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4-21

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共5篇)

篇1: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延平区农业局

(2012年7月1日)

一、延平区农业发展概况

2011年延平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66元。农业主导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水果四大产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创建、“三品”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区累计获农产品“三品”认证总数达140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6个,获省名牌农产品3个(享通蕹菜、菜苔,和意杏鲍菇)。培育了南平享通农业、和意食用菌2家省级农业(种植业)产业化企业,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南平市绿鑫蔬菜专业合作社、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南平市添丰果蔬专业合作社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现将延平区农业特色产业情况汇报如下:

二、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1、水稻产业:2012年水稻播种面积19.7亩,其中早稻3.5亩,双晚期3.5亩,中稻和一季晚稻12.7亩,良种覆盖率达95%。主要推广水稻良种有金优1255、T78 1

优2155、甬优9号、甬优6号、金优明100,Ⅱ优3301、川香优2号、丰优

22、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香1号、Ⅱ优125、汕优82、冈优527等杂交种子组合。依托闽北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南平市恒大米业有限公司水稻龙头企业,在延平王台、峡阳、西芹等乡镇发展农业订单生产1.2万亩,2012年4月该公司稻米专业合作社和台湾宜兰农委会合资,计划今后几年在南平市延平区建设“绿色生态稻谷”种植基地5万亩。

2、蔬菜产业:全区年蔬菜播种面积14.63万亩,总产量20.62万吨;主要优质产品有蕹菜、菜苔、大白菜、长豇豆、花椰菜等无公害及绿色蔬菜;依托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享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南平润苗绿色蔬菜有限公司、南平市跃农蔬菜有限公司、恒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等省市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400亩,绿色蔬菜基地面积1000亩。全区共有9家蔬菜生产企业,获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67个(其中获绿色蔬菜认证产品12个)。2012年为了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享通农业申报省级集约化蔬菜育苗项目,拟在夏道洋头村建立蔬菜集约化育苗钢架大棚面积20亩(其中数控连栋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年产优质种苗1000万株以上,辐射推广蔬菜优良种苗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56万元。2012年6月南平跃农蔬菜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中穗

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定购销售上海方3万公斤的高山优质蔬菜产销供应合同。约定由跃农公司提供7—9月份种植的高山有机蔬菜,6个夏季蔬菜品种。

3、食用菌产业:全区食用菌种植5073万袋,鲜品产量2.76万吨。主要优质产品有和意杏鲍菇、白玉菇,鑫龙金针菇、秀珍菇、灵芝,远吉海鲜菇等。主要食用菌生产企业有福建省和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平市鑫龙食用菌有限公司、南平市远吉菇业有限公司、南平市元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福建省和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生产杏鲍菇、白玉菇等食用菌产品,实施工厂化生产栽培,日产海鲜菇(白玉菇)3万袋,产量10吨,产值20万元;日产杏鲍菇3万袋,产量8吨,产值8万元。产品主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20多个大城市, 并与上海易初莲花及福建永辉等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水果产业:全区水果面积11.34万亩,产量8.81万吨。主要优质产品有富园春见、坎下欧柑、五凤脐橙、王台翠冠梨等。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延平区太平五凤果场、延平区坎下果场、南平市富园果树花卉试验场、王台翠冠梨专业合作社等。近年来,延平区积极开展精品化果园管理,以提高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涌现出南山富园花卉蔬菜有限公司生产的春见产品,该产品在2011年全省优质果评比中获得省杂柑类金奖;坎下果场的欧柑,该场是用沼液灌溉果园,品质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1、抓品牌,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立足我区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果业基地建设,加大扶持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指导农业企业开展品牌创建,通过项目带动、品牌带动,促进产业集聚、总量扩大、优势增强,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变,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蔬菜产业上,积极扶持南平享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重点打造享通蔬菜品牌建设,继续扶持开展生产无公害生产认证,通过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集约化育苗管理,加强产、供、销对接,推动延平蔬菜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食用菌产业上,重点扶持和意、金龙两家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发展,着力做响和意的“杏鲍菇”省级农产品新品牌。扩大金龙白金针菇、金福菇等珍稀菌种生产规模及标准化生产,加强灵芝产品开发宣传,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市场占有率,壮大延平食用菌产业,增加延平食用菌知名度。果业生产上,关键抓创优,在柑桔主产区要适度发展纽荷尔脐橙、血橙、瓯柑等优质品种;落叶果树主产区要重点发展早熟梨、早熟桃和鲜食李等优质品种种植,重点依托茫荡坎下果场、太平五风果场、南平市富园果树花卉试验场、洋后一品岗果场、王台翠冠梨专业合作社、峡阳柑桔专业合作社,加大落实科技兴果措施的力度,推广果园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2、抓创建,促进粮食高产丰产。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

