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题

2023-02-23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中测试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检测卷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

题号

总分

得分

★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5分)

 

1.

观察下图,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

和体重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人出生后的第一个阶段属于

期,小刚的爷爷是一名退休医生,小刚的爷爷正处于人生的

期。

3.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

牙,一副

牙。

4.

蚕的一生经历了

四个阶段。

5.

狗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才能长出

,咀嚼食物。

6.

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做

7.

人也要经历

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所描述的运动中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9.

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

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

也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

静止的物体。

10.

在实验中为了使数据更精确,实验时至少测量

次。

二、判断题。

(20分)

 

1.

在斜坡上滑行的木块是直线运动,小朋友立定跳远时从脚的运动轨迹看属于曲线运动。(

2.

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容易身体前倾发生危险。(

3.

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是看它动不动。(

4.

小苗和指甲的生长,不属于运动。(

5.

汽车的轮子越多,速度越快。(

6.

速度的大小与所用时间没有任何关系。(

7.

狗怀胎两个月左右,会生出小狗。(

8.

我们描述火车运行,可以以铁轨为参照物。(

9.

在“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描述中,地球是参照物。(

10.

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三、选择题。

(16分)

 

1.

蚕蛾从蛹里出来之后要做的事情是(

)。

A.

寻找食物

B.

展翅飞行

C.

寻找配偶

2.

吃桑叶阶段的蚕,我们称之为(

)。

A.

成虫

B.

幼虫

C.

3.

乐乐养的蚕不吃桑叶了,身体也发黄发亮了,乐乐认为蚕要(

了。

A.

生病

B.

吐丝

C.

蜕皮

4.

通常描述河水上涨的参照物是(

)。

A.

河堤

B.

河水

C.

岸边的人

5.

下面三项中与运动快慢没有关系的是(

)。

A.

时间

B.

距离

C.

方向

6.

下列动物中,会跳动的是(

)。

A.

B.

麻雀

C.

蚯蚓

7.

有个人,他的脸上有很多皱纹,腿脚不太灵活,并装上了假牙,他可能是个(

)。

A.

中年人

B.

青年人

C.

老年人

8.

人和动物通过(

)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A.

出生

B.

生长发育

C.

繁殖

四、连线题。

(12分)

 

把下面6种动物与相对应的繁殖方式用线连起来。

蜜蜂

乌龟

熊猫

卵生

胎生

五、排序题。

(7分)

 

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六、综合题。

(20分)

 

1.

观察蚕蛾身体各部分的形态特征,完成下表。(15分)

部分

各部分的形态特征

2.

小明同学由山顶往下走时,走过的距离与所花时间之间的关系如下图。(5分)

小明在下山时,

时间段移动速度最快,速度是

米/秒;在

时间段移动速度最慢;在

时间段处于静止状态,没有移动距

离。他30秒内一共走了

米。(时间段填“A”“B”“C”“D”)

参考答案:

一、1.身高

2.婴儿

老年

3.乳

4.卵

幼虫

成虫

5.牙齿

6.

胎儿

7.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8.青山

竹排

9.运动

快慢

相对

10.

3

11.操作员

计时员

发令员

记录员

二、√√×××

×√√×√

三、CBBA

CBCC

四、狗

蜜蜂

乌龟

熊猫

卵生

胎生

五、(1)(3)(8)(7)(5)(2)(6)(4)

六、1、

部分

各部分的形态特征

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1对复眼和1对触角,触角羽状;

口器退化,不进食。

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但翅较小,无飞翔能力。

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2.

D

3

B

C

30

第二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我的判断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

2、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水钟、日晷、沙漏、机械钟等来计时。()

4、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5、圭表是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光影子长短变化来记录时间的()

6、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

7、我们在对摆的研究中发现摆绳的长度就是摆的长度。()

8、摆长与摆幅不变,使摆锤的重量增加,不影响摆的次数。()

9、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快。()

10、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做“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

二、我的选择

1、钟面上秒针转动一圈,表示时间流逝了()

