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2023-01-04

第一篇:九下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八级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材料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

A.村民选举“海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2.下列史实与邓小平有关的是( )

①领导南昌起义 ②挺进大别山 ③改革开放 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 . “一国两制”的实践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对外开放的实行

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是因为几个小时前( )

A.举行了耶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B.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C.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5.右图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邮票。香港得益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一国两制”的实施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6.2014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做的重大贡献是( )

①参与指挥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②参与指挥淮海战役 ③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7.历史上有些年代注定不平凡,让人无法忘记。1997年我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让人无法忘怀。香港的回归与哪一国策的成功实施有关?( )

A.科教兴国 B.依法治国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

8.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65年的风雨春秋,下列对此段历史中所发生的几个重大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一五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施,使港澳台顺利回归祖国 9.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大三通”、共同抗议外国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国共两党高层持续良性互动、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8~2012年两岸贸易总额达5542.7亿元等。这些变化充分说明海峡两岸( )

A.统一的阻力已经完全消除 B.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复兴是共同愿望 C.相互交流仅限于经济领域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变为现实 10.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形成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首次实现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艺术交流

11.下列建设和发展西藏的事例中,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B、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C、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 D、青藏铁路建成

12.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2008年3月14日,**集团在西藏策划了分裂祖国的打砸抢烧事件,这( )

1 / 4 A、对居民财产没有造成损害 B、危害了祖国统一与安定 C、行使了公民的自由权利 D、体现了西藏人民的意愿

13.“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香港、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C、“一国两制”构思适合港澳区情 D、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4.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C、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5.“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6.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亨特说:“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他对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有看具体和准确的思路。”以下属于邓小平在祖国统一方面的思路是( )

A.初级阶段理论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刚 17.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充分证明了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革开放基本国策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9.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用了台湾“诗界泰斗”林朝崧的诗“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为实现“缺月重圆”,中央政府()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与台湾当局达成“九二共识”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0.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12分)

1.我国民族分布格局: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 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4.我国对台基本方针是: 5.“九二共识”指: 6.20世纪60年代完成民主改革的是:

三、问答题

1. (5分)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2. (5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2 / 4

3.(18分)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探究一: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 英雄是谁?(2分)

探究二: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2分)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2分)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2分)

(4)请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4分)

探究三: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2分)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2分)

感 悟: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2分)

3 / 4

4. (9分)黔南是我们的家乡,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36个民族。1956年8月8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简称黔南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设立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

⑵这项政治制度最终在法律上被确立是在哪一年?(2分)

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又通过什么方式使各族人民先后跨八社会主义社会?(5分)

5. (10分)材料一: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香港问题专程来中国访问。英国坚持过去的条约有效,并不想归还香港。邓小平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即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等荒谬说法,均遭到邓小平的严正驳斥。

(1)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坚决维护中国哪一根本利益?香港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运用?(4分)

材料二: 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连续创造几个“全国第一”,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圳特区最早“出租土地”;最早“预售商品房”;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标投标”方案;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材料市场”,还有人们早已陌生或知之甚少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

(3)深圳创造“全国第一”靠的是什么精神?(2分)据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3分)

(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你认为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弘扬什么精神 (2分)

4 / 4

第二篇:初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四)200811 (3)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2009-11

一、单项选择题:

1.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2.有一部反映中国革命的影片叫《开天辟地》,你认为以下选项中最符合这一片名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3.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上海,你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A.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蒋介石表示:“停止剿共,联红(军)抗日”

4.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那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彝海结盟 D.吴起镇会师 5.“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不属于五四运动的口号为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实业救国”

6.《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其中属于沪浙(上海、浙江)红色旅游区的主题是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7.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下列人物中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

A B C D 8.“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南昌起义 9.下列关于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0.下列对遵义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标志着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1.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 A.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12.—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曾激动的向同学们讲述着几十年前那一幕幕艰难困苦的场面。下面地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讲述中的是

A.湘江 B.松花江 C.乌江 D.赤水河

13.为了解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的情况,你准备采访亲历这一事件的红军战士,假如当时他18岁,今年(2009年)他的年龄应是

A.62岁 B.72岁 C.82岁 D.92岁

14.小华为“建军82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其中与纪念南昌起义直接相关的是

A B C D 15.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6.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参观,那么,游人在纪念馆里看不到的内容有 A.李大钊参加一大时的照片