综合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措施,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全区集中建设塔前镇1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塔前村、沙洲坑村、峡阳小梅村3个千亩再生稻丰产示范片及王台镇、峡阳镇5000亩订单粮食示范片。重点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要求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达到100%。

3、抓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五新”技术推广是发展我区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工作着力点。引进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0个以上,力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蔬菜等园艺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6%以上;主推再生稻、超级稻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病虫专业化防治技术,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柑桔标准化生产及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及设施栽培技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等,建立新技术推广示范片10个,面积10万亩;推广水稻、果园、蔬菜生产测土配方新肥料2-3种,面积12万亩;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建立病虫统防统治专业队15个,每个专业队防治面积2000亩以上;加大新机具的推广力度,重点抓好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引进水稻耕作机械5-8套,努力提高我区水稻生产机插机收面积;采用各种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办好农民“田间学校”,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科技入户率。

篇2: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性的重大部署。农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是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和着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我区农业节能减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的精神,紧紧围绕农业节本增效、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等工作重点,狠抓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秸秆综合利用、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农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了我区农业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6-2008年7月,全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00口,累计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7621口(2005年之前5321口、2006年1000口、2007年600口、2008年700口);配合畜禽污染治理,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72处。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沼气量860m3,每年可替代薪炭柴2吨(相当标准煤0.61吨),保护林地3.5亩,减少水土流失2立方米,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按全区7621口沼气池计算,年减少薪炭柴消耗1.52万吨(相当于节省4653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2.67万亩,减少水土流失1.5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2万吨;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72处,总容积3.6万立方米,年产沼气 518万立方米,年可减少薪柴消耗1.2万吨(相当于年节省3677.8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 2.1万亩,减少水土流失1.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2万吨;我区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及大中型沼气两项沼气工程建设年可减少薪柴消耗 2.72万吨(相当于年节省8331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4.77万亩,减少水土流失2.7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72万吨。

通过发展食用菌、畜禽饲料加工、秸秆还田堆肥等,促进我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06-08年组织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共15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节约农药 56吨。2007年以来,我区开始组织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重点项目,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面积25万亩,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是节本增效。据试验比较,每亩地平均可节约化肥投入5元,全区共计节约化肥投入125万元;平均每亩地增产粮食20公斤,按每公斤1.5元计算, 亩增产值30元,合计每亩节本增效35元。以全区稻谷播种面积25万亩算,年可增粮食5000吨,促进农民增收875万元。二是减轻面源污染。由于农民化肥使用方法不当,耕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肥料大量流失浪费,耕地地力下降。据调查我国氮肥利用率为40-50%,磷肥利用率为10-20%,钾肥利用率40%,施入地里的化肥60%未能被土壤及作物吸收利用,随水土大量流失,造成环境面源污染。我区耕地化肥施用强度(折纯量)﹥19公斤/亩,化肥使用量偏多,出现严重偏施氮磷肥现象。因此,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配方施肥,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全区25万亩耕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225吨(每亩节肥折纯量0.9公斤),减轻了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对促进我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围绕创建农业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断增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全区积极开展了低产田(地、园)改造、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既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又提高了我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2005年以来,全区共完成低产田改造面积3000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9万亩;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区共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面积6000亩。其中省级4个(分别是在坎下果场350亩瓯柑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王台镇坋珰200亩省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翠冠梨标准化示范区;夏道镇洋头800亩省级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大横镇和意省级杏鲍菇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市级1个太平五风果场1500亩市级雪柑、脐橙、夏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区级2个(分别是洋后镇大演村一品岗果场1000亩区级无公害油奈、黑李示范区;西芹沙溪口果协2000亩区级无公害柑桔示范区);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全区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6万亩;建立“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综合利用示范点8个,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主要成效

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农村沼气的建设力度,农村沼气建设已经步入了健康、较快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7621口。其中,2006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口,2007年新建600口,2008年已新建700口。近几年我区农民发展沼气积极性大大提高,沼气池发展态势良好,建池质量和建设标准比过去都有了明显提高,沼气池使用完好率达到了95%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建设一口8m3沼气池,同时配套改厨、改圈、改厕,每个农户年可增收1170元左右。其中:省柴、电费620元,养殖增收300元,节省购买化肥、农药款250元。全区7621口沼气,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892万元。

