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群众体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三大会议之一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在影响力日益扩大、重要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对世界群众体育实践的指导以及中国北京成功申办2011年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意义的研究与探讨,探寻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篇:群众体育论文范文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研究

摘 要:从数据看,近几年政府发展群众体育的力度逐渐加大,但这种发展势头是否符合广大群众体育参与者的主观感受,目前并没有数据或证据可以说明。借助社会评价方法,根据群众体育阶段性发展目标,从社会环境、健身设施、健身组织、锻炼环境和个体需求等五个层面,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对群众体育进行了总体评价设计。并以天津市为个案,对其群众体育进行了总体社会评价,验证了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方法及过程。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从不同层面社会评价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群众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有的放矢地调整发展思路,促进群众体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群众体育;社会评价;天津

Key words: mass sport;social evaluation;Tianjin

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今,群众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大众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幸福指数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改善国民身体素质和体质状况,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4年11月初召开的全国社体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就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的详细部署[1]中强调指出,重点工作是切实做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和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在开展《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研制新周期《实施计划》时,各省(区、市)可参照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开展联合检查调研和采取第三方评估等工作做法,立足本地实情,切实破解难题,确保新周期《实施计划》的研制质量和水平。本研究即以第三方之视角,以学术探索之精神,在政府向社会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之外,从实际参与群众体育的市民的切身感受来评价群众体育发展是否符合他们的主观需要。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价值判断结果,来考察群众体育开展的综合效益,以克服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各级、各类管理机构和领导的片面性或无效性的决断,社会资本的无序竞争或重复浪费,加强顶层设计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提高群众体育产生的效益,并可为政府及时调整群众体育工作侧重点以及为研制新周期《实施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社会评价的内涵

社会评价是一种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性评价,对政策、活动或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的考察评价。社会评价主要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或任务主体等各种层次的主体对社会的评价,探讨对社会客体的评价活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的特殊性[2]。从广义层面上讲,社会评价包括社会效益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分析等内容。狭义的社会评价一般根据实际评价的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如分析政策或项目对受众群体产生什么影响,一般选择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影响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具有描述的功能,借助一定技术手段和方法搜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资料,形成社会信息,构成组织、规划和管理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依據。然后把经验描述上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影响社会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本质。在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对社会的前景或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并可为决策部门提供通过何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参考和建议。主要内容是关于对“受众群体的影响”的评价,其目的是预测、分析、评价各种可能的影响,以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评价是社会性评价,是在意识层面上展开的具有社会性的评价,区别于生理和心理反映的社会性。[3]

群众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国家及经济社会、政治、资源等发展相协调。群众体育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市民的生活;群众体育的运行过程中,其各种资源的配置是否符合市民的健身需求等等问题,除了根据公布出来的数据进行判断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社会评价。本研究的主旨主要立足于国家推行全民健身、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之后,对参与群众体育的市民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检测群众体育体系发展进程,从而规范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增强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效率,综合地反映出现阶段群众体育体系发展状况,以便为更有针对性的制定、修改、完善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说,对群众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未来群众体育发展对策的直接依据和基础。

2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的主要要素

评价主体,参与群众体育的市民。因为其对群众体育具有最切身和最直观的感受,他们根据各人的特点、当前环境条件、群众体育体系的性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因素,对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评价和价值判断,是决定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

作为评价对象的群众体育是接受社会评价的对象系统,体育健身场所与设施、组织管理体系、多元化融资渠道、特色赛事和体育活动、政策法规援助与评估表彰机制等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构成群众体育体系的要素都是被评价对象。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31卷第5期

2015年10月 吴文峰,等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研究

No.5 2015 评价时期,即对群众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所处的阶段。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所进行的社会评价,可以反映在此階段群众体育开展对市民的影响情况,为该阶段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但必须明确,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它的社会评价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评价,以保证群众体育的每一发展阶段都能够实现其既定目标,进而保证群众体育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评价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群众体育所涉及到的空间,也称为评价的范围;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评价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

3 群众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确定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其实就是基于群众体育发展目标,由评价主体根据在群众体育开展过程的主观体验以及价值判断,来评价群众体育进展是否符合既定目标。当然,这种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但必须要有科学的社会评价指标,而且,也只有制定出科学的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的各项指标,才能正确判别出目前处在发展进程中的哪一个阶段、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以及发展目标实现的效果等。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指出,未来5年,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重点确定为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体的目标:①体育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②体育锻炼效果进一步体现;③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④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四节“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健身休闲体育”。

