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022-09-11

第一篇: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家学到了哪里?在中考生物复习阶段,一定要把知识点总结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一起来看看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欢迎查阅!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

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该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将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适应环境 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②生物影响环境 例:大树底下好乘凉。

③环境影响生物 例:大雁南飞。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7、生态系统的组成:

8、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0、物质(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能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损失越少。

11.食物链书写规则:①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②箭头从被吃者指向吃者;③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④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一般式: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型动物→大型肉食型动物

1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阐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

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5、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考点三: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重要考点)

1、植物细胞结构名称及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场所。

⑦液泡:内有细胞液 ,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酸甜苦辣、甜味物、营养物质。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注意是否是绿色部分,如洋葱内表皮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4.看一个细胞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主要看是否有细胞壁。炒红苋菜流出红色汁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膜,汁液来自液泡。

5、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绿色细胞部分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动植物共有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考点四: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

DNA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③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DNA 个具有特定

遗传信息的片断就是基因。

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⑤、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⑦ 遗传物质从微观到宏观: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

考点五: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使数量增多)和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结果。

2、细胞的分裂过程:

①染色体数目加倍(最主要、最重要、最明显的变化)——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

④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计划

由于九年级生物是小科目,按学校课表安排每周只有1课时授课时间,因此从第一学期即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培养人才,特拟定以下复习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标》《大纲》为指导,以《中考说明》和《中考指南》为依据,结合中考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实情,以及我校学生基础差、间隔时间长的现状,制定以侧重基础,提升能力,针对考点,突出实效的复习策略。努力让每个学生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整体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

二、奋斗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使我校生物整体教学成绩名列全市前8名,九年级现在校人数102人,合格率达85%(85人),优秀率达35%(36人),高分率30%(30人),满分率5%(6人)。

三、复习安排:

总复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间是从开学初到4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指南》为载体,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久而遗忘的共性特点,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弄清各单元的考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识记,理解,应用。复习目的:结合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间是从4月底到5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难点,分模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理清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所有内容共分为10个专题:1、生物与环境;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4、生物圈中的人 ;5、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6、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7、生物的多样性; 8、生物技术;9、健康的生活;10、生物科学探究。

第三阶段:模拟复习。时间是从5月底到中考实战前。针对两次大考所反馈的情况,备考会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各县市交流的适应性考题,开展以考(模拟中考)、评(评讲练习)、补(查漏补缺)为主要方式的复习。同时对学生渗透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突出复习的实效性。

四、复习措施:

1、夯实基础是关键。历年中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做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中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基础题,难度高的很少。所以,扎实雄厚的基础是中考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能好高骛远。

2、巧用方法是手段。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复习任务愈加繁多、心理压力更大,不注重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豪无收效。生物学科,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浓缩、快节奏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1)识记时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让记忆方法多样化(对比法、联想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2)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精讲精练,讲,就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练,就练中考的常见题型。还要加大变式训练的力度,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3)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认真研究分析历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关注中考的动态和趋向,针对中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

3、加强备考技巧和心理训练。比如:做题时先易后难,仔细审题、不写错别字,注意书写速度等。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以自身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实战。

学霸分享的生物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篇: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1

一、帝国的建立,即

“六王毕,四海一”

1. 秦统一中原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 军事上的巩固

(1)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 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巩固帝国统治

1. 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 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 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 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 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 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2

一、夏商政治形式

1. 商代的政治特点

(1) 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 实行宗法制;

(3)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 分封制

(1)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 宗法制

(1)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 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3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仅仅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4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防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有。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增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5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实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有。

1956年,中国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阅读答案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上册必背知识点

1、最早的人类远祖是500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

2、最早的人类是250万年前的能人,会制造工具;

3、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形成,区别在体貌特征上,地理环境是主因。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大河文明)

1、古代埃及☆发祥地:非洲(尼罗河)流域;出现时间:公元前3100年

☆文明成果:(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也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2.古巴比伦☆发祥地:亚洲(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

3.古代印度 ☆发祥地点:亚洲(印度河)流域。☆文明成果:(种姓制度),内容:社会分为四个等级。①(婆罗门)指祭祀贵族。②(刹帝利)指国王、武士。③(吠舍)农民、牧民和商人。④(首陀罗)指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奴隶;影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4、人类最早期文明产生(即进入奴隶社会)都是在(大河)流域,北纬30度左右;都是农业文明。

5、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

第3课。古代希腊和罗马(海洋文明)

