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4-04-16

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共10篇)

篇1: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一、基本情况

天赐湾乡位于县城东南39公里处,地处白于山区腹地,全乡总面积165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50个村民小组,1267户,5213人。近年来,尽管乡党委、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劳力、物力,环境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也随之出现一些突出问题,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随地泼洒,以及采油井场环境污染严重,夏季强降雨导致污染物直接随山洪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农村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卫生。

2、植被恢复亟待加强。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开采,道路、井场占用、埋压了大面积的林地(荒地),道路不仅没硬化,而且没有排水沟,所占用、埋压的林地(荒地)更不能够及时有效的恢复或绿化,同时,偷牧、夜牧现象屡禁不止,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我乡的畜禽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大部分为散养,畜禽产生的大量粪便随意排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但污染了广大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还导致有害病毒

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环境保护工作对策与建议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了全乡的高度重视,县委、政府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这为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抓好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我乡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人工种草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林业基础建设。积极开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结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转变饲养方式,全面建设圈养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大品种改良推广力度。

2、深入开展生态建设,扩大综合治理成果。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巩固小流域治理成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加大封山禁牧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力度,依法加强对油气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对油气资源开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油气开采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环境达标治理等制度

3、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要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质为目的,保护天然林、实施宜林地造林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大力建设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减少泥沙淤积。加强采油井

场污水排放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行重点监控,确保水源安全。

天赐湾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四月十四日

篇2: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1年来,天赐湾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十七大精神和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和省、市、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形成合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实现建设经济强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天赐湾乡在6个行政村设置6个村党支部。其中天赐湾乡党委班子成员共11名。7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47名,其中农村党员197名,农村党员占79.7﹪。6个行政村党支部都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组织健全,换届后村级干部(6名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6.6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3名,占50﹪。在马宁1个村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在资金流量大、涉及征拆迁补偿、重点工作的村党支部按程序设立纪检员,在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推行“一事一议”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农村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情况。在元旦、春节前,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严格执行党的“四大纪律”和“八项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三)农村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在建立实施的二十七项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推进党员承诺制,领导联系村、部门联系村和干部驻村制度,首问责任制、乡纪委信访工作、公开制等,畅通了民主渠道。一是结合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好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认真执行党委、纪委负责人同部门负责人、村支书、主任谈话,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三项谈话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二是推行中层干部、村党支部书记述职述廉制度。三是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每年召开两次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工作的会议,听取党政领导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党政主要负责每年都对全乡党员干部上一次专题廉政课,做形势分析,提高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多年来,领导干部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四是全面推行惠农政策资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等存折制。凡是涉及惠农政策资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等项目经费,直接在农村合作银行给农户或群众开设账户,农户按照公示情况核对、领取存折资金,减少惠农政策资金补偿、征地拆迁补偿等项目资金的流通环节,提高了相关工作的透明度,保护了乡村干部,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四)农村党员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情

况。乡党委、纪委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前,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严格执行党的“四大纪律”和“八项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对顶风违纪有下列行为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处理:一是乡纪委严格监视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现象;二是乡纪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杜绝“跑官要官”现象发生;三是乡纪委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对放任、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影响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的进行监督;四是杜绝领导干部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现象;五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参加赌博依程序处理;六是严格监督各种工程招投标中的各个环节,杜绝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挪用扶贫资金、支农资金等各项专款等现象。

(五)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情况。

1、党务公开。乡党委把党务公开作为增强工作透明度、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干部责任感和宗旨意识的重要手段。坚持重大事项公开,集体讨论研究,集体决策。特别是针对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党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推行“发展党员六公示制度”(写入党申请书、确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讨论预备党员、乡党委派专人谈话前、预备期满转正前的公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探索群众评议党员的工作机制,畅通党员出口关,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2、政务公开。各部门都能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到办公室,能按时公开,资料齐备,程序合法。

3、村务公开。村务公开的核心应该是财务公开为核心,经过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对离任村干部经济审计,暴露出我乡财务公开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的村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制度,有的村财务管理制度与现行实际情况不适应、不配套,出现脱节,有的村虽有财务管理制度,但缺乏资金收入、使用及效益措施,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健全、规范,接受群众监督乏力。村干部往往都掌握有一定的经济大权,既管钱又用钱,收不入账,公款私存私用。有些村随意借村集体收入,借钱后给一张白条,有的甚至连白条也不给,不断出现违纪现象;二是账薄设置不规范。

(六)涉及农村村民切身利益和查处党员干部违纪问题的情况。积极协助上级纪检机关查办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案件,并在工作中查找漏洞,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健全纪委信访制度,认真办理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和信访问题,及时处理越级集体上访事件。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事件,高度重视群众信访中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信访举报事项落到实处。坚决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拖欠截留、挪用土地补偿金对,涉及我乡“三重工程”征占土地补偿费采取直接建立拨款户头,没有挪用、扣留现象发生;同时加强违反规定乱批乱占耕地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没有违反相关规定。高度重视违纪村干部教育转化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典型。

