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办法解读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管理办法解读范文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解读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答疑资料

一、新《办法》取消了原办法有关“开展库存粮油普查”的规定,第5条提出了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储粮安全检查工作”。因《办法》特别明确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这种职责,请问这种“储粮安全检查工作”是否与《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国粮检〔2006〕139号)第2章检查内容中第7条所指的“储粮安全情况检查”一回事?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国粮检[2004]230号 )第2章“监督检查的内容”中有关检查粮食储存安全的内容,在法律概念上是否一回事?

答:库存检查中的储粮安全检查与《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所说的储粮安全检查不是一回事,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1、依据不同。前者为规范性文件,后者为部门规章。 2、组织方式不同。前者为专项检查,后者为日常检查。 3、检查对象不同。前者与粮权有关,后者按属地管理。 4、检查结果的处置不同。前者责令整改,后者可给予多种处罚。

5、对检查人员要求不同。前者有资格,后者应为国家公务人员。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所说的储粮安全检查,属于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内容之一。

二、《办法》许多条款中有“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文字表述,对于市粮食局的分局而言,“所在地”是否指分局,还是市局?

答:这主要看市局是否对分局进行授权,如果授权进行备案管理、监督检查或者行政处罚,则履行相关职能的“所在地”可以是分局。

- 1

定。

六、《办法》在粮油储存事故报告方面,仅对较大以上等级的事故报告进行了规定,对于一般粮油储存事故是否可以不报告?一般粮油储存事故对于损失下限没有规定,如何执行?是否损失1公斤粮食都算粮油储存事故?

答:有数量损失、有降等,就是事故。特大事故,24小时上报国家粮食局。

七、《办法》对各等级粮油储存事故所说的损失,是否指直接损失?因降等原因发生的粮油储存事故,损失数额如何认定?

答:直接损失。降等后按照实际损失核定。

八、《办法》对粮油储存事故没有规定逐级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的要求,是否应当由省级或者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具体的粮油储存事故处理办法?

答: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建立事故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九、发生粮油储存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进行事故报告时,对于粮油仓储单位企业总部与所属粮油储存库区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情况,是由粮油仓储单位总部向其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还是由所属库区以粮油仓储单位的名义向其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是电话方式报告,还是书面方式报告?

答:以粮油仓储单位名义向库区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原则上以书面方式。

- 3

十三、新《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第5章只规定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可以实施行政处罚,但没有规定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的职责。我们是否可以依照《办法》编制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开展粮油仓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答:《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属于法的一种,必须执行。据此,可以编制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开展粮油仓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十四、《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第25条要求熏蒸时制定熏蒸方案并报粮食局,熏蒸方案具体内容应当包括哪些?有没有规范的格式?我们现在熏蒸时向县粮食局报送的《熏蒸申请表》和《熏蒸记录》是否不再执行?

答:熏蒸方案必须报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具体如何报送备案,可由省或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规定。

十五、《粮油仓储管理办法》规定的粮油正常储存年限与《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正常储存年限不一致,到底应该执行哪个规定?

答:《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属于行政规章,法律效力比规范性文件高,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的规定。

十六、我是一名基层老保管员,持有省粮食局以前发的《三级粮油保防员证书》和后来西安市劳动局发的《商品保管员职业资格证书》。这次下发的新办法规定,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应当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根据解读书上的解释,就是要取得国家粮食局人事司颁发的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初级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我

- 5

十、“库存粮油货位卡”对于成品粮收获如何确定?

答:成品粮收获依照加工确定。

二十一、粮食机械入仓与人工入仓如何界定?

答:采用人肩扛粮食入仓的属于人工入仓,采用输送机等机械设备入仓的属于机械入仓。

二十二、粮油仓储单位有多个库区的,是否可以在每个库区和单位总部分别建立粮油保管总账?

答:原则上要求建立一本账,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探索哪种方式更好。

二十三、仓内堆高线是否要求按照仓房设计标准的堆高线划定?

答:应该依照设计图纸标示的堆高线划定。

二十四、依据《评价办法》开展评价时,是否必须由企业主动提出申请方可评价,若企业不申请则不能组织评价?

答:应当由企业主动申请。

十三、县级以上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否可以向所在地中储粮直属库、中粮集团所属直属库发出组织规范化水平评价的信息?

答:可以发出评价信息,但是在公布评价结果时必须注明评价机构和评价方法。

- 7

第二篇:(解读)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和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负责同志就《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8-08-01 来源:国家能源局 大中小

近期,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办法》(国能发新能〔2018〕29号,以下简称《办法》)。为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和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负责同志接受了记者采访,回答了记者问题。

问:《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光伏扶贫与其他产业扶贫相比有什么优势?光伏扶贫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如何?

