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建设规划

2024-05-06

上海城市建设规划(精选6篇)

篇1:上海城市建设规划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北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拥有广阔的水域和滩涂,地势平坦。

上海行政区划分为17个区和3个县,陆域总面积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约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积约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3%。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上海市在1986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六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2、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的发展方向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重点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完善城镇体系,把崇明岛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和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人口规模一般为2000人。

产业布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

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和完善现有工业区;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3、综合交通

对外交通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战略目标,以“三港两路”为建设重点,“三港”即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两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域交通以“两网”为重点,“两网”即城市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结合国道和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加强市域高速公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市域内基本实现“15、30、60”的目标。“15”即重要的城镇、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主要集散地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此外增加东部地区对外通道极为重要,因此新规划对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规划用地。

实行公交优先政策,重点发展以大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建设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经济高效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模约280千米。

规划建设中心城龙阳路到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线路1条。并进一步研究连接邻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以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加强城市设计,保护城市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绿化建设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于10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标大于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35%。

水环境整治与保护的规划目标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污水处理率大于80%。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目标以烟尘、二氧化硫和机动车尾气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结合西气东输工程扩大天然气来源和使用范围,控制燃煤电厂总,争取外来电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目标要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位,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共融。保护1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4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各级文物、古迹和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反映上海传统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及对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5、住宅发展

住宅发展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新区与旧区住宅建设相结合,相对集中开发。顺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调整住宅建设结构,体现住宅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并严格控制高层住宅。

三、创新与特色

1、进一步明确了沿江沿海发展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长江三角洲三个层次,统筹上海城市空间布局。

3、更注意将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4明确“三港”和“三网”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以增强城市对外集散和辐射能力。

5、以环境建设为主体,营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进上海可持续发展。

6更注意保护体现上海历史文脉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展示传统文化底蕴。

四、实施效果

根据中央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市政府及时组织编制分区规划,重点地区详细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并加强苏州河、黄浦江两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对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正在有序实施。

篇2:上海城市建设规划

为发挥原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机构改革、职能整合的优势,打造精简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按照上海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推进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建设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改革原则

(一)依法合规。按照法定职责,审批主体不变,审批部门职责不变,审批法律关系不变,梳理法定事项,结合市委课题研究成果,再造审批流程。

(二)公开透明。管理要求事先告知,管理过程公开透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配套建立诚信体系。

(三)提高效率。简化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管理方式,加快审批进度。

(四)强化服务。减少行政层次,管理重心下沉,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

二、改革思路

(一)审批事项“能并不串”,压缩审批时间。内部发挥规土整合优势,建设项目同一管理阶段的审批事项实行“同步受理、简化收件、并联审批、一次取件”;加强政府服务,在土地出让、设计方案审批等关键环节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协调,一站领证。

(二)审批权限“能合不分”,减少交叉审批。根据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在完善规划编制和建立统一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除涉及市级投资管理部门批准的市属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房、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市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外,进一步将项目审批事权下放区(县)。

(三)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审批效能。明确审批条件,推进格式化和标准化审批。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和资源共享水平,推行在线审批和网上监管。

(四)加快推进告知承诺制度建设,加强审批过程监督制约。根据《上海市行政审批告知承诺试行办法》的原则,对符合规划且没有重大公共安全危害的项目,加快推进告知承诺制度。对于审批申报和实施建设中不诚信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通报相关资质管理部门联合查处,并列入不诚信名单向社会公布,限制其房地产或设计市场准入。

三、改革内容

(一)管理阶段

建设项目的行政管理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地供应和设计要求管理。在此阶段,明确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包括规划、土地、资金、环保、地质等各项参数),并在土地出让合同或规划条件中充分告知,明示相关管理要求。

第二阶段:建设工程设计管理。在此阶段,结合建设项目设计的逐步深化,对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进行审核。其中,企业投资核准、备案类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合并为“设计文件审查”。在设计方案阶段,确定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高度,协调建设项目与周边环境、利害相关人的关系,并按照规定组织公众参与;在初步设计阶段,明确工程设计各专业规范的要求,解决配套设施的接入和设计深化;在施工图阶段,落实所有设计规定及相关审核要求,是建筑施工所依据的详细图纸,据此可以进行现场施工。

第三阶段:建设过程监管。在此阶段,确保各项管理要求的实施和落实。对建设单位是否按图施工进行监管,对土地出让受让人是否履约进行监督。

(二)审批流程

针对不同的投资审批方式(审批、核准、备案)和土地供应方式(招拍挂出让、协议出让、划拨),建设项目按照以下流程审批(附流程图):

1.土地储备流程(审批制);

