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试题

2022-10-20

第一篇:传染病护理学总论试题

药理学总论小结

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言

一、药物的概念:定义、特点

二、药理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研究方法、性质与任务

三、发展史

四、新药研发:新药的概念、研究步骤(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研究内容(临床前-药物

化学研究,药理学研究;临床-1~4期研究)

第二章药动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转运方式(主要是简单扩散)、影响因素(分子量、脂溶性与极性、

体液pH与药物pKa、膜两侧药物浓度差、扩散面积、细胞的能量代谢)

二、药物体内过程:

1.吸收:概念、影响因素(药物制剂、给药途径、)、评价参数(F、Cmax、Tmax)

2.分布:概念、影响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与组织的结合、特殊屏障、器官血

流量、局部pH与药物pKa)、评价参数(Vd)

3.代谢:概念、有关的酶(肝药酶、非微粒体酶的特性、药酶诱导与药酶抑制)、代谢方式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代谢结果(药物活性与水溶性的改变)

4.排泄:概念、排泄途径(肾、胆道-肠肝循环、乳汁-对婴儿的影响、汗腺与唾液-颜色等)、

经肾的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影响因素)

三、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1.药物的消除:概念、消除动力学(0级、1级)、消除速度评价指标(Ke、t1/

2、Cl)、消除规律(5个t1/2基本消除)

2.药物的蓄积:概念、意义、规律(恒量定时给药:5个t1/2达Css;负荷量给药:1个t1/2内达Css)、负荷量(概念、给法)

3.单次给药的C-T曲线:静脉外给药、静脉给药(一室模型、二室模型)

4.多次给药的C-T曲线:Cmax、Cmin

第三章药效学

一、药物作用

概念:药物作用、药物效应、药理效应=药物作用+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方式:吸收作用、局部作用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神经-体液联系)

基本作用:调节作用(兴奋与抑制)

二、药物作用基本规律

1.选择性:概念、产生原因、意义

2.两重性:防治作用(对因、对症)

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停

药反应与反跳、耐受性与耐药性、依赖性)概念,产生原因,特点

3.量-效性:量-效关系、剂量概念(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极量、治疗量、

常用量、安全范围)、量-效曲线(量反应量-效曲线、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物评价参数:疗效(效能、效价、ED50);毒性(LD50);安全性(TI、SI、SM)

4.时-效性: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5.构-效性

三、药物作用机制

1.非特异性机制:影响渗透压、影响pH、脂溶作用、络合作用

2.特异性机制:影响代谢(底物、酶)、影响胞膜通透性、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药物与受体:

受体:概念、特性(敏感性、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可变性)、受体分类(G蛋白偶

联受体、离子门控型受体、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胞内受体)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表达式、亲和力(KD、pD2)、内在活性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竞争性拮抗药(pA2)、非竞争性拮

抗药

受体学说:占领学说、速率学说、二态学说、浮动组装学说

受体的调节:增敏与脱敏;上调与下调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一、来自药物的因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剂

二、来自机体的因素(个体差异):年龄、体重、性别、遗传、心理状态、病理状态

三、来自用药者的因素: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联合用药与药

物相互作用(概念、相互作用的环节与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重要名词概念

药物、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转运、转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药酶诱导剂、药酶抑制剂、药物消除、药物蓄积、半衰期、峰浓度、峰时间、谷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剂量、极量、常用量、治疗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效能、效价、负荷量、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量反应、质反应、治疗指数、亲和力、内在活性、安慰剂、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

第二篇:药理学总论总结

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学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或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

药物与毒物区别:无严格区别,小剂量的毒物就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但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2、 概念: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过程。 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①被动转运:也称下山转运,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特点:无需载体、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不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形式:1)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脂溶性大小、极性大小、膜两侧浓度差

离子障: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药物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弱,易通过,弱酸性药物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脂溶性高,易透过细胞膜碱性则相反。

2)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称为滤过

3)易化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

②主动转运:也称上山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特点:需载体,需能量,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3、

4、 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血流量的改变、体液的PH、药物解离度、可利用的膜面积、细胞膜厚度 吸收:概念: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剂量;(3)吸收环境;(4)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①口服: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②吸入:应用: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用于治疗支喘、全麻

局限性与注意点:剂量不易控制,可能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

③静脉注射:不需吸收可产生即刻作用

应用:急救、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和肽类、大容积、刺激性药物的给药

局限性与注意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④肌肉注射:应用:适用于中等容量、油溶液或某些刺激性物质

局限性与注意点:在抗凝期间不宜使用

⑤皮下注射:应用:适用于某些不溶性的混悬剂和植入固体小片

⑥舌下给药:适用于少数用量少和脂溶性高的药物

⑦直肠给药:适用于呕吐或意消失的病人及少数刺激性强的药物,但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慢

