜也。初生似蒜, 茎紫黑色, 可食。周、秦曰蕨, 齐、鲁曰鳖。”

从《诗经》所提供的这些资料可以看出, 在先秦时期, 农业生产处于初级阶段, 粮食不足, 需要大量的野菜充饥。因此, 采集野菜是周代先民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二、陟彼阿丘, 言采其蝱———采集植物用作药材之习俗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 先民在采集活动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某些野生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于是采集植物药材也成为当时重要的习俗。

《墉风·载驰》:“陟彼阿丘, 言采其蝱。”蝱, 又与莔通, 贝母也, 一种药用植物。《本草》:“贝母一名莔, 根形如聚贝子, 安五藏, 治目眩、项直不得返顾。”陆机《疏》蝱:“其叶如栝蒌而细小, 其子在根下, 如芋子正白, 四方连累着有分解。”古人以为可治郁闷之疾。《墉风·载驰》中许穆夫人心忧故国却不能相救, 驱车回乡却被拦下, 心怀焦忧登上山丘, 看到的是“主疗郁结之疾”的蝱。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即车前子, 古人以为其籽可以治妇女不孕和难产。毛传:“宜怀妊焉。”意其有助妊娠宜子的功效。它的种子和全草可入药, 利尿、镇咳、止泻。因芣苢多子, 古代妇女深信芣苢有宜子的效用, 古人歌之以示庆贺生子之意, 所以她们采集芣苢时的情状是十分欢愉而且充满希望的。

《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艾, 多年生草本植物, 嫩叶可食, 老叶制成绒, 供针灸用。毛传:“艾所以疗疾。”朱熹集传上也明确了艾的用途:“艾, 蒿属。干之可灸。故采之。”艾除了治病之外, 民间通常认为可以用来驱邪, 用艾草煮水沐浴还可以强身健体。艾草长得越久越好, 最久者可至三年, 所以说如三岁兮,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南北朝以前, 民间习俗在端午节悬艾草于门上以消除毒气,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 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 悬于门户上, 以禳毒气”,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之巅。”苓:通“蘦”, 一种药草, 即大苦。毛传:“苓, 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 谓之大苦。”《王风·中谷有蓷》中提到的蓷也是一种草药, 即益母草。

三、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采集植物作为祭祀活动的祭品

祭祀是古代的重要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对祭品的选用除牲、酒、玉等物外, 一些采集植物也成为祭祀的祭品。因此, 《诗经》中所描写的野生植物除了用于野菜充饥、药材治病的日常习俗以外, 还有一些植物经常被用在祭祀活动中, 祭祀自然、祖先神灵以求得他们的保佑、赐福。在《诗经》中通常用于祭祀的植物有萧、蘩、蘋、藻、椒、韭等。

《大雅·生民》:“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王风·采葛》:“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萧, 蒿类, 有香气。毛传:“萧所以供祭祀。”《集传》:“萧, 荻也。白叶茎麄, 科生, 有香气。”古时祭祀, 以香蒿、牛肠脂和黍稷混合在一起, 然后点燃, 使其香气远闻, 类似后世的香烛。

《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蘋, 又称四叶菜、田字草, 蘋科, 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 茎部纤细, 有柔弱之美。藻, 水生植物。陆机《疏》:“藻, 水草也, 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 茎大如箸, 长四五尺;其一种茎大如钗股, 叶如蓬蒿, 谓之聚藻。”诗中的蘋和藻都是古代女子出嫁前的教成之祭所需的祭品。《礼记昏义》:“古者妇人先嫁三月, 祖庙未毁, 教于公宫;祖庙既毁, 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 祭之, 牲用鱼, 芼之以蘋藻, 所以成妇顺也。”就是说, 古代女子在出嫁之前三个月必须接受有关“妇顺”的教育, 教成之后用生于溪涧之中的蘋藻等物进行祭祀, 取其洁净之意, 且有柔顺的德行。

《召南·采蘩》:“于以采蘩, 于沼于沚;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蘩:白蒿, 生彼泽中, 叶似嫩艾, 茎或赤或白, 根茎可食, 古代常用来祭祀。毛传曰:“采蘩, 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 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 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左传》隐公三年也有记载“蘋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