2.招拍挂出让流程(核准和备案制);

3.协议出让流程(核准和备案制);

4.划拨项目流程1(审批制);

5.划拨项目流程2(核准制);

6.划拨项目流程3(备案制);

7.自有土地项目流程1(审批制);

8.自有土地项目流程2(核准制);

9.自有土地项目流程3(备案制)。

土地租赁参照土地出让流程办理。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程序另行制定。

(三)主要改革措施

1.同步受理,改串联为并联

项目在同一报批阶段涉及的规划和土地的审批事项,可实行同步受理、简化收件、并联审批、一次取件。包括:第一阶段划拨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地名申请同步,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用地审批同步;第二阶段的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工程 规划许可证同步;第三阶段的城建档案竣工验收和规划竣工验收、地名标志查验、土地验收同步。

建设单位可同时填写不同事项的申请表;相同的申请材料(如资质证明材料等)可只提交1份;受理后通过内部分工并联审批;同步受理事项的办理结果仍应依照法定顺序分别作出,审批通过后,一并送达申请人。

2.搭建平台,协调跨部门工作衔接

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环节搭建管理平台,由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并联审批和办理报批,“一站领证”。

(1)土地供应和核定规划设计要求环节

①招拍挂出让

第一、土地招拍挂入市准备

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土地供应计划完成地块储备后,向地块所在市、区(县)招拍挂办公室提出公开出让申请。市、区(县)招拍挂办公室根据审批权限组织落实地块出让前的征询等相关工作。

土地招拍挂入市准备工作实行“分部门、分步骤、同级询、格式化”征询。市、区(县)招拍挂办公室向同级相关管理部门书面征询意见。各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管理职责提出地块开发的技术参数、5 控制指标等建设管理要求,并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反馈市、区(县)招拍挂办公室。

分部门征询:土地招拍挂出让的征询部门分两类,第一类为必询部门,包括投资、产业、规划、环保、建设、住房保障房屋管理、绿化市容、交通港口、水务、文管、消防、民防、卫生防疫、交警等职能相关管理部门。第二类为选询部门,根据建设项目不同区位、类型和设施配套等不同情况,还可以征询轨道交通、河港、铁路、航空、军事、供电、燃气、电信、气象、安监、安保、测量标志、抗震等部门。

其中,针对本市投资审批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状,经营性项目除征询发展改革委的意见外,大卖场等大型商业服务设施项目还需征询商务委的意见(其中宾馆项目还需征询旅游局的意见,加油站项目、产业类项目还需征询经济信息化委的意见)。

针对管线配套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状,实行“归口征询”。住宅项目征询区(县)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的意见,特定区域(黄浦江沿岸地区、苏州河沿岸地区、世博会规划区、虹桥枢纽、临港、洋山、长兴岛)和各工业区范围内的项目征询有关管委会等综合管理机构的意见,其他项目征询各区(县)建设交通委(中心城区市政配套局、市政署)的意见。

分步骤征询:在征询部门意见时,采取两次征询,首先征询投资或产业、规划管理部门意见,在10个工作日内取得意见后,将规划条件、土地条件、投资产业意见以及地形图等相关材料一并送其它部门征询意见,其他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

同级征询:凡属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出让的土地,由区(县)招拍挂办公室向区(县)级职能部门发送《征求意见表》,区(县)级职能部门负责填写,并及时反馈。若审批权限超过区(县)级职能部门的,应由区(县)级职能部门及时转报市级职能部门,并负责将市级职能部门的回复意见反馈区(县)招拍挂办公室。凡属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出让的土地,由市招拍挂办公室负责征询和出让前期等工作。

格式化征询:明确分用途、分部门的格式化征询内容,并作为土地出让必要的建设条件。各部门在接到征询意见函后10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逾期视作同意土地出让且不参加设计方案审查。其中,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的特殊项目,如需延长审批时间应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规划国土部门。

第二、组织实施招拍挂

实施预申请。区(县)招拍挂办公室根据预申请计划,完成相关征询工作,在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项技术参数,由地块所在地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核定后,报市招拍挂办公 7 室。市招拍挂办公室对符合预申请条件的地块及时启动预申请程序,市土地交易市场按照预申请试行办法及具体操作流程编制、发布预申请公告,接受预申请,安排出让时间。

若预申请公告地块条件不发生变化,正式公告期可缩短;若发生变化,正式公告期应不少于20日。

编制、确定出让方案。市、区(县)招拍挂办公室根据汇总意见,以及土地价格评估报告,编制出让方案,由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报请市、区(县)政府批准。

