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转型升级情况总结

2022-12-03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转型升级情况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公司转型升级情况总结

分公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结

为落实集团公司“提质增效”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公司管理能力,切实规范公司运行机制,有效解决管理薄弱环节,实现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公司组织召开了提质增效专题活动会议,将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理念贯穿至全员、全过程,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分析。

第一,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加强办公用品管理。进行定额管理,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预算总额范围内分月报领办公用品,对超出限额的部门,要进行详细说明,经核实批准后方可领用;

倡导节能办公。用完一面的纸张统一回收再次使用,下班或长时间离开座位及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下班或办公室无人时及时关闭灯、风扇、空调等,晚上加班时只开工作部分的灯和空调,开空调一定要关闭门窗;

控制办公费、招待费,杜绝浪费。所涉业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详细计划,详细填写出差申请单、业务招待申请单,获批部门或个人要严格按照申请单所填报的内容和权限执行;

加强服务车辆的运行成本管理,维护成本管理,用车部门要如实详尽的填写车辆使用申请单,驾驶人员要做好车辆的里程及油耗登记,保养及维护计划,确保车辆长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第二,积极运用国际企业管理标准。中国企业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寻求更优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环境,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与国际接轨。

第三,建立和健全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创新是企业管理进步和持续成长的活力源泉,要推进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和健全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

第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只有健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并规范运作,才能真正形成企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五,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对中国企业来说,就是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性,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修订、完善、优化中标项目中各类施工、劳务、材料、租赁、分包合同及协议书、降低合同风险;

严格落实物资的采购、入库、使用、报废流程,做到物材去向明,尽其用。一要严格执行采购计划,从采购的源头对质量、性能、价格进行把关,实现质优价廉,杜绝临时性采购和无计划采购行为,二要严格物资领用手续,控制发放量、控制库存。

第六,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培训教育,尤其对油气储运、站场一体化、油气田地面工程方面加强技术储备,为将来承揽项目做好准备。控制安全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细化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加强安全管控,加强现场的安全监督、安全培训工作。

第七,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推广,在全公司广泛开展无纸办公,提高审批效率和压缩审批周期。

第八,树立诚信经营理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结合企业自身综合施工能力,测算施工成本;

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及劳动生产率,对超出材料使用限额的进行详细分析控制,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强设备维护,提高设备运转率,提高使用寿命;

加大现场监督检查管理,优化生产调度,控制公司承担的材料、设备投入,细化设备管理流程,提高使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耗,控制材料领用。

要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精打细算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要在职工中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养成节俭习惯,从本职岗位做起,珍惜点滴资源,把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分钱变成每位职工的自觉行动,坚决抵制损公肥私、大手大脚行为;

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和“我为企业献一策”、“五小”竞赛等活动,开源节流,加强管理,深挖内部潜力,攻坚克难,进一步做好提质增效和降成本的工作,为完成全年奋斗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篇: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2010-06-29 18:55:0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对策(2)

一、**区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造企业94家,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据**区经济贸易局和**区船舶行业协会统计,**区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8家,其中中等规模二级ⅰ类4家,其它是二级ⅲ类,还有停建4家,2007年产值达亿元;2008年25亿元,同比增长%,就业人员2万多;2009年1-3月产值亿元。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是造船高峰期,造船企业家们“饭都吃得很香”。

但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放缓,航运经济发展受到直接影响。据国际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全球造船市场新签订单量大幅萎缩,全球新造船跌幅同比达%,各类船舶订单合计仅为2004年月均签单量的6%。受之影响,我区船舶工业急转直下。2008年下半年,一些尚在建的企业已停建,少数已建企业也处于停产状态。2010年,造船企业将重新洗牌,这意味着传统低水平作业和制造“小、劣”型船舶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散货船产能过剩, 40万至50万吨级矿砂船和大型油船、大集装箱船和特种船却有较大的市场,而小型船场不具备该级别新船的制造资质。小型船场想在新一轮的格局中不被淘汰,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面向全球市场做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准备。

