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社会看自己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透过社会看自己范文

透过科学社会主义看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一、科学社会主义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意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做其他的理解。现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诸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某些前沿问题正是由此产生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实际切实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经过长期历史积累,待有了多方面的经验和认识形成了自己系统科学、逻辑彻底的理论而且有了历史和实践的反复证明与检验后,方可自然而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能够为世界公认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迫切需要作出理论解释的问题,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强调动力机制,而且强调平衡机制。现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资本推动,而且需要温情政府。人人享有社会医疗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一)、我国的现实

我们知道,资本是高效的分配资源,但是资本本身是没有人情味的。那么, 1 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高效、又有人情味呢?这就需要温情的政府在稳定宏观经济的同时,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需要,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公共事业上,给全体公民安全感,这样,社会大众再无后顾之忧,携手朝着和谐社会远大的目标进发。

急剧上涨的医疗费用和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中国百姓近年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在农村地区迅速扩展,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所覆盖;同时,目前的医疗保障补偿水平无法抵消迅速增长的医疗费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4.0%、劳保医疗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44.8%;在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79.1%。在社会救济方面,2004年用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为172.7亿元,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和农村定期救济支出之和为30.7亿元,仅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17.8%。目前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弊端在于:医疗保障体系两极分化。一方面,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人口还没有医疗保障,就是已经有了医疗保障的人,其保障水平也比较低;另一方面,对特殊群体存在保障过度的现象。中科院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

目前,受保障主体只有在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才能享受完整的失业、医疗、退休这三大保障。尽管一些民营企业也给职工上保险,但非常不规范。这样,一旦离开体制内而到体制外发展,这三大保障就没有了,保障基金不能随着人走而流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能从更宏观的意义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市场经济不仅强调竞争原则,而且强调保障机制。中国改革近30年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个弱势阶层,其人数估计已达1.4亿-1.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这就需要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更加重视公平,给予弱势阶层一定的保障。解决得好,社会则和谐发展;解决得不好,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二)、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由我国农民(农业户口)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 3 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原有200元部分,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4 新增40元部分,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1],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个人筹资水平提高后,各地要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资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合。新生儿出生当年,随父母自动获取参合资格并享受新农合待遇,自第二年起按规定缴纳参合费用 。

(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以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未成年人和没有工作的居民为主要参保对象的医疗保险制度。它是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它主要是对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险做了制度安排。这一制度的出现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指明了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对职工家属参保缴费给予补助。国家对个人缴费和单位补助资金制定税收鼓励政策。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重点用于参保居民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其他费用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等方式解决。

三、未来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展望

(一)继续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力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重点解决大病统筹问题;继续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鼓励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以多种方式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规范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政策,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搞好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二)协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制度衔接,充分发挥医疗保障体系在筹集医疗资金、提高医疗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卫生行业标准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临床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规范和出入院标准等技术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 6 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实行参保居民分级医疗的办法。

(三)坚持社会医疗保险自愿和适当强制参加相结合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是带有保险性质的,就其实质来说是把患者的疾病负担分摊到每个参保人员身上,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因此,在完全自愿投保原则下,保险覆盖全部年龄段的结果将是高危人群(老弱病残)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从而达不到风险分散的目的,最终只会使医疗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只能提高保费水平,但这样不但会增加居民和财政的负担,而且还会使更多的人退出医疗保险,使医疗保险制度无法持续下去。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强制措施,如一个家庭中若有一个参保,其他还未参 保的城镇居民也应参保,达到分散风险的功能,从而避免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 (四)建立方便快捷的核销机制充分依托城镇完善的通信网络,建立方便快捷 的核实、包销机制,解决核销程序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使居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也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高效地利用资金。如可以为参保居民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就诊和转院等信息,集中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患者的住院费用在经经办机构确认后直接划拨到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在各级经办机构来回奔走的经济负担,还能减轻其精神负担,使居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保。 (五)加强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医疗保险知识相对缺失,了解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农民收入较少,他们就会更加注霞眼前利益,当他们看不到短期的既得收益时,他们就选择不投保,这样就使得我国医疗保险的功能大大降低。通过宣传、教育 7 让城镇及农村居民懂得保险原理,熟悉保险知识,消除他们的疑虑,帮助他们逐渐转变传统观念,这样才能保证居民积极的合作,自觉参保,从而保证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筹资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从而真正起到保障健康、分散风险的目的。之,我国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需要从多方面人手,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并举,配套推进。最终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来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总体目标。

