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

2024-04-18

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通用6篇)

篇1: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

从会风看作风 从作风看形象(人民论坛)

10月7日下午,浙江召开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让人眼睛一亮:所有与会者统一着装,男的西装领带,女的一身职业装,透出一股精气神;在休息日以电视电话会议的方式举行,不占用工作时间,而且只开了39分钟;会议没有主持人,少了“请某某领导作重要讲话”之类的“穿靴戴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讲话时直入主题、言简意赅,提出全省干部要做到“六戒六要”,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可能有人要问:开会,有必要统一着装吗?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其实不然。俗话说得好,人要衣装马要鞍。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穿衣戴帽不是细枝末节,不是个人私事,而是政府形象的一种展示、干部作风的一种映射,要的就是这股精气神。精神状态不好,怎么能做好工作?

如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对自身形象不是过于讲究了,而是太不讲究了。君不见,上班穿背心拖鞋者有之,酒后脸红脖子粗的在办公室大喊大叫者有之,接待群众来访时双脚翘在桌上爱理不理者有之„„开会时,穿着随意,乱打手机,狂发短信,交头接耳,吞云吐雾等,不一而足。甚至有网友把干部开会睡觉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一片骂声和嘲笑声。

素以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著称的新加坡,对公务员言行举止的要求更为详细,从着装打扮、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这种严谨规范给公务员带来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影响和促进了廉洁高效的官场作风。

事实上,广大公职人员真正讲究的不仅是穿着规范和得体,更应从日常行为和举手投足间,培养和强化公共行为的规范化意识,促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一些问题看,确实需要“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才能实现干部公共行为规范化的跃升,使干部作风和形象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对于干部来说,贪图安逸病在“眼”,眼界不宽,自我满足,事业发展就会止步不前;消极怠慢病在“手”,自缚双手不作为,耽误工作,连累百姓;不学无术病在“脑”,不愿学习、不想思考,最终只会原地踏步;坐而论道病在“脚”,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情,决策时无的放矢,工作时人浮于事;松散狭隘病在“胸”,胸襟狭小,容不得他人,损人不利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骄浮奢侈病在“心”,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最终败在自己脚下。这些都是百姓深恶痛绝的病灶,去之则可得百姓信任、可贴民心、可塑形象,干事则无愧于心、无愧于事、无愧于人。

篇2:从莫言获奖看国家形象公关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向世界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至此,莫言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文学的魅力是其获得国际承认的基础,但如果莫言作品没有在中文以外语系的国家做传播,那么他被国际文学大奖认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黄发有教授表示,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他在文学上的特色不无关系,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文的很多。

所以,“本土”之所以成为“国际”,不光因为作品超越了地区、种族的局限,更因为翻译让原有的文本超越语言的局限而扣人心弦。同样,在中国的国家公关过程中,语言本土化也已经成为重要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好语言本土化工作呢?

认清形势,调整思维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残存的冷战思维模式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仍不够全面,甚至还有不少误会。同时,由于英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势作用,以及西方传播技术、传播媒介的强势地位,中国始终在国际舆论中处于不利地位。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曾表示,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了解,基本上是在“高估中国”和“低估中国”之间徘徊。一看到中国有成绩、成功了,就说中国要“威胁”了;一看到中国有问题,就说中国要“崩溃”了。她认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外对中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了解相对较少。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少,在国外的电视机上播放中国的内容也非常少。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曾在美国居住,他注意到一些民意测验机构调研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看法,结果大大超乎既有的认知判断范围,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所能列出的中国人名字,除了毛泽东之外,就是李小龙和成龙,并且李小龙还排在毛泽东之前;不少人对中国事物的认识,仅限于长城和熊猫;最熟悉的中国品牌并不是国内评选出来的最具价值的品牌,而是在美国超市里常见但国内从没听说过的一个罐头品牌。

“一方面是西方媒体的报道有偏差,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距离‘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还有一定差距。”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曾表示,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关于中国社会进展的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明度和及时性,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其次,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用目标群体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准确地传递中国信息。

国际传播,媒体先行

美国之音(VOA)在笼络全球英语学习者时,将美国的国家理念渗透到每个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听众。在日本,带有浓厚国家背景的公共电视台NHK,近来也受政府之意,扩大英文节目制作量。把日本打造成亚洲乃至亚太地区的发言人,这是日本国家公关的核心目标之一。纵观全球,“国家公关,媒体先行”已是惯例。

而在中国,我们也看到日渐增多的中央级媒体步入国际化历程。2010年7月,新华社CNC电视台英文频道的开播,为中国媒体向世界发出声音开辟了新天地。按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公司董事长吴锦才的说法,CNC挤入了CNN、BBC的舞台。

不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也纷纷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抢占海外舆论的桥头堡。2009年12月28日,央视旗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开播。作为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开播之初,CNTV提出的目标就是建成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国家水平,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网络电视台。《人民日报》、央视等也在大力新建海外站点,扩充海外采编队伍。走向国际、与国际媒体巨头同舞,是中央级媒体正在集中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国家公关所需。

面对新进入的中国军团,其他国际媒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日本NHK电视台附属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就曾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他准备录制某一天全天的CNC英文节目,与NHK的英文节目进行“彻底比较”。

用国际心“说外国话”

所谓“说外国话”,是要用外国人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CNC公司董事长吴锦才对此颇有感触,他表示,由于中国人长期在昂扬的口号式语境中生存,说话的口气也受到很大影响。从做报告到聊天,口头语常被书面语取代,如‘群众情绪稳定’等概括性表述,导致给人以不平实、不平和的感觉。所以,在吴锦才亲自修改的一份电视手稿上,原本为“90后微博,灾难中传递的坚强与信心”一题最终改成“一名90后大学生的手机微博”,语言更显平实。为什么要改呢?该报道是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报道中的一篇,“人对自然灾难的本能情感是恐惧,人在灾难面前的本能表现是脆弱,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已经熟悉的“坚强”、“信心”等词。”

