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初探

2022-09-11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近1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湖南工业和城镇等非农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致使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 加之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大, 要求耕地资源具有更大的承载力, 从而使耕地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本文试从对湖南省的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的初步分析, 以求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缓解湖南省耕地资源供需矛盾。

1 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1.1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分析其现状特征和问题, 为实现区域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供辅助决策的有效途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落实科学土地资源观, 提倡实行科学的耕地利用方式;二是提高耕地质量, 增强耕地的适宜度;三是通过集约用地评价, 使人们更为深入地把握集约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在时间上的演替规律, 进一步了解集约用地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机制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发挥作用, 推动集约用地研究工作的开展;四是促进耕地在区域发展中形成合理的集约度, 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以湖南省的14个市 (州) 城区作为评价对象, 在遵循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全面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系统性与层序相结合的原则下,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 选取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最大值标准化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确定指标权重, 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市州耕地集约度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 最后分析各市州耕地利用集约度比较评价结果, 如表1所示。

根据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和相应权重, 采用多因素加权分值法, 计算出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集约度。

Q为耕地集约度, Wi为评价准则层各评价因素权重, n为评价准则层的数量, Wj为评价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 m为评价指标的数量, Aj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从图1得知: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较大, 其中, 岳阳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最高为0.5845, 湘西最低为0.4783。分为三类, I类为高度集约地区, 主要是长沙、湘潭、株洲、湘潭、岳阳、衡阳、益阳、常德8个地市;II类为中度集约地区, 主要是郴州、永州、邵阳、娄底4个地市;III类为张家界、湘西2个地市。高度集约地区主要是位于湘江流域和环洞庭湖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好地市, 而中低度集约地区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市。

2 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分析

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错综复杂, 除了耕地的自然特性及自然力影响外, 主要驱动力因子有人口及构成、政治与法律、经济与科技、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驱动因子。这些驱动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自然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组合而成的三维驱动力系统。

2.1 自然驱动力

自然驱动力包括耕地的自然特性和自然力影响等因子, 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最基本原因, 是决定一个区域耕地面积和生产力水平的先决条件。自然驱动力因素稳定性高而且不易改变, 对耕地利用的影响比较持久, 自然驱动力对耕地利用的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湖南省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地区, 近30年中, 全省有60%~85%的年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 其中有8年是大旱。20世纪90年代以来,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 特别是1994年湘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1995年、1996年、1998年全省范围的特大洪涝灾害。其中湘江流域地区和洞庭湖地区主要为洪涝灾害。其它地区旱大于涝。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影响湖南省农业生产。此外,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 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地区地势平坦, 适宜耕作, 耕作利用程度较高,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而湘中等山地丘陵地区地块分散、零碎、不利于耕地规模经营和大面积机械化作业、造成耕地规模经营效益较差, 制约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2.2 政策驱动力

政策驱动力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等因子, 是耕地变化的控制因素, 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受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影响。政策驱动力主要体现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加大、农业税减免等。中央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 这两项都明确强调, 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 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热情,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促进了耕地的集约利用。但政策驱动力的影响受多种因素制约, 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落实, 从而更好滴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

2.3 社会经济驱动力

社会经济驱动力包括人口及构成、就业、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因子, 是影响耕地变化的直接动力, 也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受到人口及构成、就业、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因子的制约, 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面积则说明了社会经济驱动力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据统计, 2000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007万干瓦, 200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189.9万千瓦, 净增加1182.9万干瓦;期间有效灌溉面积从2681.11千公顷增加到4205.5千公顷, 净增加1524.39千公顷。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GDP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而对农村机械化、水利设施等的建设和投入不断加大, 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得到提高, 从而促进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 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性特征显著, 全省分为高、中、低三类集约地区, 空间差异明显, 湘江流域和环洞庭湖地区等地势相对较平坦、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 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

(2) 影响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分为自然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三大类。鉴于驱动力分析结果, 结合湖南省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今后, 湖南省应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力度,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 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以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 (1) 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性特征显著, 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 (2) 影响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分为自然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三大类。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 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 具有一定可行性。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湖南省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著].湖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祝小迁, 程久苗, 费罗成.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M].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 .

[3] 湖谢庭生, 王芳.南耕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途径[J].经济地理, 2007, 27 (5) .

[4] 崔丽, 许月卿.河北省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分析[J].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著.地理科学发展, 2007.

[5] 朱会义, 李秀彬, 辛良杰.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上一篇:谈应用文教学中的“练”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