答:光伏发电清洁环保,技术可靠,收益稳定。在光照资源较好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项目建设,既符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又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在2014年10·17扶贫日期间,启动了光伏扶贫试点工作,2015年初下达了安徽、河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6省光伏扶贫试点专项建设规模150万千瓦。2016年3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发改能源〔2016〕621号,以下简称《意见》),光伏扶贫在全国全面展开。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分两次各下达光伏扶贫专项规模516万千瓦和419万千瓦,2017年在规模中明确8个省共450万千瓦普通电站规模也全部用于光伏扶贫。此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还自行组织建设了一批光伏扶贫电站。截至2017年底,已纳入国家光伏扶贫补助目录项目553.8万千瓦,覆盖贫困户96.5万户。

通过三年多努力,光伏扶贫取得了稳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一举多得”的效果,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光伏扶贫工作政策性很强,需要不断完善政策设计和制度体系。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在具备光热条件的地方实施光伏扶贫,建设村级光伏电站,通过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为做好光伏扶贫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办法》的制定出台,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规范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运行管理,保障光伏扶贫实施效果,促进光伏扶贫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办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总结光伏扶贫实施经验基础上对相关政策做了哪些调整完善?

答: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指导各地推动开展光伏扶贫工作。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一项创新举措,光伏扶贫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补贴电费结算不及时、电站建设质量不高、后期维护欠规范等问题,一些地方扶贫对象扩大化,个别地方存在“一光了之”“一哄而上”现象。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光伏扶贫专题协调会议,明确了完善扶贫机制、建设村级电站、下达建设规模、加大政策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等相关意见。

按照会议精神,结合光伏扶贫工作实践,《办法》在《意见》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完善,在建设模式方面,明确以村级电站为主要建设模式;在建设资金方面,要求由各地政府出资建设,不得负债建设,企业不得投资入股、不得向银行借款;在收益分配方面,要求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国开办发〔2017〕61号)执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用以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

《办法》主要突出以下五个原则:一是目录管理原则。国家对光伏扶贫电站实行目录管理,按建档立卡贫困村代码对光伏扶贫电站统一编码、建立目录。二是新老衔接原则。区分新老项目,分类施策,新项目按照《办法》严格规范管理,老项目按照当时文件管理。三是省负总责原则。省级政府能源、扶贫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光伏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对本省光伏扶贫的实施负总责。四是“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五统一原则。五是不得负债建设原则。新项目由政府筹措资金建设,不得负债建设,企业不得投资入股。

问:《办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做好光伏扶贫项目的新老政策衔接?

答:《办法》发布后新建光伏扶贫项目应按《办法》要求严格管理。《办法》发布前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按“尊重历史、做好衔接、宽严相济、好事办好”原则妥善处理,已建成或在建的老项目,有国家政策文件依据且符合当时政策规定条件的,经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新建项目,应严格按《办法》要求实施,符合规定的,经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新增计划。各类光伏扶贫项目界定和具体政策如下。

第一类:《办法》发布前国家计划内项目,包括:

1.2015年3月下达的光伏扶贫试点专项建设规模150万千瓦内的项目(国能新能〔2015〕73号);

2.2016年10月下达的第一批516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国能新能〔2016〕280号);

3.2016年底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并网或者已经备案在建的300千瓦及以下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国能新能〔2016〕383号);

4.2017年下达的8个省共450万千瓦光伏扶贫规模以及其他省(区、市)将新增规模优先用于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国能发新能〔2017〕31号);

5.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同意将2015年调增甘肃省8万千瓦光伏电站指标明确为光伏扶贫规模的复函(国能综函新能〔2017〕245号)以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同意将深能福塔喀什塔什库尔干2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明确为光伏扶贫项目的复函(国能综函新能〔2017〕284号)。

此类项目各省(区、市)应按对应计划提供项目明细清单,经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类:《办法》发布前各地参照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自行开展建设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包括按照①《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发改能源〔2016〕621号)和②《关于印发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能规划〔2017〕46号)已建和在建的村级电站。

此类项目应有明确文件依据且扶贫对象、建设模式、资金筹措、收益分配等均应符合对应文件要求。按程序在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申报并确认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第三类:国家“十三五”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包括①2017年12月29日下达的“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内项目和②后续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下达的“十三五”光伏扶贫计划内项目。

此类项目的扶贫对象、建设模式、建设资金、收益分配等都应符合《办法》要求,经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新增计划。

以上三类项目外项目(包括集中电站、村级电站、户用光伏等),不论是否具有扶贫性质,均由地方依法依规自行组织实施,不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不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办法》发布后,地方、企业等有关方面通过不同渠道咨询相关具体政策,现汇总整理了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

(一)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能否负债建设?

一、二类项目按照当时政策文件关于建设资金的要求进行管理,允许负债建设和使用银行贷款,对于有企业投资入股或政府负债建设的村级电站,鼓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制定回购或还款计划。对于地方政府未履行资金筹措责任的光伏扶贫电站,包括未按当时政策文件要求和申报项目时承诺的出资比例出资以及由企业垫资建设的项目,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督促地方政府出资并依法依规参与光伏扶贫电站的经营和收益分配。

第三类项目严格执行《办法》关于资金筹措的要求,电站不得负债建设。其中属于“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计划的项目,负债建设的,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指导和督促地方政府制定还款计划,在2020年前还清债务。

(二)已建和未建项目的政策适用问题。

对于第

一、二类项目,应在《办法》发布时(2018年3月26日)已开工建设且在合理建设周期内(2018年12月31日之前)建成并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不再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对于第三类项目,按《办法》要求严格执行。

(三)省里自行组织项目是否执行《办法》规定、能否享受优惠政策?