出让方案经批准同意后,市、区(县)招拍挂办公室向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审批。

建设用地审批。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权限受理后,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招拍挂出让国有建设用地审批。

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区(县)招拍挂办公室向市土地交易市场申请地块入市交易。市土地交易中心在2个工作日内,对区(县)招拍挂办公室递交的材料进行核对,并报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工作。

发布出让公告。出让人编制完成出让文件后,及时通过土地交易市场、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站以及中国土地市场网发布招标拍卖挂 8 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并在相关报刊上发布相应告知信息。

实施招标拍卖挂牌活动。市土地交易市场应按照规定受理投标(竞买)申请、资格确认,发放出让文件,实施具体的交易活动,发布出让结果等。

签订出让合同。中标人(竞得人)确定后,市土地交易市场向中标人(竞得人)发放《中标通知书》和《成交确认书》。出让人与中标人(竞得人)可当场签订《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涉及外资的,中标人(竞得人)及时向商务部门申请备案(备案期限另行制定),并在备案完成后的10个工作日内,与出让人签订出让合同。

出让合同签订后,受让人按照相关规定成立项目公司的,可与出让人签订补充出让合同,调整受让人主体。

后续事项。出让活动结束后,受让人凭出让合同等资料,办理设计方案审批,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凭《建设用地批准书》等按照规定申请办理土地初始登记,领取相关权证。

②协议出让

申请。意向用地者应向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征询、预审。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后,核定规划条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及用地规模等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提出预审意见及批复。根据规定,建设项目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意向用地者应提交评估结果等文件。

编制协议出让方案。市或区(县)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应根据出让计划、城市规划和意向用地者申请的用地类型、规模等,编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方案,报市或区(县)政府批准。

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应按照审批权限,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根据拟出让地块的条件和土地市场情况,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组织拟出让地块市场评估,并根据土地估价结果、产业政策和土地市场情况等,集体决策,综合确定协议出让底价,并报市或区(县)政府批准。

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意向书》(以下简称《意向书》)。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依据经批准的协议出让方案和底价,与意向用地者就土地出让价格等进行协商。协商一致的,市或区(县)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应与意向用地者签订。

公示。《意向书》签订后,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将意向出让地块的位置、用途、面积、出让年限、土地使用条件、意向用地者、拟出让价格等内容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日。

签订出让合同。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未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意向书》约定,与意向用地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后续事项。受让人凭出让合同等资料,办理设计方案审批,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凭《建设用地批准书》等资料,按照规定申请办理土地初始登记,领取相关权证。

③划拨

申请及预审批复。符合国家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用地项目,可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有批准权限的市或区(县)政府批准,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根据规定,建设项目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单位应提交评估结果等文件。建设单位应根据建设项目审批类型按照规定提出申请:

属审批制的,建设单位应持投资管理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等相关材料,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选址意见书及用地申请。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后,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同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 度计划及用地规模等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土地预审,提出预审意见及批复。

属核准制的,建设单位应直接向有审批权限的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选址意见书及用地申请。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后,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同时,根据投资部门意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及用地规模等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土地预审,提出预审意见及批复。

属备案制的,建设单位应持投资管理部门的备案意见等相关材料,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提出核定规划条件及用地申请。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后,在核定规划条件的同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及用地规模等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土地预审,提出预审意见及批复。

建设单位取得投资部门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制项目为核准批复)后,按照规定申请办理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审批。

编制供地方案及报批。市或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对项目用地进行审查,拟订供地方案,并报有批准权限的市或区(县)政府批准。涉及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应按照审批权限,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后续事项。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向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核发《划拨决定书》,凭《划拨决定书》等资料,按照规定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房地产权证。

(2)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环节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并联审批的操作办法和审批要求如下:

编制。建设单位应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中“方案设计”的要求,编制建筑设计方案。

咨询。为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加强批前服务协调,建设单位在建筑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可以向市或者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规划咨询,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登记收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出具书面咨询意见。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建设用地范围及面积、用地性质、建设工程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设计指标,以及建筑间距、建筑退界、建筑日照、建筑高度等是否符合详细规划、地块规划条件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向建设单位提供指导,出具书面咨询意见,使建筑设计方案符合并联审批报送条件。咨询的时间不计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规划审批时限。

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在咨询环节出具的书面咨询意见中,明确告知建设单位是否需办理该建设工程的地名申报手续。

送审。建设单位应按照签定土地出让合同或核定规划条件时被告知的参与审批部门的名单,分别填写申请表,将需相关管理部门审查的材料分袋包装,如有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的一并附上,送规划土地管理部门。