吴锦才表示,要学会与外国人对话并说服外国人听我们的话,首先要学会说外国话、学会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来说话。而要做到“会说外国话”,就必须首先了解外国人怎么说话。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总策划朱幼光在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前,曾花了两年时间做调研,他找到了所有能找到的外国人拍中国的纪录片,以了解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只有了解外国人的想法,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向他们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CNC也正极力摆脱传统的国内报道思路,力图打造建立在国际形态和语态基础上的“国际脸”和植根于国际意识和国际思维上的“国际心”。

解密中国,拉近距离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宣传方面,过于强调中国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神秘古老。这会给外国人造成中国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印象,神秘化就意味着会被边缘化。所以,刷新国家形象,为中国“解密”,也是中国国家公关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孔子无疑是中国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以来,中国已经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00家孔子学院。此举无疑将促进外国人对孔子文化的近距离接触。

此外,在大型事件的传播中,中国也正在悄悄发生转变。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卫生部随后承认了工作上的漏洞。而在此前,中国最高领导层已经规定,必须如实报告非典疫情,对瞒报或延迟报告的官员将进行严肃处理。在危机关头的这次行动,有效提升了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的国际声誉。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行。在此前一年,外交部就宣布放宽海外记者在中国的采访限制。奥运期间,主办方还专门开设三个游行示威地点。2009年,商务部制作了“中国制造”的宣传片,主题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一系列举措,都有效地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改善了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

篇3:从会风看作风从作风看形象

关键词:女性观;宗教观;精神解脱;善与爱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深刻的富于现实意义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公开地排斥一种关心妇女受压迫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有亲斯拉夫的民族主义倾向①,而《罪与罚》也呈现着浓厚的大男子主义风格,所以历来对《罪与罚》的研究大都关于男性,而女性视角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有涉足者。但是,《罪与罚》中的女性,不论身份地位、性格经历,都对主人公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影响,是促使主人公从杀人的癫狂状态走向精神解脱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罪与罚》中的女性的形象注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呈现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色彩,本文将尝试通过对《罪与罚》中女性形象的综合研究,从作家对这些女性的经历、性格、命运和结局的描写中,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性观和宗教观。

一、贵妇人玛尔法·彼得罗夫娜

这部小说中的玛尔法是一位物质生活富裕但精神饱受折磨的贵妇人代表。她从不需要为金钱而烦恼,在丈夫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先生因欠下一笔巨款而被关在债户拘留所的时候,她能够用三万银币赎其出狱,并且之后的生活依然是地主式的,有钱聘请家庭教师等等,这些足以证明玛尔法的生活在整个社会阶级中属于中上流水平,将她列为贵妇人行列是自然的。

玛尔法是时刻怀抱着恐惧感而存在的,并且想用她的智慧维持一份稳固的感情。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玛尔法相信只有依靠自己的丈夫才能长久,可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却是个好色卑鄙的人,在玛尔法救他出拘留所后,他仍然继续风流,为了留住丈夫,玛尔法不得不用那张三万卢布的借据束缚住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并且还与其订立了一个口头协定:“第一条,我决不遗弃玛尔法·彼得罗夫娜,一定跟她白头偕老;第二条,没有得到她的许可,我什么地方也不去;第三条,我决不找固定情妇;第四条,玛尔法·彼得罗夫娜让我有时跟女仆勾勾搭搭作为交换条件,但是得让她暗中知道;第五条,不许我爱上同一阶层的女人;第六条,万一我又发生深挚的爱情——这是不允许的——我应该像玛尔法·彼得罗夫娜直言不讳。”②这六条口头协定足以证明玛尔法深谙丈夫的个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智慧:允许情妇的存在和与女仆的勾搭满足了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花心,而不爱上同一阶层的女人又保证了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经济来源掌控在自己手中。尽管玛尔法用金钱让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呆在自己身边,七年不曾离开乡下,但她维持的只是一份表面的平静,这份口头协定并不能保证真正的长久的爱情。

玛尔法是聪明的,也是工于心计的。当她无意偷听到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恳求家庭教师杜尼雅的话后,就不顾一切的羞辱杜尼雅,甚至挨家挨户地去责骂她。玛尔法之所以如此生气愤怒,是因为杜尼雅是个漂亮的家庭教师,不是什么浪荡的情妇,而且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做这件事是在自己家里还瞒着自己,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付出了真情,这让玛尔法产生了嫉妒和恐惧。毁坏杜尼雅的名声不仅可以让杜尼雅成为全城人的笑柄,而且出于羞耻心,杜尼雅自己也不会再次接近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可当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出于一定的慈悲,拿出证据证明杜尼雅的无辜后,玛尔法又痛哭流涕,拥抱杜尼雅,甚至跑到全城人的家里去念杜尼雅拒绝自己丈夫的信,这一举动在恢复了杜尼雅清白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诚意,同时令自己的丈夫成了罪魁祸首,如此一来,便断绝了像杜尼雅这样的女子再次接近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机会。用自己丈夫的名声来换取别人的同情和可能有机会夺走自己丈夫的女人的躲避,是个聪明的做法。而为了使丈夫死心,玛尔法又将自己的远亲,七等文官卢仁介绍给杜尼雅,并且极力促成他们的婚事,卢仁是一位卑鄙龌龊的伪君子,尽管玛尔法到底是不是知晓卢仁的个性我们不得而知,但做红娘的这一举动确让杜尼雅成为有妇之夫,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想要再接近的几率是少之又少了。这一切手段无不显示着这位富裕的贵妇人在精神上饱受的折磨:男性主宰的社会,尽管玛尔法拥有金钱,但没有丈夫作支撑就没有稳固的社会地位作为保障,因而,玛尔法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留住自己这个花心的丈夫,时刻担心丈夫为了别的女人离开自己,金钱并不能给玛尔法以精神安慰,只能作为留住丈夫的筹码。但这个筹码注定不能长久。

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并无法找到玛尔法死亡的真正原因。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没有承认自己下过杀手,只说是饱餐后立刻浴疗引发的脑溢血,而其他人都说是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毒打了玛尔法导致其死亡,但不管玛尔法到底因何而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都可以说是凶手,因为他在精神上使得玛尔法慢性死亡。玛尔法的死亡是必然的,作者也正通过玛尔法的死亡证明一个道理:富裕的生活并不能带来精神的快乐,工于心计也不能获得精神的解脱,失却善良的人终将走上死亡之路。