第二篇:透过现象看本质

——合作学习模式中潜藏的建构主义学习原理

07级教育技术学 赵洁

摘 要:架起基础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桥梁的必要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古往今来,所有的教育者、教学设计人员对教学方法的探析无不建立在深厚的对学习理论的研究与掌握上。可以说,学习理论为教学策略的理智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基础。而建构主义又以其特有的对人类学习本质的关注,对创建合作学习模式从一个侧面做出了指导。无论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还是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建构主义的身影都无处不在。当然,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现存的学习理论都不可避免地难以成为解决一切学习问题的万能之匙。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不足,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取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将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 关键词:建构主义;图式;平衡;学习型组织

界定学习的方式以及我们认识中的学习发生的方式,一直对我们试图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着重要启示。研究学习理论的目的即在于对人们教学的方式从本质上提供一个有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如果人们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学习理论,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就能将它们推衍至具体的情境。

[1]

这就像医生不经过适当的诊断便不能开治疗处方一样,离开了对学习原理的认识,科学的对症下药又从何谈起?

既然现今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无不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其坚实的基础,追本溯源一番,从已有的学习、教学模式身上便不难窥到各种学习理论的影像,它们或模糊、或清晰,褒贬不一,却无不重要至极。

建构主义以其特有的对人主观能动性及人所处情境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学习模式的创立及运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由此及彼,只要对合作学习模式加以深入的探析 ,便不难从中寻得建构主义的“玄机”。

一、宏观定位——建构主义充分肯定合作学习的意义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所下的定义为:“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学习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定义。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人的认知不是如Plato所言,预先便已经存在于人脑中的,只有不断与人类所处的各种情境产生交互的作用,才能使认知图式日臻完善。这些情境,既包括有自然情境,也包括社会情境。而合作学习模式正是向学习者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在这里,个体可以充分享有与他人交流互补的权利。

建构主义同时还从人类认知的本质上肯定了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象的,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界的理解也具有个性差异,不同的人看到的都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只有通过对话与协商,才能使人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对知识有一个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 由此看来,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对话与协作,而合作学习模式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拨开迷雾看“世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内在本质

要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则创建学习型组织便是必要的,也是基础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彼得·圣吉所提出的五项修炼,[2]

[2]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正是贯穿在整个修炼过程始末的。

从最初的“自我超越”到最终的“系统思考”,建构主义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使我们对每一个修炼步骤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怎么做”,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就像一把心灵之匙,开启了人类认知结构的神圣殿堂。

(一)“自我超越”的再认识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内部都存在一个图式,这个图式包括了个体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已认知事物的程序,即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图式。作为创建学习型的组织的第一步——自我超越——其内在本质正在于此。彼得·圣吉将自我超越阐释为:“不断理清并升华个人愿望,在纷繁的世界中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加强定力,客观而冷静地观察现实,用智慧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正是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了其内在的发生过程——不断地经过自我调节,经过同化、顺化与反身抽象,打破原有图式的平衡,通过丰富认知结构的细节,调整图式系统间的架构,建立新的更趋于精密的平衡模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到了发展,超越了自我,实现了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累加与摄取。

(二)剥开“心智模式”的“外衣”

创建学习型组织还要求学习者改善心智模式。彼得·圣吉的研究发现,新的想法在组织中无法实施,常常是因为它和我们已植入心中的关于周遭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看法与行为相抵触。不可不说,他的观点正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认识不谋而合。

