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22-08-11

第一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高技能培训基地总结

电力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电力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简称“电力技术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现已完成全部的建设项目。

经自查,电力技术建设项目的各级层目标与任务均已完成,建设进度达到预期要求,建设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影响良好。

现将我系实施电力技术建设项目的建设背景、基本思路、主要成效、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主要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情况报告如下:

一、电力技术建设项目建设概况

电力技术建设项目为2012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我校四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我系电力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基础

该专业在校生613人,有教师36人,专职教师31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3人,实训教师21人。实训教师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达到10人,占实训教师总数的48%。学员双证合格率92%,就业率100%,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毕业生稳定率80%;年社会培训量8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达到300人。

有PLC实训室、电工高级工实训室、工厂生产自动化实训室、变配电实训室、高压电器检修实训室、倒闸操作实训室及135MW、200MW、300MW发电运行仿真实训室各一个、电力电子实训室等18个实训室。

专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发展道路,在为兵团“三化”建设服务,尤其是农一师、农二师、农六师、农八师的现代制造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推进了突出技能特色与坚持培养质量并举、形成辐射功能与发挥带动作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实践。

在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中,该专业面临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技能培养不到位,“双师”教师数量和能力不够,硬件条件缺乏,办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实施为该专业在深化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这些发展困难与实际问题开辟了破解难题的途径,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二)建设思路

根据“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 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建设要求,按照“找准突破口,抓内涵建设,发扬兵团精神,发挥重要作用”的思路,即:坚持面向电力行业,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设臵、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对口支援、师资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形成以电力技术为龙头,全面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为新疆兵团电力事业建设服务,继续发扬兵团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步骤

在确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该专业建设项目小组提出电力技术建设项目九个实施步骤。

一是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该专业接受建设任务后的首要实施步骤。该专业自成立以来,对学制教育已经非常熟悉,但对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2011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70号)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 管理办法(试行)》(人社厅函„2011‟52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准备不够。本专业统一了思想,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高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涵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凝练出新的理 念,提出了新的举措,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逐步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积极实践。

二是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大面积组织调研活动,扣准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脉搏,是电力技术建设项目启动之后的重要一步。组织广大教师对兵团各师、乌市开发区等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单项与整体衔接、点上与面上合作”方法,围绕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兵团各师、乌市开发区行业和企业调研,开发区发展规划、产业一线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变化状况、学校和区域产业企业合作与对接机制的信息,依据服务对象、现状要求、发展走势和自身优势,借助座谈了解、实地考察、网络查询和专题调研进行分析论证。通过调研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如职业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向、产业需求变化的基本走势、行业一线的现实需求、企业岗位的了解分析、工作任务的详细分解、工艺流程的规范描述和工作情境的调整组合等等资讯均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对接职业领域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双 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建设思路不断成熟。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岗位设臵和对生产与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通过构建“课证相融,训学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保持在区域院校中的办学特色和综合能力、培养成效、高就业率等方面的一流水平;

四是开发适于培训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对课程体系进行认真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根据电力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岗位、职业能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岗位的实际需求和相应的实训环节结合起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是进行对象差异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根据高技能人才培训特点和教育活动的差异,注重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由单一的校内教学管理向面向学生和学员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证高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制订了《机电系教学管理办法(试行)》等5个文件,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了教学管理制度保障,适应了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六是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配臵电力专业的师资队伍资源,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钟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教师队伍。

七是基于校企合作开发与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培训能力 共建实训基地分为硬件建设与管理建设两方面,硬件投入方面,学校为弥补变电实训场地的空缺,投资93余万元建设了变电仿真实训室,切实提高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操作维护及事故处理的水平。企业为学院提供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实验设备,校企合作单位有新农六师煤电厂、疆高压开关厂、蓝山屯河电厂等5家单位;软件方面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

八是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机遇增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贯彻落实《兵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组建了职教集团,旨在创新兵团职业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兵团“三化”建设的能力。集团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疏通就业渠道,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技术建设项目小组通过职教集团经验交流、参与兵团人社局组织的“兵团专家服务中小企业行动”等活动,与部分企业达成了初步的合作协议,了解了企业当前的技术需求,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向,锻炼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能力,增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与成效

(一)建设目标

1. 通过2年努力,围绕高技能人才培训,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形成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

2. 通过扩建变电站联合仿真实训室等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院共同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建设“双师”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3. 建立健全能力评价考核体系,依托兵团、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将电力技术应用专业打造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示范专业,并且具备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完成情况

通过2年努力,围绕电力技术专业建设,创建了“课证相融,训学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臵改革,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资格证书为纽带的、产学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适应了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依托兵团、立足行业、服务企业,为兵团企业培训员工达1300余人;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计划完成了三块建设内容、21个建设目标,实际完成21个建设目标,完成率100%。 1.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市场调研,开拓合作单位,认真分析企业要求,进行岗位分析,确定该专业的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目标,依托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不断深化与农六师煤电集团、伊力特股份、青松建化股份、新疆天业、天富热电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的产品进入课堂教学,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课证相融,训学相通”既针对在校学生,也面对需提升技能的企业员工:

(1)订单式培养

截至目前,该专业已与农六师煤电公司、梅花集团、蓝山屯河等5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合作意向,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预测人才需求的类型与数量,以及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训的条件等,为教学提供课程开发、工种需求、教学目标等,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培养项目依据。实现学生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率100%,有80%以上学生获得工种资格证书的目标。

(2)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以电气运行值班员、维修电工等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三结合: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训课题来自于企业项目,培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进行,培训质量按照生产图纸技术指标检测,培训考核按照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培训与鉴定考核相结合——课程学习针对企业员工,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一致;校内培训与校外送培相结合——培训地点、时间与企业充分沟通,员工进校培训与老师进企业送培训形式多样。 2. 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1)课程设计突出工作过程等职业导向原则

进行了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工艺流程、项目开发的优质专业。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重排,编制完成了电力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进程表,将每一个学期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了计划安排,用来指导电力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了进一步地了解电厂对热动设备检修技术的要求,机电系相关专业教师分别对农六师煤电集团、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发集团、等多家企业单位进行了市场调查。

第二篇:3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育汇报材料——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潞安集团公司

高技能人才是潞安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核心人才、核心资源,培育高技能人才就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潞安集团以“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智慧型员工”为主线,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逐步构建了具有潞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潞安集团被山西省批准为首批“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潞安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于2011年在全省首家挂牌成立,以潞安职业中专为载体,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及潞安集团支持建设,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训实验室23个,200台(套)先进的模拟仿真实训设备,同期可容纳2000人培训。该基地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三个注重”,即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手指口述和现场模拟相结合,注重实践锻炼、注重岗位培训、注重务实操作,初步实现了培训范围从主体矿辐射至整合矿、培训专业从煤炭延伸至煤化工、培训项目从员工技能培训拓展到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有力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内涵式发展的新高度。

一、潞安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是2011年

1 全国煤炭行业首批命名的17家大师工作室之一。为发挥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品牌优势,利用培训基地先进的实验室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双方强强联合,优势叠加,成立了“潞安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

1、构建“创意—研究—创效”的良性科研循环链

创意产生效益。员工在工作和培训中提出的问题、思路、建议都是教科研基地创意的源泉。教科研基地坚持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工作指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条“创意—研究—创效”的科研循环链:学校教师与首席技师在基层调研中,收集生产难题,经共同分析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由专业教师在理论上进行论证,由首席技师、专业教师共同在基地实训室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将应用到生产中,使技术攻关真正转化为煤矿的经济效益。

自成立以来,教科研基地先后完成了“立井全自动卸载装置系统及高压电机除尘防护技术与应用”、“对掘进工作面随机电缆自动伸缩装置”等技术改装项目,2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36项取得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近1.3亿元。

2、形成“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技能提升示范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培训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得高深难懂,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科研基地通过整合潞安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形成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技能提升示范教学新模式,实现了员工培训和岗位实践的无缝对接。比如,将井下模拟巷道、卡轨车、立井提升系统等设备按比例缩小,还原井下工作现场, 2 采取煤矿标准化的手指口述式现场教学,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培训完就能直接上岗。例如,对王庄矿井下废弃的移动电站设备,经重新修整利用,“搬进”课堂,增加了学员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培训环节中,专门设置设备故障,提升学员发现故障、处理故障的实践能力。

3、建立“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阶梯式递进的立体培训体系

突出层次、因需施教,采取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三个阶梯式培养方案,形成了立体化人才培训体系。对技能员工实施“课堂演练+技能传授”基本功教学,由专业老师手指口述、模拟示范进行实操实训;对高技能人才实施“课堂互动+绝技传承”启发式教学,由技能大师采用案例分析,重点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高端技能人才实施“互缺互补+项目研发”的拔高式教学,由专业老师和技能大师共同指导、点拨启发,引导他们以攻克技术难关为重点,深钻细研、优势放大。在“中国平煤神马杯”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潞安两名高端技能人才荣获综采维修电工第5名和第8名的好成绩。

二、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简称“180”项目)是省重大转型标杆项目。发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世界领先技术优势,依托培训基地“二级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师资力量,双方联合成立了潞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对“180”项目工艺流程、设备、岗位技能、工种等大量深入的调研,围绕企业需要和岗位需要“量身定制”了相应的

3 实训和培养方案。建立了化工单元操作、煤化工产品分析检验、管道拆装等六个实训室,购置了800万元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实行“项目+人才”模式,“引进+培养”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团内部引入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地,与化工专业的19名专业教师形成技术教学力量,以项目合作、难题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带徒传技等形式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为重大项目一线人才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已为“180”项目培训两期330人。

