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方向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转化为指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反思超越自身不合理状态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一个恒久的时代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性发展的终极动力。响应时代呼唤,把握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永葆活力的重要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新的内涵,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系,以及经典作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演进脉络,深入探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动力机制、工作重心、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根本保障等问题,探索性提出了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可行性策略,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要义所在。本文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牢牢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研究主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典型案例,围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探究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贡献与实践探索,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系,搭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二是系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科学凝练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经验教训,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标尺。三是客观全面地深度检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证成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为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搭建可比照的时代坐标和研究标尺。四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多维透析,在根本上厘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工作重心和战略目标,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种清晰的实践向度和务实的工作思路。五是阐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障,在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定位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向度。六是从规范性视角探索分析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具体策略,即凸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质,在不同群体中实施“分众化”的普及策略,打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元网络传播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具有拓展性。本文没有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来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议题,充分借鉴学习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跨学科交流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创新;二是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本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工作重心、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路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长远谋划。唯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化”实、“化”好和“化”牢;三是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文没有囿限于一般的理论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历史跨越到现实实践,引用了一系列经典现实案例作为实证分析,为本文中提出的理论观点提供有力阐释和实践证明,一方面实现了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紧密耦合,同时也构建了由多维具体路径所构成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四是研究方向具有前沿性。本文在阐明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了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战略策略,这对于我们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及科学方法,加快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时代;习近平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区别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经典作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尝试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线

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遵循

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性发展

一、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机制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

三、针对不同对象的分类教育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全面推进

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二、意识形态理想化与世俗化的有机统一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夯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诉求

第二节 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安全屏障

二、应对市场经济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有效策略

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支点

第三节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一、科学把握中国梦内涵的基本前提

二、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工作重心和战略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二、世情党情国情的科学研判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重心

一、增强新闻舆论的大众化宣传功能

二、构建网络媒介的大众化传播机制

三、实现语言表达风格的大众化转变

第三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目标

一、养成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认同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现实关怀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障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一、牢牢把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二、紧紧扣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坚定“四个自信”

三、精准定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六章 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策略

第一节 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质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时代性转化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大众化

第二节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

一、在党员干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在青年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在普通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节 打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网络传播机制

一、塑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平台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话语转换

三、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当代学生论文提纲下一篇:办公系统中计算机信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