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五代时期的屯田

2022-08-27

第一篇:唐朝五代时期的屯田

卞孝萱:五代时期南唐代吴的研究

五代时期南唐代吴的研究

卞孝萱

提起五代史,就会联想到这一时期政局的混乱,篡夺相寻所给予人民的痛苦。但当我具体地接触了一些史料以后,发现并不完全如此,其中还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不同情况。

不错,李存勗通过十几年的血战而建立后唐、损害了多少万的生命,财产;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纳贡而建立后晋,使幽云十六州人民长期沦于异族压迫之下,并种下宋代灭亡的恶果;刘知远乘契丹退出汴梁机会而建立后汉,还是以暴易暴;在南方,闽国王氏兄弟、楚国马氏兄弟之间争夺帝位的战争,也加重了人民的灾难。所有这些事实,构成了上述的印象。

本文想提出一件例外的事,就是:南唐是由吴国和平地转变过来的,没有产生消极的后果,而且起了积极的影响。兹提出这个问题,请大家指教。

一从错综复杂的矛盾说起

自从九〇五年(唐天佑二年)淮南地区的割据者杨行密死后,由于“诸子庸懦”[1]。出现了两个新情况:

(一)一般将领可以肆无忌惮地向人民进行搜刮;

(二)某些将领滋长了篡夺政权的野心,徐温便其中之一。

徐温是怎样的人呢?“少无赖,入群盗中,以贩盐为事”[2]。后投杨行密军中,“未尝有战功”;只因他擅长阴谋,为杨行密所赏识,尤其是“用其谋杀朱延寿”[3],而得到特殊的信任,留在左右,参与谋议。杨行密死后,徐温野心勃勃,但又迟迟不敢下手,这是甚么缘故呢?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以吴国的政治情况来看。与杨行密一同起事的那些“英雄”们,这时都已成为吴国的将领,担任着州、县长官。杨行密虽是他们的首脑,只是用“智略”[4]约束他们,而不是靠权力统率他们。这是因为:唐帝国虽仅保存着招牌,毕竟还没有正式垮台;淮南地区虽已形成独立割据,但吴国还没有宣告建立。此时,吴国中央政权表现为:吴王“与诸将皆为节度使,虽有都统之名,不足相临制”[5];地方政权表现为:“诸将分守郡府,虽尊奉盟主,而政令征伐,多以便宜从事[6]。可见,吴国的国家机构还是不健全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是不正常的,国境内的政令还是不统一的。

杨行密死后,将领们更加骄横,地方政权更是尾大不掉。《江南野史》卷四“宋齐邱”:“吴主既弱,政出多门,君臣纲纪,弛而不振”,就是针对杨渥、杨隆演统治时期而说的。从一些史料中看出,当时吴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任命[7],库藏的征用,都不容易。

这些跋扈一时、“分守郡府”的将领们,那里会把“未尝有战功”的徐温放在眼里!徐温以及他的儿子想要篡吴,又怎会不遭到将领们的反对!《九国志》卷三,《徐温传》:“大臣刘威、陶雅、李简之徒,„„勋高位重,温„„超居其上,皆内意不服。李遇尝谓人曰:‘徐温何人?吾素所未识,而遽至此,岂可入觐耶?’乃密议诛温”。这时,徐温才进行篡吴的第一步——挟制杨氏诸子,便已遭到阻力了。

徐温为了缓和自己与将领们之间的矛盾,把儿子徐知训捧上政治舞台,结果更糟。《钓矶立谈》说:“知训童昏,老臣宿将,不甘诟辱”。由于矛盾日益尖锐,到了九一六年(后梁贞明二年),宿卫将马谦、李球“发库兵讨徐知训”[9];918年(后梁贞明四年),大将朱瑾杀死徐知训,并请(杨)溥起兵诛温[10]。

徐温不得已,又用养子徐知诰代替徐知训。徐知诰虽然有一套手段,他与将领们的关系仍相当紧张。《南唐近事》:“当时同立功,如朱瑾、李德诚、朱延寿、刘信、张崇、柴再同[用]、周本、刘金、张宣、崔太初、刘威、韦建、王琯等,皆握强兵,分守方面,由是朝廷用意牢笼,终以跋扈为虑,上虽至仁长厚,犹以为非老成无以弹压”[11]。可见,由于争夺权势,徐氏家族与将领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