《诗经》中所反映的先民们采摘种种普通的野生植物, 通过繁琐的礼节仪式祭神祀祖, 这其中蕴含着他们虔诚的希望, 赋予植物以神性, 表现了他们对植物的崇拜心理。

先秦时期人们采集对象除上述三类之外, 还采食野生水果, 以助消化、促健康。《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郁是野李子, 即“郁李”, 一种落叶小灌木, 似李而形小, 果味酸, 肉少核大, 仁可入药, 亦称“唐棣”。薁是山葡萄, 并堪为酒。《本草纲目》:“薁, 野生林墅间, 亦可插植, 蔓叶花实与葡萄无异, 其实小而圆, 色不甚紫也。《诗》云, 六月食薁, 即此。其茎吹之气出有汁如通草也。”《诗经》中记载的野果还有梅、棘 (酸枣) 、桑葚、苌楚 (猕猴桃) 、榛子、栗子等。

还有些采集品被用作染料, 《小雅·采绿》:“终朝采绿, 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 薄言归沐。终朝采蓝, 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 六日不詹。”绿:草名, 即荩草, 又名王刍, 染黄用的草。花色深绿, 古时用其汁作黛色着画。蓝, 一种草本植物, 从中可以提取颜料。郑笺:“蓝, 染草也。”

《诗经》中蕴含着对野生植物的大量描述, 可见采集生产活动是殷周、春秋时期的重要生产方式。它不仅对先秦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非常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也与婚嫁、祭祀等古礼密切相关。这些采集诗充分体现了周代先民在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风俗民情, 展现出一幅幅上古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纯净天然的唯美画卷。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一部记载先秦时期风俗民情的珍贵史料。本文通过《诗经》所提供的有关资料, 从周代先民对野生植物采集的角度考察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

关键词:《诗经》,植物,先秦时期,生活习俗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篇4:《诗经》中的“萧”指什么植物

古代文人对此诗有多种高深的解释,如“惧谗说”、“淫奔说”等。我觉得还是高亨说得平实而靠谱:“这是一首劳动人民的恋歌,它写男子对于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怀着无限的热爱。”恋爱中的青年人因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诗中提到葛、萧、艾,除第二个名字萧外,另两种基本清楚,葛(Pueraria Iobata)为豆科葛属藤本植物,艾(Artemisiaargyi)为菊科蓠属植物,已有共识。那么萧指什么呢?历代注释基本上认定它与艾同义,这不能令人满意。

合理的猜测是,上述3个名字分别指3种不同的植物。古人不大可能粗心到在诗歌中列举三种植物时,其中有两个指同种东西。《诗经》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葛、萧、艾,对于当时农耕文明下的百姓来说,应当人人都知道它们指称什么,不大可能混淆。特别是,在诗歌中不大可能用两个名字指称一种植物。就像今天人们在一首诗中将大豆、玉米、苞米并称一样。玉米实际上-就是苞米。

进一步猜测,这3个植物名字应当对应于3种在当时有代表性的不同植物,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分别扮演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常的注解说,萧也指与艾类似的蒿草,或者与艾同义。据《说文》:“萧,艾蒿也。”《词源》也是这样讲的:“萧,植物名。蒿类。即艾蒿。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可能深受后来的双音词“萧艾”(指蒿草,不值钱的野草,喻不肖或不才)的影响。《康熙字典》也从“萧艾”讲起,不过,词典加了一个“疏”:“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礼·郊特牲》: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这条“疏”透露出重要的信息,萧可能与禾本科的荻有关!依此推测,“萧斧”,当不是“芟艾之斧也”,而是“芟荻之斧也”。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陆机(261-303)曾认为萧指“荻蒿”,而许慎(约58-约147)的解释“艾蒿”是错的。据《说文》:荻,萧也。《尔雅·释草》:萧,萩。在《康熙字典》和《尔雅》的不同版本中,萩也写作荻。因此可以推断:萧,即萩,即荻。

从带有这两个字的若干词组的用法中可猜测到,古人曾把这种植物用于建造房子或院墙。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北方农村割“苫房草”用来苫房子的经历。那时很少有瓦房,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是草房,草苫在房顶用来避雨或保温。2010年我在英格兰南部乡村,仍然见到许多草房,显然不是当地人盖不起瓦房,而是觉得草房有其优点。在东北,所谓的“苫房草”,主要就是禾本科的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中国植物志》将它列在获属,而《北京植物志》将它列在芒属。此种植物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都有分布。刘兵的著作《像风一样》扉页上的背景照片就是荻。