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乡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在县纪委和乡党委的领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重经济轻党建、轻纪检监察的思想较重。各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不重视,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忽视了“抓好党建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一些村的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小组形同虚设,发挥作用不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不齐全。还存在村党支部负责人、村委会主任白条进出帐现象。

(二)没有明确专项工作经费。多年来,纪检监察经费没有单列,受乡财政综合支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不足。

(三)干部(纪委委员、专职纪检监察员)兼职过多。受编制和上级部门工作要求高、工作项目内容细化、资料多等制约,专职纪检监察员实际上在乡村都不太实际。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一)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

乡纪委将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结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乡党委“四比一争”(提高素质比学习、强化意识比服务、勤政廉洁比效能、求真务实比成绩,完成目标争先进)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出高要求。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确保纪检监察干部参加中心组学习,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强纪委班子的建设,领导干部深入实际,创新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严格执行工作纪律。

(二)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工作为重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规范我乡村级财务管理。

1、加强领导,强化法制意识。领导重视是抓好村级财务工作的关键,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特别是乡村主要领导应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支持财务工作,为农村会计人员撑腰壮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认真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增强法制观念。

2、明确归属,强化监管职能。《会计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乡财政既有分配职能又有监督职能,由其监督管理村级财务工作是顺理成章的。其理由是:一是乡财政所作为乡财政的综合部门,大部分工作都要与村组打交道。因此,对其财务进行监督管理是切实可行的。二是村财务是农业财务的组成部分,纳入乡财政管理,有利于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监督和考核。三是乡财政所有相对充足的人力,并在经济管理、财务处理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监督管理村财务工作是完全可行的。

3、完善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一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应着重抓好从村级收入计划到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包括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管理制度,定期向财政部门报表制度,收入、支出帐目公开制度,会计、出纳岗位责任制度等。二是严格管理制度。要坚持“钱帐分管,会计管帐,出纳管钱”的原则,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手续是否齐全(事由、经手人、验收人、审批人),内容是否真实合法,做到帐款相符,帐物相符,帐帐相符,日清月结。三是要坚持支出一支笔与村委会集体审批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杜绝人人用钱、个个批钱的混乱现象。四是完善农村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审批制度。财政所应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分析测算村级当年预算收支情况,形成收支计划报同级党委、政府、人大审批下达,村级必须遵照执行,并定期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农村财务监督,重点检查是否有擅立收费项目,财政部门审批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私设“小钱柜”;是否坚持一支笔审批原则。同时,要实行干部离任必审,财务人员交换必审,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必审,有重大问题的人或事必审的“四审”制度。每审必须一查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根据情节严重,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4、规范管理,实行“专户储存”。向农户收取的水费以及各种代收款必须统一使用财政所下发的收据。支出应依据规定的使用范围编报用款计划,经财政所审批后拨款,由农村合作银行监督支付,以防止使用的随意性。同时,对村会计档案和会计人员变更要进行管理和监督。

5、强化素质,提高会计水平。一是要对现阶段的村级会计进行一次清理,把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技术精、有开拓进取精神、责任心强的中青年聘到村级会计岗位上去。二是实行会计人员凭证上岗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村级会计队伍进行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训,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颁发会计证,凡未取得会计证者一律不能上岗。符合报考会计职称条件的,可以参加考试,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产生的费用由乡村两级共同分担。三是要建立村级会计队伍激励制度,对会计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奖励,对工作拖拉、不负责任的要及时给予批评和适当处罚,造成重大损

失和责任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通过建立村级会计培训、奖惩机制,增强农村会计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提高村级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篇3: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 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建设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绿地系统, 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 依靠科学的配置, 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充分利用绿色植物, 调节生态平衡, 美化景观, 提高社会公益效益, 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为人们创造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生态园林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公共性。生态园林是向全体居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绿化使用价值, 从而发挥生态环境的良性效益, 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候、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憩旅游、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被大家共同使用, 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二是生物的多样性。在一个群落中, 多样性物种对群落的时空、资源利用都趋向于互补, 因而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三是无界性。生态园林涉及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 实行城市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 实现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 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 使“大地园林化”。四是协调性。生态园林通过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 防尘、防风、减弱噪音,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保护土壤、水系, 保护自然景观;通过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使绿色植物显示季节变化, 将建筑衬托得更美观;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

二、城市生态园林的功能

城市生态园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个目标上, 它通过城市生态园林的以下功能来实现。

(一) 美化市容环境

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上充分利用城市的地形、道路、河边、建筑配合环境, 精巧地体现城市的美丽, 依据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将花草树木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精神风貌等融合在园林建设中, 运用园林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为市民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陶冶情操, 而且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园林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和布置园路等过程, 充分利用园林的生态效应, 充分发挥园林的“城市之肺”作用, 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一是减弱噪声。城市中工厂林立, 人口集中, 车辆运输频繁, 导致居民处于噪声的环境里,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二是净化空气。园林植物能吸滞烟灰和粉尘, 吸收有害气体, 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 是“有害气体的净化场”。

(三) 调节气候, 美化景观

一是调节气候。园林具有吸热、遮荫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二是美化景观。生态园林通过花草树木, 多姿多彩的植物布置及建筑物、水体等的点缀来美化市容, 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 吸引居民户外活动, 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 形成好的心理效应, 促进了社区、城市的和谐发展。