玛尔法的不幸正是无法获得精神解脱的后果。由于缺少女性的社会地位,玛尔法靠心机将一个原本就不可靠的男性绑在身边做依靠,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为代价,这种失却了善良之心的行为永远不可能得到幸福,只会深陷精神枷锁,在痛苦中走向灭亡。

二、潦倒的贵妇人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

《罪与罚》中的卡捷琳娜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不幸沦为下等人的潦倒的贵妇人代表。她的现任丈夫马尔美拉多夫遇到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时曾说“您要知道,我的妻子在省里一所贵族女子高等学校里念过书,毕业时,省长和其他名流都在座,她跳了披巾舞,因而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和一张奖状……她的前夫是个步兵军官,她爱上了他,便离开家同他私奔……”(《罪与罚》,第14页),这说明卡捷琳娜曾经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女子,本在上流阶层,但女子的地位势必随着丈夫的地位而转变,卡捷琳娜与步兵军官私奔,自此离开了上层阶级贵妇人的生活,开始逐步走向下等人贫困艰苦的生活,以致在步兵军官死后,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走投无路,而嫁给了丧妻还带着个女儿的穷困潦倒的小官吏马尔美拉多夫,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

上流社会的生活培养出来的极强的自尊心让卡捷琳娜逐步走向了死亡的边缘。卡捷琳娜一直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应该值得别人的尊敬,因而,她经常为了女房东轻视她的粗言而不顾自己寄人篱下与女房东争辩,就连在自己丈夫被马踩得快要断气的时候,卡捷琳娜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显贵的身份,与女房东争辩对其的称呼,卡捷琳娜说:“您不是阿玛尔·伊凡,您是阿玛丽雅·柳德维戈夫娜。我可不会像列别兹雅特尼柯夫先生之流那样不要脸,拍您马屁……要不然,我老实告诉您,明儿省长大人就会知道您的行为。公爵还在我做姑娘的时候就认识我了……”(《罪与罚》,第173—174页)在丈夫行将就木之时,卡捷琳娜的自尊心依然高人一等,她不容许有任何人轻视她,就连小小的称呼她也要较真,贫困的生活已经将这个潦倒的贵妇人逼得敏感而易怒,甚至将面子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存在。也正是如此,马尔美拉多夫死后,卡捷琳娜将仅有的一大笔钱用来置办丧宴,她要叫所有看不起她的人瞧瞧她的亡夫不但不比他们差,而且说不定还好很多,也让别人真正领略她作为出身高贵的妇人的礼仪。但这只能是卡捷琳娜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而表演的一出滑稽剧。真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根本不会来她的丧宴,而她竟然把许多客人没能来的责任归咎于一直热心帮忙的女房东阿玛丽雅。现实的残酷并没能击碎卡捷琳娜强大的面子工程,卡捷琳娜的死是可以预见的。卢仁在宴席上设计陷害索尼雅偷钱,这极大地侮辱了卡捷琳娜,也撕碎了她最后的一点忍耐,导致卡捷琳娜顶着肺病像个疯子一样跑到大街上,带着孩子,边走边唱,去寻求“正义”,去让别人看看昔日出身贵族家庭的孩子(她已经把自己和孩子都列为贵族出身了)沦落到了怎样的地步。自尊的丧失将卡捷琳娜的精神彻底击垮,最终伴着那张她一直保存完好的,她认为可以证明她高贵身份的披巾舞的奖状永远离开了人世。

卡捷琳娜的心中是守着一份善良的,尽管这份淡薄的善被自尊和虚荣折磨的微乎其微。当生活的重压使卡捷琳娜逼迫着索尼雅成为妓女后,在索尼雅回来的第一天晚上,卡捷琳娜“一句话也不说,默默地走到索涅奇卡(即索尼雅)的床跟前去了,整个晚上跪在她的脚边,吻她的脚,不愿站起来,后来她们俩就这样拥抱着,一块儿睡着了……”(《罪与罚》,第16页)当卢仁诬陷索尼雅偷窃时,卡捷琳娜以几近疯狂的状态表达自己对索尼雅的信任:“她(卡捷琳娜)抱住了她(索尼雅),像小孩般地摇她,狂吻她,抓住她的两手用力地亲吻。‘说你偷钱!这些人多么蠢啊!唉,天哪!你们都是蠢东西,你们都是蠢东西!她转脸向众人叫到:‘你们还不知道,还不知道她的心是什么样的……天哪!保护她吧!”(《罪与罚》,第383页)可见,卡捷琳娜并非处于完全出于面子而一力维护索尼雅,她对索尼雅这个并非亲生的女儿的爱是出自真心的,以至于当别人诬陷索尼雅时,她的反抗是从未有过的激烈,也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正是由于这份压在心底的善,尽管没有办法改变卡捷琳娜死亡的命运,但却激起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同情,一次又一次的伸出援手。

作者用卡捷琳娜的死向人们证明着,不管出身如何,认清现实和接受现实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活在过去,用早已不复存在的骄傲包裹自己,用早该磨灭的虚荣心装点门面,结果只能导致不幸和灭亡。

三、高利贷者阿廖娜·伊凡诺夫娜

作品中的另一女性阿廖娜是以被主人公称为“虱子”的可怕的贪心的老女妖的形象出现的。她是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丈夫是个小官吏,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而且已经去世,只有一个妹妹,叫丽扎韦塔。