这种植物与竹子、芦苇、芒等有相似之处,茎间有节。荻在秋季收割,去掉花序,将茎叶用铡刀切成半米长,一层一层铺在房子的坡面上。如果铺得结实厚重,不惧雨雪,三五年内不用更换。

小结一下,《采葛》诗中提到的3种植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葛,也称野葛,与食有关,葛根富含淀粉,自古以来就是美食;萧与住有关,可用来苫房子或者垒墙;艾,也称艾蒿、冰台,与治病有关,可用来熏蒸消毒或驱蚊。

篇5:诗经中的植物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

荇菜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如果用“高洁”二字形容,它作为普通万物里的一种,高倒未必,但长在秀水边上的荇菜,洁却是当得上的。《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书中说可以在嫩芽初上、新叶正酣的时候,采摘了来食。在古人眼里,正握在窈窕淑女手心里的,想来是既好看又好吃的自然田园里的美味吧!

9、狼尾蒿,飞蓬的性情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国风卫风伯兮》

蓬草,分枝以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枝往往在近根处折断,遇风被卷飞旋所以叫“飞蓬”。飞蓬,又名狼尾蒿,飞蓬的名字,取的是被风吹折的茎叶飘在风里的姿势。飞蓬一样的发丝之下,是一个失去了坚实、稳固、温暖气息的空荡荡世界。但飞蓬乱丝如飞,生命力却是极强的,它长遍大江南北,可以随处生随处长,骨子里是另一副固执和坚韧的.心性

8、木槿: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舜:植物名,即芙蓉花又名木槿。

华、英:花。

木槿花,像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暮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暮不是一瞬,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的一瞬间,记忆里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木槿,在植物里是大美女,在《诗经》里也一样是大美女。

7、艾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国风·王风·采葛》

先秦时的“萧”,指的是长遍大江南北的艾蒿。艾蒿没有妖娆的形体和芳菲的花,但在古时,越是由浅绿到暗绿,且暗绿得越长久,在祭祀的眼里就会越具神性,就会被放到社稷、宗庙的供宗庙的供桌上。可见神也是不喜绚烂妩媚的浮华,想要在朴拙清雅里醒神静坐的。

北方乡下,艾蒿常被称做蒿蒿草,从初春长到末秋时用晒干的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老人们用来做抽旱烟的火镰子,多出的草绳,存放到来年蚊虫纷飞的季节,点着了,挂在门楣上,—点淡轻烟雾里的焚香,既驱蚊,又避邪,又止痒。儿时身上起小疙瘩时,家人用晒干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处,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过,一觉醒来,病痛全消。比起现在的化学药品,是不是更经济环保!

6、蓼蓝:色彩精灵一蓝色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小雅·鱼藻之什·采绿》

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种植物,大约二三月间下种培苗,民间有“榆荚落时可种蓝”的说法。六七月间蓼蓝成熟,叶子变青,即可采集。隔三个月(九十月间)又可收割。有一种能在一年里生息不绝的样子。

靛蓝浸染丝织物品,在朦胧的光泽里会有高贵浓艳的妩媚之气飘逸出来,浸染绵麻织物,则有谦和素雅质朴的情态,让人觉得尊贵安静踏实,而且染后色泽附着在织物上的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在宫廷和民间广受喜诗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流传的色布、花布手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经靛蓝朴素优雅的色泽透过长久时间的打磨,依然在安静地流露它原本就有的气质。

5、桃:桃之夭夭,宜室宜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桃子,既被归入圣品,又是平凡之物。桃木是神话传说里的仙器,可以引导某种神秘气机,预示人们能够看到一些超出平常的自然神灵显示巨大法力的影子。

《诗经》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其中可以看出丰饶健康的两个生命,是怎样欢欢喜喜地开始踏在一个崭新的台阶上。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桃的清香、包容和用蜜露日积月累的喂养,这或许是古人取桃为诗,祝福家庭之福长久的另一重愿望吧。

