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2024-04-23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通用6篇)

篇1: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关于加快发展铜陵市新兴服务业的

调查与建议

一、新兴服务业的科学涵义及其重要作用

(一)新兴服务业的涵义

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按其属性划分,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类。本文里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指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物流、信息、中介、社区、会展等对国民经济贡献较大的服务领域。

(二)新兴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和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铜陵市来说,它的作用十分突出: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铜陵经济和社会的科学、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有利于促进财政状况的改善。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有利于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丰富和拓展铜陵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

---发展新兴服务业能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铜陵市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一)铜陵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铜陵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逐步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其中交通仓储邮政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五大主要行业分别比2002年同期增长14.9%、9.0%、11.7%、11.9%、9.8%。2004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首次超过40亿大关,达到43.53亿元,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房地产、旅游、金融、信息等四大行业已成为铜陵服务业的重要支柱。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四大行业已成为铜陵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房地产业:2001——2004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99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房地产开发带动房地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4.6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房地产业已成为新兴服务业中的一个亮点。

信息服务业:2003年,全市完成通信业务收入21.56亿元,同比增长18.2%,全市移动电话总数达到14万户,有线电视户达7万户,互联网用户达5万户。作为全国数字电视33个试点城市之一,数字电视开通一年来,用户已发展到1万户。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信息服务业机构520多个,从业人员达5500多人。

旅游业: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860人次,同比增长34.08%;旅游创汇268万美元,同比增长28.85%;接待国内旅游者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37%;旅游总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27.93%.金融保险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达7.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7%。

---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铜陵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铜陵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

文化教育:2004年增加值突破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各类文化演出开始兴起,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人数逐年攀升。

医疗卫生:截至2003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增加至107个;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出现了3家民办医院,各类民办诊所、药店、保健中心数量有较大增长;社区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涵盖人口90%左右,基本建立起了覆盖至社区的医疗卫生网络。中介服务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280多个,从业人员达3200多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人,业务范围覆盖了法律咨询、代理、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地产评估、房产中介、土地测绘等众多领域,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消费需求。

社区服务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317个,社区服务网点17143个,从业人员达5.3万人,其中社区工作者1422人,服务网点服务人员5.2万人,社区服务志愿者近10万人,服务领域包括家政、婚丧、卫生保健、文化健身、养老托老、残疾人康复、修理、物业管理、职业介绍等服务呈逐步完善趋势,基本能满足各类群众的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十〃五”以来,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铜宣高速全面动工,铜九铁路开工建设,港口码头改造已经铺开,铁、公、水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日渐增强,我市在皖中南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初步显现。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随着服务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和业态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4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 13.3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 31.8 %,服务业不仅吸收了大部分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从一产、二产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服务业对地方税收收入也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本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

(二)铜陵市新兴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服务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工业相比有差距被拉大的趋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基本停留在40%以下,占地区GDP比重一直不超过38%。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业立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有“一强盖百丑”倾向,缺乏工业与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认为铜陵区域小,城市人口少,发展服务业的潜力不大,并且割裂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有机联系,就服务业谈服务业,存在“因为二产太强,所以三产才弱”的错误观点,始终未能将发展新兴服务业放到应有的足够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二是传统观念约束,创新意识不强。表现在对传统的服务业局限于小打小闹的认识,对社会分工不断涌现的新兴业态敏感性不强。以旅游业发展为例,由于长期习惯于资源工业的开发和生产,人们不但不了解不研究铜陵丰厚的旅游文化和资源,反而以工业项目的功利性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甚至有人说铜陵没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条件。导致目前上千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贱踏,有的整个环境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旅游项目的实施。

三是新兴服务业发育不足。2004年,我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较其他业态稍好,但其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也只有28.4%,而交通运输、仓储、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0%,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几乎空白。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臵成本,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的平衡发展。四是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我市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陈旧,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拉动,在未来服务业市场发展中缺乏竞争力。

五是市场化程度偏低,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一方面很多领域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互通合作的市场机制,导致资本投入过高,效益低下,推诿扯皮严重。交通、电信、社会公共事业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对外资及其它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形成屏障,制约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六是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失血现象严重。在金融、保险、证券、会计、律师、专利以及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制约和影响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为铜陵新兴服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东向发展战略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构架,为铜陵新兴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安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省有关政策的扶持,将为铜陵新兴服务业提供巨大商机,增添了发展动力;三是铜陵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的服务市场,必须提升中心城市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集聚作用,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四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筑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构筑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平台,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型态的根本转变。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新兴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国际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资本向中国大陆特别是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对技术、管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将成为国际投资中最积极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准入过渡期行将结束,服务业将面临激烈地国际竞争。在不断冲击国内市场的外资面前,我市服务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纷纷将新兴服务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合作、城市联动此起彼伏;长三角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如火如荼,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安徽沿江城市群如芜湖、马鞍山、安庆、巢湖、黄山、宣州、贵池等,也纷纷加快步伐,高起点地发展新兴服务业,争取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夺先机。这些都对我市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自身发展上,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出现了增速趋缓、比重下降的态势。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加速转移和铜陵重大项目所积蓄能量的释放,与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相比,2000年—2004年我市服务业增长均速为9.5%,明显低于工业16%的均速增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3年的37、1%下降到31、8%。面对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和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增强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发展机遇,突破体制瓶颈,加快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铜陵新兴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战略

(一)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皖中南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的战略举措,着力打造新兴服务业的区域平台,重点培育各类新兴业态,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推动铜陵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战略目标

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幅20%以上,增速略高于工业发展速度或基本持平,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逐步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兴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50%左右,把铜陵建成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三)基本原则:

---一个方向。融入“长三角”,面向皖中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量,构筑幅射力。

---双管齐下。既要优化提升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又要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力合一。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四化带动。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城市化提升服务业档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政策和法制化优化服务业环境。

(四)基本战略和空间勾画: 到2020年建成四个中心、四大板块特色功能区 四个中心:

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努力将铜陵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港口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转运中心;以整合发展旅游、会展经济为契机,构建区域性旅游和商贸流通中心;以打造“数字铜陵”为核心,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

四大特色功能板块:

一是形成旅游功能板块:要形成以环天井湖和开发区东湖为中心的大众休闲区,大通特色旅游度假区,凤凰山、金榔、老洲生态旅游区,大城山民俗旅游区,市内工矿和商务休闲区,大士阁、清凉山省际佛教旅游区等。

