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作品论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科技创新作品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从雕塑三个时期,用代表人物作品来分析其艺术风格。阐述艺术与生命同在,艺术是人的存在的认知的一种方式。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概括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文艺复兴特征性的艺术风格,现代的抽象概括风格。发展变化地继承前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篇:科技创新作品论文

论舞蹈作品创新性的把握

摘要:近年来,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的创作过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我国的各个大学都设置了舞蹈编导的课程,以便培养出更多高级的舞蹈编导人才。这种改革一定会促进舞蹈编导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好的舞蹈作品。本文通过研究舞蹈的编导过程找出舞蹈编导的创新性的把握。

关键词:舞蹈作品 创新性 编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的审美追求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渴求着更多的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精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因此,舞蹈的编创问题,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舞蹈编创过程中的灵魂就是创新性,在分析舞蹈作品创新性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只有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创新性。

1 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

舞蹈作品的创作主要有两个重要的过程,一个是动作的创作过程,另一个是心理的创作过程。心理的创作过程是动作的创作过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创作出新的舞蹈形象之前,创作者在脑海里的形象的行成过程。而动作的创作过程是对心理的创作过程的表现。舞蹈的创作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欲望。它是创作者内心中存在的一种艺术感觉和冲动,是渐渐地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它实际上是创作者长期的实践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的产物。然后,形成一定的主题,产生创作的冲动。二是,创作的动机。当创作者的创作欲望找到了合适的契机的时候,就可以产生创作的动机,进而进行创作。三是,舞蹈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部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内容。舞蹈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表现劳动场景的主题、表现节日气氛的主题、表现爱情的主题等等。舞蹈作品之所以能为观众接受和认可,关键是舞蹈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实质能够与观众内心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观众才能更好的理解舞蹈作品,才是优秀的舞蹈作品。

2 舞蹈创作者的素养要求

作为舞蹈的创作者其本身素养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能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与创作者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受教育程度、对艺术思维的感受、文学的素质等等。首先,舞蹈的创作者要有坚实的舞蹈基础。只有深入的了解舞蹈的基础动作和肢体语言才能知道如何去进行舞蹈创作。不仅仅如此,舞蹈的创作者还要具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其设计的舞蹈动作才能首先在其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对其创作的舞蹈作品的演出效果进行估量。如果创作者缺乏舞蹈基础和演出的经验,就无法真正的理解舞蹈表演,就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其次,舞蹈的创作者要善于观察生活、提炼舞蹈的素材。仅仅有舞蹈的基础是不够的,舞蹈的创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不断地进行采风等等的社会实践,积累好的创作素材。须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活动,生活实践才是艺术用之不尽的源泉。舞蹈的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和生产的实践,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形象而具有美感的作品,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可。比如说,有名的舞蹈作品《孔雀舞》,该作品形象而生动的体现了孔雀所具有的动作特征,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又赋予孔雀形象灵动的艺术美感。这种生动的体现正是创作者日常对孔雀的动作进行大量而细致的观察的结果。最后,舞蹈作品的创作者要有对音乐的感知力。舞蹈作品的成功离不开音乐作品的渲染,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更好的诠释舞蹈作品的主题,可以引领舞蹈作品情绪的起伏,更加能够感染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音乐和舞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等听觉效果与舞蹈语言的风格与律动的视觉效果是互相吻合的;其次,外在的艺术形象是舞蹈对音乐的完美诠释,达到了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的协调一致;然后,结构上也是舞蹈作品与音乐作品曲式的统一。

3 舞蹈作品创新性应把握的要素

舞蹈作品要做到创新性,应把握一些基本的要素,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舞蹈创作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不断的源泉,创新意识能够产生想象力,能够激发人类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舞蹈作品的创作者的创新意识对舞蹈作品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舞蹈作品创作者必备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满足舞蹈观赏者对舞蹈作品新的需求,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舞蹈作品的审美也是与时代的发展、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欣赏能力相关的。舞蹈作品的创新意识的宗旨,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舞蹈艺术的精神需求,使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共鸣,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合观众的心理,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