4、芣苡(又名车前子):以乐心,度俗世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国风·周南·芣苡》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这该是读此诗的一种境界了,这简短的诗里不仅有音韵,节奏的自然转合,更有用几个动词白描出的田园女子细致勤朴欢快的动感画面。

自然里的车前子,在乡下也叫猪耳朵草,乡下的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后,它是打猪草时,最常掇到竹编篮子里的一类植物,它塌塌实实地长在田间地头的样子,是一副和善得让人漠视的情形,不规则的粗厚的小圆叶,竹签棒棒般地摇在风里的小碎花,暗红的硬邦邦的碎种子,全都是经历千年万年面不改色的深沉模样。

3、蒺藜: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国风鄘风墙有茨》

坚硬的灰白色蒺藜,一果分成对称的五个分瓣,每个分果瓣上,有长短棘刺各一对,在武林的仿生学里,是武术家暗器榜上——蒺藜子的源头,一见到武侠小说里有蒺藜子出现,其后,总是一帮陪衬的短命之人就要登场,对这些人总让人生出不屑的念头,却很少去想,这不屑里是否也有自己的身影。

古人说: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这样的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但世间事总是后知后觉者多,关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恶怨之心向人,暗伏蒺藜铺就的胆战心惊路的道理,谁人不知,说种蒺藜得刺焉的,多已是走入局中自责的人叹息,这样的叹息,生活里的人谁又曾少过?

2、柏树:苍翠弥天,历劫不磨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媾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国风·邶风·柏舟》

当人面对藏了自然灾变和人心的幽暗战争时,总是把它作为一种卫士的象征。在沙漠的边界上,人们让柏树和其他可能牢抓浮沙的杂草灌木一起一排排地来卫护我们的家园。在墓园安放我们的英雄、我们至亲的家人、朋友尸骨的地方,让参天的古柏,代替我们内心的敬意和永怀心底的思念,来荫闭卫护雨雾风霜之下的亡灵。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也是柏的细碎叶面和坚韧木质里透露出来的知人智慧。

1、蒲草:千年韧如丝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国风·王风·扬之水》

篇6:诗经中的植物

《诗经》中有大量的动植物意象,这些动植物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诗经本身文学的需要,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植物是上古先 民们的习俗、爱情婚姻生活的象征。通过对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写作研究,我认为古人对动植物的崇拜使动植物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重要作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诗歌305篇。先秦时称“诗”,“诗三百”,西汉初尊为“诗经”。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兴观群怨”的功效说之后,孔子也提出了这种“多识”的要求,希望学习《诗经》,要和自然有一种亲近的关系,保持对鸟兽草木的认识。其实,这些自然之物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反应了当时的环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通过这些自然物,我们就能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诗经》通过诗中描写的动植物,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人们情感世界和社会风俗,也表现了诗和时代的内在联系。

一、动物意象及其作用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蕴含丰富,《诗经》中写到动物60多处,有一些动物则出现的比较多。

(一)天神信使的化身

《诗经》中,以燕、雁、雀、鸠等作动物的具体形象。在《礼记月令》:中“燕以来巢,室于嫁娶宜在春天的征兆,借助鸟的雌雄相守等习性来象征婚姻爱情中的现象和遭遇,燕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物。《匏有苦叶》(047):“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土如归妻,冰未泮”。诗中写了大雁南飞,成双成对,一行行,一排排,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唱着歌儿飞向南方。婚令的季节催人,所以姑娘今天一大早就到渡口来了,她就是要告诉未婚夫一句话:你如果要娶我为妻,趁着济水还没有结冰赶紧来迎亲吧!姑娘仰起头向河对岸又一次远远望去……。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恋爱着的执着追求婚姻幸福的年轻姑娘在等待她情人的形象。大雁唱,是爱情的象征。诗里用作背景,含有好婚姻一定成功的意义。而叶枯,雁鸣是季节的象征。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而秋冬农闲,正是周人法定之婚期。“周(1)人婚姻重视顺天时,其婚嫁多在仲春秋冬之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关关,象声词,为鸟鸣声,是鸟类求偶发出的信息。这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这里也状采荇女子的笑声。雎鸠:水鸟名,又名王雎,俗名鱼雁,山捉鱼,渔民束其脖,用以作捕鱼之能手。表现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急切的想要追求女子的心情,他喜欢她,他爱上她了。这首诗写了俊男配女,是美好的婚姻爱情诗。作为古代社会中传播广远的一首美妙的婚恋歌,是周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婚姻崇拜的艺术实录,也是古代婚典上广泛演唱的欢庆乐章,也是初步爱河的诗篇。