二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区发展7621口户用沼气和72处大中型沼气建设,年减少薪柴消耗 2.72万吨(相当于年节省8331吨标准煤消耗),保护林地4.77万亩,减少水土流失2.72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72万吨。所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沼液、沼渣还是农业优质高效农家肥和驱虫剂,用于农作物生产,降低了农药、化肥对动植物和土壤的危害,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有建沼气池的村庄,蚊虫可减少70%,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可减少10%以上,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沼气建设中结合改厨、改厕、改圈,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条件,实现了农村家居清洁文明。区委、政府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规划。2001年农业部开始组织实施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2003年我区在炉下镇瓦口村实施全省第一个“一池三改”沼气生态村项目,到目前为止,国家、省、市补助我区农村能源户用沼气项目资金618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7621 口(其中到2002年底全区累计2321口,2003-2006年每年新增1000口,2007年新增600口,2008年1-7月份新增700口),占全区总农户的12.2%。我区炉下镇瓦口村、王台镇溪口村以沼气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家园为主线,建成我区第一批沼气生态示范村,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四是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沼气的推广,带动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了生猪等家畜饲养量的增长,实现种养业良性发展的路子。此外,我区还积极探索沼气发电项目,如2004年在太平养猪场成功实施30千瓦的沼气发电,为闽北首家沼气发电项目,此后,我区在大横镇、樟湖镇、峡阳镇、黄墩、水南等乡镇(街道)共有7家养殖场也成功实现沼气发电,总发电量达154千瓦,养殖场内生活和饲料加工用电全部自给,为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探索了一条新路。同时,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后,产生的沼液、沼渣替代了化肥、农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良性发展。

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是政府重视,机构健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内容及“为农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工作,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节能工作年终考核一项重要指标,并与生态农业建设、小城镇建设、畜牧业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区里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区长任组长的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区农业局做为建设单位成立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并从局内部抽调三位干部充实到农村能源办公室,组成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班子,负责抓好“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规划及组织实施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有力促进了全区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二是多渠道筹资,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扶持。全区累计投入2256.3万元用于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其中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安排给我区项目资金共618万元(2005、2006年省上每口补助800元,市、区财政落实配套资金每口200元;2007、2008年省上每口沼气池补助增至1200元),并设立专项资金帐户,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全部分配到项目乡镇、村,用于农户建池,大大提高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企业和农户把更多的资金投入沼气建设,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快沼气建设步伐。

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加强对农村沼气的管理,省农业厅与省财政厅制定了《福建省沼气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沼气灶具及配套产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对参与沼气建设的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在项目建设中实行了“五统一”制度:统一设计、统一沼气器具采购、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检查验收、统一技术服务。确保沼气池建好一个、验收一个、见效一个。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户用沼气用户档案,指定专人分户建档管理,并在沼气池刻上项目名称、项目户编号、建设时间等标志,做到用户档案的编号、建设时间与现场沼气池标示编号、时间相一致,便于核查验收和建后跟踪服务。

四是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为解决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村沼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省农业厅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各县(市、区)组织开展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我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探索和研究沼气服务社会化服务机制。2007年底成立了区农村沼气服务中心,农业局抽调一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按省厅规定配备了沼气维修、检测设备、同时经营沼气灶具、管道、零配件的批发、零售业务,并向群众公布了维修热线电话,负责全区沼气零配件的供应,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2008年在沼气大镇王台和塔前两个乡镇成立了镇农村户用沼气服务中心,并在王台镇的溪口村、洋坑村、塔前镇的西洋村,塔前村成立了村级沼气服务站,初步建立了村、镇、区三级服务体系。做到沼气维修服务小毛病不出村,大故障不出镇,解除了沼气使用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我区农村户用沼气向可持续方向不断发展。

五是强化沼气技术业务培训。为加强农村沼气队伍的建设,我区开展了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沼气建设和服务水平。一是每年举办村级沼气管理员培训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灶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讲解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标准、沼气池维护与灶具维修基本知识,提高了村级沼气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二是举办沼气技工培训班。为提高我区技工的业务技能,由区农业局组织,每年对全区沼气技工进行专业技能集中培训,三年来,累计培训120人次,有39人领到了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提高我区农村沼气建设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组织沼气知识科普宣传及培训班。每年在重点沼气项目村入户发放沼气科普材料,并开展沼气知识培训,三年来区农业局举办各类培训班9期,受训达3690人次,印发4000多份宣传单,分发到各乡镇、村,让农户了解沼气安全使用知识,沼气池和沼气设备维护和安全使用知识。

