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音乐专业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受文化部的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自2009年开始承担为期三年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继2009年的《雕刻、刺绣艺术研究班》之后,专家委员会主任张道一先生提出:可否办一个图案学习班,专门研究图案。他谈到。中国图案源远流长,7000年前的彩陶上就有了太极图,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创造,让“中国的工匠走在了哲学的前面。

第一篇:音乐专业结业论文

2007年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顺利结业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研员的业务能力,促进体育教研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更好地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承办的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大连市教育局、大连教育学院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研修班开班仪式。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名正式代表和辽宁省25名列席代表参加了此次研修班。

在开班仪式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耿培新主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杨贵仁出席了开班仪式,并做了题为“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报告。

杨贵仁司长的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学校体育的形势与任务;二是,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三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杨贵仁司长在报告中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要的回顾,指出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经清朝末期、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而学校体育真正受到重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多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是学校体育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他在报告中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几件大事,重点介绍了中央7号文件制定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杨贵仁司长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二十多年来持续下降,近几年下降的幅度在加快,必须引起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中央7号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文件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提将出来,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体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狠抓青少年体质的增强,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明确思想,在学校体育功能和目标方面应有高度的统一认识,使学校体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在报告中,杨贵仁司长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学校体育的功能,并对今后学校体育工作如何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一,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和充足的休息与睡眠时间;

第二,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

第三,要全面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和《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制度》;

第四,要确保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

第四,要开好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

第六,积极推行“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杨贵仁司长在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体育教研员队伍在历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指出体育教研员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并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体育教研员的职能定位:研究、指导、服务、检查和督导落实。他对体育教研员的工作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广大体育教研员要加强学习和宣传中央7号文件,要在全社会形成舆论氛围,以省为单位区域性整体推进,要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研究,认真落实中央7号文件中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投入的有关规定,在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7日下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研究室主任张廷凯研究员,为研修班做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报告从“新课程改变了什么”、“新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方向”两个方面,向全体学员介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六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报告对如何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从更高层次上来认识与分析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随后,研修班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与“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两个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组研讨与大会交流。辽宁省代表张志富、贵州省代表于洁、重庆市代表阳劲力,就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校本教研三个专题,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毛振明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的孙风华副研究员,还分别作了“对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合理营养与学生体质”的专题发言。

在研修班结业仪式上,毛振明、赖天德、耿培新、滕子敬代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向与会代表颁发了研修班结业证书。耿培新副主任对此次研修班的学习与研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体育教研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此次研修班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研修班,是全国省、市两级体育教研员学习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研修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与会代表一致反映,通过研修班的学习与研讨,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启迪了思维,对于正确把握体育课程的性质,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的功能与目标,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研工作,引导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观摩了大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高水平面的组织工作和高质量体育活动,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研修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大连市教育局、大连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第二篇:《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

受文化部的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自2009年开始承担为期三年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

继2009年的《雕刻、刺绣艺术研究班》之后,专家委员会主任张道一先生提出:可否办一个图案学习班,专门研究图案。他谈到。中国图案源远流长,7000年前的彩陶上就有了太极图,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创造,让“中国的工匠走在了哲学的前面。”张道一先生强调“图案是工艺美术的灵魂,是设计的命脉。”为我们举办《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案教学曾在很长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改革开放后又被外来的“三大构成”取代。致使图案教学体系支离破碎,严重缺失。面对现状。我们与项目承办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经过认真磋商,多方寻访老师,精心制定了教案。并在办班方案中提出学习目标:

1、夯实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基础。捋清不同朝代的图案发展脉络,理解意义;对国外的优秀图案纹样也要认真解读,兼收并蓄。

2、在形式设计上,无论立体造型或平面设计,要认真解决图案纹样及相关的造型、构图、美学等问题。

3、在表现手法上,解决好浮雕。浅浮雕、阴阳刻的处理方法与节奏把握,以及画面的虚实关系、层次感、透视效果等问题。

4、开拓思路,依据美观、适当的原则,提倡创作具有时代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型工艺美术作品。

在4月-10月的半年期间,装饰图案班通过理论课、实训课、实地考察,作品创作等学习环节,使学员们从设计理念、审美能力、创作能力以及作品批判力等方面多有提高,逐步达到了眼高手更高。

2010年10月,“装饰图案班学员结业作品展”在杭州大师博览会上设专区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品长李铁映同志来到展区,他认真观看学员作品,亲切询问创作心得。在课程设置的展板前,他详细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并强调说:图案是创作的重要元素,工艺美术工作者要掌握好提炼和运用元素的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的搞好创作。对图案班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员的作品参加了“天工艺苑百花杯”评奖活动。10月31日评奖揭晓,成绩十分喜人:许金玉的石雕作品《衍》,郑喜燕的石雕《残荷组砚》,赵艳艳的陶瓷《粉彩吉祥八宝纹碗》,刘鹏举的陶瓷《白地黑花连年有余四系瓶》,张茜文的彩釉罐《富贵吉祥》,李竹玲的陶瓷《和和美美》,邹英姿的刺绣《花旦*,刘雅的刺绣《银虎》、杨昌杰的银饰《撑天柱——和谐盛世》共9件作品获得金奖。此外,有13件作品获得银奖、6件作品获得铜奖、24件作品获得优秀奖。

作者:卢莹

第三篇:高校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论略

[摘 要]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高校要根据时代需要选取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借鉴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使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铸魂、打底色工程,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贯彻落实执行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1]。作为高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要利用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立足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根据时代需要选取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借鉴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专业的传承路径,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使命,从而提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当前,我国无论是综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还是专业的音乐院校,在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绝大多数还是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标准,以十二平均律为基本,以西方管弦乐团的乐器为正宗,以学习意大利歌剧、芭蕾舞蹈为专业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所应当认为西方音乐是高级的,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是守旧落后的[2]。据笔者调查: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如乐理、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基础理论课程,均以西方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很多高校将钢琴课规定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却没有此地位,即使开设也是以选修课程类型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也仅限于部分有器乐学习经历的学生,并非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学生如何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重任?