三、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现状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一是城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常绿树种资源有限, 在冬季缺少绿色。目前, 一些城市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 忽视乡土树种, 忽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 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二是个别地区政府对城区生态园林系统和城区外围的绿化投入不够, 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 导致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 水土流失与沙化面积增加, 耕地与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 淡水短缺, 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城区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 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相关单位和人员绿化环保意识淡薄, 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存在腐败问题, 出现了“老板规划”, 同时地方政府急功近利, 规划管理不善, 执法不严, 因而在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方面挖掘不够。

(二) 城市生态园林结构有待多元化

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 为了获得高度整齐划一的人工美, 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 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 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 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有些城市没有结合当地的地域、气候、水土条件选择最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 从而导致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 影响了城市特有的魅力, 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三) 生态园林城市的文化品味有提升空间

不少城市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当作是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 而没有站在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高度, 在规划建设方面, 没有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 没有科学地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生态园林建设之中, 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 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

四、城市园林建设的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阶段, 我国城市应针对制约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各种因素, 动员社会力量从多方面入手, 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一) 强化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明确规划建设重点

一是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线, 科学规划生态园林系统, 合理布局, 实现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二是遵从“生态位”原则, 搞好植物配置。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提升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景观审美价值, 促进综合功能的发挥。三是遵从“互惠共生”原理,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即多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 彼此相互依存, 共同促进。四是保持“物种多样性”, 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生态园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动态性、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 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互补, 故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 少造或不造纯种林。

(二) 注重树种选择配置, 遵循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一是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充分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 注重一些速生树种的培育, 以尽快形成生态园林环境。二是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遮荫环境。三是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多培育更为可靠、廉价、安全的乡土树种, 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园林结构, 减少养护成本。四是遵循配置原则。第一是整体优先原则。城市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 按照城市所处的环境、地貌、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 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 使之具有亲近感。第二是生态优先原则。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 多选择乡土树种,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第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 按照各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合理布局、科学搭配, 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 群落稳定发展, 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第四是文化原则。植物配置使城市生态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 将反映城市人文内涵、精神品格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 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

(三) 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 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逐步实施以水系、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方面, 全面推进道路绿化、小区绿地、公园绿地、街头游园等各类绿地建设,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布局, 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 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 完善城市园林布局, 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 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运用生态技术, 提高生态园林建设的科技含量, 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四)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生态园林建设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地;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 为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健全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 将源头管理与事后管理结合好, 形成再循环和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构建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五)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合理的植物配置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加强对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 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 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要始终将精细化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日益艰巨, 生态园林所具有的美化市容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就要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充分利用绿色植物, 调节生态平衡, 美化景观,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社会公益效益, 达到生态平衡。

关键词:环境污染,园林绿化,城市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罗蒙.深圳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策略[J].中国园林, 2000 (04) .

[2]杜桂祥.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J].园林, 2001 (01) .

篇4: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http://

finance.sina.com.cn/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http://www.jxagriec.gov.cn/b_include/xncdetail.

asp?fileclass=Q&id=124.

[3] 熊梨芳.浅析当前丰城市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EB/OL].http://

www.chinalands.com/showNews.aspx?ID=94101].

(责任编辑:袁凌云)

篇5: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创建“五型机关”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提高乡镇机关综合素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活动,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不仅使我乡广大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而且为我乡机关创建和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

乡党委高度重视“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年初按照县委“五型办”的总体安排部署,我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指派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计划,出台了《创建“五型机关”实施方案》,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长效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了优质服务体系,搭建良好学习的平台,同时乡党委把创建“五型机关”活动量化纳入乡目标责任考核之中,为深化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干部素质

今年,我们制定了理论学习计划,确定了学习内容,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和考勤制度,我们规定每周一为集体学习日,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开展小问答、小交流、小辩论、小竞

计分办法,考核内容分学习、出勤、值班及工作完成情况几个部分,规定每个干部考核起始分为100分,每分代表50元,每旷工一次、没有按期完成学习任务一次或工作出现失误失职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并成立了由人大主席牵头的考核机构,严格考评程序,坚决兑现奖罚,从目前的执行情况来看,广大干部基本能够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执行监督考评体系良性运转,全乡形成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良性工作格局。

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经济发展

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中,我们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将“五型机关”创建活动的成果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一是理顺了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认真分析了我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反复研究论证,并邀请涉农部门专家学者,集中会诊,重新调整确立了我乡总的发展思路即:以科技为先导,基础设施先行,林牧建设奠基,二三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助跑。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提高、民生五大工程。以科技为先导,就是大力引进,新的品种,新的技术,靠科技增产,靠科技增收。基础设施先行

众科学种田。通过这两项活动,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树立了机关新形象。

篇6: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东坑镇2011年“12.4”法制宣传日宣传活

动实施方案

各村、镇属各单位、中心小学:

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即将到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根据省市县文件精神,现制定2011年东坑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宣传重点