阿廖娜是个贪心、尖酸、刻薄,甚至不近人情的压榨者。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大学生与军官的谈论中了解到阿廖娜其实很富有:“她像犹太人一样有钱,一下子可以借出五千卢布,但她也接受一卢布的押款”(《罪与罚》,第60页)这说明阿廖娜手头的钱是比较宽裕的,但是如有一卢布的押款她也不放过。而她自己本人住在一个阴暗的环境里,家里的家具都是陈旧的,而且只有长沙发、桌子、梳妆台、椅子和极便宜的油画这几样,自己身上也是穿着那件穿坏了的、发黄的毛皮短披肩,一个守财奴的形象现于眼前。不管是谁来抵押物品,押款只要过期一天,她就会把押品吞没,从中获取利益,这样完全不留任何商量余地的行为让许多人为之痛恨。不仅如此,她对自己的妹妹同样无情,丽扎韦塔是阿廖娜唯一的亲人,尽管是异母姐妹,但丽扎韦塔一直辛苦的替姐姐干活儿,在家做厨子和洗衣妇,在外卖缝制的东西,替人家擦地板,而挣来的钱是全部交给姐姐的。这样一个和气温顺的妹妹,阿廖娜还是不满意,常常殴打辱骂,让丽扎韦塔看到她就浑身发抖,甚至立下遗嘱,在自己死后,丽扎韦塔一个钱也拿不到。阿廖娜的狠心可见一斑,草木皆有情,而阿廖娜却丢失了情感,完完全全成了金钱的奴隶。

守着金钱的日子并不好过,阿廖娜的日子过得小心谨慎,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得抽身。由于丈夫的身份,阿廖娜本身的社会地位就不高,而失去了丈夫的阿廖娜就像失去翅膀的鸟,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阿廖娜选择用金钱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平衡,用尖酸刻薄驱散内心的善与爱,这样的伪装可以让人产生距离感,从而不敢靠近,也避免了危险。尽管如此,阿廖娜内心的恐惧并未曾减少,她把自己困在住所里从不出门,每次有人来都小心翼翼,不管是否熟悉。如拉斯科尔尼科夫两次来到她的门前,她都是十分拘谨的,第一次是这样描写的:“不多一会,门闪开了一条缝:一个老妇人显然怀疑地从门缝里打量着来客,只看见她那对小眼睛在黑暗里闪着光芒。可是,看见平台上有很多人,她壮起胆来,这才把门开大了。”(《罪与罚》,第4页)可见守财奴的日子并不好过,阿廖娜说到底还是个女人,而且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想要守住自己的钱财和性命,就必须时刻谨慎,所以当有人来时,阿廖娜只敢将门开一条缝,看到平台上有很多人,才敢把门开大。而当拉斯科尔尼科夫第二次来到她的门前时,她同样“和上次一样,门又闪开了一条缝,又是两道尖利的猜疑的目光从黑暗里向他射来。”(《罪与罚》,第70页)不管在什么时候,阿廖娜都不会让人随便靠近自己,她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那个温驯的妹妹,更何况来者还是个青年男性。但这次到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不怀好意的,他用一个假的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抵押品让阿廖娜放松了戒备,就在阿廖娜一个劲儿的解抵押品包裹的绳子时,拉斯科尔尼科夫用一把斧子结束了阿廖娜的生命。金钱的诱惑终于把阿廖娜带向了死亡之途。

社会是不公平的,总会有贫有富,也会有幸和不幸,但不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都不应该将自己的苦难加诸于别人的身上,用别人的痛苦来富有自己的腰包,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作者安排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阿廖娜,也正说明了作者对阿廖娜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否定态度,一旦失却善心,不管多么富有,终究会困住自己,走向灭亡。

四、善于爱的守护者索尼雅和杜尼雅

在《罪与罚》中,索尼雅和杜尼雅这两位女性是拉斯科尔尼科夫身边善与爱的代表和感化者。杀人之后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己的信仰和心理折磨下进入了一个濒临崩溃的边缘,但索尼雅和杜尼雅,尤其是索尼雅心中坚定的善与爱让拉斯科尔尼科夫真正开始面对现实,走向心灵救赎的道路。

杜尼雅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正如他们的母亲说的,她是个坚强、懂事、能忍让,并且有颗炽热心的女子。上文在玛尔法一节中曾经提到,杜尼雅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曾经因为玛尔法丈夫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爱情恳求而受了莫大的屈辱,但由于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证明获得了清白,玛尔法就将其介绍给自己的远房亲戚——卢仁。杜尼雅考虑到卢仁是个有一定地位的人,他可以帮助自己哥哥的事业,还可以让一家人在彼得堡团聚,于是就答应了卢仁婚姻的请求。但是卢仁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在见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时候,两人发生了争执,一边是自己的哥哥,一边是未婚夫,杜尼雅夹在中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她依旧怀着真挚的心渴望一家人的和睦,直到拉斯科尔尼科夫当面揭穿了卢仁在给杜尼雅和她母亲的心中刻意污蔑他的话,杜尼雅才真正意识到卢仁伪君子的面目,毅然决然地断绝了与卢仁的关系。杜尼雅用自己的真心待人,金钱和权力买不走她的真心和她对哥哥的爱。

善与爱是值得肯定的,杜尼雅用真心打动了自己的哥哥,也感化了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可以说她是唯一的一个显示出反抗精神并取得成功的女性:她与卢仁的决裂是一种反抗,而当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以知道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为把柄要挟杜尼雅,打算实行强奸时,杜尼雅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支手枪,在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步步紧逼时开了一枪,尽管这一枪只是擦伤了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杜尼雅最终还是放下了枪,但她坚定地告诉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她永远不可能爱上他,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放走了杜尼雅,带着只能再发射一次的手枪,在将钱财送予索尼雅一家和未婚妻后,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杜尼雅对爱的坚守震撼了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也让他通过死亡获得救赎。只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够获得新生。杜尼雅的结局是美好的,她与哥哥的朋友拉祖米兴成就了美满的姻缘,并且决定去哥哥流放的城市一同开始新的生活。

索尼雅是个饱受苦难却依旧守护着善与爱的女子。尽管她一直到小说的第三部分才正式出场,但她却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从精神上彻底应该并改变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命运。

