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超越自卑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超越自卑有感范文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这本书的主线大致从以下三个命题出发的:人活在地球,必须以群居方式生存,人与他人是联系的;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推动社会进步;人有两性,必须以爱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那么,如何超越自卑?他的答案是:合作、常识、理性与责任感。自卑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都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等各方面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 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

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自卑心愈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

个人认为自卑和不善意的超越心理将是失败的起源。

09级文艺新闻

魏万娟

第二篇:生活的意义—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

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学此文来源于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第三篇: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都是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分享会刚开始的时候陆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她说她个人比较喜欢纸张的形式,因为有一种亲切感,而且读书的时候还可以写一些笔记,写一些作者在书里的观点,等以后读同一位作者的书的时候可以相对比,我真的很赞同她的观点,让我又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随后陆老师说到若想读懂这本书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前我看书只记得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我所了解的阿德勒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我并没有深入了解作者本人的生平,但是今天陆老师讲了一些他的童年和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突然明白了他是怀揣着怎么样的心情写的这本书。

他在这本书里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联系合作无论学校、家庭、社会他都坚定这个理念,我很认同,其中与别人合作接受别人的优秀是一种很好缓解自己自卑与别人的关系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样我了解到‘自卑’,什么代表是自卑,就是当你突然要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感到无能为力,自己解决不了,用现在很火的网络用语就是实力配不上野心。那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吧。若不想自卑超越自己那么就奋斗,作者也很注重奋斗,不停的去奋斗,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个奋斗是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阿德勒也认为对身边的人若失去兴趣可能就是有心理疾病,我认为是对的,在我高三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得了心理得病。当时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包括人。我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但那段时间真的不想与人打交道,所以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承认他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但他有一个观点我也是不认同的,就是他对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无私奉献,但我个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所谓俗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就是可以为了自欲做一些事情,陆老师随后告诉我们他的奉献也是让自己获得成就,那如果是这样他也是为了自己去奉献他人。我想可能奉献有大义也有所小义吧。

第四篇:《自卑与超越》书评

2014053317赵昱菲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一、要点

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1)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2)个人很脆弱,受到种种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想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应付一切问题,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

(3)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由上述三个基本事实进行延伸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归为三个类别: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

我们常常希望改进目前的地位,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自卑感。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这也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主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目标,问题就随之而来。当人们在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频频遭遇问题,他会表现出一种自卑的人格气质。

非理性的自卑何以让人无法自拔?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作者将器官缺陷、娇纵、忽视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种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他们在早期获得安全感优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依赖他人的肯定、哭闹淘气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通过自己正常努力或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的成功经验,并更容易感受到挫败。结果在之后的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目的”环路不断被强化、放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具体而言,阿德勒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第一步,母亲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第二步,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第三步,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然而作者也认为比教导父母可行性更强的是对教师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二、启示

《自卑与超越》一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往往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他的自卑感会变成他的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在阿德勒的启发下,我对自己的“最初记忆”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与书中观点一致。这种对“海量回忆”的“有限选取模式”,足以窥见到我的思维模式和潜意识中的某些特点,是认识自我、解剖自我的一个门径。

另外,阿德勒在书中介绍了几个精神病案例,足以引起我的重视和警觉。

1923年,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个病例。患者在家中排名老么。幼年时,由于他的体能和智能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姐姐,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较差,有时还需要靠抄袭哥哥的作业来应付老师。一日,他向父亲坦白自己的抄袭行为,并表露了深深的负疚感。父亲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表扬了他的诚实。结果,这个意外的事件,让他找到了优越感的替代品——依靠忏悔获得道德层面的“胜利”。

他的潜意识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我的身体孱弱,成绩较差,但是我有强烈的罪恶感,这是我比众人优越的地方,所以我不必锻炼身体,提高成绩,只需要保持这种罪恶感,就能够在道德层面傲视群伦。

成年后,他的这种异常心理得到了反复强化。他在教堂做礼拜时,当众痛哭流涕,对耶稣像行五体投地大礼,深刻揭露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友们的尊重和爱戴。再后来,他赤身裸体在家中行走,暗示自己身体已经变得强壮,不再比兄长们孱弱。最终,他走向了自己的归宿——精神病院。

由上述案例可见,某些狂热的宗教信徒,可能是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心理异常者。他们必须明白,在职业、社会、亲密关系这些层面遇到的挫折,只能直面事实,通过长期努力克服障碍,而不能依靠宗教信仰来体现自己那所谓的“道德优势”,获取虚妄可笑的“优越感”,最终自取灭亡!