A 、1秒钟B、 1分钟C、 1小时

2、计时精确度最高的计时工具是。

A 、原子钟B、日晷C、机械钟D、石英钟

3、下列()不是利用太阳光影子的变化来计量时间的仪器。

A、圭表B、浑天仪C、日晷

4、古埃及人利用()来计时。

A星座B、水钟C、机械钟

5摆的快慢与()有关。

A摆锤的重量B摆绳的长度C摆动的幅度

6、树木以()来记录它的成长过程

A 、年轮B、大小C、高矮

7、人类计时器的发展一定的顺序,从简单到精细的一组是()

A、日晷→水钟→摆钟B、摆钟→日晷→水钟C、水钟→摆钟→日晷

8、下列()不是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

A 、盛水容器的B、 滴水的速度C、当时的气温

9、摆的发现是意大利的科学家()

A 、牛顿B、伽利略C、 哥白尼

10、下列说法不正确是的()

A 、单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B、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无关

C、摆钟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三、我的制作:设计一个记时器

要求:

1、给计时器取个名字

2、写出制作该计时器所需材料。

3、画出计时器的草图。

四、我的研究:

实验: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

(1)我的推测:影响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的因素可能有

(2)我选择研究的问题是: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否与有关。

(3)研究需要的材料:

(4)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4)我的研究结果:

五、我的思考:

1、、我们在哪能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这些时间的痕迹中你想到了什

么?

2、摆钟是怎样来计时的?

3、时间有快慢吗?为什么我们觉得有的时间过的很快,有的时间过的很慢?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41分) (1)像蚂蚁、蝴蝶、蜜蜂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为、、三部分,头部有,胸部有三对的动物都是。

(2)鸟的共同特征,。

•例如、、、等。

(3)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例如、、。原始的哺乳动物是。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41分)

(1)像蚂蚁、蝴蝶、蜜蜂这样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都分为 头 、 胸 、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 足的动物都是 昆虫。

(2)鸟的共同特征 身体表面有羽毛 ,卵生。

•例如喜鹊、 鹦鹉、 蜂鸟 、 鸡、企鹅等。

(3)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 胎生、 哺乳。

例如、 鲸鱼、蝙蝠、海豚。原始的哺乳动物是 鸭嘴兽 。

(4)鱼类一般身体表面有,用呼吸,用运动,终生生活在中 ,用繁殖后代。

(7)两栖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表面,小时候生活在中,用呼吸;长大后既能生活在,也能生活在,用呼吸,用繁殖后代。例如、。 (4)鱼类一般身体表面有 鳞片用 腮呼吸,用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用 卵繁殖后代。

(7)两栖动物的特点是身体表面裸露,小时候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长大后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用 肺呼吸,用 卵繁殖后代。例如 青蛙、蟾蜍、蝾螈、娃娃鱼。

(6)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或,用呼吸,腹部,用繁殖。例如、、。

2、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是哺乳动物的是 ()。A大象B 企鹅C 袋鼠 (2)下列是哺乳动物的是 ()。A鲸鱼B 鲨鱼C 鳄鱼 (3)哺乳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是 ()。A飞翔B用鳃呼吸C 潜水

(6)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腹部贴地爬行,用卵繁殖。例如蛇、 壁虎、鳄鱼、乌龟、蜥蜴。

2、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是哺乳动物的是 (B)。A大象B 企鹅C 袋鼠 (2)下列是哺乳动物的是 (A)。A鲸鱼B 鲨鱼C 鳄鱼 (3)哺乳动物不具备的能力是 (B)。

•A飞翔B用鳃呼吸C 潜水

(4)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 ()。

•A大象B 河马C 蓝鲸

(5)下列不全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

•A牛、猴、燕子、猫、鱼B 牛、猴、猫、虎 •C山羊、鹿、狼D大熊猫、骆驼、鲸

(6)黄鼠狼、猫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的相同点是 ()。

A卵生,用肉喂养小动物B胎生,用奶喂小动物C胎生,用粮食喂养后代 (4)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 (C) 。A大象B 河马C 蓝鲸

(5)下列不全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A ) 。A牛、猴、燕子、猫、鱼B 牛、猴、猫、虎