在上述情况下,徐氏家族篡吴,如果操之过急,一定要遭到吴国将领的武装干涉,很可能落个失败的下场,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但,我们也要看到,徐氏家族篡吴,在不利的形势之中,也有其有利的因素:将领们虽各拥有部分实力,却不是统一的整体,可以逐步分化、削弱之;同时,吴国外强中干的情况,使目光短浅的将领,满足于现状(对州、县的统治),而对中央政权,不甚觊觎。初起手时力量不大的徐氏家族,便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篡吴的准备了。

其次,从徐氏家族内部的情况来看。徐知诰虽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不是徐温的亲生儿子,他对养父母做出一副恭顺的样子,“及遇温戚属,皆能躬俯迎奉”[12],想求得徐温的欢爱与信任,以便逐步猎取政权。但徐温还是重用亲生儿子徐知训。徐知诰与徐知训竞争很剧烈。

徐知训被朱瑾杀死后,徐温“以次子知询等皆少,用知诰犹愈于他人,因留辅政”。从此,徐知诰的权势日渐扩张,徐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归知诰”[13],因而感到恐慌[14]。

要知道徐温任用徐知诰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填空档,并非真正想让徐知诰做自己的继承人。徐温这个心事,早为他左右的人所识透,从而迎合其意图,劝他再以徐知询代替徐知诰[15]。这时羽毛已经丰满的徐知诰是“安若泰山”[16],因为徐知询并非他的敌手。

徐知诰所顾虑的,却是徐温先下手篡吴、称帝,因而煞费苦心地阻扰他。《五国故事》卷上:“温好抱白袍子,„„座客有谄温者,曰‘白袍不如黄袍好’。知诰遂斥之,而谓温曰:‘令公忠孝之德,朝野所仰,一旦或谄佞之说,闻于中外,无乃玷烜赫之名,愿令公无听其邪言。’„„知诰虑温急于取国,而己非其嫡,不得以嗣,故以此言之。然内谋其家,外谋其国,劳心役虑,数倍于曹、马矣。”就是明证。

可见,徐氏家族在篡吴过程中,不但与将领们存在着矛盾,家族内部又隐藏着矛盾。徐温因为政敌强大,不能不利用较有才能的养子徐知诰为助手;出身微弱的徐知诰,也不能不借重养父徐温作庇荫,作往上爬的踏脚石。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还不致于发展到公开冲突的地步。

当徐温死后,徐知诰便设计把徐知询从升州召到扬州,并“诬知询以罪”,“悉夺其兵”[17]。

由于徐氏父子兄弟之间存在着争夺帝位的矛盾,互相牵制,反而延长了吴国的寿命。这时南唐代吴进度缓慢的又一原因。

二一场迂回曲折的斗争

如前所述,吴国的政治情况(主要是徐氏家族与吴国将领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徐氏父子篡吴的道路,不可能迅速地推翻,而必须积聚力量,逐步转移,其经过如下:

一方面,利用、挟制杨氏诸子。由于吴国外强中干,徐温篡吴,便先从中央入手。他采取名义上尊奉杨氏诸子的办法,以达到最后推翻这个傀儡皇帝的目的。当杨行密临死时,“传位”问题曾在一部分将领中发生分歧的意见,徐温是反对传位于刘威,而主张迎立杨渥的[18]。因为如果政权落入大将刘威手里,徐温便难于篡夺了。

年轻的、缺乏统治经验的杨渥,即位不久便为徐温、张颢,派人杀死。徐温为了抵制张颢,又把杨隆演扶植起来。其后,杨隆演又被徐温的亲信李德诚毒死[19]。

第三个小皇帝杨溥,更是一个可怜虫,曾悲痛地对他左右的人说:我“为徐氏制驭,名存实丧,今欲求为一田舍翁,将安所归乎?”[20]

