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2022-07-17

第一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苗木、葡萄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2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16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全县特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化特色不断彰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注重培育地方特色。我们确定了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林业苗木、畜水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至2012年底,全县发展优质粮160万亩次,特色瓜蔬40万亩次,特经6

1 万亩。全县培育和形成了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畜牧养殖、蔬菜养殖等特色专业村287个,2006年冯屯镇被评为“中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2006年5月份,茌平圆铃大枣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茌平县已发展“圆铃大枣”20万亩,年产枣5.6万吨,产值近3亿元。全县先后形成了以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多家大枣深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小作坊。开发出枣汁、枣脯、红枣咖啡、红枣巧克力、红枣杏仁露等三大系列、11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为提升发展效益,提高竞争能力,我县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的集约发展,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科技含量处于全市领先位臵。近年来,全县建成5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五百亩以上连片大棚设施栽培高效示范园区,62个百亩以上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带动示范作用的特粮特经科技示范园区 4个,特色家畜禽养殖基地32个,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淡水养殖基地35个。

三是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招商”的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

2 全县新建扩建农业外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2个,全县拥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的企业5家。茌平圣康食品有限公司是鲁西最大的专业从事各类脱水蔬菜的加工及贸易外向型企业,每年脱水蒜片、蒜粒、蒜粉5000余吨,脱水洋葱片、洋葱粉1500余吨,脱水胡萝卜粒等其脱水他蔬菜1000余吨,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的推进工作,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并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将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对乡镇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年初工作目标的落实,通过组织召开特色农业推进会、督查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参观全县各类农业发展典型,进行交流、督查、点评、竞赛、评比,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层层传递压力,形成了“你追我赶抓项目,奋勇争先创高效”的农业发展热潮。

2.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为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助推高效农业

3 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我县出台的《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意见》,对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按后墙长度每米补贴26元;新建栽培面积1000m的立体层架式食用菌棚,每棚补贴2000元。新建占地1亩以上的大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金针菇棚,单棚面积0.5亩以上,每亩补贴800元;对内新开发一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县财政给予6万元资金补贴。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的积极性。

3.强化规划引领,做强高效产业。为有效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组织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了《茌平县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10年-2012年》、《茌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培育特色果蔬、设施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等一批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24.强化产销衔接,拓展流通环节。我县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基金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基金,全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优先信贷等途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级别一次性给予1-10万元奖励,对当年应税销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也分别予以1-3万元奖励。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产业化开发的紧密型结合,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发展园区订单生产,扩大当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5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49.4万亩次,带动农户3.5万户次。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组建以普通农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户统一作业,联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合作组织700多家,带动农户近3.2万户。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作用,把镇村田头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大城市批发市场与设施农业园区有效地连接起来,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开通新的销售渠道。全县现有各类农民经纪人4500人,其中年运销额50万元以上的近1000多人。

5.强化服务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服务。我县建设了农业信息网,开通了“远程教育”服务项目,为

5 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近五年来,全市培育和引进新品种超过150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超过70项,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农业科技贡献率接近60%。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三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1000场次,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全县有23个品牌的45类通过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1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碧馨”牌冬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A”级认证。三是发动农户创业。强化“传、帮、带”。通过干部抓典型、技术部门抓示范、科技部门抓培训、组织农户学典型等措施,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局面。为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折价入股、优先雇用失地农民等办法,让农民获得土地分红、劳务工资等多种收入。另一方面,在积极发展大棚的同时,引导农户发展中小棚、喷滴管等多种设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我县的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的高效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6 一是土地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块地如有一户不愿意,土地难以流转成片。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目前农民“惜地”现象比较突出,土地流转难度加大,这是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是项目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多是以农副产品速冻加工包装为主,农产品加工模式单一,精深加工项目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力不强。对产业全局具有牵动性的基地型、龙头型农业项目仍然比较缺乏。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站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技推广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农业向更高平台跨越。

四、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

7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突出园区建设、特色蔬菜、大枣、大蒜等特色产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全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1.切实加大特色农业建设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农业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特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对高标准粮田建设、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生态养殖等富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应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色,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形成集群。要积极引导各地以重点农业生产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实现农民收入的快增长。