二是培育综合服务功能板块:以现代商务活动为特征,着力提升长江路-淮河路核心商业区地位;以“一线、四点”为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东大门,重点把芜铜路打造成“第二条长江路”(围绕芜铜路32公里横跨四大工业区这条轴线,分别开发钟鸣至铜南公路口、顺安、西湖、市经济开发区这四个城市综合组团),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新兴商业区;以市科技大楼为核心东西扩展,构建北京路科技信息服务区;以港口码头和长江旅游观光功能为特色,整合建设滨江路商贸流通休闲服务区;创建新火车站、建设路综合服务区。

三是建设物流板块功能板块:(去年已有专题调研意见)四是组建生产性服务功能板块: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综合代理、进出口咨询、产品信息及产品研发、组合配售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服务区;以科技孵化基地为依托,集聚智力、技术、信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服务区;以社区为基础,借助社会力量,扶持设计、咨询、广告、法律、后勤等生产性服务的专业服务区。

四、铜陵市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根据国内外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铜陵自身优势发展新兴服务业,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1、以景点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①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城市旅游精品

---深入推进天井湖保护性开发的“明珠工程”建设,把天井湖地区打造成铜陵的“城市客厅”;

---积极打造大通的特色旅游,重展当年“小上海”的繁荣,恢复建设具有徽派风格的“江南八景”,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滨江浴场、水上娱乐场、高尔夫球场等项目设施,把大通建成融古今风格为一体的“铜陵后花园”;

---依托铜陵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扩建大士阁和钟鸣清凉寺的景点建设,重塑“九华头天门”精品;

---深度开发中华白鳍豚繁殖中心生态资源,建设集科教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基地;

---开发顺安城山明初“山大王”民俗文化景点,打响“铜陵天池”的观光品牌;

---开发天门山生态和十里长冲“古栈道”景点;---开发四湖一体的“天目湖”景点;

---重整金榔和凤凰山生态旅游文化景点板块;---塑造凤凰山万亩牡丹的特色旅游品牌;---完善东湖旅游景点设施建设;---加大老洲太阳岛万亩沙滩景点建设;

---创新以铜为特色的工业旅游系列项目。深度开发金牛洞为代表的古铜都采选景点,挖掘铜官山铜矿闭坑资源开发工矿旅游。利用现有市区铁路开发特色城市观光旅游;

---打造永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②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铜陵具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大士阁、清凉寺构筑的佛教文化,以大通“江南八景”为基石的徽派文化,以铜工业为地方特色的铜文化,以“城山大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金榔、凤凰山、老洲、天目湖等自然生态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为铜陵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五大文化”基石。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铜陵发展旅游业必须依托这些条件拓展思路,才能构架出具有铜陵特色的旅游发展架构。

目前启动的《铜陵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参考这些因素进行完善。从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包装、到设计宣传,都应突出历史文化的特色,才能打响中国生态山水铜都品牌。才能凸显出提升中国铜陵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③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延伸旅游产品的产业链 发展旅游业,要依靠市场要素的动力。政府及其部门从现在起,应着力于政策的研究和引导,着力于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于旅游产品的引导性推动。如:铜陵的历史文化产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水产品等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应作为旅游产业产品延伸开发。

④加大旅游开放力度,实现体制创新

发展铜陵旅游业,要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大力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打破区域和部门的限制,引入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经验,改革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机制,举行铜陵旅游的专项主题招商活动,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旅游产业化步伐。

---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放开景点开发的限制性规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架好旅游团组通道和特色板块,力争为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打好基础。

---加快旅游人才开发和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人才的捆绑式开发。

---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健全旅游咨询、游客投诉、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功能。

---加大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旅游项目是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的“绿色效益”工程,要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性的高度,确立“为旅游项目让路”的指导思想,坚决整改和取缔已建或在建的重污染、耗资源的项目,下决心搬迁整治影响旅游项目的水泥企业,还铜陵一片碧水蓝天。

---要以“旅游无边界”的工作思路,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增强以铜陵为中心的旅游业集聚度和向周边的辐射力,构建铜都中转旅游经济圈。

2、以青铜博览会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

中国(铜陵)青铜博览会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知名品牌,是铜陵发展会展业的重要载体。根据皖中南中心城市定位,发展铜陵会展经济要注重打好基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水平。

一是要整合会展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新体育场馆建设与会展功能的配套;会议中心、星级宾馆布局与会展活动的利用;专、特、新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与会展的互动共赢;文艺演出中心与会展设施的共建等。

二是会展要启动政府与市场的两个资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扶持会展企业发展,活跃会展经济市场。

三是要加强国内和区域城市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开放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行业和民间各类组织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民族的、传统的、民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活动形式,都应给予积极的支持。

3、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步伐,确立皖中南中心城市的地位(略:去年已有专题调研意见)

4、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直接反映城市功能水平和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窗口。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体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服务便捷、市场运作”的原则: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铜陵社区服务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政府应从管理体制入手理顺关系。首先是“放权简政”,支持在街道设立社区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区域内社区服务业的规划布点、审批管理和监督检查。各执法单位要放权到社区,由社区一个口子对上负责对下管理,除刑事犯罪外,取消对社区以下单位的各种检查。同时,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条条需要向社区延伸服务的机构,都应无条件地给街道和社区以支持;凡属于市场行为在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营性项目,政府应制定特优政策给予扶持。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是社区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又是组织者和策划者。各级政府首先应把有思想、有事业心的年轻干部配备到街道和社区一线,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

---社区布局要合理,资源要素配臵要科学,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生活。一般社区均应构建“一个中心、五大服务体系”。即:配臵现代化的通信传呼指挥系统,为居民提供最快捷的服务,建立覆盖全社区的“呼叫网络信息中心”;建立和完善“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公益服务和商务服务”体系。

——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吸引各种经济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社区服务业;在社区服务业不同领域中,培育2—3家品牌企业。

——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商业服务等目前相对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

5、努力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要引导铜陵金融机构站在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高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面向“长三角”,创新铜陵金融板块或金融组团。吸引在沪的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及国内外投资担保机构向铜陵延伸,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的覆盖皖中南区域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形成资金清算、拆借、贴现和外汇交易的中心市场。