索尼雅是马尔美拉多夫与前妻的女儿,卡捷琳娜是她的继母,透过卡捷琳娜悲惨的生活可以预见索尼雅的艰辛。为了养活家人,索尼雅不得不去出卖自己的肉体,靠着微薄的钱补贴家用,甚至不能住在家里。作为不幸和贫困的象征,索尼雅从没有过半句怨言,与杜尼雅不同的是,索尼雅没有那种反抗的精神,有的是更多的忍让和顺从。比如在她不得已要去出卖自己肉体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难道我非去干这种事不可吗?而不是简单坚定地说“我不去”。索尼雅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是有清醒认识的,这也是她比继母卡捷琳娜更容易生存下去的原因之一。在父亲死后,她奉卡捷琳娜之命去邀请拉斯科尔尼科夫,进门后“索尼雅坐下了,吓得几乎瑟瑟发抖,一边怯生生地朝那两个妇女(杜尼雅和其母亲)瞥了一眼。大概她自己也不明白,她怎么能坐在她们身边。一想到这点,她是那么惊慌,忽然又站了起来……”(《罪与罚》,第227页)一直以来,干着妓女营生的索尼雅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当拉斯科尔尼科夫让她与自己的妹妹和母亲坐在一起的时候,索尼雅感觉到惊慌,继而站了起来,常年的不平等已经让索尼雅习惯低人一等,处处忍让,不做反抗。只有这样,她才能安稳的生存下去。

但是坚定的信仰让索尼雅一直甘受苦难,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思考,甚至质问索尼雅:“你的最深重的罪是你白白地毁了自己,出卖自己的灵魂。这还不可拍吗!你过着你那么痛恨的卑贱的生活,这还不可怕吗。……这么大的耻辱和这样的卑贱怎么能在你身上跟另一些与之对立的神圣的感情并存呢?还是投河自尽吧!……”(《罪与罚》,第312--313页)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来说,肉体和精神是并存的,不可分割的,他认为在生活的逼迫下走向这条可耻道路的索尼雅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支撑下来,但是索尼雅崇高的精神信仰一步步转变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哲学思想。她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念《新约全书》中拉撒路复活的故事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思想转变的重大转折点,因为他决定将自己杀人的事情告诉索尼雅,而索尼雅知晓后便劝他去自首,去为自己的过错赎罪。最终,在索尼雅的鼓励下,拉斯科尔尼科夫找到了解脱之路,在自首之前,跪在广场中央,怀着快乐和幸福的心情亲吻了大地。而当拉斯科尔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索尼雅不离不弃,坚守在监狱的外面,盼望着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相见,等待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真心。

无疑,索尼雅的付出是有回报的,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在新的环境里,索尼雅过上了不再遭人唾弃的生活,并且终于在一场大病后获得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真心回应。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哲学最终被索尼雅的基督信仰击败,善和爱才能够真正带来解脱和幸福,暴力只能带来精神的孤独和恐惧。

杜尼雅和索尼雅用坚定的信仰征服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其他人,对待不公平和不幸,只要能保存心中的善与爱,不怀远很,坚定不移的相信上帝,不使用任何残忍暴力非法的手段,就能获得精神的解脱,也只有这样才值得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体而言,《罪与罚》中的每个女性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为她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身份、背景、经历以及结局,也以此呈现作者自己的女性观和宗教观。在这所有的女性形象中,都没能逃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男性对女性而言的重要性:父亲对女儿,丈夫对妻子,儿子对母亲。贵妇人玛尔法,尽管有钱,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留住自己的丈夫,是丈夫的花心和残忍导致了玛尔法的精神悲剧;卡捷琳娜靠着自己父亲曾经荣耀一时,后因自己丈夫的身份转变而转变,直到嫁给三品文官马尔美拉多夫,彻底沦为下等人,但卡捷琳娜的疯和死却是在失去了无能的丈夫之后,正表明男性在女性心中的重要性;而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就更不用说,正是因为没有男性可以依靠,阿廖娜才会为了生存而心狠手辣。这些人都没能逃开死亡的结局,也正说明在男权社会中,如果失去了男性的保护,女性往往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也无法安稳的生活。而作为善与爱的守护者的索尼雅和杜尼雅也是如此,索尼雅找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并在拉斯科尔尼科夫获得心灵解脱后,有了获得新生的希望,杜尼雅因为有哥哥,一直怀着真挚的热情渴望一家团聚,而哥哥的喜怒也牵扯着她的喜怒,甚至为了哥哥单独去找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后又因与拉祖米兴的婚姻而获得幸福。尽管杜尼雅向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开的一枪含有对男性社会地位反抗的意义,但最终她还是放下了枪,选择了妥协。男性在女性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由此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罪与罚》为当时的广大女性找到的出路就是:不管身份地位,不管贫贱富贵,也不管肉体经受怎样的折磨,都应该坚持基督教的信仰,拒绝暴力行为,坚守住心中的善与爱,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寄托的男性,在宗教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注释:

①尼娜·珀利勘·斯特劳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宋庆文、温哲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9.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59.

参考文献:

[1]尼娜·珀利勘·斯特劳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M].宋庆文、温哲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篇4:从中国伦理思想看家长式作风

在汉代,作为儒家伦理道德载体的“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拥有正当性。为了巩固帝王统治“独尊儒术”,把“国”看做“家”的放大,产生了“家国同构”概念,皇权被视为父权的放大,家庭伦理的“亲亲”被外化为社会关系的“尊尊”。在家内服从儒家伦理的家法约束,在外遵守王法,即皇帝公布的作为礼治补充的法律和政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国就是家,皇帝就是家长,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称之为“家天下”。

此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思想体系植根于中国家庭和社会之中长达一千多年之久,形成了自古至今的家长式作风。

近年来,家长式作风被越来越多的人热议。顾名思义,家长式作风是一种行为,是有一个个人、组织,或者国家限制一些人或群体自身权益的自由或自主权,也可以理解为该行为是对抗或者忽视一个人的意志,表现出优越感的态度。简直言之,就是指一个领导者(比如父亲),代表其他人(比如妻子或儿子),替他们做出“为他们好”的决策,即使这样的决策违背了他们的愿望。