不难发现,彼得·圣吉所谓的“心智模式”与皮亚杰强调的“认知图式”其实同属一物,那么彼得·圣吉提出的“相抵触”就很容易理解了,正像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的那样,知识是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学习者由于其个人的特征、阅历必定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图式,当环境中的新刺激与他原有图式中的各系统无法相容、甚而相悖的时候,同化与顺化发生的过程自然较为艰难、坎坷。这就好比一个超重且高得有些异乎寻常的家伙想要穿上统一的制服,进而被编入集体的队伍。可事实摆在眼前,他既穿不上,便进不去。结果便必然要被其驱逐出“境”,选择有两种,抑或对其进行一番改造,如减肥;抑或量体裁衣,对原有的一套制度模式作出一番调整。学习的进程亦是如此。面对陌生的,又或有些相厌的知识,要么尽力探寻其内在本质,找出它与个体已有经验的潜在联系;要么对现有的认知图式“动动手术”,由旧有的平衡过渡到更高水平、包罗愈广的新一级平衡,从而使整个认知结构日臻完善。

(三)心怀憧憬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建立共同愿景,同样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桑新民教授强调共同愿景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当团队成员真正共同享有一个憧憬时,他们的能力和智慧才会凝聚起来,产生共同的力量。这一点与《大学》中所倡导的个人修养有异曲同工之妙。曾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既然每个学习者在经验、感知事物之前,都已先验性地存在有一个认知图式在那里,而学习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又不过是图式的重新构建。那么如何构建?构建成什么样的形式?话语权当然掌握在学习者的手里。如果预先便怀揣着这样一个蓝图,做了一番绸缪,我们可以说,切实的“开展”过程一定会不可避免的顺利许多。事半而功倍是不是正是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呢?

(四)“系统思考”——通过“认知的螺旋”登上最高的阶梯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最高修炼——系统思考,也可以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找到其抽象内化出的原型。 彼得·圣吉眼中的“系统是一个能够被感觉的整体。其中的元素彼此联系,长期不断地相互影响,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运作。”这样一个系统便颇神似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认知图式”了,图式中的各子系统正是如此。它们之间相互依靠,彼此联系,无论是协作性学习、个体化学习,又或是团队模式下的学习,其学习的过程和开展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其终极的目标却无外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每一种学习模式都好比一条曲线,开始的时候可能相去甚远,时间的洗礼之后却会殊途同归,趋向于共同的渐近线——构建新的更加完善的认知图式。在这样的一个图式中,所有的子系统紧密相联,彼此依存;知识建构的网络纵横交错,繁复密集,整个认知的螺旋向上繁衍着,宛若通往天国的阶梯。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忽视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因为客观活动是个体构建知识结构的源泉。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者理解、建构知识会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个人的认知图式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形成并完善的;另一方面,知识不是死的,却也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与针对性,学会如何抉择,既不是呆板地【1】生搬硬套,也绝不是恣意地天马行空!

(一)创建良好的交流氛围

构建合作学习模式,良好的交流氛围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小组成员间没有了互动、协商、交流,又哪来合作可言?建构主义肯定交流的意义,同时从认知的角度说明,何以交流是如此重要的。

在建构主义学者看来,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的形式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4]

由于建构图式要获得的意义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因而意义的建构便可以通

[4] 过交流来进行。另外,由于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的进行便必须依赖于具体

[4] 的情境了,这种情境不仅有与小组成员交流共享而来的心得,也有合作进行中的各种情绪体验,如:激奋、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有效用的。

(二)、坚持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中必然不可能出现每个人都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由于每个学习者自身固有的经验、能力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便必然是能者多劳、优异者处于核心地位的。但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时,教学者还是应尽力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知识的获得是构建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的完善。

(三)、“稳性知识”的设计

皮亚杰认为:“只有儿童理解某种练习,或是刺激时,他才能真正学会它。”这种理解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的知识摄取与知识构建。

