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023-02-27

第一篇: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综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

2013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

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综述

曹金清 朱婕妤 韩欣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 100120)

摘要 城市水系的规划包括保护和修复两个方面,由于影响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的原因比较复杂,解决办法也多种多样,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技术可行、经济节省的规划方案。在对已完成的《河北省邢台市城市风景水系规划》(2010-2020)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规划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 城市水系 水生态 水质 保护 修复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只有2200 3m,并且南北分布极不均匀。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耗费了巨大的水资源,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水土大量流失,并且很多城市还在想法设法开挖河湖,建设水系。

在水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城市河湖水系渗漏现象非常严重,为了控制和保持地表水,一些城市的河湖水系开始进行一种硬质的防渗技术。从短期看这样确实可以有效切断地表水的下渗,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表水,但是从长期看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恶化,阻碍了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换,人为的打破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平衡,使得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大大的降低,导致水体的生态失衡。

尽管《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2009)中提出了有关规划要求,但规范条文比较笼统。同时城市水系的规划涉及到部门和行业众多,如水务、供水、排水、环保、市政道路、农业、林业等,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景观、游憩、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规划的内容比较多,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1 污染源控制

城市水系的污染源主要有两类,即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

外源控制包括对城市污水进行的点源控制和对初期雨水进行的面源控制;内源污染控制包括对水系水体的修复和河床底泥的处理。

遵循外源污染控制与内源污染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保护和治理双管齐下。

2 城市水系的生态水质修复保护规划 2.1 水质规划目标

通过水系的生态水质修复保护,城市的水体至少应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Ⅴ类水域标准,或《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中的C类(主要适用于一般景观用水水体)。最终的规划水质目标是城市水系的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的B类(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及那些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 2.1 水系外源污染控制

点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污水排入到水系是改善水系水质的有效途径。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或截流系统是非常有效且最重要的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的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制,建设污水截流干管,将 1 排入河流的污水切断。

面源污染也是城市水系的主要污染源,通过降雨的径流将污染物带进入水体,通过雨水调蓄、增加植被覆盖、增加透水地面、控制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收集转运等方式,可以有效减低城市面源污染。可以通过道路、广场、公园绿地、住宅小区、机关单位等全面利用“低影响开发”(即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技术手段,一方面保证新开发区域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绿地和土壤对雨水的生态净化作用,解决初期降雨(降雨弃流)对水系的污染。城市湿地也是“低冲击式开发”理论的具体应用,可以有效恢复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对污染的水体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2.3 水系内源污染控制

水系内源污染控制以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盐类和其它污染物质,通过水生生物、水体循环、清除底泥、换水、增氧等措施,达到控制内源污染的目的。

底泥疏浚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 2.4 河床、驳岸

对处于自然状态的河岸力求多采用自然驳岸和河床,减少人工工程化改造。

需要改造的水系应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护岸即能稳定河床,还可以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利于水系内的动植物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功能净化。

对已硬化的水系,有条件时逐步取消水泥护堤衬,可采用透水性相对较差的粘土碾压夯实后,上部铺设渗水防冲砖。既有效的解决了大量的渗漏,又使得地下水得到一定量的补给,同时改善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连通,提高了地表水体的自净能力。 2.5 调水

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很多老城区在短期内要完成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改造或污水截流管道建设有一定难度,且企业污水的治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污水排入水体导致部分水系水质较差。综合考虑城市防洪排涝、水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可以引清水进入市区,促使市区水体流动,活化水体,冲刷和稀释污染的水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使水体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6 人工增氧

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和经济原因,不可能无限制的让水长时间流动,人工增氧的方法将是最有效的办法。

人工增氧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可以抑止厌氧降解的发生。

在水体中设置人工水景,如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一方面增加了观赏性,减低了水环境的呆板、缺少生气,通过动静结合、点线面变化、加上有人文含义的水景,能给人带来美感,使人看后赏心悦目,此为水景的美观性设计。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增加了水质的净化功能。

曝气是最经济、应用最广泛的增氧方式,主要有橡胶坝跌水、人工曝气等。

橡胶坝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管理方便,利于行洪、泄洪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水流溢过橡胶坝时,在坝面会产生跌落、紊动而进行曝气,水中溶解氧含量会明显提高。它只在水体流动时才能起作用。