此外,依托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化工应用技术科研小组,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对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制氢工段的工艺流程进行技改后,每年节约电能700万千瓦时,节约资金330万元左右。

目前,潞安拥有首席技师36名,其中19名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全国技术能手2名,煤炭行业技能大师5名,享受省政府津贴高级技师和三晋技术能手12名),技师、高级技师3125名,高级工以上高级技能人才2万余名,技能人才5万余名,形成了高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当前,潞安正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三年,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将吸纳更多矿井、更多大师工作室参与,实现培训范围、培训专业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全覆盖,成为潞安教科研基地的主战场;潞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将辐射集团新型煤化工产业,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盘活 4 石圪节煤矿报废的井下工作面,建立井下实际现场教学培训基地;建立并健全网络系统,搭建技能交流、成果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员工进步一小步,企业发展一大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有关人才政策,打造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高地,努力建设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型能源品牌企业,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申报材料

第一部分

关于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报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衡阳作为中部崛起的前沿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西移和粤港经济的强劲辐射,欧姆龙、富士康等国际大型企业积极向衡阳实施产业转移,数家“中”字头央企成功对接衡阳产业。同时,衡阳是湖南省超高压输变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强劲,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直接影响了衡阳的经济崛起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极端重要,而且非常紧迫。衡阳“十二五” 教育发展规划要打造“衡阳技师城”,以衡阳技师学院为龙头,对衡阳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整合力量,全面推进。

我院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认定、公布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基地以学院为依托,不断改善培训条件,规范培训管理,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基础条件良好

我院作为全省成立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技师学院,系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高级技工和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是“全国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重点技工院校”、“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技能实训基地”、“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

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现占地面积701亩,校舍建筑面积16.9987万㎡,实训场地3.54万㎡,固定资产2.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3347.7万元,图书25.1万册。学院近三年年均教师总人数为551人,其中专职教师462人,近三年年均在校学生8596人,师生比为1:15.6。

学院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建立“大培训”工作格局。学院立足衡阳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推动学校发展方式和培训模式的根本转变。打破校园围墙,实行开放办学。通过对东校区(原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办学资源进行盘活、创新、培育、发展,成立以中短期培训及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技师学院白沙分院),办成面向衡阳乃至全省工业企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集聚区的大培训基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别”的大培训工作格局,能满足年培训高技能人才1500人次(近三年实际年均培训人数为1554人)、社会各类培训6000人次(近三年实际年均培训人数为5998人)以上的需要。

二、培训管理规范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中,我院建立了“院长—分管副院长—培训鉴定部”的纵向组织体系和“培训鉴定—行政监察—财务监管”的横向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培训工作高效有序,依法依规。

坚持“一体化培训,标准化考核,精细化服务”的培训工作原则,不断规范培训管理,强化组织效能。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培训—鉴定—发证—安置就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通过考核鉴定和合理使用、待遇到位拉动各种高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注意密切联系用人企业,科学制定培训方案,优化培训项目和培训模式,严格考核程序,确保培训效果。

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培训资金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监管责任到人并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加强廉政建设,防范资金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

三、专业特色突出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按照专业知识扎实、技艺技能精湛、发展潜力良好的培养目标,围绕打造衡阳技师城、服务衡阳经济的指导方针,建立了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学院形成了电气系(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机械系(数控加工)、模具系、经贸系、物流系、信息系、生物工程系等9个系25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专业特色。

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以及电子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为依托,先后开办了制冷设备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无线电装接工、电线电缆制造工、视听设备检验员、装配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车工、数控(车工、铣工、磨工、镗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等高新技术工种的培训,以及上述工种面向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技能提升培训,最近三年年均培训人数达1554人,累计培训高技能人才人数达4661人次,极大地缓解了衡阳市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电子工业等传统产业和湖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工程机械制造、输变电等高技能产业的发展对急需、短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

富士康(衡阳)、欧姆龙(衡阳)、亚新科(衡阳)、特变电工(衡阳)、衡阳镭目科技、衡阳胜添电子、衡阳风顺车桥以及长沙三一重工、湘潭电机等大中型企业每年均在我院招聘上述专业的高级技工、技师近1000人,同时我院为上述校企合作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年均3000人次以上,富士康还与我院共同建立了校企对接的产学研综合人才培训中心。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就业稳定率91.8%,专业对口率85.3%,从事本职业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率也稳步提高。

四、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2010-201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增加投入,派出教职工到国内外学习,积极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带头人优势明显,数量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每一个专业都拥有一名业务水平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学院最近三年年均专兼职教师人数为551人,其中专职教师462人,近三年年均在校学生8596人,师生比为1:15.6。实习指导教师272人,其中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149人,占实习教师总数的54.8%。从行业企业聘任高技能人才89人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五、校企合作紧密

学院一直把校企合作视为办学优势和特色,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取得明显成效。

学院与企业联系的密切程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企业为学院无偿地委派专家、技术人员到学院进行讲座和授课,接纳学生到企业实践,为学院提供实习场所、建设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软件,如: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公司无偿提供价值50万元的设备共建单片机实验室;亚新科(南岳)从2011年开始将A3泵、B4P泵生产线引进学院;学院与特变电工(衡阳)互设包装生产线和特种焊接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得以灵活教授以企业为主导的课程。与此同时,学院也为企业提供一流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培训课程、提供高质量的称职胜任的毕业生,帮助企业进行售后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目前,学院已与富士康(衡阳)、欧姆龙(衡阳)、亚新科(衡阳)、特变电工(衡阳)、衡阳镭目科技、衡阳胜添电子、衡阳风顺车桥以及长沙三一重工、湘潭电机等大中型企业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办学走在全省前列。

2 为进一步发挥我院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优势,提升培训能力,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更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我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学设备建设十分必要。现特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总投资65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扶持资金500万元,申请地方政府配套100万元,学院自筹50万元。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投入542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设备;投入90万元用于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投入18万元,用于提炼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经验。

特此报告,请予评审。

衡阳技师学院 2012年3月20日

第二部分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申报材料

一、规范管理

衡阳技师学院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培训院校,学院主管部门是衡阳市人民政府,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学院是湖南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能力最强的技工院校,学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公布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人社部函【2008】65号)。

学院于2004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学院领导班子结构合理、高效廉洁,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管理体系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学院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学院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以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一)依法依规办学,社会声誉良好

学院遵守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依法依规办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和国家、省、市的文件及要求,规范施教行为、收费行为,以党的教育方针指导学院一切工作。

切实做到依法办学,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近三年来,学院社会声誉良好,执法检查合格,师生无违法犯罪行为。

(二)组织管理体系层次清晰,领导班子配备齐全

学院组织管理层次清晰,职责分工明确,构建了院系两级管理体系,领导班子配备齐全。

1、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一领导学院工作,支持院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委书记是学院党委的第一责任人,全面主持党委工作,在集体领导中负主要责任。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培训、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副职对正职负责,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决策。

系是学院的责任主体,在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和培训任务,负责教学、培训和科研活动的具体实施,保证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系实行主任负责制,以主任为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以党总支书记为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领导班子整体素质高,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合理。院级领导班子成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党委书记周险峰同志曾任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局副局长,对我省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院长吴瑞祥先后担任过衡阳拖拉机厂厂长、衡阳变压器厂长(董事长)和衡阳市机械工业局局长、国资委主任,对工业企业的技能岗位、技能人才的培训要求和需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三)培训管理制度完善

学院为了加强对培训的日常管理,不断完善培训管理制度,于2004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培训质量实施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衡阳技师学院处室目标管理与量化考核办法》等24项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强对培训项目、培训过程、培训质量的管理。

1、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由四个层次(教研室、教学系、学院、企业)和四大系统(信息、监督、评价、反馈)构成学院培训质量管理立体框架,突出质量管理在培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了适应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2、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体系。成立了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企业员工、学院领导、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督导委员会,下设督导室,全面负责培训、教学实训等质量监控。制订《衡阳技师学院培训督导工作条例》,加强培训全过程的管理。

3、构建了和谐的校企合作培训与管理机制。结合衡阳“三园一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和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为重点,与亚新科(南岳)、特变电工(衡阳)、衡阳镭目科技、中钢衡重、华菱管线集团、富士康集团(衡阳)、欧姆龙集团(衡阳)、衡阳风顺车桥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由校企双方共同探讨确定专业建设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及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实训装备与实训基地建设、考核标准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制度。

(四)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学院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按ISO9001要求健全了内部审计机构,完善了内部审计制度。学院财务实行预算制,建立了《衡阳技师学院预算管理制度》、《衡阳技师学院财务管理制度》等7项制度。财务部门根据学院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实行综合预算,对专项发展经费,进行项目论证。加强内部审计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确保经费管理和使用规范、科学,确保重点项目开支。

(五)资产执行归口管理,责任到人

由政府、学院投资构建和学院自筹经费购置形成的资产均属学院国有资产(含房屋和仪器设备),纳入学院资产登记管理。学院根据在校生规模、人员编制、职称职务及工作需要分类、分项定额配置到各系,对投入办学使用的房产、水电和物业等基本办学资源进行成本核算,对教学和公共服务使用的办学资源建立“定额拨付、全支全收、节余留用、超支自负”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有效节约使用资源。鼓励和协调学院间的资源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政策支持和共享平台。

学院根据权利与责任并重、激励与约束并举、开源与节流相统一的原则,对所管理和使用的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和不流失责任;保证本单位所使用的国有资产符合办学功能的客观需要和资源合理配置。