而不规则,不完全

5、 分布:概念:药物从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到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的过程

分布规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各部位药物浓度可达相对稳定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PPB):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被代谢,可被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本身理化性质;(2)剂型、崩解度、溶解度、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排泄,结合型药物是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储存形式

★ 用 药时注意:1)选药问题 2)联合用药问题 3)某些药物能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

竞争同种血浆蛋白 4)药物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用药 5)PPB与药物起效及作 用关系

②与组织的亲和力

③体内组织屏障

④体液PH值

⑤器官血流量

6、 代谢: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作用: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药物经代谢后作用一般均降低或消失,但也有药理作用或毒性增高的

部位:肝脏(主要)、胃肠道、肺、皮肤、肾

途径:Ⅰ式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大多数药物经Ⅰ式反应后其药理活性及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也有少数 药物经Ⅰ式反应可转化为活性或毒性更强的代谢物,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是一种解毒的过程

Ⅱ式反应:即结合反应, 药物或其代谢物与一些基团(如:甲基、乙酰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代谢物,利于从肾排出。

药物代谢酶:参与药物代谢转化的酶,简称药酶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对药物也产生转化作用

特点:(1)多种酶(2)特异性低(3)存在个体种族差异(4)活性可变(5)于年龄、

营养、疾病有关

影响肝药酶的因素:(1)药酶诱导剂:凡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诱导结果:肝药酶对药酶诱导剂及其其它一些药物代谢加

快,作用减弱

(2)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抑制结果:肝药酶对其他一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作用增强

其他的酶: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或血浆中,这些酶专一性高

7、 排泄:概念: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量和血浆内药物浓度

意义:(1)泌尿系感染用药(2)改变尿液PH值(3)用药时应考虑病人肾功能情况

②肾小管分泌:意义:存在竞争抑制现象,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③肾小管重吸收

其他:胆汁、乳汁、胃肠道、唾液、呼吸道

★ 药物起效快慢取决于吸收和分布,药物作用的终止取决于代谢和排泄

8、 房室模型: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它的划分取决于药物的转运速率。

度迅速达到平衡,可看成一室模型。

②二室模型:多数情况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可以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而在另一些

部位中的转运有延后的、但彼此近似速率过程。迅速和血液浓度达到平衡的部位被归并为中央室,随后达到平衡的部位则归并为周边室。

9、药物消除动力学:概念:药物进入机体内经生物转化、排泄或储存,使体内的药量减少或消失的过程。

药物的消除规律:①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

比。

特点(1)入机体较少(2)按恒比消除,T1/2是一恒值(3)每经过一个

次,则经过4到5个T1/2血浆药物浓度可达稳态浓度(4)停药后经5个T1/2则血药浓度约下降96.6% 分类:①一室模型:给药后,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血液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 方式:通过肾脏:①肾小球滤过: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滤过速度取决于药物分子

②零级消除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与其体内药物浓度无关,而是一恒定

量,此过程也称容量限制动力学,是恒量消除。药物进入机体较多时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特点:1)进入机体较多(2)按恒量消除,T1/2不是恒值(3)当药物被消除到一定浓度时可转化为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③混合消除动力学:米曼式方程dC/Dt=-Vmax·C/Km+C

9、 药——时曲线:概念: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众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

血循环的总量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Css):稳态浓度: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的药物量随

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的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临床意义:(1)为给药方法提供依据,临床上用药一般是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2) 控制一定剂量,使坪值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又不产生不良反应。(3)当病情危重,需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则需在给药之初,使用负荷量。

体内药的蓄积过程:适当蓄积,使最小有效浓度﹤血药浓度﹤中毒浓度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不恰当的蓄积,使血药浓度﹥中毒浓度从而引起蓄积性中毒。

10、 半衰期:概念: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状态后,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

意义:①为药物分类提供依据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③预测药物达到坪值的时间④预测药物的基本消除时间

11、

12、 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表观分布容积(Vl):概念: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时,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之间的比值 特点:每一按恒比消除的药物都有其固定的半衰期,不受血药浓度及给药途径的影响,但受肝肾功能的 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是指药——时曲线下面所覆盖的面积,其大小可反应药物进入 意义:①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总容积,但不代表体内真实容积

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程度

③推测药物排泄速度

13、 生物利用度(F):概念: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

影响因素:首过效应、药物制剂

测定: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对药效的影响:①同一剂量相同药物可因吸收量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②即使同一剂量相同药物其AUC相同,但因吸收速率不同也可影响药

物作用

意义:①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或生物等效性。

②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

③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响

④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14、 消除速率常数(K):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量与现存量之间的比值。

药物效应动力学

1、 概念: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的科学。

2、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①根据作用部位分为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②根据作用方式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③根据作用范围分为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