多功能水质净化船是将人工曝气复氧、投加菌种、接触氧化等设施安装于一体的水质净化设备。先在河段中投加菌种,抽取未充氧河水,加压注入氧气,将水从船的两舷后部水面下的喷嘴喷出,再辅以螺旋桨引起水流紊动而进行掺气。此方法投资及运营费较高。

曝气机能够让大量水体流动并且向水中增加氧气,而喷泉是用喷嘴在压力作用下形成景观喷洒形式,适用于水深小于1-5m的水中使用。空气散气系统在水深5m和更深的水中应用效果最好。 2.7 水生生物

2 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有机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植物的存在为微生物和水生动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根据气候条件、水质、驳岸河床、景观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对透明度较低、污染严重的景观水体可采用人工浮床、人工水草方式。

水生动物,包括鱼类、微型浮游动物、细菌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藻类和一些水生植物的繁殖。在鱼类放养时,应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合理调整滤食性鱼类(如鲢、鳙)的放养数量和比例。根据情况可以提高休闲渔业的比重,也可以建设垂钓娱乐区和观赏鱼区。

3. 结语

城市水系的水生态和水质保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首先控制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利用各种环境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以及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对水系进行保护修复,降低水系的污染负荷,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第二篇: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1)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Are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versation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2)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Pilot project of clean-type small watersheds, Disaster-prone are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engineering;(3)省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Provinci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ilot project.

2、开展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Carry ou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of important rivers and lakes.(1)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Carry out the standardization treatment of river (lake) sewage outlet;

(2)采取污染控制、生态清淤、生态水网构建以及水源涵养等措施,对重要河湖进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和改善河湖的水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河道塘堰综合整治。

Aadopt measures, such as pollution control, ecological desilt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oing wat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the important rivers,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s and lakes;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ural rivers ponds.

第三篇: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技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总体目标:(1)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机制等基础理论问题,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基础。(2)建立支撑国家生态系统监测与预警网络的技术体系,实现年际尺度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监测遥感装备及数据分析产品产业化,保障国家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等制度实施。(3)针对石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在典型生态脆弱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案,建立国家和区域重大生态工程

1 技术示范区,支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4)发展生态治理与生物能源、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协同技术,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产业化生态治理模式,示范区农牧民收入提升50%以上。

主要任务: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与稳定维持技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恢复;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已经安排部署37个项目。2017年拟安排不超过28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5%。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4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2 1.1生态质量监测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要素及生态功能等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方法,制定国家生态质量长期生态监测的技术体系及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观测技术标准与规范,研发生态要素监测的信息采集-实时传输-远程监控的物联网技术,研发长期观测数据的整合技术及重要数据产品,服务国家生态质量动态监测及综合评估。

考核指标:制定国家生态综合监测标准和规范,构建生态系统网络监测的技术体系,制定生态系统网络的观测技术规范,满足国家生态质量动态监测要求。

1.2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的方法、标准和规范体系,构建国家尺度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碳循环参数体系;研究碳循环影响机理及控制实验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研发碳通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通量的连续观测等技术;构建国家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明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

考核指标:研发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制定碳源汇监测方法、标准和规范,构建国家尺度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碳循环基本参数体系及国家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明确固碳潜力区域,为国家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2. 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2.1东北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3 研究内容:研究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演变规律,探讨生态服务形成机制,评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研发火烧迹地等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提升等关键技术,开展相应的技术示范,为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阐明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研发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功能提升技术6-8项,形成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体系,满足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理论和技术需求。

2.2东北天然次生林抚育更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天然次生林更新动态规律和维持机制,研发天然次生林结构改善等人工促进抚育和更新技术及稳定维持和功能提升技术,集成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保育和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开展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动态变化和维持的理论基础,提交天然次生林的抚育更新和功能提升关键技术6-8项,形成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保育和经营管理技术体系,满足区域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需求。

2.3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研发黑土区侵蚀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农田侵蚀沟防治以及地力快速提升等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发黑土区集种-养-生态产品开发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集成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完善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理论体系,提出水土