三、批评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典籍,久负盛名,但亦有缺憾。

第一,阿德勒的思想内容虽然相当丰富,能够对人类生活及成长的细节深入探讨,不过他的理论只是由几个基本概念组成,再加上几个个案而已,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阿德勒认为从自卑感到优越感或安全感的追求主宰着一切行为,这可能是一种确定论,忽视了随机因素的作用。

第三,阿德勒认为人必须与异性合作,把通过婚姻的形式存续生命作为重大责任,这似乎是受到其犹太教徒身份的影响。如果此说成立,则耶稣和佛陀何以自处?在留下身体血脉和精神血脉之间,何者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第四,阿德勒过分强调“合作”的价值,忽略了“孤独”的价值。通过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旁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我们知道,人在群体中,智能和道德水平往往会急速下降,变成受人愚弄和操纵的“木偶”。如果在这样的群体中强调“合作”,有何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仍然服膺于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的隽语:“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四、蛇足

“批评”中的第三和第四段,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潜意识为了强化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制造的巧妙谎言?我无法确定,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相信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人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自己,这是现实世界中最大的荒谬。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投入巨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这门学科现在还处于青春期,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每个人合作的范围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来自他们的选择,有人选择婚姻与妻子合作;有人选择宗教与上帝和教友合作;那些远离人群的“孤独“者也有内心的合作者“他们“;哪怕是孤独到从里到外都是自己,也有人说“让自己作一个幸福的人就是最大的贡献“,总之别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都算是对社会大众的“合作“了。

合作是阿德勒本书所有观点的核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患有神经症的根本原因是他没有合作的能力,而没有这种合作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没有帮助他或她在早期培养起这种能力。

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经典流派,我觉得他的学说的大部分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其实也是和许多的宗教信条教育人们要奉献自我,乃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所一脉相承的。

《自卑与超越》以“自卑情结”为线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不仅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及爱情、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在书中,他还论述了家庭和学校对个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愈来愈多受它影响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不仅如此,阿德勒理论的社会意义也颇为深刻,心理学家墨菲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第五篇:读超越有感(1)

读《超越-世界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赏评》 有感

1. 作者简介( 刘淳,申冠群这里只介绍刘淳)

刘淳:男,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长于山西太原。曾就读于山西大学艺术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在山西参与新潮美术运动,90年代开始对中国当代艺术关注与思考。现在山西某杂志社供职。

主要出版物:《中国前卫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4月天津《新潮艺术人生》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昆明《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C05年7月北京《中国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天津《西方油画名作100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1月天津《中华民国油画史》(卷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上海

2.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刘淳在参观法国巴黎双年展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创作的一本介绍西方绘画艺术的20世纪100年的艺术风格的变化,他在参观完展览之后,越发觉得应该让人们通过了解历史,了解西方的绘画的发展过程。于2008年开始,直至2010年出版,用时两年的时间,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

3.内容简介:共分四个部分:前言,现代部分,后现代部分,后记

1)前言

回望并不遥远的过去,20世纪l00年的艺术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种种奇异景观都发生在瞬息万变之中„„

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使传统视觉艺术中的许多问题变得复杂而深刻。

杜尚,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不相信艺术,我只相信艺术家。”其实,这句话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不再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家总是试图推翻原有的艺术定义,并且将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使用到艺术传达的范围中。在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中,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们的实验性。 本书以“超越”命名,其实, “超越”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但是它始终是“前卫”的一面旗帜和一个标志。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种种艺术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80年代艺术的反叛,甚至,是对80年代以前具有前卫性的某种回归。19世纪末的印象派之后,现代艺术这个词汇开始在全世界传播,接着,在欧洲出现了三位艺术家,他们是梵高、高更和塞尚——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分别导致现代艺术的三个发展方