二、**区民营船舶工业发展中主要问题

从**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在全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区民营船舶工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土地及基础设施急需解决。目前**区民营造船企业只有海昌船舶公司用地已进入招拍挂程序,其它企业都没有土地使用权证,企业不敢多投入,大都处于低水平投资,走滩涂造船的落后生产老路,因而企业规模小,硬件软件缺少,没有生产、组装和涂装车间,不能分段规模组装和展开流水线生产,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多数企业只是建造简易船台而没有船坞,有些建有船坞或船台自己却不造船,只是租赁给造船者,收取租赁费而已,红火之时一坞难求,萧条之际租费大跌或停产闲置。另外,椒北地区不少船厂地处沿海滩涂,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企业生产所需的水、电、路等基本条件无法满足,沿江道路凹凸不平,200吨以上主机无法运入,生产所需原材料运输困难;电压不够,网线需要改造;自来水

不通,生产生活用水无法保障,且一旦发生火灾,没有水源无法及时扑救。同时,江堤之外大量发展的造船企业,对江堤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二)市场信息不灵。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目前仅局限于单项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尚未采用,这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国内外信息交流平台的缺失,也制约着民营船舶制造业发展。有的企业干脆先造再说,跟风造船现象严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对国际市场产品需求的预测能力。

(三)人才缺乏。高素质技工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民营船舶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专业人才存在“少、低、散”的特点,没有统一的船舶网络人才库可提供最新人才信息,因而难以满足现代船舶修造业“求才若渴”的现状。另外,受各种因素制约,现有人才也很难留住。

(四)竞争力弱。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以低价、低成本开展

竞争的格局急需打破。

(五)民间集资为主。企业资金主要来源是民间集资,股东分散,发展后劲不足,且一旦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

(一)政府扶持,打造上规模的船舶企业

1.加强规划,落实土地。土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基础,造船工业是**区极具优势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要认真解决造船企业的用地问题,在用地规划和用地指标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支持,让船厂拥有自己的土地所有权证,减少投资的后顾之忧,也能争取金融部门中长期贷款,减少民间集资所占份额,降低企业和社会风险。同时,金融部门要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企业有自己的土地后,将增强船东进一步注资力度,建造船坞、组装和涂装车间,使造船周期从一年多缩短为四至六个月,提高效率。这也符合国防科

工委对造船硬件的要求。

2.加强服务,保障发展。**区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关心造船工业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椒北地区要结合台电以东工业区块开发,优先解决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开工建设前所沿江路。电力部门要加快电网改造,保证电力供应。供水部门要尽快通水,满足需求。

3.加强扶持,重组优势。国家已经通过了船舶工业振兴规划,**区政府应积极通过信贷和财政政策支持,稳定船舶企业生产,通过限制产能扩充或淘汰旧船和兼并重组。目前**区只有一家企业有土地使用权证,船舶企业间重组条件不具备,但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采取合作生产的方式,形成

第三篇:探讨电仪合并与公司转型升级

张龙 唐凤

(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电仪车间 云南水富 657800)

【摘要】随着近几年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亮起红灯,中国经济也在高速发展的三十余年之后,呈现放缓的态势。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公司“聚天地精华,共创和谐繁荣”的集团使命不断升华,在公司发展道路上,如何发挥好多年的管理优势,最大限度内降成本、外促发展,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形成全员共识,以优秀团队的力量共同去应对,化解当前面临的危机,最终实现公司伟大使命。

公司辅助单位仪表、动力车间在高层领导前瞻决策和民意认同下于2009年宣告合并。来自两个车间的不同专业,专业本质上存在一定的互通互补,合并在一起,不仅精简了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同时让员工技能加倍提升,从而实现生产维护高效化,为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提供了强力保障,为公司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与信心。