在此框架内,通过组织专家进行头脑风暴,得到社会评价的若干指标。继而,借助德尔菲法,最终细化为20个指标,形成了有效包含评价主体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3.2 各层面社会评价指标内涵

3.2.1 “社会环境”评价指标集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人们参加公共健身锻炼的宏观因素,专家提出了包括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认识,对科学健身知识及体育法规普及推广的了解,开展群众体育的氛围,群众体育的管理情况,对群众体育在社会生活重要程度的认识等六个方面,对市民从社会层面来评价和把握群众体育是否形成了有效发展宏观环境。对这个宏观的社会环境的评价,对进行群众体育发展顶层设计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通过宣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突出群众体育的健康、娱乐、社会化等价值,才能促使人们自觉认识到体育健身对其生活品质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体育的态度。通过让市民意识到当下竞技体育仍然具有为国争光、为人们提供高水平体育表演需求的重要职能,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这样就能够真正支持推行的体育强市发展战略,使体育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正确、科学的体育知识、法律法规教育和推广,以及有效的管理都可以促使群众体育发展正规化、法制化,从而保障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群众体育在社会生活重要程度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群体对所参与活动的社会认可。现在,国家努力提升国民体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参与群众体育的群体会越来越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他们获得社会认可感就会越来越强烈,这样就能够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群众体育活动中来了。

3.2.2 “健身设施”评价指标集

健身设施因素包括健身设施器械的种类、数量、锻炼方法的难易、是否收费、距离远近和锻炼人口的密度等健身的客观条件,是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第二个因素。正是人们通过对健身的最直观感受,才影响了人们是否使用,参与锻炼的决定。这是评价主体参与体育最先接触到的物质层面的体验,有了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设施,评价主体的主观体验才得以实现。而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者以何种形式提供这些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提供到何种水平和程度,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障群众体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体育社会评价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3.2.3 “健身组织”评价指标集

该评价指标集属于中观因素,包括有无指导和有无组织两个指标。当前群众体育的开展主要以自发性锻炼为主。这种自发性健身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组织,存在一些健身安全隐患,以及由于不科学健身导致的对健身活动的曲解和误解。一旦这种曲解和误解产生,对于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显然是不利的。虽然有锻炼多种方法简单易学,但靠锻炼者去摸索有一定难度,所以应对锻炼人群加以指导,明确健身方法。此外,根据健身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安排健身指导,则有利于加强人们对体育健身的吸引力,提高人们对健身锻炼的兴趣。

群众体育组织也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目标的重要内容。群众体育的开展不仅依赖于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推动,更应该吸引、吸收广泛的社会参与,发动社会力量办社会需要的体育。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将提升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这是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

3.2.4 “锻炼环境”评价指标集

锻炼环境因素也是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的中观因素,主要是健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有健身设施环境,主要指健身设施器械的布局等,以及健身场所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卫生、地势等自然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条件的要求也在提高,不仅要求器械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性,而且要求整体环境卫生、美观。因此,健身锻炼环境成为影响人们参加锻炼的重要因素。

健身活动人文环境也日益显现出对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吸引功能。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群众在良好的健身环境中自发聚集,在健身锻炼中聊天交流,可以提高对体育的认同感,而认知层面的效果是引起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变化进而落实在行为上的基础,直接影响包括体育健身参与者对体育的态度、体育习惯、体育价值观等良性体育意识的形成,并形成良好的健身、运动的氛围。健身人文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制约着体育信息的扩散和消费,而且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体育参与行为。

当然,也必须意识到,虽然健身环境对群众体育发展的作用是非定向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但其作用却是潜在、渐进、持续和高度渗透性的。

3.2.5 “个体需求”评价指标集

个体需求是个体主观上对体育健身的最真实的认识和需要,是实现群众体育发展目标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因为,没有个体主观上对体育健身的需要,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只能成为一句口号;没有个体主观上对体育健身的需要,体育参与水平根本无法实现;被动参与体育健身段而产生的效果也已经被证明并不明显;没有个体主观上对体育健身的需要,更不会关心竞技体育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从何说起?总之,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个体主观上对体育健身的需要,是发展群众体育的根本保证,因此,也是对群众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时最重要的指标。