第二, 舞蹈结构的创新。有了舞蹈作品的创新意识还要把创新意识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舞蹈结构。舞蹈结构是对舞蹈思维的诠释,是舞蹈作品的框架。是创作者根据舞蹈思维,把舞蹈中人物的发展和递进通过一定的表现方式,最终形成呈现于观赏者面前。舞蹈的结构又分为很多种,比如,情节的发展结构,时间的顺序结构,空间的交替结构以及背景音乐的结构等等。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的发展,从舒缓到激烈等等,都是需要一定的层次和递进的关系,通过舞蹈结构可以很好的体现这种层次关系。这样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才是脉络分明,有着情感的跌宕起伏的作品,才能让观众在舞蹈作品中感受到喜、怒、哀、乐等等的各种情绪变化。

第三, 舞蹈语言的创新。舞蹈是一门肢体表现的艺术,舞蹈的语言就是指舞蹈的动作语言,它是舞蹈艺术的核心。舞蹈作品都是通过舞蹈的动作语言来表达的。舞蹈的创作者要创作出饱满的艺术形象就要会运用舞蹈语言,要展现出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要对舞蹈语言进行创新和变化。舞蹈作品的创作者要对中国现有的长久存在的舞蹈类型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以此为基础创作出符合现代精神的舞蹈语言。这就要求舞蹈的创作者要有敏锐的艺术眼光,对生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行艺术的加工与编排。创造出既能贴近于生活又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

第四,多媒体技术的创新。现在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舞蹈的编排也有了新的发展,多媒体基础使舞蹈表演更加的立体而丰富,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观赏性。科技的变革日新月异,现在的大型舞蹈表演不同于传统的演出,传统的演出形式舞台只是配乐和舞蹈演员的舞蹈表演。现在的舞蹈演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把观众带入到舞蹈的时代以及人物的背景中,使观众更好的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更容易对舞蹈作品的精神产生共鸣。比如说,从2013年开始,春晚的舞台中开始了LED技术的运用,背景能够出现3D的效果,舞台中的边柱、大的帷幕,使舞台的效果更加立体、饱满和唯美,舞台中虚拟的背景和动画技术,有助于渲染这个舞台的气氛,更加推进了舞蹈作品情节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诠释舞蹈的艺术形象;还可以铺垫舞台的背景、气氛和意境,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除此以外,通过音乐,电光等设备的运用更使舞蹈作品丰富多彩。作为舞蹈作品的创作者也应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慧莲.浅谈舞蹈的创作——兼论群舞《踏遍青山》的创作过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黄蕾.浅谈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04).

[3]侯建成.音乐听觉的心理机制——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音乐心理活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03.

[4]王建国,周婕.用音乐撞击混沌的心扉——评析广州白云精神康复医院的音乐心理疗法及其效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7.

[5]王博.浅谈现代媒体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

作者简介:张宇鑫(1993-),女,内蒙古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舞蹈学。

作者:张宇鑫

第二篇:从雕塑作品杂谈木刻继承与创新

【摘要】从雕塑三个时期,用代表人物作品来分析其艺术风格。阐述艺术与生命同在,艺术是人的存在的认知的一种方式。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概括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文艺复兴特征性的艺术风格,现代的抽象概括风格。发展变化地继承前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基于创新,要谈到继承,对于木刻版画而言要基于原有的版种艺术语言上学习继承后再发展、创新。要考虑怎样发挥版画语言的叙述性,发掘更深意义上的表现。

【关键词】艺术;作品;雕塑;风格;继承与创新

艺术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艺术是艺术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需要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

雕塑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古希腊时期,形式有浮雕、圆雕等,一为神塑像,再为运动竞技者,胜利女神,萨莫雷斯,刚柔用大理石塑身体,服饰的柔美,“v”字各个方位造型突出了力量。断臂维纳斯三个段式,体态S形,黄金比例的运用,面部表情等几个方面刻画。

第二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内容为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木石雕刻、圣母、美第奇是他的创作素材。