•C山羊、鹿、狼D大熊猫、骆驼、鲸

(6)兔、猫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的相同点是 (B)。

•A卵生,用肉喂养小动物

•B胎生,用奶喂小动物 •C胎生,用粮食喂养后代

(7)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A青蛙B 蟾蜍C乌龟

(8)下列不属于鸟类的动物是()。

•A 企鹅B鸵鸟C蝙蝠

(10) () 不是爬行动物。

•A企鹅B蛇C乌龟

3、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平常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 () (2)昆虫都会飞。() (3)昆虫只吃植物。()

(7)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C)。

•A青蛙B 蟾蜍C乌龟

(8)下列不属于鸟类的动物是(C)。

•A 企鹅B鸵鸟C蝙蝠

(10)( A) 不是爬行动物。A企鹅B蛇C乌龟

3、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平常所见的虫子都是昆虫。 (×) (2)昆虫都会飞。(×) (3)昆虫只吃植物。(×) (4)蜘蛛不是昆虫。()

(5)蜘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 (6)鸟类都能飞翔。()

(7)企鹅能潜水,但它也是鸟。 ()

(8)农民喷洒的农药只会杀死害虫,不会对鸟类产生什么影响。() (9)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 (10)鸟是由远古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二.科学探究

1、鱼的哪些外形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4分)

(4)蜘蛛不是昆虫。(√ )

(5)蜘蛛、蝗虫和蚂蚁是同一种动物。 (×) (6)鸟类都能飞翔。( × )

(7)企鹅能潜水,但它也是鸟。 ( √ )

(8)农民喷洒的农药只会杀死害虫,不会对鸟类产生什么影响。 ×(9)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10)鸟是由远古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 )二.科学探究

1、鱼的哪些外形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4分) •答:身体表面有鳞片、有鳍。

2、判断下列哪些动物是昆虫?(是的打¡°√¡±)(10分)

2、判断下列哪些动物是昆虫?(是的打¡°√¡±)(10分) 蝴蝶 蟋蟀 蚯蚓 蚜虫 蜻蜓 蜘蛛 蝉 螳螂 蝎子 蚂蚁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题

一填空

1材料可分为()种,一种叫(),另一种叫()

2()叫人造材料

3天然材料请举例:(),(),(),()。

4塑料是使用广泛的()材料

5用塑料做尺子比用木头做尺子的优点是:()()()()

6用塑料做镜片应用了它的()特性。做皮球应用了()特性。

7易拉罐是()材料制成的,该材料是()材料。

8一米等于()纳米

9有些声音令我们(),我们称之为噪音。人们通过()()()等 施降低噪音的危害。

10能发光的物体叫做_______。太阳_____,______,等为天然光源,电灯______,_____,等为人造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11.光是沿着________向__________传播的。

12.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_____________。

13.表面是_________镜子,叫平面镜。平面镜的成像是由于_________形成的。

14.阳光是由__________种色光混合成的。如果把七种颜色光混合在一起,会有___________出现。

15.激光不是自然光源,而是__________光源。激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特性。_________年________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激光器。

16.平面镜能够____________,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潜望镜。

17、用手拨动钢尺,听到声音,并发现钢尺在_____________.

18、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物体比空气传声效果要________。

19、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0、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各种物体发生时都在()。要是物体停止发声,就要不让物体()。

21、声音能在:()()()中传播,物体比空气传声效果要()。

22、地球上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传播,月球上()听到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不能传播。

23、马路两旁的数木不仅可以遮挡(),还可以降低()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能力。

24、人长时间受到喧闹的刺激,容易患上()或者不能()

二判断,

1.没有空气不影响声音的传递。()

2.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3.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少用废纸,多用塑料贷()

4.电铃的声音是电振动产生的()

5.潜水员在水里听不到地面上的声音。()

6.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它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

7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8所有的玻璃都是透明的()

9没有光平面镜也能成像()

10光的传播路线是无法改变的()

11彩虹会出现在雨前,雨中,雨后()

12把物体放在平面前,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13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可见光可以沿曲线传播()

14只有镜子可以反射光,其他的物体不能反射光()

15光能在一切物体中传播()

三.择优录取(把真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要让正在发声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应该()A.不再敲了B马上用手捂住锣,使锣面不再振动。

