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练习

2022-12-22

第一篇: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练习

反思: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 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马黎明

教学内容

苏科版教材四年级上第56-57页例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运算律的第一课,学生在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运算的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课本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的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是运算律的第一课,学生在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运算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从众多算法中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直到应用规律,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习体验突出个体,让体验产生效果,而不是教师的抽象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正确的用字母来表示。 突破方法:在列算式中理解算式的意义并发现运算律。 难点:正确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突破方法:让学生看到图形和字母能更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吧?大家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啊?为什么喜欢呢?

喜羊羊他们都注意观察,思考问题,总能想出办法对付灰太狼,今天我们请来喜羊羊和美羊羊,看他们哪个更聪明!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 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B. 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C.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2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 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2、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写一写。 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3、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 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 =100+45+100 =245

3、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

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接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方面的知识,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用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的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多观察,多实验,多归纳,多类比,从而主动地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

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情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3、 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谷 云 2011年11月

第四篇: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可能是我个人看问题比较表面,没能体会到编书人的用意,我觉得加法的交换律中两个数字的交换没有学的必要,因为两个数字你交换来交换去,体现不了题的简便性,也完全感受不到交换的意义所在。对于三个数的结合律也一样,三个数的结合律完全可以用交换律来代替,只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字想加减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要结合。还有在讲加法的交换律的同时觉得加上减法之间的交换也比较好,关键是告诉学生,交换的时候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陈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 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出示:1+2+3+……+9=?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出示课件 这是同学们在上活动课的场景。

(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的课件。) 师:瞧他们多开心呀,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出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在黑板上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一个步骤:观察思考)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稍作思考,随即纷纷举起了小手。)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这个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都非常肯定。)

师:可不能过早地下结论,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 (师在黑板上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二个步骤:举例验证) 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纷纷拿起笔跃跃欲试)

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写两个算式,先算一算它们的得数,相等的话就用“=”连接起来。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谁举出的例子多?行吗? 众生:行!

师:准备好笔和纸,开始。

(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很快,孩子们有的举了六个、有的举了七个例子,最快的孩子则举出了十个例子。)

师(随意问一学生):你举了几个例子? 生1:六个

师(再问一学生):你呢? 生2:八个

师:还有更多的吗?

生3:老师,我举了十个例子!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说说看,你们都举了些什么例子? 生1:40+50=50+40 ,算式两边的结果都是90。

生2:我举的例子是:137+2=2+137 ,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都是139。

生3(刚才举例最多的孩子):老师,我的速度最快,0+2=2+0,0+4=4+0„„我算过了,两边结果相等。

师:从这位同学举的例子中,我们还发现:0与一个数相加时,也存在这样的规律。 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例子!

“我也还有!”„„(情绪激动,争着要说)(师将学生的举例一一板书。)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式子能写多少个? 生:无数个。(齐声)(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指着黑板上的举例。)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声音自信而有力!)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 (学生也随老师的疑惑进入思索,有些不敢肯定了。)

师: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稍作思考后纷纷摇头。)

师: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是吗?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罗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学生惊叹)

师:这样,从正和反两个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学生显得有些兴奋。)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三个步骤:得出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

师:同学们的发现的可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纷纷涌动了。)

生1:我想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数换位律。

生2:因为这个规律中,左右两个算式的和是相等的,所以我取的名字是:加法等和律。 生3:我觉得可以把这个规律的两个特点结合一下,叫加法换位等和律,意思概括得更清楚! „„

师(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眼光):这些名字取得真贴切,而且别具一格。数学家们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规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学生写好后,师将学生的表示方法在投影仪中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极富个性,有用图形表示的,如:◇+☆=☆+◇;有用字母表示的,如:X+Y=Y+X;更有意思的是,还有用词语或汉字表示的,如:电视+冰箱=冰箱+电视,我+你=你+我„„)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可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而数学家们也用了和你们类似的表示方法,他们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样的话,这个规律如何表示呢? 生: a+b=b+a(齐声)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还没来得及出示,一生就——) 生:我知道,在加法验算的时候!(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课件出示加法竖式及验算) 师:(微笑着)你们看,是吗?

生:对,加法交换律可以用来验算加法。(学生像见到老朋友似的微笑着,点头。)

师: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的情境图和问题。)

师:现在要解决的是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可以先求跳绳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男生和女生画上集合圈)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8+17+23(师将这个综合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也就是先算什么? 生:先算跳绳的人数。 师:为了强调前两个数先加,我们可以给28+17加上小括号。(师在原综合算式中,为28+17加上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还可以先求出女生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女生和踢毽子的女生画上集合圈。)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17+23+28 师:这下子,男生有意见了,他们说:“列式时还得把我们放在前面。”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刚才的那个综合算式作个小小的改动,写成28+(17+23),就满足男同学的要求了。(师将这个综合算式也板书在黑板上。)

师:口算一下,这个算式(手指第一个)结果是多少? 生:68。

师:这个呢?(手指第二个)

生:肯定也是68。(许多声音冒出来) 生:我算过了,就是68!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 生1:相等!