产生选择作用的基础:(1)药物分布的差异(2)组织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及受体分布不同

(3)组织生化功能不同(4)组织结构不同

择性的意义:(1)药物分类(2)选药问题(3)掌握药物的剂量(4)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根据作用结果分为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1)副作用(2)毒性反应(3) 后遗作用(4)继发反应(5)变态反应(6)特异

质反(7)停药反应

3、 量反应——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可获得,药物的效应指标在原来的基础

上可用数量增减表示

从量反应量效曲线可看出的特点:①最小有效量②最大效应③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④效价强度

4、 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即以全或无的方式表现。

可看出的特定位点:半数有效量(ED50)

5、 量效曲线的应用及意义:①比较两药的效价强度和效能 ②评价药物安全性的大小

6、 药物作用机制: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与化学结构无关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7、 受体:特点:①种类繁多,在体内有特定的分布点②具有高度特异性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④其数目有限⑤结合是可逆

的⑥多样性

类型: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分为细胞膜受体、胞浆受体、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结构特征信息转导过程及效应性质等特点分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家族、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细胞内受体

8、 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 受点:可由一个或数个亚基组成,其分子上只有某些立体构型或活性基团能识别、结合其配体,这些结合点称为受点。

10、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能引起生物学效应

拮抗药: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可对抗激动药的作用,分为

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11、 受体调节:由于机体本身的新陈代谢及在生理、病理或药理等因素影响下,受体在数目、亲和力和效应力方面产生变化,称为受体调节

12、 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在识别相应受体并与之结合需要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放大、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机制,才能发挥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及药理效应。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①药物因素(1)药物剂量(2)药物制剂(3)给药途径(4)用药时间和次数(5)药物相互作用

②机体因素(1)年龄(2)性别(3)遗传因素(4)特异质反应(5)疾病状态

(6)心里因素—安慰剂效应:有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作用的中性物质制作成外形似药的

剂。

(7)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变化: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耐受性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耐药性

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称之为药物依赖

性,包括:身体依赖性(是指大多数具有依赖性的药物经过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称戒断综合征)与精神依赖性(是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地用药。),二者区别在于停药后有无戒断症状

第三篇:传染科护理实习学生出科考试题

(考试时间:60分总分100分)

学校: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护理承担的多重角色中,最重要的角色为: ()

A、直接提供护理B、管理的角色C、教师的角色D、科研的角色

2、测口温时,体温计就放于:()

A、舌下热窝处B、舌与硬腭之间C、舌颊之间D、颊部

3、下列哪种病人应采取二级护理:()

A、骨牵引B、早产婴C、高烧D、慢性结肠炎

4、护士对病人进行治疗、护理的主要依据是:()

A、病情B、医嘱C、病人的要求D、各种检验单的数据

5、病区物理环境的要求中,不宜强求一致的是:

A、物品整齐清洁B、不留家属陪住C、美观、舒适D、安静E、安全

6、用平车运送病人时,不正确的是:()

A、患者躺在平车中间,车速不可太快

B、在下坡时病员部在前,病员感到安全

C、搬运骨折患者时车上应垫木板,并先做好固定

D、进出门时应先打开门,不可用车撞门

7、张某某,男,门脉高压大量呕血急诊入院,护士安排于危重病室卧于床上后需立即:()

A、填写病历有关楣栏B、测量血压、呼吸、脉搏

C、介绍环境D、通知医生E、准备抢救物品

8、正常人不易引起口腔感染是由于唾液中含有:()

A、粘蛋白B、尿酸C、溶菌酶D、淀粉酶E、硫氢盐酸

9、流质饮食不宜长期使用是因为:()

A、影响病人食欲B、影响消化吸收

C、所含热量及营养素不足D、增加营养室工作负担E、增加护士工作负担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89年9月1日

B.1998年9月1日

C.1979年9月1日

D.1989年10月1日

E. 1989年8月1日

1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

12、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

A. 流行B、大流行C、散发D、暴发E、以上都是

13、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是:()

A. 机体免疫状态B、 病原体C、季节变化D、传染途径E、年龄

14、隐性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是:()

A. 轻型病人增加B、显性感染减少C、免疫人群扩大

D、 潜在性感染增加E、带菌状态减少

15、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流行后,人群感染状态的一般规律是:()

A. 显性感染多B、隐性感染多C、 潜在性感染多

D、健康带菌者多E、病后带菌者多

16、下列出疹性传染病最早出疹的疾病是:()

A. 麻疹B、天花C、猩红热D、伤寒E、水痘

17、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是根据该病的:()

A. 最短潜伏期B、平均潜伏期C、最长潜伏期

D、传染期E、前驱期

18、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产生毒素,表现出严重中毒症状时,应

诊断为:()

A. 败血症B、毒血症C、菌血症D、脓毒血症

E、变应性亚败血症

19、输液中患者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泡沫样血性痰为:()

