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无神论教育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小学无神论教育范文

泰戈尔泛神论对冰心诗歌的影响

摘要:泛神论是泰戈尔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支撑,文章试图从泛神论对冰心诗歌创作的泛爱主题和哲理意味两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泛神论,泛爱主题,哲理意味

冰心的诗歌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共识,1920年,冰心还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她写就的一篇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表达了她对这位诗人深切的崇敬之情,“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于1921年翻译《吉檀迦利》的序言里又写道:“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后又承认“我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平时写在笔记上的三言两语——这引起‘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集子里”。⑴闻一多称冰心是“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⑵徐志摩认,冰心是“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⑶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外在结构诗形,而且在内在诗歌观念上。而泰戈尔的诗歌观念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其中他的泛神论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同样是这泛神论对冰心的诗歌创作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自然观,是对自然即物质世界的看法。泰戈尔的自然观既受到印度哲学传统的“梵我一如”的影响,同时在西方长期的学习生活使他的自然观也在理性科学观念的的薰陶下得到提升。在印度,正统派吠檀多哲学和非正统的佛教哲学都认为,世界并非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摩耶”(意为幻空)。由于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使得这种“摩耶”论在社会各阶层根深蒂固。而泰戈尔既遵从传统哲学,又相信现代科学同,因而的自然观比同时代是超前的。他认为世界是真实的,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幻空。

一方面,泰戈尔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在茹卜那伦的河岸上,我起来,清醒着:这个世界,我承认,不是一个梦幻。”⑷泰戈尔接受科学的宇宙观、进化论的影响,实现了对摩耶论的超越,他曾多次自己的诗歌献给科学家,也让自己的儿子出国学习农家。 1

另一方面,泰戈尔认为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充满爱和生机的。

泰戈尔的泛神论来自他的自然观的复杂性,泰戈尔从小就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他的父亲戴温德拉纳特对“吠陀”和“奥义书”都很有研究,在当时的社会上被称为“大仙”。在这样文化背景下,使泰戈尔的诗歌体了印度宗教文化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统一的“梵我合一”的观念,以及追求至爱的精神理想。特别是青年时代的泰戈尔,由于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因而他诗歌中的“上帝”是东西方宗教文化混合的象征符号。但他的“上帝”不是“主宰一切”的虚空,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可以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也可以是人类真诚的情感。因而对这一“上帝”的信奉使他的信仰进入泛神论的范畴。对一切事物所采取的崇奉肯定的心态使得泰戈尔的胸怀无比博大,对弱小者同情,对不足者怜惜,对山水有情,对花鸟有意,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博大的爱。因而从泛神论出发所演生出的,即泛爱主题和哲理意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家产生了影响,而其中受影响尤深者自然是冰心。

泛爱主题

冰心出生于20世纪初一个充满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先是家塾启蒙,后进入贝满女中,“因受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

“献歌”是泰戈尔常用的诗体形式,他的《吉檀迦利》的标题在印度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具有“献歌”的含义。以颂神的形式来完成诗歌创作的外形结构,以泛神论来表达泛爱的主题 ,这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美学特质。他的《园丁集》就是宗教式的爱的哲理升华,诗人力图创造一个完美的爱的宗教世界,人类在神的指挥和训导下,完成了从幻想到现实的实践过程。不仅爱情是美满的、无涯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甚至连死亡也是美丽的,至于人之外的一切自然物更是美丽无比。泰戈尔的泛神论随着自己的视野的变换和思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早期有着对自然和那个莫名的“主宰”的敬畏,因而在诗歌也时而会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但是随着对世界思考的深入,他的泛神论其实最终是走向了积极肯定的方向。《芒果园》是诗人的暮年之作,抒写其与芒果树的友情,感谢流溢春天的甘美的芒果园。在泰戈尔的花园里,有一株已故外国友人种的紫玉藤,不知为什么,诗人对它特别爱怜: 远方的使者,新来的紫玉藤, 你的嗓音蓝天般的透明、纯净。

