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优化

2023-03-03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优化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感想

蓝山县塔峰五小赵苏琴

党的十七大万众瞩目,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部署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工作作为民生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身为教师,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看到了教育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无可否认,教育在近几年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即将实现免费,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2500万人,贫困家庭可申请各种助学贷款。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让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接受教育,这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十七大报告

中,教育被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以相当大的篇幅给予重视。其中又再次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并表示将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统合素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实际送来的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学校是一块宝地,是育才育人的基地,承载着许多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学校方面,要以十七大报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切实将十七大精神与学校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事业,使学校的教育事业更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教育论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关于##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事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全县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提出初步预测和思考。

一、现状及预测

1、各年级在校学生数现状及预测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12所,其中小学560所,初中38所,高中4所,幼儿园9所,职中1所。在校学生8287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7786人,初中在校生25012人,高中在校生5426人,职中在校生1389人,幼儿园人数2633人。

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对现有0-5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情况预测到2012年全县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处在高峰期,到2012年后,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

2、现有教职工现状及变化

2003-2004学全县政府举办的基础教育单位总教职工人数为4331人,其中小学部分2377人,初中1453人,高中356人,职中为72人,幼儿园73人。按照目前国家的编制标准,到2012年全县基础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较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学前教育700人;小学教育1102人;初中教育1260人;高中教育1040人;职中教育142人。高中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大幅上升。

二、思考与建议

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有关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对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合理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学校布局不合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从未来5─10年学生总数下降趋势和国家对课程设置改革的要求考虑,中小学布局应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轴点,以寄宿制为特征,进行合理调整,压缩学校所数,扩大学校规模。小学应由现在的560所调整至200所以内;初中学校应由现在的38所调整到30所以内;现高中布局基本合理应予以保持。

2、教育投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投资效益。现在教育建设资金很少,投入应考虑投资效益问题,有些村级学校服务人口不多,投入

一、二十万元建校,再过

五、六年学校就会因生源问题而改变用途,造成有限教育经费的浪费。因此,建议所有投资建设均要求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建设投入应集中投向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及调整后保留的学校,避免投资浪费。

3、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大块来思考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学前教育应着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学前班,政府不再投资新开办幼儿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示范引导,逐步建立社区、镇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现有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可根据收费与成本的变化情况,采取差额预算或核定基数定补的办法,逐步提高受教育者分摊教育成本的比例,从而有效控制财政供给人员的增加。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加大公用经费投入,认真落实“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高中教育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尽量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一是大力提高高中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政府应制定相

第三篇:重建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生源掠夺等外延发展方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外延式发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转变质量增长方式,转变质量增长方式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转变质量增长方式的核心是教学结构重建,这是从外延增长轨道转入内涵增长轨道的实质性要求。教学结构重建包括课程结构、班级结构、课堂结构和师生结构的重建:

一是课程结构重建。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就全国而言,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只有国家课程,并且是一纲(教学大纲)一本的必修、单科、学术性的课程。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课程发展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形成了一标(课程标准)多本,必修与选修、单科与综合、学术与实践共存多元的课程体系。中小学课程由“大锅饭”发展为“套餐”或“自助餐”,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课程改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个性化、兴趣化的广阔选择,允许学生在必修课范围内选择进度,在选修课范围选择课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志趣、才能、特长,或选择文史,或选择数理,或选择艺术,按着自己的设计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只有课程结构的重建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改变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拓宽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成材之路。

二是班级结构重建。

班级结构决定着学生的个性特长。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的班级有普通班与重点班、大班与小班、补差班与培优班等,没有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概念。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开始试行走班上课,行政班不变,教学班分层,同年级内调整,学生可对必修课程的学习进度进行选择,可对选修课程的学习模块进行选择,有的学校还可以对同模块的不同教师进行选择。

班级结构的重建打破了单一的行政班集体授课模式,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必修课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只有班级结构的重建才能真正落实“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分类推进”的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道路。

三是课堂结构重建。

课堂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改革之前,课堂结构多是单边、预设、讲授,灌输、封闭、应试式的静态课堂。课程改革之后,课堂发展为单边与多边,预设与生成,讲授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结构,课堂内外紧密结合,形成了动态开放、启发探究、互动交流的生活课堂。课堂结构的重建很好地落实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理念,真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一节课只讲4分钟”;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一节课教师只能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他们正是对课堂结构的重建,才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四是师生结构重建。