B.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C.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7.“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与此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进军井冈山

B.长征

C.挺进大别山

D.转战陕北

18.“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有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 ④井冈山会师 ⑤新四军成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9.从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的胜利,这一历程说明了

①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②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③中国革命的道路艰难 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其重要历史意义在于

A.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结束了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1.“它诞生于白色恐怖中,如同一粒革命的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开始点燃,并将书写中国革命的伟大篇章”,“它”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五四运动

D.长征胜利 22.北伐战争和辛亥革命都失败了,主要指的是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消灭封建军阀势力 C.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D.没有建立共产党的政权 23.五四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最大不同是

A.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奋力抗争

B.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改变中国命运 C.中国无产阶级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D.全国人民全部投入到运动中去 2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始于

A.中共一大召开

B.北伐战争结束

C.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D.遵义会议召开

25.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中,都起到领导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光辉的篇章。 请回答:

(1)今年是五四运动多少周年?

(2)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哪一句?

(3)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7.材料一: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未来的革命军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材料二:某学校门口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1)这个学校是什么学校?该校建立于何时?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孙中山在学校任何职?校长是谁? (2)这副对联体现了该学校的什么办学宗旨?该学校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3)我党曾有一位高级领导人物在该校任职,他是谁?任何职?

(4)创办这所军校的意义何在?

28.材料《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回答:

(1)这是谁写的诗?诗中提到的长征起止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2)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史实是什么?

(3)诗中的“三军”是指哪三军?他们会师是在哪一省的哪一地区?

(4)表现出红军怎样的精神?

29.“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请回答:

(1)这是什么时期的歌曲?当时在什么军队中传唱开来?

(2)歌词中说的“军阀”当时指的是哪些军阀?“除军阀”的结果如何?

30.图片:

《大渡河上泸定桥》 《高耸的雪山》

请回答:

(1)你能否根据图片说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除了图片提供的信息外,你还知道哪些?

(2)红军长征途经的很多地点,也是今天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你能说出这些省份吗?

(3)今天的西部大开发还需要发扬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吗?为什么?

(4)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旅行路线,目的是让游客走长征路,忆革命史。如果你是这家旅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路线,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参考答案: 26.(1)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力量从以学生为主转移为以工人为主。

(2)工人阶级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3)青年学生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就是今天值得我们提倡的五四精神。

27.(1)这指的是黄埔军校,建立于1924年5月。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兼任学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2)办学宗旨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办学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

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4)作用在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8.(1)毛泽东。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 (4)表现了红军部队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29.(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 (2)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1)体现了红军面临的两种困难:一是军事上要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二是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除此之外,党和军队内还存在着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严重影响红军的战斗力。(2)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3)需要。今天的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因此,开发西部仍需要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那种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长征精神。

(4)此题答案不唯一。答出地点及相关的事件或影响即可。如:遵义,在此召开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第三篇: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姓名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历史上开始设“丞相”与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分别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汉武帝、明成祖 C.秦始皇、雍正帝

D.汉武帝、乾隆帝

2.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 300多年,考核的科目和内容几经变革。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之朱棣》引起了观众对朱棣的关注。下列与朱棣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设东厂

B.废丞相设三司

C.建立锦衣卫

D.设六部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5.连环画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是人们了解历史,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右图连环画封面人物有关的事迹是(

) A.反击匈奴

B.大败金军 C.荡平倭寇

D.收复台湾

6.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7.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应指(

) A.紫禁城

B.圆明园

C.颐和园

D.天安门

8.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9.小明在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0.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B.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 C.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整理出下边的大事年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应是清朝(

) 1653年顺治册封“**喇嘛” 1690年康熙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君主专制强化

B.边疆地区巩固

C.抗击外来侵略

D.盛世帝国危机

12.有“红毛城”之称的赤崁楼是我国台湾省高雄市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右图为赤崁楼一侧表现郑成功当年接受荷兰人投降的雕塑。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

A.1624年

B.1660年 C.1662年

D.1684年

13.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形容的是当时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回顾历史,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14.戏曲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昆曲的出现。昆曲在明朝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尚任

B.马致远

C.洪昇

D.汤显祖

1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通过描写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封建家族的衰败历程来揭示中国近代前夜危机和封建社会没落的文学作品是(

