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企业金融化对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来自沪深A股上市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越发明显,出现了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过度依赖金融渠道获利的现象,进而造成企业主业荒废、创新动力不足的状况,这极大了增加了实体企业收入的波动性和经营风险,最终不利于企业成长和长期价值的提升。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实体产业脱实向虚影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重大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是企业创新,工业企业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研究工业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其风险承担水平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企业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储蓄”效应,总体上增加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且非国有工业企业金融化对其风险承担水平影响更大。(2)作用机理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资产渠道和收益渠道作用于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即形成“工业企业金融化—主营业务投资减少/金融资产收益占比增加—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上升”的逻辑链条。(3)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企业金融化对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存在基于工业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和财务杠杆率的门限效应,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使得工业企业金融化的边际影响依门槛值减弱,且国有工业企业的门槛值要低于非国有工业企业;而财务杠杆率的门限效应使得工业企业金融化的边际影响依门槛值增强。(4)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在企业金融化作用于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和企业资产规模在总体上发挥着负向的调节作用,而高管持股比例在其中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这进一步深化了对企业金融化效应的分析。基于以上得出的结论和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下建议:(1)工业企业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切不可应过度金融化、过度依赖金融资产收益而造成主业荒废、创新停滞;同时应建立适当的风险识别与监测机制,把控自身风险水平。并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重点关注金融投资对自身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2)企业金融化应与其风险承担能力适应,工业企业特别是非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可通过优化其财务、营运、流动性等方面状况,提高其综合经营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降低金融化对其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同时,在金融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因财务杠杆率过高而造成企业风险水平的膨胀和陷入财务困境;(3)工业企业应注意提升管理者素养,在股权激励的过程注重对管理者金融投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建立恰当的监督机制,控制高管持股比例,并寻找替代激励机制,避免因管理者的短视或对个人利益的追逐而使企业陷入过度金融化困境,从而损害股东利益。(4)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企业金融投资和风险水平产生的影响;并能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止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监管部门应严控企业金融投机行为。(5)财政部门可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实业投资,鼓励创新投入,以促进工业企业成长和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价值的提升,从而提实体经济的竞争力,降低实体经济风险。

关键词:脱实向虚;工业企业风险;门限效应;货币政策

学科专业:金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局限性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局限性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企业金融化动因的文献综述

2.1.2 关于企业金融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2.1.3 关于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投资替代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资源基础理论

2.2.4 财务困境理论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1 企业金融化对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3.2 主营业务投资的中介效应

3.3 金融资产收益的中介效应

3.4 高管持股比例的调节效应

3.5 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

3.6 企业资产规模调节效应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主要变量定义

4.2.1 企业金融化度量指标(Finratio)

4.2.2 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Risk1)

4.3 计量模型的设定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5.2 基准回归与中介效应检验

5.2.1 企业金融化对工业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5.2.2 主营业务投资的中介效应

5.2.3 金融资产收益的中介效应

5.3 基准回归的稳健性检验

5.3.1 内生性问题

5.3.2 替换被解释变量

5.3.3 控制省份效应

5.4 调节效应检验

5.4.1 高管持股比例的调节效应

5.4.2 货币政策调节效应

5.4.3 企业资产规模的调节效应

6 拓展分析——门限效应

6.1 风险承担能力门限效应的理论分析

6.2 风险承担能力的门限效应的模型设计和检验

6.2.1 风险承担能力门限模型设计

6.2.2 门限效应检验及门限值估计

6.2.3 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6.2.4 分样本进行门槛回归

6.3 财务杠杆率门限效应的理论分析

6.4 财务杠杆率门限效应的模型设计和检验

6.5 门限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5.1 用Risk2 替换被解释变量Risk1

6.5.2 对样本按照门槛值进行分组回归

7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上一篇:体育概念论文提纲下一篇:葡萄品牌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