2.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为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目前土地难集聚的实际,应制定有利于土地集约的政策机制,对亩均投资量较高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流转土地给予一定补贴,以减轻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同时,根据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管理实际需要,在规划前臵的前提下,适度划定一定面

8 积用于生产性管理用房用地,其地类性质应仍属于农业用地,以促进高效农业亮点的形成,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示范,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3.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针对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扶持促进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板块,壮大区域经济规模。

4.致力提高特色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尽快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在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园林式、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型的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篇: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思考建议

近年来,**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是中心,增收是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近两年以来,以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做大做强花木产业,着力打造高效农业板块,全县特色农业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

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00年以来,**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07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07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00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00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

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3、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有机食品交易市场、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

4、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增添发展新活力。一是充实农业招商专业机构。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招商的工作资源,坚持定点招商与流动招商相结合,积极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二是强化农业招商责任。把农业招商引资纳入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考核力度,形成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和合力。三是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有机结合。

5、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打造发展新体系。一是培强龙头。重点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群体,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每个产业都有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全县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同时,对申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行奖励等各项政策扶持,力争每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及国家级1家以上。二是建立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销售大户,培育2—3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拉动能力。

第三篇:三元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三元区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丰富优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良好

2019年三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0949元,同比增长9%。全区落实市分解下达我区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3.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15万亩,果树种植面积维持在6.5万亩;生猪存栏9.12万头,累计出栏18.07万头;家禽存栏29.82万羽,累计出栏57.74万羽;肉蛋奶累计产量16871.68吨;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富硒产业不断壮大。

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坂星线9000亩:曹源、楼源、忠山、富源、眉山、欧坑、星桥、乌龙。中村乡4000亩:中村、顶太、白水、南坑)。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富硒米、笋干、蛋禽、茶叶、百香果、米酒等26个富硒农产品(见2-2-123456),其中金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火焰参被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授予“产学研示范基地”,还与河南百消丹药业集团联合出产了“双参含片”(火焰参与西洋参)等产品(见2-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注册区域富硒农产品公共商标“万寿岩”,建立了全区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初步形成了富硒产业的发展格局(见2-2-123456)。二是果蔬产业增产增收。不断完善坂星线3个省控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楼源、沙阳、忠山、富源)(见1-3-123、1-4-1、1-5-123),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见1-10-4),蔬菜产量比增4.8%。发挥省级农特产品优势区(柑桔)的品牌效应,成立三元早蜜协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三元区西际蜜桔鉴评会暨采摘节,参与游客达1000多人次,有力推广三元柑橘品牌(见2-3、4-7)。我区黄金百香果在今年“11.6”林博会上广受好评,并与“北京自然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供销合作意向。三是肉制品加工业品牌提升。投资1.6亿元的三明市牲畜屠宰、肉制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基本建成,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具备屠宰、分割、物流配送等功能(见2-10)。以省级龙头企业“名佑”食品集团牵头,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并成立了培根产业联合体,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持续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11月20日,“名佑”食品还代表中国肉制品企业参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经贸交流,与比利时代表团签约(见2-5、2-6)。福建乐斯美食品有限公司日产速冻水饺5吨,畅销全国各地,创造就业岗位600人。四是休闲农业初显成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引进休闲农业综合体项目,今年来,成功引进兴发归园田居农业综合体(见9-1、9-2、9-3)、圆初生态休闲农业、格氏栲四季花海休闲园等项目,已投资金额约0.5亿元,其中圆初生态休闲农业园已具备基本接待能力。五是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渐成。以中村乡为产业基地,科学运用与华侨大学合作编制的全乡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基地”或“公司+农户”等模式,今年来总投资约1200万元,扩大庄言兰花园(见9-6、9-7)、南洋湾观光园、洋洋鲜切花种植园(见9-4)、金花茶、埔头城黄金枸骨苗木园等生产规模,使花卉成为我区农业产业新增长点。六是水产产业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完成农民创业园试验示范《大规格棘胸蛙养殖试验示范》城东乡稻城南村基地建设,取得两项棘胸蛙养殖专利,试验养殖面积2000平方米;完成建设鳗鱼场3个,养殖面积62亩,年产200吨,产值2000万元。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

