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互联网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计算机互联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而改变了世界,同时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关领域来说,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信息控制时代随着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结合而到来。文章主要阐述了以太网、工业现场总线相结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

第一篇:计算机互联网论文

互联网时代中职计算机教学刍议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计算机教学方面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对中等职业教学中计算机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计算机教学创新问题,以供同行专家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应当把握新形势下良好的发展机遇,积极主动进行教学创新、主动转型,以此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1互联网时代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市场对IT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國中等职业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地位逐渐提升,但其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办学条件较差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并没有实现义务教务,并且计算机专业一般学费较高。另外,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其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并且计算机设备更替太快,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例如,存在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备较为落后,不能够运行最新的学习软件,从而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

1.2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在部分中职院校中,因发展理念陈旧、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计算机教学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例如,一些计算机教师因缺乏从事行业的经历,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训与再学习不够重视,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陈旧落后,不能够满足社会所需。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时间去实习,才能适应工作。

1.3学生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但中职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同时我国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是一些初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纪律性较差。

1.4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所需不匹配

部分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一味模仿高等院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方面模式千篇一律,缺少院校自己的特色,这就使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没有优势。

2互联网时代对中职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专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很多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很难就业,同时一些计算机网络公司高薪也招不到人或留不住人,这种矛盾证实我国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依旧任重道远。从社会需求来看,一位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专业素养: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分为技术知识与应用两大块内容,虽然基础知识不能够使一个人迅速适应岗位工作,但其能够使一个人具有更高的进步空间。计算机计算更新迭代很快,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新技术、新理论,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可以使一个人更快的学习新的技术;二是宽广的知识面。一位优秀的IT人才,其不仅应当具有精通的互联网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一些设计原理知识。因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靠编程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其他知识的配合;三是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实现工作目标。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不断的发挥自己专业强项,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四是良好的实践能力。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往往非常重视员工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育转型思考

近些年,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不断经过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教学设计越来越贴近社会所需,使计算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计算机专业仍然与社会所需存在差距,为提高中职毕业生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转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3.1明确办学方向

中职院校应当从社会所需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中职院校应当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培养生产与服务相统一的高素质IT行业所需人员。根据市场所需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虑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切勿好高骛远,坚持培养计算机应用链中的实用型人才。

3.2合理构建计算机专业体系

中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应当切实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当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实训课程所占的比重。此外,还应当根据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更新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高度重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扩宽学生的择业选择面。

3.3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力度,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并且设立明确的奖罚制度,对于在考核中成绩优异的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相反对于表现不佳的老师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其目的是让教师意识到专业理论与技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来提升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整体水平。

3.4改善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中职院校应当加强对硬件设施的更新与升级,通过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使其能够满足教学所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当根据市场所需从办学目标、课程体系、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体系,最终为社会不断培养市场所需的技能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季亚萍.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的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02):175-175.

[2]季丽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影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8):144-145.

作者:陈文永

第二篇: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而改变了世界,同时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关领域来说,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信息控制时代随着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的结合而到来。文章主要阐述了以太网、工业现场总线相结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控制技术

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等的普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多机的、自动化生产、控制和智能一体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本篇文章将归纳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同时指出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操作工程师主要的责任和工作从事情况。

1 集中控制到集散控制的发展

最初的计算机控制主要采用的是集中控制的工作方式,在进行一系列的包括采集信号、运算处理、信息反馈、显示状态等任务的过程中,均是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IPC来控制的。IPC工业控制计算机将各种参数,如,压力、温度、PH值等进行有效的收集,然后通过接口卡来接受经过处理而得到的信号。现在,伴随着控制系统日益增加的复杂度,单独的一台计算机已经不能胜任多种信号的处理工作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控制系统便应运而生,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上位机、下位机。上位机主要负责整体集中监视工作,下位机为分布在各现场的用于分布控制的个体。而上、下位机则通过相关的通讯互联网进行传递信息工作。

通讯是集散式控制系统的中心,它作为DCS的中央神经系统。DCS系统具有可拓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DCS最初研发阶段的瓶颈为系统开放性低。许多厂家采用封闭形式来实现经营垄断,而不同厂家之间的信息闭塞,则成为了DCS系统发展困难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封闭系统到工业现场总线的发展

为了达到增强DCS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的目的,必须采取措施实现DCS系统网络协议的公开化和标准化,因此就有了封闭系统到工业现场总线的发展。工业现场的总线控制系统(简称FCS)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数据“点到点”到“总线”的方式转变。按照总线方式,整个控制系统有条不紊的进行运行,各种设备的工作都是一个“总线单元”,相互平行的运行,遵守公开、统一的通信协议进行综合自动控制相关工作。FCS相比于DCS系统,更能实现顺应用户的要求,它采用的是开放式的现场总线协议,通过这种协议协调现场所有支线工作,使得维护和成本都降低。所以说,FCS系统是种互联的、开放的分布式系统。

现场总线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变分散为集中,实现统一控制管理”的技术,能够分散危险,实现控制分离。在整个系统中,通过智能仪表来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运算控制及输出等现场工作,而上位机负责一些高端工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现场总线技术就开始发展,而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标准也不断成为工业国家和厂商的争夺焦点。现在,Profibus及CAN均是中国自动控制领域的核心。1996年,Profibus标准开始进入中国,在10年光景的推广中,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工业领域中。2006年,Profibus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现场总线技术的国家标准。到现在为止,Profibus仍是应用最为广泛、各种控制设备、仪表种类最为齐全的总线技术,一直是车间级的总线标准、自动化集成的首要选择。同时,CAN是机电设备控制相关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总线技术,一直是工业机械手、汽车电子、高速印刷机等控制系统的设备级的总线标准。也就是说,Profibus和CAN分别是自动化、电子工程师的首选。