) 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7.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有关中国的论述:“中国式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变得更加凶暴。”这种凶暴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东厂的设置

B.丞相的废除

C.文字狱兴起

D.军机处的设置

18.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农主义”政策

B.汉化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9.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

)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2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壮举?该壮举始于哪年?(3分)

(2)图一人物的壮举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3)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

(4)图

二、图三中的人物在反侵略方面有什么重大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两个人物?(5分)

22.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清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材料二: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

材料三:五世**朝见顺治帝(右图)

(1)材料一中“康熙二十二年”是哪年?“讨平之”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二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2分)

(3)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五世**什么封号?后来,清朝哪位皇帝册封五世**?封号是什么?(3分)

(4)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有所抬头。面对分裂祖国的行径,你最想说什么?(3分)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灿烂辉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古代中国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14分) 【栏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建筑

①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使四川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②这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③这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筑的万里长城。

(1)栏目一的三段材料分别是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三项建筑?(3分)

【栏目二】辉煌的文学艺术 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2)“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它”作何评价?(4分)

【栏目三】光辉的科技巨著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三幅图片中人物的代表性著作。(3分)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的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4分)

24.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明朝、清朝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分)

(2)为进一步强化皇权,明朝废除哪个中央官职?清朝在中央增设什么机构?始于哪位皇帝?(3分)

(3)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清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共同危害?(4分)

(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3分)

第四篇:(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25分)

1.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等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A阻断了各文明之间的往来B 给本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C 既伴随着暴力、奴役与压迫,又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D 摧残了文化,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为以后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字是()

A.埃及象形文字B.中国甲骨文C.西亚楔形文字D.希腊字母 3.世界三大宗教中终,起源最早的是()

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4.下列著作中,能够帮助欧洲人了解东方国家的富庶和繁华的是()

A《大唐西域记》 B《马可.波罗行记》C《天方夜谭》D《荷马史诗》

5.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从分散隔绝走向整体融合的。以下属于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的又有()(1)专制集权(2)和平交往(3)暴力冲突(4)民主政治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6.《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玩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用下列哪一种文字书写的()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甲骨文D拉丁字母

7.2009年5月9日 ,扶风县法门寺举行了隆重的佛指舍利安奉大典,世界唯一的释迦穆尼真身指骨舍利,被永久供奉在刚刚落成的高达148米的合十舍利塔地下党“大金塔”中,这里以成为世界亿万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佛教的起源地是()A耶路撒冷B古希腊C古印度D麦加 8.阿拉伯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9.阿基米德是下列哪国的科学家()

A古罗马B古埃及C古中国D古希腊 10.始建于12世纪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

A佛教寺院B伊斯兰教寺院C犹太教堂D天主教堂

11.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运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①印度人②中国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腊人A①②B ①③C②③D①④

12.代世界各大洲.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的形式实现的。下列哪一个选项体现的交往形式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

A希波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 13.奥运会马拉松长跑项目,与什么事件有关:()

A、布匿战争 B、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罗马帝国扩张 14.“救世主”耶上稣诞生时,正是我国的()时期。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 15“阿拉伯数字”写法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是在:()A、12世纪初B、14世纪C、15世纪D、16世纪 16.下列属于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A巴黎圣母院B麦加大清真寺C印度佛塔D帕特农神庙 17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的书籍是:()A、《医学集成》 B、《徐霞客游记》 C、《医典》 D、《马可·波罗行记》 18按其溯源,我们现在所用的汉语拼音,应属于下列哪种文字:()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腓尼基文字D、甲骨文 19、我们现在通行的公元纪年的第一年从哪一年开始()

A、“耶稣出生”之年B、“释迦牟尼出生”之年C、伊斯兰教元年D、“耶稣遇难”之年 20.“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这句名言出自()A、阿基米德B、荷马C、索福克勒斯D、亚里士多德

21.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它的发源地在:()

A、古代希腊B、古代埃及C、古代两河流域D、古代中国 22.作为东西方交流的使者,他在中国元朝生活了17年,反映他的经历和见闻的著作曾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这部著作是()

A《马可.波罗行记》B《天方夜谭》C《奥德赛》D 《大唐西域记》 23.楔形文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造者是()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古印度人D古罗马人 24.同学们都知道《辛巴达航海旅行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脍人口 的故事,他们均出自一部民间故事集。这部故事集是()

A《一千零一夜》B《伊利亚特》C《俄底浦斯王》D《奥德赛》

25.“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 .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该教义出自() A基督教教义B伊斯兰教教义C佛教教义D道教教义

二.非选择题(25分)

1.阅读材料:材料一:现在君临之大汗,名称忽必烈汗,今特述其伟业,及其朝廷一切可以注意之事实,并其如何保持土地、治理人民之方法。——《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忽必烈”是谁? (2分)

②材料二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是否属实? (1分)

③简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并指出本书的作用。(8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2: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随身带有象牙、犀角、玳瑁等珍贵礼品。这样,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 请回答:

①公元前1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代?