A、过敏反应B、空气栓塞C、肺水肿

D、发热反应E、以上都不是

20、检查库血时,哪项提示有溶血的可能:()

A、血液分为两层B、上层血浆呈黄色C、下层血细胞呈暗紫色

D、上、下层之间界限清E、无凝块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传染源

2、稽留热

3、计划免疫

4、易感者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2.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任何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6.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8.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9.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10.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填空题

1.传染病具有传染的特殊性,所以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强调、等。

2.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为、、和。

3.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和。

4.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

5.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即、、、、。

第四篇:第4版讲稿:第一章 护理研究总论

《护理研究》讲义

钟冬秀

课程学习的目的: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运用护理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工作;通过研究成果来发展、丰富学科理论;探讨临床护理新技术,达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目的。

【临床情景】一个血液科护士,发现凝血功能障碍病人拔针后,容易出现皮下血肿、淤青。你该怎么办?进行护理研究!

第一章

护理研究总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正确界定护理研究的概念。 2..正确理解护理研究的意义

3..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4..正确描述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 5..比较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6..在护理研究的各个环节遵循研究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护理研究的概述

护理研究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可深人解释护理现象的本质,探索护理活动的规律,产生新的护理思想和护理知识,解决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中的问题,为护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证据。

一、科学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科学和科学研究的定义

科学是人类的智力活动,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积累并筛选知识、传播文明、发展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人类的科学活动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开展研究,发现新知识、开拓新领域,另一方面是学习并推广现有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是一种系统地探索和解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问题,或揭示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或探索客观规律,从而产生新知识或新思想,阐明实践与理论之间关系的活动。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和发展,科学精神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二)科学研究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种解释能够提供新的思想,充实和改进人类的世界观,促进思想的革命。科学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个阶段:①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分类;②对自然界运行机制和规律的认识;③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如果说人类在认识与解释自然现象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那么目前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则还在进展中。

(三)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系统性、普遍性、社会性。①创新性:科研研究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或挑战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是一组有规划的创新、改革活动。②系统性:科学研究需要将所要研究的事物分解,然后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加以综合、概括。③普遍性: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尽管不同,但科学地解决问题的程序具有普遍规律。④社会性:是有组织的、精心计划地社会活动,需要管理和协调。

(四)科学方法和科学程序

科学方法包括3个层次:①方法论: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方法或哲学,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方式,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③具体的方式和技术:是研究的各个阶段收集资料具体的技术和方案,例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科学程序是科研方法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建立研究假设;②将研究程序分解为可操作化的步骤;③开展观察或实验;④利用归纳的方法推理获得研究结论。

二、护理学和护理研究的概念

(一)护理学的特点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治过程中的护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国际护士会2005年修订的“护士准则”中指出:护士的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护士为个人、 2

家庭和社区提供健康服务,并与有关人员进行协作。护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形成、提炼、扩展护理知识,提高照护的质量。

(二)护理研究的定义

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探究(systematic inquiry),解释护理现象的本质,探索护理活动的规律,产生新的护理思想和护理知识,解决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中的问题,为护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证据,以提升护理学科重要性的系统过程。护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提炼或扩展护理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护理研究的范畴

护理功能决定护理研究的范畴。 重点放在评估需求,针对生命各阶段的照顾提供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健康促进。

(四)护理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护理研究的伦理要求。

(五)护理研究的意义

提升护理学科的学术性。丰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专业理论体系。

三、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对基本的哲学问题的看法。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本体论)?研究者如何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认识论)?

影响护理研究的范式包括实证主义专业范式和建构主义专业范式。 对应两类研究方法: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四、护理研究的发展历史

1854年,英、法、俄三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她从改善医院环境、病人身体舒适和心理安慰等方面着手,增加对病人的巡视,解决病人的困难,使伤病员得到较好的护理,死亡率大大减少。

当时南丁格尔女士主要通过观察和记录到的现象作为改善护理工作的依据,并写出了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第一篇研究报告。

三个发展阶段

1、早期的护理研究:主要是护理教育方面,研究结果美国耶鲁大学成立了护理系; 3

临床护理方面重点在改进护理工作程序和各项工作之间的分配问题。

2、20世纪50年代:护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美国«护理研究»杂志创刊,促进了护理科研成果的发表,同时在大学护理系和护理硕士班开设了护理研究的课程。

3、20世纪60年代至今

各医院校护系陆续开设了护理研究所,发表了不少硕士和博士论文,护理研究注意与护理概念、模式和护理理论结合起来,大多选择临床护理问题和护理方法的改进等研究。

90年代后,将循证实践作为护理研究重点,护理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研究成为重点。

