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探索

2023-02-10

评价的基本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生物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在生物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教师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 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 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与缺憾。传统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 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格的代名词。确实数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 它能够减少人的主观推论;而且更重要的是, 数量能够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统计工具加以处理。因而, 量化评价下的标准化测试、常规测试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 对教育而言, 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 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 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样, 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 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字, 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因此新课程则要求我们坚持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质量评价。

1、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的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2、注重质性评价, 关注发展。以往的生物教学评价是以考试、测试为核心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实现的。而这些考试又多以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悉程度。这样的评价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然而, 我们是否考虑到, 对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量化方法还能行得通吗?因此, 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 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 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试等质性评价方法。

具体说, 我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一、探究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所以课堂对探究和创新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新教材安排了适量探究实验, 难度适中, 趣味性强, 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极适合学生主动探究。当师生在完成探究实验时, 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思想放飞的舞台, 给学生一个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实验操作程序时, 老师要为他们的任意一点创新想法而振奋,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后, 布置作业:请于本学期内设计一个探究实验, 范围在本学期学习范围内,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进行 (提倡组内互助) , 期末上交探究报告, 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二、实验技能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本书共八个实验, 这八个实验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 学会使用显微镜, 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 学会绘制生物简图, 学会写生物实验报告, 等等。教师可在实验课上随机抽查学生的操作情况, 或根据实验报告, 给出一定的评价。

三、观察分析与技能训练

生物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观察性极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并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 并辅之大量精美图片。在具体教学中, 我注意创设情境, 除了书中的图片, 我还从教学网上下载相关图片, 丰富学生视觉, 让学生学会观察, 进行分析, 自己得出结论, 改变以往先说结论, 后举实例的方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从新教材的编写中, 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除了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还为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提供了条件。各个技能训练侧重不同。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等等。每一个技能训练都是从身边熟悉的生物入手, 实践性强且贴近生活,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完成。这个过程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生物知识的积累缘于平日的一点一滴, 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综合评价中占有较大比重。

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如: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生物、试管婴儿……学生对此兴趣很大, 也极想了解相关内容, 而教材介绍有限, 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热点生物现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 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又培养了他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这部分内容也应纳入到综合评价中去。

五、校外调查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在学校传授知识, 还要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 就某个与生物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中也安排了这样的活动。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等。给学生亲近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的机会, 思索现状, 探讨解决方法, 加深对我国现有生态状况的认识。调查与实践成果以板报形式总结并上交。

六、书面考试

无论何时, 卷面分数都是衡量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书面考试必不可少, 且在综合评价中占有50%的比重。

上一篇:座浆垫板法施工浅析下一篇: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