(五)风险管理重在防范

制订了《衡阳技师学院风险管理条例》、《衡阳技师学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对教学、学生、食堂食品、财务财产、工程、校园治安等各方面加强管理。三年来,没有发生任何食物中毒和安全事件。

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技能实训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连续八年被评为“湖南省招生就业先进单位”,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二、培训能力

(一)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

学院重视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的安全建设与管理,为了保障学院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和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在培训场所和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保管、使用与维护上,按照国家安全管理和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制定了《衡阳技师学院培训场所安全建设制度》、《衡阳技师学院培训场所与实训设施设备安全使用与保管制度》以及《衡阳技师学院实训设施设备定期检修与维护制度》,并且严格遵照执行。

(二)校园占地面积与使用情况

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现占地面积701亩,校舍建筑面积16.9987万㎡,实训场地3.54万㎡,固定资产2.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3347.7万元,图书25.1万册。

(三)培训场所、设施设备

1、学院整体培训场所概况

学院建有6栋独立实训大楼和3个实习工厂,公用机房24间, 电脑1170台,多媒体教室56间。共有各类实训室和实训场(实习工厂)43种、165个(间)、3220个工位,设备总值3347.7万元。能满足年培训15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学院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建立“大培训”工作格局。学院立足衡阳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推动学院发展方式和培训模式的根本转变。打破校园围墙,实行开放办学。通过对东校区办学资源进行盘活、创新、培育、发展,成立以中短期培训及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办成面向衡阳乃至全省工业企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集聚区的大培训基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别”的大培训工作格局,能满足年培训高技能人才1500人次(近三年实际年均培训人数为1554人)、社会各类培训6000人次(近三年实际年均培训人数为5998人)以上的需要。

2、特色专业设施设备概况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数控加工专业以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等三个重点专业实训条件优越,设备先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拥有建筑面积3540 ㎡的实训基地,拥有工位960个,实训设备1996.3万元;有各类实训室和工作室13个,配有三菱PLC、SX-608D、THPLC-D型可编程电气控制、THWPGZ-2高级电工智能实训系统、THMSRX-3型EM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生产线、THKGK-1过程控制等实验实训系统,装配了全省领先的电工技术工作室。能满足年培训15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数控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实习工厂)有各类普通机床236台、数控机床31台、数控仿真系统200套、170点,钳工和装配钳工工位460个,设备2167万元。学院是省、市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比武指定赛场、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定点考点,能满足年培训15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三)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共结硕果

1、职业培训成效显著

学院成立以来,积极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近三年培训成果突出,培训总人数达17996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达4661人,年均1554人,占总培训人数的25.9%。

(1)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以及电子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为依托,开办了制冷设备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无线电装接工、电线电缆制造工、视听设备检验员、装配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车工、数控(车工、铣工、磨工、镗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等高新技术工种的培训,以及上述工种面向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技能提升培训,缓解了衡阳市本地区机械装备制造、电子工业等传统产业和湖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工程机械制造、

5 输变电等高技能产业的发展对急需、短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李兆基温暖工程培训、创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春风行动实用技术培训、移民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汶川地震灾区技工培训、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培训等多种培训。

2、学制教育成绩可观

近三年我院全日制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共计11476人,年均3825人,其中高技工和预备技师3145人,年均1048人,年均在校学生人数8596人。

三、师资队伍

学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正在完善。近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衡阳技师学院骨干教师、品牌教师、首席教师评聘管理办法》、《衡阳技师学院教师奖励制度》、《衡阳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衡阳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案》、《衡阳技师学院兼职教师聘用办法》、《衡阳技师学院兼职教师量化综合考核办法与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奖励、津贴、福利、晋升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培养。近三年共组织了54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选派106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选派2名专业课教师到国外学习培训。

(1)从企业聘任了89名技术能手到校任教,聘请了艾爱国、董日中、周耀隆、何江波4位技能大师为客座教授。

通过以上措施,我院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体化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61.3%,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师资问题。同时,实训指导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为49.36%,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比率为54.8%。

(2)学院已经建起了一个满足年培训6000人次需要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年均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为8596人,教职工总人数647人,专职教师人数为462人,兼职教师人数为89人,师生比为1:15.6。

(3)教师学历、职业资格与职称等级情况一览表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稳定

学院秉承“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三个“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融入行业、企业、园区,主动承接订单培养任务。

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数控加工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具技术应用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等六个专业领域里面,与亚新科(衡阳)、特变电工(衡阳)、富士康集团(衡阳)、欧姆龙集团(衡阳)、衡阳恒大物流、鸣旺物流、华天连锁酒店、广东银雁酒店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制定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以及人才评价和使用上,采取了共同确定标准和方案的合作模式。近三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特变电工班”、“亚新科班”、“湘电班”、“银雁班”等企业冠名班,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有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师资由双方共同派员组成,共同研发课题和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和人才评价制度,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

(二)机构健全,经费支持,保障有力

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了《衡阳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6 和《衡阳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制度》。校企合作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

(三)形成机制,有效运行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二是建立了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机制。三是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与管理共担,“责、权、利”相统一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三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1、共建实训基地

由富士康集团(衡阳)、特变电工(衡阳)、亚新科(南岳)、衡阳泰豪、欧姆龙(衡阳)、衡阳镭目科技等6家大中型合作企业提供单片机、数控机床、模具、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等设备和应用软件、技术指导文件等,总价值216万元,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形成了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等骨干专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支撑点。

2、互评互聘,共育高技能人才

一是在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开发上,共同探讨,共同确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参与学院专业开发、教学计划制定、指导课程内容更新;近三年共对学院五个重点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改革,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15本,共同主持研发和改造了六项技术改革。

二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互评互聘,近三年共选送54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从企业聘请89名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与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共同研发课题,成果共享

一方面,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与亚新科衡阳公司共同开发油泵的扭距凸轮、限位块等高精度配件加工技术,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线引入学院。如:引进亚新科南岳衡阳公司油泵壳体生产线,年产值达50万元。

学院通过订单委培、共建实训中心、共同研发教学产品项目等合作方式,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三个“零距离对接”的三个零距离对接。如: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公司无偿提供价值50万元的设备共建单片机实验室;亚新科(南岳)从2011年开始将A3泵、B4P泵生产线引进学院;学院与特变电工(衡阳)互设包装生产线和特种焊接实训基地。

4、责任与管理共担

在培训基地的管理和责任的承担上,由校企双方共同派员组成培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培训基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共同承担责任。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内涵建设,增强了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升了培训质量。

五、申报单位意见

衡阳作为中部崛起的前沿,又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近年来项目建设积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强劲。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刻不容缓。

我院自成立以来,积极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成果突出。近三年开展的机电、数控、电子等专业的高新技术工种、高级技工和技师技能的提升培训,缓解了衡阳市本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对照人社部函【2012】88号文件《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院符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申报条件,现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提出申报,请予审批。

第三部分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办学特色概述 (1)培训内容市场化

首先是在专业设置上,按照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经过市场调研分析,设置了9个系和25个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紧扣本地市场需求,与本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各有亮点。

其次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在由行业协会专家、合作企业高技能能手以及本院骨干教师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产业发展前景和技能人才需求,通过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设置专业和专业教学计划,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再次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技工、高级技工以及技师等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职业岗位技能求为标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设置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培训模式多元化

学院一贯坚持全日制职业教育与社会和在职职工培训共抓并举的办学原则。为了满足衡阳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院积极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

从时间长短上分:有短至一周的短期培训,有以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等为期限的中期培训,也有一年半、两年、三年的长期培训;

从培训层次和技能的提升层面上分:有针对普通技术工人的培训、高技工的培训和对技师的培训;

从培训与岗位的关系来看,有岗前、岗中(在职职工)和岗后(下岗后通过培训再就业)培训;

从培训主体上看,有与衡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社会劳动力培训,也有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

从培训场所上看,有以学院内实训场所和生产实训线为平台的培训,也有以学院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培训;有在教室内的培训,也有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的培训;

从培训的性质和内容上分,有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等。

(3)教学模式一体化

在全日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通过设置模块式一体化课程,编写一体化专业教材,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分期分批的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实践,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实践培养,另一方面从企业聘任技术能手,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培训之后到学院任教,通过这两项措施,我院“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学场所上,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离的固有模式,将理论教学搬进了实训工厂,同时将实践教学搬进了课堂,使二者有机融为一体。

8 (4)校企合作常态化

一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作用。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了《衡阳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和《衡阳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制度》。校企合作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

二是建立了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是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与管理共担,“责、权、利”相统一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四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项目背景

1、衡阳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 为我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

(1)衡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市的优势初步形成。衡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中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了管材及深加工、输变电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汽车及零配件、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品开发六大支柱工业产业,工业振兴衡阳经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2)扩大投入与调整产业结构并重。衡阳是国家计划振兴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城市,也是“大湘南”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基地。

“十一五”以来,衡阳市坚持扩大投入与调整产业结构并重的方针,把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用高新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提高行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已建成的重大项目主要有:安徽合力衡阳(南方)工业车辆制造基地、南方互感器1000KV互感器项目、风顺车桥变风器生产基地、浙江金星叉车基地、特变电工衡变公司二期技改工程、亚新科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第一期工程、长宏锅炉年产12000蒸吨锅炉项目、天雁机械50万台增压器工程等。衡阳不断增长的地方经济实力为我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了基本保障。