第三时期以19世纪时期现实古典主义的罗丹为代表,他的叙事性由一个动态的内容瞬间凝固的表现力,具有古希腊,文艺复兴及19世纪现实的描述,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作品都富有感染力。《加尔市民》6人群雕,具有生命本质的阐述,作品突出人性,少了前两时期的神性。雕塑作品《吻》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人性思考的理解。20世纪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代表那个时期的一个创作潮。贾科梅蒂借助抽象的人物表现形式,符号化的语言,再现了艺术的崇高感。他用拉伸拉长的人物符号化语言,是“写实性”的,是生命和生活的记录。这是前后必然的连续。这是人性的思考。解放人的思想束缚,多语言的艺术展现。

雕塑是静态的艺术作品,但它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动态性为一身,是瞬间的凝聚。以上三个不同时期,雕塑在其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语言,故而再现出不同的作品状态。

19世纪到20世纪罗丹、贾科梅蒂、亨利摩尔用各自独特独创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上的创新,表现人的生存状态,体现人性,解放神性。古罗马古希腊是写实性强,平和地以神、人合一为初衷。运动劳作的神,更具人性化,神人合一源于对神的崇拜和对运动员运动竞技者的赞扬。而恰恰文艺复兴是宗教盛行,用基督圣母子等形象,强化西方君主统治。可以见得,神性、神人合一、人性不断变革是各个时期社会变革所形成的。艺术作品也是通过艺术家就与当时历史社会现状而创新变化的。

这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文艺复兴的特征性艺术风格,到现代的抽象概括风格。这是发展变化的,下个时期继承了上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了、发展了,经过时间的积累,作品的成熟,慢慢形成了艺术流派。

我分析一下罗丹和贾科梅蒂。罗丹大体以内容语言为主,具象多一些,以具象的人物进行简洁夸张,夸大的不是很多,多为概括,也是主体形象和动势变化小,多以人物凝重的神态、面部表情叙事。这是他的艺术表现,是他的风格。贾科梅蒂抽象线条概括人物大多是看不出他们的表情。而是夸张极简地把人物拉伸拉长再拉长再拉伸。是以抽象符号形式语言为主,但同时也表现艺术家强烈的情感,对于我们诉说他对艺术创作追求的风格。

艺术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艺术家通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不是一朝一夕。经过大量作品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就我以后的创作而谈,首先要多了解当今的社会,多体验,到乡村、工厂、生活中采风,通过思考,画小稿、小草图,积累丰富多量的生活素材。多看艺术名人传记,通过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多了解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了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了解他的思考轨迹。从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多看艺术理论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然后用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导作品的创作。多参观展览,各大书画展、绘画展,在看别人的创作作品的同时,观摩,比较,分析后学习适合自己的作品创作方式来提高。学技法,看构图,主要看作品上的思想的表现与再现,与艺术作者保持同一思考高度。在参观展览作品的同时,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题材和自己的思路结合,提高艺术的品味,沉淀素养。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是最重要的,设计构思实施是最终目标,达到一张更比一张进步的效果。

每种创作方式都依据于它本来固有的艺术界定,版画就是这样。

我现在研究的是版画方向,首先了解木板、铜板、丝网版等个个板种的表达语言,在专业性的表现技法,绘画语言上的继承,不能在专业的固有延续存在的手艺上创造、篡改,要在原有的版种艺术语言上学习继承后再发展、创新,要多在取材、构图、角度等方面考虑。要考虑怎样发挥版画语言上继承后发展。创新多在取材构图角度等。要考虑怎样发挥版画语言的叙述性,发掘更深意义上的表现。