受理。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收件后,在1个工作日内通过市政府公共审批平台运转电子申请表,并向相关管理部门转送建设单位送审的材料。相关管理部门在4个工作日内对送审材料进行预审,材料符合要求的,各相关管理部门应正式受理,并将受理结果反馈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向规划土地管理部门书面反馈补正材料通知,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当日转送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补正材料直接送各相关管理部门,并告知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各相关管理部门审核后正式受理,并反馈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各相关管理部门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视作同意受理。建设单位逾期未补正材料的,作退件处理。建设单位再次申报修改后的建筑设计方案审批时,可不再提交与修改内容无关的材料。

审理。相关管理部门应在正式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各自专业审查意见书面反馈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相关管理部门要求建设单位作局部调整后再予批准的,应在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书面意见反馈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当日转送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将调整资料直接送相关管理部门,相关管理部门在再次收到资料后,应告知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并可相应延期10个工作日向规划 土地管理部门反馈最终审批意见。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或对方案总平面设计布局作较大调整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规划土地管理部门中止审批时间,并在中止情形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反馈最终审批意见。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视作同意处理。

规划公示。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在批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相关内容向公众公开展示、听取公众意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公示期限不得少于10日,反馈意见的截止期不得少于公示后的7日,对反馈意见的处理时限不超过7日。公示的时间、反馈意见及其处理时间,均不计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规划审核时限。

审核意见。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查同意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综合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并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意见,同时附上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相关管理部门审查存在不同意见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可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综合协调。综合协调时,可邀请建设单位和审查不同意的相关管理部门一起参加,对建筑设计方案中分歧部分进行专题研究。经过综合协调,对建筑设计方案中的总平面布局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有关专业管理技术要求尚未达标的,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告知承诺的方式明确相关整改要求,由建设单位承诺在下阶段审批中达标,并向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出具同意总平面布局的书面意见;对建筑设计方案中的总平面设计不能达成一致意 见的,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作出审核不同意的意见,相关管理部门审批文件均由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转送建设单位。

3.分类管理,改革审批方式

根据分类管理原则,减免或简化部分事项的审批。主要有:

地质灾害评价目录式管理。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明确地质灾害评价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一般建设项目,非易发区的大部分项目免于地质灾害评价。同时简化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价的程序,推行标准化、格式化评估。

简易建设项目免于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对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小型建(构)筑物项目(但可能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建设项目除外)、工业区内标准厂房、普通仓库工程、变动主体承重结构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大修工程(但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除外)等,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出让或核发选址意见书、核定规划条件时,应告知建设单位规划条件、后续仍需审查的相关管理部门和其他应尽事项,并注明“本项目在签定告知承诺书后,免于设计方案审核”。建设单位签署告知承诺书后,免于审核设计方案。原审核设计方案时应呈报表现的内容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在施工图的总平面图中应予落实,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时一并审核。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相关行政审批衔接

各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研究与本办法实施配套的各项专业标准和管理规范,进一步落实管理程序的衔接。各区(县)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推进和落实区(县)建设工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细化实施办法及操作规程

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操作规程,完善格式化审批规范,并加快信息化建设,结合区(县)机构改革的进程,加大培训力度,并积极做好改革的督促落实工作。

土地储备流程图(审批制)

招拍挂出让流程图(核准和备案制)

协议出让流程图(核准和备案制)

划拨项目流程图一(审批制)

划拨项目流程图二(核准制)

划拨项目流程图三(备案制)

自有土地项目流程图一(审批制)

自有土地项目流程图二(核准制)

篇3:上海城市建设规划

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自然湖泊被填埋,城市的硬质路面比例大大增加,城区的水文、水力特性明显改变,城市防洪压力加大。加上过去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难以应对大流量的雨洪。据有关统计资料,过去3 a,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时间超过12 h,淹水深度超过0.5 m,不断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我国1 100座城市缺水,雨水又得不到合理利用,雨水利用潜力巨大[1]。

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建设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2015年10月,上海市确定以浦东临港地区、松江新城和普陀桃浦地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先行,“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各区县建设不少于1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中心城区试点区域面积不宜小于1个雨水排水系统面积,其它区域不低于2 km2。

2 临港地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实践

2.1 项目概况及规划定位

临港地区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规划面积315 km2,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已确定为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大试点区域之一。拥有大量湿地资源、独特海塘地貌、宜人滨海气候等珍贵的生态自然特征与丰富的生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开发条件。同时场地于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较为频繁,台风侵袭时常伴有暴雨洪涝灾害。临港新城将依托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独立、完整的现代化、综合型都市,成为魅力都市、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

2.2 规划思路及总体目标

在对国内、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项目背景情况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临港区当地的气候环境特色,制定临港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在2020年,临港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能基本形成生态保护和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技术与设施体系。