但是应当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各乡镇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发展不平衡。各乡镇之间在领导重视、工作力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四是生态农业建设,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投入,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农业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做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后,我们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区节能减排的任务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力争到2010年,全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口,累计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10000口;使全区适宜区域16.5%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建立农村集中供气沼气示范工程 5个;年均节约标准煤4260吨;建成区、镇两级农村能源沼气技术服务中心16个,重点沼气村服务站20个;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逐步建立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为此,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我区农业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制定。围绕全区节能减排目标,明确植物保护节能减排、土肥节能减排、农业机械节能减排与农村新能源及新型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目标,制定有关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抓好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区政府确定的环境污染治理重点,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搞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大型沼气工程示范项目建设。

三是搞好节能减排试点示范。根据不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农业节能减排试点示范工作,重点开展农户沼气工程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建设、减量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和新型生物质能源植物开发技术等重点项目应用示范,实现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全面提高。

四是加快农村沼气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后续管理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沼气能源作用的发挥,也是农村能源建设的决定因素。因此,我区将着力加强乡镇能源沼气技术服务站和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点建设,配备沼气能源管理人员并加强培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水平,确保沼气建后正常运转。到2010年底全区15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户用沼气服务中心,并在20个沼气重点村设立服务站,形成完善的区、乡、村三级沼气管理服务网,促进沼气建设从过去“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方向发展。

五是沼气建设重点转向集中供气项目。根据我区畜禽饲养量大、规模养殖场多、污染治理任务重的特点,从节约土地、提高沼气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今年开始沼气建设重点转向集中供气项目,分三年逐步推进:2008年开展1个沼气集中供气建设试点;2009年每个乡镇开展1-2个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区里将“一池三改”户用沼气50%的指标用于集中供气项目建设;2010年全面推进集中供气项目建设,区里将“一池三改”户用沼气85%的指标用于集中供气项目建设。2008年我区在王台镇洋坑村建设集中供气试点,首期计划集中供气150户,由宏远养猪场业主自筹80万元,建大型沼气池1200m3为该村250户农民提供充足的气源,共投资33万元,除省级补助18万元外,区财政拨款5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使首期150户农民用上清洁、方便的能源,每年每户平均节约开支800元,每年还可节约烧火材1050 m3以上,可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3: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农民收入;制约因素;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3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农业产品,具有四个重要特点:明显的地域性;独特的品质;广阔的市场;经济的高效性。特色农产品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业实现现代化,根本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最基础的是搞好农产品的发展。山东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2013年共兑付四大农业补贴106.66亿元,使全省1 412万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国内外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山东省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山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直保持全国前列。得益于山东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影响,烟台市牟平区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这对于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牟平区农业比较优势,全面提高效益农业的水平,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特色农产品发展对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

1.1 烟台市牟平区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收入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阶段的直接目标,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劣,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农民收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也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整个农村经济的重点,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从表1可以看出,牟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稳定地逐年增加态势,从2001年的3 651元增长到2012年的13 532元,增长幅度达到2倍之多,增长率总体来说保持稳定。特别是2011年较上年年增长率达到20.57%,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与牟平区政府积极推行特色农产品发展战略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1.2 与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较分析

山东省总人口9 685万人,2013年GDP达到54 684.3亿元,人均GDP达到56 323元,其中牟平区总人口数44.3万人,2013年GDP达到247.86亿元,人均GDP为53 521.92元,略高于所在省GDP平均水平。从这里可看出,牟平区对于山东省内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从表3中可看出,牟平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年均高于同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见,在增加山东省人民收入的过程中,牟平区作出了相当的贡献。牟平区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该区近几年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的不懈努力。

1.3 牟平区几种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2012年“清谷田园”蔬菜基地蔬菜正式投放牟平区市场。该基地位于玉林店镇,总投资5 000万元,占地26.7 hm?,现已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有绿色食品认证的8个蔬菜品种。该基地通过订单配送方式,送菜上门,减少了蔬菜中间商的批发零售环节,保证了蔬菜的新鲜程度和低价位供应;牟平大白菜“高调”上市。姜格庄街道一直是牟平区最主要的大白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6.7 hm?左右,总产量达到500万kg, “南松大白菜”已经成为威海市场的一个知名品牌。平均产量达到12 000 kg/667 m?。2013年牟平区大白菜以质论价,单棵2~2.5元,远远高于去年七八毛钱的价格,可以卖到3 000~5 000 元/667 m?不等;“莒格庄沼菜”牌黄瓜是由烟台市牟平区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采用“四位一体”种植模式生产的绿色蔬菜,种植面积20 m?,产品质量由牟平区环保站进行全程监督,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保证黄瓜产品品质优、口感好,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并于2009年11月取得了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中心 “绿色食品”认证,扩大了莒格庄的知名度。

2 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2.1 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显著优势

2.1.1

牟平区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工业污染少,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众多农特产品的主要产地。农业主要盛产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是全国的粮油基地县之一。

