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的形象看人性之美

2022-09-10

说到人性美, 在中国很多人会想到可亲可敬的雷锋, 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的焦裕禄, 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美。 在法国, 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巨作中戏剧性地刻画了敲钟人加西莫多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 四面体的鼻子, 马蹄形的嘴, 参差不齐的牙齿, 独眼, 耳聋, 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但这么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有着一种隐含的内在的美———人性之美。

对于美丑,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 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过这样一条美学原则:对照。 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美与恶并存, 光明和黑暗相共。 ”小说通过强烈的对比, 塑造出的加西莫多的形象不正是这条美学原则的体现吗?

故事发生在1482 年的巴黎, 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加西莫多。 内心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动了淫念, 夜间打发加西莫多劫持少女, 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弗比斯, 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 却嫁祸于爱丝梅拉达并判处死刑, 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加西莫多救出, 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 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 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 决定予以逮捕。 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 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丝梅拉达, 拼命抵抗。 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 上下夹击, 一场混战中, 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 威逼她满足其兽欲, 遭到少女拒绝, 便把她交给官兵, 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 加西莫多义愤填膺, 怒气冲冲, 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 活活摔死, 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了少女的尸体, 死在她的身旁。

在加西莫多的丑陋的外表之下是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寄托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呼唤人间真情和仁爱, 赞扬了加西莫多的人性光辉。 他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说爱丝梅拉达命运不幸, 那么加西莫多的遭遇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由于巨大的生理缺陷, 加西莫多受尽世间的羞耻, 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 只有副主教克洛德和爱丝梅拉达对他仅有的同情。 克洛德对他的收养, 让加西莫多心怀感激。 他对副主教感恩戴德, 他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 夏晓在《寻常而不崇高的爱欲》中写道“只要克洛德做一个手势, 或者是加西莫多产生了一个想使克洛德高兴的念头, 就足以让加西莫多从高高的钟塔顶上纵身跳下。 ”雨果更是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狗与其主人。 小说中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当他因为强抢爱丝梅拉达被皇家卫队逮捕, 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代替克洛德受鞭打示众。 没有半句怨言的加西莫多难道不是在报恩吗? 除了报养育之恩, 他还不忘记爱丝梅拉达的滴水之恩。 在他受刑口渴难耐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 除了爱丝梅拉达没有人理睬他, 他被这个以德报怨的女孩深深打动, 也是这个滴水之恩让他体验到人心的温暖。 之后对爱丝梅拉达更是多次舍身相救, 奋不顾身。

加西莫多的美还体现在他的勇敢, 舍己为人。 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爱丝梅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出来;为了她的快乐, 他忍受内心的痛苦请弗比斯赴她的约会;在得知弗比斯的背叛后, 不想让她痛苦而宁愿受她的责问也不说出真相; 在乞丐和军队攻打巴黎圣母院时, 他拼死保卫她……最终他牺牲了亲情, 牺牲了性命。 他的爱是无私的, 不同于弗比斯的虚情假意, 不同于克洛德的兽性占有欲, 他不求拥有和报答, 只求此生默默照顾她。

加西莫多虽然衣衫褴褛、 举止粗野, 受尽社会的遗弃和排挤, 但在他丑陋的外表下有一颗美丽的心, 拥有远远胜过那个似乎文明统治、所谓讲教养的宫廷与教会的美德。 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至, 而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深刻的人性美, 却使他成为文学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 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

纵观当今社会, 衣着光鲜、浓妆艳抹的人无处不在, 也许会一时吸引人们的眼球。 只有长期接触, 才能感受到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 美, 无外乎外在美和内在美。 这种美有一种摧不倒扑不灭的伟大力量, 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 从古到今, 从国外到国内流传着太多动人的人性美的故事, 吟咏歌颂人性美的篇章更是琳琅满目。

人性之美是人求真、向善的天性, 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是内外结合的辩证和谐。人性美是个人的价值所在。追求真、善、美是人性美的文明的真谛。

上一篇: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新思路下一篇:《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