我们狭义的认为,家长式作风就是在一个家庭之中一家之长持有绝对的话语权,只准家长说话,家族中其他成员并没有发言权,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甚至最终成了“失语症”病人,家长的话语才具有决断权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是不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而产生矛盾。在表面的平静之中,往往蕴藏着某种非常可怕的东西。一旦某天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更可怕的是,在这种家长式的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人格受到很严重的伤害,可能被迫言不由衷,甚至说假话。就连家长本人也听不到他人的真心话,感受不到他人的感情。许多家庭的不幸正是从这种家长作风开始的。例如,很多父母以“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服从”为由替孩子做一切选择,而并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正因为如此,如今许多家长都抱怨无法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和睦相处,孩子则觉得和父母有代沟。“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不论是孩子不理解父母也好,还是父母没有和孩子充分交流也罢,家长式作风在社会家庭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家长式作风的适用语境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其家长就是一个个的领导、上司、官员,我们称之为“人民的公仆”。他们往往以一家之主自居,权力极大,把单位当作他的私有财产,行使家长的权威,而所有的副职都只能唯唯诺诺,听之从之。这种“家长制”十分普遍,许多乡镇企业和海外华人企业大都是家族制的。表面看来,这样家长式的领导和管理,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最可怕,甚至众叛亲离。孙中山曾说过“天下为公”,就是对这种家长制的反驳。

2011年中国国家青年篮球队员集体“上血书”要求更换主教练范斌一事,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纷纷扬扬的热议,同时引发了对中国体育界甚至更广范围内的家长式作风管理问题的关注。以战绩突出、从严治军闻名的国青男篮队教头范斌受到了队员的联名抗议,抗议他在训练中有“人格上的侮辱与打骂”,最终范斌被停职。在范斌看来,训练中打骂队员是很正常的。因为当范斌还是队员的时候,也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面对“棍棒式教育”,范斌是不敢和教练说什么的,更不要说向领导反映了。时过境迁,到了他带领这帮90后的队员时,这种执教方式显然已经不可取。所以,“兵谏”一出,社会舆论都站在了球员一边。其实,中国体育界一直存在着家长式作风,此类事件我们也常有耳闻,打一打、骂一骂很正常。从出发点来说,范斌是想让队员们成才,但方式显然是错误的,这种“家长式”的旧式管理作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家长式作风问题在社会上还有很多,比“女教师怀孕需申请校长予以批准”否则除了享受不到正常的生育补贴外,还要面临取消先进称号等“处罚”。又如前段时间多部美剧停播,说是净化网络抵制三俗,难道社会上的下流低俗现象是美剧传播造成的么?只播放所谓积极正面的剧目,就能够杜绝低俗了吗?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卖AV碟片的报刊亭、自动贩卖机,连电影院也会定期上映AV电影,我并不是说日本社会的做法明智可取,而是我国这种简单粗暴的一概而论式禁止带有浓浓的家长式作风,让人不喜。再比如中国的互联网登不上国外的网站,太多的社会实情被隐瞒,想要了解还要翻墙去搜索国外网站,这难道不是政府控制思想、控制言论的家长式作风么。

篇5:从《诗经》看先秦时代的男性形象

一、从文本角度来审视先秦时期男性“美”的基本标准

女性的美在《诗经》中的描写历来都受到比较高的关注, 尤其是“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1] (本文所引诗经皆出自程俊英的译注本) 这样的描写, 从古至今一直都备受好评, 乃“传神写照, 活画出一个美人形象来。”[2]175其实在《诗经》中对男性的审美标准并不低于女性, 《卫风·硕人》描写“硕人其颀”, 以“硕”以“颀”冠于美女庄姜, 说明先秦时对女性美的要求的其中一条标准就是高大修长, 这也是对男性外表美的考察标准。《齐风·猗嗟》中的主人公也同样“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昌即盛状、美好的样子, “古代不论男女, 皆以高大修长为美。”[1]89诗中以“昌”“名”“娈”替换反复吟咏, 都是描绘这位主人公壮美之貌。“抑若扬兮。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寥寥数字尽用于美目之上, 便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高大英武的男性形象。《邶风·简兮》中描述的那位指挥万舞的伶官“硕人俣俣, 公庭万舞。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尽显伶官的魁梧有力的美男形象。《魏风·汾沮洳》那位采菜之人“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 且不论诗本义是否要讽刺君子俭而不得礼, 但他的外表确实美得没法说, 花和玉在他面前都逊色。

《诗经》中诸篇的美男都是英武的男子汉形象, 说明当时崇尚的是男子的阳刚之美, 与我们当下出现的所谓花样美男透露出的阴柔美倒是形成了鲜明对比。自从人类产生以来, 当人类还处于蒙昧状态时, 美的意识就已萌生了, 在人类造字之初也就有了“美”的存在。只是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美的理解不能等同于现代对美的阐释。

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由于生育的优势, 决定了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社会地位备受尊重。然而经过几代繁衍, 人口的不断增加, 对食物、生产资料等生活基本物质保障的需求逐步增大, 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劳动。妇女因其自身的生理结构, 只能从事一些采集果实, 看守住所, 加工食物, 缝制衣服, 管理杂务, 养护老幼等劳动, 而捕猎、砍伐等需要力量的活动自然由男性承担下来以维系基本的生活。逐渐, 男性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母系社会中女性的绝对地位也逐渐被男性所替代。

《诗经》时代的文明较原始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这个时期仍旧是战争频繁, 在这个阶段, 上古男性“硕大”为美的单一的审美准则里也被充实以勇武和力量, 即把对力的崇拜具体化。

男性的美的形象在《诗经》中得田猎诗中得到了较多反应。从中不仅体现出力量之美, 还包括勇武之美, 对男性形象的描写是细致而生动的。如《周南·兔罝》云“赳赳武夫”, 《齐风·还》云“子之昌兮, 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 揖我谓我臧兮。”《郑风·大叔于田》云:

“叔于田, 乘乘马。执辔如组, 两骖如舞。叔在菽, 火烈具举。袒裼暴虎, 献于公所。‘将叔无狃, 戒其伤女。’

叔于田, 乘乘黄。两服上襄, 两骖雁行。叔在菽, 火烈具扬。叔善射忌, 又良御忌。抑磬控忌, 抑纵送忌。

叔于田, 乘乘鸨。两服齐首, 两骖如手。叔在菽, 火烈具阜。叔马慢忌, 叔发罕忌。抑释掤忌, 抑鬯弓忌”