【关键词】:电仪、合并、公司转型升级、应用

云南省水富云天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和兴在公司调度会上曾讲到:“我们的工艺技术、成本控制水平等都位于同行业前列,有理由相信云天化不会是被去掉的产能,而是能留下来的产能。企业经营将被进一步市场化,特别对国有企业的原料气价格、电价、运价等优惠条件,在接下来的改革当中将被逐步取消。转型和升级工作是重点,对各家企业来讲,转型不成功即将被市场淘汰,而升级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重中之重还在转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如何在合法的区间内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转型工作应从何处入手,无非是在认清行业形势基础上,立足新能源、进军热门产业、大力开展内部挖潜增效,达到结构不断优化,制度不断完善,产销研链接升级。其中电仪合并成为公司挖潜增效中管理决策的一大创新和突破。仪表、动力车间各自代表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提供动力和自动化控制的作用,虽然身为生产辅助车间,但却掌控着公司生产装置的神经系统和动力源泉,与工艺人员一道携手优化和保障装置运行,实现效益最大化。两个单位精诚合并,将有利于企业生产管理环节的优化,有利于员工一岗多能发展,有利于维护工作的不断高效。

1. 电气仪表合并的必要性。 1.1 两工种专业知识的互通性。

两专业均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解决生产过程出现的故障,从业人员理论知识涉及面相同,两车间人才技能上具有相似性。

1.2 生产过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技术和微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电气设备和自动化一仪表设备都朝着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控制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两工种在维护设备上没有明显的划分,列如在电机变频器与DCS系统之间的信号传输、现场PLC控制与DCS控制系统、现场设备压缩机组、成套控制柜等相同区域出现的问题,需要电气和仪表的维护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寻找分析原因,排除故障,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1.3 公司转型升级发展需要。

专业合并后有利于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扩宽员工知识面,有利于快速处理事故故障,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壮职工队伍,为装置安、稳、长、满、优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公司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人才浪费,有效配置和整合人力资源,发挥协同效益,发挥人力效益最大化,培养一批优质技术人员支撑公司转型升级工作。

2. 电仪合并工作折射公司现状。

2.1 公司薪酬制度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现状。

合并后的第一矛盾,员工岗位系数问题。从事现场维护工作,电气仪表合并后要求员工积极跨专业学习,在工作中两专业交叉作业,不再像以前各干各的,员工感觉工作压力增大,工作量增大,薪资上没有变动,员工持有抱怨心里,不愿意积极主动自愿学习,以“不会不干”推诿责任。车间积极应对,采取员工双岗位试顶岗/顶岗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合并一年后车间举行电气仪表双岗位顶岗测试中16人取得顶岗资格,岗位系数上调一级并得到车间的认可并根据具体的工作表现情况在每月绩效考核中体现,大大的提高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在2011年交叉专业试顶岗考试中,?员工通过试顶岗认定合格并经人力资源部审核通过者,工资等级上调一档,在2012年有40人通过审核。目前试顶岗率达%,员工整体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2.2. 公司员工队伍职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矛盾。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想达

到真正的电仪合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朝夕之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200多人中50%以上中老年职工的交叉学习成为电仪合并的一大难题。他们拥有在原工作岗位上几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和迅速判断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新的维护工作中要面临不同的挑战,从头开始,有员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逐渐下降,短期之内很难让这部分人“单打独斗”。车间鼓励员工自发学习不同专业知识,从主动性、责任心方面逐渐培养员工在不同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车间内部实行岗位交叉师带徒协议,鼓励员工之间积极传授、学习双岗位知识,取长补短,达到辅助完成交叉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试顶岗和顶岗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生产装置出现的不同故障,光有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敏捷的判断能力也是不够的。只有让经验丰富老员工的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年轻人,在作业过程中实行电、仪交叉作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做到真正的电仪合并。