统筹考虑用地、交通和绿地规划。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围绕4个目标,通过5个转变,规划4个主要系统,将临港地区建设为“海绵家园”。4个目标:雨水污染控制、日常雨水排除、超标雨水蓄滞、雨水资源利用[2]。4个主要系统有城市水系保护、园林绿地广场系统改造、道路交通系统改造以及住宅小区。

相对传统雨水排除规划的提升,有如下5个转变。

1)以单纯防涝安全为目标转变为兼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等多目标;

2)由末端控制为主转变为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控制;

3)由雨水管渠、泵站为主的快排方式转变为渗、滞、蓄与排相结合的蓄排方式;

4)由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雨水系统转变为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5)以传统偏定性规划方式转变为以模型为辅助工具的定量规划方式。

2.3 海绵城市雨水规划转变

2.3.1 单纯防涝安全为目标转变为兼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等多目标

河道以防洪为单一目的,被裁弯取直和硬化,忽视其在生态净化环境、资源利用的原有功能。临港地区利用滴水湖和其连通的河道资源,扩建两岸绿地宽度,疏通河道,提高城市防洪等级。在现有河道滩涂用地内禁止建设永久性建筑及与防洪无关设施,保持河道宽度,沿河流堤岸建设防洪设施,同时考虑景观建设及生态净化的要求,沿岸建造生态缓坡或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2 m。当地表径流途经植被缓冲带时,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去除径流中部分污染物。

利用城市现有自然水体,设计湿塘、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使湿塘、湿地的布局、调蓄水位等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临港滴水湖环湖的80 m景观带工程通过对原有石块堆积的硬驳岸改造为树桩围成的软驳岸,当涨潮没过堤岸时,形成周期性的滩涂湿地景观,对湖水进行清淤清湛,提高水体综合调蓄能力,起到净化水质作用。

2.3.2 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雨水系统转变为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园林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海绵体”,这些“海绵体”让水在城市迁移活动中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生物滞留、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理念,优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池塘、喷泉等景观水体为城市生态中的“弹性”或“柔性”绿色设施,让它与传统的“刚性”灰色设施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从而达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的目的,实现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的健康水循环系统。

临港主城区春花秋色景观工程总面积约合113.5 hm2,以花果林地为切入点打造主题休闲园林工程。通过土壤改良、绿化种植、地形营造、园路广场、景观桥梁、景观给排水、景观照明、内部河道驳岸改造等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区域内原始风貌,处处体现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实现对该区域的雨水调蓄、净化。

2.3.3 雨水管渠、泵站为主的快排方式转变为渗、滞、蓄与排相结合的蓄排方式

改变原有以排水井、雨水管渠、雨水泵站为主的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快排方式。城市道路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以雨水渗透、滞留、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方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设置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蓄水水箱等。

临港地区新建路网工程与已有路网改造工程均采用低影响雨水系统措施。滴水湖环湖带雨水综合改造项目通过对占地10万m2的西岛环湖人行道改造,原本水泥路面已改造成细小石子铺成的砾石路面,辅助以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等绿化设施,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净、排”作用。

2.3.4 末端控制为主转变为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控制

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源头控制、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已建住宅小区,径流雨水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低影响开发设施。新建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按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原则,设置屋顶绿化、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湿塘等。

临港港城广场规划总用地面积14.7万m2,地上计容建筑面积约35.5万m2,含商业、办公、酒店、会展、公寓式酒店等功能。项目综合利用入渗、滞留、调蓄、净化、收集回用等多种“低冲击开发”技术措施,合理控制地表与屋面雨水积涝,实现区域内的雨水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控制。设计屋顶绿化,蓄含雨水、保持水分,并通过土壤过滤、植物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降低雨水中污染物浓度,削减城市雨水源头污染及负荷。而在广场内,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雨水塘、景观水体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实现过程中调蓄雨水的功能;在末端,广场地下,规划建设可存贮4 d雨水的地下蓄水池,收集后的建筑屋面与场地雨水经过滤消毒后,回用于场地绿化浇洒、地下车库及道路广场冲洗等。

2.3.5 传统偏定性规划方式转变为以模型为辅助工具的定量规划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以“水”为核心,精细化的城市空间设计、分散式的海绵体布置,使城市具备弹性应对渗水、蓄水、净水、用水和排水的功能。在规划设计中对雨水径流的分析、预测、监控和管理具有精确的时空性和动态性。因此,以模型计算为辅助工具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技术手段。