4 流失综合整治技术8-10项,生态产业技术4-6项,为东北黑土区土地生产力提升和粮食产能提高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3.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3.1新疆荒漠-绿洲区稳定性维持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荒漠-绿洲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机制,研发荒漠-绿洲区水土高效利用、地下水联合利用、荒漠植被与人工植被融合及过渡带生态保育等关键技术体系,研发绿洲生态产业技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并进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绿洲生态保育和治理技术8-10项,绿洲生态产业技术5-7项,构建绿洲生态保育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解决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维持的关键瓶颈问题。

3.2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途径和机制,研发矿区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采矿迹地沙尘控制、植被重建等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形成采矿工程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体系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煤炭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机制和程度,研发和集成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10-12项,煤炭基地废弃迹地治理率达到95%以上,保障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生态安全。

5 3.3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生态系统退化与区域复合侵蚀耦合机理及区域生态承载力等研究,研发不同类型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复合土壤侵蚀综合治理技术、生态恢复与资源开发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区域生态产业技术等,并进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生态系统退化与区域复合侵蚀耦合机理,研发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与复合土壤侵蚀综合治理技术等8-10项,区域生态衍生产业技术5-8项,满足区域复合侵蚀治理和生态改善的需求。

4.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及稳定性维持技术 4.1黄土高原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和功能提升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和集成现有区域植被的结构调整、稳定性维持及功能提升技术、水土资源与生态系统高效耦合技术、坡面和流域尺度生态系统综合配置技术,建立区域性植被(含经济林)-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与提升技术标准,开展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技术体系3-4项,满足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及可持续发展。

4.2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沟道整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和坝系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构建坡体-植被稳定性及生态灾害减缓技

6 术,集成边坡工程-沟道整治土体稳定性调控技术,提出沟道及坡面综合整治生态安全维护技术规程,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及生态灾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和集成沟道及坡面治理技术8-10项,形成坡面及沟道治理技术体系,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支撑区域沟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生态灾害防控。

5.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

5.1川西北和甘南退化高寒生态系统综合整治

研究内容: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演变规律,评估区域水源涵养等功能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的耦合关系,研发区域退化草地、沙化土地和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群落构建、功能提升等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技术和模式。

考核指标:阐明高寒湿地与草地两大生态系统间的变化及其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形成区域退化湿地和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技术6-8项,生态产业模式3-5个,为区域生态改善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 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6.1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森林采伐和火烧迹地恢复、区域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重建、低效次生林群落构建、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等关键恢复技术及交通道路建设区的生态恢复技术。研发特色资源培育与开发技术,发展区域生态产业,形成区

7 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模式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6-8项,生物资源利用等技术3-5项,形成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改善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满足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和功能提升以及区域脱贫致富的科技需求。

6.2西南干旱河谷区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发展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干旱河谷区严重缺水及长期生产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生态恶化以及生产力低下和农民贫困等问题,重点研发区域植被恢复和稳定技术、干旱河谷土壤质量改善技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生态产业等精准扶贫技术并开展示范,为干旱河谷区生态安全及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研发植被恢复和稳定及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6-8项,生物资源利用技术6-8项,生态产业技术5-6项,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及支撑农民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技术体系。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能够落实不少于20%的配套或自筹经费。

6.3 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和维持机制,研发高山峡谷区重要和濒危物种保护和退化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综合保育与恢复等技术体系并开展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

8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和理论体系,研发物种保育技术3-5项,退化栖息地恢复重建技术4-6项,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提供技术支撑。

6.4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与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库区“边坡—消落带—水体”交错带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过程与机理、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演变以及面源污染规律等研究;研发消落带生态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技术,面源污染景观生态防治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消减与生物调控技术等,开展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库区消落带和周边生态系统动态演替规律和机理,研发消落带生态恢复、面源和水体污染控制等技术6-8项,形成集“边坡-消落带-水体”于一体的生态恢复与安全保障等技术体系,为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6.5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研究内容:开展区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机理研究,揭示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的关键驱动因子;研发土壤肥力提升、乡土植物培育和复合生态林业的水土流失综合生态治理、生态功能提升等技术体系与模式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区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研发土流失治理技术6-8项,形成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6.6南方丘陵低效人工林改造与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屏障带存在的生态问

9 题,研究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形成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发低效人工林抚育更新、群落结构优化、改良土壤、林下植被快速恢复等改造技术,提升其水土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固碳等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研发林-果、林-茶、林-中药材、林-农副产品等区域特色生态产业技术,发展集低效人工林改造、水土保持及特色生态产业于一体的生态产业技术和模式;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为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研发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6-8项,形成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4-6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发展能力。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生态产业技术、丘陵山地屏障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部署重点项目各1项。