除第二类项目外,省里自行组织实施的项目按普通电站管理,执行普通电站政策。

(四)政府投资的光伏扶贫电站是否需要核准?

根据现行国家管理政策,企业投资建设的光伏电站项目实行备案制。地方政府投资光伏扶贫电站,应根据国家关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管理要求履行相关手续。

(五)是否允许上报光伏扶贫电站计划审核期间酌情开工建设?

需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的项目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不得未批先建,对于擅自扩大规模和未批先建、先建先得的,不纳入国家补贴范围。

(六)对《办法》第十八条中“市场化收益支持扶贫”如何理解?

是指鼓励光伏发电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经营收益中以多种方式支持扶贫。

(七)在申报国家“十三五”光伏扶贫计划过程中,申报材料与本《办法》要求不相符的是否允许重新修改申报?

“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国能发新能〔2017〕91号)和《办法》发布后国家再行下达的光伏扶贫计划项目应严格按照《办法》相关要求执行。待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开放后,允许此前填报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信息重新填报,并同步将纸质材料(加盖扶贫、能源部门公章)报送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

(八)何时启动光伏扶贫存量项目和“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计划申报工作?

2018年3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公布了光伏扶贫补助目录,拨付国家计划内审核通过的光伏扶贫项目553.8万千瓦。在此基础上,对第

一、二类光伏扶贫项目,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将在今年下半年适时启动存量项目申报工作。申报项目经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光伏扶贫补助目录。

2017年12月29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达了“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计划,涉及14个省(区)、236个光伏扶贫重点县,总规模419万千瓦。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将在今年下半年适时启动“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计划申报工作。计划申报应严格落实《办法》相关要求,经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后,纳入国家新增规模。

从已开展的存量项目和“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计划的申报工作来看,申报材料质量总体不高,部分纳入国家补助目录的项目信息存在不真不实问题,影响了光伏扶贫“十三五”计划的下达和补贴资金的及时拨付。各省(区、市)要高度重视光伏扶贫申报材料质量,做实做细、摸清搞准,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存量项目应有国家计划或文件依据、符合当时政策规定条件、户均配比容量合规、电站编号和发电户号唯一匹配;新增项目应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村级电站、精准关联帮扶贫困户、承诺政府全额出资、落实土地接网消纳条件。

(九)“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实施范围是否可扩大至非471县和“三区三州”地区?

光伏扶贫围绕帮扶28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既定目标组织实施。在下达471个光伏扶贫重点县和“三区三州”范围的光伏扶贫计划后,国务院扶贫办将会同国家能源局,视帮扶贫困户的任务完成情况,对实施范围外申报的光伏扶贫项目再行研究。

问:《办法》在保障扶贫电站建设运维质量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目前,有些地方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存在质量不佳、运维不畅的问题,其原因是有些村级电站的建设和运维是由村集体组织,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我们要求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由县级及以上政府统一招标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五统一的原则实施,从以下五个方面保障扶贫电站建设运维质量:一是通过招标等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二是电站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质量与安全。三是光伏组件、逆变器等主要设备应采用国家资质检测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鼓励采用达到“领跑者”技术指标的先进技术。四是鼓励采用设计施工采购(EPC)总承包方式统一开展县域内村级电站建设。此外,光伏扶贫电站根据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如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等,执行国家项目许可管理的相关规定。五是电网公司可对其经营范围内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按市场化方式提供代运维兜底保障。

问:《办法》在责任分工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办法》要求明确光伏扶贫工作管理流程和责任节点,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压实省级政府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扶贫主管部门牵头落实帮扶对象、项目甄别、资金落实、目录审核、收益分配等工作,能源主管部门牵头落实计划申报、建设验收、并网消纳等工作。职责分工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化省级责任。省级政府能源、扶贫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光伏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对项目的真实性负责。二是建立协调机制。省级、县级政府应成立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合力推动落实。三是做好政策落实。省级政府能源、扶贫主管部门制定本省光伏扶贫实施细则。

问:《办法》关于问责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在问责机制上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严格计划管理。计划下达后,在一年内未开工建设、验收不合格且未按期整改的项目撤回计划,并给予通报。二是保障建设运维质量。对采用劣质组件、逆变器建设扶贫电站以及疏于运维导致扶贫电站故障频发的地区和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三是严惩违规违纪行为。对项目作假、信息失真、提前建设、申报内容与事实不符等以及存在套取冒领国家补贴资金问题的地区和单位,视情况轻重予以通报批评、约谈问责、调减商业电站计划指标、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失信目录等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将线索移交有关部门。

问:企业如何参与光伏扶贫?

答:企业不得投资入股本《办法》所指光伏扶贫电站的新项目,鼓励企业采用设计施工采购(EPC)总承包方式承担县域内村级电站建设工作。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普通光伏电站开发建设中以市场化收益支持扶贫事业,但此类项目不纳入国家组织的光伏扶贫项目。

问:各省(区、市)落实《办法》的具体要求?