(3)衡阳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提质增速。我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工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增加,速度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48.13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增加值228.28亿元,增长41.5%;由于富士康等外向型企业产能形成,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加快,同比增长30.6%;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活力的提质增速为我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4)衡阳市委市政府打造衡阳“技师城”的大政方针,为我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我市“四化两型”建设,为衡阳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衡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衡阳地域优势及产业优势,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打造衡阳“技师城”的战略,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实现衡阳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我院现已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打造衡阳“技师城”的排头兵,为我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5)“1234”工程为我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衡阳“十二五”期间将围绕打造千亿行业和先进装备业基地目标,实行“1234”工程,即:把握一条主线,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培育两个经济发展点,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9 围绕三个重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突出四项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拉动战略,加大改制重组力度,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机械工业大跨越、大发展。

衡阳“十二五”主要工作之一是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做强做大以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大型冶金矿山设备产业,努力打造国家输变电产业基地、中南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华南大型铸锻生产基地、南方电瓶车生产基地。同时加紧与中国至德集团、万德集团和上海复兴集团的联系、沟通,使三大集团尽快进驻衡阳。

“十二五”期间,衡阳将要形成以衡钢、特变电工、亚新科、中钢衡重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以富士康、中兴、欧姆龙等为龙头的千亿云谷基地,以衡阳核电、太阳光伏电站及非晶硅薄膜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及核工业,以水口山有色、中国五矿等为龙头的矿产品开发及加工,以中建材、衡利丰陶瓷等为龙头的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急需大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我院建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

2我市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与我市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现状

最近三年我市高技能人才现有人数分别为:0.69万人、0.83万人、1.17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数分别为:2.07万人、2.69万人、3.51万人;高技能人才缺口数分别为:1.38万人、1.86万人、2.34万人;我市现有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5所(衡阳技师学院、湖南高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学院等、湖南科技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输出人数分别为:1.0万人、1.09万人、0.99万人,两者对比,我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缺口分别为:0.38万人、0.81万人、1.29万人,高技能人才缺口数年均0.83万人,年均增长率120%;具体分析数据详见下表: 数据说明:

(1)工业发展现状数据来源:衡阳市统计信息网数据发布

(2)全市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714万人,按年递增率5.26%计算(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衡阳市通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3)劳动力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总数中大于60岁的比例为13.5%小于16岁的比例为25.4%估算,适龄劳动力比例61.1%估算(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衡阳市通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4)具有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具有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计算(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衡阳市通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5)高技能人才数据来源:2010年6月9日衡阳日报《构筑技能人才高地,服务衡阳经济发展》报道:全市现有高级工高技能人才8286人;并按照人均产值增长率估算。

(6)高技能人才缺口数据来源:根据育惠教育网《衡阳高考 湖南技能人才缺口达40万 高职中职将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文中数据:省经信委对企业用工情况专题调研显示,我省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其中焊工、起重工、钳工等人才的供需比为1:10;本文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取值:1:2;

(7)我市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现状分析以及数据来源: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当前衡阳市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问题》文中数据, 2010年,衡阳市各类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约5.25万人,比上年增长1.7 %;其中中职人数与高技能人才数的比例为4.8:1,即高技能人才数为1.09万人。

(8)我市现有中钢衡重、富士康、中兴、欧姆龙、特变电工(衡阳集团)、亚新科(南

10 岳电控)、华菱管线(衡阳钢管厂)、风顺车桥、水口山矿务局、二七二厂、湘衡盐矿、衡阳金杯电缆、衡阳恒飞电缆、长宏锅炉、天雁机械、泰豪通讯、衡阳仪器仪表、衡阳北方光电、衡阳镭目科技等大中型企业,其高技能人才需求数与缺口数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等领域。2012-2014年我市上述大中型企业所需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技能人才数分别为:980人、1250人、1640人,所需数控加工专业人才人数分别为:514人、658人、816人,所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别为:545人、765人、1063人,年递增率均在30%以上。

3、我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专业

根据衡阳“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按照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经过市场调研分析,专家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等三个专业为我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点建设专业。

(三)工作基础

1、管理规范

系是学院的二级管理机构,是学院的办学责任主体,在学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落实专业建设规划,负责教学与培训、校企合作、科研活动、学生管理、招生与就业的具体实施,保证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系可以根据学院的相关政策制度制定适合本系部实际情况、有利于本系发展的实施办法,但不得与学院政策制度相抵触。

每个系配备一名党总支书记,系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若干干事,共同组成系管理机构。系实行主任负责制。

(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我院于1988年开始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是我院骨干专业。本专业在2006年被湖南省劳动厅评为精品专业,并在2009年被人社部指定为全国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我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属于电气系的两大重点专业之一。电气系为了规范对本专业教学的管理,根据学院相关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系部管理制度与措施与办法。主要有:《电气系教学与培训工作规程》、《电气系财产管理制度》、《电气系财务收支管理办法》、《电气系风险预警办法》、《电气系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计划、一体化教案编制规程》、《电气系教师量化考核与奖励办法》、《电气系学生与培训学员管理办法》、《机械系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 (2)数控加工专业

我院于1998年开始开设数控加工专业,是我院机械制造类专业中建设的重点专业。本专业于2007年被湖南省劳动厅评为精品专业。

数控加工专业是我院机械系重点骨干专业,机械系为了规范对本专业教学的管理,根据学院相关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系部管理制度与措施与办法。主要有:《机械系教学与培训工作规程》、《机械系财产管理制度》、《机械系财务收支管理办法》、《机械系风险预警办法》、《机械系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计划、一体化教案编制规程》、《机械系教师量化考核与奖励办法》、《机械系学生与培训学员管理办法》、《机械系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等。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我院于1994年开始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我院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建设的骨干专业。本专业在2008年被衡阳市劳动局评为精品专业,并在2010年被人社部指定为全国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学院。

11 我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属于电气系的两大重点专业之一。电气系的管理制度与办法见第一部分。

2、培训能力

我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都具有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的培训场所以及设施设备。其培训场所的建设和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与维护都统一执行学院的相关安全制度。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近三年年均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528人,其中高技工115人,所占比例为21.7%;专兼职教师32人,师生比1:16.5。

数控加工专业近三年年均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536人,其中高技工156人,所占比例为29.1%;专兼职教师31人,师生比1:17.3。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近三年年均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380人,其中高技工100人,所占比例为26.3%;专兼职教师21人,师生比1:18.1;

三个专业最近三年面向合作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3280人次。三个专业分别拥有与经济发展急需、短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特色专业(职业)相匹配,年培训能力在1500人次以上的实训装备。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校内拥有独立的实习工厂一栋、钳工实训场2个,分别用于机电设备安装、机电设备维修、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和钳工实训,拥有与合作单位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校内各主要实训设备总价值1686.3万元。主要包括: THSMS-D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高级实验装置(西门子S7-300)15台(套),主要用于集大中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模块、SET7 V5.2编程软件、WINCC组态软件、MCGS工控组态软件、模拟控制实验板、实物等于一体; THMSRX-3型EM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生产线实训系统(八站)1套,主要综合了实际工业产中大量应用到的复杂控制过程的教学培训装置;各类型的实训与考核装置56台套,可以满足《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传感器检测与转换技术》等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各种规格型号的普车、铣床、数车128台,主要用于普车、铣工和数车培训;不同型号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8台,主要用于数控加工实训;电工电子实验实训桌72台。

数控加工专业拥有独立的校内实训工厂两栋,拥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三个,校内各主要的实训设备总价值2167余万元,钳工和装配钳工工位460个。拥有不同规格和型号的数控车床31台、主要用于数控车削技能实训及考核;拥有联想T系列数控仿真系统200套、数控仿真软件170节点,主要用于数控编程及仿真加工教学与实训;拥有数控铣床6台,主要用于数控铣技能实训及考核;拥有不同型号的加工中心8台,主要用于加工中心技能实训及考核;拥有车削中心1台,主要用于车、铣复合加工技能实训;拥有拥有数控原理示教机4台,主要用于数控编程实训、数控机床结构与原理、数控机床电气维修教学与实训;拥有钻床6台,线切割机床5台,电火花加工2台,二维测高仪1台,螺杆空气压缩机1台等等培养本专业高技能人才所必须的设施设备(各专业的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详细情况见附件5)。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拥有各类实训室、工作室11个,主要实训设备总价值310万元。具体包括:电工电子实训室2个,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检测及电工电子实验;电工技能一体化工作室1个,主要用于电工技能训练能完成六个电工相关工种的典型工作任务;电子线路装接室1个,主要用于电子线路安装与排故;家电实验室2个,主要用于家用电器检修;制冷实训场1个,主要用于制冷设备检修;通信实验室1个,主要用于手机检测与维修;电子绘图室2个,主要用于SCH和PCB;电子控制实训室1个,

12 主要用于自动控制与单片机开发。

3、师资队伍

(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目前,本专业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现有专兼职教师32人,其中高级讲师5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6人,高级技师7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与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为46.4%(总人数为28人),硕士研究生2人,聘请行、企业兼职教师6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5人;师生比: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培养。近二年共组织了6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选派14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二是从企业聘任了6名技术能手到校任教。通过以上措施,本专业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7.5%,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占47%,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问题。

(2)数控加工专业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现有专兼职教师31人,其中高级讲师6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5人,高级技师5人,硕士研究生2人,来自校企合作企业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兼职教师4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8人,高级考评员4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与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为:48.4%。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培养。近三年共组织了11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选派12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二是从企业聘任了6名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技术能手到校任教,聘请了艾爱国、董日中、周耀隆、何江波4位技能大师为客座教授。通过以上措施,本专业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7.1%,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为45%,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问题。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合理。现有专兼职教师21人,其中高级讲师5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4人,高级技师3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与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为77%(总人数为18人),硕士研究生1人,聘请行、企业兼职教师4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3人。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培养。近二年共组织了5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选派11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二是从企业聘任了4名技术能手到校任教。通过以上措施,本专业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85.7%,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占46%,较好地解决了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问题。