个体需求包括个体主观需要,个体受群众体育影响情况,个体在群众体育中的作用,个体参与态度等四个因素,这些是影响人们愿意参加健身锻炼的重要因素,也是产生效果的决定因素。个人主观需要,不论是爱好兴趣的主动性需求还是为了预防、康复的被动性需求,只有有了需求,才有付诸行动的可能。个体受群众体育影响情况以及个体在群众体育中的作用,也是群众体育社会化作用的一种重要体现。个体处于群众体育的动机是多样的,其中有些是受环境的影响,比如看到其他人在群众体育中表现出来的快乐而也想有所体验,有些是为了不被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而参加群众体育。有些是为了能够在群众体育中去影响他人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特别是一些非正式社会指导员,通过向周围群众传授自己所掌握的健身技能、技巧,以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个体参与态度将决定其参与群众体育的深度和持续度,如果是被迫或被动参与群众体育的,对群众体育、健身锻炼具有抵触心理,其在态度上可能表现为消极,那么在行为上可能就表现为应付甚至有意影响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等;当个体认可群众体育活动,那么它就会以积极态度处于群众体育活动中,并会努力为其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以保证其体育活动更好的进行下去。

3.3 群众体育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确定

群众体育体系评价涉及的因素指标较多,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而多因素评价较困难,因为要同时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重要程度又不同,使問题变得很复杂。如用经典数学方法来解决综合评价问题,就显得很困难。而模糊数学则为解决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找到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评价与决策方法。因此,进行群众体育评价可通过模糊数学提供的方法进行运算,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群众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两级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采用古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将5个一级评价指标随意排列起来,请专家组从下至上对相邻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以下面指标为基准,在数量上进行重要度的判定(ri栏)。把k列中最下面一个kn值设为1,接着进行基准化。即按从下到上的顺序乘以ri的值从而求出ki,然后对ki归一化(使列合计值为1),即为权wi(见表1)。

表1 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得到二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2)。

表2 评价指标的权重

3.4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的标准

群众体育的社会评价方法是许多评价主体基于一种评分标准而进行的有限定条件的评分,是一种模糊评价方法。因此,研究出一套评分标准和限定条件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参考相关文献,根据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制定“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标准” 评语集则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模糊评价等级(如表3所示)。

表3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标准

4 对天津市群众体育的社会评价

近年来,天津市通过成功承办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以及积极筹备2017年全运会等大型综合赛事,使其体育综合实力得以较大提升。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政府加大对群众体育的建设力度:2010年,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了30个体育公园、361个社区健身园和1 000个行政村健身园,为10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配备室内外健身器材;到2011年底,本市已建成健身园5 000多个,体育公园60多个[4],22处较大规模的公共体育设施、89所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5];2012年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财政预算经费已经达到了1 899.4万元[4]。这些建设成果除了由数据显现之外,是否真正符合市民全民健身需要,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推动作用等等也都需要进行评价,以便为更有针对性的制定、修改、完善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天津市群众体育事业成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

4.1 采取民意测验方法实施评价

通过天津现辖的13个区、3个县,按其人口比例(和平区27.4万,河东区88.98万,河西区90万,南开区105.54万,河北区64万,红桥区53万,渤海新区263.52万,东丽区88.38万,西青区31万,津南区42万,北辰区74.33万,武清区110万,宝坻区68万,蓟县84.2万,宁河县38万,静海县50万)进行随机电话调查,填写群众体育社会评价表,获得500份有效评价表(和平区11,河东区35,河西区35,南开区41,河北区25,红桥区21,渤海新区103,东丽区34,西青区12,津南区16,北辰区29,武清区43,宝坻区27,蓟县33,宁河县15,静海县20),完成天津市群众体育社会评价表等级评价表。将评价意见进行汇总,即得到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评价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表4。

表4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结果归一化结果表

(N=500)

4.2 建立评价矩阵R~

以下以一级指标“社会环境(A)”为例,展示评价过程:

一级指标“社会环境(A)”中二级指标“体育价值观”的评价结果归一化后,评价结果可用模糊集B描述:

B~11=[0.09,0.18,0.32,0.36,0.05]

同理可以得出其他各指标的评价结果。然而,对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都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综合地评价,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对多指标因素的综合评价,最终结果仍是评语集合V这一论域上的模糊子集,记作R~。

“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认识”的评价结果为:

B~12=[0.28,0.30,0.22,0.15,0.05];

“对科学健身知识及体育法规普及推广的了解”的评价结果为:

B~13=[0.08,0.15,0.36,0.27,0.14];

“对群众体育在社会生活重要程度的认识”的评价结果为:

B~14=[0.14,0.23,0.35,0.15,0.13];

“群众体育的管理情况”的评价结果为:B~15=[0.16,0.38,0.22,0.15,0.09];