2.1.2 牟平区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良好

目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5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70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59个,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 377.6 hm?,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 377.6 hm?,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665亩,建立果品基地2 333.3 hm?,蔬菜基地433.3 hm?。目前,“三品”认证产品总量在全市遥遥领先,为积极做好2015年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1.3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规范发展

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围绕四大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目前,该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8家,发展社员8 400多名,合作社成员出资79 698万元。

2.1.4 逐渐建立起特色农产品质量保障制度

2013年8月18日,牟平区绿色农产品协会在区委党校新址举行成立大会。各会员承诺将严格保障农资质量,提供优质服务,守法自律,诚信经营,为日后牟平区打造农业生态绿谷、推进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出应有表率。此外,还举办了会员培训班,有利于对农资、农产品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等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增强农民自身的素质教育。endprint

当前,牟平区各镇街充分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都从自身优势出发,紧紧围绕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和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进程,努力把花生、苹果、蔬菜等产业培育成促进牟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2 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制约因素

2.2.1 苹果品牌正在叫响,其他优质农产品还未打开局面

小苹果做出大文章。苹果作为牟平区特色农业主打品牌,经过多年积极运作,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在苹果生产中,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其研发的“烟宝”牌富硒苹果可带动农户增收180万元/年,苹果示范基地被列为山东省“星火科技服务基地”和“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价格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大花生、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优势突出,但品牌打造远远滞后,缺乏现代的市场营销观念。

2.2.2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高效农业生产技术还不普及

牟平区内以畜力生产耕种的方式依然存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落后的生产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设施栽培是公认的高效农业,能够增强农产品抗灾能力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1]。

2.2.3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牟平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如牟平区山东仙坛集团有限公司、牟平区果品公司等,但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带动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区相关企业家数,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极增值、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更难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

2.2.4 “农业一体化”经营体制尚未构建形成

牟平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种不少,但营销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农户—批发商—二手小贩—消费者”的传统模式,流通过程多,中间费用过多,导致农户卖不到好价钱,消费者买不到实惠货的尴尬局面。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一体化服务实体少,导致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差。这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

3 大力推进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1 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把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资源组合状况,调整优化本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充分挖掘牟平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潜力,建设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高标准、高档次的特色农产品养殖区和种植区,因地制宜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产品认证和扶持,特别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等,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2 注重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需要现代农业科技为其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和引导,以加强良种化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将牟平区农科教与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培养牟平区科技创新人才。每年从高校定期招聘一批涉农优秀学生到基层农机机构实习,培养牟平区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科研水平。继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农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利用“科技下乡”“送教下乡”等有效手段,加大果农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深化果品质量监管力度,继续聘请国家级苹果检疫检测机构,加强果品检疫检测,提高苹果疫病、虫害监测预防力度,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3.3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加工才能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增值,要增值必须搞加工。目前,牟平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从总体上看,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仍处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在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加工上,牟平区产业链也很短。基本上属于原料农业、自然农业。可以由农户分散经营的散点式布局向基地化、专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演变。其演变过程如下。

通过扩散使其他农户逐渐并开始生产,从而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并逐步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此时,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为散点式布局,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开始走向基地化、专业化,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

3.4 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根据牟平区情况,目前直接推行“企业+科研+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还有相当的难度,农民种植面积零散狭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操作难度较大,履约率较低,农民和企业都怕承担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科研+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需要多方面努力,逐步推进。目前,苹果示范点采取的是“企业+科研+村委会+收购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这其中政府和中间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将市场信息及时传达给企业和农户,使其双方都能按需供货与收购,减少了双方的成本损失。企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有效降低了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2]。

另外,还可以积极推进牟平区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计划。可以成立区、镇(街道)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等。按主要输入国家要求和我国法规要求,制定出口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下发到种养殖基地。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组织生产,并逐步对其进行完善。乡镇、街道、村居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生产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喻红艳.移动电了商务拓展农产品流通好帮手[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87-90.

[2]王喆.中国农产品加工新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2):23-25.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当前,牟平区各镇街充分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都从自身优势出发,紧紧围绕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和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进程,努力把花生、苹果、蔬菜等产业培育成促进牟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2 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制约因素

2.2.1 苹果品牌正在叫响,其他优质农产品还未打开局面

小苹果做出大文章。苹果作为牟平区特色农业主打品牌,经过多年积极运作,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在苹果生产中,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其研发的“烟宝”牌富硒苹果可带动农户增收180万元/年,苹果示范基地被列为山东省“星火科技服务基地”和“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价格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大花生、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优势突出,但品牌打造远远滞后,缺乏现代的市场营销观念。