②当时恺撒为什么能穿上一身中国的“丝袍”?

③166年,中国处于哪个朝代?当时我国称罗马帝国为什么?

④这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3.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①上述材料出自什么地方的哪一部著作?

②这部著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③这部著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2:“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3: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请回答:

①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

②对阿拉伯半岛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

③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

5.阅读古罗马谚语,回答问题

“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英语意思是: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 “条条大路通罗马。”英语意思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 请回答:

①这两句谚语反映了罗马哪个时期的历史状况?这一时期有何特征?

②古代罗马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开始的时间分别在什么时候?

③第一句谚语反映了当时罗马人的一种心情?第二句谚语对今天的你有什么启示?

6.材料一: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材料二:基督教中耶稣教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请回答:①材料一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是不是真正的平等?请说明理由。

②材料一佛教的教义你认为对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哪一个等级最为有利?试说明理由。

7.读右图,回答问题

①右图中的符号是什么?是什么人发明的?

②它何时被什么人传到欧洲?何时它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

致?

③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

十个数字?

④想一想,这种符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选择题1.C2.A3.B4 .B5. B6.B7.C8.C9.D10. D 11.B12D13.B14.B15. D16.B17. D18.C19.A20.A21. A22.A23. B24.A25.C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

答:①元世祖。中国元朝的第一个皇帝②不属实③书中记述了马可·波罗东方经历和见闻。

《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因而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十四五世纪欧洲地理学家在绘制早期世界地图时,有的还参考这本书。

2. ①西汉。②中国的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恺撒穿的“丝袍”就是这样得到的。③东汉。大秦。④这两段材料反映了中国与罗马的友好往来,尤其是罗马帝国在其繁荣时期,与外部有和平的交往。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

3. ①古希腊 《荷马史诗》②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的。③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4.①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②伊斯兰教。③基督教。

5. ①罗马帝国最初两百年间的历史状况。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②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年;罗马帝国时期,前27年。③第一句谚语反映了当时罗马人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第二句谚语,每个人成功的道路不是惟一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知识要学会全面的学习,学会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等。 6.①不是,这种平等仅仅是灵魂上的平等,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度。②刹帝利,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要求人们忍耐顺从。

7. ①阿拉伯数字 古印度人②12世纪 阿拉伯人 16世纪③结绳记事;用汉字“

一、

二、三”来表示。用“one two three four”来表示。④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使世界有了统一的计数法,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和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篇:初一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诗中的“秦王”指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嬴政 D.秦二世

2.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3.下列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

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4.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有()

①丞相②郡守③太尉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5.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6.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实质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秦始皇个性极其残暴

C.传统文化妨碍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国家的政权

D.秦朝的刑法非常残酷

7.“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

A.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B.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C.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8.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无关的是()

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9.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货币国家统一铸造 B.盐铁国家垄断经营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休养生息

10.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民族和解B.发现和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D.巩固边疆地区

11.“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D.节省了政府开支

12.对一个生活在秦朝的人来说,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A.去甘肃修长城B.将2/

3C.D.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突出的积极作用应当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思想中的正统地位

B.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C.巩固了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4.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

A.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B.推行郡县制

C.发动大规模战争D.修筑长城

15.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是()

A.匈奴放弃南下骚扰 B.昭君出塞

C.西汉政府无力与匈奴作战 D.西汉奉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16.“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这句话描写的是()

A.霍去病B.卫青C.张骞D.蒙恬

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开通丝绸之路 B.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开拓新的疆土 D.彻底打败匈奴

1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A.没有实现其主观目的

B.完成了其既定任务

C.途中被匈奴扣留,没有到达西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19.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

A.咸阳 B.长安 C.杭州 D.苏州

20.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三国 D.唐朝

21.近有学者评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反映汉武帝什么功绩?()

A.北伐匈奴安定边疆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削弱封国势力 D.强化监察制度

22.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蔡伦 B.华佗C.祖冲之 D.张仲景

23.在中国历史上有儒、佛、道三教共存之说,这种局面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A.秦朝 B.西汉C.东汉 D.西晋

24.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25.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搜罗天下奇闻 B.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

C.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传名后世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该事件发生于何时?