2.3. 公司行政制度缺陷凸显。

电仪合并后,部门的之间的沟通路径减少了,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去掉许多繁琐的作业流程。生产上,合并之前工艺对口电气和仪表,电气仪表在处理问题是只是单方面查找自身维护设备的故障原因,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合并之后,工艺只需要向维护人员反映故障信息,电仪则即可做出响应,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更系统的分析问题,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行政管理上,以前解决一个电气仪表问题需要4个人,现在2个人即可完成,减少了人力成本。

2009年电仪合并至今,从几十人左右的小单位到目前244人的公司第一大单位,经过四年的磨合,电仪车间一步步走来,披荆斩棘,克服了行政管理班子的变革、领导层与员工的矛盾、合并过程中专业技能融合的矛盾、绩效薪酬的矛盾和班组管理等矛盾,经历了重重困难过后的电仪车间,让我们看到了活力,看到了朝气,看到了当时许下的美好愿景。合并过后工作流程简洁化,维护生产高效化,行政管理简单化,员工技能得到提升,成就了一支职业化、时代化的员工队伍,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结合起来,为公司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公司“转方式,调结构”的道路上,电仪合并只是沧海一粟,缩影的背后是公司管理层的高度智略和企业前进中必然的结果,相信在经济日益发展和领导管理能力不断的未来,我们还需要面多诸多改变,而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也让自身得到了发展。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都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

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我们要抢抓机遇,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产品质量;全员行动,切实做好企业减负工作,提升企业应对能力和市场地位。

第四篇: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发改委、服务业办

(2011年5月26日)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三个提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现将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所抓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质态转型。围绕近两年来我市迅速崛起的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两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服务业质态大提升。提速发展现代物流。一大批物流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一季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皋港物流园区新招引物流、贸易和配套企业19家落户注册。800万吨煤炭选配加工物流、120万吨废钢资源再生利用物流、120万吨矿石选配物流等12个基地型项目即将落户。提速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园科技研发用房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体系日趋成熟。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1~4月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累计达到97家。新增服务外包执行额1.06亿元。科技城(软件园)累计引进106家企业成功注册落户,其中50家为软

件企业,14家为电子商务企业,22家为文化创意企业,20家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优化了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在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质态得到明显的转型升级。

二、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投入质量转型。今年以来,服务业投入最大的亮点是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在手在谈项目65个,已有39个项目已完成注册。软件园(桃园镇)已有瑞声科技、东远信息等26家服务软件外包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其中由台湾上市公司瑞声集团投资的瑞生科技(如皋)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280万美元,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百胜集团,国内知名企业东软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亨通光电集团、大华软件、威德电子等60家以上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如皋港复星钢材加工物流、航空园、中波物流等23个重要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如城镇家乐福大卖场、香港宝龙集团投资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美国东亚银行眼糖集团投资的软件研发生产等20多个在手在谈项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项目152个(包括23个基础设施项目和39个房地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90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今年计划总投资68.04亿元,到目前已投入32.23亿元,是历年来同比在建规模项目最多、亿元以上项目最多的一年。

三、坚持集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模式转型。我市现有的四个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获得长足发展,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营业收入15.83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花木交易集聚区今年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全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科技城(软件园)以创建国家级软件园和科技孵化园为目标,加快园区工程建设进度。一季度新引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32家,已与复旦、东南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创业创新人才15名,园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18名。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中央商务集聚区。推动建设主城区4.8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建设,目前已达成开发意向。二是沿江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集聚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5万平方米的标平厂房和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正在抓紧设计;三是汽车贸易集聚区。积极打造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贸易集聚区。目前已有6家4S车店投入运营,在建的4家部分正在洽谈。

四、提升运行质量,推动服务业增长方式转型。今年年初,我们制订和完善全市服务业考核方法,对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了考核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运营效益在去年较高增幅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性提升,把转型升级贯彻到整个工作之中。服务业税收是直观反映服务业运营情况的标尺。由于强化了对各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的考核,