“开展群众体育的氛围”的评价结果为:B16=[0.03,0.11,0.32,0.38,0.16];

则R~1=0.090.180.320.360.05

0.280.300.220.150.05

0.080.150.360.270.14

0.140.250.350.150.13

0.160.350.220.150.09

0.030.110.320.380.16

4.3 对各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价。一个模糊综合评价问题,就是将评价因素集合U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经过模糊关系变换为评语集合V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即

B~=AoR~

上式即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其中

B~——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是m维模糊行向量。

A——模糊评价因素权重集合,是n维模糊行向量。

R~——从U到V的一个模糊关系,是n×m矩阵。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的矩阵乘积表示复合关系。

注意,模糊变量是用隶属度描述的,因此其運算应为模糊运算,即模糊矩阵R与A的并与交运算的规则与集合运算相似,并运算为两中取大,交运算为两中取小。

如对一级指标“社会环境”的评价:

A1=(0.26,0.13,0.26,0.07,0.06,0.22),则

B~1=A1oR~1

=(0.26,0.13,0.26,0.07,0.06,0.22) o0.090.180.320.360.05

0.280.300.220.150.05

0.080.150.360.270.14

0.140.230.350.150.13

0.160.380.220.150.09

0.030.110.320.380.16

=(0.13,0.18,0.26,0.26,0.16)

对该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B~1=(0.14,0.18,0.26,0.26,0.16)

该结果表明:有14%的人认为“社会环境”为优秀,18%的人认为“社会环境”良好,26%的人认为“社会环境”为中等,26%的人认为“社会环境”还可以(及格),16%的人认为“社会环境”较差(不及格)。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社会环境”的总体评价为介于中等和及格之间。就社会环境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有一些没有得到评价主体的高度认可——这与客观实际的投入、建设情况不一定是一致的,因为这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换句话说,要有效实现体育强市发展目标在社会环境的改善方面还有许多提升空间。

同理,按上述流程,对上述其他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

“健身设施”的总体评价结果:

B~2=(0.15,0.21,0.29,0.21,0.14)

即评价主体认为天津市体育健身设施受健身器材数量、种类以及锻炼时人口密度的影响,其发展在总体上只能满足一般健身需要。

“健身组织”的总体评价结果:

B~3=(0.12,0.17,0.25,0.29,0.17)

即评价主体认为,虽然近些年天津市不断加大健身指导员的培养力度,但现有的健身组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健身组织、指导功能,这对发展天津市群众体育的制约性比较明显。

“锻炼环境”的总体评价结果:

B~4=(0.16,0.22,0.29,0.18,0.15)

即评价主体认为,目前健身锻炼总体环境比较一般,相比较自然环境来说,评价主体对锻炼环境这的人文环境认可度要比自然环境的认可度大些。这也是近些年天津市在加大体育强市建设过程中对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健身锻炼意识培养的一个结果。

“个体需求”的总体评价结果:

B~5=(0.14,0.24,0.22,0.20,0.20)

这种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天津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观意愿比较强烈,如果个人收入、闲暇时间等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再有所保障的话,对发展天津群众体育、实现体育强市的目标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4.4 天津市群众体育开展情况总体社会评价

组成新的模糊评价矩阵,根据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同样运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对最终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具有可比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B~=AoR=(0.15,0.20,0.15,0.25,0.25) o0.140.180.260.260.16

0.150.210.290.210.14

0.120.170.250.290.17

0.160.220.290.180.15

0.140.240.220.200.20

=(0.16,0.24,0.25,0.20,0.20)

对上述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B~=(0.15,0.23,0.24,0.19,0.19)

按照最大隸属度原则,总体评价为中等,即受5个维度的综合影响,目前社会评价主体对天津市群众体育开展情况总体还是比较接近他们主观预期的,而且认为“优良”的评价主体所占总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即可以通过从跟层面评价反映出来的不足,结合本市群众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有的放矢地调整发展思路,天津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5 结束语

群众体育社会评价是主观评价,是明显的主观价值判断,反映了目前群众体育发展状况与参与者心理预期符合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体育生活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生理上健康的需要,还有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的需要。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根本目标也是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生活的需要。因此,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在加大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力度的同时,应该关照到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使人财物等的投入和建设方向,不仅从客观上能够提供最优质条件,在主观上符合参与者的真正需求。因此,在下一阶段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时,不仅要注意在物质、设备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且还要在发展中切实符合参与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说我国群众体育真正实现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注释:

①数据来源:天津政务网http://www.tj.gov.cn/zjtj/qurk/xzqh/

参考文献:

[1]曹彧.持续发力 夯实“大群体”(一)[N].中国体育报,2014-12-08.