2019年三元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细化落实意见》和《关于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三元区主要农作物农业综合化机械化水平率达65.78%(见5-2-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1.2%(见5-2-2),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万亩(见5-3-2);农业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全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全部运用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主推技术。

(三)

农业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已完成省、市规定的53家规模养殖场改造及散养户清理工作,全区资源化率达到88.63%,完成畜禽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见7-1),为下一步全区推进做好准备。二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增施有机肥1000吨,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完成4.98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2.2万亩(见8-3-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12.7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12万亩;2019年化肥使用量3670吨(见8-3-4),同比减少2%。三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13.15万亩,统防统治技术6.02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122吨,同比减少4吨,减少3.17%(见8-2-4)。

(四)特色现代农业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

创建果树、蔬菜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个,已完成建设内容,正在整理材料,12月中旬验收拨款(见1-3、1-4、1-5、1-6、1-7、1-8、1-9);二是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新增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个,累计认证产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到期复查换证率100%(见3)。三是创建“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2019年申报新增三明市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2个(岩前镇富源、莘口沙阳村)(见4-3),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1个(西际村,国务院已公示确定),累计27个(见4-4-1)。四是建设设施农业。2019年总计投资约320万元,在中村乡本点的兰博园、南洋湾,岩前镇乌龙村的蓝莓园完成建设并验收设施大棚总计35亩(见9-1-9)。五是培育省级龙头农业企业。做好审核省级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申报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见10-1-5)。并对原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每季、半年、年终共6次监测。申报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3亿元。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1.农业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由于我区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农业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加上农业属中长期项目,回报率低,风险较大,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

2.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仍然较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还不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市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农产品品牌不响。我区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不够,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品牌不响、有牌无品等问题。在我区获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中,真正在省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产品辐射面不大,带动力还不够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1.着力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以生态、品牌、休闲农业为着力点,稳定基本农产品生产,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链条。提升一批如“名佑”等已初步成型品牌知名度;培育形成一批如“西际蜜桔”“富硒农产品”等三元农产品标志性品牌;整合一批小众品牌;积极筹措资金,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推广,逐步打响“万寿岩”富硒公共品牌。推进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着重推进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与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100%;确保农药肥料经营单位、兽药经营单位、种子经营单位及依法取得农药生产经营许可证与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100%。加大对农资产品开展质量抽检频次和力度,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工作建议

1.关于设立现代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

我区建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全链条畜牧业产业链,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7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属于福建省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近年来稳定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建议市政府将我区肉制品加工基地列入现代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支持。

2.关于增加核拨检疫人员工作经费的建议

我区检疫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检疫员共23人,其中在编在岗11个,聘用12个。市区牲畜屠宰均由我局检疫员进行检疫,检疫工作量大,人员经费没保障,自2015年取消检疫收费政策,需投入检疫工作经费120万元,其中由市财政每年下拨资金80万元,区财政承担40万元;而目前检疫工作经费因检疫员工资待遇提高增加至170万元/年,市财政核拨资金却未增加,我区检疫工作经费缺口90万元/年。建议市财政增加核拨检疫工作经费。

3.关于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的建议

我区富硒土壤占全区面积43.7%,为全省十大富硒重点县之一,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26个富硒农产品。注册区域农业公共商标“万寿岩”,引领示范、带动富硒农业品牌16个,初步形成了三元区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格局,计划通过第三方运营,扩大富硒品牌影响力,但资金缺乏。建议市里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

第四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现状,加快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日前,我乡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就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及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乡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和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打造“新型农业精品乡、特色乡”的目标,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极大促进了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和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其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主要做法:

1、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大户。出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等优惠措施,对当年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用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等高效经济作物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予以重奖,提高了农民和农粮大户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截止6月底,全乡合作社发

展到25家。2014年,对以合作社为基础流转土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乡里额外每亩奖励6元,激励群众加速土地流转。

1重点通过合作社牵头,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社员按照股份进行生产利润分红,建立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的土地流转机制,极大促进了现代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3、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经济,XX乡鼓励扶持干部发挥火车头精神,践行为民服务的公仆理念,至目前,全乡先后有5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了现代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之中,不仅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收到非常可观的积极效益,成为引领老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耀眼旗手和标兵。