临港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借助市场上已开发的MIKE FLOOD商业软件,通过软件的二次开发应用研究,实现将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主要控制指标,通过土地条件、用地规划等GIS数据的叠加,以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明确规划区域内的雨水调蓄及排涝能力,并针对管网及管道调蓄能力、规划海绵城市设施进行分析模拟,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设计方案。

3 结语

长期以来,涉及雨水相关规划主要以城市规划及排水专项规划中的雨水排除规划形式存在,缺乏与其他规划的有机联系,也缺乏与自然、人文、景观的联系。海绵城市规划对雨水利用规划提出新要求,需要充分考虑自然及社会水系统的循环过程,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引入,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3]。

城市规划需积极将雨水利用技术与城市水系保护、水资源利用、防洪排涝、道路竖向、绿地系统及住宅小区建设等相关规划紧密结合,规划方案需因地制宜,兼顾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用科学规划指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内外还没有完全落实的案例(都还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供参考。海绵城市规划方法的摸索也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需要加快引导和推动整个海绵城市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之路[4]。

参考文献

[1]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3):7-10.

[2]王强,关芳,崔硕,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北京永定河文化新区雨水系统规划研究[J].北京水务,2015(5):1-5.

[3]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51-59.

篇4:上海布局后世博建设规划

“规划正在细化中。”上海市政府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已经初步确定后世博地区将以发展文化和贸易产业为核心。并和虹桥枢纽以及陆家嘴和外滩地区共同构成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发展区。

后世博:重心转向建设郊区新城

该知情人士表示,在世博会后。上海市城市建设的重心将从城区建设转向郊区新城建设,“使郊区成为未来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怎么把人口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向郊区新城扩散是规划的重点。”

上海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曾提出建设嘉定一安亭、松江、临港、闵行、宝山、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九个新城,规划总人口540万,重点发展松江、临港、嘉定一安亭新城。

日前,松江新城已经初步建成,嘉定和临港两个新城正在建设之中,其余新城则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上海市政府此前努力推动人口向郊区转移,但上海市政府知情人士坦承,“向近郊新城的人口输给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乐观。”

以发展较早的上海松江新城为例,尽管从2001年就开始建设,但由于该地区远离市区,且该地区缺乏产业基础,导致白天大部分人士在市区上班,晚上才回到松江新城,人气一直很难上去。

民建上海市委员庄子群在上海政协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上海新城建设中,有的地方对“建什么房”、“给什么人住”、“什么人会来住”等问题似乎没想清楚。

在庄子群看来,农民和当地居民住不起,市中心居民路远来不了,投资客等着升值出手,导致新城始终“人气不旺”。

正是由于新城功能定位以居住为主,产业功能定位不足,快速交通连接、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跟不上,导致新城发展一直滞后。

而与此同时,上海市区人口则大幅度增加,人口压力越发增大,且市区的房价也日益高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世博会结束,上海市区大规模建设也基本告一段落。“世博会以后,上海将面临城市发展速度减缓、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压力增大的环境。加快推进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是上海寻求后世博会发展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这样强调开发新城的意义。

按照规划,南桥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75万~100万人;青浦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人;嘉定新城主城区规划人口为50万人,远景控制在50万~60万人,这对于缓解市中心人口和交通压力等帮助巨大。

“新城的建设将成为中心城区无序蔓延的重要手段。”这位政府人士说,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提供产业和人口空间。

“后世博时代上海的空间战略一定是聚焦于郊区的新城发展,不是完全聚焦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这位政府官员补充。

中心城区功能重构

城市建设中心转向郊区新城并非代表城区被忽视,事实上,这里被上海方面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上海方面将把该地区建成“面向世界的服务主导区,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的载体。”

据上述上海市政府人士解释,上海方面将重点发展“十字轴”地区,具体为外滩-陆家嘴CBD地区;黄浦江南北地区(基本为世博地区)以及延安路东西方向(主要为虹桥地区及其延伸段)。

这里将是上海市中心发展服务业的核心地段,按照规划,其中外滩-陆家嘴地带将发展金融服务业;黄浦江将发展贸易、文化、展示行业;虹桥等延安路沿线发展贸易商务和贸易服务等。

这就是上海方面内部所称的“3”,但还有一个“X”,这个“X”就是市中心其他一些核心区域,这样,规划的落脚点就在于“推动市中心重构”。

以世博区域为例,目前已经初步确定这个区域将以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作为核心产业。

具体初步规划为,世博会后期开发将从2011年开始,先做一些项目的启动、改造和建设;2015年全面展开建设,到2015年期末,城市空间基本成型;2020年,基本就能够定位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文化中心的地位。

“目前陆家嘴地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世博会地区必将成为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政府知情人士这样说。