4、校企合作

学院秉承“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三个“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融入行业、企业、园区,主动承接订单培养任务。与亚新科(南岳)、特变电工(衡阳)、衡阳镭目科技、中钢衡重、华菱管线集团、富士康集团(衡阳)、欧姆龙集团(衡阳)、衡阳风顺车桥以及长沙三一重工、湘潭电机等大中型企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为广大毕业生开辟了顺畅的就业通道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三年来,订单定向培养3135人,“订单式”培养的比例占在校生的53.7%,学校开设了诸如“特变电工班”、“亚新科班”、“湘电班”等企业冠名班。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录取率在95%以上。

我院为了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制定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以及人才评价和使用

13 上,采取了共同确定标准和方案的合作模式。 (1)机构健全,经费支持,保障有力

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制度》。校企合作有计划,有总结,有考核。 (2)形成机制,有效运行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二是建立了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机制。三是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与管理共担,“责、权、利”相统一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三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三个重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以及主要合作项目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我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非常有成效,先后与特变电工(衡阳)、三一重工、湘潭电机等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章办事,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以及人才评价和使用上均由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共同确定标准和方案;近三年共选送14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共同开发专业核心教材5本。

数控加工专业: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先后与亚新科(衡阳)、新衡纺织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章办事,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最近三年本专业先后派出11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从企业聘请6名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与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还与亚新科衡阳公司共同开发油泵的扭距凸轮、限位块等高精度配件加工技术,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并将亚新科南岳衡阳公司油泵壳体生产线引入学校,年产值达50万元。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我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办学,先后与衡阳镭目科技、中钢衡重、富士康集团(衡阳)、欧姆龙集团(衡阳)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章办事,主要从订单式培养、定向委培到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探讨共同派员共同参与培训和教育高技能人才,本专业骨干老师与企业资深专家、技能能手互评互聘,学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先进生产经验相互共享等多方面进行了合作尝试。

二、项目实施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一)项目实施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按照《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衡阳“十二五”教育规划的要求,坚持“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四化两型”建设为宗旨,充分发挥学院在打造“衡阳技师城”的排头兵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开放办学,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常态化,专业设置市场化,课程建设岗位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师队伍“双师”化,实习实训生产化、就业单位定向化和培训种类多元化等办学特色做文章,以项目建设促管理、促发展、促质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为培养“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高技能人才,推动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

2、基本思路

以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要求为准绳,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核

14 心,以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衡阳“3园1区”企业为依托,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以3个重点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核心,以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为切入点,在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以及能力评价方面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提炼培训基地工作经验。 (1)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衡阳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求,紧依托亚新科(南岳)、特变电工(衡阳)、衡阳镭目科技、中钢衡重、华菱管线集团、富士康集团(衡阳)、欧姆龙集团(衡阳)以及长沙三一重工、湘潭电机等知名企业,突破传统的培训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体化教学等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找准校企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院和企业融为一体,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共同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

坚持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各专业与对口企业的紧密联系制度,使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生产实践对接;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为目标的项目课题研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同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模拟教学系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科学制定并落实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选送骨干专业教师同类院校或培训机构进修深造。学习引进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轮流实习制度,实现实习任务与专业教学的有效对接,增强教师的企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改善专业教师结构,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的比例;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或请企业及职业教育专家来校授课,引导教学研究的开展。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研发,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强一体化教师培养与转化工作,明确目标,建立“一体化教师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一体化教师的比例。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一体化教师考核和评价制度,加大对骨干教师、品牌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加大对一体化教师在课时津贴和福利待遇上的正常倾斜力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3、建设原则

(1)四方共建的原则: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四方联动共建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国家和省市“十二五发展纲要”,结合衡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要求,对建设项目科学规划、分步推进、逐项建设,合理分配项目资金。

(3) 基础建设与内涵建设共抓并举的原则:一方面要以构建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基础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大对实习实训设备以及实训室、技能工作室建设装备的投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主动应对社会需求,产教结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地方经济。

(4)专款专用、全程监控的原则: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规划、立项、申报、审批、设计、招投标、建设经费预决算、工程项目验收等法律法规,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5)坚持多元培训与学制教育同抓共建的原则:对现有办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整

15 体配置,节约管理成本,盘活教学资源存量。

(二)项目实施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我院按照人社部[2012]8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制定总体目标如下:

以衡阳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与培训宗旨,在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等方面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迅速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衡阳市乃至全省、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1)围绕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三个专业,在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方面逐步构建起完备的培训体系。

(2)抓住政策优势,拓宽培训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使培训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强规模化、系统化培训能力,年培训人数达4500人以上. (3)逐步探索适应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规律,提炼出工作经验,为推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阶段目标

2012年5月—2013年5月(阶段目标)

(1)培训模式改革

本阶段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在培训模式的改革上,针对在职职工、下岗职工等所开展的社会培训,主要尝试适应本地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采用机制灵活的(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培训内容可简可繁,培训场所可在校内可在校外,培训层次可低可高等)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模块式学习包3-5个;针对全日制职业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知、明、行、习” 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做结合” 等途径,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与一体化教学相匹配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改革,并在三个重点专业初步尝试因材施教、分层次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2)办学模式改革

在办学模式上极力促进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则紧扣时代脉搏,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校企合作的内容和结构,建立起可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起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总结和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3)重点专业建设

三个重点专业合计计划开发教材 6 本,新建实训室、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实训场地共5个,新建立数字化培训基地和网络学习平台3个;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5-6家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建校企共同培养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选派18名年轻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5名教师参加教学教研进修,从校企合作企业选聘专家11人担任兼职教师,年培训专业人才在4500人次以上,其中高技工1620人以上,所占比例36%。

2013年5月—2014年5月(阶段目标)

(1)培训模式改革

本阶段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在培训模式的改革

16 上,针对在职职工、下岗职工等所开展的社会培训,不断完善上述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新的模块式学习包3-5个;针对全日制职业教育学生,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完善和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与一体化教学相匹配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改革,完善和推广因材施教、分层次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2)办学模式改革

在办学模式上继续大力促进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在创新教育内容方面不断完善动态课程体系的建设机制,进一步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校企合作的内容和结构,完善课程设置的全面优化;在考评体系和经验总结方面,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和进一步提炼与推广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3)重点专业建设

三个重点专业合计计划开发教材 6本;新建实训室、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实训场地共3个,新建立数字化培训基地和网络学习平台3个;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5-6家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建校企共同培养的“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选派青年骨干教师20人参加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实训,选派6人参加教学教研进修,从校企合作企业选聘10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年培训专业人才在4700人次以上,其中高技工不低于1680人,所占比例35.7%。

三、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及内容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 说明

项目组构成:主要指建设本专业(职业)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

建设目标:按照本通知“项目产出”来制定,要用数据来设计可量化、可监测的指标。 预算安排:围绕本专业(职业)建设内容需要,按照500万元资金额度,划分预算资金。 项目组构成

项目负责人:尹南宁

项目组成员:周文武 陈明(注:特变电工专家) 唐中武 资春德 许泓泉

建设目标

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 计划投入5万元,与衡阳市5家以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探讨高技能人才的多元化培训模式。2012-2013,在原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与湘衡盐矿、中钢衡重、金杯电缆3家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2013-2014,与华菱管线衡阳钢管厂、风顺车桥、长丰六合3家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 计划投入10万元,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教授共同参与下构建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2012-2013,邀请陈明(特变电工生产部部长)、张忠贤(湖南工学院机电专业副教授)参与我专业动态课程体系的建设;2013-2014,邀请杜开发(镭钼科技高级工程师)、黄鑫(三向公司技术总监)、王伟元(衡阳钢管厂电气工程师)对我专业已经建立的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

3. 计划投入10万元,与行业、企业接轨,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教授共同参与下,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和模块式学习包。2012-2013,在企业、行业和院校专家教授的共同参与下开发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机修钳工》、《组合机床操作工》等培训教材;2013-2014,开发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电线电缆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培训教材和模块式学习包。

17 4. 计划投入15万元,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师生比达到1︰14,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达到25%。2012-2013,选派5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并从湘衡盐矿、金杯电缆等企业聘请3名以上技术专家到校作为实习指导教师;2013-2014,选派4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再从长丰六合、华菱管线衡阳钢管厂、风顺车桥等企业聘请3名以上技能高手到校作实习指导教师。

5. 计划投入115万元,建设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并能体现企业生产真实场景的一体化培训实训室2个和新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4个。2012-2013,新建PLC与变频技术工作室;并建立特变电工变压器制造和湘潭电机实训基地;2013-2014,新建机械装调技能训练工作室,并建立衡阳钢管厂电气传动和镭钼科技电气控制技术实习基地。

6. 计划投入5万元,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培训基地评价与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2012,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多元化的《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电线电缆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考核体系;2013-2014,完善本套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1. 计划投入10万元,建立“数字化培训基地”,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使基地学习和网络开放学习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及时更新。2012-2013,将《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组合机床操作工》、《电线电缆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变电设备安装工》等培训的主要课程电子文档、教学视频、考核方案上传到校园的网络学习平台;2013-2014,完善校园网络学习平台。

2. 计划投入5万元,通过学制教育、社会培训达到年培训专业人才1200人次,其中高级工培训人数480人以上,占总培训人数40%以上。2012-2013,加强校企合作,增加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数量,提高人才培训质量;2013-2014,加强与区域内行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培训相关专业内相关工种的培训。