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大户承包、公司+农户+合作社、股份制合作、是自由流转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今年在XX、XX、XX、XX、XX五个村重点推广了股份合作的模式,全年计划新流转土地7000亩,上半年已完成流转2000亩。

5、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全

程服务,对农民适时提供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组织烟叶种植大户分2次参加培训,使其掌握烟叶种植技术,提高烟叶种植技能,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其他如:水产、大棚蔬菜、粮食种植等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二)取得的成效。

1、烟叶黄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积极争取、加大

投入、搞好服务等举措,全面夯实烟叶生产基础水平,保障烟叶为主导的全乡农业支柱产业,2013年烟叶面积7200亩,亩均效益5000元,实现税收突破400多万元,培育壮大种植大户150多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全面带动问全乡劳动力、餐饮等行业发展,烟叶产业成为XX乡的黄金产业。

2、蔬菜特色种植产业迅猛发展。以创建现代示范园区

经济典型为抓手,积极推进骆坡温棚蔬菜种植园区等建设,2013年启动的XX村80亩温室大棚项目,带动了XX、XX等村蔬菜发展。具不完全统计,2014年6月底,新发展大棚蔬菜120亩,辣椒3000亩,使蔬菜种植业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3、生猪养殖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以亚亨、振文、永军、漯河民社农牧等生猪、蛋鸡养殖项目为龙头,强化管理,提升效益,撬动民资大举投入,带动全乡生猪、肉鸡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年出栏生猪33万头,三禽饲养量达85万只。

4、千亩渔业示范基地成效显著。重点抓好曹店村渔业养殖园区的发展,使其依靠荒坑、洼地等资源大力打造千亩渔业示范基地,并开发成休闲垂钓的新农家旅游景点。止目前,全乡共发展鱼塘1000多亩,从业农户达200多家,亩均年效益近2万元,产品远销信阳、郑州等地,已成为该乡

支柱产业。同时诚邀省水产养殖研究所对众康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做了远期规划,积极实现养鱼、餐饮、垂钓、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新型特色农业基地。

5、农田水利及林网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农业基础

建设,狠抓农田水利,全乡新整修田间道路10公里,新打机井130多眼。全乡新植幼树7万株,造林面积达1000多亩,成保率达98%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农田标准万亩示范方1个、千亩方4个、百亩方20个,保障粮食安全。

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匮乏。一是年龄结构趋大;二是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三是科技水平较差,多数农民种地或多种经营,看别人怎么干,不是真正按照科技要求去做,缺乏自立和创业能力。

(二)缺少农业发展资金匮乏。一是政府用于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的资金;二是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三是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三)扶持政策力度不大。尽管乡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扶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但是目前政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还远远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急需在区级以上层面加以更大强度的支持。。

(四)技术指导支持不够。由于全乡农技人员较少,还

暂时无法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技术指导上还较为欠缺。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强力抓好土地流转经营。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各级抓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要成立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流转程序,发布流转信息,统一合同备案。要招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大户承包、土地入股等新模式。2014年全乡要新流转土地7000亩,实现土地流转新突破。

(二)积极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入住。以招商办为主体,全面摸排各类招商信息,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招引农业龙头企业,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利用网络和外出成功人士大力推介问十,让外界关注问十,诚邀各界人士到问十投资兴业。

(三)壮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确定立足农业谋求发展的经营思路,要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同时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培育精英人才发展农业。要进一步加大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精英式新型农民,为现代

农业特色产业带储备人力资本和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篇:关于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 展特色农业为重点, 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认 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 全县以茶、菜、桑、果、黄烟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作物达到 24万 亩,其中茶园面积 9.7万亩,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 42%、 69.16%和 74.21%;以貂、狐为重点的特种动物饲养量 达 67.55万只,占全市的 1/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 19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家。 2008年,全 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6751元, 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工作中, 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 发挥优势,在打造特色产业上求突破。 按照“发挥优 势,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调研分析 的基础上,明确了突出发展“绿茶、蔬菜、桑蚕、果品、黄烟” 五大产业,培育建设五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 整思路, 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 计划从 2009 年到 2011 年, 三年内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 75150 亩。 各镇办根 据自身情况, 制定了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 AA 镇以 “三大 流域” 、 “四个片县”为重点,突出建设沿 AA 山庄—四季茶园—