2.2.2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高效农业生产技术还不普及

牟平区内以畜力生产耕种的方式依然存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落后的生产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设施栽培是公认的高效农业,能够增强农产品抗灾能力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1]。

2.2.3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牟平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如牟平区山东仙坛集团有限公司、牟平区果品公司等,但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带动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区相关企业家数,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极增值、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更难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

2.2.4 “农业一体化”经营体制尚未构建形成

牟平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种不少,但营销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农户—批发商—二手小贩—消费者”的传统模式,流通过程多,中间费用过多,导致农户卖不到好价钱,消费者买不到实惠货的尴尬局面。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一体化服务实体少,导致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差。这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

3 大力推进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1 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把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资源组合状况,调整优化本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充分挖掘牟平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潜力,建设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高标准、高档次的特色农产品养殖区和种植区,因地制宜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产品认证和扶持,特别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等,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2 注重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需要现代农业科技为其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和引导,以加强良种化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将牟平区农科教与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培养牟平区科技创新人才。每年从高校定期招聘一批涉农优秀学生到基层农机机构实习,培养牟平区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科研水平。继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农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利用“科技下乡”“送教下乡”等有效手段,加大果农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深化果品质量监管力度,继续聘请国家级苹果检疫检测机构,加强果品检疫检测,提高苹果疫病、虫害监测预防力度,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3.3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加工才能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增值,要增值必须搞加工。目前,牟平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从总体上看,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仍处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在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加工上,牟平区产业链也很短。基本上属于原料农业、自然农业。可以由农户分散经营的散点式布局向基地化、专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演变。其演变过程如下。

通过扩散使其他农户逐渐并开始生产,从而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并逐步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此时,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为散点式布局,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开始走向基地化、专业化,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

3.4 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根据牟平区情况,目前直接推行“企业+科研+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还有相当的难度,农民种植面积零散狭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操作难度较大,履约率较低,农民和企业都怕承担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科研+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需要多方面努力,逐步推进。目前,苹果示范点采取的是“企业+科研+村委会+收购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这其中政府和中间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将市场信息及时传达给企业和农户,使其双方都能按需供货与收购,减少了双方的成本损失。企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有效降低了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2]。

另外,还可以积极推进牟平区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计划。可以成立区、镇(街道)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等。按主要输入国家要求和我国法规要求,制定出口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下发到种养殖基地。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组织生产,并逐步对其进行完善。乡镇、街道、村居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生产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喻红艳.移动电了商务拓展农产品流通好帮手[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87-90.

[2]王喆.中国农产品加工新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2):23-25.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当前,牟平区各镇街充分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都从自身优势出发,紧紧围绕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和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化进程,努力把花生、苹果、蔬菜等产业培育成促进牟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2 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制约因素

2.2.1 苹果品牌正在叫响,其他优质农产品还未打开局面

小苹果做出大文章。苹果作为牟平区特色农业主打品牌,经过多年积极运作,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在苹果生产中,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其研发的“烟宝”牌富硒苹果可带动农户增收180万元/年,苹果示范基地被列为山东省“星火科技服务基地”和“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但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价格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大花生、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虽然优势突出,但品牌打造远远滞后,缺乏现代的市场营销观念。

2.2.2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高效农业生产技术还不普及

牟平区内以畜力生产耕种的方式依然存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落后的生产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设施栽培是公认的高效农业,能够增强农产品抗灾能力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1]。

2.2.3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牟平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少,如牟平区山东仙坛集团有限公司、牟平区果品公司等,但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带动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区相关企业家数,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多极增值、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更难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

2.2.4 “农业一体化”经营体制尚未构建形成

牟平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种不少,但营销方式大多数还停留在“农户—批发商—二手小贩—消费者”的传统模式,流通过程多,中间费用过多,导致农户卖不到好价钱,消费者买不到实惠货的尴尬局面。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一体化服务实体少,导致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差。这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

3 大力推进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1 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把特色农产品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资源组合状况,调整优化本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充分挖掘牟平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潜力,建设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高标准、高档次的特色农产品养殖区和种植区,因地制宜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产品认证和扶持,特别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等,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2 注重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着力提高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牟平区特色农产品发展需要现代农业科技为其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和引导,以加强良种化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将牟平区农科教与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培养牟平区科技创新人才。每年从高校定期招聘一批涉农优秀学生到基层农机机构实习,培养牟平区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科研水平。继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农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利用“科技下乡”“送教下乡”等有效手段,加大果农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深化果品质量监管力度,继续聘请国家级苹果检疫检测机构,加强果品检疫检测,提高苹果疫病、虫害监测预防力度,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3.3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加工才能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增值,要增值必须搞加工。目前,牟平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从总体上看,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80%仍处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在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加工上,牟平区产业链也很短。基本上属于原料农业、自然农业。可以由农户分散经营的散点式布局向基地化、专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演变。其演变过程如下。