生2:既然结果相等,也可以用“=”连接!(师在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探究成果的记录表,课前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过对算式(28+17)+23=28+(17+23)的观察思考,找出左右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再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看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能研究出什么新的运算规律,好吗?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表格上。四人为一小组,研究开始。

(学生分组展开研究,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同学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很激烈。)(五分钟后)

师:老师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有了精彩的发现,现在谁愿意把你精彩的发现向大家汇报一下?先说说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1:三个加数都相同,分别是

28、17和23。 生2:结果也相等,都等于68。

生3:我还有补充,我发现左右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28都排在第一位,17都排在第二位,23都排在第三位。

生4:我们小组把它归纳为:加数的位置相同。

(师通过课件同步演示学生说到的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相同点,那不同点呢? 生1:先加的算式不一样。

生2:那是因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 生3: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

师:能说说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吗? 生1:左边是先算28+17,右边是先算17+23。

生2:左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加起来,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加起来。

(课件中演示:两个算式先算的部分) 师:同学们举出了什么例子来验证它呢? 生1:我们小组举了四个例子:(12+30)+5=12+(30+5)、(2+56)+70=2+(56+70)、(100+300)+500=100+(300+500)„„ 生2:我们举的例子是„„

(师板书学生举出的部分例子。)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有无数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 (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在这么多例子的验证下,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1:相加时,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和不变。

生2: 三个数相加,按顺序相加,或者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和相等。 生3:三个数相加时,不管括号加在什么地方,和都不会改变。

生4:其实我想,不管是几个数相加,也不管运算顺序怎么改变,和都应当始终不变,我要把这个想法验证一下。 „„

师:概括得非常棒!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仍然相等。能把这个规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呢? 生:(a+b)+c=a+(b+c)(齐声)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老师真高兴,你们用这种研究方法自己探索出了新的运算规律,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小声地欢呼,禁不住为自己响起了掌声。)

师:这肯定也难不倒大家,会填吗?

(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填空综合练习,学生完成得很顺利。)

师:其实,在四则运算中存在很多运算规律,这些运算规律我们把它叫做运算律,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是加法运算律。(教师出示课题:加法运算律)

三、巩固规律,快乐应用

1、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算式,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运算律,下面就看看哪些同学判断得最准确?

(课件出示判断练习: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出示(75+48)+25=48+(75+25)时, 师: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1: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应该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师微笑不语)

生3:不!应该是同时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观察得很仔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1:75与25相加得到100,更好算些。

生2:我知道了,原来应用运算律还能使计算变得更简便!(众生恍然大悟)

师(肯定地点点头):是啊,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生:真没想到,运算律的作用这么大!

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出示:1+2+3+4+5+6+7+8+9 =(1+9)+(2+8)+(3+7)+(4+6)+5 =10+10+10+10+5 =45 众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忍不住都喊了出来) 生:原来老师刚才说的秘密武器,就是运算律呀!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怎么样?(热情高涨) (师出示上升到空中的一串气球,气球上写有一道加法式题:8+60+40) 师:这串气球上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生:108(齐声,都算得很快。)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用了加法结合律,先算60+40,等于100,再加8,得到108。 师:哎呀,这种算法真简便。你已经能学以致用了,真不错!如果五彩缤纷的气球缓缓升空,在气球躲进云层之前,你能用最快的办法算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吗? 生:能!(学生已是摩拳擦掌)

师:瞧瞧谁是火眼金睛,观察最仔细,算得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一串串写有三个数相加的式题的气球缓缓升空,继而躲进云层,如果运用运算律来计算,能使这些式题的计算更简便。伴随着紧张的游戏音乐,学生已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练习中,个个反应灵敏,争先恐后,如一个个神兵小将!)

四、畅享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认识了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生2:我还知道了运用运算律能使计算更简便,它是加法运算中的秘密武器! 师:同学们,那你们除了获得了知识,还收获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1:我学会了用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来研究数学规律。 生2:我知道了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勒于思考。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

师: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用你的眼和你的脑,观察加思考,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让我们也怀着愉快的心情结束这节课吧,下课!

上一篇:教导主任的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军分区政委的岗位责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