有关说明:低效人工林改造和特色产业技术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能够落实不少于20%的配套或自筹经费。

7. 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7.1城市化与区域生态耦合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演变规律,阐明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探讨区域生态对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揭示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机制,研发区域城镇化格局空间优化决策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对策与优化模式。

10 考核指标:阐明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演变规律,揭示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机制,建成东部地区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要素标准化共享数据库和城镇化格局空间优化决策模式,满足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生态保护的需求。

7.2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影响机制及综合调控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沿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等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影响规律及机理;研发以生境格局调整与适应、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为核心的关键生物栖息地生态重建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功能提升技术,提出海岸带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调控的政策举措。

考核指标:阐明资源开发对海岸带区域的生态影响规律和机理,研发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6-8项,满足海岸带生态治理及综合调控的要求。

7.3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河口湿地在多重胁迫下的响应机理;研发退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利于水文连通及生物连通的多孔质多维度生态护岸和生境替代绿色修复材料与装备;研发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技术及工艺,形成河口湿地水盐-水沙-水生态-生态产业多过程联合调控一体化修复和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河口湿地演变规律和机理,形成退化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6-8套,研发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技术及工艺5-7种,并形成相关产品5个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南方和北方主要入海河口部署重点

11 项目各1项。

7.4典型滨海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机制;研发滩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发用于生物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提升的辅助材料和设备,研发滩涂土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技术及工艺,形成滩涂湿地生态服务-生态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研究红树林典型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揭示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机理,研发海草床和红树林等重要滨海湿地的恢复技术方法与途径,摸索不同区域与类型滨海湿地的管理方法与模式,提出管理、保育和恢复的建议与措施等,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机理、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形成沿海滩涂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12-15项,研发土著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技术及工艺10-12种,并形成相关产品8个以上;研发典型滨海湿地恢复技术8-10项,建立2-3个重要滨海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形成典型滨海湿地的安全调控模式与综合管理范式;

拟支持项目数:拟针对沿海滩涂综合整治和利用技术、红树林等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各部署重点项目1项。

有关说明:沿海滩涂整治技术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求落实不少于20%的配套或自筹经费。

7.5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12 研究内容:围绕我国东南沿海海岛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研发海岛建设与生态保护规划技术,重点关注海岛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维护技术,研发海岛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构建海岛生态物联网监测与管理系统,开展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4-5项,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2-3项,构建海岛生态监测与管理系统,保障海岛建设与生态安全及宜居性,为海岛建设与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8.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8.1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一体化生态保护和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国家公园在地域上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交织重叠的特点,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一体化保护技术和途径研究,探讨一体化管理模式;集成国家公园试点地区生态资源资产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方法与成果,提出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功能提升、园内农牧民增收的生态补偿模式;开展国家公园优化综合管理技术示范,形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

考核指标:厘清国家公园试点区与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的内在关系,构建生态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提出国家公园一体化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构建国家公园一体化保护管理模式,并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开展示范。

8.2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综合监测评

13 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系统评估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北方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及其区域差异,提出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提升的技术途径和对策。

考核指标:构建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评价重大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提出生态效益提升的技术途径,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布局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3区域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

研究内容: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方法,开展典型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一致性评价技术研究;探讨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发生态安全阈值界定和承载力预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探索生态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生态承载力、生态预警模型,制定生态安全评估技术体系,为国家和区域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安全调控预警提供科技支撑。

14

申 报 要 求

1. 对于涉及生态产业技术的指南,原则上要求企业参加申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2. 有示范要求的申报指南要依托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开展,示范区需属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区,并取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支持。

3. 鼓励各申报单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共享转化,要求各申报单位承诺实现研究数据共享。

15 附:

2016年度资助情况

本专项2016年度立项总经费95900万元,立项项目37项,平均支持强度2592万元/项,牵头单位中,企业(1家,3%)、高校(12家,32%)、科研院所(23家,62%)、其他(1家,3%)。