就如珂勒惠支的大多数木刻作品,刀法苍劲有力,并没有太多的刀法与花哨的技巧。但在当时基于当时社会现状,艺术家对人物的情感情绪以及动作进行深入的剖析,故而木板作品才更加有感染力。形成她的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创新在于她对人物表现的思考,对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基于创新,要谈到继承,对于木刻版画,木刻在中国古代有长期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上。最重要的发源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现在这些地方的木刻年画都是物质文化遗产。木刻板画并不等同于木板年画,但他们是同宗同源,发展的历程也相似。就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吸收年画的造型、语言,用这样的元素符号,来丰富木刻版画中的艺术语言。这就属于也算是在学习后,继承的基础上的创作,在积累了丰富的创作作品基础上,就可以称之为有了自己的语言。对于这种带有创造的具有艺术语言的作品,暂且算是创新了吧。

但是这种创新也不都是一定正确可取的。 所以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艰苦的思考过程,需要我们长期的总结和思考,在否定,在批判,改正,再积累,再总结,来回反复,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系列,绘出自己的风格,确定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是条漫长而艰辛的路,只有大量积累作品才会继承传统,总结创新,用实践和作品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崔开宏.雕塑的魅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王宁宇.雕塑艺术欣赏:人与雕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4]董书兵.凝住的时空:雕塑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39.

[5]王红媛.著.世界艺术史.雕塑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6]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欧阳英.西方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8]李仲著.木版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汪妍(1981-),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艺术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版画。

作者:汪妍

第三篇:创新作品放异彩 雕虫小技大作为

在车顶、引擎盖及后备箱上安装22块太阳能电板,在后备箱内安置6只12伏的蓄电池,无需汽油,每天晒晒太阳就能开70公里。由象山县技工学校学生朱振霖发明的太阳能汽车新鲜“出炉”,尽管车体外壳、玻璃等还未安装,但汽车“模样十足”;

垃圾桶装内套垃圾袋再也不怕不“合身”,只要在垃圾桶底部打个小孔,并在特别配置的底盘上装一个密封圈,底盘与抽气泵相连,抽气泵将袋和桶之间的空气抽出,两者之间就能“服服帖帖”。富阳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夏冬的“真空垃圾桶”已成功申请专利;

通过无线装置,把电表上的实时数据发送给电力系统,不再用人工抄电表。这是杭州中策职业学校学生发明的“GPRS远程电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妙用所在;

从最简单的牛桩结、穿股结、和把结、撞拼结等到复杂的金钱结、撩板结、橹带辫,五彩的渔绳与形状各异的绳结被拼凑组合成一幅又一幅渔乡风景。在普陀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展台前,精湛的手工艺引得参观者阵阵喝彩。

这场中等职业教育成果展参展作品琳琅满目、新意迭出,人们在参观的同时还能欣赏来自全省各地的传统文化表演秀。视觉的盛宴,艺术的饕餮,引来了全国媒体的聚焦,更让众多企业家纷至沓来。

全省:两创战略革故鼎新

“创新创业教育和传统特色专业教育经过5年的打磨和锤炼,已经成为浙江省中职教育的新名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为今年中职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做了新的注解。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满足于让少数学生有动手实战的磨炼机会,更是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释放“创新能量”。

两项赛事建平台。2008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创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要求,浙江省开始探索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自此,浙江省有了每年一届的中职生创新创业大赛。2011年,又启动面向全体中职教师的创新创业大赛。两项赛事,激发了众多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全省掀起一股“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小建议)风暴。截至2013年4月,全省共评选出各类小发明获奖作品298项参展。本届活动选送5个及以上小发明小创造的学校有13所,选送10个及以上小发明小创造的学校有3所。

两本教材筑体系。2010年以来,浙江省先后组织编写了《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两本教材,逐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98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创新创业教育从“外延活动”变为“正式教学”。如今,每所试点学校都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表,每周开设一至二节创新创业课程。

按需定制出成果。为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浙江省首创“企业出题、学校选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的教育操作模式,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联合征集企业的技术或工艺难题,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师生兴趣确定选题。如今,获得专利授权的324项师生发明创造中,已有59项转让给企业,转让金额达541.27万元,为60家小微企业创造高达6094.8万元的利润。接下来,为进一步打造浙江省中职学校两创教育的高端平台,浙江省还将在创新创业基础较好的学校中设立以企业生产需要为导向、以“发明专利”为内容的创新实验室和以自主创业为导向、以“实体操作”为内容的创业实验室。

