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遗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是桃花源福地,徐伯珍、丰子恺故里,这里民风纯朴,重教尚学。汤溪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九峰书院改建而成,浸润着徐伯珍、陶渊明、贯休、陈双田等文人、高僧以及劳模的思想,延续着苦读勤思、以书为乐的学风与品性。建校百余年来,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在汤小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篇:非遗文化论文范文

让“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何把“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使幼儿心里播下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种子,让他们懂得“非遗文化”是我们的瑰宝财富,需要去传承与保护,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化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炙热情怀,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关键词】非遗文化 融入 学前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目前,“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但大多数都是进入中小学校,进入幼儿园的还是非常有限。基础教育阶段是塑造儿童良好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进行非遗教育,可为他们以后将非遗保护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存蓄力量[2]。

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非遗文化”,把“非遗文化”有效融入学前教育,给幼儿从小在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他们懂得“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让“非遗文化”能够薪火相传,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非遗文化”

我国是全世界拥有非遗數量最多的国家,在这些体现着卓越辉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人类智慧的非遗里有多少适合幼儿了解,如何把这最重要的“非遗文化”有序地融入学前教育中,需要我们不断研究。“非遗文化”进入幼儿园,要选择能够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适合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发展的“非遗文化”,确保幼儿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

1.中国剪纸艺术融入教学

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剪纸已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在中国剪纸艺术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老少皆宜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许多幼儿园会给幼儿提供剪刀、画笔、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进行剪、画、折、捏等促进幼儿手指灵活的活动,于是剪纸已成为幼儿教学中的一项内容。笔者曾对幼儿进行剪纸教学,也多次观摩过幼儿的剪纸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会引入“非遗文化”,只是进行技巧的讲授,强调剪纸的方法和步骤。有的教师会提到剪纸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也只是让他们浅显地了解没有深入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讲怎样去剪,因为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不仅仅是技巧,而是其中的文化内涵,把图案的由来、象征、意义及背后的故事讲给幼儿,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学习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剪纸教学过程中,应该先带领幼儿欣赏民间剪纸艺术,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鹿是中国传统习俗中代表祥瑞的动物,而鹿与“禄”谐音,象征着福气、福运。猴子也是民间禄文化的典型代表,因为猴与代表官爵的“侯”谐音,所以民间图案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只猴身上挂印骑着快马被一只蜜蜂狂追的形象,名曰“马上封侯”[3]。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会幼儿剪,还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知识性,潜移默化地把剪纸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2.民间文学融入教学

《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交际工具,为了更好地加强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园会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如给幼儿讲故事,提供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谣、故事、绘本等有趣的图书,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的儿童读物种类繁多,在挑选读物时,往往忽略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它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包括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以及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将这些民间文学宝贵的财富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去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去体会民间文学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民间文学占230项,包含童谣(北京)、谚语(沪谚)、民间传说等,将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学融入教学里面,能让朗朗上口的童谣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充满智慧的谚语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能让优美的传说故事引导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扩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之美,这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3.传统音乐、传统戏剧融入教学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现在,幼儿园都设有音乐课,积极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带领幼儿学习优美的儿童歌曲,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的内容。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在中国也有着久远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幼儿聆听欣赏可以培养审美兴趣,愉悦身心。笔者认为,适当加入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的欣赏课是极有必要的。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人们对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关注度不高,有些幼儿张口就能唱许多首流行歌曲,但是对于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却是很少听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传承自己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不能让这些瑰宝,逐渐消失。在幼儿教育中,增加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的欣赏课,陶冶幼儿的心灵,感受传统音乐、戏剧的美,让传统艺术继续发光发亮。

4.融入地方有特色的“非遗文化”

我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各个地方还有各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也适合融入学前教育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地方性特色,选择贴近幼兒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的“非遗文化”,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继承发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家级非遗湖北评书、东北二人转、四川扬琴、山东落子、宁夏小曲、苏州评弹等。

二、促进“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策略

“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进去。要做好这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提高幼儿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