尽管三个皇帝都被徐温玩弄股掌之上,但他还不敢采取最后的步骤——灭吴,这主要是因为将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所以,另一方面,徐氏父子还必须笼络、打击、排挤反对他们的将领。起初的情况是:徐温虽能利用中央政权,扩充军备,但如与为数众多的将领们对敌,力量是绝对不够的。他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杀死最反对自己的政敌张颢、李遇等人;而他更重要的策略,却是尽量拉拢有地盘、有实力的大将,“优加官爵”,并“伪下之,恭谨如见行密”[21],以麻痹这些人对他的反抗情绪。徐温这种策略,曾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收到缓和矛盾的效果,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朱瑾杀死徐知训的消息,好似晴天霹雳,促使徐温、徐知诰不能不提高警觉,重行策划今后的斗争策略。(虽然徐知训之死,对于徐温是悲痛,而徐知诰是高兴的事,但从这一突然的事变中吸取教训,却是共同的。)

甚么是新的斗争策略呢?上文说过,杨行密死后,一般将领加强了对人民的搜刮,使阶级矛盾趋于尖锐,这种形势,是不利于那些将领们,而有利于徐氏家族的。徐知诰代替徐知训执政后,便顺应着当时人民厌恶军阀统治的情绪,执行向农民让步,与士人联会的政策,具体表现在:

甲,针对着当时将领们普遍存在着的“务赋敛”[22]的行为,对吴国税制加以改革,例如:

废除苛捐:918年,蠲“丁口钱”[23],又“罢横敛”[24]。 豁免欠税:“悉蠲天佑十三年以前逋税,余俟丰年乃输之”[25]。

禁止压低农产品价格,实行征收实物的办法:吴国原是“计亩输钱,钱重物轻,民甚苦之”[26]。而这种“钱重物轻”的现象是人为的:农民缺乏现钱,到纳税时,只得忍受压榨,贱价出卖农产品,或将农产品贱价折合货币。这对吴国中央的财政收入,并无增加,只不过填满了地方官吏和豪强的腰包。因此,徐知诰不顾“朝议喧然沮之”,毅然采取了实物税纳办法,并且“虚抬时价”。“是时,绢每匹市卖五百文,紬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他将“绢每匹抬为一贯七百,紬为二贯四百,绵为四十文,皆足钱”[27]。这一改革,使“县官岁失钱亿万计”[28]。

上述措施的执行结果,减轻了吴国农民的一些负担,鼓励了耕织;徐知诰当然取得人民的好感,提高了政治威信;更制弱了那些担任州、县长官的将领们的经济力量,减少了他在篡吴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反抗。 当徐诰灭吴后,于九四一年(后晋天福六年,南唐升元五年),便取消了实物纳税,“虚抬时价”办法,“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29]。这不就证明,他原先的措施,主要是为的打击政敌了吗?

乙,从士人中选拔一批人材,参加政治机构,逐步代替将领的职位。 许多史书上记载着徐知诰谦恭下士的事实。凡是淮南、江南地区的沦落士人以及由中原地区避难而来的士人,都是徐知诰所联络、争取的对象。前者如汤运泰《南唐书注》卷一,引《吴春秋》:“时丧乱之后,官失其守,甲簿湮落,王潜雍容款接,坐客常满”。(王潜是受了徐知诰的委托才这样做的。)后者如《江南野史》卷一《先主》:“时中原多故,名贤夙德,皆亡身归顺,乃使人于淮上,以厚币资之”,“故北土人士响风而至者,殆数十人”。

在徐知诰所吸引的南北士人中,最著名的有宋齐丘、陈觉、孙晟、韩熙载等人。徐知诰不仅想办法把他们请来,还想办法去接近、了解、提拔他们。如《钓矶立谈》:徐知诰“于其所居第旁,创为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语有可采,随即升用,听政稍暇,则又延见士类,谈宴赋诗,必尽欢而罢,了无上下贵贱之隔”;陆游《南唐书》卷九,《陈觉传》:“(烈祖)作礼贤院,聚图书万卷,及琴奕游戏之具,以延四方贤士,政事之暇,多与之讲评古今”;等等。一支南北士人混合组成的队伍,迅速地壮大起来了。