---高水准规划和发展铜陵金融集聚区,引进5-8家重要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提升长江路、淮河路金融区块功能,形成我市特色鲜明的金融区块。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拓展居民个人信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符合居民消费投资取向的金融品种。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鼓励和扶持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和盘活民间资本。积极整顿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推进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银行卡业务的全国性结算。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速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对已有相对分散、规模小的担保公司进行重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培植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积极开拓新型险种;开发商业信贷保险和个人信贷保险。

---加快培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到铜陵设立分支机构,组建从事同业资金和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经纪公司,发展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顾问公司等专业金融中介。

---以“信息铜陵”建设为切入点,完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建设。

6、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是整合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的扛杆,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铜陵中介服务业基本处于无序、快速发展的状态,亟待进行引导和规范。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专业化为系统,以社区管理为主体,引导规范铜陵的中介服务市场,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运行体制。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中介机构必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担了部分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要政企分开,属于行业自律性的机构要列属到行业协会或商会进行管理。公益性社会中介机构等事业单位也必须退出市场,以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平竞争原则。

---大力发展工程咨询、科研、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中介机构,加快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创设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中介机构。

---重点扶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管理理念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会计、房地产、科技中介机构向集团化的综合方向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要扩大行业协会(商会)的覆盖面,统一行业协会(商会)的审批和主管部门,取消多头管理的现状,切实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7、大力培育和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铜陵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重整基础资源,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新信息服务内容,构建与皖中南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体系。

---鼓励和开放媒体信息市场,创建以电子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城市。发展以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数字出版、网络远程医疗服务咨询、远程教育培训等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融、旅游、证劵、房地产等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之间互联互通的“一网式”服务。

---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共享信息平台。经营、管理全市所有管道网络线路的公共设施,推进广播、电视、通讯“三网相融”的网络间共享信息交换平台;打破条块束缚,组建同城管道网络建设公司,负责统一规划、建设。

---降低信息业服务门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信息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培育电信、邮政市场,创新便民服务项目;完善信息产业投资发展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会计、咨询、评估、调查、策划等信息中介组织和大众传媒业的发展。

四、关于加快发展铜陵市新兴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一)要建立“市区联手,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

鉴于新兴服务业涉及面广、工作领域宽、联系部门多。建议成立铜陵市新兴服务业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下设办公室、规划处、协调处、法规处、宣传处等日常办事机构(人员可由有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全市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定期通报、分析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统筹协调、解决新兴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在市场准入上要实现体制性突破

要改变服务业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坚决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彻底改革。坚决破除金融、保险、电讯、运输(铁路)、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领域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对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尚未完全放开的行业,要根据“法无禁止则通行”的原则,严格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非公共卫生、基础研究与非基础研究的情况,放开市场准入、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铜陵市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尽快出台相关产业引导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

(三)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各类资源向新兴服务业集聚

根据打造皖中南中心城市、建设铜陵市新兴服务业四个中心和四大板块的总体要求,加快制定全市新兴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尽快研究落实“十一〃五”期间铜陵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和应对措施,放手鼓励、引导各类资源向新兴服务业集聚,推动新兴服务业健康发展。

目前铜陵城市总体规划由三大组团构成,在主城区与东、南两个组团之间存在着商业断裂带。根据东向发展战略和马芜铜宣“第一方阵”战略地位的确立,建议把芜铜路列为新兴商业区进行重点规划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芜铜路横跨市经济开发区、狮子山西湖工业园区、顺安金山工业园区和铜陵县金桥工业园“四大工业区”。整条路基础条件最好,不仅是我市最长的一条路,人口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也将是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区域。

(四)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政策性突破

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引导和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资质审查、办证办照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快捷便利的服务;加大传统服务业改制、改造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进行投资,允许、鼓励和支持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经营权有限期转让、政府特许经营权作资入股、特许经营执照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五)加快引进培养,构筑新兴服务业人才队伍

坚持服务业人才“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特别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高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高级人才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领域特点,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文化精英、学科带头人、金融家、营销大师等;加快新兴服务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增设我市紧缺的服务业专业,强化新兴服务业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岗位职业培训,重点吸引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建立培训机构,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实行岗位技能竞赛;设立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破格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举办服务业论坛、服务业人才沙龙会等各种有效活动,组织服务业管理人员赴国内外观摩、考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服务业发展优良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下大力气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减少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清理、调整涉及新兴服务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新政策、新法规,改变和根除不规范的行政行为,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司法保护力度,不允许任何单位和组织以任何理由干扰和影响新兴服务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七)改进和完善调查统计体系,建立发展新兴服务业目标考核制度。

加强服务业调查统计工作,积极探索和研究针对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社区、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统计方法,建立和完善新兴服务业数据统计、分析、评估等工作体系;强化对周边地区新兴服务业发展态势的研究和预测,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新兴服务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目标考核制度,加大对各区、县和经济主管部门发展新兴服务业工作业绩的考核力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篇2: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听李江帆教授讲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财政局黄沛亮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流通业和服务业两大类。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刻认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第三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少、发展不足。

其实,这不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众多土地、税收、市场准入方面的“利好”。此时,距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整整一年。一年来,服务业的发展似乎并未如人意。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2007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1为39.1%,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而2005、2006年,这一比例也呈现下降态势。这与距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服务业比重,需要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我市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薄弱。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城市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市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在我市的服务业中,交通通讯、金融保险、餐饮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社会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公用事业、教育、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从增加值构成看,传统行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大,而新兴行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比重小。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总体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也是造成我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市场化程度低,服务领域狭窄。我市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服务业无论在服务品质上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与发达城市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我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相对发达城市来说,不仅数量少,而且普遍经营实力较弱。即使是新办三产企业一般也都规模较小、经营单

一、服务领域狭窄,缺乏规模化、晶牌化、专业化的经营。

(四)吃财政饭人数多,规模大。清远市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由此可见我市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真正的收入还很低,服务业增加值主要靠政府部门增加工资等因素来拉动。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者报酬,吃财政饭人数过多,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政府开支,加重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资金投向,减少政府向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资产使用效益,阻碍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更新,从而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上错误引导,体制因素的制约,还包括第三产业本身的因素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研究上的误导。马克思曾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本质上并不是物,而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社会关系。价值并不是以物品为物质承担者,而是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的。这个重要原理从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大量论述中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不同的命题常常被人们混淆,并以此为论据做出其推论:由于价值的承担者是物品,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的劳动不生产物品,所以没有价值的承担者,因此不创造价值。这种观点统治我国理论界很长时间,误导了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一些企业,在实践上不重视第三产业甚至忽视第三产业,从而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李江帆教授认为:这个问题不只是第三产业。农业、工业也涉及到了,实际上是要扭转错误的产业观。有些地方认为工业能创造财富,而服务业不会,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具体在服务业方面,一些税收需要减免应予减免,同时一些限制性的措施该取消的需要取消。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制约。从全国情况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的工业化指导方针是推行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当时不仅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而且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后来,我国曾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方针,实际上仍然把第三产业放在了视线外。从我市情况看,六、七十年代的建设,尽管在我市新建了许多机械、化工、能源企业(清远氮肥厂、糖厂、酒厂等),使清远市初步建成了工业体系,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却很低。产业结构是以原材料生产和初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当然,这种工业结构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强市之本。然而从工业结构来看,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制造业却相对萎缩。这造成了我市经济的粗放性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滞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MPS),服务业统计非常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从而可能导致在统计第三