3 现场控制到企业自动化的发展

EtherNet/IP即以太网工业协议,是一种以以太网的传输为标准的协议。目前,这个协议被三大组织所支持,即the Industrial Ethernet Association(IEA)、ControlNet International(CI)、the Opening DeviceNet Vender Association(ODVA)。以太网工业协议旨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协议,以便于工业控制网络的开放式建设。工业以太网可以定义为将商业以太网(IEEE802.3标准)在技术上实现统一、同时提升产品的器件选用、适用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现场需求。

控制作用要能满足实时性,这是工业控制网络必须遵从的原则,换句话说,传输信号的过程要迅速同时信号必须稳定,因此要保证满足数据定时刷新的要求。以CSMA/CD的方式所进行的传统以太网的传输,不能在电荷负荷过大的时候正常运行。工业以太网采用的是新的信息交换技术,能够快速刷新信号,这就为以太网信号的不确定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如,EtherNet可以达到100M、10G的传输速率,减少了网络传输的延时问题,使得阻塞几率大大降低。双工星形的拓扑结构及EtherNet技术则使传输实时性、确定性变成了可能。

“信息化工厂”是工业以太网的技术存在意义,这里的信息化工厂指的是在信息基础相关设施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处理手段,将信息收集、传输、计算处理和综合应用,如同在工厂中生产、管理和运营的手段一样。可以说,工业以太网是自动化控制的核心,管理、运营等信息的传输都靠它。

通过实现“信息化工厂”模式,能够使得整个内部信息运行顺畅、较少内耗、提高应变市场能力和增加效率的能力。可以说,工业以太网是现代企业经营成必不可少的部分。

很多现场设备对EtherNet/IP协议都很支持,它能实现直连下层设备,直接挂接变频器和分布式IO,并采用以太网交换机作为中部链接,实现整个信息交换系统。EtherNet/IP控制网络的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决定性控制、适应应用需要、故障容纳措施、远程控制、低成本连接、内部安全和开放式标准。它具有许多值得推广的价值,如,实现了商业和企业的简单整合,即有效的将生产控制、质量监督、可检测性及系统维护等结合起来;高速、高带宽,便于网络技术的融进,能够连接广泛区域內的设备;便于专家远程服务、诊断及部署等,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和方便快捷进行信息控制等。所以,有人将工业化的以太网形容为“总工程师读数据的网”。可以看出,工业以太网具有无缝对接的优点,这样,工程师们就能实现远程对挂在以太网上设备的控制管理了。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实现了集中控制到集散控制的发展、封闭系统到工业现场总线的发展、现场控制到企业自动化的发展的过程。最初的计算机控制采用集中控制的工作方式,一系列任务均是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IPC来控制的;DCS系统具有可拓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信息闭塞;工业现场的总线控制系统FCS实现数据“点到点”到“总线”的方式转变,是一种互联的、开放的分布式系统;EtherNet技术则使传输实时性、确定性变成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宇,黄道.I/A Series系统在石化空气分离车间中的应用[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1).

[2]李晓明,王昌跃.小型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1).

[3]杨斌,郇极,魏继光.嵌入式计算机控制器的可视化编程技术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0,26(1).

[4]窦国栋.Dou Guo dong可编程控制技术在铁路现场的应用[J].上海铁道科技,2010(2).

[5]朱世欣.工业以太网新一代的工业现场总线技术[J].甘肃科技,2011,21(12).

[作者简介]苗青林(1979-),男,吉林省松原市人,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自动化。

作者:苗青林

第三篇:“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摘 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计算机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创新计算机教育模式,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育;创新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带给社会的发展与冲击要超越任何一个时代,是因为“互联网+”改变了通信和信息交换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创新计算机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目的、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教育更应当与时俱进、应时而为,不断探索出创新模式,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均衡。

由于生源的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也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互联网的基础运用,而有的学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接受过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高校之后,教师不考虑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讲授统一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运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难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长此以往,就难以实现计算机教学的良好效果。

2.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与时俱进,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难以满足学生提升计算机水平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

3.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教材的影响,教师通常采用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教材内容的表述。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但是往往只是将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教师讲授的内容,由于缺乏实际的操作,就无法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以至于出现不会操作的现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缺乏实践机会,实践能力差。

高校计算机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上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常用计算机软件,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计算机课程课时少,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快讲课的速度,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

三、“互联网+”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1.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因计算机基础和学习方式、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能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明显的提升。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提升计算机能力和学习水平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打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的运用能够使高效的家算计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相当大的变化,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发布教学内容,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时随地地完成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就会使学生无法认清计算机知识,很难做到对计算机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可以通过网上讨论、网络论坛和聊天软件等多种方式开展计算机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

四、“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1.开展分层次教学。

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主要分为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是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同时还有一些選修的内容,这要求教师依据相关专业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采用分层次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做到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2.探索开放式教学。

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来说,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身,加强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答计算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而不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机房的使用应当根据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来划分教师和时间段,教师按照严格的安排进行计算机教学,通过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能力选择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

3.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不应当仅仅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为标准。考评反映的应当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将上机操作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督促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充分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阵地”,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五、结语

当前,人们已经迈进了“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我国各类高校都可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实践型人才。高校计算机教师应当积极不断地探索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振东.“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2017(19).

[2]杜萍.“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观察,2016(11).

作者:何凯琳

上一篇:铁路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网络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