当九一九年(后梁贞明五年),在徐温的导演下,吴国宣告建立以后,任“将相”的,先后有徐温、徐知诰、徐知询、徐景通、徐景迁、徐景遂;任“相”的,先后有严可求、骆知祥、徐景通、王令谋、宋齐丘[30]。这张名单上的人,先后有所不同,在先的严可求、骆知祥是徐温的亲信;其后,王令谋、宋齐丘是徐知诰的亲信,徐景通、景迁、景遂是徐知诰的儿子。可见,吴国的中央政权已完全由徐知诰掌握了。

徐知诰在地方上的势力范围,也是日益扩张的。徐温原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31],徐知诰则“以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32]。所谓“齐国”,就是徐氏家族以吴国国境内划分出来的、直接控制的地区。从徐温到徐知诰,不仅扩大了领域,而且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点,“有包举吴国之势”[33]。此外,徐知诰的亲信,还有担任“齐国”以外其他州、县的长官的。

无论从中央政权看,从地方政权看,徐知诰篡吴的条件比徐温更加成熟了。在徐知诰创造条件的过程中,如果不从失意的士人中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并效忠于他的人材,以扩大其统治基础,是不可能达到排挤政敌,并接替其职位的。徐知诰谦恭下士的目的本来就在于此。

当然,吴国将领在地方上的势力,是不可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肃清的,但徐知诰是决心尽以士人代替武将为州、县长官的。他篡吴后,于九四二年(后晋天福七年,南唐升元六年),颁布“举用儒吏诏”,便是最好的证明。

九三七年(后晋天福二年,吴天祚三年),徐知诰在“骁勇夙将元寮素所跋扈者,无不乐从”[34],连“闽、越诸国皆遣使劝进”[35]的情况下,对于名存实亡的吴国,已没有武力解决的必要,南唐国便兵不血刃地产生了。

或许有人怀疑,文中是否过分强调了吴国将领和徐氏父子间的矛盾呢?不是强调,而是当时的事实。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申渐高传》:“烈祖受禅,吴朝老将唯周本为元勋,烈祖患其难制,因其劝进至金陵,曲宴便殿,引鸩赐本„„”这个故事反映出,徐知诰在势力巩固、酝酿成熟、安排妥当的篡吴前夕,还顾虑一个已经退休、没有军队的老将的反对,何况在他逐步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呢?

本文是否又过分强调了徐氏家族内部的利害冲突了呢?不是强调,亦是事实。《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吴润州团练使徐知谔,狎昵小人,游燕废务”,“或谓知诰曰:‘往年知询失守(胡三省注曰:谓自升州召知询还扬州也),论议至今未息。借使知谔治有能名,训兵养民,于公何利?’知诰感悟,待之加厚”。徐知谔因为不与徐知诰争江山,才得到徐知诰的宽容,这不是说明徐氏兄弟之间竞争帝位的又一个有力的证据吗?

三南唐代吴所发生影响

南唐代吴,这一个经过长期斗争,最后和平解决的政治变革,既然不同于五代时期的一般篡夺,其所发生的影响,当然也就有所不同。

大家知道,南唐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这个成绩的取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归功于吴和南唐境内人民的辛勤劳动;同时,我以为,也应该与徐氏父子在篡吴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联系起来考察。

第一,杨行密生前,常与钱镠争夺土地。他死后,徐氏父子因为想篡吴,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国内的将领们,无暇对外,促成了吴与吴越的讲和。“自是,吴国休兵息民,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36]。这个和平的环境,是经济、文化能够获得发展的前提。

第二,杨行密既死,“诸子庸懦”,无力统治这一大片地区,不能制服那些功高跋扈的将领这样的情况如果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使淮南地区的政局,复趋于混乱、分裂。徐氏父子在篡吴过程中,与将领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才结束了大割据内部又分为若干小割据的局面,在淮南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集中的政权。统一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交换与文化的交流。

第三,徐氏父子采取向农民让步、与士人联合的政策,对于吴国(南唐国)经济、文化的发达,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前者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唐末以来破坏惨重的淮南地区,迅速地恢复到过去繁荣景象;后者集中、供养了一批士人,他们除了参加吴和南唐的政治生活外,很多人还从事文艺的研究、创作与传播,因而诗、词、书、画都很发达。