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学制4—5年,五年制学生毕业时被授予学士学位。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理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护士教育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1954年创刊《中华护理杂志》,1985年后创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和《护理学杂志》等刊物。目前已有17本护理专业杂志。

1985年后我国陆续在全国各高等学院成立了护理系,护理研究课程已逐步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

1992年创立了护理硕士学位教育,2004年开展了护士博士教育,至2009年已有68个硕士项目,15个博士项目。

五、护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注重循证护理。通过多中心的、证实性的方式形成牢固的研究基础。强调系统评价的作用。强调多学科合作研究。扩展研究结果的传播范围。关注文化因素和健康缺陷的状况。患者参与医疗决定策中。

第二节

护理研究的基本过程

护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①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目标,构建研究假设;②检索文献,分析现况和趋势,明确理论或概念框架;③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场所;④选择研究设计,构建研究的技术路线、明确研究工具;⑤收集资料;⑥分析资料;⑦撰写论文;⑧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

一、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目标,构建研究假设

提出研究问题,并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构建研究假设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研究问题往往来源于护理实践,例如从对住院患者安全问题考虑,跌倒预防是护理的重点,因此跌倒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制和应用、跌倒预防措施的设计和应用可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发现护理研究问题,如何提炼研究目的,如何构建研究假设是开展护理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

研究目标要求具体化,简洁明了,在研究目标的阐述中应包含研究对象、研究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注意区别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例如:如果某课题针对乳腺癌患者完成改良根治术后肢体功能康复问题,设计了渐进式康复训练操和整体康复项目,期望通过该项目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并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则研究目标可界定为“验证渐进式肢体功能训练对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研究假设是研究前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预设结果,根据假设确定研究对象、方法和观察指标等。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加以验证。研究假设能提供探究方向、指导研究设计。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是否需要提出研究假设还要看研究的设计,干预性研究(interventional study)、预测性研究(predictive study)往往需要提出研究假设,而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可不一定有研究假设。质性研究则在研究开始时并无研究假设。

二、开展文献检索

查阅文献和立题过程是相互结合的过程,在一项研究开始之前,必须通过系统、全面、深人的文献查询,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操作性定义,分析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框架,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况、动态和水平,分析已有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为确定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构建明确的研究目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方案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从事研究工作必须要大量查看文献,并带着问题查阅和分析文献。

对文献的阅读需要系统培训,文献应新、全、精、准。应充分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确定正确的关键词和检索式,在各级各类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上系统、全面地开展国内、国外文献的检索。文献应以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为主,与课题有密切关系的国内、国外论文要精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和文献分析汇总。

文献检索时还应对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系统检索,以进一步界定概念,同时寻找相 5

关的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或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以指导研究的进行。理论框架或概念框架可指导研究假设的形成、研究技术路线的构建、研究变量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研究结果的分析。理论是解释事物现象和发生发展规律的依据,可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定研究的方向。

三、确定研究对象

该阶段是研究上的关键。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属性,包括:研究总体是什么?可及的研究总体是什么?研究样本的特征如何?样本的人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如何?样本量需要多大?计算样本量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抽样?如何分组?如果采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需要具体描述随机的过程。一般研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抽样方法。

同时还需要明确研究的场所,并详细描述研究场所的特点。例如对三级医院跌倒预防风险评估现况的研究,就需要详细描述所研究医院的床位数、住院患者大致的疾病类型、卧床患者、协助行走患者、自主行走患者的基本数量、护士配置、陪护状况、跌倒预防的管理措施、已开展的人员培训情况等。

四、选择研究役计

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后,需要选择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设想和安排。主要的研究设计分为两大类:

(一)量性研究

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study),又称定量研究,是生物医学领域传统的研究设计,是在实证主义哲学观下的研究流派,主要特征是强调客观、精确,认为事物是可以寻求规律的,真理具有唯一性,常常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量化。

量性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研究对象人选和分组程序、研究指标和测量工具、资料收集流程和资料分析程序,并需要采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要求对研究进行精确的控制,避免研究中的误差和偏倚,验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量性研究的具体设计可包括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类实验性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非实验性研究(non-experimental study)。

按照流行病学的分类方法,量性研究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非随机对照试验(controlled trial)、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study),其中观察性研究又包括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等。

选择研究设计后,应进行研究指标和研究工具的确立。研究指标(indicator)是反映研究目的的标志,例如体重和皮下脂肪厚度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的指标,焦虑是反映手术前患者情绪状况的指标。测量研究指标的工具称为研究工具(instru-ment),研究工具应具有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即能够真实、敏感、准确地测量出研究指标的变化。

(二)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是社会学领域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在诠释主义、社会批判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观指导下的研究流派,主要特征强调主观体验和情景的多元化,反对将人类的主观体验、心理特征、社会过程用数据简单处理,主张用语言进行深描以反映丰富的人类心理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强调研究者深人研究现场进行长期、多次的观察、访谈,结合档案记录查询等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并用归纳、分类、推理、提炼主题等方式进行资料分析,用文字呈现研究结果。

