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政法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校园文化对高校改革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突出物质文化建设和实用主义、文化建设单一、文化底蕴不足、缺乏院校特色等诸多问题。

第一篇:政法文化论文范文

推进政法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当前政法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1.服务中心,着力增强廉政文化的生命力。公检法司注重把廉政文化与职能定位结合起来,积极把廉政文化与“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助力中心工作。一方面,运用文化的力量,让我党勤政廉洁的先进理念深入广大司法干部的头脑,使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干部们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风险考验;另一方面,通过廉政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团结号召大家在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文化氛围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为中心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反哺公职人员的精神追求,形成良好的机关生态环境,营造了崇尚廉政、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坚定了司法公职人员纯洁清廉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也推动了公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政法系统社会形象的提升。

2.因人施教,着力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政法系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把党的廉政纪律、廉政制度、廉政要求,按照科学的知识体系精心梳理,如新区法院编撰廉政文化系列丛书,区纪委、区检察院联合编写《党员干部廉政教育读本(警钟)》,这些宣传材料都立足政法干部的职能定位,针对性强,易于接受,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传播学习后,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有效引导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确权力观,把牢了意识形态的总开关。通过经常性宣传教育,使广大司法干部在潜移默化中认知、感悟、积淀、传承廉政思想、廉政观念、廉政理论,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也提高了廉政文化的吸引力。

3.立足创新,着力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实践中,政法机关紧紧抓住廉政文化建设需要生动形式和内容的主线,在浦东二次创业的浪潮中,积极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渠道,为干部发布学习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把廉政守纪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各机关在组织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之余,还拓宽宣传渠道,着力加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如新区检察院建成并开展廉政文化长廊、组织开展廉洁从检书画作品创作和观摩活动,都从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传统廉政文化建设形式,为廉政文化进一步发展营造了适宜的人文环境。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瓶颈

1.廉政文化建设的渠道不够宽。当前,新区政法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依靠理论学习、座谈交流、警示教育等传统形式,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广泛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照大宣教的建设格局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譬如,在对新区政法委、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的官方网站进行调研时发现,尽管大多数单位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渠道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但是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为迟滞,总体上很难深入有效地调动基层政法干部的积极性。

2.廉政文化建设的意愿不够强。当前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建设无法进一步深入。主要表现在部分干部漠视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针对领导干部,那么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廉政建设的深化,就“与我无关“,毕竟自己没有公权力需要监督和自省。正是廉政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的缺失,让他们不能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甚至还有基层干部认为,让大家都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是“为官者患病却让群众吃药”,没有对人、对症下药。这种认识偏差导致他们的廉政文化建设参与意愿不强,对普遍开展的廉政文化宣传和教育流于形式,不积极参加廉政文化书画展、摄影展等新兴形式的教育活动。

3.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发展长效机制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多数单位往往选择根据上级的要求做好标准动作,没有体现自身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举措,也没有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推行。一方面,从经济因素角度来看,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单位廉政文化建設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出于种种原因,廉政文化建设并没有被摆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经费投入和设施建设上还有比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从政治环境角度来看,日益拓展和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虽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卓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机制也未能实现成功运转,这就使得廉政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缺乏深入推进的动力源。

4.廉政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入度还不够。从文化环境来看,虽然很多单位已经不同程度地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文化”范畴,即把它作为文化现象来考量,但是,如何使大家都能不局限于“政治”意义上,而同时将之纳入“文化”发展轨道加以扶持和推进,还需要做新的努力。因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在于形成文化风尚,营造单位积极向上、清正廉洁的工作氛围,如果脱离文化育人的本质,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要深刻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只有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体制机制,才能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廉政文化发挥作用。当前,各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由于职能限制和人力物力因素,很难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放大。因此,要探索建立纪委牵头、宣传部门、机关党委、团委、妇委会、工会联合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组织体制。同时,要明确各部门分工,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方共同制定廉政文化推进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机关党委要发挥文化建设主渠道作用,推动廉洁文化进机关;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APP等各种媒介,扩大廉政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影响面和教育面;工会、团委、妇委会等群众团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引领政法干部积极参与单位廉政文化建设。政法机关还要立足浦东,以辐射影响社会为时代使命,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机关廉政教育的支持配合,形成机关、家庭、社会互动的资源整合机制,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真正实现廉政文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廉政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还要从制度方面入手,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将廉政文化建设进程与单位的先进评选相挂钩,激发政法机关单位自觉接受教育、搞好廉政自律的内在动力;要完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建立机关单位廉政文化群众监督机制,赋予基层干部广泛的监督权、知情权,让制度化为行动,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在廉政文化建设的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团委的组织作用。廉政文化建设的特征有别于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多样性和群众性应该贯穿始终。因此,要充分发挥团委的协调作用和团员青年的带头作用,才能组织开展好以书画、摄影、读书、格言名句征集、征文等形式为载体的廉政文化建设,培育丰富多彩的机关廉政文化,营造清正廉洁的机关氛围和工作环境。

