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本权利的信访权

2023-02-23

一、信访权概述

( 一) 信访权的历史发展

信访权直源于古代的击鼓鸣冤, 拦轿喊冤等申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 信访发挥着密切联系群众,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作用, 到1995年国务院制定《信访条例》, 信访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2005年国务院对《信访条例》进行修改, 全面规范政府的信访工作和信访人的信访活动, 信访制度发挥着民众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和权力监督的功能, 至此我国信访制度得以全面建立并基本完善。

( 二) 信访权的定义

要想做好信访工作, 首先需要对信访权的概念进行界定。信访是人们群众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监督权力、寻求救济的渠道, 方式可以是信件, 来电, 电子邮件或是走访, 根据2005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第二条的规定, 信访是指“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 电子邮件, 传真, 电话, 走访等形式, 向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 提出建议, 意见或者投诉请求, 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由此, 信访活动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参与类信访, 即对政府部门提出意见, 建议或批评的信访事项; 二是求决类信访, 即请求政府部门解决问题, 寻求救济的信访; 三是诉讼类信访, 即应当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或者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甚至已经做出判决的案件, 信访人不满判决又向信访部门提出要求的信访事项。

二、信访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信访能否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存在? 回答是肯定的。一方面, 信访具有作为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信访一般被视为在法定救济途径已穷尽或个人自觉申诉无门时, 被赋予的最后一道权利保护曙光。宪法已经规定公民享有言论, 出版, 结社, 集会, 游行, 示威的权利, 以及批评权, 建议权, 申诉权, 检举权和控告权, 这些权利可以看做是信访权的宪法渊源, 信访权是这些权利的具体化形式, 《信访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信访工作部门, 这样使得宪法的基本权利有了更具体的受理部门, 使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得到保证。另一方面, 作为信访权的内容之一, 信访是信访人到政府部门寻求救济的有效渠道, 它针对的是信访人个人的事情, 任何人都可以向信访部门表达自己的信访意愿, 其事项多是与私人利益相关的私人事务。由此信访已被人民当做权利在行使,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信访事项主要包括三个: 第一, 反映情况, 寻求救济。第二, 提出建议, 意见。第三, 投诉请求。它既是作为公民普遍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承载着对公权力的民主监督, 又是公民寻求救济的有限手段, 是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的补充。之所以将信访权单独化, 是因为任何一种单一的权利类型都无法涵盖信访权的全部内涵。信访权总概括起来包括监督权和救济权两种权利。反映情况, 提出建议可以是监督权, 而投诉请求可以作为救济权。无论是作为宪法上的批评, 建议, 申诉, 控告, 检举权还是西方的请愿权制度, 虽然和信访权有相似之处, 但都不能完全等同于信访权的监督和救济两种权利。因此, 信访权应该单独出来, 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有必要在法律上对信访权进行单独化, 以期我国信访制度得到良性发展。

三、当前我国信访权行使存在的问题

自《信访条例》运行以来, 信访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公众通过信访权的行使来监督国家公务人员, 通过走访, 上访表达自身意愿, 寻求救济。但是, 在实践中, 信访权利的实现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第一, 信访效率低, 权利救济不及时。信访机构本应是为上访群众解决好事的部门, 但对于上访的群众, 受访部门往往存在推诿, 敷衍, 拖延的现象。政府没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部分工作人员将自己的位置摆的高于人民群众, 上访的人变成求政府办事, 求领导办事。对于上访人反映的问题拖延时间不解决, 不好解决的上访后更是没有了音讯, 权利救济不及时, 信访效率低, 信访事项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第二, 责任不明确, 越级上访随意性大。我国《信访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设立信访机构, 各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也相应的有自己的信访部门。人民群众多认为越是级别高的部门, 越能解决问题, 基层信访工作部门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这样就导致越级上访非常多, 各个信访工作部门的职责被打乱, 导致责任不明确。加上自信访权被人们广泛认识以来, 信访量不断攀升, 出现了信访的“洪峰”, 而当信访部门被乱访乱用时, 信访工作部门又存在“截访”的现象, 使得民众和政府的矛盾加剧。

第三, 体系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信访协调机制。从《信访条例》颁布以来, 县级以上各政府部门, 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以及相关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但是这些信访机构没有谁领导谁, 谁隶属谁的关系, 人民群众一个问题找多个信访机构, 可能得出的答案都不一样, 各个机构推来推去, 究竟找谁没有定论。另外, 信访机构分散性大, 而每个信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有限, 面对大量的来访案件, 无力每件亲自处理, 从而对群众的信访案件转的多办的少。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信访畅通渠道, 使得信访的处境非常尴尬。

四、对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几点建议

首先, 成立信访监察局, 强化信访办事效率。针对部分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不积极履行职责, 建议成立相应的信访监督机构, 对信访处理结果进行问责监督。对故意拖延, 推诿不解决来访案件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对人民群众反响好, 信访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或个人, 由信访监察局给予相应奖励, 并纳入到个人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当中。罚赏相结合, 促使信访工作人员做好信访案件的处理, 及时救济权利。

其次, 规范走访程序, 明确各信访机构责任。虽然各信访机构理应对来访案件接受处理, 但若人民群众不按程序乱访, 对基层信访机构能处理的案件, 越级上访, 容易导致信访机构的混乱。所以, 应明确各信访机构的职责, 分级负责, 严格按程序规范办理来访事项, 对于非本信访机构处理的案件, 引导信访人去相应的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 提高信访的工作效能, 引导信访人逐级上访, 推动信访事项就地解决。

最后, 畅通信访渠道, 建立统一信访体系。信访机构不仅要做到信息公开化, 而且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不断创新开拓新的信访渠道,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访工作信息系统。从中央到地方, 各信访工作部门可运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建立本地区的信访信息系统。同时, 各个信访系统保持沟通和联系, 做到协调与统一。另外, 大力推进网络信访, 进行网络答复, 网络信访全程公开化,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使人们的信访权利得到保障。

摘要:信访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它是一项基本人权, 在当代它应得到尊重和保障。然而, 信访是否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学术界存有不同观点, 使得信访制度存在很大的争议。所以, 有必要对信访权的权利属性, 内容进行界定, 结合当前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探讨如何完善信访制度, 使其更好的在关注民生、传达民意、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信访权,权利属性,信访制度

参考文献

[1] 任喜荣.作为新兴权利的信访权[J].法商研究, 2011.

[2] 高照.贴近民生_浅议信访权[J].法学, 2009.

[3] 张陆庆.信访制度的法制化研究[J].河北学刊, 2010.

[4] 秦后国.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其完善[J].社会主义研究, 2010.

[5] 倪新兵.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 2012.

上一篇:对民航企业安全投入的经济贡献率的分析下一篇:基于环境监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