3. 计划投入10万元,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培训和实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2012-2013,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1个以上的新产品,与合作学校共同开发一个以上的新课题;2013-2014,力争再开发一个以上的新产品和一个以上的新课题,并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新产品和新课题的开发,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三、提炼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经验

计划投入5万元,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做法,为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2012-2013,初步提炼规范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验和做法;2013-2014,完善和推广培训的工作经验,使培训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 说明

建设内容一:本专业(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技能评价等内容来制定,并确定每一的验收要点。

建设内容二: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本专业(职业)的培训能力,重点围绕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在师资、装备、实训等方面提升培训能力来制定,并确定每一的验收要点。 建设内容三:通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工作,形成培训基地建设的规律性、创新性的成果。

建设内容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8 1. 适应本地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采用机制灵活的(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培训内容可简可繁,培训场所可在校内可在校外,培训层次可低可高等)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2.适应于企业需求并适合培训学员发展要求且在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下的新型动态调整课程体系;

3.与市场接轨,在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下,开发适合学员“工学交替、学做结合”的培训教材;

4.建立一支“双师”型具有“一体化”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培训师资团队

5.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并能体现“培训场景工作化”的真实的一体化培训装备 6.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培训基地评价与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等形式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2012.5-2013.5验收要点:

1.1校企合作委员会探讨多元化培训模式的相关会议记录; 1.2岗位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1.3企业对培训技术人员要求调查表;

1.4多元化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考核标准、考核办法;

1.5培训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考勤表、考核表、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计划与实施的文件记录;

1.6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员参加技能竞赛记录;

1.7培训教学照片、视频等素材、学员平台学习活动计划及记录; 1.8培训辅导资料。

2.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调研报告和研讨记录; 2.2多元合作制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发实施方案; 2.3校企合作企业员工相关工种中、短期培训课程体系; 2.4职能部门组织的行业内中、短期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2.4电子文档及文本; 2.6实施效果评价书。

3.1新的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开发的申报表; 3.2新的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建设交流会记录; 3.3新的工学结合的教材阶段性评审报告; 3.4新的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校稿与评审记录;

3.5新开发的工学结合教材:《机修钳工》、《组合机床操作工》。 4.1师资业务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奖励办法以及获奖者名单; 4.2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与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的比例要达到48%以上;

4.3校内“一体化”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实践或者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的培训记录和笔记;校外兼职教师理论知识培训记录和培训内容教学计划与实施过程记录;

4.4选派5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并从合作企业新聘请3名技术专家到校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关报告和记录。

5.1新建一体化实训室达到1个:PLC与变频技术工作室;

5.2新增新技术、新工艺年培训工位200个,实现年培训工位1500个; 5.3实训场地企业管理模式方案; 5.4开发一体化教学课题; 5.5实训考核实施计划;

5.6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准员工培训计划。

19 6.1新建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6.2新建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评价方案; 6.3培训学员考核表; 6.4培训学员技能鉴定表; 6.5企业对培训学员的考核评价表;

6、社会对培训学员的评价调查报告。 2013.5-2014.5验收要点

1.1校企合作委员会总结和评价多元化培训模式成效的会议记录; 1.2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实施过程记录以及培训工作总结等证明材料; 1.3培训讲义或课件、培训场所使用登记表、培训师资考勤表;

1.4培训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考勤表、考核表、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计划与实施的文件记录;

1.5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员参加技能竞赛记录;

1.6培训教学照片、视频等素材、学员平台学习活动计划及记录; 1.7培训辅导资料。

2.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调研报告和研讨记录; 2.2多元合作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发实施方案; 2.3校企合作企业员工相关工种中、短期培训课程体系; 2.4职能部门组织的行业内中、短期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2.5电子文档及文本; 2.6实施效果评价书。

3.1新的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开发的申报表; 3.2新的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建设交流会记录; 3.3新的工学结合的教材阶段性评审报告; 3.4新的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修定与评审记录。

3.5新开发的工学结合的教材:《电线电缆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4.1专业师资业务培训计划;

4.2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与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4.3校内“一体化”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实践或者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的培训记录和笔记;校外兼职教师理论知识培训记录和培训内容教学计划与实施过程记录;

4.4选派3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并从合作企业新聘请2名技术专家到校作为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关报告和记录。

5.1新建一体化实训室达到1个:机械装调技能训练工作室,; 5.2新技术、新工艺年培训工位300个,实现年培训工位1800个; 5.3不断完善的实训场地企业管理模式制度; 5.4不断完善的优质一体化教学课题; 5.5不断完善的实训考核制度;

5.6不断完善的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准员工培训方案。 6.1不断完善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6.2不断完善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评价方案; 6.3培训学员考核表; 6.4培训学员技能鉴定表。 6.5企业对培训学员的考核评价表;

20 6.6社会对培训学员的评价调查报告。 建设内容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1、 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实行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专业课题、职业鉴定等多种合作项目;

2.实行专业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轮训,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育进修,提升一支师德高尚、能干活、会教学、懂管理的“一体化”教师团队;

3.深化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设备(生产线),开发新的实训基地;

4.由“送进来”转变为“送进来”“走出去”;由面向学生转变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企业员工、农村劳动力、下岗人员等多种群体;由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等方式的培训,提高基地培训能力。

2012.5-2013.5验收要点

1.1培训员工的详细资料; 1.2技术开发协议书;

1.3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相关资料; 1.4专业课题开发研讨会座谈记录; 1.5职业鉴定详细记录和资料。

1.6建立起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机构、办公场所、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体系等。 2.1教师企业轮训制度与具体的实施方案; 2.2机电专业教师企业轮训计划;

2.3企业师资培训协议,企业轮训记录、企业轮训体会; 2.4企业实践培训记录;

2.5企业兼职教师名单及担任培训课计划表; 2.6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培训课情况统计表; 2.7企业兼职教师聘书。

3.1新建实训基地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书;实训基地新增2个:并建立特变电工变压器制造和湘潭电机实习基地;

3.2《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建设管理方案》; 3.3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教师轮训记录; 3.4校外实训基地接收实训学员实训记录; 3.5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毕业学员情况表。

4.1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工种等详细资料;

4.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部门、培训时间、培训工种等详细资料; 4.3下岗人员培训组织部门、培训时间、培训工种等详细资料; 4.4培训人员技能鉴定详细资料。

4.5培训人员技能鉴定详细资料,年培训人数达到1200,其中高技工480人以上,占比40%以上。

2013.5-2014.5验收要点

1.1培训员工的详细资料; 1.2技术开发协议书;

1.3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相关资料; 1.4专业课题开发研讨会座谈记录; 1.5职业鉴定详细记录和资料。

1.6不断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机构、办公场所、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体系等。

21 2.1不断完善的教师企业轮训制度与具体的实施方案; 2.2机电专业教师企业轮训计划;

2.3企业师资培训协议,企业轮训记录、企业轮训体会; 2.4企业实践培训记录;

2.5企业兼职教师名单及担任培训课计划表; 2.6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培训课情况统计表; 2.7企业兼职教师聘书。

3.1新建实训基地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书;实训基地新增2个:华菱管线衡阳集团电气传动和镭钼科技电气控制技术实习基地; 3.2《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建设管理方案》; 3.3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教师轮训记录; 3.4校外实训基地接收实训学员实训记录; 3.5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毕业学员情况表。

4.1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工种等详细资料;

4.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部门、培训时间、培训工种等详细资料; 4.3下岗人员培训组织部门、培训时间、培训工种等详细资料; 4.4培训人员技能鉴定详细资料。

4.5培训人员技能鉴定详细资料,年培训人数达到1200人,其中高技工480人以上,占比40%以上。

建设内容三:提炼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经验

1、 培训模式创新

2、 完善管理与监控体系

3、 与市场“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培训体系

4、 培训装备

5、完善“一体化”教师培训团队

6、开发先进性、实用性、操作性的培训教材

2012.5-2013.5验收要点

1.1新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以及实施方案、实施过程监控记录;

1.2制定培训班学员基本情况登表、每个培训班学员构成分析报告、开设的课程模块、教学实施方法和途径、教学运行阶段(中期和结束共2次)分析报告、学员考试试卷、学员成绩表、学员成绩分析、每个培训班培训总结等(每个班装订成册); 1.3每个培训班师资配比、实训条件分析报告;

1.4校企合作企业对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经验的总结; 2.1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教学培训管理制度; 2.2检查质量监控体系和督导制度; 2.3检查质量评价体系; 2.4检验质量管理成效;

2.5培训督导机构的职责规范、办公室设施和建制、奖惩机制、督导办法和实施方案以及督导效果的跟踪、评价记录以及网络监控体系的建立等。 3.1校企合作培训机构和相关的管理制度; 3.2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培训方案; 3.3企业对培训员工的评价报告; 3.4培训员工上岗跟踪调查报告。

22 4.1新增培训装备的市场调研报告和使用效率、效果评价;

4.2新增一体化实训室的市场调研报告、使用效果评价以及建设过程、建设经验总结; 4.3新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办法、措施以及使用效果评价。

5.1新建“一体化”教师培训方案、激励机制、奖励办法以及效果评价机制; 5.2一体化教师教学、教研、培训成果记录; 5.3对优质一体化教师的特殊奖励政策。

6.1多方合作制定开发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实施方案以及开发过程记录;

6.2培训教材使用后,培训效果评价记录。 6.3教材选用情况分析;

6.4培训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程表等教学文件。

2013.5-2014.5验收要点

1.1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学员年龄层次、学历水平、进企业工作经历等基本素质与培训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报告与记录;