2.培育廉政示范点,把牢网络话语权。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将示范点工程进一步深化,以先进带动后进,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网格化的廉政文化建设局面。参考上海市纪委颁发的首届全市廉政文化示范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法系统有上海市二中院、青浦区法院,从地域划分来看,浦东区有花木社区、航头镇,这几个示范点的文化建设理念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政法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学习示范点的先进经验。一是要学习示范点廉政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体系。纵观这些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无一不是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体系工程来开展的,均是立足“结合”“多途径“,围绕自身廉政文化的核心理念,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要学习示范点将自身工作主旨特色和廉政文化巧妙揉捏的做法。如青浦法院在“兴廉政风、办廉政案、做廉政人”上下功夫,彰显廉政文化的引导力、渗透力和向心力,就对浦东新区政法系统各单位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树立有一定参考价值。三是要努力培育形成自己的廉政文化示范点,在新区政法系统内部,重点建立一到两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并将可推广、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教训不定期与其他兄弟单位交流,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占领制高点,把牢话语权,不断拓宽廉政文化建设的渠道。廉政文化建设要充分运用网络等科技手段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增强实效,使廉洁教育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载体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政法系统各机关也要充分运用网络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政法机关要加强在互联网和内部网络上的廉洁教育,占领制高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掌握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针对社会关切、干部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机关要充分发挥政工干部和纪检骨干的作用,适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组织网络评论,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建设舆论氛围。要结合机关实际,把宣传教育与回应干部关切相结合,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电子简报、网络视频等推进廉政教育形式创新,倡导用网络方式祛恶扬善,维护社会道德底线。还可以通过开展廉政文化网络测试、网络话题讨论、廉政文化成果网络评比展示等,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对干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3.传承优秀思想,注重文化借鉴。我国的历史渊源相对久远,对清廉文化的崇尚也是古来有之,因此,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更是大量运用古人廉政名言,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虽然这些古代廉政思想存有封建观念的因素,但很多观点至今仍然富有启发意义。比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直而温,简而廉”“公生明,廉生威”“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等等。对此,我们更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单位形成积极向上的廉政“返古”氛围,使古代廉政优秀思想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借鉴古代廉政文化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实际,注意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除了借鉴古代廉政思想,西方廉政建设的文化思维也值得我们探究。如西欧和北欧就将文化纳入社会信用體系,以社会风气带动廉政文化建设。他们从文化视角抓廉政建设,把思想道德元素注入国家廉政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法律调整的社会范围会相应地发生一些交叉性的变化,许多行为从道德领域进入强制性的法律范围,成为法律规范的一部分,而一些从前被法律禁止的行为,也会转入道德领域,成为道德规范的内容。因此,他们重视经常化的廉政教育,以此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和廉洁高效官场风气的形成;他们倡导“耻感文化”,虽不是刑律,但已经成为精神意义上的刑律,人们对“耻”的畏惧甚至超过了对“罪”的畏惧。这些廉政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结合国情,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4.有效开展廉政文化“三进”,提升廉洁教育针对性。政法系统应做到“三进”:即“进思想”“进支部”“进视野”。“进思想”就是要切实让广大干部树立廉政文化思维,保持正直清正的价值理念,把牢自身意识形态的总开关;“进支部”就是要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支部建设的常规化思想建设之中,从组织层面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保证和支撑;“进视野”就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政法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最直观的方式从传播学范畴看,就是视觉符号,它是廉政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廉政文化视觉传播借助视觉符号(即文字、图片、视频等)弘扬廉政主旋律,可以大幅度增强干部对信息价值公正的信任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独一无二的“在场”作用;同时,这些视觉符号还可以将抽象的廉政文化理念具化为更易接受的图像符号,使干部们省去了阅读逻辑性分析方式的语言文字,而直接进入图像符号的模式,观赏图像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提高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效能,最终达到廉政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政法系统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还要特别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这是由政法系统特殊的职业属性决定的。手握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个系统的干部崇尚公平公正的意愿相较任何单位都要强烈。因此,从引导的角度看,必须树立弘扬典型,将榜样宣传纳入廉政文化的范畴。例如学习宣扬邹碧华同志有关事迹,各政法机关就从座谈研讨、专栏征文、讲故事说事迹等多个渠道开展了教育,挖掘了邹碧华同志无私的“燃灯”精神,在机关内部形成了崇俭尚廉、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这就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最佳的成长土壤,大大提高了今后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群众接受程度。