向。梵高的艺术引导了后来表现主义的发展,高更的艺术引发了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而塞尚的艺术实践则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础和方向。我们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作品的简述,正是从他们开始„„

刘淳 2009年5月29目写在太原

本书精选了20世纪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96幅,逐一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赏评,并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体验艺术家智力活动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强调原创性、开拓性,那么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更多地强调观念性。本书正是以此为标准,精选了20世纪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96幅,逐一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赏评,并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体验艺术家智力活动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本书从后印象派绘画开始,到波普艺术以至波普以后的种种实验艺术„„作者带您进入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境地,去观赏并领略艺术家震撼人心的表达,相信您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奇。

2)现代主义部分

超越感官的精密设计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燃烧的激情文森特.梵高《向日葵》

绝望的呐喊爱德华.蒙克《呐喊》

象征意义和原始追求保罗.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坚固与永恒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

美丽的忧伤阿梅德.奠迪利阿尼《软垫上的裸女》

生命进程的思考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吻》

视觉的幻象亨利.卢梭《梦》

神秘与忧郁乔治.契里柯《预言者的报酬)

纯真与简约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吻》

抒情的抽象瓦西里.康定斯基《即兴6号》

奇特的想象马克.夏加尔《生日》

扭曲和痛苦的生命埃贡.席勒《拥抱》

现成品伟大的创造马塞尔.杜尚《泉》

狂热与绝望梦中的体验诺安.米罗《哈乐群的狂欢》

在色与线的世界里游荡保罗.克利《鱼的魔术》

野性的凶猛讽刺的利剑乔治.格罗斯《社会栋梁>

理性的回归皮艾尔.蒙德里安《构成.1929》

纯粹的形式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白色底面上的黑色方块》

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

毁灭与再造勒内.马格里特《这不是一个烟斗》

精神的追求马克斯.贝克曼《鱼背上的旅行》

解放的色彩亨利.马蒂斯《粉红色的人体》

人类痛苦的疾呼与呐喊帕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

能量与力度亨利.摩尔《巨大的倾斜形象》

机械化的形象菲尔南多.莱热《惊险杂技演员和他的搭档》

3)后现代主义部分

观念的开拓依夫.克莱因《蓝色时代的人体测量》

艺术与日常生活罗伯特.劳申伯格《字母组合》

渴望与创造巴奈特.纽曼《亚当》

恐怖就是真实弗朗西斯.培根《被牛肉包围着的人》

进入西方世界的仪式赵无极《CHAMIPS》

生存感觉的叙述-阿尔伯托.贾科梅蒂《行走的人》

模仿与重复:一种既定的现象罗依.里奇腾斯坦《轰》

发人深省的“瞬间”乔治.西格尔《摇滚乐队》

耀眼夺目的商品广告汤姆.韦塞尔曼《伟大的美国裸体57号》

艺术是社会雕塑约瑟夫.博依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艺术》

新技术的实验与应用戴卫.霍克尼《亨利.格尔德扎赫勒与克里斯托夫.斯科特》机械与重复:流行文化的创作安迪.沃霍尔《金色的玛丽莲.梦露》

大地上的创造罗伯特.史蜜森《螺旋形防波堤》

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杜安尼.汉森《游客》

崭新的创造:雕塑与实物的有机结合集体创作《收租院》

身体的界限玛利纳.阿布拉莫维奇《节奏:零》

沟通.参与白南准《影像鱼》

自由意志的实现谢德庆《服刑》

生活真相的典型描述埃里克.菲谢尔《坏孩子》

超越画面的现实感卢西安.弗洛依德《画家的母亲》

滑稽而尖刻的艺术语言科马尔与梅拉米德《斯大林与缪斯》

创造精神的展现让一米歇尔.巴斯克特《无题》

生命的记录-基思.哈林《无题》

抛弃“艺术”的概念黄永砾《(中国绘画简史)和(现代绘画简史)》

对政治压迫的揭露和批判利亚.卡巴克夫《从公寓中飘进天空的那个人》