16

17

第四篇:“生态环境修复与文明”听课报告

生科1042041109方文静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已是人类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次北京林业大学的赵廷宁教授重点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成因给我们做了介绍,并以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生态教训为例进行分析,还补充介绍了我国各大部门的主要生态工程。简述如下:

一、 生态环境问题:

1、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黄河中上游,而最危险的是西南地区以东北黑土地,其中东北黑土地区域是国家商品粮中心,而黑土土层薄,一旦表层的黑土流失了,那黑土地区域的农业必将受到重创,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2、 土地荒漠化:我国潜在荒漠化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29.6%,每年大量土地荒漠化;

3、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以平原地区较严重,且,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地裂缝问题、地沉降问题等;

4、 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包括江河断流、绿洲退缩、湖泊干涸、湿地萎缩、水质污染、赤潮频繁等;

5、 植物退化、草地“三化”;

6、 “三废”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滥用对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影响且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地膜的大量使用更是造成白色污染。

二、 生态工程建设:

1、 农业:草原生态环境修复:

2、 林业: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园;

3、 水利:水土保持生态即常规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包括水土保持法及生态环境评价;

4、 牧业:高效优质畜牧业和高寒地区温室大棚养殖;

5、 国土:土地整理、矿山复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智力;

6、 环保:蓝天碧海行动、沿海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 生态教训:

1、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辐射物质污染空气、食物来源和地下水,事故发生数年后,当地上万人死于癌症,而这种影响将持续数十年之久。

2、 卡腊博加兹哥耳湾与里海分割:卡腊博加兹哥耳湾迅速干涸引发了一系列未曾企及的严重后果,而里海不再是水位下降为患,而是水位上升成灾。而这正是人们对水下地形及水下洋流没有充分认识造成的。

3、 “人类中心论”的苦果——“白色风暴”:前苏联实施“东方商品粮基地”计划,大量向草原移民开荒。过度砍伐、放牧导致沙质土壤风蚀强烈、土质疏松,黑色沃土被风成片卷起、任风吹扬,尘暴活动猖獗。又,因其把注入咸海的阿姆河水引至北哈萨克斯坦草原进行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沦为盐碱地。被长时间风蚀盐碱化后的沙尘被风卷起,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沙尘暴,被称为“白色风暴”。每当尘暴来临,浓浓尘幕遮蔽天空,近地面空气被沙尘饱和,人难行走、窒息难忍,播下的种子或小麦幼苗连同耕作层被吹掉,风积物埋压牧场和饮水池;尘暴过后,平整的耕地甚至出现沙堆,呈现一片荒漠景象。

4、 节水工程:本意是为保障农牧业的丰产丰收,但却使绿洲的防护功能下降。所以生态问题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 美国黑风暴:由人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制造成,是沙漠化加剧的象征。

6、 援助非洲打井计划;

7、 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反映由垃圾填埋带来的生态问题,垃圾填埋不是简单的找个地方买了那么简单,还涉及高温问题、气体问题和渗漏问题等; 这些内容虽然乍一看都是一些常识问题,但实际上如上所列的每一项都并不像表象的那样简单,老师在讲解时也画了很多的示意图,举了很多的实例和我们一起探讨,主要的是下面的三个例子:

1、 草地“三化”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法是种草、以草定畜即通过围封的方式来达到轮封轮牧;但围封却又会影响草原食物链各生物的生态关系且可能使长出的草质量不高;

2、 修官厅水库及永定河干涸的分析:官厅水库修建前未考虑到水库的修建会使沩河汇入永定河的入口形成水下沙坝,导致了一系列与初衷相违的

状况;

3、 青藏铁路修建考虑到的生态问题:修建生物通道,以金属管排热保护冻土及草皮移植等;

就我自己来说,这次听课我获益匪浅,让我充分意识到生态学不仅仅是和生物有关,与地理、水利及工程学等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生态问题绝不像单个的数学题那么简单,它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考虑生态学问题绝不能以孤立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它,需要有全局的动态的思考。很多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很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方法很重要,不能依赖理论,必须根据每一个具体情况逐个分析才行。因此,作为一个生态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整体意识才行。

而且,现代化社会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那么将来人类必定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生态环境,选择学习生态,让我有机会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我觉得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会再找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

第五篇: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1)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科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

