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已近四十年,虽能较好的应对司法实践问题,但是随着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迈进,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体量的不断增大,侵权案件数量也不断攀升,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制度尚有较多缺陷,不足以有效解决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本文创造性的选取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印度为比较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规范分析法,对中印两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主体、认定依据、认定方法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主体的认知水平欠缺、外观设计专利权利范围的确定缺乏适用标准以及具体侵权判定方法的适用规则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合理借鉴印度经验,对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的完善进行有益探索。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探讨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中印两国对外观设计的法律含义及其设计特征的规范问题;其二是两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特定含义;其三是两国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的构建及侵权认定制度的立法历史。指出了中印两国外观设计的具体法律含义和对设计特征的实质性要求,站在历史的视角厘清了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在两国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与实质性审查设计特征的侵权判定环节形成有效衔接和两国对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模式的不同历史选择。第二部分“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主体”探讨了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中的两类主体,即司法认定主体和法律拟制的认定主体,其中以法律拟制的认定主体为侧重点。指出我国以“一般消费者”为法律拟制的认定主体,而印度则以“知情使用者”为法律拟制的认定主体,但我国“一般消费者”较“知情使用者”而言,未能有效应对部分案件。提出增加一般消费者对产品熟知的细化要求等进一步细化法律拟制侵权判定主体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第三部分“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依据”探讨了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外观设计专利的法律规范问题,包括两国对外观设计专利权利内容的规范和侵权行为的规范;其二是如何根据规范内容确定外观设计专利权利的范围。指出:我国专利法并未赋予外观设计以权利要求,其权利范围的确定仅以申请外观设计所提提交的图片或照片为准,并辅之以简要的说明,但是实践中出现权利范围边界不明问题,需要权利人进一步释明;印度对外观设计权利范围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为侵权纠纷的解决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提出在外观设计专利制度中适用权利要求及解释,赋予外观设计专利权利以明确的范围边界。第四部分“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方法”探讨了中印两国各自不同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方法以及两国均采用的方法: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所采用的方法是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的方法,其普遍适用于我国司法实践;印度司法实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总体印象测试分析法,其适用规则与我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创造性引入时间间隔的判定方法,使得总体印象测试分析认定结果客观性更强;中印两国在司法实践中均采用的方法是对设计特征进行实质性审查和对设计创作自由度进行考量。指出了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需与认定方法的优化形成衔接。第五部分“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比较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从五个方面完善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即判断主体的认知能力、权利范围的确定、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方法的优化、实质性审查设计特征时的逻辑安排、设计创作自由度具体适用规则。本文的主要结论:中国和印度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的规范含义、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主体的认知水平、权利范围的确定方式以及侵权认定方法的适用等方面;我国存在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主体认知水平不够细化、权利范围界限不够明确、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方法和设计空间适用规则不完善等问题;可以合理借鉴印度制度经验,以尽量克服我国当前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中国和印度;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启示

学科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基础理论问题

(一)外观设计的含义及特征

(二)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含义

(三)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主体

(一)司法实践认定主体

(二)法律拟制认定主体

(三)比较分析

三、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依据

(一)外观设计专利的权利内容规范

(二)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行为规范

(三)比较分析

四、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的方法

(一)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法

(二)总体印象测试与分析法

(三)设计特征实质性审查法

(四)设计创作自由度考量法

(五)比较分析

五、中印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认定制度比较结果对我国的启示

(一)细化法律拟制判定主体的认知要求

(二)适用权利要求及解释明确权利边界

(三)优化整体观察综合判断的适用方法

(四)合理确定设计特征审查的逻辑顺序

(五)明确设计创作自由度具体适用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国省干线养护公路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教育现象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