——学习宣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宣传我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成果,宣传我国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宣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 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对国家意识的宣传,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知,提高公民对宪法和法律的认同;加强守法意识的宣传,引导公民明辨是非、崇礼守法,使法律内化为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加强权利义务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实现权利义务相一致。

——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学习宣传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人民民主制度,促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学习宣传发展基层民主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和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大力宣传宪法,大力宣传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解决民生问题,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时间安排

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四、活动安排

我镇确立2个宣传站点,具体安排在东坑村张家洼,在市场口悬挂数条“12.4”宣传标语。

五、活动内容

为把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落到实处,根据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镇认真开展以下活动:

(一)结合纪念国庆62周年,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宣传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宣传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重要发展;宣传和展示普法工作20多年的重要成果。

(二)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法治靖边”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三)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要以“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为主题,到中小学校上一堂法制课。

(四)组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认真开展一次“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

(五)组织开展《禁毒法》宣传工作。把《禁毒法》纳入今年“12.4”宣传活动内容之一。按照县司法局和禁毒委员会的要求,组织法制宣传骨干深入村庄开展《禁毒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在农村集贸场和流动人员多的村组组织一次集中的《禁毒法》宣传咨询活动。

(六)在“12.4” 期间我镇及各村委将要出一期专题宣 传栏,张贴宣传画,悬挂主题标语,营造浓厚法制宣传氛围。

六、活动要求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我镇高度重视“ 12.4 ” 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宣传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并有效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宣传活动落到实处。(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我镇紧紧围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本镇实际,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公民意识、行为准则、权利义务的宣传教育,突出对宪法的宣传,突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宣传,营造氛围。我镇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等大众媒体,通过法制宣传公益广告、手机信息法制宣传、法制展览等,进一步拓展宣传的渠道,营造浓厚法制氛围。

(四)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我镇普法职能部门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宣传活动。

东坑镇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21日

主题词: 法制宣传 实施方案金

东坑镇党政办公室

篇7:泌阳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对策

1 泌阳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经验

1.1 领导重视是前提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 由于涉及面广, 标准要求高, 必须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 才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各行各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才能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积极投身到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去, 自觉履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义务, 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造林绿化, 人人有责”“良好生态, 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才能够全面完成各项林业生态建设目标任务。

1.2 资金投入是基础

由于林业生态县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建设工程, 如果没有强大的财政资金投入, 就很难启动、实施此项工程, 就很难保证林业工作高质量、高水平正常运转, 就很难提升林业的建设品位, 更谈不上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和林业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因此, 只有加大资金投入, 才能够使林业生态建设的各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1.3 产权改革是保障

只有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贯穿在林业生态建设中, 才能够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对新造林地要全部落实经营主体, 明晰产权, “不栽无主树, 不造无主林”, 要采取股份制、合作制、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多种经营方式, 落实“谁造谁有, 合造共有, 利益分成”, 鼓励各种非公有制林业建设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 才能够使林业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1.4 资源发展保护是关键

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 是生态建设的关键, 必须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 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才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才能够促进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 泌阳县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脆弱, 建设任务艰巨

全县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影响农业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板桥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30%, 严重威胁驻马店市供水安全。山区有近6 666.67 hm2宜林荒山荒地需要造林绿化, 这些荒山荒地大都分布在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偏远山区;平原丘陵区仍是泌阳县造林绿化的薄弱环节, 适宜造林的荒滩荒地达到1.33万hm2, 平原绿化的标准相对较低, 农田林网控制率不高;通道绿化林带较窄, 部分地段尚存在缺档断带现象, 生态效能亟待提高。

2.2 森林质量不高, 经营管理粗放

全县有林地以纯林为主 (70%) , 混交林比例偏低 (30%) , 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 中幼龄林过多, 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同时平原造林多以杨树为主, 结构单一。

2.3 资金投入不足, 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因地方财政困难, 资金投入不足, 补贴数额较少, 致使造林规格不达标。特别是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标准太低, 市、县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 造林补助资金与造林难度、物价上涨的幅度不成比例, 严重挫伤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 致使应付现象严重, 造林质量差。同时, 森林资源监测手段落后, 控制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灾害的能力不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 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林政、林业稽查、森林公安执法力量薄弱, 经费严重不足, 与泌阳县艰巨的林业建设任务不相适应;林业基础设施滞后,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3 泌阳县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目标责任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林业规划实施的领导, 落实有关保障措施, 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县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负总责, 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分别作为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 实行目标管理, 严格考核奖惩。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密切配合, 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 要建立重大造林工程质量事故、违规使用资金案件等责任追究制度, 对违反规定的, 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1,2]。

3.2 加大政府投资, 拓宽融资渠道

要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 以政府投入为主, 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 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 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 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 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信贷支持, 落实相关政策, 加大贴息扶持力度[3]。

3.3 深化林权改革, 增强林业活力

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 做到“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 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提升林地综合效益, 实现农民增收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3.4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服务效益

一是要合理调整林种结构, 扩大生态防护林比重, 以荒山、饮用水源以及沟、河、路、渠四旁等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区为重点, 营造水土保护林、农田防护林以及护路、护岸林。在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好、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地区, 发展经济林、用材林。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搞好树种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体系,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从而辐射、带动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林业加工企业, 推动全县经济发展[4]。