作者:王华俊

第二篇:政法类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对高校改革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突出物质文化建设和实用主义、文化建设单一、文化底蕴不足、缺乏院校特色等诸多问题。并针对政法类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提出完善“全方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构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植学校发展挖掘特色校园文化等建设重点。

【关键词】高职;政法;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改革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更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校园文化内涵

众多学者对校园文化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高校建设与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社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广泛认同。

(二)校园文化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推动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首先,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它通过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挥感召力,激发学生追求理想,规范行为,塑造人格。第二,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被广大师生认同后,会促进师生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向心力,促进师生参与学校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相对于高校中本科类院校已经趋向成熟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机遇与挑战、积极与负面并存的局面。高职院校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任务,既存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性问题,也有“职业教育”特性问题。

(一)校园文化重视物质文化和实用主义,“育人”功能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应该与教育的功能——“育人”保持一致,并为教育“育人”服务。目前多数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物质文化和实用主义,将校园文化简单理解为美化校园环境和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在校区内建高档教学楼、建筑广场等,校园建设华而不实、缺乏特色;有些学校校园活动设计牵强、形式大于内容,并未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二)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单一

校園文化实质上是学校管理者、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单一化,主要是以学工部门、团委工作为主,校园文化基本就是搞学生社团活动,缺乏通过价值观、理念、人格、形象塑造、技能实践等“多元化”校园文化表现形式。

(三)高职院校突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现代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个舶来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西方为主,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模式较少浸入。很多职业院校更重视“职业”,更重视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职业技能。就业率是影响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一个硬指标,办学难免就仅强调重视效益与效率。因此,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投入多、战线长的系统工程,相比于迅猛发展的职业教育来说,是相对滞后的。

(四)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缺乏特色风格

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大多都极具特色,诸如“哈佛—耶鲁”的橄榄球比赛,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文化、北京大学崇尚民主独立精神,均为其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不尽的动力支撑。但众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缺乏特色,千校一面。以校训为例,大多围绕“求实”、“创新”等涵义,很难突显学校独特风格。

三、政法类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重点

文科类高职院校中的政法类高职院校,源于政法类专业范围和层次局限,在院校人才培养和生存发展等问题更具难度。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则更应该树立独特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推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完善“全方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关系。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反映学校特色的精神面貌。要完善“全方位”政法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物质文化为表现。

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突出校园文化政法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突出思想政治要求,提高明辨是非的法律意识。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养成学生公平正义、尊重生命的法律品格;树立和谐发展、平等竞争的现代理念;塑造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求是意识和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意识。

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加强精神文化运行和转化。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中长期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党政领导、行政部门、师生团体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相互配合,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文化长期积淀。

(二)构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

1.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获得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渗透,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加强政法综合素质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德商;加强集体精神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體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突出思想政治法律品格的综合素质教育。

3.积极开展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校园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引导师生提高人文修养,提高精神境界,使师生得到精神上的真正满足。

(三)根植于学校发展,挖掘特色校园文化

1.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政法人才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应当在办学理念中以培养人才作为的首要职能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先进办学理念,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对师生进行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熏陶和影响,从教师的教学科研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大力弘扬校园精神,使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有信仰、有意义。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政法制度特色

政法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过硬政治法律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此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文化核心必然是严格治校、严谨治学。学校党委为主导负责规划统筹协调,各行政部门各自承担文化建设任务,各院系组织师生具体实施,形成具有组织合理、纪律严明、反应迅速、保障有力风格的“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和“立体化”成员参与链群。

3.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显政法品牌特色

其一,在学校的选址、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置等突出政法形象特色,力求规划整体,布局合理,与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谐统一。例如在校园中设置饱含思想、法律理念的景观设计,使人步入校园就能感受公平诚正、求实创新的思想政治品格和校园氛围。其二,从塑造品牌校园活动入手。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梳理,依托政法学科和行业优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参考文献:

[1]朱伟军.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举措[J].师德建设,2008(20):224.