特色传承显活力。利用现代技术革新工艺,实现现代工艺与传统手工工艺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工艺的技术瓶颈,实现工艺品的流水生产。近年来,配合两创教育,浙江省33所中职学校开展了传统特色专业建设,如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宁海泥金彩漆、三门石窗等,使老工艺成为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助力。

如果说职业教育是浙江省教育体系的一个主体,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引领这个主体不断腾飞的双翼。正如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所言:“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两个维度,一是要面向未来,服务地方经济;二是要传承过去,弘扬民族文化。”只有当“两创”教育进入正规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践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学校:创新课改亮点频现

作为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来自全省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同样成为展洽会的瞩目之星。已凭借电缆断电诊断仪、头孔鼠标连续两届荣获一等奖的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这次又带着乒乓球陪练机器人斩获2012年浙江省中职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作为这项小发明的创始人之一,安宏伟说,还是高二学生的他和同学们整整耗费了9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从CAD制图设计到机械制作、组装的全部流程。陪练机器人由捡球机器人和发球机器人组合而成,互动性极强。捡球机器人可以利用摩擦力的原理把球收起来,发球机器人则通过内部程序调节发球方向、速度和落点等。“这样,即使一个人玩球同样其乐无穷。”展台前,安宏伟为向现场“试用者”展示机器人的功能而忙得不亦乐乎。

“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能使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特征得以直接体现。”面对荣誉和褒奖,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张国方却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校的配套建设和课程改革上。为了让学生多些感性体验,学校在组织创新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学外,每年举办一次技能节,设立“创新创意集市”。在“集市”上,各班学生都可以“晒”自己的小发明、小创意,也可以“以物易物”,互换互赠。与此同时,张国方校长还倡议每届校运动会开展“会徽、吉祥物、海报创意征集大赛”,由学生亲手制作。

校园之内,处处是创新之地,事事是创新之时。多年课改实践,张国方校长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深入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能不能,往往会有“意外之喜”。以芦金寅等4名同学发明的“电缆断点诊断仪”为例,在一个内置5W锂电池的小箱子里,装两个测试架子,只要把电缆的两段接上,按下测试按钮,电缆的故障就会产生电弧,准确找到“断点”。这个成本不过几十元却被宁波光电器材有限公司以56万元价格买断专利权的小发明,就得益于学生在实习中的“灵光一闪”。据悉,今年初,该校数控专业学生还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7份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变所谓的雕虫小技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妙招,变所谓的廉价劳动力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高手,发掘中职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手脑并用”的创新人才,像张国方一样高瞻远瞩的学校领导还有很多。2006年,在校长谢卫民的大力倡导下,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创造力开发的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考核范围。同时,学校还联合当地企业建立三职教学仪器研发中心,作为教学设备设施的研发中心。灵动性的创新教育体系,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张紧轮体”专用夹具、胶线分离机、滴微灌调压器等8件优秀参展作品正是产自这片发明创造的“自由土壤”。

学生:创造发明重拾自信

“我是夏冬,是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今天很荣幸能够和大家分享我在小发明、小创造道路上的经历与感受……”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站在闪光灯前自信开朗、侃侃而谈的“富阳市青春梦想”代言人,曾因为中考失利而自暴自弃、顾影自怜。

2009年9月,踏入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夏冬背负着“差生”的标签,成为“不受待见”的职高生。然而,校园里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激发了他动手制作小发明的决心。“怎么样才能避免用两只木头支脚圆规画圆,而不出现支脚滑动的现象?”带着疑惑,夏冬在一节机械基础课上接触到了可以用在教学圆规上的一个零件——轴承。借助轴承,他很快研制了第一个教学圆规,虽然外形并不美观,但稳定性强。随后,几经升级换代,他的第二代、第三代教学圆规顺利“出产”。而这,也成了他迈向研发之路的第一步。