1.2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科学方法,通过两年建设,探索总结出不同素质的学员所对应采用的培训包或不同模块教学或称培训体系;

1.3进一步完善新培训模式的经验总结和效果评价记录; 1.4培训工作总结,创新培训模式成果材料; 1.5培训学员典型事迹; 1.6经验交流相关资料; 1.7基地建设项目自评报告。

1.8聘请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对新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和经验总结。 2.1不断完善的各项培训制度汇编; 2.2培训成本核算;

2.3检查质量监控体系和督导制度; 2.4检查质量评价体系; 2.5检验质量管理成效;

2.6不断完善培训督导机构的职责规范、办公室设施和建制、奖惩机制、督导办法和实施方案以及督导效果的跟踪、评价记录以及网络监控体系的建立等。 3.1校企合作培训机构和相关的管理制度; 3.2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培训方案; 3.3企业对培训员工的评价报告; 3.4培训员工上岗跟踪调查报告;

3.5提炼四方共建培训体系的融合助推经验等。

4.1进一步提炼新增实训装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评价;

4.2进一步提炼新增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经验和完善过程与完善经验的总结; 4.3进一步提炼新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措施、办法以及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评价。 5.1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师培训方案、激励机制、奖励办法以及效果评价机制; 5.2一体化教学、教研、培训成果; 5.3对优质一体化教师的特殊奖励政策。

6.1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多方合作制定开发工学结合的培训教材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的记录;

6.2进一步提高新的培训教材使用后的培训效果,相关的效果评价记录。

23

四、主要保障措施

说明: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总体架构、基本职责、人员组成、责任分工以及考核奖惩措施等。

保障机制:项目建设的培训机制、管理机制等。

经费保障:包括中央财政补助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地方、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方面的经费筹措措施,以及其他方面的物质条件。

管理机构

一、项目建设的管理机构、职责、分工与考核奖惩措施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学院将另行成立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办公室”、“重点专业项目建设工作小组”、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和“项目建设督查组”,学院院长对建设工作负总责,各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对其承担的项目负责。

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吴瑞祥(院长) 副组长:唐远春(党委副书记) 陈智群(副院长) 成 员:廖与飞(高教所所长) 钟振坤(教务处处长) 罗 辉(人事处处长) 罗 琪(机械系主任) 雷国阳(实习工厂厂长) 尹南宁(电气系主任) 向清然(模具系主任) 张 诚(就业办主任) 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进度、建设投资及建设效益。

(2)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每年按时将上项目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及建设效益等情况形成报告,上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

(3)接受人社部、财政、审计和监察等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建设效益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审计。

2.项目建设办公室 主 任:廖与飞 副主任:钟震坤

成 员:邓 菲 陈昌平 陆湘扉 王晓翠 张晓源 主要职责:

(1)负责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日常事务和管理。 (2)协调各重点建设项目组的工作。

(3)负责各级检查、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3.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小组

根据申报书以及实施方案,本项目应分3个重点专业成立建设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三个重点专业所在系的系主任为组长,由合作企业专家、本专业所有专兼职教师构成小组成员。

主要职责:

(1)负责各项目的具体实施。

(2)具体职责由各项目负责人另行制定,报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 (3)按学院项目建设办公室要求及时上报各类材料。

4、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小组

24 组长:唐和平(副院长) 成员:彭玉彬(财务处处长) 谭新明(财务处副处长)

凌润芝(内部审计) 何建荣(主办会计) 张婷婷(出纳) 主要职责:

(1)按照《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方案》要求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方案,提请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审定后,予以实施;

(2)负责安排专人管理、专岗核算,设置专门的部门代码、项目代码及账户,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集中核算;

(3)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本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审核各项目组专项资金的开支合理性;

(4)负责按时编制财务季报和年终决算,按照教育、财政部门要求以报告的形式上报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5)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程序,保证各项目资金使用顺畅、快捷; (6)按要求和规定时间将工作进展情况上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

5.项目建设督查小组 组 长:周险峰 (党委书记) 副组长:唐远春(党委副书记) 成 员:贺炳生(督导室主任) 王元华(纪检监察室主任) 刘忠贤(组宣部部长) 主要职责:

(1)负责检查、督促各项目的实施,协调各项目组的工作;

(2)负责审核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小组按制度规定分项目、分、定期上报的专项资金预算表、、资金使用计划以及资金使用月报表;确保项目建设财务透明,依法依规进行。

二、考核奖惩措施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学院将另行颁布《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办法》以及《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奖惩制度》等文件。对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项目的组织实行奖励,对在建设过程中违规操作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处罚.

保障机制

一、项目建设的培训机构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学院特别针对项目管理队伍组织培训。

1、制定培训计划,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学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度,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2、通过培训,使项目负责人掌握项目建设的程序和内容,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的整体把握能力,加强项目的计划和预算,加强项目的质量控制,合理配置项目资源,降低项目风险。

3、通过培训,使项目管理人员明确职责,按照项目建设实施进度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

25 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学院根据《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88号)等文件,制定《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和《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项目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2.建立项目咨询与保障机制。

聘请市人社局领导和行业知名专家成立项目建设咨询委员会,评价建设方案,指导建设过程,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高效地完成项目建设。

3.建立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制度。

对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管理、资金使用的违纪违规行为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

4.建立项目建设院长负责制。

院长为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对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审核上报,对资金筹措、建设实施、检查验收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实行全过程负责。

5. 制定培训计划,加强项目管理队伍的培训。 6.健全监控机制。

由学院党委、纪委和督导室牵头成立项目建设督查小组,配合项目组做好自我监控。审核项目经费小组报送的分项目、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项目资金完全用于项目建设。对项目建设计划的实施做到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

7.建立奖惩制度。论功行赏,奖罚分明。

经费保障

一、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

1、设立建设资金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2、根据国家有关财经制度和《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2]88号)等文件的要求,制定《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

3、经费使用将严格按照学院《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和《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国家有关财经制度执行,严格财经纪律,专项资金纳入学院财务机构统一管理。

二、建设资金筹措措施

1、坚持“中央财政投入、地方政府配套、学院自主筹措和合作企业投放并举”的思路,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2、中央财政投入500万元,申请衡阳市政府配套资金100万元,合作企业投入3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主要通过学费收入,合作企业投入主要通过重点建设专业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生产性实习和技术服务等筹集,资金也主要用于校企合作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特变电工(衡阳)、亚新科(衡阳)、富士康(衡阳)、欧姆龙(衡阳)、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湘潭电机等长期合作企业目前已计划向学院赞助部分实训设备。

三、经费使用预算

本建设方案预计共投入资金65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5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00万元,企业投入30万元,学院自筹20万元。用于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资金为542

26 万元,占总投入的83.4%;用于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的资金为90万元,占总投入的13.8%,用于提炼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经验的资金为18万元,占总投入的2.8%。其中2013年5月份前投入资金342万元,2013年5月份—2014年5月份投入资金308万元。 27

第四部分 相关制度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施并通过验收,根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并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我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总体目标是:以衡阳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在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等方面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迅速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衡阳市乃至全省、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第三条 我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采取学院、项目工作小组两级管理模式,即学院统筹安排与指导,项目工作小组组织落实与实施,目标分解,责任到人,全程监督、定期考核。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四条 在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下,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学院各领导分工合作,具体责任明确的管理机构,接受上级部门指导,统筹规划和组织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全面负责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决策。

第五条 成立由学院纪检书记为组长,企业专家、纪检监察室、工会、财务及教师代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督查小组,督查监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建设目标的检查和验收,加强项目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监控,并定期向全院通报和公示。

第六条 成立又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实施,制订建设任务书,下达建设任务,配套实施办法,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和协调等工作。

第七条 成立由三个重点专业系部主任负责的各子项目工作小组,明确项目负责制,负责所承担子项目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

第八条 学院各部门同时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按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关建设项目任务进行管理、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第三章 管理制度

第九条 项目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制度。“分级负责”即院长对上级部门负责,各项目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对院长负责,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即建设项目的各子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人,各个责任人必须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第十条 实施建设项目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制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应认真填写各主要环节的过程控制文件,严格执行内部审核制度,其过程控制文件将作为项目建设进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学院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

28

第四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和预期效益等以《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为准,任何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进行局部调整,不影响建设项目的目标、内容变更的,由建设项目小组向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提交书面申请,报经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 各建设项目小组按《衡阳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规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全面制订项目实施计划。

第十四条 各建设项目小组组长应认真制订项目进度计划,并落实阶段工作任务、责任人和协调单位,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监控小组按照进度计划定期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期满,由项目所在部门向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提交项目验收申请报告,由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监控组组织验收。

第五章

绩效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条 各子项目小组组长按规定填写《衡阳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考核表》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对各子项目小组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第二十一条 对于考核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项目小组负责人以及项目主要完成人及其有关人员,学院将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对于考核成绩差,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和验收的,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追究承担该项目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凡涉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重大、原则问题,学院将另行颁布相关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其他未尽事宜,由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商定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012-3-20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人力资源社会

29 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8号)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用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内容。

第三条 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1、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防止分散使用。

2、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3、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学院实行“科学规范、责权明晰、预算管理、运转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健全完善两级财务预算管理基础上,由综合财务稽核处,对学院收支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稽核,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财务收入和支出。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资金预算管理

第五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与建设方向:

1、对应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三个专业,按现代科技发展要求,新工艺新技术应用,相应补充企业生产专用设备、检测设备。