3.5 实施人才战略, 强化科技兴林

继续与河南农大合作, 深入开展林果开发工程, 要加强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林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林业科技的基础理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攻关, 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6 开展义务植树, 弘扬生态文明

要广泛宣传和贯彻《森林法》和《河南省义务植树条例》, 针对城乡不同特点, 不断完善和丰富义务植树形式, 通过建立义务植树绿化基金等方式, 提高城镇居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和实际成效, 对完不成义务植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采取以资代劳形式履行应尽义务, 要号召全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或投资林业生态建设, 共建美好生态家园, 积极组织倡导爱绿保绿, 保护环境等生态公益活动, 对在生态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林业法规、生态知识和林业生态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弘扬生态文明, 营造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 努力形成造林绿化人人有责, 良好生态人人爱家的生动局面。

3.7 坚持依法治林, 强化资源管理

严格贯彻《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大力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垦滥占、乱捕滥猎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抓好林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严格用火制度, 强化检疫执法, 有效防范林火发生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提高装备水平, 为泌阳县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法制保障。

摘要:介绍河南省泌阳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的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泌阳县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经验,问题,发展对策,河南泌阳

参考文献

[1]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5) :82-83.

[2]秦忠强.关于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6z) :245.

[3]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导向, 2011 (9) :6-8.

篇8: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都兰县;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61-1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三面环山,年均温度2.7℃,年日照时数为2904小时左右,年均风速3.0~3.7m/s,无霜期短,全年无霜期平均为70~90天,全县森林、草原、山地、丘陵、平原、绿洲、沙漠、戈壁,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受周边环境影响的自然地理生态系统。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治理及林业建设在遏制荒漠化东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都兰县生态林业基本现状

1.1 生态林业生产与发展现状

根据2009年都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林地面积619.77万亩。其中:林地246.63万亩,疏林地210.93万亩,灌木林地232.22万亩,未成林造林面积522.55万亩,苗圃地2.7万亩,宜林地289.32万亩。山地原始林以柴达木圆柏为优势种,灌木林以金雪梅高山柳、柽柳、梭梭为优势种,农田防护林主要以青杨旱柳等耐旱生树种为主,200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5%。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植被覆盖度从原先的10%上升至30%。

1.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09年统计资料,都兰县林地面积619.77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7%,全县森林覆盖率30%,在各种林地面积中灌木林的面积最大,圆柏原始林2万亩,树龄多在数百年以上,属荒漠带上的乌状森林。人工林4000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灌木林主要有沙棘、梭梭、红花柳、生长柳、金露梅、锦鸡儿等,均为防护及薪碳林。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及南部山区和平整农田及道路边缘地带,目前,随着经济及市场的提高,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也逐步向经济树种方向转换。

2 林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工作把林业整体利益淡忘

环境生态工作的主体已经有所变化,但是部分乡镇依旧没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一些乡镇的领导往往简单的将改善生态环境和植树造林工作归属于林业部门,认为林业部门就是“独家管理”,没有其他部门的事情,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由于植被被破坏、森林被砍伐而不断恶化。

2.2 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条件差、治理困难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仍然高达2070万亩,占总面积的64%。由于土壤中各类溶盐含量丰富,蒸发量大,土壤易于流失。且造林成活率低,难于管护,部分群众不愿造林等,致使水土流失得不到根本治理。

2.3 投入不足,林业生产难度日益加大

都兰县的植树造林早已从简单的田间防护林,逐步转移到沙漠和荒山地区,这些地域地质条件差,导致造林的成本日益提高,一方面是日益提高的成本投入,一方面是“日久天长”才能见效果的生态造林,从而导致投入越来越少。对于群众而言,只能依靠投劳造林,其他的费用只能“望天收”,如此境况严重的打击了群众对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就是给环境治理带来很大的阻力。

2.4 林牧矛盾突出

全县可利用草场155.44万亩,理论载畜量127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达374万个羊单位,严重超载,使大面积草场退化,部分天然林灌木地变成放牧地,林牧矛盾突出。

3 都兰县生态林业发展对策

都兰县是一个农牧业大县,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林业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对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将都兰县林业生产和发展的生态效益,逐步调整和优选林种发展经济型林木资源,能有效提高全县的林业资源经济价值。

3.1 以林业的生态效益为主,大力提高县域林业覆盖面积

扩大全县林地的覆盖面积,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3.2 重视经济林木资源的发展,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在扩大林地面积的同时,不断改善林木树种,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储备经济林木资源,为林业生产和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3 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不是简单的造林种草,把环境治理好;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调整整个产业结构,从深层次角度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调整农业种植,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3.4 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

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

3.5 坚持“发展、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各地都以造林为主,确保数量和质量并重,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绿化四旁,美化家园,改善生产条件,实现林业布局的战略转移。在资源管理上,要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兴林,坚持采伐一本账,严格实行凭证采伐,运输加工,经营木材制度,把资源利用控制在一个有序管理的范围,提高其综合利用水平。