— 1 —

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 生态系统监测设备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制用于各生态要素和参量的数据自动采集器、远程控制的无线传感器及其节点和基站等立体综合生态监测设备,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针对不同生态要素的数据采集器10-12种,无线传感器2-3种,实现产业化应用,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逐步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1.2 生态系统多源数据融合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生态要素数据,开展多源数据生态要素同化和空间尺度转换、长时间序列及精细和标准化生态参数数据集生成等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参数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态质量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突破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实 — 2 —

现生态参数标准化;构建国家生态质量评估模型及应用系统,被国家有关部门应用,开展业务试验运行。

2. 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2.1 东北森林区生态保护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保护技术,研究森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形成森林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规范;开展道地药材、浆果、坚果、花卉等主要非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提出主要非林资源全过程生产标准及技术规范,为国家天然林有效保护、林农经济增收提供途径与技术保障。

考核指标:开发森林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产品5-8项,形成森林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森林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2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格局、功能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研发湿地生态补水及湿地生态水文调控技术、湿地关键生物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重要栖息地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区域湿地格局和功能演变及其退化机制,研发退化湿地恢复重建技术8-10项,形成湿地恢复与重建系统技术方案,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示范区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率较本底值提高30-40%。

— 3 —

3.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3.1 北方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北方不同退化草地类型,阐明区域草地退化过程和驱动机制,开展不同典型退化草地快速、稳定恢复技术研发,研究适宜北方草地的草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技术,形成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退化草地治理技术方案及模式。

考核指标:明确区域草地退化的形成机理,研发退化草地恢复技术10-12项,区域生态产业技术5-6项,构建区域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集成示范应用,满足区域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求。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草甸退化草地、荒漠化退化草地、山地退化草地,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2 北方沙漠化地区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北方不同沙漠化类型,研究沙化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研发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集成技术,研发生态畜牧业、生态光伏、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等生态产业技术,集成防沙治沙产业化技术体系,有效支撑国家北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考核指标:完善北方沙化土地形成和演变的理论基础,研发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8-10项,防沙治沙产业技术6-8项,形成适宜的沙化土地治理产业化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 — 4 —

治理集成示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满足国家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需求。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京津冀风沙源区、半干旱荒漠区、干旱荒漠区,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3 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煤电基地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评估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阈值。研发矿区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土壤重构和景观生态恢复等关键生态恢复技术体系,集成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综合技术体系和区域生态调控模式。

考核指标:阐明煤电基地建设的生态累积效应和生态阈值,研发和集成矿山生态修复技术10-12项,形成基地修复整治技术方案,在国家明确的大型煤电基地开展集中示范,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较本底值提高30%-40%,煤炭基地废迹地治理率达到95%以上,满足煤电基地开发与区域生态的协调和优化。

3.4 盐碱地土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研究盐渍化土地形成机理,研发盐碱地微生物、植物种植与修复技术,研制盐碱地整治工程装备、盐碱地治理产品,研发适于盐碱地利用产业技术,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盐碱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6-8项和生态产业

— 5 —

技术4-6项,集成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达到国家相关治理标准要求。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东北盐碱地、河套平原盐碱地、新疆干旱区盐碱地,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5 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野果林种群退化机理;研发野果林野生传粉昆虫引进技术、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野果林生态关键种及其伴生种的复壮技术,提出野果林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集成和研发野果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建立天山野果林病虫害防控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天山野果林种质资源库,构建野果林病虫害防治及更新等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集成示范,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满足退化野果林保护的需求。

4.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及稳定性维持技术 4.1 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多因子耦合作用下生态修复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等研究,研究区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承载力、利用方向及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阐明区域生态可持续维持机制,揭示区域水土资源与生态空间格局动态和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进区 — 6 —

域生态恢复技术及其可持续性维持提供理论基础。

4.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研发群落合理构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及生态衍生产业技术,集成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生态产业模式。

考核指标:提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技术6-8项,生态产业新技术5-7项,集成相关技术体系与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

5.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 5.1 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与响应机理、主要江河源区草地沙化变化规律、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机制及自然和人为的相对贡献率;研究区域草地畜牧业生产结构及方式优化的适应性管理原理及途径,构建青藏高原普适性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功能提升的综合管理模式并进行跟踪评价,提出相关解决途径。

考核指标:系统阐明自然与人为活动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影响机理和贡献率,揭示区域生态演变主要规律,形成理论体系综合管理模式,形成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被省级以上政府采纳。