质性研究包括现象学研究(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扎根理论研究(grounded theory research)、人种学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历史研究(historicalstudy)、个案研究(case study)、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等。

应注意的是,质性研究以往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我国对护理学科本质的深人认识,质性研究受到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可从不同角度对护理现象和护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两者的研究资料具有同样的重要价值,其结果常常是相互补充的。所以在护理研究中,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都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

五、收集研究资料

研究往往通过各种测量、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从研究对象处直接收集原始资料。资料收集时需要对由谁进行资料收集、收集哪些对象的资料、收集什么内容的资料、按什么顺序进行、何时进行资料收集、在何处进行资料收集、是否当场收发问卷等进行周密地规划和设计。如果多人进行资料收集,则需要对资料收集者统一进行培训,使资料收集的流程和对患者解释说明的内容标准化。

一般在大规模或大样本的研究之前需要进行小规模的预实验(pilot study),以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检查研究设计是否切实可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估计样本量、预测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凡是在正式研究中需要应用的各种问卷、量表、仪器、设施等,均应通过预实验进行初步的使用、检测和操作,同时也可通过预实验了解研究对象对研 7

究方法和干预措施的反应,以便及时修正研究方案。

研究生课题在开题报告之前进行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原始资料必须可靠、真实、可信,应完整保存,在原始资料整理后可进行进一步的资料分析。

六、分析资料

通常研究所得的资料可分为计量资料(例如体重数、抑郁评分)和计数资料(例如压疮的发生率、口腔溃疡的发生人数),介于两者之间的资料为等级资料(例如患者疼痛的分级、疲乏的严重程度分级)。统计学分析时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均不同。资料的描述性分析通常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指标表示,而推论性统计分析则根据资料的类型、正态性、方差齐性选择参数法或非参数法进行统计分析。通常采用统计图或表格归纳和呈现研究结果。

七、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研究工作的书面总结,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论证性文章。研究报告的撰写是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研究报告要求立题新颖、目的明确、技术路线清晰、资料翔实、研究过程描述清晰详细。

一般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前言(研究的背景和立体依据、文献回顾、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应用文字表达出研究者对课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充分讨论,得出研究结论。

研究报告的撰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没有写出论文,任何研究工作都不能称之为完成。

八、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结果往往需要在公开发表的期刊上发表,以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的应用是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循证实践的核心就是利用已有的研究结果,指导护理实践,优化护理流程,作出科学的护理决策。而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就是循证实践的开端。

第三节

护理科研中的伦理原则

一、护理科研中伦理原则的重要性

随着护理知识的增长,护理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数大增,在注重专业发展的同时,

也应重视病人的安全与权利。

二、护理科研的伦理原则

在以人类为受试对象的研究中,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包刮以下三方面: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有益的原则和公正的原则 。

(一)尊重人的尊严

1.自主决定权:研究者应告知整个研究的所有事宜,受试对象有权决定是否参加研究,并有权决定在任何时候终止参与,且不会受到治疗和护理上的任何惩罚和歧视。

2.隐私权:包括他的态度、信仰、行为、意见以及各种档案、记录等。

3. 匿名权和保密权:①个人信息的公开及公开程度必须经受试者授权;②个人有权选择可与其分享其私个信息的对象;③接受信息者有保守秘密的责任和义务。

4.知情同意

在护理研究中,知情同意指当研究者将有关研究的具体事项告之受试者后,受试者自主同意参与此项研究。

知情同意要求研究者将研究的基本信息介绍给受试者,如研究目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的益处与风险等。

(二)有益的原则:

指研究者使受试者免于遭受不舒适或伤害。研究者实验前应谨慎评估实验的利益和风险,并尽最大可能将风险减少到最低水平。

1、评估利益:护理研究的最大益处在于获得知识的发展和技术、措施的改进,最终带来社会的进步、护理专业的发展和对个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2、评估风险:研究者必须评估受试者由于参加实验所经受或可能经受的风险类型、程度和数量。风险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手段。

根椐性质和程度可将风险分为5级

(1)无预测的影响:是包括翻阅病程记录、学生档案、病理报告等,研究者不直接接触受试者。

(2)暂时不舒适:对受试者造成暂时不舒适的研究经常被称为最小风险研究。 (3)较严重的暂时不舒适:指研究终止后受试者仍有不舒适感。 (4)永久性伤害的可能:这类风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更常见。 (5)研定的永久性伤害:纳粹医学实验为例。