此后,他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延伸到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比如,他发现现实生活中可以买到的三种气割圆设备(手动气割圆辅助工具、直线式可割圆设备、数控气割设备)都存在不足:手动式和直线式可割圆设备使用不便;数控气割价格昂贵,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经过几番摸索,夏冬研发出了半自动气割圆机,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价格便宜,受到当地小型企业的热烈欢迎。

在夏冬看来,是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使他的“金点子”源源不断地“井喷”;是学校实训中心机械加工设备的完善,指导老师的悉心教育,使他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其最新研制的第五代教学圆规,从材料购买到加工制作,仅仅用了5天时间,这对没有设备、需要外加工零件的研发者而言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也正是如此,他最终谢绝企业的高薪聘请,选择留校深造。

3年间,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夏冬从教学圆规获得国家专利开始,现已获得真空垃圾桶、普通拖把挤水器、电动车便捷充电、半自动气割圆机等5项国家专利认证,另有5项正在申请中。“当想法慢慢成为一种思路,思路演变为图纸,再将图纸加工转化成作品,甚至以专利成果的形式呈现于眼前,心里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自卑懵懂到自信自强,蜕变不仅仅发生在夏冬身上。

杭州旅游职业学校园林专业的高三学生王盛杰向记者亮出了他最近两三个月“捣鼓”成的一套智能化喷灌系统。王盛杰最大的爱好是计算机,3年前中考因英语成绩差,不得已进入职校,没想到职校大力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让他的创意激情被“点燃”,除了自信心增强,他的英语成绩也开始攀升。这次的智能化喷灌系统,也是融合了园艺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他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已经被宁波一所高职院校提前录取,读的正是计算机专业。

企业:小发明解决大难题

在展示会现场,来自湖州赫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潇岚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领导正在签订合作协议,以每年20万元的价格买断学生发明。是什么让她选择花重金购买学生专利?李潇岚总经理坦言,今年公司接到德国、韩国订单,要生产一款大功率新型灯具,但查遍国内信息,无厂家有此产品,原因是这灯具的电源等一些关键部件的工艺难过关。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浙江信息工程学校设立了电子技术研发中心,中心有七八名专业教师和30名优秀学生一起专攻企业生产的技术难题。校企双方一拍即合,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团队,由学校负责研发LED电源部分,由公司负责灯具双反装置和外壳设计造型。

“学校的设备新,学生们动手能力强,肯学肯钻研,不到一个月就生产出了各项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客户要求的新款灯具,顺利达成了供销协议。”喜出望外的她真正认识到,小发明、小智慧却有大作为。风生水起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助推学生放飞创新梦想的同时,更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带来了新的福音。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学生施鑫等在老师指导下,发明了V3.5立轴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和两项新型实用专利,被湖州久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用50万元买断专利,已为企业创造利润380万元。

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吴江辉发明的多功能圆规,获得新型实用专利的授权,杭州爱华文具有限公司以销售额2%的出让金获得此项专利,仅仅一年多时间就为企业创造利润逾100万元。

衢州工程技术学校学生彭胜龙,在刘小芳老师指导下发明了两自由度天线测试机器人(2012年5月被授予发明专利)后,被浙江001集团总裁项青松相中,出资30万元买下专利,现已为企业创造利润150万元。

若用分数来衡量,将学生发明投放市场、转产企业评价为100分,那么挽救濒危工艺、传承“非遗”文化的后继创新则是不可估量的。当杭州一位企业主得知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在展示锡雕作品,立即拿着三潭印月的锡雕产品奔赴展位,与学校洽谈联合弘扬锡雕特色工艺的事宜。对此,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徐晓光认为,校企合作,有助于当代先进技术和传统工艺制作的结合,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工艺,宣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了条件,使老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弘扬创新精神,传承特色工艺,红红火火的“创新创业教育”给浙江省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四个“意外”:一是意外地培养了一批会动脑、善思考的高素质学生;二是意外地“衍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发明专利授权;三是意外地受到许多小微企业的追捧,并对这些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推助作用;四是意外地为不少即将失传的“老活计”找到了新生代继承人。

作者:高灵芝 吴家宏

上一篇:库存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初中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