产业增加值时出现误差;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像计算机服务业、娱乐业、家政服务业等,虽然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并不是很充分的。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创新第三产业发展思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创新三产发展思路,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要真正放宽、简化和废除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引导、积极扶持,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政策。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所有制组成的第三产业企业,鼓励集体、个人、外资等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和劳务等多种形式投放第三产业,实现三产发展机制上的根本转变。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高层次的全社会三产投人体系,保障三产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使社会财富和人民收入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覆盖面广,涵盖的行业较多,且各行业性质差异大,所以,在制定发展政策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发展传统三产和发展

新兴三产的关系。根据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实践和经验,我省应确立“稳步发展传统三产,积极推进新兴三产”的发展方针,在切实办好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旅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同时,加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

在这方面,李江帆教授认为:目前有些领域是开放不够,有些领域是保护过多,很难一概而论。比如金融业、通讯业是开放不够,导致竞争不充分。在这些方面提高开放度,增加效率。还有一个是保护不足,导致自然垄断产生,边际效率下降的问题,比如城市公共服务性事业,是否应该全部卖掉?政府是否应该管住价格,而不是完全放开?

篇3:北京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1研究综述

信息服务业是指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加工、处理、收集、存储、检索和利用, 以生产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目的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1]。新兴信息服务业是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高传统信息服务业进而产生的新兴业态[2]包括云计算, 物联网, 数字出版, 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产业。

国内对传统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有: 丁俊丽 ( 2000) [3]认为, 传统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可分为自由增长模式和政府干预模式。 丁玲华 ( 2011) [4]从信息产业布局的一般发展模式出发, 指出了均质模式, 增长极模式, 点轴模式, 网络模式四种发展模式。而陈建龙 ( 2009) [5]在研究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出了重点发展型, 梯次推进型, 产业提振型三种发展模式。 张亚明 ( 2010) [6]从信息服务业产业链演化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 他认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是内部生成和触发机制, 外生动力机制的作用推动信息产业链的演化。

由于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新颖性和研究的缺乏性, 本文在传统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通过增长极理论、产业链延伸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对新兴信息服务业展开研究。1) 增长极理论。区域内某一产业的发展总是从一个具体的地点、某一具体产业的发展开始, 逐渐成熟并通过产业之间的向前、向后连锁带动其它产业[7]。作为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 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的发展, 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8]。 2) 产业链延伸理论。促使产业链在地域和产业两个空间上不断延伸的经济动因虽然多种多样, 但都可以归结为尽可能地使整个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最大化, 尤其是本地区附加价值最大化[9]。3) 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 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 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0]。增长极理论、产业链延伸理论和产业融合是研究北京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北京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归纳为由增长极信息服务业带动, 传统信息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以及两种或多种信息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形成更新型的产业。

2北京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

2. 1增长极驱动模式

北京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增长极产业的带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内一个产业成为推动型产业应该具有几方面的条件, 首先, 这个区域内该产业必须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 其次, 要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第三, 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北京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绝佳的区位优势, 高校和研究中心云集, 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高, 电信和其它信息传输业, 计算机服务业, 软件业等传统信息服务业极具优势。北京信息服务业产业企业数量极多, 资产数量巨大, 信息服务产业优势明显 ( 表1) 。

数据来源: 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 北京市统计年 2011

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产业满足了成为推进型产业的条件, 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成熟, 形成明显的增长极, 并向后连锁带动相关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1) 云计算与云服务产业。北京地区在优势产业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的带动下, 云计算与云服务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 《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我国云计算发展的基本战略, 并将北京列为五个云计算发展示范基地之一, 同年, 北京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规划发展云计划重要工程 “祥云工程”, 2011年 “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建立。2) 3G增值产业。北京地区的3G网络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北京是中国移动最早搭建TD - SCDMA的八个城市之一。截止到2011年10月底, 北京市的3G基站累计约2万个, WLAN接入点累计约8. 4万个。3) 物联网产业。2010 “北京市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地处中关村软件园的IBM中国研究院建立了IBM全球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 同年北京市经信委和中关村管委会正式发布发起 “感知北京”工程。4) 数字出版产业。2011年北京有数字出版企业近300家, 约占全国数字出版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北京市数字出版业的总产值在2010年已经达到195亿元, 其中北京中文在线、北大方正、书生公司、超星公司四家电子图书运营商就占据了全国电子书市场的90%的份额。

2. 2产业链的延伸模式

2. 2. 1云计算和云服务对软件和互联网产业链的延伸。图1显示了传统信息产业链延伸至云计算服务产业的基本模式。在提供云计算的企业中, 北京一些企业之前属于软件提供商 ( 如微软、用友) 、互联网公司 ( 谷歌、亚马逊) 、基础设施提供商 ( 如中国移动) , 这些企业之前只是从事信息产业相关的业务或只是提供云端设施。他们或者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直接开拓云计算服务业务; 或者将传统信息产业链延伸至云计算服务领域。用友推出两款产品 ———ISM ( 智能服务管理器) 和ISD ( 智能服务桌面) , 前者主要定位于为大企业集团客户提供 “私有云”服务, 后者主要定位于为小企业集团提供 “公有云”服务, 到2012年, 用友在云计算平台中方面的投入已经累计达到10亿元。

2. 2. 2物联网对电信和金融业产业链的延伸。北京地区具有发达的电信和金融产业, 如图2所示各大银行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运用物联网技术如RFSIM技术, 双界面CPU卡、SIM Pass技术、NFC技术、 智能SD卡将传统的支付手段拓展到手机支付领域。 金融业过去一直运用了许多物联网技术, 比如各大银行的银行卡、信用卡和借记卡就运用了物联网技术, 而近年来一些新的物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到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进入手机支付领域, 充当第三方支付提供商, 将传统信息服务产业延伸至新兴的物联网产业。