诗从侧面展现了这位贵族猎手马背上英武的表现。《毛诗序》曰:“《大叔于田》, ……叔多才而好勇。”诗中的男子“执辔如组, 两骖如舞”, “叔在菽”则“火烈具举”、“火烈具扬”、“火烈具阜”, 这个男子既“善射忌”, 又“良御忌”, 可以“袒裼暴虎”, 臂力超群, 胆量过人。这样凛凛威风、孔武有力的男子让许多女性为之牵肠挂肚, 忧心忡忡, 希望“将叔勿狃”不要太大意, 要“戒其伤女”。

二、男权社会中衍生出“至善至美”的审美标准

先秦以来, 对男性的审美似乎都是以硕大之美与阳刚之美为标准。在男权至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男性的阳刚为美的审美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发展和张扬, 并增加了“礼”、“道”的内容。审美对象给人的美感是多层次的。或以表面的形式打动人, 或以内在的张力感染人, 这种内在的意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领域。本身“‘美’又与‘善’与‘道’等伦理、义理范畴若即若离。”[3]13《诗经》作为周礼社会的产物, 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礼乐文明。男性在父亲社会中的地位使他们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 对于男性而言, 自身审美意识中最重要的参照对象则是个人行为习惯中某些形象特征或品质能让他们在宗法社会中得到更多的认同, 便成为他们自身的审美要求, 而后折射到女性对男性的审美意识中。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 对男性的审美也从直观感受进行理性思考。

“‘善’这个伦理范畴最初也可能与直接的生理欲望联系在一起。不过, 即使‘善’发展成为伦理最高范畴后, ‘美’与‘善’仍常等同……将美与善联系起来, 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 代表儒家学说、影响中国艺术传统至深的《毛诗序》就指出, ‘诗’的任务主要就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原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人们常说‘美色’, 更常说‘美德’, 充分反映了这一关系。”[3]13柏拉图也说“所有善的东西都是美的”。《荀子·非相》中记载“盖帝尧长, 帝舜短;文王长, 周公短;仲尼长, 子弓短。昔者, 卫灵公有臣, 曰公孙吕, 身长七尺, 面长三尺……楚之孙叔敖, 期思之鄙人也, 突秃长左, 轩骹乏下, 而以楚霸。……且, 徐偃王之状, 目可瞻焉。仲尼之状, 面如蒙旗。周公之状, 身如断菑。皋陶之状, 面如削瓜。闳夭之状, 面无见肤。傅说之状, 身如植鳍。伊尹之状, 面无须麋。禹跳, 汤偏。尧舜参牟子……古者, 桀、纣长巨蛟美, 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 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 大僇, 后世言恶。”[4]荀子此文中所记之人, 在身体上或有些缺陷, 放在今天对于我们选择人才是有很大影响的, 但由于他们的优秀的内在品质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众人眼中的美男子。只有外表的光鲜亮丽并不能使其成为君子。《国语·晋语五·宁嬴氏论貌与言》嬴谓其妻曰:“吾求君子久矣, 今乃得之。”举而从之, 阳子道与之语, 及山而还。其妻曰:“子得所求而不从之, 何其怀也!”曰:“吾见其貌而欲之, 闻其言而恶之。夫貌, 情之华也;言, 貌之机也。身为情, 成于中。言, 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 合而后行, 离则有衅。今阳子之貌济, 其言匮, 非其实也。”[5]475

与之出现在同一时代的文学著作《诗经》中, 我们不难发现, 对男性的审美标准, 受到这时代的社会现实所约束。无论是尚武还是崇文, 都不再仅仅是对配偶身体素质的要求, 更更侧重的是对配偶的智力、能力与品德要求, 即骁勇善战、治国有方、品德高洁等。《郑风·叔于田》一文中, 可见当时对男性审美的部分标准:

“叔于田, 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 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 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此诗的解读为:叔打猎去了, 巷子里就没人了, 难道真没有人了吗?只是叔太漂亮太英武太仁厚。在女子的眼里, 《郑风·叔于田》中孔武有力、能饮善射的“询美且仁”、“询美且武”、“询美且好”的男人是天下无双的, 当其“于田”、“于狩”、“适野”时, 顿觉“巷无居人”。诗中主人公除了出色的外表, 还突出了他的“仁”。俞樾云:“仁者, 人也。以人意相存问之意, 故其字从二人也。此章以仁称叔, 见有叔则能以人意相存问, 故巷有人。无叔则莫能以人意相存问, 故巷无人也。”[2]242这种说法则更加强调了叔的仁德。

《小雅·白驹》云“皎皎白驹, 在彼空谷。生刍一束, 其人如玉。”这首别友思贤诗, 以玉来友, 也是强调“友人的品德如玉一样纯洁。”[1]296《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且温。仁之方也。”用玉喻人即赞美其仁德之美。

而女子对男性审美选择的最理想人选则是《卫风·淇奥》中的美男子, 文中先赞美其貌“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僩兮, 赫兮咺兮”文雅清俗而又庄严威仪、器宇轩昂。让人一见难忘。后赞其品质“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 猗重较兮”忠贞淳厚、心胸宽广而又平易近人, 实为贤才。可见, 女性心目中美男子的形象是貌与品质的结合体, 既要外表俊美, 充满阳刚之气, 又要善德善行, 文质彬彬。这也体现出孔子“里仁为美”的美学观, 审美与道德二者相合的最终目标。“至善至美”是男权社会对男性的分工要求以及宗法礼俗对男性的行为规范衍生的审美标准。

摘要:《诗经》中关于男性的形象的审美分析重视程度不如女性。《诗经》中关于男子的形象刻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审美文化, 分析《诗经》中关于男性描写的作品, 可以发现男性美的表现大致包括外在的英武有力, 以及内涵的仁德至善。

关键词:诗经,先秦,男性,审美,形象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3]、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杨柳桥.荀子诂议[M].济南:齐鲁书社, 1985.