在合作学习中,设计支持稳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虽然,建构主义所注重的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与矛盾、通过思考与动作来解决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它也绝不是可以适用并解答所有现实问题的。要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却也决不能赞成杜威那种让儿童凭兴趣自由摄取零散知识的观点。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虽不曾亲自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与研究中去,却像大海中的探照灯一般,犹自起着“领航”与指引的作用。在学习者整个认知图式的构建中,他们功不可没,绝不可等闲视之,如:合作学习学习什么呢?虽然皮亚杰不像行为主义者那般关注“学习的任务”在学习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学习的意义绝不在于漫无目的地随意攫取。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后继步骤的前提条件,每一种已达到的相对平衡状态的构建,都为新的不平衡提供了可能性。[3]

[4]

只有学习者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在与他人的交流、协作中不断进行同化与顺化的过程,使已有的认知图式得到真正由此推之,如果之前的学习能使往后的学习更为容易的话,那就得提供一个一般的

[2] 图景,按照这个图景,使先前与往后所遇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弄得清楚。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意义正在于此,他们怀揣着整个理想中要企及的图景,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的开展与进程,他们所布置的任务,正是建立在对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的了解之上的。他们通过科学的观察与研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与任务,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扩建着他们的图式,加强了他们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结。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憧憬与蓝图固然美妙,学习者由于在自身运演能力、成熟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所同化与顺化出的结果也必然不尽相同。毕竟正如皮亚杰所言,认知是一个“S→←O”的过程,它既不完全依赖于主体(即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认知结构),也不完全由个体所决定(即主体所处的环境),而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学习既从属于发展,那么即使身处同样的学习情境中,由于各人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平衡、反身抽象能力的不同,在处理认知结构中子系统间、整体与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时,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宏观指导的过程中,并不必过分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将知识掌握到相同的程度。有些同学可能笨些,但笨鸟先飞,也未必便就无法栖身于最高的枝头!

从学习理论的诞生,到发展,学者们始终在不懈地研究、努力,虽然各执一词,方兴未艾,却也正是在争论中促使对学习的认知得到了完善与充实。理论的意义从不在于理论本身的玄奇,而在于它对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对生活于世界上的生物精妙而神奇的诠释。胡克说:“上帝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而牛顿却发现了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想说,教学设计创设了情境,教会了人们学习,而学习理论却诠释了“设计”内在的真谛。

无疑,建构主义理论以其特有的理论特色被教学人员拿来用于建构合作学习模式,从创建学习型组织到创设合作性氛围,建构主义都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和其他的理论一起,谱写出“合作着学习”的美妙旋律!

在研究与应用的道路上,人类不断探索着前行,回顾他们所走过的脚步,有收获、有启迪,更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与勇气。

参考资料:

[1] Peggy A . Ertmer,Timothy J . Newby(美),盛群力译.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上)(下), 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2] 桑新民等.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钟志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5] 张琳.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创新教育

第三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励志故事

北宋时有一个哑巴,每当新知府上任,都要来献上一根木棒,莫名其妙的招惹官府的责打。

这一年,包拯上任,哑巴又来献棒。包拯想,此人定有冤情,不然,每次都挨打,为何还来献棒。但是这个哑巴既不能说,又不识字,更不会书写,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

于是,包拯嘱咐手下,无论哑巴如何折腾都不许打他。这天,哑巴又来献棒,包拯让手下人把猪血涂在哑巴身上,做出一副打得很重的样子,然后把哑巴绑了拉去游街示众。随后吩咐手下人,若有人替哑巴喊冤,就带回来问话。

果然,在哑巴游街时有一老人大喊冤枉。于是老人被带到了知府大堂。

老人说:“这个哑巴是我们村的石哑子,他自幼不会说话,但可以听见。他哥哥石全吞并了他的万贯家产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哑子每年都用献棒的办法到衙门告状,但每年都被杖责,今天又被打得浑身是血,我今天实在看不下去,故此替哑子喊冤。”