(2)“戍卒叫”指什么事件?在何时何地提出了材料二中的口号?

(3)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4)材料二的事件失败以后,还有谁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斗争?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28.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

(2)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三、问答题

29.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中的“汉武”指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请你用所学的知识简要地加以回答。

30.汉初“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初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1]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1~2题。 1.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大洲是 ( ) A.亚洲、大洋洲 B.欧洲、非洲 C.南、北美洲

D.大洋洲、南极洲 2.图中代号①所在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 有关右图四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大洲面积最大,且与B大洲陆上相邻 B.B大洲位于西半球,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C.C大洲与D大洲位于同一板块 D.D大洲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

4.全球分为七大洲,其中完全处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 A.欧洲、北美洲 B.欧洲、亚洲 C.非洲、大洋洲 D.北美洲、南美洲 5.下列哪个地理事物不是大洲的分界线:( ) A.苏伊士运河 B.乌拉尔河 C.巴拿马运河 D.马六甲海峡 6.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7.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 (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8.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沧海桑田”不可能发生 B.世界海陆分布今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C.世界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 D.各个板块始终是静止不动的 9.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结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这一学说被认为是 ( ) A.板块构造学说 B.地心说 C.同心说 D.大陆漂移说 10.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气候变化 ② 人类活动 ③ 地壳的变动 ④ 海平面的升降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11.对于大陆漂移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科学家在掌握大量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的 B.仅仅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被人类证实 C.它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D.是根据一次偶然发现而提出的,缺乏科学依据 1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 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

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3.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14.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 ②地中海将会消失

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 ④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5.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 ) ( ) A.各占二分之一 B.三分之二海洋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四分之一陆地 1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

17.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8.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 ( ) A.东非裂谷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C.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D.大西洋海底地震带

1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 ) A.台湾岛 B.格陵兰岛 C.马达加斯加岛 D.加里曼丹岛 20.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下列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 )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21.右图中字母C、E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为 ( ) A.岛屿、半岛 B.海峡、大洋 C.半岛、岛屿 D.大陆、岛屿

22.关于地球上大洲、大洋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 ) A.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欧洲面积最小

B.四大洋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它的面积近于其他三大洋面积的总和 C.四大洋是彼此相通的水体,七大洲是彼此不相连的陆地 D.赤道穿过的大洲自东向西依次有亚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23.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 A.亚洲、大洋洲B.南极洲、欧洲C.北美洲、欧洲D.亚洲、欧洲 24.按面积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大洲是 ( ) A.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 B.亚洲、非洲、北美洲、南极洲 C.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 D.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25.关于世界各洲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麦哲伦海峡

B.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

C.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土耳其海峡 D.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 (每空1分,共50分。) 26.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表示的是东西半球还是南北半球 ,我国位于这两个半球上的 半球。 (2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 大洲C 平原M 高原G 山脉T 盆地N 大洋A (3)大洲W 和南美洲的分界线E是 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D是 运河。 (4)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填名称),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填字母)。 (5)大洋B 到北冰洋的通道F是 海峡. 27.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B C D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 ② ④

(3)赤道穿过________洲、非洲、________洲、南美洲。 (4)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填名称)。

(5)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最大的半岛是________。 2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l)世界上第一大岛位于________图。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 (3)东西半球中,陆地面积大的是________,南北半球中,海洋面积大的是________。

(4)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海陆分布有所不同,南极地区以_______为主,北极地区以________为主,

(5)A~D四个半球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海洋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最能反映出南极洲大陆轮廓图像的是________。 29.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______________。 (4)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_______(扩张、缩小)。

(5)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 (6)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主要原因是_______板块和