答:各省(区、市)应高度重视光伏扶贫工作,将光伏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统筹考虑本地区光照、接网和资金条件,合理定位光伏扶贫实施目标,杜绝“一光了之”。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三是严格审核县级政府申报方案和补助目录,做好扶贫电站的验收和评估工作。

第三篇: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解读

《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政策解读

一、《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的意义作用和制订过程

(一)《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的意义和作用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上海建立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决策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对于完善本市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适用住房工作包含建设、供应、管理和退出等诸多环节,为了使实践操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借鉴外省市经验和结合本市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市政府要求,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管局)起草制订了《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为经济适用住房的各项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

(二)《试行办法》的制订过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房管局于2007年10月启动《试行办法》制订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试行办法》从起草到出台,历经二十个月,先后修改八十多稿。制订过程中,市房管局借鉴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的工作模式、外省市经济适用住房立法和实践管理的经验,邀请房地产、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政策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听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和各地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多次征询了市人大和市政协、各区(县)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征求意见稿于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1月8日向社会公示。《试行办法》公示后,受到广大市民热烈关注,经统计,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东方网和市房管局网站的页面点击总数达1800多万人次;市房管局收到市民意见和建议3400多件,绝大多数市民对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持肯定态度。2月28日,市房管局通过主要媒体和网站向社会公布了公示统计结果。公示活动结束后,市房管局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对市民意见进行归纳分析和消化吸收,并再次书面征询各个区(县)政府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上报市政府的《试行办法》送审稿。近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试行办法》。

二、《试行办法》主要内容的说明

《试行办法》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和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7]45号)为制订依据。在内容上,对《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已有规定的,不作重复,重点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事项,对程序性和具体操作问题留由配套文件予以进一步明确。《试行办法》共分七章、计四十九条,现将《试行办法》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关于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组织机构

根据“市区联手、以区为主”和“管办分离”的分工原则,《试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市政府设立市住房保障领导小组,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制度、政策、规划和计划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该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供应、使用及监督管理。市房管局和区(县)房屋管理部门是市和区(县)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市、区(县)的发展改革、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税务、民政及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相关工作。市房管局、

区(县)房屋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分别设立住房保障机构,承担经济适用住房的事务性工作。

(二)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方式

结合上海实际,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试行办法》第七条规定,本市经济适用住房采取集中建设方式为主,即在行政划拨的建设用地上单独选址,集中建设,主要由区(县)政府通过住房保障机构采取项目法人招投标方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社会信誉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开发建设。同时也采取配建的方式,即在商品住宅建设项目中,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各区(县)每年度配建经济适用住房的面积,原则上不低于该行政区域内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开发建设住宅总面积的5%;各区(县)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按年度实施计划中的配建总量,选择配建项目和调节配建比例,统筹平衡设定。

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责任主体为各区(县)政府,为了有效落实区(县)的责任,《试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对建设用地紧缺的中心城区,在挖掘潜力落实自筹自建住房的基础上,可以向市政府申请统筹安排、跨区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成后的经济适用住房由申请区组织实施供应。

(三)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选址和建设要求

去年底的公示活动中,市民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选址和配套条件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希望经济适用住房建在交通方便、配套条件较好的区域。市房管局采纳了市民的意见,《试行办法》第五条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当根据经批准的城市和镇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第九条规定,单独选址、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建设相应的公建配套设施。公建配套设施应当与经济适用住房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主要建设要求,《试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筑设计必须符合节能、省地、环保的要求,综合考虑住宅使用功能与空间组合、家庭人口及构成要素,在较小的套型内满足家庭基本居住生活要求。本市正在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按照国家建设部的要求和市建设主管部门的暂行规定,房型主要为一室户和两室户,少量为三室户,建筑面积在40到70平方米左右,高层建筑可适当放宽一定面积。此外,虽然是“经济”、“适用”的住房,但在工程建造方面,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强制性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完善配套建设。

(四)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

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并汲取了公示活动中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试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建设项目结算价格,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标的重要内容,政府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订合理的建设项目招投标价格评定标准,由住房保障机构通过招投标合同和建设项目协议书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约定建设项目结算价格。(2)销售基准价格,是确定每套住房具体价格的依据。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实行指导价管理,销售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以建设项目结算价格为基础,兼顾相邻区域、地段内多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之间的价格平衡,还应充分考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由区(县)住房保障机构拟订,经区(县)有关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区(县)政府批准,同时,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还要根据全市面上的情况,做好价格协调平衡工作。(3)销售价格,即每套住房的具体价格,由住房保障机构明码标价,并向社会公布,购房价格不得高于基准价格及上浮

幅度。

目前,本市经济适用住房以销售为主,今后将逐步提供可租赁的经济适用住房。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租金也实行指导价管理。住房基准租金和浮动幅度,按照住房结算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的报批程序,由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参照相同地段、质量的普通商品住房市场租金的一定比例拟订,经过政府审核批准后实施。住房的实际租金,不得高于基准租金及上浮幅度。