总之,发展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效益,要与农业、水利、电力产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上,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力提倡全民义务植树,作为政府投入林业的补充,林业兴旺与否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公益性、应当是全民搞林业,全社会搞林业,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发展林业生产,应当有发展林业生产的意识和责任。

篇9: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一、欠发达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沂源县作为山区县、老区县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县, 经济底子薄、总量小, 人均耕地少, 经济、自然环境偏差, 经济金融的发展同样处于不温不火的现状, 与发达地区相比, 金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为实现沂源“跨越发展、富民兴源”、跨跃式发展的总体目标, 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自2000年开始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 先后开展了政银企业“支帮促”工程、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信用县活动等工作。2006年又审时度势, 推出了加强沂源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规划, 把县域金融生态列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通过持续提升全县的信用建设水平, 形成了层层推进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格局, 促进了经济金融间的良性互动, 对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崛起注入了活力。

(一) 金融生态幅射效应显现, 提高了县域资金吸引力。通过开展金融生态建设, 有效促进了当地信用环境的改善, 形成了资金流入的“洼地效应”,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006年末, 沂源县各项存款余额53.00亿元, 是1999年的2.98倍, 年均增长21.74%;各项贷款余额35.08亿元, 是1999年的2.22倍, 年均增长15.21%。良好的信用环境也吸引了县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各金融机构纷纷来开展业务, 贷款增长和资金流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 区域金融业发展能力增强, 促进了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使经济金融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辖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日趋好转, 综合收息率近些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到2006年, 全县各商业银行及信用社已全部实现盈利, 2006年辖内商业银行及信用社共实现净利润7, 785万元, 信贷资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资产质量持续提高。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要素, 资金的大量涌入, 有力地促进了沂源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 该县实现GDP 90.03亿元, 是1999年的3.13倍, 年均增长17.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8亿元, 是1999年的12.79倍, 年均增长21.28%;境内财政总收入8.69亿元, 是1999年的4.72倍, 年均增长19.97%。近年来, 沂源县综合实力平均每年在全国上升70多个位次, 发展势头迅猛。

(三)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县域工农业实力日益增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大大提高了金融对区域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工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目前沂源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45亿元, 初步形成了药用玻璃、节能材料、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 培育了亚洲规模最大的药用玻璃生产企业山东药玻公司、亚洲最大的硅酸铝耐火纤维生产企业山东鲁阳公司、全国医药企业50强和全省医药10强之一的山东瑞阳制药公司、全国铁矿采选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之一的华联矿业公司等一批骨干盈利企业。16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 3家企业利税过亿元;7家企业进入淄博市工业企业百强行列。在农业方面,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广标准化生产, 粮经比例调整到1∶9, 水果总产量进入全国30强, 目前全县67万亩果品中已有约50多万亩达到了标准生产管理的要求,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了46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到7亿公斤, 有14个品种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沂蒙山”牌苹果、葡萄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 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同时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汇源公司、海达公司等企业, 初步形成了“五线带五养”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06年,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四)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006年全县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集市贸易繁荣, 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到2006年末, 全县人均GDP达到16, 158元 (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 308美元) , 是1999年的3.91倍, 年均增长1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104元, 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281元, 年均增长12.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3, 123万元, 年均增长15.41%。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限制性因子分析

区域金融生态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在同等条件下, 资金会流向经济基础好、自然环境好及回报率高的地区。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县域来说, 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文自然因素不占优势, 信用体系等软环境建设更为关键。从当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 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限制性因子, 影响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 信用理念的培育和普及不够深化和全面。

金融是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特殊行业。社会信用程度高, 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就高。同理, 社会信用程度低, 储蓄转投资就会渠道不畅。当前, 少数部门对金融生态的认识不足,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 部分企业、居民、农户等微观市场主体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理念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合力维护金融债权的意识仍显不够。从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看, 主要依靠政策性核销剥离, 自主盘活的成效不显著。信用缺失问题仍是制约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 司法环境方面存在法规和制度约束。

市场经济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只有法规体系健全、执行有力, 才能有效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利对称法则。法规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当前开展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限制因素之一。一是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上对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缺乏制度安排。根据《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负有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人民银行法》缺乏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权责限定, 基层人民银行对于社会金融的管理难以到位。二是对于逃废金融债务的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缺乏制度约束。当前, 金融债权的保全多是地方政府、企业与金融部门三方博弈的结果, 博奕的前提是缺乏制约各责任人的法律规范。从基层维护金融债权的实践看, 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保护金融债权的选择中, 大多是牺牲金融部门的债权。据统计, 沂源县各金融机构近年来金融案件数量的执结率仅为20.65%, 金融案件金额执结率也仅为7.29%, 不少的金融债权囿于司法环节而被遥遥无期地拖了下去。

(三) 责任落实方面凸显刚性不足。

“央行参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针。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是一种松散型组织, 主要做法就是通过联席会议进行引导和调度, 而最关键的就是各相关成员部门的责任落实到位。如何有效落实相关部门、乡镇领导的责任意识, 强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成了当前开展具体工作的薄弱点。同时, 由于各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存在条块分割、推萎责任等现象, 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制裁措施难以及时、有效地落实。