2、对上述三个专业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维护。

3、引进智能导播、课件实时录制,互动式录播及学习管理系统,建立现代化教学及支持弹性学制教育的远程教学系统。

4、支持围绕一体化教学所进行的教师培训、课标、教学任务、教材开发工作。 第六条 项目建设资金是学院财务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必须纳入学院的综合财务收支预算,并严格按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预算进行项目控制,做到专款专用,收支平衡。

第七条 申请使用项目经费必须根据已批准的建设项目申报书,由项目组根据批准的建设内容、可实施的情况和预算额度,提出资金使用申请,报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审批。

第八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及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预算控制数执行,一律不得超预算控制数使用资金;经批准确定的项目建设计划及资金预算一般不得调整,如因客观原因造成建设内容变动确需调整的,应由学院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财政厅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执行;所有调整都必须符合建设项目资金开支范围和相关财务法规制度的规定。

第九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预算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设计划编制,经审核后汇入学院综合财务预算。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级高技能

30 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书》计划执行。

第十一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要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费用发生后要及时核报。

第十二条 项目领导小组和专业项目建设实施小组要按照国家项目投资流程规范阳光操作,主动接管审计、监督,保证项目建设公开、公正、公平。

第十三条 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并保证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要结合国家有关财会法规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2012-3-20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办法

1.项目规划集中研讨、专家指导。紧密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2012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8号)等文件的要求,系统、科学的设计建设项目,聘请行业、企业和教育界专家论证,评价建设方案,指导建设过程,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高效地完成项目建设。

2.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实行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目责任人,根据项目进度要求定期由专家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重要指标。

3.建设进度全程监控、定期督办、检查落实。项目建设督查组对项目建设计划的实施做到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项目负责人汇报建设情况,项目建设督查组汇报督查情况,财务部门汇报资金使用状况,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汇报情况提出下一步建设措施、整改措施和要求达到的建设目标。

4.建设质量公开评比、定期公示、论功行赏。项目建设办室建立项目建设公开评比栏,定期公布各建设项目建设情况,公开评比,并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奖惩制度》论功行赏。

5.项目自评实行中期考核、期末自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中期考核由各项目负责人将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汇报,并接受项目建设领导组和专家的指导意见。期末自评是建设小组对照建设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查漏补缺,在自评基础上申请专家评审,并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改进。

6.项目验收实行分批申报、分项验收。由项目建设办公室按建设计划分批组织申报材料,申请主管部门验收。

7.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

31

2012-3-20

32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基地条件和评审程序

附件2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条件

一、规范管理

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培训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未发生过违法违规事件。

二、培训能力

(一)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满足年培训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培训目标明确,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具有与3-5个经济发展急需、短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特色专业(职业)相匹配的实训装备。

(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不少于30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培训占20%以上。

三、师资队伍

有符合培训要求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师生比为1:16-1:20: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45%以上。

四、与企业合作 与至少5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5个以上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学生实习方案,并与合作企业共建了学生实习基地,聘请技师、高级技师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指导教师。

五、项目产出

(一)构建完备的培训体系。基地建设实施一年后,围绕3-5个专业(职业),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成较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二)提升培训能力。增强规模化、系统化、个性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基地建设实施两年后,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1500人。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条件

一、国家级技能大师的条件

国家级技能大师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工作室日常工作。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获得高技能人才楷模或中华技能大奖称号。

(二)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

(四)依托企业建立工作室,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技能人才比较密集;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工作条件。

二、项目产出

(一)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活动。

(二)建立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

(三)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每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四)将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推广。

(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情况介绍

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情况介绍

一、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攀钢党校)<以下简称学校>是攀钢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是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以来,学校以服务攀钢为宗旨,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攀钢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为发展目标,潜心办学,精心育人,累计培养学历生5万多人,实施各级各类职业培训12万多人次,较好地满足了攀钢发展和中国钒钛钢铁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走出了一条中央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学校是四川省首批4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

学校占地945亩,现有在岗教职工660人,其中具有专任教师310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5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14人,“双师”素质教师83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123人;每年还有外籍教师在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年均实施党员干部培训、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1.5万人次。

设有电子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实训实验部等8个教学系部。

学校以钒钛和钢铁冶金为专业特色,围绕攀钢需求,面向钒钛和钢铁企业开设有采矿、冶炼、金属压力加工、钒钛开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8个专业。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1个,院级特色专业5个;精品课程32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11门;有3项教改成果获省级教改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冶金行业名师2名。

二、公共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在攀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与学校合作建立了较为优越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学校拥有7.5万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场所,建有数控实训加工中心、工业基础自动化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液压实验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中心(室)63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其中,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区域性实验实训基地。另外,学校还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2010

1 年学校相继成为攀钢和攀枝花市省级机修钳工、维修电工、车工等三大专业工种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考点学校和攀枝花市七大人才培训基地。

(一)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

目前,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总值4500余万元,实训教学系统已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集教学、生产、实训和科研于一体的担负学校发展重大任务的教学系统。实践教学范围包括:机械专业、机电专业、轧钢专业、冶金专业、材料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制冷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部分理论和实训教学,承担着全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企业职业培训任务。

实训基地硬件具体情况是:

(1)机械类:普通机床71台,设备种类包括普通车床、铣床、刨(插)床、外圆磨床、平面磨床、滚齿机、摇臂钻床、立式钻床、台式钻床、折弯机、剪板机、锯床等。数控车15台、数控铣床5台、数控电加工中心4台、四轴加工中心2台、数控镗床1台及数控机床综合实验培训系统一套。各类焊机68台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十余台。CAD/CAM实训主要配置相应的数控编程CAD/CAM应用软件、模拟编程教学软件和计算机96套,机床的数量和种类已能满足各类教学和培训的需求。

(2)信息类:功能完善、速度快捷的校园网;实验、实训用计算机800余台。

(3)电气类:“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为国家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高压供、配电(所)系统两套,钳式吊车控制系统一套,西门子、欧母龙、三菱PLC可编程控制器60套,模拟、数字交直流调速器和控制用计算机等设备。

(4)冶金类:铁矿石高温还原炉1套,炼钢连铸模拟演示系统2套,金相显微镜12台,回转式数字粘度计1套,箱式电阻炉3台,茂福式加热炉1套等。

(5)电子类:九合一家电实验台56座、家电演示板20套,制冷实验台12套等。 (6)语言实验室:三个实验室,150座。

(7) 实训场地: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钳工工位260个,机加工工位71个,焊工工位40个,电工工位340个,冷作工工位122个,电子制作工位50个,家电维修工位30个。每个工位均配有配套的设备、工具和量具。

(8)共有38个实验室、5个多媒体教室,各实验室设备技术含量高、台套数多,覆盖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语言实验、计算机实验等。

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及相对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满足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从而也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2 (二)校企共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无私奉献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适应社会职业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特色鲜明、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教学骨干。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开展应用性科研、咨询和服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教学。

实训教学系统现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其中博、硕士生12名,占15%,副教授及高级职称占22%,双师素质教师占60%。

广大教师积极上进,勇于开拓,实训教师在参加各种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及优胜奖。教师勤奋、刻苦、好学,不断根据科技的发展,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肯动脑筋,挖掘设备潜力,对落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既保证了教学,又锻炼了队伍。教学之余,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技术革新。学术研究蔚然成风,教学、科研成果累累。

(三) 实训教学模式、方法研究及改革

1、构筑目标化、模块式实训教学体系

实施目标化、模块式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取不同的模块实施教学。此外,目标化、模块式实训教学体系明确规定了实训教学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于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及业务水平的提高,杜绝了因教师的变动而影响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大大节省了耗材。

2、构建合理的、系统的实训教学模式

在进行专业和基本技能教育时,注意选择那些最基本、最主要、最有用和最能涵盖相关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作为教学内容,避免过滥或过窄,使学生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充实和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

3、以实训教学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探索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新途径 目前我院高职高专实训教学正采用及探索的途径有:

⑴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 ⑵企业、行业参与,做到教、学、做合一。

⑶以科技服务、技术培训为纽带,密切校企关系,促进师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⑷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全方位产、学、研结合。

3 ⑸建立电子、电气研究所。建立生产现场仿真系统,仿真企业、工厂的现场管理、生产及控制。

4、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相应的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是建立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实验实训教师的实验实训指导水平等,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确保实训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四) 职业技能鉴定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自己鉴定6个专业 17个工种,范围涉及机电、电气、计算机、冶炼、轧钢、汽驾等。

近两年我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共鉴定人数6890人次,其中初级613人,中级工6160人,高级工117人。协助集团公司对近万职工进行了职业技能的鉴定;对数千职工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

三、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取得的成就

1、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

学校自办学以来,为攀钢公司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每年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输送约500人左右的高技能人才。

2.对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培训

由于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对员工素质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两年,学校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和管理干部,先后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包括计算机应用,英语等培训。其中,对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规模还是时间都是空前的,学校先后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开办有车工、钳工、电工、冶炼工、轧钢工、铆工、仪表工等十余个工种的脱产和不脱产培训,培训时间从两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培训人数5000余人。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800余人都进行了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经过培训后的职工,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学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还协助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对近3000名职工进行了电工、钳工、焊工、车工、冷作等工种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4、实训基地在学历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

4 我院实训教学之所以取得今天的重大成就和长足发展,完全得力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逐步适应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校至今共培养出机械、电气、机电、冶金、轧钢、制冷、电子、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管理、艺术、环保、旅游等合格人才3万余人,近3年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办了10类培训班次,培养了412名人才,许多学员成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技术能手、技术精英、部门领导等,得到了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好评,为攀钢集团冶金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上一篇:各家银行信用卡对比下一篇:公积金银行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