师生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的师生结构实质上是以教师为本(中心)的,教师的教主导甚至是主宰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课程改革之后,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束了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结构的长期统治。师生结构是教学结构中的最重要结构,这个结构的重建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活动如何从目的、方法、策略等方面为学生主体服务的问题,这就是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问题。课程改革前,教学主体的错位,致使教育理论研究步入了误区,教学改革始终未能抓住主要目标,击中要害,因此,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课程改革后,师生结构的重建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结构的重建,解决了谁是学习的主体?中小学到底该学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动力和效果等问题,实现了从“教的主体、目标、方式、成效”向“学的主体、目标、方式、成效”的结构重建,实质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整和优化,是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结果必然是人尽其才,个性鲜明,杰出人才辈出的局面。

(山东教育报2011年1月17日5版)

第四篇: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王仑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进一步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资源重组,提高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适应中共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更好地为大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为此,对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作初浅探讨。

一、大连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党的十六大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作出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决策。

大连市以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按照“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思路,确立了要把大连建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发展规划,即从大连市经济的现有基础出发,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131”产业格局,把大连市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十大支柱产业。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大连市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重点发展软件及智能信息服务业、生物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海洋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大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和精细化工、精制钢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做大石化企业,推进石化向下游产品延伸,打造石化产业“航母”,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型船舶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建成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柴油机、重型机械、轴承、机床、轮胎等优势产品,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以数字电子视听产品为重点,建成我国重要的数字化视听产品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精制钢材、纺织服装、家具、塑钢、粮食加工等产业,形成有特色、效益高的产业群体。

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产业,扩大市场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活力。完善商业布局,把便民商业不断向社区延伸。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提高商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培育商业骨干企业和大型专业市场,建一流国际商都。加快物流业发展,把大连建成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大力开发有特色、牵动力强的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国际化、专业化精品展会,尽快使我市成为旅游会展名城。开放金融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积极稳健地发展金融保险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大连”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业,加快信息咨询的产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进程。

农业重点发展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等产业。按照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转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增值;发挥大连市海域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近海人工养殖、陆地工厂化生产、远洋渔业捕捞、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特色旅游,扩大水产品贸易,做大海洋产业,推进“海上大连”建设;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实施适度规模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发展现代化农业园区,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提

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农村的工业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

大连市目前有中等职业学校105所,其综合情况见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

1、条块分割,多头办学(有教育部门办、行业办、劳动部门办、企业办和个人办),多头管理(有教育部门职成处管理、教育学院职教教研部门管理、有劳动部门培训处管理、有劳动部门教研室管理、有劳动部门考核中心管理、有行业企业管理等),专业设置重复,教育成本高,小而全,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宏观效益的提高,很不适应大连市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管理问题。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由教育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这两类学校的在校生比例大致为3:

1。三类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都由劳动部门进行。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在管理的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大连地区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业务工作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两者基本处在一种“老死不相往来”、双轨并行的状态,许多交叉性的管理令基层学校无所适从。

2、各校之间资源使用极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建筑、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超过百分之百,教师超负荷工作,如市属普通中专的大连轻工业学校和大连电子学校,前者超过4000人,后者超过3400人,再如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在校生数也达到了4000多人。而有的学校冷冷清清,教育资源闲置在那里,教育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管理仍然按传统产业模式设置专业,教学手段、技术设备相对陈旧和落后,教学质量低,远远不能适应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中等实用性人才的需要。例如机械加工专业,当前生产精密机械零件都是采用数控技术加工,而目前大部分开设此专业的我市中等职业学校采用挫刀、弓锯、普通机床等上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技术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实习教学,学生学到的是过时的技术,人才规格的品位低,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4、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小,教师编制名额有限。为了应付课程需要,有的教师往往必须担任非所长的科目,有的还要兼任班主任或行政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据我们初步统计,大连市普通中专平均在校生数为1197人,职业中学的平均在校生数为683人(教育部门办的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1274人,社会力量办的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207人,其他部门办的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360人)。技工学校的平均在校生数为527人(没有超过2000人以上的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三类学校在校生数比为1.26:1.77:1。从总体上来说,学校规模偏小,专业设置重复,教师队伍素质不理想。所有这一切,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发展。因此,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势在必行。虽然近几年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迈出了一定的步伐,先后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和划转等几种主要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调整,但从整体上看力度还很小,必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步伐,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的思路及设想

1、坚持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中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确立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十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培养大批中级实用型人才,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大连”提供人力支持。