(四) 基层金融监管缺乏充足的有效性。

近年来, 随着金融监管职能不断调整, 基层金融业的监管出现弱化的趋势, 这一点在欠发达的县域农村地区更加明显。一是农村保险业监管缺位。当前, 我国保险业监督管理机构一般只设到省一级,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保险业缺乏有效监管,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 尤其是人寿保险业, 若监管不当, 其风险将会逐渐暴露。二是对社会金融监管难以到位。由于基层人民银行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明确, 导致对社会金融的监管难以到位, 如何界定与地方政府部门在社会金融管理上的权责划分已成为现实问题。三是基层银行业创新滞后。在对基层银行业的监管上, 注重于业务经营的合规性, 对金融机构在现有制度下金融创新的指导与支持不够, 导致县域金融发展滞后, 难于适应县域经济与金融可持续的需要。

三、巩固和完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思考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时一段的短期行为, 也不是一角一边的局部动作, 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阶段性工作, 而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和持续性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 在目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巩固和完善阶段, 应该从解决目前影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限制性因子入手, 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以塑造法制约束的诚信观为支撑,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保障体系。着眼于县域的自然人文特点, 我们认为, 深入开展和完善信用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一是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 引导社会、民众提高信用意识, 培育诚信理念。政府要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重要议题和长远规划, 强化组织领导, 发挥主导作用, 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搞好联动。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强化现代信用知识的宣传, 从战略的高度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夯实基础, 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引导全民学习现代信用知识、争做重信守信模范, 加快诚信观由道德约束向法制约束的转变步伐。二是立足长远, 加快中小企业、个人征信体系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尽快推广和应用覆盖广泛、查询方便的征信管理系统。

(二)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落实体系。一是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 适当降低事关地方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和明显偏高行政收费, 并旗帜鲜明地采取具体的措施保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 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支持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落实宏观政策, 加强金融监管, 实现金融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好转。二是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制度, 划分责任, 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检察、法院、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责任明确的工作体系, 从体制和制度方面明确责任落实, 形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三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县域及农村各级政府要积极转换职能, 规范政府信用行为, 真正从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大局出发, 正确处理政银企之间、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之间、发展县域经济与维护金融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关系, 避免发生地方保护行为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现象。

(三) 以确保一方金融安全运行为目标, 建立适应县域经济金融发展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科学界定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经济金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客观上决定了地方政府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的责任。相关部门应制定基层金融管理部门开展社会金融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职责与权限。二是科学界定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在现有金融法律框架下, 以维护金融稳定为前提, 在金融行政执法的具体范围上制定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 明确各自具体的管理范围和职责。三是建立必要的联合监管机制。鉴于当前农村易出现的金融监管真空地带, 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办要建立协调机制, 采取联席沟通与合用备忘等形式整合监管资源, 确保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 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 通过运用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 强化服务意识, 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信贷、结算、理财、咨询等方面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把支持地方经济的改革发展和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银监部门要在县域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比例、防范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准入等方面强化监管, 确保县域经济必要的资金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黎婧.县域金融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国情国力, 2007, 6

[2].邓炜.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3

[3].狄树敏, 李晓红.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河北金融, 2005, 12

篇10:天赐湾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进步的综合体现。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河南省南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通过地方政府上下共同努力,软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更加确力的举措,加强软环境建设,促进各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1.目前地方政府软环境建设的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虽然各级政府软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应当看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思想观念不到位

1.1.1不能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一些职能部门思想观念落后,部门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不能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而是重管理、轻服务,只管理、不服务,甚至把管理等同于收费。还有一些部门,对待上级政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抵制或推拖,办事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管理与服务关系失衡。

1.1.2不能正确处理审批与收费的关系。

当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比较明显。有些部门牢牢地抓着审批权力不放,根本原因不是看中审批本身的管理职能,而看中了审批背后的收费项目。审批的目的是为了收费,收费的手段是掌握审批权,完全违背了设立审批收费项目的初衷。

1.1.3不能正确处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部门服务有一定的被动性,但要善于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在主动服务中适应被动工作性质。一些部门同志服务态度生硬,工作责任不强,摆不正部门管理与经济发展谁先谁后的关系,企业主动找到部门,有些部门也没有一个积极主动、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态度。

1.2制度落实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进一个门、交一次费、一次办结”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一些部门虽然根据上级要求,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但服务事项不全,功能单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把窗口当成值班窗口、咨询窗口、登记窗口,遇到具体审批事项,还得回到机关运作,形成前店后厂、体外循环,致使集中审批不但没有节省环节,反而增加了一个环节。一些部门推行的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时限过长,办事环节过多过繁,一个项目所有审批事项全部拿下来,即使每个环节都在限时办结时限内,也会大大影响项目进展。

1.3跟踪服务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项目开工建设后,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外部环境问题,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干扰多、杂费多、难题多。如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补偿、用工用料、规划执行和施工安全、建筑质量、环境卫生等方方面面影响和制约项目进度的因素太多,使项目建设方应接不暇、苦不堪言。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投资者的承诺,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落实;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揽到项目,不负责任、不顾条件地作出承诺,但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兑现,以致出现“开门引资、关门捉资"的现象。