1、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公元前8-6世纪世纪,雅典成为(奴隶制城邦)。

2、民主政治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期间。 ②内容:(公民一律平等,都有权参与国家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与监督机构是陪审法庭。)③评价:使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最高峰,是近代民主政治源头;实质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未成年人)没有公民权

3、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 建立。

4、罗马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战后,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5、(公元前27年)年(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

1.7世纪中期(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废除贵族世袭制,按才能选拔官吏;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班给公民口分田,需负担租庸调;

2.作用:☆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3.七世纪初,穆罕穆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 (伊斯兰教)

4.622年,穆罕默德受到麦加贵族的迫害,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穆德又征服(麦加),使它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第5课 欧洲封建文明(中古欧洲社会)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

2.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内容是(废除给贵族无偿赏赐土地,采取“采邑”分封制,土地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3.罗马教廷的地位: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把一片土地献给(罗马教皇),称为丕平献土,后来导致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经济上罗马教廷是西欧最大的 (封建主);在政治上,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思想上,罗马教廷垄断了(文化教育),知识沦为神学的奴仆。

4、(11-12)世纪,(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农奴争取自由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重要城市有: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

5、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法国一些城市为争取城市自治权,同(封建主)展开斗争。(琅城)

的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6、在西欧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7、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穷兵黩武、内忧外患,延续了近千年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了。

第8课 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一、希波战争:1.公元前492年,波斯帝国3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是古代东西方第一次大冲突。(希腊)赢得战争的胜利后,雅典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2.马拉松长跑起源于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主人公是(腓力匹底斯)

二、亚历山大东征: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城)。2.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屋大维建立的罗马帝国,发动侵略战争,使(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四: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六大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五、1271年,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前往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 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著作,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激起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

六、阿拉伯数字:发明:( 古印度)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传播:12世纪初,(阿拉伯人)将改造后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七.古代世界不同文明交流有两种方式:

1、暴力冲突:包括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2、和平交流:包括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丝绸之路。

第6-7课 古代科技、文化、宗教

1.①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发明,如右图;②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 2.佛教 ①(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②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③教义:众生平等,消灭欲望(四谛)。④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日本;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 3.基督教 ①创始人:(耶稣)。 ②时间:(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 ③ 经典为《圣经》④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④公元纪年是以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

4.伊斯兰教 ①产生:时间(7世纪),人物(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创立。②教义:(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经典是(《古兰经》) ③传播:中世纪时,传到(亚洲)和(北非)等地。

5.《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是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6.古希腊语言大师 (索福克利斯)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7.《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8.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他发明的(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和灌溉。还确定了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和圆周率近似值。他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表现了科学家的自信和勇气。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创立几何学。

9、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兼有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世界奇观。

10、(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法国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11、希腊柱式建筑,罗马拱门建筑。

第9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人被发现-世界被发现)

1.14-16世纪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代表人物及作品: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现世幸福 。 2.新航路的开辟:(1)意大利人哥伦布:1492年受西班牙国王资助,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2) (葡萄牙人麦哲伦) 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达·伽马)到达印度(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0-11-12课 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略) 第13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是第一台真正意义的机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标志性成就:(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的作用(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英国人(史蒂芬孙)1814年发明了火车机车,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机。1825年,“旅行者号”火车试车成功。 作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4.工业革命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③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14课 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扩张

1、三角贸易

☆路线 欧洲→非洲(黑人奴隶)→美洲→欧洲

☆影响:①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②使欧洲奴隶贩子大发横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英国殖民印度

☆开始时间:17世纪;☆成立的公司:东印度公司 ☆代表人物:克莱武-曾率军侵占孟加拉,把当地洗劫一空 ☆影响: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大量资金,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市场,又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到19世纪,英国殖民地已遍及世界各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兴起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领导人: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解放者 ☆事迹:率领起义军由北向南,英勇作战,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海地)最早独立。

4、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时间:1857-1859 ☆杰出领导:章西女王

第15-17课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美国内战-俄国1861改革-明治维新)

1、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可以说成两种制度)★导火线:林肯就任总统★爆发:1861年南方军队发动叛乱★转折:1862年9月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影响:扭转了战争局势;★结束:1865年4月9日,南方投降,北方胜利;4月15日,林肯遇刺身亡★内战意义: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林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度

2、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原因: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农奴暴动频繁; ★时间:1861年;人物: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①进步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掠夺性:农奴为获得土地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③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原因:①幕府(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列强入侵,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时间:1868年;人物:明治天皇;★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③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影响:①使日本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②摆脱了沦为殖民地

