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2023-02-01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得分

( 卷面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45分钟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

1.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A.汤

B.伊尹

C.盘庚

D.纣 2.武王伐纣是一次:

A.正义战争

B.奴隶主内部斗争

C.非正义战争

D.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 3.秦朝中央政府中负责监察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将军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5.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大海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秦 长 城 6.董必武同志有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出塞时在位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7.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9.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

A.秦朝的统一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0.蔡伦改进造纸术,发生于: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1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12.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13.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曹操 14.台湾在三国时称:

A.东番

B.夷洲

C.琉球

D.钓鱼岛 15.云冈石窟位于:

A.山西大同

B.河南洛阳

C.大兴安岭北段

D.甘肃敦煌 16.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钱是: A.五铢钱

B.刀型币

C.圆形方孔钱

D.铲型钱 17.战国时期,提倡法制的思想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韩非子 18.右图所示历史人物最突出的贡献是: A.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

B.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 求得了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D.编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19.下列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是:

①马陵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它共持续了多少年

A.193年

B.194年

C.210年

D.211年

二、相关连接:(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内容) 21.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时间是

22.公元前771年攻破镐京的北方民族是

。 23.甲骨文出土的地点殷墟在今天什么地方

。 24.“投笔从戎”说的是

的故事。

25.秦汉时期雕塑作品的杰出代表是

。 26. 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

三、列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7.请你举出北朝代表当时石窟艺术最高成就的两大石窟。

28. 请你举出中国古代在公元四世纪时对峙的南方和北方政权名称。

四、识图释图题(共12分)

29.(1)请你说出北魏建立时间,建立者。(2分)

(2)北魏是由北方的什么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迁入中原地区?(4分)

(3)我们的家乡朝阳与这一个民族大有渊源,朝阳号称“三燕古都”,“三燕”指的是由 这一个民族先后建立的以朝阳为都城的三个政权,你能说出有哪三个政权吗?(2分)

(4)北朝时,北方是长期割据分裂的,上述五个政权中,请你回答出两个曾统一过北方的 政权。(2分)

(5)试结合西晋的灭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谈谈实行正确民族政策的重要性。(2分)

五、材料分析题

(共14分) 30.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二:“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1)材料一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 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4分)

(3)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例说明这个建议是否正确? (2分)

(4)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2分)

(5)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2分)

(6)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六、读史有感题(共14分) 31.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最伟大功绩是什么?(4分)

(2)秦始皇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

(3)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2分)(

(4)(4)如何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2分)

(5)汉武帝为建立大一统局面而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6) 有人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千古一帝,但也有人说他们是暴君,人们对他们有如此截然 不同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历史期末试题(A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0

CACDA

DBACB

BDDBA

CDADC

二、相关连接:(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内容) 21.公元前1046年 22.犬戎 23.河南安阳 24.班超 25.秦始皇陵兵马俑

26.宋

三、列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7.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8.南方: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

四、识图释图题(共12分) 29.(1)386年 拓跋珪

(2)鲜卑人

西晋时

(3)前燕 后燕 北燕

(4)北魏和北周

(5)答案提示:可结合西晋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政策及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 说明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五、材料分析题

(共14分) 30.(1)统一中国。

(2)汉献帝。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3)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更多免

(4)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 用火攻大败曹军(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 (5)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6)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六、读史有感题(共14分)

31.(1)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 度量衡、货币、文字;修建万里长城;收复河套地区。(答上两条即可) (2)确立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中央设“三公”,地方推行郡县制。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弛道,统一车轨。 (4)(略)

(5)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 (6)略

第二篇: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导语:是啊!亲情,像一壶茶,温暖每个人的心灵;亲情,像一把扇子,为每个人解除夏天的炎热。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将“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并由此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是()

A.西周B.商朝C.夏朝D.春秋

2.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时姜尚等待的一位贤明君主是()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3.周武王联合其它部落打败商朝xx,是在()

A.阳城 B.殷 C.牧野 D.镐京

4.“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确立世袭制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5.《墨子》一书中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

①社会等级界限森严②天子、将军和大夫等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境十分悲惨④奴隶成为祭祀的供品和贵族殉葬品

A.①② 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史书《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

A.祭祀与发展农业B.农业与打仗

C.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D.祭祀与打仗

7.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②诸侯③卿大夫④士⑤平民⑥奴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

8.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9.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B.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C.奴隶消极殆工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0.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11.战国时各国的改革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邹忌在齐国的变法 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2、“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A.奖励耕战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

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4.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A.金文B.甲骨文C.隶书D.楷书