全市服务业运行质态明显提升,服务业税收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的突破。全市1~4月份服务业税收7.15亿元,同比增长28.74%。16个镇中,有8个镇增幅达到100%以上。吴窑镇今年1~4月份服务业税收达到3243万元,是去年同期10倍。九华镇、白蒲镇、高明镇分别增长214.72%、149.62%、139.98%。如城镇一季度服务业税收达到1.47亿元。

五、启动“主辅分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在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下功夫,组织部分人员到海安学习“主辅分离”工作,正式启动我市“主辅分离”试点工作,先后选择双钱集团、熔盛重工、双马化工等六家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到目前为止已注册成立3家研发设计、物流企业。

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转型的热情。一是将省政府服务业提速计划和扶持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汇编成册,便于各镇区园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二是今年初服务业办和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开设《聚集服务业》专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如皋动态大容量、高频率地宣传服务业发展政策,介绍服务业成功创业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

业的氛。三是继续在全市13个行业中开展争创最佳服务业企业竞赛活动,对行业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企业市政府给予表彰。四是以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五比”竞赛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加大在建项目的推进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全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服务业。

第五篇:常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情况汇报

常州市工商联

根据省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通知》要求,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调研,先后走访了各辖市、区工商联和20多家行业商会,深入300多家民营企业实地调研,获得了许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手材料。

一、常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全市各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转型升级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围绕《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工程、现代服务业突破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工程、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发展环境创新优化工程等转型升级五大重点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做强做大,引导民营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民营经济,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有效投入,奋力开拓,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一批民营企业正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奋力开拓,知难而进。目前,民营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规模效益。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持续增加。截止2010年末,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628.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42万元,分别增长35.5%和20.4%;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59.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分别增长27.3%和15.8%。民营经济投资热情持续高涨。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44%,较上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规模持续增大。2010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本达400万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3463户,超亿元的174户(其中当年新增注册资本超亿元私营企业46户)。民营企业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8家,其中当年新增3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上规模企业达到141家。在2010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常州有14家企业名列其中。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全市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3家,50-100亿元的有8家,邹区灯具、横林地板、西夏墅刀具、孟河汽配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获得国家级称号,建成省级重点产业集群8个。

(二)绕振兴五大产业计划,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围绕《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向五大产业和服务业集聚。至2010年底,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5%,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40%,较5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天合光能、常牵中心、安格特、康辉医疗等一批新兴产业企业迅速成长,宏微科技、瑞择微电子等一批海归创新创业企业蓄势待发,伊思达、亚邦、普灵仕等一大批传统企业纷纷向高新产业、高端业态成功转型。还有一批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正在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引领常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三)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策略。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新增“两站三中心”217家,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8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57家,累计达1958家。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获省级以上项目立项235项,培育省高新技术产品528只;全市规模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73.3亿元,同比增长31.6%,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54.6%。民营经济名牌战略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市新增驰名商标8件,累计达24件;新增江苏省著名商标45件,累计达205件,新增省级名牌产品19只,累计179只。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推动横林地板、孟河汽摩配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注册集体商标,常州动漫产业、金坛单缸柴油机产业等产业集群参评省级品牌培育基地,有效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

(四)稳步推进资本运作,转变发展模式。民营企业上市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新增5家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金额达51.8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21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民营企业有16家。以天合光能、康辉医疗、声学科技、常宝股份、江苏旷达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行业龙头,既是常州制造业的升级,又代表了常州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方向和未来。目前,还有大批民营企业已做好上市准备,正努力争取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五)加快探索海外投资,转变发展路径。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的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以民引外”实际到账外资11.5亿美元。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主体,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40家,其中民营企业29家;中方对外投资额3.42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2.28亿美元,增长282.69%。进出口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额94.6亿美元,增长40.1%,其中出口72.1亿美元,增长37.1%;进口22.5亿美元,增长50.61%。