通过扩散使其他农户逐渐并开始生产,从而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并逐步在区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此时,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为散点式布局,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开始走向基地化、专业化,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

3.4 积极推广订单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根据牟平区情况,目前直接推行“企业+科研+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还有相当的难度,农民种植面积零散狭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操作难度较大,履约率较低,农民和企业都怕承担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科研+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需要多方面努力,逐步推进。目前,苹果示范点采取的是“企业+科研+村委会+收购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这其中政府和中间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将市场信息及时传达给企业和农户,使其双方都能按需供货与收购,减少了双方的成本损失。企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有效降低了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2]。

另外,还可以积极推进牟平区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计划。可以成立区、镇(街道)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等。按主要输入国家要求和我国法规要求,制定出口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下发到种养殖基地。严格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组织生产,并逐步对其进行完善。乡镇、街道、村居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生产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喻红艳.移动电了商务拓展农产品流通好帮手[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87-90.

[2]王喆.中国农产品加工新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2):23-25.

篇4:延平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大型国有农业集团,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抓住重庆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力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不断探索城乡统筹的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重庆市“一圈两翼”为平台,建立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重庆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链,示范和推动重庆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2009年,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经营收入43.6亿元,利润总额2.2亿元,保持了集团成立以来连续10年盈利的好成绩。

一、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基本做法

重庆垦区的高效特色农业以生猪、乳业、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等为主。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长期存在着布局分散、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重庆农垦自成立集团以来,在坚持改革重组探索资本运作有效形式、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现代企业集团治理和管理方式、坚持农场综合开发推进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解决了集团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了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繁荣的机制,也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引领了区域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以来的短时间内,重庆农垦生猪、乳业、农产品流通等产业已形成了集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包装、品牌设计、农资供应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建设,已经初步打造成为重庆优势农业产

业。

1、种源控制,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种源农业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的必然要求,发展种源对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层次和技术含量,调优品种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集团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自主培育等方式,实现了“PIC、CRP、泰国正大系洋三元”生猪种源的控制,集团各品系种猪资源超过10000头规模,成为西部最大生猪种源供应企业;完成了近千亩红心、黄心优质猕猴桃母本园建设;以品种引进、适应性驯化和良种繁育,与北京向中科技公司合作,引进美国荷斯坦奶牛胚胎繁育技术,建成天友乳业奶牛胚胎繁育工程技术中心,解决奶牛繁育周期、数量、质量根本难题,积极发展种源的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

2、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重庆农垦乳业、生猪、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与管理优势、独特经营优势及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努力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强化技改扩能,构建加工平台,壮大了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天友乳业乳制品加工能力由改制初的5万吨提升到25万吨,大正肉类食品,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集团投资参股的今普食品,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集团总屠宰加工能力达到了300万头。在提升加工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天友”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大正大”冷鲜猪肉在重庆地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天友市场网络已遍及重庆各区县和四川、贵州、湖南、陕西等地。

3、培育基地,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带动力。在认真做好基地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天友乳业以“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发展思维,规划投资13亿元,产业联动14个“两翼”及“库区”区县,策划重庆市7万头安全奶牛业发展行动计划,启动3—5年奶源建设总体方案。截止2009年底,实现投资3亿元,正在全力推进15个企业化运作的千头奶牛养殖集群区建设,全年新增可控奶牛存栏数量近10000头。大正肉类按照“小规模、大集群、生态化、贴近经济作物区”原则,进行了生猪产业带布局,带动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生猪产业。重庆正大饲料形成了“公司+粮食流通企业+农户”的饲料玉米生产模式和业主制的肉鸡养殖模式,年本地玉米订单收购量25万吨,肉鸡订单100万只,直接带动5万农民生产致富。东江水产探索了“联合经营、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的鱼养殖模式,已在涪陵基地、铜梁基地和长寿湖新渔村基地示范推广成功,直接带动1万农民生产致富。4个龙头企业在全市建成了8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良种繁育示范场和32个种养殖基地,有力地推进、示范和带动了重庆市新农村的产业发展。

4、生产过程绿色化,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抗风险力。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海南“毒豇豆”**,严重冲击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限定条件下,必须保证农业产业的全链条安全。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将农业标准、工业标准、技术规范整合导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让农民在生产之前知道最终农产品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生产才能达到要求,在生产前需做好那些生产资料准备和技术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的目标和要求,各企业分别编制印发了各类生产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30余个,如天友公司编制了原料奶质量标准、小区建设标准、饲料标准、兽药标准、挤收储奶标准、牧草种植标准等和牛奶收购操作规程、奶牛