(二)情爱隐喻的动物意象

《衡门》:194“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用“食鱼、食鲂”,隐语,使诗具有活跃的气氛。鱼象征女性,食鱼象征娶妻。所以这首诗是一个男子为他找到一个内心很喜爱的女子而从内心发出的欢乐的歌唱。在《诗经》中出现多次鱼的形象,也和婚姻婚配有密切联系,鱼也象征繁盛和富足,有吉祥如意的蕴意,表达了对婚姻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正如“鱼”“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诗中象征爱情婚姻,“鹿”也有婚姻婚嫁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情感的象征意义。《野有死麕》031是写男女在野外的幽会,古人多认为这是一首“性爱诗”,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她实际上是先秦时代一种婚俗的反映。诗中“野有死鹿,白茅纯束”,“鹿”作为赠物,而男子用鹿来赠表达自己的爱情,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鹿性情温顺,食草为主,它的驯良温顺。令人想到了女性的品性,在传统文化中鹿也有和谐美满的意思,并且鹿的胎生习性,又和生殖联系起来。

(三)原始信仰下的图腾崇拜

宗华白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

2()《诗经》中有大量动物的描写种类多。借形态各异的动物描写了先民们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和那个时代特定的风俗民情,揭示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自然界中的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这可以看出上古人民与自然界中事物特有的神秘观念有关,形成了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动物崇拜是因为人们对动物依赖却又畏惧的心理,于是就把动物作为神灵来崇拜,并将其形象作为本部族的保护神,这些动物就成了部族图腾。

《毛诗序》曰:“《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3)这就是说周人一年有两次宗庙鱼祭。“《笺》云:‘冬,鱼之性定;春,鲔新来。”鲔祭,应有其特殊的寓意。

(4)而冬春两祭用的都是同一首歌”。周人用鱼祭祖源于远古的用鱼祭神,西安半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很多鱼纹图。在人类处于渔猎时代,由于鱼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这就使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女性崇拜和女性生殖崇拜的观念。这种观念就一直沿袭下来,经久不去。这也就是周人祈求子孙繁衍而实行鱼祭的根由。鱼是婚姻配偶的象征,而冬季正是周人嫁娶的法定时期,故要用鱼到祖庙献祭。“又因 鱼于春天前来渭河产卵,这个迎合了人们求子生殖的愿望,所以周人有冬春两次鱼祭,于是就有

(5)了《周颂潜》这首宗庙祭祀的乐歌”。

古人以鹿为图腾,也是对于生殖崇拜的一种演化,鹿为哺乳动物,胎生,一年只育一仔,其性情驯良,而女性也像鹿一样胎生,这就以古人对女性的了解相吻合,“远古先民用鹿象征女性,原因是共同的,即对羊与鹿的生殖能力表示崇拜。羊和鹿为哺乳动物,如人一样胎生,这是远古女性感觉其亲近又不能拟的。”(6)“求偶期间的动物,常常发出异样的鸣叫。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两性相引的情歌。有了音乐,又进展为各体的情诗。《诗经》里包含的情诗很多,作者老实地歌唱,编者老实地收录,他们只觉得这是人类应有的情感,而这些诗是忠实于情感的产品。”(7)上古人民将这些动物和爱情、婚姻婚配、情感表达相联系,是对种族延续繁衍兴旺的祈求,也是男女情感表达的信物和代名词。

二、植物意象及其作用

《诗经》取材于自然物的诗中,涉及到的植物达17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直白描述,也有很多除了本义之外,以物喻意,传递恋人们在爱情之中的浓浓的爱意和爱慕之情,从而形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也蕴含身后的情感意义。