[2]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3]陈新汉.论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J].人文杂志,1994(1):12-17.

[4]滕达,梁斌.做好微服务 构筑大格局[N].天津日报,2012-11-03.

[5]何东宪.让体育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N].经济日报,2011-01-16.第31卷第5期2015年10月

作者:吴文峰 周君华 于军

第二篇:论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三大会议之一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在影响力日益扩大、重要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对世界群众体育实践的指导以及中国北京成功申办2011年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意义的研究与探讨,探寻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启示。发现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在创办意义和会议主题等方面对世界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指出中国在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过程中,要厘清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要明确实现群众体育强国的目标;要利用世界体育大会平台,加强与世界体育的交流,促进世界群众体育的快速和谐发展;政府应以人为本,不断发展和完善群众体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奥运后

Discuss the Inspiration of the World Mass Sports Congress for Chinese Mass Sports

XIE Bin

(Dept. of P.E.,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China)

Key words: the World Mass Sports Congress; mass sports;competive sports; after Beijing Olympic Games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是由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体育联合会总会联合资助的世界规模的大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三大重要会议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国际奥委会全会和世界奥林匹克大会)。大会旨在宣传普及群众体育知识,研讨有关世界群众体育发展等问题,向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进行群众体育知识传播和经验交流的场所。对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发展历程、形成意义以及组织形式等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创办和举行对世界群众体育实践活动、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群众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国内对世界群众体育大会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从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对奥运后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启示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群众体育的未来发展道路有所裨益。

1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沿革及其实践意义

1.1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沿革 第1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于198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组织召开。1994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一起资助和组织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从1996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体育联合会总会也开始对世界群众体育大会进行资助和组织。[1]从第7届开始,国际奥委会就将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交给各个主办国奥委会来组织。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召开了13届。鉴于近年来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议题日益增多,国际奥委会决定从2011年起将原来每两年举办一届改为每年举办一次。2010年4月28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北京从4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1年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代表大会的举办权。这也是会制改革后的第一次世界群众体育代表大会。[2]

自第七届群众体育大会以来,各国奥委会开始拥有承办权,承办国也开始重视自己国家的群众体育的发展,因此,群众体育的地位也相应得到提高。历届大会的项目委员会与大会的组委会相互协作,规定了大会的模式和主题(表1),对报告论文进行评审。[3]大会一般为期四天,内容包括开闭幕式、欢迎酒会、正式会议、总结会、会外活动等。其中,正式会议的内容主要包括报告、演讲及论文摘要的陈述或展示;会外活动主要包括大众体育及文化活动、招待会、为陪同人员准备的项目以及其他活动。

1.2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创办意义——关注群众体育,倡导全世界人们投身体育运动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是国际奥委会所属三大全球性会议之一,自1998年开始,与会者人数保持在500~1 200人之间,主要来自奥林匹克大家庭、提供赞助的国际组织、体育运动组织、科学和学术界、联合国机构、国际和非政府组织、各级政府机构及媒体等。通过大会各国代表宣传普及先进的群众体育知识,研讨有关世界群众体育发展等问题,是世界各国进行群众体育知识传播和经验交流的理想场所。

与国际奥委会全会和世界奥林匹克大会不同,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关注的是“大众体育”而非精英体育,倡导男女老幼无论身体和精神状况,社会经济状态,地区文化差异,都应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提升健康、美好和幸福的生活质量。

在2010年第13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我们因为共同感受到一种危机而聚集在芬兰。这一危机就是全世界各个年龄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都在受到不良的影响。在上一届马来西亚大会上,我们极力主张各国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将群众体育运动作为各个层面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之后的今天,这种需求更将迫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全世界约60%的人口在体育锻炼方面都没有达标。”罗格主席倡导:“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运动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坐在一起的原因。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和国际奥委会群体委员会承担着国际奥委会的重要使命。国际奥委会将不断通过体育运动来为人类发展服务。我们要继续倡导全世界、各个年龄的人们投身体育运动”

从历届群众体育大会的主题可以看出,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主要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群众体育方面的教育,关注人类自身的健康和人类未来的发展。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强化群众体育的历史使命。如2010年第13届大会的主题是“发展大众体育,造福21世纪人类社会”。大会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重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国家要让体育真正成为大众的体育,要努力让人们运动起来,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和国际奥委会群体委员会承担着重要使命。”[4]