(五)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准入条件

为与廉租住房保障政策有机衔接,同时着力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试行办法》将供应对象界定为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规定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租售并举”。《试行办法》第十四条原则规定了购房准入条件,包括家庭成员关系、户籍年限、住房面积、家庭收入和财产、申请前住房转让限制等;家庭收入和财产低于规定限额,同时符合前述其他准入条件的,可以申请租房。这个准入条件,不是从市民的荣誉地位、职业职务身份等特殊适用性来设定取向,而是从全体市民的普遍适用性出发,将特殊性结合到普遍性之中来设定取向,目的是保证社会资源公平合理地分配。因此,具体的准入标准,也必须按照这个取向来细化设置,不能根据某些群体的特殊要求而随意开口子。在去年底《试行办法》的公示活动中,市房管局以政策问答形式公布了初步拟订的准入条件具体标准:(1)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常住城镇户口7年以上,并且在申请区(县)5年以上;(2)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3)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300元以下,人均财产7万元以下;(4)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前5年内未发生过交易住房行为。此外,年龄在30岁及以上的单身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也可以单独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在即将开展的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工作中,我们将对申请对象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结合房源供应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按照“先紧后松”原则,制订具体的准入标准。

(六)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的基本程序

为明确如何办理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手续,《试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家庭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全体成员为共同申请人,应当推举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作为申请人代表。单身人士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本人为申请人。申请人代表和单身申请人(以下合称申请人)应当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如实填报申请文书,提交户籍、身份证、房地产权属证明、租用公房凭证、收入和财产证明等资料,并签署同意接受住房和经济状况核查且核查结果予以公示的书面文件。

为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真正解决符合条件对象的住房困难,必须实行严格的准入审核制度。《试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本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审核实行“两级审核、两次公示”。街道(乡镇)住房保障机构负责初审,其中,申请人的收入和财产状况由市民政局下属的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核查,住房状况由房屋管理部门指定的专门机构核查。经初审符合条件的,应当在申请人的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进行公示。公示通过的,应当报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复审。经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复审符合条件的,应当通过指定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通过的,应当以申请户为单位予以登记,出具登记证明,并报市住房保障机构备案,接受监督抽查。

申请人申请经济适用住房时应诚实守信,《试行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户籍、人口、收入、住房和财产状况及伪造相关证明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应当如实记录当事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并按照规定纳入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供有关社会主体依法查询使用;当事人已取得的申请资格应当取消,并禁止其5年内再次申请。当事人已骗取购买或者租

赁经济适用住房的,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应当按规定予以收回,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轮候选房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本市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实行“两次摇号”方式。《试行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应当结合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情况,采用公开摇号方式对在规定时限内登记的申请户进行排序,并建立轮候名册;《试行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区(县)住房保障机构根据房源类型和轮候次序,分期分批通过摇号等方式组织申请户购买或者租赁经济适用住房。

为维护轮候选房的秩序,《试行办法》第二十一条按照不同的原因,作出了调整轮候序号乃至中止选房权利的规定:申请户因当期供应房源的套数或者房型等有限而未能购买或者租赁经济适用住房的,其轮候序号排列在下期房源供应的轮候序号之前。申请户在当期房源供应的规定期限内不签订选房确认书,或者不签订《经济适用住房预(出)售合同》、《经济适用住房租赁合同》的,视为放弃选房权利,其轮候序号排列在届时已登记的申请户之后;两次放弃选房权利的,5年内不得申请经济适用住房。

(八)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转化

目前,本市经济适用住房以售为主,今后还将实行“租售并举”,主要考虑部分承租经济适用住房家庭住房消费能力较弱,但也有购房需求,为此,《试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实行租售转化的政策:经批准租赁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户,可以在签订《经济适用住房租赁合同》时,向区(县)住房保障机构申请采取租售转化方式购买该套经济适用住房。经批准的,承租人在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总价款的一定比例支付购房款后,可以按照该经济适用住房原销售价格,在规定年限内分期购买。购房款付清前,承租人应当按照规定支付租金。

(九)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

《试行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人可以协商确定房地产权利人。经协商一致,由部分申请人作为共同共有的房地产权利人的,全体申请人应当形成书面同意的文件,并将房地产权利人以外的申请人明确为同住人。申请人之间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全体申请人为共同共有的房地产权利人。单身人士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本人为房地产权利人。房地产权利人和同住人均享有居住、使用的同等权利,但也受到同等的权利限制:《试行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同住人不得将经济适用住房擅自转让、出租、出借、赠与或者改变房屋使用性质,不得设定除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贷款担保以外的抵押权。

(十)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售后管理

本市经济适用住房主要解决供应对象的实际居住困难,而不是鼓励进行房产投资,因此,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拥有有限产权,售后管理实行“半封闭”模式,即取得房地产权证后,房地产权利人不得通过补缴费用的方式取得完全产权,从而随意处置房产;考虑到申请家庭购房后,由于各种合理的原因需要处置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如发生跨区域工作要改变居所;家庭收入提高要改善住房等),《试行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取得房地产权证满5年后需要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同住人之间应当达成一致意见,并征询住房保障机构的意见。住房保障机构可以行使回购权,回购价格按照相同地段、质量的普通商品住房市场价确定;住房保障机构决定不予回购的,房地产权利人方可向他