2、坚持整合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及专业调整的力度,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在改革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其整体效益。应注意各区市县职业教育专业的合理分工,实现集约化办学,实现“多分合一”,从而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同时,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新建一批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新产业或行业相适应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以适应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加快专业建设和职教集团建设。结合大连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做大新兴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运、造船、服装金融、旅游会展、商业贸易流通、城建等行业的专业。将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100所左右,重点建设30所省级以上骨干师范学校,其中10所学校要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标准。涉农各区市县均建成1所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标准的职教中心。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建成4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建成具有区域特色,与我市主导产业相适应,依托行业、企业的职教集团和职教实习实训基地。

4、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整可按以下四种思路进行:(1)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联合、合并、协作等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效益。(2)对行业或企业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联合、分离、转制、撤消等方式进行重组。(3)对规模较小但有发展潜力的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资产评估探索以股份制形式办学的新模式。(4)对不具备独立办学条件、停止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可按规定予以撤消,或改建为在职培训中心。

(此文完成于2004年底,系省级课题子课题部分之一)

第五篇: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

浅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 河北师范大学

姚广军

内容摘要: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教学方法理论,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方法改革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⑴

一、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概念上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加以划分,认为教学是由师生、条件和教学过程构成的。”⑷其中“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⑸而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化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⑹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的动力、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等。

(一)关于教学的动力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动力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中心矛盾),而所谓主导矛盾就是,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产生的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与学生所拥有的满足这 1 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⑺简而言之,教学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是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满足起对知识的需求。

(二)关于教学目的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

教养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专门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公德、政治和伦理道德,以便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认知活动的一般技能,使其能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同时,他还指出这三种目的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

(三)关于教学规律

巴班斯基运用系统结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内部各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得出以下几条教学规律:

1 教学过程受制约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及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2 教学过程与作为统一体的教养、教育、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3 教学过程依从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4 教学过程依从于它得以进行的各种条件 5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6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

7 教学的刺激方法、组织方法、检查方法均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8 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9 只有具备必要的条件并保证教学过程各成分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是教学结果具有巩固性和效用性

以上九条规律构成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有机联系体系,只有充分的理解、领会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四)关于教学原则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规律高于教学原则,原则是由规律产生的,所以根据教学规律提出以下教学原则: 1 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2 教学的科学性以及与生活实践想联系的原则 3 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 4 教学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5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兴趣和求知需要的原则 6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原则 7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优结合的原则 8 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9 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10 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

巴班斯基强调,只有灵活、综合地运用各原则,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有成效。

(五)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技能形成、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他提出以下优选教学内容的标准: 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标准

2 教学内容的诸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标准 3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该年龄学习的可能性标准 4 教学内容符合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法定时间的标准

5 教学内容符合该方面的国际经验的标准

6 教学内容符合当前教师的教学的实际可能性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标准

巴班斯基还指出,考虑这些标准并尊重他们的先后顺序,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其具体化,有助于消除那些引起学生负担过重的过于复杂的和次要的成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成分上。

(六)关于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之一。”⑻而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旨在通过教学达到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目的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⑼

他还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活动三要素的原理,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刺激和检查三个方面,把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1 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2 刺激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3 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教学过程所有基本成分的最优化组合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包括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⑽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体系包含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 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落实任务 3 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内容重点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创造最优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6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7 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8 分析教学效果,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唯有完整地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能指望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只要切实地运用了这个体系,也一定能达到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⑾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3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上都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时间标准是指教师和学生均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及相关文件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总之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⑿

五、对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评价

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有四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在针对前苏联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留级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之后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二是他把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方法引入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认识视野,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范围。三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林论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极大的丰富了前苏联的教学论思想,丰富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四是“他创立的这个理论,„„,历史地肩负着扬弃、调整、定向的特定使命。”⒀ 也可以说“这个理论具有承前起后,继往开来的意义。”⒁

虽然他的教学思想对前苏联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在关于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极其分类上的混乱,以及存在着一定的机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思想中的不足。

六、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是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他的理论体系、理论内涵极其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独立的学习

2 要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 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

4 要求政府要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适宜的条件

5 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⑴单中惠 外国教育思想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91 ⑵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⑶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5 ⑷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⑸巴班斯基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4

4 ⑹同⑶

⑺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6 ⑻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5

⑼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5 ⑽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7 ⑾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98 ⑿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6-697 ⒀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3 ⒁同上

上一篇:十月份活动方案二故事下一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