二、当前民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渐变的过程。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意识还不强、能力较弱。一些企业认为目前企业产品销售有市场、有利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求稳思想。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转型升级的风险和投入太大,搞不好会“鸡飞蛋打”,总感到“转型升级是大企业的事”,不愿更不敢大刀阔斧地搞转型升级。同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小民企确实存在着发展思路和理念不宽、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二)与企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尚未转型到位。政府是帮助、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得到政府在环境、政策上的扶持。但在当前政府转型过程中,公共管理中行政手段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象仍存在,使得民企转型发展中仍不时遭遇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三)与企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中小民企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融资、技术、信息、供应链、营销、物流、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支持,一个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可或缺。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服务仍存在体制性、结构性等问题,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人才支撑不足,与转型升级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新一轮民企素质提升工程,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提升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民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应加强对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敢为人先、善于抢先的意识。一是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引导企业从全局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要求上理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加快转变民营企业经营理念,自觉走集约、内涵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引导企业重塑经营模式。通过加强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学习,帮助民营企业拓宽经营视野,进一步把握国内外市场走势和行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出发,全面完善自身的产权制度、供应管理、生产体系、人才制度、营销手段等,通过经营模式的整合和重塑,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三是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我市民企教育培训体系较完整、培训机制较灵活、覆盖面较广、培训内容丰富的优势,开展各类专题业务培训,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合作、资本运作等提供专业指导,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找到符合自身转型发展实际的现实途径。

(二)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着力破解发展障碍。当前,亟需加快政府职能转型,优化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从而消除影响民企转型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切实推动民企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政企分离,进一步释放市场经济活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让政府回归社会管理者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位置,消除行业进入和发展的玻璃门现象和隐形门槛,真正让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平等发展、公平竞争。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中小民企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在保护知识产权、质量、环境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让诚信守法经营、积极自主创新的企业真正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大力开发行政信息资源,对接有关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信息渠道,加快建设贸易摩擦、国际经济纠纷解决、境外投资税收等政策信息平台,推动行政部门信息工作系统向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参与利用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转变。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外来人才的医疗、租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创优就业环境,吸引各类各层次优质人才,为中小民企转型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助推民企加快转型步伐。加快实施“两化融合”战略,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引导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技术、商业模式、资源利用、扩展企业影响力等方面建立起创新体系,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加快实施标准战略,加大对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财政奖励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制定工业标准,抢占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争取引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探索在创意、物流、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制定服务标准,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建设产业集群品牌、地域品牌,尝试通过质监部门、行业商会等向质量达到标准的中小企业发放品牌的使用许可,并通过严格监管保证和不断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引导中小企业以品牌为纽带抱团发展。

(三)完善和升级社会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有关部门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和升级社会服务体系,为民企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一是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发展动能。依托创意产业基地、津通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基地,通过集聚培育一批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发展水平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落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尤其是制造业主辅分离政策,重点发展一批在科技研发、设计策划、现代物流、贸易营销等方面有市场基础、专业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主动接受上海、杭州等地区优质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辐射,出台专门政策措施,大力引进一批外地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设分支机构,全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集成生产运营服务的功能。二是加快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鼓励自主创新。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评估审计等鉴证服务为基础,发挥企业征信平台的示范作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大力引进各类商业银行和风投公司,加快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加强贯彻落实对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适当放大小额贷款公司、各类互助转贷基金杠杆倍率,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引进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再保、分保金融机构在常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建设各类融资再担保平台,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多管齐下形成多元化的融资风险分散体系。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研发风险保障机制:深化产学研对接,通过推进科研机构的市场化、加快培育市场调研及咨询等服务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减小科技研发的市场风险;鼓励开展研发评估、管理等服务,提高研发效率,及时预警风险,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小研发失败风险;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市场,尝试拓展阶段性研发成果的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将阶段性研发成果、研发路径等商品化,通过新型的知识产权交易,为企业研发开辟新的退出途径,减轻企业研发失败的损失,同时也有利于减少重复研发,加快技术积累,促进集成创新。

上一篇:公文写作材料收集方法下一篇:国外技术服务合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