篇6:从普京就职大典看领导形象塑造

普京的“小动作”

莫斯科时间5月7日正午, 普京的就职仪式从11时30分开始, 到12时30分结束, 整个典礼非常隆重, 一丝不苟, —分一秒都被仪式的操办者精雕细刻。然而, 整个仪式的核心人物———就职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元首普京本人, 却依然免不了生发一些“计划外”的举动。我之所以说“依然”, 是因为普京在隆重场合总免不了一些意外之举。

大约12点6分, 前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讲话结束, 退到典礼台的左侧, 掌声渐渐停止, 典礼台右侧的大法官瓦列里·佐尔金扭头看普京, 似乎在询问总统是否已经准备好。普京领会, 但是随后的动作有点过了。只见普京情不自禁地悄悄用自己低垂的右手向前挥动, 暗示身为宪法法庭主席的大法官:上前一步, 上前一步, 你就宣布下一个程序吧!

这也许是普京的性格使然, 也许是以为大法官看不到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 也许普京是担忧整个仪式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就不能有分秒差距, 从而显示他自己“遵守时间和规则”的形象, 当然, 也许普京怕大法官忘了典礼的程序和台词……总之, 普京在最庄严肃穆的典礼仪式上做了一个可爱的却不太得体的“小动作”。相比之下, 刚刚宣读了“卸任词”的梅德韦杰夫却态度沉稳, 姿态从容, 两手自然下垂, 没有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

俄罗斯的总统就任大典, 算上这一次普京大典, 也才共有6次, 但是, 酷爱“国典”的俄罗斯政府、俄罗斯文化精英、俄罗斯媒体却把这个仪式组织得十分完善、十分讲究, 一切都在精致的规定动作中完成, 非常顺利也非常流畅。我找到2008年梅德韦杰夫就职仪式的录像对比观看, 两段视频就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只不过是两个元首换了一下位置, 新总统进入克里姆林宫的路线稍有不同而已。梅德韦杰夫是从国家杜马出发, 行进到克里姆林宫;普京是从国家最高议会白宫出发, 重返克里姆林宫。其实早在2004年, 普京连任总统的仪式礼节都已经全设计好了。

有趣的是, 即便如此, 主角普京还是情不自禁地留下了一些“小动作”。刚一进入镜头, 普京就无意中彰显了自己的硬汉性格, 他的西装时而敞开, 时而扣上, 这个动作不停地在倒换, 可见未来的元首是一个手脚很勤快的人, 也是一个一刻也不想让衣服束缚自己的人。当进入克里姆林宫宫殿时, 一直走得潇洒稳重的普京, 走近典礼台的最后几步, 却改成了跳步而上, 无处不显示出自己年轻康健的身体与心态。

当大法官佐尔金宣布“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诺维奇·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之后, 掌声响起, 国歌奏响。国歌刚一结束, 还没等大法官发话, 普京就拿出讲稿要演讲, 大法官赶快抢在他的前面宣布:请新总统发表就职演说。最后, 前任继任两位总统共同在教堂广场检阅了军队, 普京和特别宾客握手致意。当他走到妻子面前的时候, 他并没有考虑媒体的敏感关注, 依然伸出自己右手的食指点住妻子的胸口说话。这些意外, 虽然都是极其微小的细节, 让庄严的典礼有一瞬间的谐趣, 然而, 这也恰恰体现了普京的率性和强势。

“领导”的人格化

领导者形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仪容仪表、品德形象、亲民形象、用权形象、用人形象等各个方面。我国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上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者, 皆失举措, 上知之, 每见人奏事, 必假以辞色, 冀闻规谏。”这里说的是唐太宗处理公务时的形象。领导者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 因此, 领导者形象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领导者是“领导”的人格化, 是领导权力的化身。领导者形象, 体现了公共性和社会性, 它是一种附着了公共性要素的社会性形象。

领导者形象是领导力的组成部分, 形象作为一种非权力影响力, 是领导者权威的真正内核。任何领导者要取得拥护和支持, 除了要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外, 还要在整个领导过程中重视对自身形象的塑造。那么, 当代领导者应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呢?

领导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领导形象的载体是领导者。领导者是领导形象建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 他通过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来塑造和展示自身形象。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 就有什么样的领导形象。一个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者就会产生良好的领导形象。反之, 一个守旧、虚假、腐败、低能的领导者就会产生恶劣的领导形象。另一方面, 他通过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沟通途径, 使公众在了解领导目标、过程、体制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形象。

第二, 领导形象的内容是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这种印象和评价积淀于公众的社会心理之中, 这种社会心理实际上是领导者内在素质与外在能力的一种有机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会心理是对领导形象在思想感情变化上的一种互动, 它往往通过印象和评价表达出来。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形成对领导者的初步印象, 印象一经形成, 公众便会从各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 分析得失、优劣, 最后总结出对领导者的综合评价。

第三, 领导形象的评价者是领导者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领导形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一方面, 社会公众作为整体, 是产生、监督和罢免领导者的权力主体, 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公众评判的依据。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中的个体, 在与领导者接触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判断, 虽然这些感知和判断是公众个体意识的产物, 但正是这些个体意识的总和才构成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整体意识, 并最终对领导形象产生影响。

“形象是易碎品”

著名领导力专家谭小芳曾多次把企业比作是一匹马, 马的四条腿由影响企业发展的四个核心因素组成, 这些因素分别是:领导力、执行力、团结向上的组织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所有以上这些因素当中, 领导力被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而要实现强有力的领导力, 领导者自身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首先, 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对领导活动的成败具有重大作用。领导形象如何, 不仅关系到领导者个人的威信和号召力, 而且关系到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凝聚力, 关系到领导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领导者如果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 即以饱满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领导魅力、优良的领导作风和得体的领导仪表等赢得公众的好感和信赖, 不仅有利于领导威信的建立, 而且有利于领导的决策、指示、领导方法为群众所接受, 并得到创造性的执行。相反, 领导者如果不能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就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支持与认可, 领导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 领导形象是领导效能的直接影响力。领导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领导效能的发挥。领导形象对于实施领导活动一般会产生两种效能:一方面, 良好的领导形象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 可以激励被领导者团结在领导者周围, 支持领导者开展各项工作, 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奋力去实现领导目标。另一方面, 不良的领导形象会产生负效应, 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产生不信任感, 相互间离心离德, 甚至会出现被领导者抵制领导者的现象, 这就无法发挥领导效能, 将阻碍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

上一篇:谅解作文500字_初三作文下一篇:非凡的母爱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