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以“欧洲中心论”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音乐教育都是借鉴西方的教学体制和教学体系。当时中国传统音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没有纳入系统的教学范畴,其结果就是:导致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绝大部分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有限,对中国传统音乐不甚了解甚至是非常陌生。现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有丰富中国传统音乐舞台创作表演经验的老师更是寥寥可数。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3]。很多学校积极响应,纷纷把京剧、昆曲、豫剧以及地方花鼓戏等优秀传统剧种引进课堂,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教授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唱段,由于教师在传统戏曲知识方面的欠缺,课堂上以西方音乐的模式进行教学,以钢琴伴奏花鼓戏,并自配丰富的西式和声,其效果是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音乐专业开设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课程,用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标准的发音吐字唱出了民间小调的“四不像”,不同民族民间音乐变成了统一标准化的演唱模式。对此种种现象,笔者深感担忧,戏曲音乐、民族乐器、民间歌舞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如果真正走进高校课堂,谁来教?怎么教?

二、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课程化的策略

(一)重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念

201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做客中国文明网《两会话文明》访谈栏目时谈道:“中国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传统音乐,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提出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中国的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只有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才能更加地自信和独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的音乐学院。作为高校领导层以及音乐教育者来说,音乐教育要重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构建高层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首先,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递或是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教育学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做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揚者。其次,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层次,而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4]。

(二)构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构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主线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构建出一个以中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掌握为基础,以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为两翼,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1.拓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

通识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高校要拓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加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满足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如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经典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以及中国书法、传统体育等课程。如: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秦篆汉隶写人生,唐诗宋词筑精神”口号,每年在全校举办语文素养大赛,比赛分“字字珠玑——汉字听写、追本溯源——成语能力、诗海撷英——诗词补充、文思泉涌——即兴作文”四个环节,同时还有书法、绘画和吟唱才能展示环节;我校依托焦作太极区域优势,开设陈氏太极拳课程,每年定期举办师生太极拳大赛等。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采取演出+比赛的形式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2.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建设

高校音乐教育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两方面进行。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基础乐理,基本是以西方乐理为蓝本,使得学生对我们自己的乐理知识缺乏认识,该课程可加大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的比重,如传统记谱法(琴谱、燕乐半字谱)、五声音阶、传统曲牌等知识的讲授;在视唱练耳课程,可增加中国民族元素,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视唱条目,熟练掌握传统音乐的调性感;在音乐欣赏课程,可增加中国戏曲、民族器乐、宫廷音乐等欣赏内容,从历史沿革、艺术风格、音乐特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同時可增设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高校音乐教育在器乐方向学习方面,可加大民族乐器的课程比重,如中国传统的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乐器的发展、乐器的分类以及乐器的演奏方法等知识。合唱方向的学习可尝试演唱《诗经》《论语》等经典篇目,用歌声传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深邃内涵。专业课程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真正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

3.培育传统音乐文化课程特色

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地方,体现优势,培育特色。如:我校地处河南焦作,有着极其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戏曲文化厚重,除豫剧之外,其他剧种更是丰富多彩。因此,我校音乐学院将地方戏曲文化列入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音乐学院自2009年以来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豫剧演唱、地方戏曲怀梆演唱(怀梆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业选修课程朱载堉律学方法数据研究(朱载堉系河南焦作怀庆府河内县人)、覃怀音乐文化概述(河南焦作地区古称“覃怀”)、传统音乐(戏曲)概述等多门地方戏曲课程。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无疑为丰富当地区域的音乐课程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探索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核心部分就是要立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把传统音乐文化贯穿到音乐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1.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着眼于音乐表演技能的培养。我校音乐学院开设的传统戏曲课程豫剧演唱、地方戏曲怀梆演唱,在这两门传统戏曲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理念。构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即教学在舞台上进行,在专业技能学习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让学生“学中演、演中学”,强调演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考核+比赛”考核模式,即传统音乐课程的考核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安排专家现场提问和点评环节,手把手、面对面直接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准确、完美、自信地演绎传统音乐作品,让学生去切身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2.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

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师资匮乏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可以尝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首先,“请进来”:高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专家、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全程参与传统音乐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其次,“走出去”:与校外实习实训单位签署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将课堂建立到企业一线,选拔优秀学生到企业上岗实践锻炼。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学习领会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我校音乐学院与河南省怀梆艺术团、河南省豫剧团深层次合作。在保证文化课程、专业课程顺利完成前提下,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剧团学习锻炼,在剧团许可范围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剧团的剧目创作、排练演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扎根于传统音乐土壤,探索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3.完善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机制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化,其目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贯穿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高校传统音乐的教学,教学生会唱几段戏曲唱腔、会弹几首民族乐曲、会跳几部传统乐舞,这仅仅是外在形式的一种学习。我们学习了传统音乐不等于就懂了传统文化,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智慧、神韵,只有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化于心,才是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校音乐学院根据高低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低年级教学评价标准,以掌握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对传统音乐的说、唱、弹、跳技能培养为主;高年级学生,要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传统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做到理性思考并深入研究。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反馈统计表,对毕业生毕业后十年内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科学技术能力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我国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首次。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如何做好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一个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参与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石纯,王惠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J].中国高等教育,2017(6).

[2]梁宝华.传统音乐在学校的传承:国际议题和挑战[J].教师教育论坛,2015(5).

[3]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2017.08.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01.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汤洁

上一篇:水利水电毕业论文下一篇:园林建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