[2]杜项菲.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05-108.

[3]孙敏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途径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13):92-94.

[4]计 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探究[J].民营科技,2008(11):77.

[5]张锦高.大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改革的探索[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 6.

[6]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43.

[7]王向阳.21 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2,(7):14.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12年院级科研课题项目《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提高学生竞争力——政法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建欣 杜威

第三篇:政法类院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选择

摘 要: 政法类院校从特有的校园文化元素入手,通过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物化后的校园文化载体之中,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力量,鼓励受教者参与日常文化实践,这对加强政法类院校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一种实践上的创新,又是一种理论上的突破。

关键词: 政法类院校 核心价值观 文化路径

校园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无论理工农医大学,还是文史类院校、政法类院校,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校园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征表现为:1.群体性。校园文化是多数人认可和接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它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部心理环境,构成一种风尚,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诸如学习风气、课堂纪律、品德情操、创新精神、价值取向等,无一不受校园文化的影响。2.传统性。校园文化是多年来学校教育和教学精神的积累。学校提倡的主流文化,有的以校训的形式反映出来,有的以校史和传统闻名遐迩,还有的以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著称。3.多层次性。对校园文化可以作多层次、多侧面的划分,既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又可分为一般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既可分为深层文化(理性判断)、中层文化(约定俗成)、表层文化(行为习惯),又可分为认知文化、审美文化和价值文化等。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文化存在需求上的偏好和吸纳上的区别。但是,不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存在特殊性。例如,文理两类院校具有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即使学科性质相同的院校,由于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历史积淀等原因,其校园文化也会有所区别。

一、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政法类院校因学科的区分、师资的差异、学生的不同等,与其他院校相比,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以下“五个突出”:

1.突出政治素质的培养。政法队伍和军队一样是国家政权的支柱和工具,政法类院校必须培养忠于党和人民,忠实履行法制守护神职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政法类院校必须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勇于胜利。这是政法校园文化区别其他院校校园文化最明显的特质。

2.突出法律知识的培养。政法类院校法律文化的建设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校园文化最明显的特色,这是学员专业学习的特长,也是他们树立坚定职业信念的基础。政法类院校注重法律知识的教育,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高于其他院校,这是政法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3.突出作风建设的养成。政法类院校相对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更注重诸如仪表端庄、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快速反应、勇猛顽强、不怕牺牲、讲原则、顾大局、甘于奉献等作风建设,个体成员普遍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和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的严谨工作作风。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反映和服务于作风建设,有利于学员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和胜任。

4.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政法类院校包括以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院校和以培养警察的警官院校。法律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就是指培养能够利用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他们以解决法律实务问题或法律案件为主要业务,以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训练为背景,以其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为依靠来解决实际涉法问题。警官院校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和独立完成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善于履行公安和司法实践活动职责的警官,而不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如治安与户籍管理、侦查破案、现场勘查、犯罪心理、司法文书、罪犯管理、狱内侦查、枪械使用、擒拿格斗、违法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尤其是省级警官职业学院的学员,更加强调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面向实践,适应基层多岗位工作需要。

5.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强调专业特点的同时,重视全面提高学员素质,做到“一专多能”,具有“万金油”的适应性、广谱性优势。注重激发学员多方面的学习兴趣,既要当善于同犯罪分子面对面斗争的“武警”,也要当具有丰富知识和修养的“儒警”,学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学员就业社会化的今天,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尽管他们的就业意向大多为政法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就业是选择了与专业没有一定关联的岗位。这就使学校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胜任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以上是政法类院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有别于其他院校的显著特征,当然,这种差别只是共性方面的,各个政法类院校之间也有亚文化的区别,即使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校区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二、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文化育人”的方向与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战线首要政治任务”,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方向性原则是政治原则,是不可动摇、坚决执行的第一原则,是政法类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塑造政法精神的基础和保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定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大力推进高校各方面建设。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的各种文化建设,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方向性原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特别是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政法工作者,就必须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时刻秉承“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之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好政治方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到在方向上永不迷失、在根本上永不动摇,也才能时刻保持“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2.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是指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则,能否正确地坚持这一原则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曾在他们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包括个人、集体、社会或人类在内的,但在“人的发展”中所讲的人,主要不是类,也不是社会或集体,而是现实的个人,也就是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之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是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现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在这里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指高校范围内的广大师生员工。“以人为本”原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强化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以人为本是贯穿其基本内容的一条红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目的是为高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3.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原则,指政法类院校在发展校园文化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坚持采用各种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创造性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校园文化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要有生命力、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大发展,才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是一个继承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又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更是高校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校园文化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独尊科学、善于创新、兼容并包、崇尚民主的大学精神,才能激励学生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私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