本文肯定这些积极影响,意义绝不在于歌颂徐氏父子篡吴,更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做过坏事,而是说明:在吴国,由于将领们对人民的过分剥削,已激化了阶级矛盾,活不下去的人民,已纷纷铤而走险,史称“盗贼益繁”[37]。徐氏父子在篡吴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固然是为了打击、排挤政敌,同时也不可否认地确实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所以,人民是站在徐氏父子这一边,而不是站在将领们那一边的。徐氏父子虽没有统一全国的雄图,但能使淮南、江南三十六州,获得地区性的统一,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意愿的。基于这些原因,徐氏父子才能战胜政敌,取得统治权,并为吴国(南唐)经济、文化的发达,教致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对于南唐政权是否“建立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的商榷

可是我们也不能任意夸大南唐政权的进步性。在对李煜词的讨论中,有一位先生便对南唐政权性质作了不恰当的估计,他是这样说的:“历来对于李昪家世的说法各有不同,由龙兖《江南野史》的材料,可以知道李昪最初曾与江南农民起义有关联,李昪的政权是建立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而北方的诸政权大都是建立在镇压和叛变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两种情况是不同的”[38]。本文虽提出南唐的建立与五代时期的一般篡夺有所不同,但与这一论点,却又原则上的区别,为此,占用一些篇幅,表示一点意见。

为了便于讨论,先把这个论点所根据的资料——《江南野史》卷一,《先主》中的有关文字,引录如下:

“江南先主姓李,名昪,字正伦,其先唐宪宗之子,建王恪之后。„„父荣,有器度,不事产业,每交结豪杰,以任侠为事。属时离乱,群盗蜂起,朱梁统制天下,而杨行密专踞淮南。荣乃感愤,遂图兴复之志,然无少康一旅之众,数十里之地。久之,闻海贼夏韶众甚盛,欲因之以成大事。既往,而说韶曰:‘仆本大唐之后,少失怙恃,遭世多难,先祖基业,荡然横流,为人所有。自料以高祖、太宗之遗德,宗祧社稷,未必杜绝,其间子孙,必有兴者。吾虽不调,夙蕴壮志,闻公英雄,士卒勇劲,吾欲因公立事,共取富贵,苟成霸业,古贤鱼水,未足为喻。’韶感其言,于是从之。遂率众自海入淮,转掠沿岸郡邑。至濠梁间,众至数千人,军势颇盛,郡邑与战,多为所败。行密闻之,因帅师攻之,数败,乃为所擒,因捕其家,尽诛之。时先主方数岁,„„”

这段记载,与史实不符:

(一),徐知诰并不姓李,更不是唐室的后裔[39],他假托李唐之后,乃是为了建立新国家(南唐)时向地主阶级进行号召的方便。

(二),当时威胁着唐室存亡的,不是杨行密而是朱全忠,李荣既以兴复唐室为口号,应该渡淮而北,怎能发兵南下,与杨行密打起来呢?杨行密虽“专踞淮南”,表面上还是服从唐朝的,唐昭宗也是把杨行密当作忠臣看待的。《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上复遣间使以绢诏告急于王建、杨行密、李克用等,令纠帅藩镇以图匡复”,可以为证。李荣不联合杨行密,反而攻打他,是不符合当时情况的。

注释: [1]马令:《南唐书》卷三十,《世裔谱》。 [2]《九国志》卷三,《徐温传》。 [3]马令:《南唐书》卷八,《徐宣祖传》。

[4]参阅《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5]《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6]《九国志》卷三,《徐温传》。

[7]例如:寿春守将陈绍卒,杨隆演“遣王定持虚衔官告以往,令度可授者与之”。王定将“符印”交给崔太初后,“复数日,军州无异议,始以官告授之”。(见《九国志》卷三,《崔太初传》。)

[8]例如:杨渥想“多辇宣州库物以归广陵”,宣州观察使王茂章“嫚骂不与”。(见《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八,《杨行密传》;《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