2. 2. 3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链的延伸。北京是中国大型出版社云集的地方, 北京地区著名出版社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与数字平台运营商亚马逊, 谷歌等, 技术服务提供商以及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网络运营商合作, 将传统出版产业链延伸到了数字出版领域。如图2所示, 数字出版对出版业产业链的最大影响主要是增加了出版作品的传播渠道; 另一方面, 在数字出版中, 作者的作品可以绕开出版社, 直接将其作品发布到数字平台运营商中 ( 如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发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 这样就缩短了作品发布的中间环节。

2. 2. 4 3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对软件和电信产业链的延伸。图4显示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规模的扩大, 电信运营商和软件开发商开始大举进入信息内容服务领域 ( 中国移动在内容服务领域已经布局的六大领域分别是139社区、139邮箱、 12580、12530、飞信、手机游戏平台) , 此外电信运营商不仅将业务信息内容服务领域延伸, 还向移动终端领域延伸 ( 中国移动还主导开发了一套手机操作系统OMS) 。

2. 3产业融合模式

信息服务业之间相互融合形成更新的新兴信息服务业也是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其中移动电子商务和手机支付最具代表性。

( 1) 移动电子商务

由于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形成了北京发达的移动电子商务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从表2可以看出, 在B2C和C2C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前五名的企业中, 除了第1名的淘宝属于杭州的企业之外, 另外的4个企业都属于北京的企业。说明北京市有许多较强的B2C和C2C类移动电子商务企业,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北京新兴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据来源: 艾瑞咨询 . 2012 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发布

( 2) 手机支付

北京具有发达的手机通讯产业和金融产业, 由于新兴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上的可行性促使这两种产业之间发生快速融合, 形成手机支付这类新兴的信息服务业。百度数据中心统计的2010年上半年手机支付企业关注度排行如表6所示。在移动支付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中, 有七家企业是总部在北京的企业, 说明在移动支付领域, 北京企业占据一定的领先地位。

数据来源: 百度数据中心 . 百度数据中心: 2009 -2010 年手机支付研究

3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 1) 北京地区凭借其优势的传统信息服务业作为增长极, 向下带动与之相关的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其中以云计算云服务, 物联网, 3G通讯与移动互联网, 数字出版最具代表性。

( 2) 北京地区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另一种发展模式是传统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延伸, 云计算和云服务是对软件和互联网产业链的延伸, 物联网是对电信和金融业产业链的延伸, 数字出版是对出版产业链的延伸, 3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是对软件和电信产业链的延伸。这种产业链的延伸极大推动了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 3) 北京地区新兴信息服务业的第三种发展模式是信息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 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信息服务业边界和交叉处产生技术融合, 导致新兴信息服务业的产生于发展, 诸如移动电子商务和手机支付。并且新兴服务业之间也会发生产业融合继而产生新的信息服务业。这种模式极大的带动北京地区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产业已经造就了IBM、微软、谷歌、 亚马逊等信息服务行业巨头, 新一代信息服务业的兴起带来了很多机会, 因此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来支持有效地发展模式。此外随着新兴服务业的涌现, 一些新兴信息服务业涉及到较多的问题 ( 如数字出版业版权问题就是典型的代表) , 因此就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新兴信息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以北京地区新兴信息服务业为研究对象, 运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 传统信息服务业作为增长极, 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云计算和云服务是对软件和互联网产业链的延伸, 物联网是对电信和金融产业链的延伸, 数字出版是对出版产业链的延伸, 3G和移动互联网是对软件和电信产业链的延伸;电子商务和手机支付是信息服务产业间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产业链,北京

参考文献

[1]濮小金.信息产业一E世纪大厦之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

[2]董明月.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报告[J].调研世界, 2011 (12) :17-19

[3]丁俊丽, 赵国杰.论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及模式[J].邯郸大学学报, 2000 (4) :14-16

[4]丁玲华.基于产业布局视角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1 (6) :66-70

[5]陈建龙, 王建冬.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热点领域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2) :55-77

[6]张亚明, 赵培卿, 邢圣飞.信息服务业的演化与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 2009 (3) :103-109

[7]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 1997 (1) :32-36

[8]PERROUX F.The pole of development’s new place i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ctivity.[J].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Essays in Honour of Francois Perroux, 1988

[9]龚勤林.产业链延伸的价格提升与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3 (3) :33-34

篇4: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

第三产业成为受SARS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旅游、民航、铁路运输、餐饮、宾馆、金融、房地产、IT、体育和教育文艺等行业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面累计在80%以上。第三产业中的主体行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成为遭受SARS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例看,重灾区面积达到50%,2003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低于2002年几乎已成定局。

根据各行业受SARS影响程度的不同,大致有几个特点:一是传统服务业影响面较大,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影响面较小;二是生产服务业影响面较小,生活服务业影响面较大;三是高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小,低质服务行业影响较大,如餐饮行业,这次关门歇业的多为中小型、没有品牌和知名度的餐饮店。当前,正值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多年徘徊不前,增速持续下降的时期。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速出现多年来首次低于GDP的现象,这次SARS爆发,无疑给在艰难发展中的服务业雪上加霜。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和在SARS中的表现行为看,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不够,存在着较强的脆弱性。

当前对服务业发展问题认识的误区

正在我国学者大喊服务业发展空间无限,前景广阔之时,服务业出现多年增速持续徘徊不前,并随第二产业而摇摆的现象,反应出在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上确实存在着偏差和误区。具体体现在:

1、片面强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问题

近几年,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国家先后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和出台一系列文件,各地方政府也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认识,将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对待,但从服务业近几年的表现看,服务业增速下滑的趋势并未达到根本扭转,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缓慢。而进入2003年一季度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运行不断传出喜信,第三产业增速也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说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工业化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一定程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单独强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符合我国实际。

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服务化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较早。如果在工业化没有取得质的进展,结构调整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就过度强调服务业在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当前,仍应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工业化进程。并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与之相关的新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过分夸大服务业增长空间问题