人转让。

(十一)关于经济适用住房转让收益的收取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保障性住房,政府投入社会公共资源,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申请家庭。申请家庭购房满5年后可以申请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是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不能将同时转让的社会公共资源全都归属于经济适用住房家庭,这样做的话,对其他市民群众是不公平的,因此,政府应当从转让收益中征收相应的费用,用于履行后续的住房保障责任。《试行办法》采取政府事先告知并通过合同约定方式,解决经济适用住房转让收益的收取问题。《试行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拥有有限产权,其产权份额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时购房价格占相同地段、质量的普通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在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时予以明示,在《经济适用住房预(出)售合同》中予以约定,并在房地产登记信息中予以载明。《试行办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由住房保障机构回购或者向他人转让的,房地产权利人按照其拥有的有限产权份额获得转让总价款的相应部分,其余部分上缴政府财政部门。

三、《试行办法》的实施安排

(一)抓紧制订配套文件

《试行办法》重点规定了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基本制度和重要事项,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制订各种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经综合分析,有关操作实施的配套文件约有18项内容,涉及20多个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对配套文件的制订工作作出安排,确定了各项配套文件制订工作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提出了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各部门分工协作,抓紧落实。目前,各有关部门已经展开调研活动,着手文件拟订工作。特别是一批在今年下半年将要实施的配套文件,已经形成了草案。

(二)启动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工作

考虑到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目前正在建设,到可以供应尚需一定的时间,供应过程涉及申请、住房和收入审核、公示、摇号选房等程序,比较复杂。因此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试行办法》颁布后,今年下半年拟初步选择具备房源供应等条件的闵行、徐汇两区展开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开;另外,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从建设到可以供应,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从办法出台到各区县全面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请广大市民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下一步,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帮助,试点区将着手开展供应对象摸底调查、筹建工作机构、培训工作人员和制订工作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从实际条件出发,试点区的住房供应将先试行销售供应的方式,租赁供应的方式留待下阶段试行。初步安排,徐汇区的供应房源,将从市统筹建设的松江泗泾基地(地铁9号线站点附近)中调拨,闵行区的供应房源,将在本区筹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安排。这些供应房源,也要完善后续配套工作。各方面准备工作完成后,立即正式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工作,届时,具体的准入标准、申请审核程序、轮候供房方法等实施操作规定,将在试点区颁布施行。

(三)努力推进房源建设

去年以来,市政府积极部署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目前除有条件的区(县)在本区域内建有经济适用住房外,考虑到部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市政府还在外环线周边,位于轨道交通沿线处统筹建设一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主要分布在浦东三林、宝山顾村、南汇航头、闵行浦江、松江泗泾等大基地。2008年确定的这些项目,除一部分启动早、配套条件好的项目,在今年下半年可供应使用,大部分项目由于工程周期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原因,估计要明年才能陆续供应。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各个项目全面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2009年本市将进一步梳理各类住宅建设用地,再确立一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规划选址。同时,积极推动各区(县)落实自筹自建项目,并且抓紧各类项目的建设立项手续审批,及早进入前期开发,力争在后年能陆续供应今年开工建设的住房。

在抓紧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为解决入住居民“衣食住行”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有关部门正在启动引入优质资源向大型居住基地集聚的工程。市建交委会同教育、卫生等部门拟订了名校、名医院“落户”大基地的计划,并采取市、区联手方式,将大型商场、品牌商店引入大基地,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有机联通,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提升大型居住基地的生活配套、服务的水平,满足入住居民的生活需要。

第四篇:解读《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2012-09-2

4为什么要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主要修订了哪些几个方面?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人从修订的法律依据、绿色食品事业的公益性质、严格绿色食品的准入条件、绿色食品标志审核和管理工作,就新修订的《办法》进行了解读。

该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修订的《办法》,以现行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了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总结了绿色食品事业2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考虑了绿色食品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总体思路是:以标志管理为主线,以保证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规范审核为保障,以证后监管为手段,切实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

《办法》更加彰显绿色食品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事业的公益性质

该负责人说,实践证明,发展绿色食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功能作用决定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公益性质,也明确了支持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导向。新《办法》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将其纳入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支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绿色食品获证单位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从依法行政的要求出发,进一步理顺了绿色食品的管理体制

该负责人说,依法推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国务院赋予农业部的行政职能。绿色食品工作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此次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根据事业公益性、品牌公共性的特点,构建了部省地市县贯通的绿色食品管理体制。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各级农业部门依法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和加强监管的职能职责,同时围绕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审查与规范管理,明确了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职能职责。建立这样的管理体制,既体现了农业部门的主体职能和主导作用,有利于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又适应了绿色食品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的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整个工作体系的职能作用。