[9]《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10]《五代史补》卷三,“朱瑾得战马”。

[11]这条资料很好,但稍有不够周密之处,当徐知诰执政时,朱瑾、朱延寿已死,不应列入。 [12]《江南野史》卷一,“先主”。 [13]马令:《南唐书》卷一,《先主书》。 [14]《江南别录》:“义祖亦烈祖终为己害”。 [15]《十国春秋》卷十,《严可求传》:“可求素忠于温,居恒以知诰非徐氏子,数劝温以次子知询代知诰辅政”。又,《陈彦谦传》:“酷为徐温所亲信„„疾革时,„„彦谦密留书于温,卒劝以所生子为嗣”。

[16]《钓矶立谈》。

[17]《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纪》。

[18]《九国志》卷三,《徐温传》。 [19]参阅《江南别录》。 [20]《江南野史》卷四,《宋齐邱》。

[21]《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马令:《南唐书》卷八,《徐宣祖传》。

[22]马令:《南唐书》卷一,《先主书》。 [23]《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24]《玉壶清话》卷九,《李先主传》。 [25]《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26]《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27]《容斋续笔》卷十六,“宋齐丘”,引《吴唐拾遗录》。 [28]《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29]《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 [30]万斯同:《吴将相大臣年表》。 [31]《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 [32]《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33]《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胡三省注。 [34]《江南野史》卷一,《先主》。 [35]马令:《南唐书》卷一,《先主书》。 [36]《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37]《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38]《李煜讨论集》页一百零六。 [39]参阅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中的考证。 [40]参阅《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江南野史》卷十,《刘茂忠》;《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徐铉传》。

第二篇: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史学案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三大发明的内容及完成和发展的朝代;

2、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者、传播和比欧洲早的时间;

3、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向外传播和意义;

4、南宋发明的管形火器及其意义;

5、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播;

5、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筑技术发展的表现;

6、《梦溪笔谈》的作者、朝代及李约瑟的评价;

7、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工作和编制的《授时历》;

8、宋代理学的概念和朱熹的历史地位、思想实质;

9、书院兴起的时间、性质及著名代表;

10、《资治通鉴》的作者、朝代、史学地位;

11、五代的杰出词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

13、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4、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及其词的代表作;

15、话本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

16、元曲的概念及元杂剧、散曲的性质;

17、元曲最杰出的作者极其代表作。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 (2) (3 (4) (5)

2、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

3、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

②词这种新体诗歌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③李清照作品的委婉含蓄,辛弃疾作品的豪放激愤,陆游诗词对统一的渴望,是当时民族矛盾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

④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1993年上海卷)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的有【】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制成罗盘针用于航海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A.  B.  C.  D. 

2.(1995年上海卷)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雕版印刷术 地动仪 《授时历》《梦溪笔谈》 《齐民要术》

A.B. C. D.

3.(1993年全国卷)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毕升发明锡活字南宋时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元朝时中国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A.  B.  C.  D. 

4.(1997年上海卷)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欧洲800年以上的有【】

张衡的地动仪 祖冲之的圆周率 《唐本草》沉括的“十二气历”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A. B. C. D.

5.(2000年春季卷)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是在【】 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6.(2002年广东卷)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

B.由明代人编写C.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

D.作者是郭守敬

7.(2002年新课程文综卷)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1999年广东卷)我国古代著名编年体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史通》 C.《通典》 D.《资治通鉴》 9.(1995年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10分)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图片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炎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赤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 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分)

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 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10.(1996年上海卷)简述北宋以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展、传播扩对世界的影响。(10分)

11.(2005天津文综)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雕版印刷术②记录太阳黑子③实测地球子午线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2005北京文综)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13.(2005全国文综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4.(2005全国文综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5.(2005春季文综)(40分)古往今来,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回答:

(1)图为印于868年的《金刚经》(部分)。它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8分)

(2)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约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500年。马克思认为,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是“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简要说明印刷术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8分)

(3)右图为1879年外商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印刷工厂——点石斋书局。1882年广东人徐润看到点石斋图书印制

3 精美,获利甚丰,遂与其兄集资在上海创办同文书局。这是民族印刷工业之始。此后,各地相继出现新式印刷厂,中国近代印刷业初步形成规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新式印刷业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6分)请举一例说明新式印刷业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4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高速发展。右图为我国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印刷机。这一时期,王选发明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继活字印刷后最伟大的发明。

根据以上四组材料,试就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曲折与辉煌,谈谈你的认识。(14分)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元朝郭守敬在天文历法上的杰出成就是()