1.3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背景下全球群众体育的实践活动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目标是通过经验交流和实践活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和推广群众体育的相关知识。大会的组织工作在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以及当地组委会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并根据国际奥委会授权开展相关会议议程。

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和发展群众体育,社会体育问题普遍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掀起了一波波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多的国家制定了长期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自标。

国际社会相关部门也开始关注世界群众体育的迅速发展。1964年,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发布了《体育运动宣言》,提出“从事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权利”的宣言。为了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6年成立了“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际奥委会也开始积极关注群众体育的发展,向各类群众体育机构提供资助,并于1983年成立 了“大众体育工作组”,两年后改为“大众体育委员会”。 “大众体育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一是召开每两年一次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二是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奥林匹克日赛跑”。该组织的宗旨是“扩大活动范围,探索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平衡,更全面地满足整体和每一个人的合理愿望。”其目的是实现把群众体育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和任务,并有责任鼓励和支持那些能够使所有人都参与的体育活动的发展。

1993年,国际奥委会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全民体育和全民健康定为双方合作的核心目标。1994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百年奥运纪念大会,本次会议关于群众体育的决议被国际奥委会采纳并写入了《奥林匹克宪章》。

2 中国与世界群众体育大会

2.1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历程 自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举办以来,中国奥委会积极参与,在参加的历届大会中,中国体育学者在大会上就群众体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发展方向等和其他国家的体育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历届大会上,中国的体育学者通过中国近年来的群众体育政策、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等方面向各国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和前景。2005年,经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政府批准,为了给北京奥运会营造氛围,北京市曾申办过2006年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但没有成功。为进一步弘扬北京奥运的精神风貌,传承奥运成果,推动北京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世界城市建设的进程,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通过积极准备,并征得中国奥委会同意,北京决定申办2011年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于2010年1月15日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正式申请,并于2010年2月份提交了正式申办报告。负责此次申办的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严格按照申办程序,高质量地完成了提交申办报告、答复国际奥委会问卷等各个阶段的任务,最终实现了申办目标。[2]

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在世界上体育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不仅将丰富群众体育的内涵,而且也将促进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有理由也有能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作为体育大国,在世界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所能做出的贡献。

2.2 北京成功申办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意义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是影响较大的国际交流盛会,北京申办和举办该大会,对世界群众体育的发展、对中国群众体育的未来可在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有利于巩固北京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大大提升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延续北京奥运会的积极效应,推动北京在世界奥林匹克舞台上继续扮演积极而重要的角色,并为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创造更好的国际条件,树立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体育大国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北京在利用奥运遗产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学习其它国家的良好经验,为全面传承奥运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推动中国和世界群众体育的实践活动的良好发展;

有利于宣传展示北京作为奥运城市开展群众体育的成就和经验,为“人文北京”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推动中国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

3 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3.1 利用世界体育大会平台,加强与世界体育的交流,促进世界体育的和谐发展

世界群众体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作为国际性大会,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极大的发挥了作为各国进行交流的平台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群众体育的发展,世界群众体育的繁荣也有中国群众体育的贡献。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更要密切同世界体育的联系,努力为全世界的群众体育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奥运会,中国群众体育工作要善于吸收和应用其他国家在群众体育、福利事业以及公共产品管理方面的经验,将群众体育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指标体系。在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平台上,我们要扩大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群众体育方面的交往,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群众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广泛参与群众体育领域内的各种体育组织和活动。

3.2 组织机制——流畅的协调组织机制是大会成功举办的保障 世界群众体育大会能够顺利举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会建立了流畅与协调的组织机制。以第9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为例(图1),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位代表和众多的群众体育组织。组委会建立了两个协调委员会。一个是大会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协商建立的,委员包括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相关官员、国际体育联合会总会秘书长、上届群众体育大会秘书长,以及荷兰奥委会与体联的官员等重要人物。另一个是大会组委会与当地政府、当地体联建立的。这两个机构不仅能保证大会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体育联合会总会以及许多国际体育学术组织进行沟通与联络,而且还能保证组委会与当地政府、当地体联进行直接的沟通。[5]

近年来,在中国召开的世界性体育活动日益增多,这不仅是各国体育界学术方面的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展示承办国群众体育事业形象和成就的机会。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流畅与协调的组织机制,对中国以后举办大型的体育会议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图1 第9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组织结构

3.3 从断裂到协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演进 作为体育事业内的两个子系统,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一直都是体育界争论的焦点话题。