的命运;③日本强大起来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④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第18-19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宪章运动★时间1836-1848★政治纲领:《人民宪章》★要求:取得普选权★特点:规模的、持续时间长;★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相会:1844;巴黎★理论基础: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1848,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巴黎公社★过程:①1871.3.18,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巴黎;②1871.3.28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③1871.5.21-5.28五月流血周,公社失败;★公社失败后,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歌词,狄盖特谱曲后,传唱世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评价: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是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

2、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能源:电力、石油

4、重要发明★德国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国工程师本茨设计出内燃机,并于1885年制造出汽车。汽车发明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美国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飞机;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如:碳丝灯泡、电话、电车、电影机、电压表、留声机、蓄电池、油印机。

5、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①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6、影响:①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②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③出现了垄断组织,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19世纪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20世纪初,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 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6,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习,结果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刺杀者: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

3、(法国)凡尔登战役 双方有70多万人伤亡,非常残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影响:①使30多个国家、十几亿人卷入;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死伤3000多万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深重灾难。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③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22-23课 近代科学 思想 文学 艺术

1、牛顿(英国,17世纪)成就:①天文学方面:万有引力定律;②数学方面:微积分;③力学(物理学):确立运动三定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④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2、达尔文(英国,19世纪)★是生物学家,著有《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生物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有力打击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神学观点,为现代生物学和人类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爱因斯坦(德国,20世纪)在物理学上提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

4、18世纪法国把启蒙运动推向高峰。伏尔泰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5、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6、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第四篇:2013中考考前必背知识

第一部分:心理知识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我们要克服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好奇心,避免盲目从众。

2、杜绝不良嗜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学会休闲要找到自己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度。

4、高雅的生活情趣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和美的积极感受。

5、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要做到懂礼貌、懂宽容和尊重,注意细节。

6、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双重性,挫折也是财富,我们要乐观面对挫折,以正确的方法战胜困难,战胜

挫折。勇于创新是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

7、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过度焦虑。

8、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9、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可以发掘创造潜能,造就有用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0、 学会与人合作,不仅要树立强烈的合作意识,而且要学会合作的方法。

善于合作必须做到合理分工、科学计划;有效智慧,相互配合;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相互沟通,真诚合作,公平公正,合作共享。

11、 正确参与竞争,必须树立正确是竞争观念;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竞争中要相互理解,相

互宽容;还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的竞争意识包括:勇敢地参与竞争;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和失败,要有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克服竞争中的自私心理和嫉妒心理;遭遇挫折时,要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方法,战胜困难,努力进取。

12、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

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13、 在我国,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差别,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都能

出人才,“行行出状元”。

第二部分:法律常识

14、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发展不成熟。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

的责任。未成年的保护设计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15、 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6、 生命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

17、 未成年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在行

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18、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维持,遵守公共秩序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

每个公民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同时还必需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19、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建立科学完备的

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公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任何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追究。)

20、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实行依法

治国,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1、 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

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 1

侵害时,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守法还必须懂法。具体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权。

22、 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23、 法治和德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

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4.青少年学习法律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已,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5、经济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等。

26、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27、公民要正确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必须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正确方法。

第三部分:道德修养

28、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奉献,爱不能斤斤计较,但也不能没有原则。

29、“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0、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31、宽容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原则;宽容也不意味着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宽容不是纵容。宽容与严格两者是一致的。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是对我们的关爱,是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宽容友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宽容要与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相一致,依法“讨回公道”,正是对社会、对他人最大的友善。

32、信守承诺是传统美德,信守承诺会获得回报,如别人的信任,社会的赞誉和成功的机会。

33、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尽我们的所能;另一方面要学会接受,学会宽容,学会坦然处之。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

34、维护正义是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

35、个人离不开社会,关心社会发展,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是爱国的表现,也是健康成长的要求。

36、只有积极主动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核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7、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明辨是非。

38、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责任,更是品行。诚信是协调公共关系的基本要求。

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诚实守信也是从政执政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拥护和支持政府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

39.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做诚实的人,必须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必须说老实话,还必须诚信学习,诚信考试。

40、责任伴随人的一生,责任是多重的、相互的。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有能力才能负责任,还必须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41.全民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42、扶贫济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道德风尚。

第四部分:基本国情:

经济:(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喝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政治: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文化:

(1)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

(2)我们要和不同民族、国家人民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友好交往,让中国走向世界。

(3)认识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

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

(4)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石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6)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7)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一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9)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实施扶贫开发计划,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意义:

(a) 有利于坚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b)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根本要求。

(c) 能够使平困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

稳定的大局。

生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

第五篇: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材料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封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封建,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制度。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

影响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

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

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一篇:在建项目移交协议书下一篇:造价员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