A.发明了测量经线的科学方法 B.主持天文测量,编写了《授时历》

C.使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 D.留下了哈雷慧星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2.将我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是()

A.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 B.敢于冒险行走八方的航海家 C.善于经营东西贸易的阿拉伯人D.中国皇帝派往西方的友好使者 3.两宋时朝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

①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②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③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④南宋时传入欧洲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4.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5.下列四组人物中,毕升归入哪组最合适()

A.张仲景、孙思邈 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C.甘德、沈括、郭守敬 D.蔡伦、马钧、张衡 6.下列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所起作用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

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②为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④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李清照 8.柳永词流传很广的主要原因是()

A.艺术水平高B.风格婉约,真挚感人C.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D.多为收复故地的豪放之作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0.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

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并长演不衰 C.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 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念白熔于一炉

二、非选择题

1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略述两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情况,并

4 分析其原因?

12.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请回答: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概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根源。

(3)分析出现“中学西传”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地图及概要

一、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后梁(907~923年),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2、后唐,五代之一,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所建,都洛阳,历三姓四帝,共十四年。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891年,唐朝封李克用为晋王;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后梁。后唐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中原王朝最终统一全国具有历史推动意义。

3、后晋(936年—947年),五代之一,石敬瑭(即后晋高祖)所建,都开封,历二帝,前后十二年。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晋的建立造成了燕云十六州大片领土的丢失,为日后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

4、后汉,高祖刘知远建立。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西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但是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5、后周,五代之一。公元951年,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山西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甘肃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抵御北汉和辽的进攻时,在开封东北四十里地的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灭亡后周。

二、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 、闽、楚 、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

1、前蜀,五代时十国之一,907——925年,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

2、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之一,(934—965年),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2主,共31年,965年灭于北宋。

3、吴国是一个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后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部分地区。

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4、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5、吴越,是春秋吴国、越国故地的并称,泛指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一带地区。春秋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而又出风雨同舟(吴越同舟)之典故。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吴越民系是古老的江东民系,共同缔造这片地域。“我欲因之梦吴越”道不尽吴越江南之美。

6、闽(min)国(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后唐长兴四年(933)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闽,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之后闽国内乱,永隆五年二月(943年),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闽国旧将留从效驱逐了南唐在泉州漳州的驻军,但仍向南唐称臣,留及后继者占有泉漳二州直至北宋建国之后。

7、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其国君为熊氏,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公元前223年灭于秦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至楚国灭亡后几百年间,楚国这个称谓断断续续被多个政权与藩王沿袭保存了下来。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史称南楚或马楚。

8、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龑袭封南海王。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刘龑以汉朝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971年为北宋所灭,历四主,共五十四年。

9、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介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南平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一区四市五县,即延平区、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武夷山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共121个乡镇、19个街道办事处,1601个村委会、69个居民委员会,136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现有户籍总人口304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

10、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一称东汉,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

第四篇:唐朝时期男人真的都喜欢胖女人吗?

唐朝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流传至广。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断言唐朝人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的,并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心宽体胖;唐朝皇族身上的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头头是道,言之凿凿。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绝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来形容。

杨贵妃并非因胖受宠

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但绝没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奉旨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宫廷生活。其中第二首专写杨贵妃之美,诗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将杨贵妃比作牡丹,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很可能,杨贵妃本人也是欣赏赵飞燕,并且愿意别人把自己比作赵飞燕的。据说,杨贵妃有“肥婢”的外号,这很可能是嫉妒、憎恨她的人(譬如梅妃)对她的一种咒骂。由此可见,当时人决不以肥胖为美。 “环肥燕瘦”始于苏东坡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东坡之所以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作肥瘦美的典型,有三种可能的原因:

一、东坡先生自己体胖,欣赏一切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身材,拉出杨贵妃作为友军,以壮门面;

二、东坡先生效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误把杨贵妃当作胖妞;

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考进士的时候,上古圣贤的话他都敢杜撰,冤枉一下杨贵妃自然不在话下。因为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一项的。《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诗僧贯休的两句诗,也可以证明唐人不以肥胖为美: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白雪歌》)。意思就是,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养成肥胖的样子。换言之,唐朝人的荣耻观念中,有“以苗条细瘦为荣,以肥胖硕大为耻”一条。可见,唐朝人不但不以肥胖为美,简直是极端憎恨肥胖的。