自短缺经济消失以后,工业品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进入以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时期。受市场挤压,一部分工厂先后倒闭破产,部分工人失业下岗。就是在这种普遍感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1998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仍然高于第三产业,与此相反,在普遍认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第三产业增速仍然迟迟难以攀高。近几年来,服务业增速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速,2002年,二三产业增速之差达到2.6个百分点,是前年增速差1.3个百分点的两倍,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的看法有待充分论证。

在排除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制约束之外,至少可以认为,我国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服务业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并不强烈。有人认为,我国内需不足就是对服务业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服务需求。这种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由于服务产品对需求来讲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服务业增长的缩性强于伸性。比如,我国在多次出台有关政策及规定后,服务业增速仍无明显变化,相反,在经过非典袭击后,服务业全面“感冒”,而且,伸性中的刚性较强,缩性中的柔性大。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服务业易缩难伸,服务业还较脆弱。

3、低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从现有统计资料出发,在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后,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空间广阔。外加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的特点,在正值我国就业压力大的时期,提出依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看法。应该说,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过度低估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夸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至少被低估5~10个百分点的看法。2002年,在我们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通过运用多个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进行评估,也发现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被低估3~14个百分点。自2003年3月SARS在我国全面爆发以来,在我国第三产业重灾面达50%,受灾面达80%左右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4月份统计公报上反应仍不明显,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漏统”与“错统”问题。

长期以来,对工业产值的高速和对服务业产值的低估一直是我国一个较为严重的统计问题。过去我们常强调的“税费”问题中的“费”的问题主要在第三产业,以费代税,忽视统计,漏报、瞒报现象十分突出,造成对第三产业统计的部分失控。“错统”主要与我国先行统计体系有关。当前我国统计仍未按从事活动进行,第一、二产业中的第三产业活动仍被纳入所属行业中进行统计,也掩盖了第三产业的增长行为。

4、过度看重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弹性高的一面,忽视了关键性的发展问题,重视标,轻视本。

众所周知,相对其他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如上世纪80年代,一、二、三产业和GDP每增加1%,其相应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递增率分别为0.21%、0.45%、0.407%和0.285%,到90年代,尽管这个数字不断下降,分别为0.068%、0.0825% 0.287%和0.0635%,但第三产业对社会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仍然最高,为全社会平均劳动吸纳能力的4倍多。事实上,“九五”以来,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容量3348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总量4962万人的67.5%。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在500万人以上,最高的1996年一年新增就业达1047万人。正因为如此,全社会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就业问题。但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近年来,围绕可实现就业的第三产业行业,国家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对如何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关注不够,重视标,轻视本。

5、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放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何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问题被一定程度的忽视。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轨迹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历了一段服务业高速增长过程,其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同期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到80年代末期(大致在1988年),这个阶段结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服务业的歧视和压制,服务产品相当短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服务行业观念不断发生改变,服务业的潜力得到不断释放,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便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服务业增速受制于第二产业增速。从历年二、三产业增速比较不难看出,凡是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期,第三产业的增速也较高,相反则较低。这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我国服务业便进入了依赖生产服务业进行扩张的时期。但由于那时工业问题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问题,在人们意识里尽管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如在1992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但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服务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未受到重视。以至在服务业也基本完成一般性量的扩张后仍未出台有效的发展政策。事实上,我国服务业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早于工业。在工业还未进入发展“瓶颈区”之前,服务业就已经进入依赖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时期。

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面对准备不足的就业问题,针对服务业就业弹性大的特点,人们围绕扩大就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的数据问题展开了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对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仍未真正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将服务业发展的目光仍然集中在生活服务业领域,如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行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市场力的作用获得发展。而真正需要政府大力引导和扶持的生产服务业,如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市场经济发育密切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等等,没有提到相应高度。注意了服务业的近期发展问题而忽视了长期发展问题,导致服务业的根本动力机制没有得到改善。

6、将垄断问题凌驾于结构问题之上,在打破垄断的同时忽视了结构问题。

垄断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垄断问题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得到解决后,服务业增速并未带来预期效果,相反服务业增速不快反慢。这说明,服务业发展有更为重要的问题——结构问题需要解决。在全社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可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问题正在取代量的问题而成为突出问题。不调整结构,不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速不可能获得大幅提高,依赖第三产业解决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也十分困难。

SARS影响下的第三产业发展建议

1、建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与环境建设,尽快消除人们心中可能长期存在的消费防范心里。

第三产业是个服务行业,在我们还在为大力倡导服务社会化、社区化而努力,让人们走出家庭,留更多时间走向社会,享受服务的时候,SARS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人们对服务环境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如果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不能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让广大消费者找回信心与兴趣,即便SARS病人不断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仍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当然,一旦SARS疫苗的研制获得突破,将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如果服务环境和质量没有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与提高的话,人们的防范心里还难以消除。人们会担心某一天又有什么新的流行病出现,这种心里必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几年,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步偿还多年欠账,但公共卫生欠账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应以SARS出现为警示,抓住广大群众更加珍爱健康的有利时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与建设,在世界和公众心中塑造中国新的卫生形象,为未来经济的更快发展打好基础。

2、鉴于SARS对第三产业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出台第三产业发展的刺激性政策。

SARS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环节大致是:消费→流通→投资。SARS出现最先影响到的是人们对服务产品的消费行为,如前一段时期出现的取消各种外出和抢购一些消费品等。接着出现的流通环节问题,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然后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对第三产业发展投资的影响,一些投资者们正在谋划着取消或改变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计划。

鉴于SARS目前带来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潜在影响,一些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们出现撤资意向,原来准备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者也开始犹豫,谋求其他出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劳动和投资双推动时期,资金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为此,政府应及时出台有关鼓励与刺激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可称之为临时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政策,如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出租车等受非典影响较大的行业,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措施给予必要的扶持等。起止时间可依据情况而定,或暂定起止时间。

3、由于第三产业整体运行受到影响,就业能力面临挑战,建议一方面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针对工业经济好转的形势,积极挖掘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

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传出喜信,整体状况运行良好,第三产业也出现了近3年来的好势头,第一季度增长率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7.6%。但进入第二季度以后,受到SARS的突然袭击,情况刚刚有所好转,近几年增速下降趋势有可能出现转机的第三产业又进入了困难期。由于SARS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快,也最直接,尤其对生活性服务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小。在这个特殊时期,要在尽量减少SARS对生活服务业影响的同时,加大对生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配合整体经济走好的形势,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生产的服务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服务业也是我国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的行业,要借此机会加快发展进程,增强生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第三产业在特殊时期不至于在就业和总量上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带来过大影响。同时,鉴于工业经济形势好转,在我国工业还没有完全完成就业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应积极回头看,继续挖掘工业的就业潜力与空间。