现在,幼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还有待提升,要加强幼儿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拓宽视野。应该把对幼儿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列入日程,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学习,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教师具备这样的素养,才会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2.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归纳起来,学习动机在旁观年纪必须防止被动状态,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兴趣的基础上,它的表现必须保持广泛性和多样性。”[4]教学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让幼儿喜欢,因为喜欢才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才会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注意要给幼儿营造舒适的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游戏、趣味语言、示范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开设家长培训课程

很多家长反映,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也只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的方式了解一些。幼儿的教育是需要家、园共同配合,要全方位给幼儿创造学习环境。幼儿园可以开设一些家长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让家长逐步了解并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使家长和幼儿共同投入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学习互促进,形成良好氛围。

非遗融入学前教育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内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举国上下保护和继承非遗的今天,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了解“非遗文化”,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互动的方式感受“非遗文化”,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引导幼儿认知、热爱、学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献参考

[l]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2020-06-10].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2] 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6):135-144.

[3] 马知遥.论民间动物图案中的吉祥情结[J].艺苑,2008(5):40-42.

[4]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89.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作者:宋继军

第二篇:传承非遗文化,艺术润泽童心

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是桃花源福地,徐伯珍、丰子恺故里,这里民风纯朴,重教尚学。汤溪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九峰书院改建而成,浸润着徐伯珍、陶渊明、贯休、陈双田等文人、高僧以及劳模的思想,延续着苦读勤思、以书为乐的学风与品性。建校百余年来,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在汤小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师生个个会讲民间故事、班里人人会唱地方民谣是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中心小学的一大特色。该校以传承经典文化、打造现代校园为办学理念,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享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为办学宗旨,走出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特色教育之路。

近几年,该校的艺术教育喜结硕果,原创合唱曲目《汤溪民谣》荣获省、市中小学生艺术節一等奖,自编校本教材金西民间故事集《南山采菊》荣获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校歌MV荣获省级二等奖,学校美术教研组荣获金华市优秀教研组,学校空竹队荣获杭州市、金华市空竹表演赛一等奖、金奖,婺剧节目荣获金华市中小学生婺剧汇演二等奖,舞蹈《暖》《小巷记忆》均荣获区一等奖等。

据了解,该校以“五结合”为举措:第一,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熏陶人、感染人,如徽派风格的校园建筑、印象汤溪非遗文化长廊、非遗采风楼梯景观墙等,介绍了汤溪本土的手工工艺、民谚、民间艺术等非遗文化元素;第二,与九峰学堂课程结合,开设小花蕊舞艺、空竹翻飛、哆唻咪合唱、墨点社团、跑马灯等课堂,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采取定班定人的方式,由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任老师或有专长的老师组织教学;第三,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搭建良好的展示平台,如“废物利用,美化环境”手工制作比赛、“感悟金秋”树叶装扮大赛、“农具大变样”创作比赛、学生器乐大赛等;第四,与深化学科课程结合,老师将非遗、美术、音乐、体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艺术教育课堂,丰富教学形式;第五,与“四少年雏鹰争章”结合,争章细则中要求学生至少喜欢一种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手工、跑步、航模等,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又是一种学业评价机制。

迄今为止,汤溪镇中心小学先后举办了两届校园非遗文化艺术节、金西美食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承办了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开发区第九届阳光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这些都是该校传承非遗文化的特色教育成果展现,赢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2013年12月,该校被金华市非遗保护中心授牌为汤溪茶罐窑、跑马灯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基地。

如今,走进汤溪镇中心小学,学剪纸、抖空竹、跑马灯、唱民谣,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春之声、夏之韵、秋之忆、冬之梦,非遗文化岁月流芳。