3、衡量利益—风险比例:研究者应努力通过改变研究的目标和(或)过程来最大 9

限度地增大利益和降低风险。

(三)公正的原则

1.公平选择受试者:过去由于社会、文化、种族和性别的歧视,导致受试对象选择上的产公平。当时受试者多是穷人、监狱犯人、奴隶、农民、濒死者等不被需要的人。

2.公平对待受试者:

①研究者和受试者应严格按照协议内容进行,不得擅自更改;

②如果和受试者约好会面时间,研究者应准时到达,并应在彼此认为合适时间终止资料的收集;

③研究者许诺给受试者的事情应努力做到;

④对受试者应不论年龄、性别、种族、经济水平等一视同仁。

三、护理研究的伦理审查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由来和组成

1966年美国公共保健服务机构首次发布声明: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必须经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1974年,美国保健、教育和福利部通过研究法案,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必须经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由来和组成

由不同学科专家和人士组成,在大学、医院以及医疗保健中心设立。

我国卫生部设立医学专家委员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指导组织,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

伦理委员会至少5名成员,有特殊领域的专长。

(二)伦理委员会的职能

审查项目的方案以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及权益。 确保研究不会将受试者暴露于不合理的危险之中。

对 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处理受试者的投诉和不良事件。

四、对科学研究中不端行为的问题

1、行为不端的定义

3类科研不端行为:伪造、篡改、剽窃。

2、对行为不端的监督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设立学术监督机构;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鉴定科研不端行为

【本章小结】

1. 科研研究是一种系统地探索和解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问题,或揭示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或探索客观规律,从而产生新知识或新思想,阐明实践与理论之间关系的活动。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和发展,科学精神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2. 护理研究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探究,解释护理现象的本质,探索护理活动的规律,产生新的护理思想和护理知识,解决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中的问题,为护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证据,以提升护理学科重要性的系统过程。

3. 护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提炼或扩展护理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4. 影响护理研究的范式包括实证主义专业范式和建构主义专业范式,该两类范式对应了两类研究方法: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5. 护理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开展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护理研究的发展均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护理研究的发展常常以期刊的创刊、护理基金的创立为标志性时期。

6. 护理的功能决定了护理研究的范畴。

7. 目前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最大的挑战是在政府层面获得科研立项的机会甚少,这是影响目前护理学科发展的主要障碍。

8. 护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8个环节:①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目标,构建研究假设;②检索文献,分析现况和趋势,明确理论或概念框架;③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场所;④选择研究设计,构建研究的技术路线、明确研究工具;⑤收集资料;⑥分析资料;⑦撰写论文;⑧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

.护理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因此在研究中遵循伦理原则非常重要。

.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有益原则、公正原则是护理研究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知情同意是保障贯彻实施伦理学原则的重要措施之一。

.伦理审查委员会是监督研究者在研究中是否遵守伦理准则的机构。

例题解答:

在伦理原则中如何做到尊重人的尊严?

在科研过程中让受试者有自主决定权,保护其个人隐私权,使受试者享有匿名权和要求对所收集资料的保密权,这样就能保证受试者的个人尊严受到保护。

例题解答:

查阅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查阅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查看自己的研究内容是否重复别人的工作,避免盲从性;可以启发研究思路;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

第五篇:药理学总论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章: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物的概念

2、药理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3、药理学的任务:

a、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b、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c、开发新药和老药新用途

d、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了解)

三、新药的开发与研究(了解) 第二章:

第一节: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滤过

2、简单扩散(绝大多数)

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扩散的影响

3、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耗能)

易化扩散(不耗能) 第二节:

一、吸收(概念)

1、口服(最常用)

a有些药为什么不能口服?(如青霉素类抗菌素、胰岛素等) b首过消除的概念

c避免首过消除的给药方法

2、吸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3、局部用药(目的)

4、舌下给药(好处)

5、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备注:熟悉各种给药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给药途径:腹腔>吸入> 舌下> 肌肉> 皮下> 口服

二、分布(概念)

1、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结合型与游离型药物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对体内药物有何影响?

竞争性置换(怎么回事?)

2、器官血流量: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器官:脑、心,肾等。

3、组织细胞结合:原因:亲和力

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离解度

细胞内外液药物浓度比较:

> 皮肤 弱碱性药物:外液>内液

弱酸性药物:外液<内液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

三、代谢:

1、药物代谢的作用:a、体内消除作用b、药物作用或毒性反高(如乙酰氨基酚)

2、药物代谢部位:

肝脏(最主要) 胃肠道 、肺、 皮肤、 肾等也可

3、药物代谢步骤(了解)

4、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5、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理解)

自身诱导的概念

四、排泄

1、肾脏排泄(最重要)

a、肾小球滤过(主要是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物)

b、肾小管分泌(近曲小管

主动方式)

c、肾小管重吸收(主要在远曲小管以被动扩散方式) PH对其的影响

2、消化道排泄a、PH的影响b、肠肝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3、其他途径的排泄(汗液、乳汁等) 第三节:(了解) 第四节: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概念)