饲养生产流程和关键点控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试验、示范和普及,现所有的基地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农产品的成交率达到97%以上,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0%以上。大正肉类和东江水产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订了企业的有关生产标准,指导农民做好原料的生产工作。垦区按照以畜牧业现代化带动种植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把循环经济作为种植与养殖“双链互动”的纽带,加快养殖业建园区、种植业建产业带的“内循环、零排放”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生态型、种植绿色化、原料有机化,当前在重庆合川养殖园区开展了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探索,2009年5月份第一批生态蔬菜上市,售价高于普通产品25%,市场反响较好。

5、创新组织形式,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的联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低成本的规模集成和示范带动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专业合作计把同类生产者组织起来,形成战略联盟,可以提高种养殖生产率,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销售谈判能力,用批量产品去占领市场,达到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购销的效果,符合专业化、规模化、品种化发展方向。集团按照“完整产业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新方式,推进小农经济与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衔接,仅2009年,就发起设立生猪、奶牛、猕猴桃、水产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发展各类社员2000多户,用高效特色农业理念,带动分散农民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养殖,搭建起小农经济联系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实施载体。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的体会

1.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是国有集团的社会责任担当。农业部要求农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提供重要农产品,在“走出去”发展发挥引领作用;重庆市政府要求重庆

农垦要成为统筹城乡的先行者、高效特色农业的担纲者;市国资委要求农垦集团要成为百亿农业产业集团和现代农产品商贸流通百亿集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要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全面体现。

2、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必须借助各级政府搭建的发展平台。农业是弱势产业,仅靠自身发展很难实现美好的愿景。各级政府必须为农业集团、农业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发展政策平台、鼓励产业平台、区域布局平台、投入倾向平台、融资平台。政府按照建设好这个平台的要求,精心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控目标,牵头与有关部门共同拟定了扶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政策和发展基金,为农业企业、农户去除后顾之忧,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必须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高效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规划先行,规划的科学、合理决定了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在重庆垦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之初,受多方面条件因素制约下存在布局分散、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集团成立以来,经过梳理,根据不同产业的区位、资源、自身优劣势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出符合集团实际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引导,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布局,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当前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规模大,资金密集,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比例低,融资能力双其他产业弱,快速发展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一般在5年以上,项目建设期长,正外部性强,往往收益偏低;四是经营风险大,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的三重约

束。

四、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农垦集团将继续实施跨越发展战略,利用建立城乡统筹直辖市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库区农民万元增收实施计划,重点打造一批有示范作用的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带动和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百亿级农业产业集团。

1、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国有农业产业集团在推进城乡统筹,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农垦“姓农”、“立农”、“为农”原则,按照国务院3号文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农垦集团基本定位和市国资委推进“五大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整合资源,精心打造重庆高效特色农业的“国家队。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集团农业产业链经营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3、除了生猪、乳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外,切实做好以下高效特色农业重点项目的发展:

三峡生态鱼项目。为充分发挥三峡库区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增收,根据重庆市政府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的总体部署,重庆农垦承担了三峡库区生态渔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任务。拟分步进行标准化苗种场建设、生态示范养殖、水域牧场工程及湿地渔业工程建设,把发展“三峡有机渔”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品牌化运作,高质量地生产社会需要的渔产品,带动库区农民万元增收。

鲜花港项目。为满足重庆市和周边省份居民的休闲文化生活需求,重庆农垦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合作,打造集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典范的

重庆鲜花港。通过花卉科技研发中心、现代化温室种苗培育基地、花卉科普展示园区、花卉产业及其主题公园旅游观光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将鲜花港建成带动农户发展的示范基地和景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示范点。

小汤山蔬菜项目。重庆城镇化推进带来巨大的高档蔬菜需求缺口,重庆农垦所属农经公司引进具有“小汤山”特供蔬菜、奥运会核心区专供品牌优势的北京天安公司,在重庆建设绿色、无公害的高端蔬菜项目——小汤山蔬菜项目,依靠生猪、奶牛养殖环节产生的有机肥,开展蔬菜种植,该项目目前正在建设100亩生态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高档蔬菜产业化,到2013年,发展蔬菜5万亩,年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7.5亿。

土地流转项目。重庆农垦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任务的承担者,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村土地流转、农民新居建设、农民工人化转换”四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新村建设模式过程中,于今年上半年专门成立渝农乡村建设公司,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进程为契机,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拟在流转土地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篇5: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

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切实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文字、广播有声音,使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鼓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严格奖惩,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上一篇:中国文化史读书报告下一篇:凸显职教特色改进语文教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