历史之网仿佛 罩不住时空、国度, 奇妙的世上你与天界的梵音相似, 读不懂你的芳姿,缘由无人知。

此诗睹物思人,绵绵情意,有无尽可诉之衷肠。诗集中了太阳的宠女库尔基树、在寺庙中不准供放的外国花蜜藤、因土壤缺少盐分而不结果的椰子树、在花亭献美的孔雀、弃巢而去的外国鸟、像蜂巢似的茅屋“棕榈旗”等等,都成了讴歌的对象。诗中没有伤感,没有消沉,有的是进取、顽强和友情。

冰心对泰戈尔的借鉴和学习是在对泰戈尔诗歌精深内在意韵深刻领会后又加上自我创见。这一点只需要看看她的早期的便可知一二,

《繁星》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三

万顷的颤动—— 深黑的岛边 月儿上来了 生之源 死之所! 《春水》

四三

春何曾说话呢? 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 已这般的 温柔了世界了! 四六

不解放的行为, 造就了自由的思想! 四七 人在廊上, 书在膝上, 拂面的微风里 知道春来了。

冰心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以“爱的宗教哲学”为核心,更多地重于爱的肯定和歌颂,少了对神的信奉和信赖。“而冰心诗歌中的泛爱主义则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其爱的宗教情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献身精神。” “泰戈尔诗中的泛爱主义是神秘的,在他的诗歌里,宇宙万物因为爱而融为一体,而冰心诗中的泛爱主义却渗杂了人道主义的精神。”⑸在冰心的笔下那个不断被赞颂的神不再有玄虚的色彩,更加趋于可感和真实。她无法做到泰戈尔那种对社会生活深刻思考后所做出诗歌上的探讨,但是她却真实而诚恳地希望人类真切的爱。

无论是梦幻多于现实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直面现实的作品,泰戈尔的诗以一而贯的是那由泛神论所生发爱的精神。而这一点对冰心所产生的影响便是她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有关爱的主题的诗的创作:自然之爱、母爱、儿童之爱、人类之爱。在泛神的启发下,她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大自然在诗人纯洁欢悦的灵魂里是神圣而崇高的。冰心笔下的“繁星”、“天风”、“树影”、“红果”、“山影”、“春水”等自然风景,无不沾染着生命的气息,爱的气息。冰心继承了泰戈尔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泛神论思想,只不过在她这里关注人的情感意义,希望籍此来唤醒人们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进而达到世界的和谐。

哲理意味

尽管泰戈尔受到西文文化的影响,然根深蒂固者仍然是印度传统文化,且这一文化中很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宗教文化。在泰戈尔看来,宇宙是万能的,而“梵”是宇宙万能的统一体,“梵”不是虚空,而是真实存在;“梵”是无限的,而人的灵魂却是无限的,因此人要接近于无限的“梵”,就只有将自己的灵魂与“梵”合二为一,这样既领悟了“梵”也实现人的价值。

如同诗人和哲学家在泰戈尔身上结合得这样完好一样,在泰戈尔的作品中,诗歌和哲学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在印度,也和中国一样有哲学和诗歌结合的传统。但是,泰戈尔做得更自觉、更出色。他曾明确指出“:在印度,诗歌与哲学所以极其自然地携手前进,只是因为后者宣称自己有权导引人们走上使人生满足的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一所谓满足是什么呢?这便是我们在真实中的自由,它的祷辞云:将我们从不真导向真实吧。因为‘真’(satyam)就是‘喜’(anandam)”⑹从中我不难看出,泰戈尔在诗歌创作中对哲理的理解和认识。

“很多人喜欢冰心的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时期,她略带哲理的小诗十分风行。”

纸船

----泰戈尔

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 黎明开的花能在夜星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 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

睡仙坐在船里

带着满载梦的篮子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前者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后者是冰心1923年赴美国留学途中所作。前者是散文诗,充满人生阅历后哲理感悟;后者“纸船”所承载多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走他乡的悲哀情怀,然也蕴含着丝丝的哲理意味。我们无法知道,冰心写就这首诗时是否确定已经读过泰戈尔的同名之作,但是泰戈尔在作品中大量存在的由泛神所产生的玄虚意味对冰心这位对大师充满崇敬之情的诗人来说,应该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可以将冰心创作的数量众多的作品来印证,她自身也存在着自觉地追求创作中的哲理意味的倾向,这样的诗作如《诗的女神》、《向往》、《晚祷》等。