唤醒大地的魔力克里斯托《被包裹的国会大厦》

人类生存的坚忍不拔安东尼.戈姆雷《土地》

以艺术展现对世界的看法达米恩.赫斯特《活人心中无法想象死亡》

中国文字的修整与重构徐冰《析世鉴》

对社会现实的质疑与批判巴巴拉.克鲁格《环境造型设置艺术》

影像: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比尔.维奥拉《无休无止的祈祷》

形式与观念的革命唐纳德.贾德《无题》

矛盾与危机严培明《李小龙肖像》

超越爆炸:东方与西方的对话蔡国强《让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

剪刀与权力毛旭辉《倒立的黑灰色的剪刀》

模糊指向与鲜明话语方力钧《作品1993》

艺术介入社会问题汉斯.哈克《日尔曼》

再造“视觉神话”马修.巴尼《悬丝4》

对经典文本的挪用和改造森村泰昌《晚钟》

中国人的缩影式肖像张晓刚《全家福>东西方文化的哲学思考陈箴《圆桌》

真实的袒露南.格尔丁《瓦菜里和朋友们在喝酒》

歇斯底里的“傻笑”岳敏君《大团结》

4)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大事记(1900-1999年)后记

4.读后感:

此书在读过之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各个时期的作品的题材及内容,有很多让人看了之后不仅仅是新奇,象作者说的,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就是不断在地超越,不断地推陈

出新,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绘画艺术的变革。作者用了很简短地语言理智地分析和评论着,让每个不懂得20世纪艺术的人,看过此书后,对这一百年的西方绘画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方的绘画一百年之内有不胜枚举的大师级人物及作品,例如: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用科学的点绘来体现了20世纪初的艺术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燃烧的激情文森特.梵高《向日葵》,绝望的呐喊爱德华.蒙克《呐喊》,象征意义和原始追求保罗.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坚固与永恒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纯真与简约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吻》等。来作为艺术变革开拓者。从前期的写实主义,到后期的达达艺术和波普艺术,无不体现着艺术的创新与时代感。现成品伟大的创造马塞尔.杜尚《泉》是一个很伟大的转折时期,他让人们从纯粹的绘画之中跳出来,拿来现成品,直接作为艺术品。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随后,涌现出很多艺术的大胆尝试。如:纯粹的形式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白色底面上的黑色方块》,解放的色彩亨利.马蒂斯《粉红色的人体》人类痛苦的疾呼与呐喊帕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能量与力度亨利.摩尔《巨大的倾斜形象》等拥有着原始元素的艺术品,终结了现代艺术的路。

后现代艺术随之象泉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阿尔伯托.贾科梅蒂《行走的人》,矛盾与危机严培明《李小龙肖像》超越爆炸:东方与西方的对话蔡国强《让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剪刀与权力毛旭辉《倒立的黑灰色的剪刀》等作品正是这一时期艺术的多元化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作者想通过本书让人们看到,艺术的发展空间。让观看者,知道如何找到自己的一条路还探索及追求,当代社会更是如此,作者生活在艺术类别及形式的多元化时代,他深刻地看到当代艺术与20世纪艺术的巨大变化和区别,提醒人们怎样来超越自己,超越古人,作者也很困惑,不知道将来的艺术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说明,时代给这些作艺术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超越古人,还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及方向。这就是作者写本书的目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超越自卑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06-28

自卑与超越读范文06-04

自卑与超越论文题目05-04

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09-06

读有感范文05-15

读力量有感范文05-19

读雷夫有感范文05-19

读教育有感范文05-19

读大学有感范文05-19

读读者有感范文05-19

上一篇:挫折有利于成长范文下一篇:村灾后重建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