2.用塑料贷易造成污染,是因为塑料制品()A易燃B耐磨C不易腐烂

3声音在()中传播最强。A固体B液体C气体

4下列物体中()不等传播声音A.水B真空C空气

5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方法是()

A用一面镜子放在头的一侧看B用两面镜子,眼前一个,脑后一个,相对而看C用一面镜子放在眼前看 6下列镜子中,()能使太阳光分散成其中色光A平面镜B三棱镜C哈哈镜

7把红光和绿光混合在一起,会有()出现A白光B黄光C紫光

8透明与不透明的区别是()A能否让光线通过B看哪个最薄C看哪个轻 9物体的颜色越()放光能力越好,A深B浅C多D少

10物体的表面越(),反射能力越差。A光滑B粗糙C大D小

四问答题

1声音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2什么叫光的反射?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挖土,亲自观察发现,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并能很好地去和同伴们进行交流合作。

三、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颜色的土壤(分别装在玻璃杯里)、小铲、放大镜若干、抹布、一叠报纸、记录纸。

2、学校花坛地段。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1、猜一猜:拿出杯子里的土壤,大家一起猜。

2、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礼物,看一看是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认识样品土壤(不同的颜色,手摸、闻)。

1、交流、汇报:

2、活动:去花圃挖土壤看一看,找一找并做记录,注意安全(证实猜测)。

3、汇报(先小组派代表汇报)。

(1)、提问:对于土壤,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2)、谈话:土壤里有什么?(猜一猜)

(3)、布置学生室外活动。

4、活动总结、汇报交流。你在土壤里发现什么?

5、集体交流。

哪些是你们曾不知道?你还继续研究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3、让学生说说新的发现。

(1)、你本节课最大收获是什么?

(2)、对学生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土壤里有植物动物遗体同时还有有生命的动物植物、沙子、石块、土、垃圾、旧布„„

(3)、鼓励有创新的同学及有进步的同学。

4、表扬小组合作学习成功者(预测、实地挖土壤,及回答问题成功者)。

5、激发有奇思妙想者。

四、拓展。

1、画图:

2、课外继续研究。

(1)、用美丽的画面展示你的发现。

(2)、搜集有关土壤的资料,继续研究。

五、作业设计

1、独立完成:科学同步练习部分习题

(1)、交流:

(2)、点评:

1、2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去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样本,将一部分晒干、碾成粉末状,另一部分碾碎,保持原有水分。将晒干的部分筛选后分出黏土、壤土和沙土。

2 、放大镜每组 2 只,塑料杯、漏斗、量杯、水等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课件出示: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用烧杯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在材料设计方面,我准备了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壤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我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土样、镊子、纸巾、漏杯、烧杯等。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不应该在实验的过程说。应该在实验前讲清楚,注意事项。

2、观察水中土壤的分层现象,一定要强调水中的土壤分层。前面在搅拌土壤应该把搅拌棒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水中静止的土壤分层。同时这里如果在课前准备好土壤的分层,在这时展示学生看老师准备好的土壤分层,效果会更好!

活动

二、研究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的特性

通过看、闻、摸、听四种观察方法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议学生看看,摸摸,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出闻闻、听听两种观察方法。并能主动讨论怎样听,为什

么这种土壤声音更大,气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之后又通过实验——比较沙土与黏土的渗水性,使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探究,并辅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了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称做“对比实验”,了解了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定量。实验效果良好。

1、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知道吗?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肥沃的土壤

二、探索和调查

1、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会发现什么?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影仪打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5、教师小结形成过程。

6、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形成过程吗?

7、我们可以怎么做?

8、解释:腐殖质

9、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10、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1、你们想用什么动物?为什么?

12、应该如何观察?

三、回顾和解释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长期观察并记录。

1、4土壤的保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科学知识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2、学生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么去做。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

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课本12页的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欣赏课文插图

植物生长

北方窑洞

鼹鼠的家

制作陶器

三、对比模拟实验

变化?

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

2、对比模拟实验

无植被土壤

有植被土壤

四、交流讨论

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习小组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五、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2、1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小组实验、交流。

4、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上一篇: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下一篇:十年后什么职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