(一)传情寄爱的植物意象

在《诗经》中,不仅有大量的篇目提到花草采摘,还有花草相赠及情爱的传递现象。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静女》062)“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国风.卫风.伯兮091》)“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国风王风黍离096》)。在《诗经》中花草意象是男女爱情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现象。《伯兮》是写一个军人的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着重写了丈夫出征后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的,而思念中更见她对丈夫的深深的爱。“飞蓬”形容头发散乱如同飘飞的蓬草一样。可以看出对丈夫的思念和爱,丈夫不在身边,心里黯然,发如蓬草,也没有心里去整理。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看出情何以堪的哀伤。这首诗赞颂了一种忠贞深挚的爱情的美德,诗中塑造了一个贞妇爱夫思夫的典型形象。

《黍离》这是一首征夫对妻子的思念的诗,本文通过一个征夫之口,诉说他别妻离家愁思和痛苦,充分表现了他对妻室的思念。诗中的黍在古人的观念意识上是女性的象征。诗人服役在外,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黍稷长苗到抽穗,到结实,而且年复一年,因而触景生情,勾起了他别妻离家的痛苦,思念益深,且有思有怨。

芦苇的伤--兼葭。《兼葭182》是一首很美的诗,有一种扑朔迷离,缥缈的魅力,令人神往,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兼葭”--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秋末冬初,岁事将尽的象征,按周朝的法律,已到男婚女嫁的法定之日,故男子才如此苦苦追求他心中的“伊人”。但是道路阻难登攀。

知遇和爱的弹奏物——木瓜,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乔木,果实椭圆金黄,有香气,可吃。与文中的木桃,木李甚或香兰等都是古代女子向男子求婚所赠送的定情之物。《木瓜094》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一读就令人很快地沉浸到一种优美的且又浓烈的,欢乐的且又活泼的爱情气氛中。是一首描写一对恋人互赠信物以定情的民间村歌巷谣。“瓜是古代女性的象征,古代女子用木瓜送给男子,就等于把自己的婚姻给了男子了,而男子赠女子以玉石。”(8)表现了男女爱情的定情之物。“由于其易懂易记,所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都能诵读,真是:一首木瓜诗,千古恋人定情词”。(9)

偶乘同车,一见钟情——木槿。木槿:一种落叶灌木,高七八尺,花瓣有红紫白等色。古代是女性的象征。木槿花,诗中用以比美女。“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121》)有女与我同乘车,容颜如同木槿花。这首诗主要写一个男子与一个姓姜的女子同车出行,这个女子容貌如木槿花;艳红美丽。她的美容在男子心中留下了不可忘怀的印象,故而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他心中对这位女子的爱慕之情。

(二)贻实达情的植物意象

《桃夭011》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在这首诗中象征女子的美貌和婚姻的幸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以喻女子青春美貌,正是出嫁结婚的最佳年龄。桃花是女子的象征,桃花开喻女子的青春花季。所谓女大当嫁,正其时也。故《诗》曰:“之子于归,以其室家”。《诗经》中常用语首助词“有”表重叠,此处形容桃子又多又大的样子。桃树结果甚多,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在现在有的地方女孩子出嫁时,家人会在她的被子里,枕头里放上花生、桂圆、红枣之类的食物,取早生贵子之意。《桃夭》贺女子出嫁,可视作夫妻篇。“《毛诗序》:《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10)因此,《桃夭》一诗就是一首恭贺女子出嫁的民间歌谣,它发源与周朝的汉江地区,流传于华夏各地,它喜庆,吉祥、热烈地奏响在历代出嫁的姑娘们的心弦上。

《诗经》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引导物,其中可以看出丰富健康的两个生命,是怎样欢欢喜喜的开始踏上一个崭新世界的台阶。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有桃的清香、包容、和日积月累的蜜露的喂养,这或许是古人取桃为诗,祝愿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愿望。

中国的古人说:“草之晶在花,桃花于香,菊花于秋,莲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时之花,花色味各自不同,高下不齐,其配于人也亦然。”从花里,我们可以得到心神的安宁和意趣的舒展。在经久时间的洗刷之后,还能让我们记得“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的不尽滋味。