第五篇:屯田中心小学阳光体育长跑方案

屯田中心校

“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冬季长跑启动仪式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用强身健体的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我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规范行为,达到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和要求,根据主市、县教育局体育工作计划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

三、领导小组

组 长: 牟庆华 副组长: 高照国 成

员: 各班主任

四、参加对象:五年级学生

五、准备工作:

1.2010年10月23日下午,召开校领导小组会议,制定本校活动方案,

2.2010年10月24日下午,召开全体成员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布置具体要求。

(1)要求班主任通过班会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并提醒学生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安全意识。

(2)班主任认真细致进行调查,对于身体有疾病,不宜长跑的学生予以记录并上报学校。

(3)各班自行拟定行进过程中的呼号。

(4)将启动仪式时的站位和跑进线路图通告于各班主任。

六、启动仪式安排

1.时间:2010年10月26日上午 2.地点:学校操场 3.程序: ①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

②教师代表发言,介绍本次活动意义 ③学生代表发言,提倡议、表决心

④校长讲话并发令——“屯田中心校学生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开始”

4.相关工作安排: a. 主席台横幅:“屯田中心校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

负责人: 尹建泉

b. 场地安排、站位

负责人:高照国 c. 音乐播放 负责人:刘立亮 d. 摄像、拍照 负责人:刘东威 e. 医护保障 负责人:刘立初

七、具体安排

1.学生进入操场跑六圈行程800--1000米, 2.长跑队伍顺序安排,按班顺进行。 3.长跑要求及注意事项

①根据《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淮安市活动方案》小学五年级长跑距离是1000米。

②严防跑步过程的偶发事件:避免跑步过程中发生推挤、相撞、踩踏事故。注意系好鞋带,跑步过程中如果鞋被他人踩脱或发现鞋带松开,务必先出列到队伍外,系紧后再回到队伍。

③高度注意进出场上安全:做到有秩序进退场等。

④跑步过程中遵守纪律,不得讲话,保持队伍整齐,口号响亮。

2010年10月24日

屯田中心小学

“阳光体育与祖国同”冬季长跑总结

为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关部署,切实提升当代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水平,以此促进学校校风、学风更加健康地发展,我校快速行动,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为落实“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冬季长跑”,各中队组织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具体措施。同时把推动全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列入了议事日程,根据学校特点,分类实施,形成合力,强力推进此项工作,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赵胜杰校长在落实“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冬季长跑”启动仪式上强调青少年健康是国富民强之本,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是国家昌盛、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他号召在校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聪明的才智和健康的体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形式。它是校风校纪的集中反映,是我校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形式多样的活动还是健体、炼志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学生发展的主动性。通过“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使大家认识到此项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缓解了学生疲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兴趣等多项素质,活动还能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民族进取心和分发向上精神。全体教师都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家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

学校利用宣传栏、班报宣传等阵地,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标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地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扩大了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精心谋划、狠抓落实

根据文件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出本校活动的具体方案,并认真组织、策划、实施,做到师资、时间、器材设备三落实,师生共同参与。

1.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学校的领导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宣传和动员。

2.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质健康达准》测试相结合。 3.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保证每天每个学生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4.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广泛组织班级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和各种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来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5.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11月:广播操、队列比赛;12月:50米迎面接力比赛;12月下旬:跳踢比赛;2009年1月:趣味比赛。比赛结束后及时填写好学校体育主题活动方案反馈表。

6.开足体育课程。各学校严格按照市教育局课程安排表的要求,开足体育课程,不打折扣,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落实。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目前,学校已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并认真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现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其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我校开展了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加,使“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学生能够真正行动起来,真正每天锻炼一小时,从而健康生活一辈子!

总之,通过“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所改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加了班与班之间的友谊,体育锻炼的氛围也有所加强,对每一名学生来讲,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不仅是每天单单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活动,而是要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内心,并成为自觉的习惯,为自己健康幸福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2009年3月

上一篇:团队培训强化执行力下一篇:土地转让协议书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