包拯马上传石全到衙内,但石全死活不认这个弟弟。包拯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包拯便心生一计。他先放走石全,然后教给哑巴说:“以后你撞见哥哥就去打他。”哑巴吃惊地望着包拯,又是眨眼,又是摇头,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包拯说:“不要怕,你只管打,有本官为你做主。”

几天后,被打得头破血流的石全前来告状,状告哑巴不尊礼法,殴打亲哥。

包拯问:“若是亲弟殴打亲哥当然不能轻饶,不过若不是亲弟弟则另当别论。”石全不知是计,一口咬定:“他真是我的亲弟弟。”

包拯听后,厉声高喝:“既然是你亲弟弟,为何你独吞家财,不分家产给他?”石全这才明白上了当,原来这一切都是包拯安排的。

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只要认真观察,精心思索,你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第四篇:透过专业态度差别看中美教育差异

最近回国和医疗界的同僚们聊天,发现他们重视个人经验,强调资历,蔑视理论学习。我在中国完成了高等教育,曾任教于中国的中学,赴美国再入大学。“本是同根生”,为什么对专业的看法和态度有如此大的差别?

小时候看电影,总爱问一句:“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时的教育,好人从里到外决无瑕疵,坏人则一定坏到了底。这种观点也反映在教育上,任何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忠或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分类。

美国历史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大体上仍有忠与奸之分,但是评价比较灵活。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就历史上某个人物或事件作为题材,到图书馆找参考书写论文。

读小学的女儿要写论文,我向她提了个问题:“华盛顿在美国是一个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如果你想写一篇论文以反映这位伟大总统的缺点为主,老师会给你不及格吗?”她认真地想了想,回答:“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的论点,老师不会给你不及格。但是图书馆里绝大部分书籍都是描述他的丰功伟绩,如果写他的缺点,大概要翻上几十本书才能找到一些资料。证据不充分,论文很难拿高分。”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写论文,每年写两篇,高中毕业已完成14篇,大学毕业就已完成22篇。写论文是一个根据资料求证的过程。由于长期的训练,美国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习惯。和美国的专业人士讨论工作,他们总是引经据典,以教科书和文献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做法。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专家们也是如此,而不是用资历或职位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和国内专业人士谈话,他们常常提起自己干这一行已经有多少年了,有丰富经验,他们的“正确”是靠经验甚至职务来支持的。

我在国内一家医院观察医生为乳癌病人作乳癌根治切除术。我对一位外科医生朋友提出质疑,他的回答令我惊奇———没有提起手术指证,也没有提起任何文献,只说每个医院都是这样做,外科主任是这么教的,过去外科主任的主任也是这么做的。

而美国的外科医生则支持乳癌手术能少切就少切,连腋下的淋巴结也是能保留就保留,术后再根据病情做化疗或放疗。

这两种手术方式效果差不多,但是后者能极大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所接触的不少中国医生很少学习最新的科学论文,不知道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某些做法是过时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这让人联想到中国学生没有习惯或者没有胆量去质疑老师的教学,如此怎么能够培养出真正尊重科学的人才呢

第五篇:透过欧洲看国内户外用品发展趋势

随着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增加,国内外户外用品市场也渐入佳境。为了响应“户外”号召,笔者专程赴欧洲做了一回背包客。在短短的9天时间里,笔者见闻了法国和德国的全民户外运动热潮,零距离感受当下欧洲运动健康的生活状态。透过成熟的欧洲户外用品市场,为国内户外用品市场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启示。