纵观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呈现不同的特征。建国初期,国家确立了“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的方针,把群众体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1959年容国团为新中国获得第1个世界冠军的标志,后来一系列的优秀成绩将竞技体育推向了一个发展高潮。但是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使竞技体育事业陷入低谷,在1965年世乒赛后,又得到一些恢复和发展。“文革”期间,各项体育事业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文革”之后,体育事业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热情澎湃的强国梦,时隔21年重返奥运大家庭、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女排实现“五连冠”等等一系列的成绩,使国人的内心有了强烈的成就感,那就是通过竞技体育的强大来展示民族的强大与复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政府制定了“奥运战略”,把竞技体育提到优先发展的地位。群众体育业的发展由此放慢了步伐。随着《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提出,在举国体制强有力的保障下,竞技体育保持着强势的发展趋势。连续4届奥运金牌榜上的名次连连攀升,北京奥运会更是位列榜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了重新的更清醒的认识,国家也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围绕全民健身、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9年8月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更是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业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国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日益重视。[6]

在如何厘清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上,必须客观辩证的分析看待,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对中国体育事业来说,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正如借用邓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说,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犹如天平的两端,是在动态的过程中求得平衡的。正如著名体育学者卢元镇所认为的那样: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将会走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轮驱动的道路。[7]

3.4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推进过程中群众体育的角色定位

北京奥运会后,国内体育学术界就“中国是体育强国还是体育大国?抑或两者都是?”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而富有见地的讨论。有学者认为,中国要想成为体育强国,既要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也要成为“群众体育强国”。“体育强国”的确立直接取决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水平,“竞技体育强国”和“群众体育强国”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若不能成为“体育强国”,但并非不可成为“竞技体育强国”或者“群众体育强国”,但如果连群众体育强国都不是,那么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体育强国”。[8]从如今的中国的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还不能称之为体育强国,后奥运时代,政府的体育政策必须向群众体育事业做出倾斜,同时也不能放弃竞技体育的发展。这样才能稳步向体育强国推进。

在向体育强国稳步推进的过程中,群众体育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呢?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群众体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开展体育活动的种类形式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上、群众性体育竞赛的举办频率次数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总量上等各个方面看,我国可以达到群众体育大国的标准。但是,群众体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人口的增长与锻炼质量的不协调;2)全民健身的民族特色与国际交流较少,并且影响微弱;3)群众体育发展的呈现区域不均衡态势;4)社会所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9]

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落后。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群众体育的发展应当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只有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才能更加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给予群众体育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发挥在体育强国推进过程中的贡献,进而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3.5 以人为本,不断发展和完善群众体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 群众体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本质上应该属于一种社会福利。以人为本,不断发展和完善群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是奥运后中国群众体育事业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这个进程中,政府要担负起主要责任。

中国在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群众体育?建国以来,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体育设施也得到较大的改善,各类体育场地已超过100万个。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的层次结构,组织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的推动和保障下,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人口日益增多。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和“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更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0]

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体育是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讲话中还专门指出要建立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群众体育在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可以做出更大贡献。

所以,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群众体育强国的目标基础上,实施“保持竞技体育优势的基础上,侧重群众体育的发展”的战略转移,政府应强化向普通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努力构建面向全体民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4 结 语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工作亦不例外。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是广大的普通群众,同时,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终和核心目标也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核心社会。发展群众体育,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幸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群众体育的发展仍然是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依然是基础性薄弱环节,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政府应不断强化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全面构建面向全体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向体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 编者.第九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1):7.

[2] 编者.北京荣获2011年第14届世界大众体育代表大会举办权[EB/OL].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官方网站http://www.beijing2008.cn/boda-news/s214609305/n214612911.shtml.

[3] 编者.历届国际大众体育大会[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34.

[4] 编者. Final Announcement[EB/OL].第13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官方网站https://www.jyu.fi/en/congress/sportforall2010/announcement-page.

[5] 编者.第9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总结[EB/OL].中国大众体育网http://www.chinasfa.net/lr.aspx id=501.

[6] 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等.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演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35-40.

[7] 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97.

[8] 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9] 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5-6.

[10] 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376-380.