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引起。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A 2.B 3.B 4.A 5.D 6.D 7.C 8.C 9.D 10.C 11.C 12.D 13.D 14.D 15.C 16.A 17.B 18.C 19.B 20.C 21.C 22.B 23.B 24.B 25.D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5分)(1)东西半球 东 (2)大洋洲 西西伯利亚平原 巴西高原 安第斯山脉 刚果盆地 印度洋 (3)北美洲 巴拿马 苏伊士 (4)北冰洋 K (5)太平洋 27.(12分)(1)亚洲 北美洲 非洲 南美洲 (2)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3)亚 大洋

(4)南极洲 (5)亚欧大陆 阿拉伯半岛

28.(10分)(1) B (2)赤道 20°W 160°E(3)东半球 南半球 (4)陆地 海洋 (5) B D D 29.(13分)(1)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2)太平洋 (3)火山、地震 (4)扩张 (5)南极洲 美洲 (6)亚欧 印度洋

初一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1]

一、选择题(共40★,每小题2★)

1.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他的姓和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 )。 A.夏 B.唐 C.周 D.秦

2.“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3.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

4.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的“秦王”是( )。 A.秦孝公 B.秦始皇 C.秦穆公 D.秦惠文王

5.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6.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圆形方孔钱的朝代是( )。 A.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7.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个“他”是指( )。 A.秦始皇 B.乾隆帝 C.唐太宗 D.汉武帝

8.历史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沛公”是指(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秦末农民战争

10.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

11、“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汗和亲识见高”这里的胡指的是 A.蒙古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羌族

12、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A.长平之战 B.昭君出塞 C.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D.漠北战役

13、如果沿着丝绸之路游览,你认为会看见那个著名的文化遗址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14、下图讲述了一段汉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故事,它发生在 A.汉文帝时 B.汉明帝时 C.汉武帝时 D.汉元帝时

15、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16、根据所学知识,说一下下列物品中从西域传入内地的是 A.丝绸 B.水稻 C.小麦 D.葡萄

17、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90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这种方法是 A.常服“麻沸散” B.经常饮酒 C.演练“五禽戏” D.病了就做手术

18、一个东汉地主会计算自家的田地面积,他的知识可能会来自下列那部书? A.《缀术》 B.《九章算术》 C.《伤寒杂病论》 D.《道德经》

19、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古代印度,他最早传入我国的那一地区 A.东北地区 B.中原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20、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反映了秦朝的 A.雕塑艺术 B. 绘画艺术 C.冶铁技术 D.青铜技术

二、非选择题(共50★,21题21★ 22题14★ 23题15★ )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 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便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请回答:

⑴、前两句诗指的是什么事件?(5★) ⑵、后两句诗指的是什么事件?当时的皇帝是谁?(8★) ⑶、诗句的的作者对这一事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谈一下你的看法。(8★)

2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并回答问题(14★)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⑴、图一与图二相比有何主要变化?请说明原因。(5★) ⑵、这一变化有何意义?(3★) ⑶、从图一中看出,秦朝为管辖各个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2★) ⑷、从图一中可以看到秦长城,当时,秦朝修建长城的目的什么? ⑸、图一天下统一的局面是怎样实现的?(2★)

2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下图回答问题:

22、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5★) 请回答:

⑴、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作丝绸之路?(3★) ⑵、从图中找出丝绸之路的出发点?这一地点是今天的什么地方?(2★) ⑶、你能举出今天古丝绸之路上闻名全国的两个商品品牌吗?(2★) ⑷、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连接亚欧大陆的纽带。你能分析一下它的意义吗?(3★) ⑸、西汉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远播欧、非。我们想沿着丝绸之路到达罗马,重温当时的繁荣,你能给我们设计一个理想的路线吗?(5★)

单元作业题3

一、 选择题

1——10:DCCBDADADD 11——20:CDDDBDCBBA

二、非选择题

21、⑴、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 ⑵、昭君出塞 汉元帝

⑶、赞许的态度。 因为昭君出塞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两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22、⑴、图二比图一增加了西域地区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⑵、今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⑶、郡县制 ⑷、抵御匈奴 ⑸、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 瓜、

23、⑴、因为这条商路运输最多的是丝和丝织品 ⑵、长安 陕西西安 ⑶、哈密吐鲁番葡萄 ⑷、有利于中国东西部、中国同中亚、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设了有力的周边环境。⑸、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可走南北两道到达新疆喀什—葱岭—安息—罗马

上一篇:家校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下一篇:家校圈中国移动校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