总而言之,冰心诗歌创作受到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在两个方面,即泛爱主题和哲理意味,开掘和表现上做出成绩。茅盾在《冰心论》一文中所讲的那样:“论冰心思想的人都说她很受了基督教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的影响。这种说法,我们只可以认为道着一半。大凡一种外来的思想好比一粒种子,必须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够生根发芽;而所谓‘适宜的土壤’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冰心虽深受泰戈尔哲学的影响,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她产生了人生虚空的想法。因而她的诗思也向“小的方面缩”,她需要一个可以寄托自己情绪的地方,她只能退缩逃避到狭窄的家庭圈子里,以母亲的慈

爱来感召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而所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和冰心创作诗歌时技巧上一些追求,使她的诗歌也呈现出来哲理意味,然这种哲学意味与泰戈尔多居于形而上层面的思考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⑴《泰戈尔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⑵《冰心全集》,北新书局,1933 备注:⑴《从“五四”到“四五”》,冰心,《文学研究》,1929,01 ⑵《泰戈尔批判》,闻一多,《时事新报:文学副刊》,1923 ⑶《泰戈尔来华》,徐志摩,《小说月报》,1925, ⑷《泰戈尔诗选》,泰戈尔,人民出版社,2000 ⑸《泰戈尔与冰心诗歌宗教精神的比较分析》,李骞,《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3 ⑹《泰戈尔的自然观与自然诗》,郁龙余,《文史哲》,2002,4 7

第二篇:小学教育工作总结-小学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工作总结-小学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已经第三年了,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共同感受诵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本册教材节选自孔子的《论语》,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孝敬、仁爱、修身、君子和交友;两个活动园地。在经典诗文的润泽中我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面也收获颇多。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

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小学教育工作总结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其次,进入三年级,随着国学经典学习的深入,古文的内容难度也逐渐增加,想要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内容,难免过于急于求成,我想还是采取“不求甚解”化吧。因为我深信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诵读形式应该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还记得,开学初,有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不断得到积累。我觉得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经典诗词已不少。小学教育工作总结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 同时,说写能力也不断得到了提高。多样的诵

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自从国学经典教材走进校园的课堂以来,我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时间飞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作者:王万良 编辑:studa0714

摘要:根据十年来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数学类课程应包括以分析、代数、几何为主线的必修基础课程;以概率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为基本内容的必修应用类课程;以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论、数学文化等为构成的数学教育类课程;与数学及数学教育相关的选修类课程群,以培养师范生较高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 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

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

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长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2):105—109.

第四篇:小学“全国小学安全教育日”暨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的方案

今年3月28日是第十六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全校开展XX年“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暨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遏制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时间

3月28日至4月1日

三、活动主题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四、活动内容

1、开展疏散演练。学校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3月28日当天利用班会、升旗、课间操等时间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演练活动要做到事前有计划、有预案,事后有评估、有总结,通过演练活动使中小学生熟悉疏散路线,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

2、加强安全教育。在3月28至4月1日开展好“四个一”活动,通过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能力。

(1)悬挂一幅安全教育主题宣传标语;

(2)开展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3)出一期安全教育手抄报;

(4)举办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让每名学生列举一条身边的安全隐患,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安全工作与其自身息息相关,把安全意识融入学生思想行动之中。各班要对学生提交的安全隐患排查结果进行认真核查并及时加以整改。

3、高度重视灾害天气防范工作。加强森林防火教育,注意安全用火,切忌烧荒取乐。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天气多变,雨水较多,易发生灾害事故,也是传染性疾病多发季节。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防范措施,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协调和配合相关部门,严防涉教交通事故。加强健康卫生教育和管理,落实晨检制度,加强饮水管理,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强化春季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确保校舍、设施安全。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完善的活动方案,力争使安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做好主题活动的影像或文字资料的收集存档,及时总结,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

第五篇:小学安全教育居家安全教育

居家安全教育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 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 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 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 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三、 小结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学习毛概课感想范文下一篇:湘西写生报告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