4、在重视非典对第三产业带来短期影响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问题。

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不会长期存在,早在非典爆发之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就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非典的出现,只不过让第三产业暂时性的遭受了严重打击,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就业带来短期影响。针对非典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各种应急措施与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采取了有力措施。最早在香港出台与实施,接着广州、深圳、北京等也相继效仿,成效目前还不明显,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保护一些服务业在特殊时期的生存问题,至于发展问题仍需采取一些长期措施与政策。

首先是服务业结构问题。我国服务业结构传统性强,由于传统服务业不仅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市场空间也日趋饱和。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就业空间日渐缩小,一些行业还出现就业缩水。有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传统行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从业人员比上年大约减少了135.3万人。因此,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扩大就业的角度,加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十分迫切。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步伐。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阶段的转换,更加需要各种新兴与现代服务业作支撑;二是随着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快发展新兴与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解决新增高素质就业人员去向问题。实现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从“低质”向“高质”的转换。

篇5:保安服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职业

一、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的总体情况

(一)竞赛的由来。实现保安服务业的大发展,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安队伍。举办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是全面提高保安队伍素质、展示保安员风采、加快推进保安职业化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时任公安部部长***同志“要把保安工作作为一个大事业来抓”的重要指示,为了贯彻实施《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并商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决定于2007年联合举办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

(二)竞赛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次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保安职业特点,科学设置竞赛项目,严格服务质量考核,体现了“以赛促练,提高素质;以练促建,强化保安” 的指导思想。即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组织全员参与、全员练兵,以强化保安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保安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高保安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通过技能竞赛和开幕式上的汇报表演,展示保安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技能,提升保安的社会地位和形象,检验培训成果,发现优秀人才,鼓励争先创优,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这次竞赛全面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具体要求,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竞赛的方式和内容。此次竞赛为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4月至10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竞赛方案组织开展培训和初赛,选拔优秀选手组成代表队参加决赛;公安部于2007年11月27日-30日在成都市举办了决赛。这次竞赛项目的设置本着“全面、实用、可比”的原则,从保安实战需要出发,共设保安守护、保安巡逻、保安押运、保安技防4个竞赛项目。每名选手除了参加所报的上述专业技能竞赛外,还要参加保安基础知识(笔试)、体能(10米×4折返跑、1000米跑、俯卧撑)、基本技能(擒拿格斗技能、救护技能、消防技能)的比赛。参加决赛的共31个代表队,每队参赛队员为8名。

二、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情况

(一)竞赛的部署情况。3月5日,公安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公治[2007]68号),对全国保安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做出部署。之后,我局组织编制下发《全国保安

员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指导各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全员参与、全员练兵,进行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的初赛。

4月24日,刘金国副部长出席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田成平部长到会致词)在北京举办的2007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并致词,标志着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正式启动。各地公安机关纷纷行动起来,先后有20余个省、市、自治区认真按照四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联合下发通知,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初赛方案,组织落实本地区的保安员培训和层层选拔工作。辽宁、浙江等地公安机关将此项活动纳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建设”考核范畴。北京、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广东、海南等地公安厅、局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在党委会上专门研究落实此项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

(二)竞赛组织机构。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成立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主任由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担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乔传秀、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担任副主任,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武冬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于法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宋建、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部部长常毅民、共青团中央青工部部长关海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马维亚为委员。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马维亚兼任办公室主任,四部门有关处级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组委会办公室内设竞赛组、监审组、宣传组和会务组。为了做好决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在成都市公安局(具体承办单位)成立了决赛筹备工作办公室和现场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组。

(三)决赛情况(请看我们临时制作的短片)。为了把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向高潮,充分展现当代保安员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各地组织开展保安员职业技能活动的成果,组委会决定加大投入,全力以赴办好决赛,力争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这次决赛规格高、时间长、项目多、难度大、参赛人数多。各地在300万名保安员中组织开展初赛,通过自下而上,层层选拔,最终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2名保安员脱颖而出,参加了11月27日至30日在成都举办的决赛。参加决赛开幕式的有关人员达8000多人,是保安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名副其实的盛会,是保安队伍建设成果的一次充分展示。决赛开幕式上宣读了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专门发来的贺信,公安部政治部主任蔡安季亲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为加强对此次竞赛活动的宣传工作,中宣部专门向有关单位发了通知。因此新闻媒体对这次大赛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40多家中央和四川本地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有关决赛实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当晚播发了决赛开幕式新闻。

三、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的技术点评

举办此次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保安工作,也是公安工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对我们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们在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内容安排、竞赛方法制定方面,充分考虑保安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以及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性,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力求最大限度贴近保安员工作实际,以实现规范保安职业标准、提升保安员职业技能,增加科技含

量,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同时,为下步编制完善的保安职业培训教材,贯彻落实《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指导各地保安员规范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分两部分对此次竞赛的4个项目做一简要的技术点评。

(一)保安守护、巡逻和押运技能的点评

守护、巡逻和押运技能竞赛项目是保安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是保安服务业的主要工种。这三个项目的技术规程是根据《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保安员培训教学大纲(试行)》和《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为高级保安员制定的。目的是经过技能竞赛的练兵过程,使保安员既要熟练掌握保安岗位实操的内容和程序,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文字表达、妥善处理异常情况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命题时,我们着重从上述几个方面选择可考点。

守护技能分为岗位操练、异常情况处置、勤务方案编制。其中岗位操练有:交接班、证件查验、运输车辆查验、可疑物品清理等4个科目。异常情况处置有:火情情况处置和盗窃现场处置等2个科目。勤务方案编制包括“出入口守卫”和“目标部位守护”两个方案编写。巡逻技能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部分。理论知识主要考察保安员根据竞赛组提供的某一区域平面图编写巡逻勤务方案。实际操作部分包括“识别能力测试”和“岗位操练测试”。岗位操练竞赛是在模拟封闭的巡逻现场进行,目的在于规范保安员岗位操作、提高执勤效率。内容包括:交接班和紧急情况先期处置。紧急情况先期处置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火灾、交通事故现场处置。二是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纠纷)现场先期处置,其中刑事案件包括盗窃、伤害、抢劫案件现场,治安案件(纠纷)包括争吵、打架、寻衅滋事现场。押运技能竞赛科目设置分为实弹射击、枪支分解结合和单车勤务操练,单车勤务操练包括护运车后门上、下款流程和押运常遇问题处置等。