作者:华建勇

第三篇:论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摘要: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在当代如何传承创新、发扬光大更具有时代意义。非遗技艺一旦失传,不仅会造成文化脉络的消失,也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损失。年轻匠人如何在技艺传承的接力中发挥保护和传承能量、如何结合时代的新特点开展创新和发展,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非遗"进校园,作为一项重点文化传播项目,将极大地提高广大青少年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知,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广泛地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非遗项目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保护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学校要将"非遗"知识带进校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而且对于传承和抢救"非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实现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非遗教育课程对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与教育价值

非遗文化课程走进校园,能有效的拓展学校文化教育的知识广度和教育深度,是当今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不断改变广大学生德育、技能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方式。学校非遗工艺课程的成功开设,不仅使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感受非遗工艺项目绝佳的制作技艺,将大大激发青少年伟大神圣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促发德育、美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发展。

二、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目前缺乏与"非遗"相关的学科,培养传承和保护"非遗"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十分困难,"非遗"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传承从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满足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和继承。随着文化生态现状的改变,许多技艺因为没有传授的平台而濒临消失,有些祖传技能陷入无人可传的境地。而学校作为知识技能口传心授的载体,并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传统技能与学术理论教学结合的不紧密,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等等因素,都制约了非遗文化的传承。

三、非遗文化出现的问题

1.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

非遗要走进校园、向文化纵深领域发展,还需要与各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甚至是社会各界建立深入沟通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只有通过学校系统性文化、技能教育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对弘扬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热爱情节。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就业、产业发展的促进,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撑的双重结合,才能保障和扩大非遗产业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2.缺乏宣传推广和理论指导

虽然各地不断深化具有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宣传活动,但是非遗进校园尚且在起步阶段,没有充分形成常态化的推广平台和模式,理论课题研究上,仍主要集中于个别专业类院校,而在中小学教育或综合类大专院校中尚未形成良好的教研活动和实践,许多实际教学仍然缺乏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理论指导,基础性教学理论课题研究和教育应用性教学理论课题研究均仍然有待不断加强。

3.非遗文化进校园成为形式标签,而缺乏适合度分析。

学校在非遗特色文化项目进校园中,对于非遗文化项目与在校学生的实际适合度一直没有准确衡量。有些学校甚至只是作为一项标签性教学活动,在实施教育阶段,选择让小学生绘制中国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金文汉字书写技法,但这些青铜器铭文图案及雕刻金文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难正确认识、理解。因此如何在不同阶段,确定合适的非遗文化教学内容,如何制定长远且有实际教育意义的课程,还有待研究。

四、传承非遗文化对策

1、课程设置有特色有吸引力

在校园推广非遗教学项目,应首先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非遗教学课程教案。在课程设置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衡量:首先应对非遗文化历史尤其是当地特色非遗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思考,尽可能地选择本土特色文化,提升使命感;二是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對培养学生的人格成长及其发展过程具有长远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三是要选择一些适合持续性开展教学的文化品类,全方位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能够有效锻炼其集中力和注意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整体感观能力的相互协调性培养,更有益于带动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技能。

2、寻找"非遗"与课程的结合点

拓展教学新空间,鼓励将"非遗"知识与课程通融对接,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将"非遗"知识融合到各类课程教学中。譬如将越窑青瓷、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锈等宁波海丝文化、十里红妆文化研究融入营销、传播等课程;将形意拳、太极拳等竞技体育纳入体育教学中;将中药热敷、正骨术、五妙水仙膏等技艺纳入中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课程教材相互融合渗透,让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课程又能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3、充分结合校外文化活动和实践基地研学丰富教学成果

非遗进校园,不仅要借助于校园内师生的力量,也要充分与校外文化活动相结合,创新非遗文化学习的载体,比如组织基地研学、摄影采风、作品设计与创作、设立校内外兴趣活动社团等形式,让青少年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五、结语

"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需各方协同合作,投入力量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对提升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层次、创新传统文化传承途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广大学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长远发展相结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及其衍生品,使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在传承利用"非遗"文化的同时培养有传统文化素养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2011(12).

[2]陈浩。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

[3]丁华。公务员之家: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2019-8

作者:胡娟美

上一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下一篇:英文电影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