植物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美,通过多人的想象联想,使植物的鲜艳色泽,硕果累累与女性的体态,爱情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青春的活力,融合了情感和感觉之后,形成了意象,传达了对爱情美好,婚姻幸福的追求和歌颂,从植物的客观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了心物统一,是上古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三)无法如愿的单相思 “爱”是从古至今,一个永恒不老的话题,甚至在现代流行的一句话是“时光易老,你我情不变”,不论“爱情、亲情、友情”从中都有爱的传递,不管是现在还是很久以前“爱”一直存在。

“爱情”在我们的眼中是美好,向往的,同样在古代先民的眼中美好“爱情”也是他们的渴望。希望自己爱的人同时也爱着自己。爱情是自我完善的一个阶段,我们在经历自己的人生,每一段爱情,都要经历期盼和失望,犹豫和肯定,微笑和心碎。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反覆验证的。这不仅仅是当今我们这个繁华世界中人们的经历,也是上古先民们也要经历的过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广014》)乔木:高耸的树木,休:即庥,树荫。不可休,不能够得到乔木的覆荫。这是一首民间情歌,写一个青年樵夫爱慕一个少女不能如愿以偿。青年在杂草丛生的湖泽砍取荆条和蒌蒿时,浮想联翩。他设想如果那美丽的女子嫁给他,他就将喂饱马儿去迎娶她。可是他知道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又以反复的咏叹来表达内心的失望。他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是他追求女子时困难大,很难实现他那生长在萌芽塔的一份爱,还未来的及诉说,表达,就已被深深的淹埋在心中某个不易触碰的角落。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将仲子111》)这句话是说:请求仲子啊,不要越过我家的里墙,不要攀折我家的杞树。怎么敢爱惜它,害怕我的父母。这是一首著名的恋歌。诗的主人公是位女子,她深情地爱着一个叫仲子的男子,但又怕父母和兄长的干涉,也怕外人的非议。在礼教的束缚下,她只得忍痛拒绝情人前来相会。表现了主人公在爱情上激烈的内心冲突,暴露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一份在萌芽塔里的爱,活生生的掐灭,淹埋起来。

(四)悲欢结合的自然喑哑

《诗经》中有多篇写弃妇哀怨的篇章,如果我们把“弃妇的形象”喻为枯萎的玫瑰,那么她们的“爱”可喻为凋谢的爱。《谷风049》“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苦菜。荠:甜味的菜。这句话是说:谁说茶味儿苦,在我看来它甜像荠菜一样。这两种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味道,比喻了女子在幸福的时候她认为茶在苦,也和荠的味一样甜。“茶”比喻女子被弃的痛苦哀怨,“荠”象征女子被爱时的快乐幸福。《谷风》这首诗是弃妇自叙哀怨之情的诗。写丈夫背弃诺言,遗弃自己。写自己被弃的痛苦,全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写得凄婉动人。

《中谷有蓷102》“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蓷:益母草。:枯蔫的样子。这是一首描写弃妇悲苦无告的诗。这位弃妇在一个荒年被丈夫抛弃了。她深感遇人不淑,追悔莫及,只得慨叹、哀号、哭泣。诗共三章,首句均以 的枯蔫起兴,写妇人遭遇的可悲。

女儿的命运如同一朵玫瑰,有含苞欲放、有美丽娇艳、有枯萎凋谢这几个过程。《诗经》中上述两篇中主人公的命运如同玫瑰一生的三个阶段,前两段的过程是爱情美好,生活幸福,而第三过程枯萎凋谢如女子美好已过,人已珠黄,爱已凋谢,成为一个弃妇,留给自己深深的痛苦与悲怨。

三、动植物情感表达之关联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动植物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诗经》中动植物成为典型的意象,在于这些自然界中动物与生俱来的丰富形态和生命影响打动了人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动植物和人的意识精神联系起来,自然界中的雁、鱼、鸠、花草瓜果,和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动植物有了丰富的情感,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情感符号。

宗华白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11)王玉娇在《诗经》中动植物母题解读》中认为在“《诗经》中,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植物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动植物描写不仅仅反映了先民们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还表现了那个时代特定的风俗民情,揭示了蕴涵在其中的文化意味,从而具有人类文化学的意义”(12)《诗经》中把动植物与人的感情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赋予了动植物各种各异的情态和情感,达到物我双会,心物交融,把思绪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使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成为爱情婚姻和吉祥美好生活的象征。

【小结】:

上一篇:春华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马德里商标注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