通过对竞赛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保安员在实际操练中规范动作的成绩相对较高,说明他们在实际岗位上的学习与训练还是比较规范的,但业有相当一部分保安员文字表达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较弱。反映出保安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待加强。为此,下一步在继续注重实操技能培训的前提下,还应注重保安员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保安员用智慧应对瞬息万变的突发事件,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安全服务。

(二)保安技防技能的点评

保安技防技能是保安技能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竞赛内容反映了我国当前最新的安防技术水平,从中也体现出保安员在职业技能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是本次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中的一大技术亮点和创新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良好生活环境的建立,人们逐渐认识到安全防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的安全需求带动了安全防范产业的飞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安

防行业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人民币。目前从事安防行业的企业有2万多家,从业人数达100多万人。安防行业的繁荣和高速增长,也给从事保安服务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安服务市场的开拓需要一大批具备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安全防范技术手段、熟悉先进安防技术装备的保安从业人员为之服务。保安技防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会促进保安行业的进步与技术防范市场的发展。

安全防范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技术,通常包括物理防护技术、电子防护技术和生物统计学防护技术三大技术领域。安防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共七大系统。由此可见保安技防岗位属于高科技含量、高技术能力的行业。此次保安技能竞赛在全国保安和安防行业内均尚属首次。

为了通过保安技防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保安队伍安防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保安人员技防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创造性地以《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术防范专业高级保安员职业标准为依据,组织实施了全国保安员职业竞赛技术防范专业赛。其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安技防技能竞赛,以实用性安防技术为基础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竞赛方式。

2)通过将安防系统结构化、简单化、缩小化等操作,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安防实操台为竞赛环境的新型技防竞赛体系。

3)保安技防技能竞赛,首次创立了详细的安全防范技术实操竞赛规程与试题体系。

4)竞赛中聘请国内知名的安防行业专家,组建了权威的技防技能竞赛裁判工作组。通过缜密的竞赛组织与管理工作,竞赛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充分展现了当代保安员的风采,改变了多年来人们对于保安员只是从事看家护院等简单劳动的认识。重新树立了保安员的职业形象,突出展示了技术防范专业保安员精湛的技艺,同时,也为保安服务市场创新业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对比赛成绩分析发现,参赛保安员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程度的地区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的保安员技术防范专业水平明显高于内地欠发达地区保安员,个别发达地区的参赛队员已接近专业技术防范工程师的水平。然而,从整体上看,全国从事保安技防岗位的保安员技术防范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充分说明保安技防市场目前还处于培育与起步阶段,需要保安行业充分挖掘潜力,练好内功,逐渐建立专业化的技术防范服务队伍,迎接行业发展的新契机。随着《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与施行,保安员的职业化进程也迈入一个新阶段。技术防范专业技能做为中、高级保安员必备的技能,已引起保安企业以及广大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四、竞赛总体成果评价

这次竞赛活动时间长,规模大,项目全,参与人数多,社会关注程度高,意义重大,反响热烈,影响深远。

--这次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提升了保安员的社会地位,对于促进保安工作可持续发展和加强保安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保安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批准此次竞赛为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而且还对获奖集体和个人给予高规格表彰奖励。新闻单位对这次大赛高度关注,给予了充分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当晚播发了决赛开幕式新闻。经互联网百度搜索,相关信息就达3.7万多条,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

--这次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特别是公安机关对保安工作的重视程度。时任公安部部长***同志亲自批准举办这次大赛,新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专门为决赛发来贺信,竞赛组委会主任、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高度关注竞赛活动,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蔡安季专程到成都出席决赛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保安员,而且必将进一步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更加重视和加强保安工作。--这次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强力促进了保安企业做好保安工作和保安队伍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做好保安服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些保安企业经理反映,通过这次竞赛,不仅感受到保安事业大发展的广阔前景,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看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这次全国保安员职业技能竞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保安员的士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保安员从事保安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保安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些参赛保安员说,通过参加这次活动,看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爱,觉得很受尊重,很受鼓舞,深感骄傲!

可以说,这次活动达到了引起关注、强化领导、增强信心、提高素质、塑造形象、提升保安地位的目的。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结果,是各地公安机关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保安企业和广大保安员顽强拼搏的结果。

篇6: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洪庆街道办党工委、办事处:

新兴村现有四个村民小组,共420户,1437口人,耕地面积1500余亩。目前党支部、新兴村委会办公室及活动场地由于历届换届、导致新兴村委会无办公地点,更谈不上活动场所。我们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克服没有资金的重重困难,现临时在旧校区教室办公。尽管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可最大难题是临时办公场所不够办公使用,在为民服务的阵地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活动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劳动服务中心、文体文化服务中心、政法综治矛盾调处中心等都是一片空白,致使基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了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我们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拟建设融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新兴社区服务中心,以村两委会干部为主体,主要领导负责工程招标、监委会、党员代表参与,资金使用公示,接受审计、确保工程时限和质量。项目计划:建筑面积420㎡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前,经多方筹资,项目建设仍有资金缺口。为使项目早日启动并按如期竣工,服务于辖区居民,现特具请示,恳请给予48万元为感。

灞桥区洪庆街道办事处新兴村

村 民 委 员 会

2013-6-5

丁张胡社服务中心围栏及公厕建设项目资金的申请

洪庆街道办党工委、办事处:

丁张胡社区服务中心在上级大力支持和资金扶持,于

2012年始建成,公共服务面积320㎡。文体活动场所1300㎡。现在在便民利民、文化娱乐、提供政务便民信息咨询、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推进社区建设服务过程中,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困扰,我们在配套设施的维护及卫生管理方面发现许多不足。为了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拟沿文体广场修建防护围栏及安装大门并修建配套公共厕所,确保提供安全卫生的服务环境。项目计划:修建混凝土基座铁艺围栏200平米 铁艺格栅大门1个,砖混结构公厕1座.该项目的完善落成,必将大幅度提升社区服务场所环境面貌,利于全面管理,使便民服务更上一个台阶。由于资金困乏,项目计划资金尚无着落,为使项目早日启动并按期竣工,服务于辖区居民,现特具请示,恳请给予22万元帮扶为盼。

灞桥区洪庆街道办事处丁张胡村

村 民 委 员 会

上一篇:动画电影推荐下一篇:股市高手自述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