篇5:上海城市规划馆参观游记

上海城市规划馆以其独特的巍峨的姿态矗立在人民广场东首,迎着朝阳,广纳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

虽然一直知道上海城市规划馆在同类展示馆中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当我们真正置身其中时,还是被它展示宏大规模的所震惊。它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在布局内容上,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作为主题,浓缩了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重点突出上海未来二十年的城市规划,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大家风范”:以传统和现代想结合,突出运用高科技,体现综合,开放,公共参与的特点。

在其间,我们深刻地感知了上海在这些年来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1985年,上海仅有一座超过100米的高楼,而今300余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过去的几年,上海建成了中国最好的博物馆、璀璨的上海大剧院以及对旧式里弄房改建成的“新天地”娱乐中心,许多世界知名品牌纷纷进驻上海。由传统的购物中心越过黄浦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未来的景象。浦东,15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金融中心。今年,上海吸引合同外资120多亿美元,是1985年的近40倍。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上海参观,有一些乘坐了从浦东机场开出的磁悬浮列车,其速度达到每小时43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列车———尽管整个过程只有8分钟„„这些各大媒体的评价以及中外游客们的切身体会中包含了对上海的强烈热爱和浓浓的自豪感。

篇6:上海城市建设规划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

A: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B: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C: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E:综合治理

2、以下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原则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要满足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的需求

B: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C: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程及功能要求

D: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极限标准 E:经济政策

3、生态系统的成分,不论是陆地还是水域,都可分为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其中是地球生命的支持系统。A:生产者 B:非生物环境 C:消费者 D:分解者 E:经济政策

4、受风险性生态要素影响的地区不包括。A:地质灾害危险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B:基础设施防护地区 C:洪涝调蓄地区

D:水环境与水源保护区 E:综合治理

5、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与收运方式有关,采用非机动车方式收运,服务半径宜为.

A:0.2~0.6 km B:0.2~1.0 km C:0.4~1.0 km D:0.4~1.2 km E:经济政策

6、下列不属于村庄规划编制内容的是。

A:确定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布局,提出道路网络建设与控制要求 B: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用地布局 C:确定防灾减灾、防疫设施分布和规模 D: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E:综合治理

7、在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中,是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紧密衔接的关键。A:对外客运枢纽 B:组团级客运枢纽 C:城市中心的客运枢纽

D:特定公交设施的换乘枢纽 E:经济政策

8、下列为小区路网基本形式的是。A:街坊式 B:列举式 C:周边式 D:点群式 E:综合治理

9、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地域具有的类型不包括。A:经济地域 B:功能地域 C:行政地域 D:实体地域 E:经济政策

10、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A:全球化 B:城镇体系 C:中心城市

D:城镇体系规划 E:综合治理

11、晚期文艺复兴重要建筑师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是。A:圆厅别墅 B:巴齐礼拜堂

C: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D:维晋寨的巴西利卡 E:经济政策

12、下列对于元大都采用的基本格局,错误的是。A:三套方城 B:宫城居中 C:方格路网 D:轴线对称 E:综合治理

13、在理论分析中,“价格”是指租用价格,即通常所说的“租金”。租用价格(R)和购买价格(P)之间有一个基本关系,即。式中的t代表。A:租用价格 B:贴现率 C:一共使用多少年 D:年份 E:经济政策

14、在色彩学研究中,为了便于定性分析,常将白光看成是由三原色等量相加而合成的。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绿、黄 D:红、绿、紫 E:经济政策

15、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中,是指保证城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A:生产功能 B:生活功能 C:还原功能

D:区域主导功能 E:经济政策

16、在城市排水专项规划中,其规划范围仅限于现状建成区,规划期限一般为年左右的近期规划,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污水收集和处理。A:3 B:5 C:10 D:15 E:经济政策

17、一般来讲,镇总体规划期限为年。A:5 B:10 C:5~10 D:20 E:综合治理

18、我国的门式刚架跨度已经做到m。A:56 B:66 C:76 D:86 E:经济政策

19、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为。A:权威性 B:地域性 C:灵活性 D:科学性 E:综合治理

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向型居住区布局形态的是。A:中心式 B:围合式 C:点群式 D:绿轴式 E:综合治理

21、互通式立交的基本要求中,快速路上不设置自行车道,一般道路上布置自行车道时,自行车道宽每侧m。A:2~4 B:4~6 C:6~8 D:8~10 E:经济政策

22、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与收运方式有关,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服务半径宜为。