5.2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三江源高寒退化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发

— 7 —

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草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区域生态衍生产业开发技术,开发相关生态产品,集成适合不同区域的退化草地治理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研发针对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恢复技术8-10项,生态产业技术3-5项,形成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协同技术方案,开展县域以上范围面积集成示范,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较本底值提高15-20%。

5.3 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西藏地区高寒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研发高寒退化草地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探讨区域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和途径。

考核指标:研发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技术3-5项,沙化土地治理技术4-6项,生态产业技术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集成示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共赢。

6. 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6.1 西南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制及演变机理

研究内容:研究西南地区生态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研究气候变化对横断山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研发山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和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揭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演变机理,阐明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机制,明确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提出区域生态 — 8 —

产业布局、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技术途径,形成技术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

6.2 西南水电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西南水电开发,研究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累积效应,研究大型水库消溶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大型水利工程鱼类保护技术、生境恢复技术等。

考核指标:阐明水电开发对流域和区域生态的影响规律、机理、响应机制和累积效应,提出梯级高坝大库生态调控和修复、鱼类综合保护等关键技术8-10项,应用于西南大型梯级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

6.3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西南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土地石漠化问题,揭示流域尺度石漠化演变机理及驱动机制,研发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调控、水土漏失阻控、退化植被群落生态修复与优化配置等技术,研发适宜的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山地旅游等生态产业技术,构建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优化的技术体系,并进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石漠化过程中的相关生态变化机理,研发和集成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8-10项,生态产业技术模式6-8项,形成生态治理与生态产业协同技术方案,开展县域范围以上应用示范,为区域生态改善和贫困问题解决提供科技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喀斯特高原、喀斯特

— 9 —

断陷盆地、喀斯特槽谷,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7. 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7.1 重要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以典型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为对象,研发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和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研发关键生态景观重建技术以及受损生态空间修复保育和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开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技术及生态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协同联动机制决策支持系统和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2-3项、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 3-4项,关键生物栖息地的生态重建技术4-6项,受损生态空间综合修复和服务功能提升技术4-6项,构建评价与监管系统1个,生态风险预警平台1个,并开展县域以上集中示范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京津冀、长三角、闽三角和珠三角,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8.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8.1 珍稀濒危动物及极小种群植物物种保护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大熊猫等3种以上珍稀濒危动物的濒危机制以及综合评估等研究,研发珍稀濒危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技术,构建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保护技术体系和范式。研究5种以上 — 10 —

极小种群植物维持机制,评估极小种群植物在关键生态系统中生态作用,研发极小种群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扩繁、生境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在所选择珍稀濒危物种濒危机制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研发不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技术体系,形成珍稀濒危物种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技术体系。突破极小种群植物的维持机制,形成极小种群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扩繁、生境恢复等技术体系,开展规模化范围以上的示范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珍稀濒危动物和极小种群植物,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有关说明:要求珍稀濒危动物需列入《中国濒危珍稀动物名录》,极小种群植物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8.2 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潜力区遗产价值科学基础与全球对比研究;开展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动态监测,重要物种栖息地保育与受损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研发遗产地跨区域、跨境生物廊道以及景观安全格局规划与设计技术;构建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平台。

考核指标:制定国家自然遗产地监测保护标准规范;建立自然遗产生态安全保护的技术平台和综合管理模式。

8.3 区域生态资源资产统计核算业务化技术

研究内容:(1)研究生态补偿核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提

— 11 —

出补偿政策与模式;研究生态资产评估方法和指标;研究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2)研究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因果关系判定、损害数额量化等鉴定方法、技术标准及规范,研究构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平台技术。(3)研究自然资产负债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4)研究生态技术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报告。

考核指标:提交各研究内容评估方法和技术体系,形成相应的标准及规范,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区域开展示范,形成相应配套政策文件,被政府部门采纳利用。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4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 12 —

申报要求

1. 对于涉及生态产业技术的指南,原则上要求企业参加申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2. 有示范要求的申报指南要依托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开展,示范区需属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区,并取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支持。

3. 鼓励各申报单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共享转化,要求各申报单位承诺实现研究数据共享。

— 13 —

上一篇:生态扶贫整改情况报告下一篇:宿舍用电安全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