15.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

16.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大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17.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C.大运河 D.赵州桥

18.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A.大禹治水B.烽火戏诸侯C.卧薪尝胆D.立木为信

19.战国时期,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都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B.乱世出英雄

C.各国竞相变法,社会急剧变化

D.这些人出身卑贱,想借此出人头地

20.人们常说: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我们习惯上用“燕赵之地”来借指我们今天的哪个省吗?()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河南省

二、非选择题:第21题8分,第22题7分,第23题15分,共30分。

21、列举题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请列举五个这样的成语。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摘自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②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

③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

④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3.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C

2、D

3、C

4、C

5、D

6、D

7、B

8、A

9、D

10、C

11、D

12、A

13、C

14、B

15、D

16、B

17、A

18、D

19、C20、C

二、非选择题

21、仁义之师、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合纵连横、退避三舍

22、①在诸侯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

③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规格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消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④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23.(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2分)。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使用骨针缝衣②使用天然火③种植水稻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炎帝B.黄帝C.舜D.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A.21世纪70年代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A.黄帝时B.夏朝时C.商末周初D.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A.尧舜时禅让制B.夏朝的世袭制C.西周的分封制D.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铲除商的残余势力B.保卫镐京

C.发展社会经济D.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称霸C.勾践称霸D.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燕B.韩、赵、魏C.赵、魏、秦D.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多生产粮食布帛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A、甲骨文B.金文C.大篆D.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BC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的急剧变革D.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韩非B.孔子C.孟子D.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A.治理黄河B.兴修灵渠C.大禹治水D.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A.编钟B.铜钟C.古筝D.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A、43年B.44年C.45年D.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儒家无为而治27.问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爱非攻卧薪尝胆晋楚争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墨家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孔子

兵家以礼治国因材施教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

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

3答案CDAADDBCBCDBB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

5答案CDDAACDADABC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儒家无为而治27.问鼎中原春秋首霸

法家兼爱非攻卧薪尝胆晋楚争霸

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尊王攘夷春秋战国

墨家用“刑罚”统治百家争鸣孔子

兵家以礼治国因材施教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1)群居生活。(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4分)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4分)

29.(1)大禹(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分)

(3)三过家门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贡,划九州,筑九鼎。(2分)

30.(1)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2分)发展经济,改革内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会盟。(2分)

31.(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1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5分)

(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3分)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2005—2006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嫘祖 7.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最后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是(

)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韩国 9.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0.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陈胜吴广和秦军主力 B.项羽军队和秦军主力 C.刘邦军队和秦军主力 D.项羽军队和刘邦军队

1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13.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4.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17.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

)

A.李冰父子 B.刘备 C.诸葛亮 D.郑国 18.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

)

A.加工工具 B.生产工艺 C.原材料 D.生产者 19.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2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四.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3.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5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1分)

(3)你能分析一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3分) 34.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5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1分)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2分)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1分)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1分) 35.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分)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 36.如何评价秦始皇?(10分)

37.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D

6、C

7、C

8、C

9、C

10、B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D 四.材料题

33、(1)商鞅(1分)

(2)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1分)

(3)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1分)(二者有其一,即可得1分);秦孝公的信任、重用(1分)。

34、(1)统一中国(1分)。

(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1分)。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得1分) (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35、(1)北魏孝文帝(2分)。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分)

(3)迁都洛阳(1分);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1分);同汉族通婚(1分); 五.问答题

39、秦始皇原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221年称始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2分);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分);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分)。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1分)。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2分)。(结束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各2分,残暴统治2分,最后总评2分。)

4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2分),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2分),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2分),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2分)。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的停滞、倒退是不正确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2分)。(明确观点得2分,理由每条2分,参考答案之外,如果言之有理,言必有据亦可得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0分)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

试题侧重对期中考试以后的知识点的考察,第

一、二单元知识占24%,第

三、四单元占76%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人教版版教材为命题依据。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本次考试中

(一)选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

三;选择题答卷方面

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漏题是主要丢分点。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 四;材料题答卷方面

过程性评价没有统一的尺度,平时遇见的问题也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地图的识读能力不强,战国形势图和春秋形式图中学生对于重要的地理方位、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今后教学打算:

在期末复习中,按学校规定制定了复习计划,但在考试后,仍然发现问题,这说明教学中有不足需改进。考试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我决定以后教学中:

①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②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学生不会答题,以后加强平时多做练习,训练答题思路

以上是我对这次考试试卷的简单分析,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校长指正。谢谢!

杨瑞蓬

2018年2月2日

上一篇:七年级上音乐教学总结下一篇:七年级上历史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