4.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政法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校园文化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在事务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系统论整体性原理也指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各部门,各方面,这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性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展开。

5.渗透性原则。渗透性是材料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材料在不损坏介质构造情况下,能使流体通过的能力。渗透性原则是指政法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渐进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于各种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环境营造活动之中,使受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春雨无痕、润物无声般的影响和教育。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其首要功能就是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人的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横向上要受到外部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内部个体心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熏陶对人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原则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教育主体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结合多种手段和方式,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维度。和课堂灌输性的传授手段不同的是,渗透性手段通过优化环境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自然熏陶中获得提高,并内化成信念、觉悟和习惯。这种带上特定校园文化烙印的可塑性品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渗透性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政法类院校应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开辟具有时代特征、政法特色、职业教育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

1.注重系统规划,加强政法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文化媒体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显性文化的影响是直接的、有目的性,它的教育功能一目了然,“教行迁善”的作用明显,能引起受众的积极响应。所以,校园中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给师生以文化熏陶,加深他们对校园观念文化的理解,对引导师生树立政法核心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法类院校要抓好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法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第一,建设具有政法特色、生动形象的情感体验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以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彰显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如建立模拟法庭,人民调解室,监所实习场所等,增强实践实习特色。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板报、报刊、橱窗、广播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文献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努力建设“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育人环境。第三,依托政法队伍和政法类院校的光荣传统,结合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忠诚碑、荣誉墙、校友廊、校史馆、英模塑像和英烈事迹展览室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之中,实现其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法职业自豪感和对政法队伍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其献身政法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信心。

2.注重结合实际,加强政法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是由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同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师生认同意识,凝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对师生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警官院校要结合办学实际,培育学校特色,提炼和倡导大学精神,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外在的形象标志之中,培育严谨的警营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学校特色,使之成为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建设良好的教风,引导广大教职工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切切实实地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模范,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要建设良好的学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训练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热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

3.注重营造氛围,加强政法特色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来源和服务于校园生活,体现和传承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政法类院校要立足于办学定位,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以培育政法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先进的警营文化、法律文化为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依托,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广泛吸引师生参与,并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使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教育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统一,实现校外实践教育与校内常规教育、实践育警与理论育警、体验学习与拓展学习的有机统一。如在警官学院可以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忠诚”的政治文化、“四特精神”的职业文化、无私奉献的廉政文化、从严治校的管理文化、贴近实战的实践文化、形式规范的礼仪文化和崇尚英雄的荣誉文化建设,使师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和教育,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课堂。

4.注重警务化管理,加强政法特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政法类院校制度文化包括政法教育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既是政法类院校的价值导向,又是政法类院校的纪律约束。可以说,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具有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如警官学院要围绕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工作目标,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严格执行《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人民警察内务条例》和教育部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认真落实警容风纪制度、内务管理和一日生活制度、队列和操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使学生做到举止端庄、警容严整、动作标准、纪律严明、行为规范,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忠诚意识和警察意识、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同时,要构建具有警察特色的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多层次”,集决策、协调、执行、检查、反馈于一体的系统化学生管理体制,做到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约束人又激励人,突出尊重、理解和关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润滑剂,能够自动起到激励和助推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顺利、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

5.注重开拓创新,构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环境的价值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特点和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敢于创新,建立健全政法类院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这就是说,政法类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要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他律既包括相应制度的约束,又包括环境舆论的压力和评价等因素。因此,应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创新理念,开拓思维,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学习机制、文化熏陶机制、日常行为养成机制、典型引领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坚持在顶层设计中贯穿核心价值标准,在实践中体现核心价值原则和政法干警道德规范。要通过各种长效制度的建设引导趋荣避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评价标准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和自觉的精神诉求,外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

四、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当代政法学子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绝不是要用文化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用文化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政法类院校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按照建设具有政法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一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建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普及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4):33.

[2]傅真放,邓军,吴佩杰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2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5]唐闫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2007,(29),123.

[6]敬菊华,张绍荣,张珂.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

本文系浙江省法学会资助的重点课题《政法类院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2NA07)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周婷

上一篇:城乡统筹论文范文下一篇:资料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