A:0.4~1.0 km B:1.0~3.0 km C:2.0~4.0 km D:3.0~5.0 km E:经济政策

23、直埋电缆、光缆路由要求与管道线路路由相同,埋深应为,并应加覆盖物保护,设置标志。A:0.5~0.7 m B:0.6~0.8 m C:0.7~0.9 m D:0.8~1.0 m E:经济政策

24、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和各项专业规划设计提供了准确的规划依据,全面解决综合开发及配套建设中可能忽略的漏洞。A:修建性详细规划 B:总体纲要

C:近期建设规划 D:总体规划 E:综合治理

25、根据热力站的,分为用户热力站、集中热力站和区域性热力站。A:热网介质 B:功能

C:位置与服务范围 D:服务对象 E:经济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采用台阶式时,对洪(潮)、风沙、泥石流等以防护。A:防洪堤 B:拦沙坝 C:防风堤 D:护坡 E:拦土墙

2、在节能方面,对建筑节地的相关内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到2010年,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要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增加20%

B:到2010年,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要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减少20%

C:到2020年,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在2010年目标基础上再大幅度减少

D: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

E:到2010年,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要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减少10%

3、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是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城市规划业务的影响也将是深刻的,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典型作用有。A:数据共享 B:设备资源共享

C:信息发布和公众讨论 D:分散而独立地工作 E:处理功能共享

4、垃圾清运实现机械化,有专用车辆、船只等,应保证清运机械通达垃圾收集点。清运车辆的配置数量根据等确定。A:垃圾产量 B:车辆载重 C:收运次数

D:车辆的完好率 E:垃圾种类

5、城市燃气负荷中的民用燃气负荷可分为。A:居民生活用气负荷 B:可预见用气量

C:燃气汽车用气负荷 D:公建用气负荷

E:采暖通风和空调用气负荷

6、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要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A:节地 B:节水 C:节电 D:节能 E:节材 7、1998年建设部发布的等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为规范我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A:《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D:《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E:《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8、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分为等阶段。A:总体规划 B:具体规划 C:详细规划 D:近期规划 E:修建设计

9、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间接影响因素有等。A:水文 B:用地范围

C:文化传统理念 D:城市性质

E: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

10、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中,堆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A:占地较大 B:卫生条件差 C:处理量小

D:运行费用较高 E:管理操作要求高

11、在我国近年来城市设计的实践比较丰富,各种探索都很活跃,具体来说常见的类型有。

A:城市设计策略 B:城市设计目标 C:城市开发意象 D:修建性详细规划 E:城市环境改善

12、行政行为的分类方法很多,依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A: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B:积极行政行为与消极行政行为 C: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D: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 E:作为行为与不作为行为

13、全市性公共中心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它的组织与布置应考虑。A: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B:按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 C: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

D: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E:慎重对待城市传统商业中心

14、城市道路设计需遵循相应原则,具体包括__。A.要求满足交通量在所有时期内的发展要求

B.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c.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D.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技术标准E.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在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15、下列属于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的是。

A: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B: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C: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

D: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E: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16、我们通常指的中国七大古都,不包括以下__城市。A.杭州 B.安阳 C.咸阳 D.邯郸 E.北京

17、在城市热源规划中,集中锅炉房布置的原则包括。A:热电厂应尽量靠近热负荷中心 B: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C:热电厂要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D: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E:锅炉房位置应根据远期规划在扩建端留有余地

18、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间接因素包括。A:国家政策 B:建筑法规 C:行政体制 D:控制规划 E:文化传统理念

19、在《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中规定,城市用电负荷分为。A:第一产业用电 B:第二产业用电 C:第三产业用电 D:第四产业用电 E: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20、”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可包括。

A:空间形态的改变

B: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C: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D: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E: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2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包括。

A: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

B: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应适应规划地段的特点,保证地段及其周围地段的整体协调性

C:在对用地进行细分的基础上,规定用地的性质、建筑量及有关环境、交通、绿化、空间、建筑形体等的控制要求,通过立法实现对用地建设的规划控制,并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依据

D: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的结合,是由技术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编制要保持一定的简洁性,编导要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易查性

E: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22、下面关于领导及行政领导含义的理解,有__是正确的。A.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旨在实现某一管理目标 B.领导是一种上下双方共同行为的过程

C.领导是执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的部门 D.领导是规范国家对社会事务的行政控制的执行者

23、基于环境特点及其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舒缓措施包括。A:预防 B:保护 C:恢复 D:补偿 E:建设

24、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现代行政的基本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政府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C.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D.审判机关由政府任命产生,对政府负责,受政府监督 E.公安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25、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成果的组成包括。A:宪法 B:规划文本 C:政策

D:规划图纸

上一篇:律师刑事诉讼格式下一篇:四六级听力成功四要素:速度 素质 记忆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