立足精品定位,进一步严格了绿色食品的准入条件

该负责人说,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办法》,界定了绿色食品的特定品质:即产地洁净、产品安全、质量优良,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即标准化生产、全过程控制、规范化管理,体现了“严字当头、好中选优”的原则。由此从两个方面进一步严格了绿色食品的准入条件:一是申请人的资质条件,包括生产加工条件、原料基地建设、质量管理水平、承担责任能力等;二是产品受理条件,在符合《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包装贮运等必须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

《办法》还特别规定: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单位,前3年内无质量安全事故和不良诚信记录。在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期间,因检查监管不合格被取消标志使用权的,3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情节严重的,永久不再受理其申请。

以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为基点,全面强化了证后监管

该负责人说,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办法》,在机制层面,建立了“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企业自律为基础、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的监管机制。在监管内容上,规定农业部门依法对辖区内绿色食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包装标识、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获证单位用标规范,市场环境健康有序。在监管手段上,建立了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退出公告等证后监督检查制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了获证单位对其生产的绿色食品质量和信誉负责;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开展绿色食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跟踪检查工作。

第五篇: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解读

《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

于 2010 年 2 月 8 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 审议通过,3 月 4 日卫生部 70 号令发布,2010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许可办法》共分 8 章 42 条。

一、制定本办法的依据和宗旨 为规范餐饮服务许可工作,加强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餐 饮服务秩序,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食品安全法》、《行政许可法》 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餐 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

制定本办法的意义。本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餐饮服务 食品安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二、餐饮服务实行许可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 29 条规定,国家对餐饮服务实行许可制度。 从事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 责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工作。

三、许可办法的适用范围(从事餐饮服务需领取《许可证》) (1)从事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餐饮服务是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性活动。

餐饮服务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服务性,即餐饮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以及消费场所及设施;二是即时性,餐饮服务提供即时制 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 堂等向消费者提供餐饮服务活动,须遵守本办法。

(2)不包括食品摊贩和为餐饮服务者提供食品或半成品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 62 条的规定,《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 法》不适用于食品摊贩和为餐饮服务单位提供食品半成品的单位和个人。主要理由是:《食品安全法》第 29 条已明确规定,食品摊贩的具 体管理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定;为餐饮服务提供者 提供食品半成品属于食品生产和流通行为,在分段监管体制下,该行为 不属于餐饮服务环节监管范畴。

(3)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纳入餐饮服务许可范围。 《许可办法》将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纳入餐饮服务许可范围。从严格 意义上讲,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配送行为, 不具有餐饮服务的基本特征, 不应纳入餐饮服务监管范畴。但集体用餐配送行为与生产加工、餐饮服 务两段密切相联,故本办法将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纳入餐饮服务许可管理 的范围。

四、餐饮服务许可应遵循基本原则 餐饮服务许可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依法许可原则。《许可办法》第 5 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实施餐饮服务许可,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范围、条 件与程序。

二是分类许可原则。《许可办法》第 4 条规定,餐饮服务许可按 照餐饮服务提供者的业态和规模实施分类管理。 目前餐饮服务经营方式及规模分为:

1、 特大型餐馆: 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 3000 ㎡以上 (不含 3000 ㎡) , 或者就餐座位数在 1000 座以上(不含 1000 座)。

2、大型餐馆: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 500~3000 ㎡(不含 500 ㎡, 含 3000 ㎡),或者就餐座位数在 250~1000 座(不含 250 座,含 10 00 座)。

3、中型餐馆: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 150~500 ㎡(不含 150 ㎡, 含 500 ㎡) 或者就餐座位数在 75~250 座 , (不含 75 座, 250 座) 含 。

4、小型餐馆: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 150 ㎡以下(含 150 ㎡),或 者就餐座位数在 75 人以下(含 75 座)。 快餐店:以集中加工配送、 当场分餐食用并快速提供就餐服务为主要加工供应形式。

5、小吃店:以点心、小吃为主要经营项目。

6、饮品店:以供应酒类、咖啡、茶水或者饮料为主。

7、食堂:设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地等地点(场所),供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

8、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根据集体服务对象订购要求,集中加工、 分送食品但不提供就餐场所。

三是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原则。 公开,要求将餐饮服务许可的机关、范围、条件、程序、时限等向社会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许可办法》第 6 条 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餐饮服务许可信息和档案管理制度, 定期公告取得或者注销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名录; 公平,要求对同一类申请人给予均等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公正,要求许可过程与许可结果符合客观、正义的要求; 便民,要求行政许可方式、程序等应当方便申请人申请。

五、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基本内容

《许可办法》规定的餐饮服务许可制度主要包括:

一是许可机关。《餐饮服务许可证》受理和审批的许可机关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

二是许可条件。《许可办法》第 9 条规定了申请人向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提出餐饮服务许可申请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这 5 个基本条件 也就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准予许可的基本条件。

三是许可资料。 《许可办法》第 10 条规定了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 应当提交的材料。《许可办法》第 11 条特别强调,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应当真实、完整,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四是许可程序。具体包括申请人申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受理、审核申请资料、进行现场核查、做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颁发 《餐饮服务许可证》。