- 1龙头企业 5家、市级 14家;水产品加工企业 7家,茶叶加工企 业 7家,畜产品加工企业 3家,食用菌加工企业 1家,综合性 企业 1家。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 形成。这些龙头企业内牵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和消费者,建 立了 “农业龙头 +基地 +农户” 发展模式,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2万余人, 间接带动 15万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 56万头 (只 畜禽饲养规模和 23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推进特色农业产 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 我县畜牧 生产发展始终坚持“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做示范”的工 作思路,积极实施养殖示范小县(村和规模饲养、规范化养 殖,重点培育优势畜禽主导产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整合,大 力推进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 全县大牲畜存栏牛 1.34万头,出栏 0.61万头,分别增长 3.37%、 9.36%;生猪 20.34万头,出栏 28.48万头,分别增长 7.45%、 44.62%;羊 12.99万只 , 出栏 18.32万只,分别增长 0.15%、 4.36%;家禽 448.4万只,出栏 771.7万只,分别增长 0.07%、 5.16%;水貂狐狸等 特种动物饲养量 47.7万只, 奶牛 3037头,

分别增长 3.2%、 5.23%。 全县实现肉蛋奶总产 6.48万吨,其中肉类总产 3.85万吨、蛋 类总产 2.27万吨, 奶类总产 0.36万吨, 分别增长 9.2%、 13.59%、 0.37%、 24.67%;畜牧业产值达到 7.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 入 1910元, 分别增长 10.9%、 13.7%, 畜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前段时间,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仍然面临了很多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小。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 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当前形势相比,与农民群众的要 求,还有很大差距。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 “小而散” 、 “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全 县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 3家, 500万元以上的 21家,并 且大多是水产品冷藏加工企业。

二是加工能力弱。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 278家,大部分 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 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 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 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

三是利益联结松。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 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 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 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 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

四是农业投入少。 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 因素依然存在,土地流转难严重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 不足,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仍然普遍,严重影响 农业发展。

三、对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建议

一是严格督查,落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 按照 农业发展三年规划的任务和进展计划,及早做好动员和宣传,腾好地茬,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农业部门严格督查落 实,确保将调整任务落到实处,完成发展任务和目标。

二是规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 提升农民组织化生产水平。 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引导规范现有合作社 的发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茶叶生产加工等领域建成一批 全市运作规范、知名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典型农民 合作社的示范带动, 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合作社,提高农户组 织化生产水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农民发展特色农 业的积极性。 当前县委、县政府和各镇办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 产业调整扶持奖励政策, 但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根据调查,当年大规模的发展成片茶园,种子投入约 150元/亩,土杂肥 100元/亩,整地深翻费用 400元/亩左右,以此 计算新发展每亩茶园当年基本投入为 650元左右,而我县 100亩连片以上的仅仅奖励 100元/亩,虽然今年县政府出台了促 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 将扶持力度增加一倍, 也只是达到了 200元/亩,奖励额度达不到基本开支费用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户 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各镇办要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 织作用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发展成片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大 扶持奖励额度,做好土地整理、种子供应等服务,对成片产业 县内的水、路、渠、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四是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 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 位。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强

化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 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 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 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 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 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 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 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五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加强优 势特色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优势特色作 物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的产品申报,建立和完善相关质 量安全体系;加大督促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 品、有机产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瞄准高层次消费需求和国 际市场,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示范县入手,加强宣传和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 效益;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势作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和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控检验体系,不断增强我县特色农业产 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 动作用。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 扶持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要从税收、政策、科技、服务等 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要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把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 首要环节来抓,使特色农业有一个快速提升的发展势头,促使 特色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对接。严格落实县政府增 加农民收入中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农业龙 头企业培育,增强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保障特色农业产 业的健康发展。 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 特色农业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效益,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 收中显得尤为重要。改善和优化我县特色农业生产结构,快速 建立优质商品生产基地,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无公 害化程度,是我县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兴产业和新的经 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特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提 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 影响。

上一篇:土木工程考研院校下一篇:投诉处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