1.4审办手段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建设滞后,网上申报审批等先进政务办理手段仍未破题,项目审批仍需要专门人员逐个部门申报,项目办结需要上百天、几百天时间,需要项目申办方上百次地在有关部门之间跑动传递。

1.5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5.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处于转型时期,审批事项清理不彻底,行政执法管理部门和审批部门多,职能重复,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1.5.2部门利益驱动。

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对行政执法部门的办公经费仍然实行与收费罚款挂钩的政策,多收多罚即可多返多支、少收少罚即少返少支,多数行政执法部门的经费要靠收费、罚款的返还部分来维持,而一些行政部门机构臃肿、人员多,这就必然造成一些执法部门因人设事、收费养人,把收费、罚款作为维持部门生存发展的“血脉",甚至有的部门给执法人员定任务、定奖惩,迫使一些执法人员借机乱收费、乱罚款。

1.5.3素质教育不力。

部分单位把对执法人员培训教育当“摆设"、摆花架子,不注重实效,没有真正提高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水平。加之收费、罚款的弹性较大,一些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滋生诸多办事不公、执法腐败问题。

1.5.4责任追究不够。

对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监管不力,使得一些违法行政、执法腐败现象得以滋生蔓延。

1.5.5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

一些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习惯于传统的审批方式,不懂、不会、不愿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改进工作,提升水平。

2.目前加强地方政府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机遇选择环境,环境带来机遇。谁能抢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谁就能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软环境是人为的、主观的,即使欠发达地区,也完全可以在软环境上抢先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目前地方政府上下尤其是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抓软环境建设就是抓机遇、抓发展的观念,把加强软环境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作为扩大招商引资、提升南阳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来抓,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发现环境问题的敏锐性、界定环境问题的准确性和谋划治理环境问题的科学性,切实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一切围绕这一目标更新观念、改进服务、创新方式,真正做到高效率、快节奏,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

2.2切实落实相关制度

2.2.1 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范建设。

按照规范、高效、便民和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完善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加大职能部门内设机构重组力度,把审批、审核、核准、备案和程序性办理等许可事项从原职能机构剥离出来,设立行政审批服务机构,无条件整建制进驻中心。各部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要全部纳入行政服务窗口办理,并向服务窗口充分授权,提高即办率和一次办结率。完善行政服务网络,扩大行政服务中心向乡、村两级延伸的覆盖面,在县级以下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形成上下衔接、运行顺畅、群众认可、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

2.2.2要认真落实行政机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下大力加强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作风,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凡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同一行政审批事项,由主办部门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联动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核、统一回复、统一发证,避免交叉审批和重复审批。

2.2.3深入推进政务公开。

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结合起来,丰富公开内容,积极构建阳光行政机制。丰富公开形式,大力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新闻发布和主题公开,抓好政府部门网站建设,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政务公开实效。

2.2.4要建立重大投资项目服务效率跟踪问效制度。

各职能部门要对重大投资项目提供全过程服务,不断完善“全程代理制"。要对服务效率和质量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实行项目引进来、开工后不间断地跟踪服务。

2.3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坚持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对各种损害软环境的行为,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通过责任追究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震动一方的效果。

2.3.1实行行政问责制度。

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对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失职、渎职,以致损害投资方利益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责任。落实行政执法违法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坚决整治乱执法、滥执法、不按程序执法以及搞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防止人为违法现象发生,保证执法公正公平。

2.3.2完善审批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不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实施审批、违法审批、错误审批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未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监督不力、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要严格追究审批机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2.3.3认真开展环境评议活动。

定期组织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公开评议,对评议居后3位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责任。对于屡屡发生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且问题严重的,地方党委、政府要给予该单位黄牌警告。聘请特约监督员,对执法情况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整改。

2.3.4加强部门优化发展环境绩效考评。

审计和监察机关要对党政机关、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涉企服务单位及个人向企业开展的各类检查、处罚、收取各种费用,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等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政行为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效率、质量、水平等进行定期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2.4推进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2.4.1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保障制度,使行政执法部门在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下,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建立经费保障标准稳定增长机制,从根本上铲除收费、罚款不合理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4.2依法规范收费行为。

实行亮证收费,严格收费程序和标准,推进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制度和措施,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在坚持低限处罚的原则下,全面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按照分档量化原则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严格限制具体经办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行同城一家检查制度,对同一企业、同一类问题的执法检查只能由一家部门进行检查,不得越权、越级多头重复检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首违不罚制”,拒不改正的再实施处罚。

2.4.3推行集中收费。

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建立统一的收费中心,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制度,对要办理的项目,全程收费统一核算,一次交清,从源头上治理乱收费、乱罚款。

2.5加快审办手段现代化步伐

结合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加快有审批权限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创新审批模式,推行网上咨询、申报、审批,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审批工作效率。积极开展网上审批试点工作,根据审批事项繁杂程度选择3~5个不同类型的单位作为网上审批试点,先行启动实施,查找问题,探索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力争3~5年内使网上审批取得突破性进展。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的教师寄语下一篇:蜂岩镇卫生院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