五是许可效力。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从事餐 饮服务活动。此外,《许可办法》第 4 章还对《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变更、延续、补发和注销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六、《许可办法》对餐饮服务许可时限的规定 按照提高效率、便民服务的基本要求,《许可办法》第 15 条和 16 条对餐饮服务许可时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20 个工作日内做出 行政许可决定。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许可期限的, 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延长 10 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自做出决定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 餐饮服务许可的期限自申请之日起为 30 天。特殊情况下为 40 天,此时 许可监管须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七、餐饮服务许可证管理 《餐饮服务许可证》是餐饮服务提供者从事餐饮服务活动的依据。 国家对餐饮服务许可证管理的具体要求:一是载明事项。《餐饮服务许 可证》载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业主)、类别、备注、许可证号、发证机关(加盖公章)、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内容。 二是有效期限。《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为 3 年,临时从事餐饮 服务活动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 6 个月。 三是分别许可。同一餐饮服务提供者在不同地点或者场所从事餐饮 服务活动的,应当分别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四是悬挂摆放。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消费者明显可见处悬挂或者 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服务经营地点或者场所改变的,应当重 新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五是违禁行为。餐饮服务提供者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不得 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

八、《许可办法》对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除要求许可 机关依照法定条件、程序和时限等进行许可外,还规定了以下内容,强 化对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一是申请人知情权的保障。《许可办法》第 5 条、第 6 条规定,餐 饮服务许可遵循公开原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餐饮服务许可信 息和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公告取得或者注销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 供者名录。第 14 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在做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时,应当告知书面说明理由。第 15 条规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许可期限的,经本机关负责 人批准,可以延长 10 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二是违法行为举报权的保障。《许可办法》第 8 条规定,任何单位 和个人有权举报餐饮服务许可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三是不予许可救济权利的保障。《许可办法》第 14 条规定,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在做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 书面说明理由的同时,应当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 行政诉讼的权利。 四是监督权的保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餐饮 服务许可职责,应当自觉接受餐饮服务提供者以及社会的监督。

九、申请人的义务与责任 (1)提出申请 (2)提交有关资料 (3)保证对其申请资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许可办法》第 11 条规定,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应当真实、完整,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为严肃查处申请人骗取许可证的行为,《许可办法》第 36 条规定,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 后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该申请人在 1 年内不得再次申 请餐饮服务许可。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撤销;该申请人在 3 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餐饮服务许可。 《许可办法》第 37 条规定,申请人被吊销许可证的,其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做出之日起 5 年内不得从事餐饮服务管理工作. 餐饮服务提供者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聘用不得从事餐饮服务 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吊销许可证。

十、违法要追究相应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餐饮服务许可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已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服务提供者不符合餐饮经营要求 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餐饮服务许可条件 的,应当依法撤销《餐饮服务许可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实施餐饮服务许可的,由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 对有关工作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 位或者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

十一、食品药监部门的义务与责任: (1) (2) 信息公开。包括许可程序与许可流程。 对公示内容进行的咨询和疑问,均应给予答复、说明、解 释,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3) (4) 有条件的应在网站公示许可信息, 并提供格式文本的下载。 对申请人提交的有关资料注意保密。

十二、食品许可的六个意识: 责任意识 证据意识 程序意识时效意识 自律意识 服务意识

十三、餐饮服务许可审查 包括对申请材料的书面审查和对经营现场核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0 年 6 月 21 日发布并实施《餐饮 服务许可审查规范》, 按照推进分类管理、强化风险控制的原则 对餐饮服务申请进行审查。

(1)资格审查 申请人必须是有行为能力, 能独立承担民事行政责任的公民或法人。 如未满十八岁或患有精神疾病等。 (2)资料审查

(3)餐饮服务许可现场核查项目按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 分为关键项、重点项、和一般项。现场核查结果实行综合判定。 餐饮服务许可审查按五大类别进行 第一类:特大型餐馆,大型餐馆,供餐人数 300 人以上的学 校(含托幼机构)食堂,供餐人数 500 人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 位食堂; 第二类;中型餐馆,快餐店,供餐人数 300 人以下的学校食堂, 供餐人数 50~500 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 第三类:小型餐馆,小吃店,饮品店,供餐人数 50 人以下的 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 第四类:建筑工地食堂;第五类: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①以下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设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制定关 键环节食品加工操作规程, 食品安全检查计划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 急处置预案。 特大型、大型餐馆;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就餐人数 500 人及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连锁经营餐饮服务企业总部;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②其他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可为兼职。 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或情况说明;第十九条第四款 饮食服务业炉灶一律不得使用煤炭和重油,可以使用天然气、液化气、轻油、电能等清洁能源; 第三十四条 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治油烟污染,排放的油烟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禁止在居民住宅楼的底层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油烟污染的 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不得将居民住宅楼中的住宅用作产生油烟污 染的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 现有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污染扰民的,应当限期治理或者停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管理办法解读范文】相关文章:

解读麻将范文05-16

另类解读范文05-16

琐记解读范文05-17

征信解读范文05-18

通信工程管理办法解读04-11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解读04-26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解读02-13

茶经解读范文05-16

技规解读范文05-16

心超解读范文05-17

上一篇:感情方面专一范文下一篇:个人成长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