欧洲市场户外用品需求殷切

法国,巴黎,塞纳河静静地流淌,人们的悠闲生活便在这不急不缓中安然度

过。坐在河边专供行人行走的甬道旁,将相机举在眼前,透过镜头观察来往行人。

根据笔者的统计,短短半小时,就有100多位轮滑者、跑步者或自行车手经过,

有单身老人、或是成对情侣、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这个美丽浪漫的国度,户

外运动形成了男女老少全民参与的发展格局。

在法国,几乎人人都会骑单车,也许正因如此,才造就了闻名于世的环法自

行车大赛。旅途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街道边的跑步者会穿着跑步专

用的紧身衣裤,而骑车一族也同样选择那些旨在以强身健体的运动单车,同时还

配备了相应的运动行头,如方便放取物品的运动腰包、防震音乐耳机以及必要的

护膝和头盔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超过3400万名法国人经常做运动,当中1800万人喜欢骑

自行车、1400万人喜欢游泳、1260万人远足、800万人缓跑步,另外有700万

人滑雪。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士是最大的户外运动消费者,法国人每年在运动

方面的花费超过270亿欧元。其中,个人的消费最大,占总销售额一半,政府则

占41%,而企业只占9%。

而在德国科隆购物时,笔者无意间走进一家专业的运动产品商城,一下子被

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商城是中空式的建筑设计,楼高四层,底层设有游泳池,顶

楼是蓝天白云,水上、登山、锻炼、自行车等非常有序分布在各个楼层。更叹为

观止的是,这是一个运动体验中心:如果你买攀岩装备,可以在旁边的岩壁上试

用,买潜水器材可以到泳池里先试一番。店员告诉笔者,这种体验式销售普遍而

有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体验者体会到不同户外运动的运动魅力。当然,经

常会有企业根据员工的个人爱好来此选购不同运动装备,作为礼物送给员工。

调查数据表明,有58%的德国人是活跃的户外活动爱好者。近两年,德国的

户外用品营业额也在不断增长,如德国最大体育用品经销商Intersport,在2009

年有了7%的增长,户外产品份额占据了15%。

多元化和大众化并存

考究的户外设备和专业的体验场所,这些与欧洲注重运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密不可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户外运动现在不仅是一个日臻成熟的产业,更逐

渐发展为一种影响至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动,欧洲这种全民户外的态势已从萌

芽期过渡到茁壮成长阶段。来自市场研究机构NPD的数据表明,欧洲户外用品市

场规模约达到143亿欧元。

户外运动的多样化,为欧洲户外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如,A水面运动及航

海类(潜水、冲浪、摩托艇、漂流等)、B陆地运动及单车运动、C山地运动及地下运动(滑雪、攀岩、探洞等)、D野营活动及猎捕饮食(野营、钓鱼等)、E机动车船及航空运动(越野、蹦极、跳伞等)、F娱乐休闲及军体运动(球类、骑马、射击等)。户外运动种类纷繁多样,使之形成了一大批稳定且优质的消费群体--欧洲中产阶级。

在热爱户外运动的欧洲人看来,这些对场地和设备要求高的运动固然不可少,但必定受到一定的限制。于是,简单运动成为时尚。据笔者此次法、德之行的观察,最常见的就是单车、轮滑、跑步、健走和室内简单器械运动,这类运动设备轻便,运动灵活,可独行亦可结伴。

从户外用品的品类销量来看,服装和鞋类成为户外市场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加上背包、睡袋、帐篷以及一些必要装备等,占据了户外用品市场至少75%的份额。除了一些功能性很强的针对极限户外运动项目的装备以外,大众化的户外产品如户外服装市场发展迅速。

透过欧洲看国内户外用品发展趋势

可喜的是,户外运动热这一现象也在国内日益盛行。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以没有疾病来衡量时,健康市场将蕴含大量的机会。据最新的数据统计表明,2010年我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已达71.3亿元。而在欧洲,户外用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5280亿元人民币。按照每年25%~30%的增长速度,中国市场大概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欧洲市场的发展水平。

欧洲全民户外的态势已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这不仅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还牢牢把握了户外用品市场的脉搏。成熟的欧洲户外用品市场,为国内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上一篇:消防员训练内容范文下一篇:消防演习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