特点:半衰期恒定 ,和药量无关。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概念)

特点:半衰期不定,药量增加,半衰期增加。 最大能力消除药物

第五节: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峰浓度 达峰时间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a、稳态浓度(概念)

b、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的意义:

1)分次给药时Css有波动,有峰值和谷值,其均值为Css。峰与谷之比与给药间隔(t)有关,间隔越大波动越大。

2)给药间隔不变,增加药物剂量,达到Css的时间不变,但其水平增高。

3)单位时间药量不变,给药次数增加,达到Css时间不变,水平不变,但波动减小,恒速静脉点滴没有波动。

3)首次剂量加倍:口服给药间隔与其t 1/2接近时,加速到达Css。 第六节:

一、消除半衰期:

a、概念b、t1/2=0.693/Ke c、药物半衰期的意义:

二、清除率(概念)

三、表观分布容积(概念)

四、生物利用度

a概念b如何用药时曲线来比较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七节:(了解)

第三章: 第一节: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两者的概念

2、两者区别

3、药物作用的特点:特异性 选择性 两重性

4、药物作用的性质(见课件)

二、治疗效果(概念)

1、对因治疗2对症治疗(二者区别)

三、不良反应(概念)

不良反应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有关:选择性高,则不良反应低,反之亦然。 药源性疾病(概念)

1、副反应(概念)

2、毒性反应(概念):致癌 致畸胎 致突变

3、后遗反应(概念)

4、停药反应(概念)

5、变态反应:一种免疫反应

过敏体质多发生

6、特异质反应:概念 与遗传有关

7、药物依赖性:

备注:各种类型不良反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第二节:

1、量效曲线

2、量反应与质反应(概念与区别)

3、阈剂量 、治疗量、效能、效价强度、ED50、LD50、治疗指数的概念 第三节:

一、受体研究的由来(了解)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1、概念

2、受点、配体概念

3、受体的特性:灵敏性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多样性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占领学说(了解)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1、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条件:亲和力

内在活性

2、激动药:

完全激动药与部分激动药的区别

3、拮抗药:(特点:较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a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的分类依据和作用特点b拮抗参数概念与意义

五、受体类型(了解)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了解)

七、受体的调节

1、受体脱敏(下调):概念及原因

激动药的特异性脱敏和非特异性脱敏的区别

2、受体增敏(上调):概念及原因

"反跳"现象

名词解释:

1、药物:是对机体原有生理功能和/或生化过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

2、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4、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要经过门静脉到肝,再进人体循环。有些药物在通过胃、肠粘膜及肝时极易代谢,进人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5、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6、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

8、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恒量消除

9、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0、ED50:半数有效量,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1、LD50:半数致死量,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致死的剂量

12、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

1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4、副反应: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15、肠肝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16、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17、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

18、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19、拮抗参数(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价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的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20、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且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

21、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 简答题:

1、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a、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百分率不变,为恒比消除;

B、一级消除动力学的半衰期与浓度无关,为恒量值,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半衰期与药物浓度有关,药物浓度越大,半衰期越长,随药物浓度时刻变化;

C、多数药物是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少数药物是或某些特殊转运是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D、当特殊转运血药浓度降至消除能力饱和度以下时,可由零级消除变为一级消除;

E、一级消除的药-时曲线在坐标图上呈曲线,零级消除的则为直线。

2、利用受体理论解释激动药与拮抗药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答:根据受体理论,可将药物分为三类:

a、完全激动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a=1)的药物。

b、部分激动药:具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a<1),与激动药合用还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C、拮抗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它们本身不产生作用,但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3、药物所处溶液的pH对药物的简单扩散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a、常用药物多属弱酸性或弱碱性化合物,它们的简单扩散受药物解离度的影响很大。解离度小的药物脂溶性高,容易透过生物膜。B、药物的解离度又取决于药物所在溶液的pH和药物自身的pKa。在膜两侧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较酸一侧向较碱一侧扩散,在转运达到平衡时在较碱侧的分布浓度高。C、例如:弱酸性药物丙磺舒在胃液(PH1.4)和小肠上段(PH4.2)中容易吸收到血液(PH7.4)中;弱碱性药物吗啡则容易从血液分布到偏酸性的乳汁中。

4、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有何不同?此外,还有那些不良反应? 答:副反应: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所致,副反应可以随着治疗目的而改变,一般较轻微,危害不大,可自行恢复,但通常不可避免。毒性作用: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剂量过大而引起的为急性毒性,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为慢性毒性。

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与原药理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明显关系。通常分为四型,即过敏性休克、免疫复合体反应、细胞毒性反应、迟发细胞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还有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

上一篇:辞去总经理职务申请书下一篇: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