作者:谢斌

第三篇:加快发展体育公共服务 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由此带来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明显变化。这一变化过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将使居民对体育服务需求和体育消费意愿不断上升,同时体育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和经常性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服务,应成为改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下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迅速上升,对各级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紧迫要求

群众体育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一样,是广大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发展需求,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但受发展阶段的限制,以往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普遍向教育、卫生等领域倾斜,对体育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关注有限,群众体育发展缓慢,明显落后于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兴趣爱好层面上升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需求的紧迫性和普遍性迅速上升,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近期对部分城市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显示,有67.0%的被访社区居民经常使用各类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明显高于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和市民学校等其它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反映出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巨大现实需求。但同时,当前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最近上海市一项调查显示,即使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加大投入,但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仍然不高,40%以上的被访者都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作为影响开展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

(二)发展体育公共服务,将有力拉动体育产业发展,对当前扩大消费有直接推动作用

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与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直接拉动职业培训、健康保健等相关消费的情况类似,居民在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将在体育产品、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电视转播等方面主动增加产品和服务消费,以作为公共服务的补充和升级。从国际经验看,凡是重视体育公共服务的国家,其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以美国为例,由于州、市两级政府重视、场地设施众多加之形成了良好的体育健身社会氛围,美国2006年国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高达49%;与之对应的是,美国体育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从1995年到2002年其体育产业的产值由152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13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2.4%,已经成为美国第六大支柱产业。而2007年体育总局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显示,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28.2%,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为593元。照此测算,我国目前体育居民个人消费市场规模约为1466亿元,只占当年GDP(24.95万亿)的0.59%,发展空间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各级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是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政策选择。

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并存,直接制约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

根据最近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人均2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现有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率低、资源闲置的问题也十分普遍。一方面,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鼓励政策,供大型体育比赛使用的公共体育场馆日常大多处于空置状态,平时并不对公众开放,整体利用率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80%左右的体育场地分布在学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内,而由于多种原因使这部分体育场地的向社会开放的比例不足30%,进一步加重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短缺,同时也抑止了国内体育消费的启动。

(二)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视大型设施、大型体育活动而对群众性体育场地和经常性公共体育服务关注不够

目前国内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的高规格、高档次的大型体育场馆数量较多,全民健身中心以及各类中小型单项、多项群众体育设施数量不足,群众健身场馆与大型竞赛场馆比例仅约为15:1,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100:1的水平。部分地方对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活动热情很高、不惜投入,但对诸如补贴群众性体育场地运行、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辅导员培养等工作投入有限。由于缺少群众体育开展的基础,大型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不高、难以拉动体育消费,而大型体育活动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也十分有限。

(三)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和法规制定滞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扶持

一方面,目前在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扶持基层体育团体发展、鼓励各类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等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各级政府普遍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开展相关工作的手段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医院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群众性体育场地在布局、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定,对体育场地如何布局、人均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如何确定等问题认识模糊,因此在当前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往往被忽视,建设用地等必要的建设条件难以得到落实。

(四)体育公共服务公益性强,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低

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等项目地域适应性广、群众参与程度高、消费意愿强,是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最多的方面。但是,这些项目的专项设施也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建设投入较高、经营难以获取高收益等特点,社会力量几乎没有直接建设运营的投资意愿。相对而言,社会力量更愿意投入经营以器械健身、体育舞蹈、网球、瑜伽乃至攀岩、卡丁车、高尔夫球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中高端收入人群的体育服务,而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很难通过市场化方式享受到所需的体育公共服务。

三、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改善体育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服务基层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服务于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健身设施网络。当前应以全民健身中心、中小型单项体育健身场馆、城乡社区体育场地等为重点,打造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并辅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构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同时,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引导和扶持各类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团体和体育俱乐部发展,形成保障体育公共服务开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加大各级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群众体育开展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应逐渐转变观念,要像重视学校、医院一样,重视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将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安排专项投资。现阶段,可结合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群众体育发展特点,重点支持群众喜闻乐见和运行费用较低的体育健身场馆和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如轻钢结构的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羽毛球、乒乓球等单项体育场馆、室内外篮球场地和市民游泳池等。在运行方面,可以按照“公建民营”、合理定价、低偿服务的思路,采取委托经营、购买服务、补贴运行费用等方式,主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使群众性体育设施在建成后能够通过非营利运营支付自身运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更好地发挥提高基层体育设施可及性、刺激启动居民个人体育消费的作用。

(三)积极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政策

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但在服务提供上应广泛依托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的力量,避免各级政府大包大揽。要根据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行主体多元、服务内容多样、设施类型和规模差异较大的特点,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拓宽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体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捐赠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对企业发生的此类体育活动广告支出以及对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向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可按有关规定在其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四)加强制度和规范化建设

要抓紧研究制定各类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对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指导。在城乡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之一予以明确。同时,要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群众健康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以及相关信息的发布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供稿)

上一篇:安全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