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2023-01-26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外国语学院

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以淄博市马尚镇钱家村为例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浪潮,失地农民问题已日益突出。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势必占用大量农耕用地,就必然会产生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现在靠什么来生活动?社会保障如何?就业情况如何等值得我们研究。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在2001年合并建了今天的山东理工大学。之后,学校扩建。原来山东工程学院的校址即是现在的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位于市中心附近,四周全部为商业建筑,地价极高。在此扩建很不现实。而淄博学院位于淄博市新城区,与原来的市中心有一定距离。今天山东理工大学3600亩占地就是在淄博学院的基础上扩建的。原来钱家村就在淄博学院的北面,而扩建后钱家村就包括在了山东理工大学之内。今年暑假,我们团队就以山东理工大学扩建而搬迁的钱家村为例,深入他们居民楼,走访多户,具体调查了解他们对搬迁的态度,和搬迁后生活的变化。也了解了被迫失去土地农民的辛酸生活,并尽力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实际地帮助到他们。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城市化 社会保障 改善就业 养老保险

引言:

根据学校分步组织实施的部署,2013年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选择11个学院进行试点。很荣幸,我们外国语学院成为其中一个试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采取团队、小组和个人三种形式,以团队和小组为主。我们以宿舍为单位,又加入班上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包括孙玉红,孙青青、柳菊、刘鑫、徐薇、赖欣、赵霞、李思佳、范孟恬、田晓彤共10人。我们于7月17号之前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四天我们前去钱家村村委会了解钱家村搬迁的具体情况,还去钱家村钱裕园小区向居民了解情况,最后我们在一起对收集的信息以及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一起总结讨论了对钱家村生活现状以及改善的方案措施。

钱家村搬迁之前的生活状况

我们是2011级的学生,两年前我们走入理工大学,校园的美丽和规模之大让我们很是惊喜。经过这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我们才了解到在这个阔大

的校园曾经住着一个小村庄:钱家村。这个村的村民即是因为学校的扩建及发展而失去土地住进城镇小区的农民。曾经这个校中村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既是一个村子,又是一个学生们购物餐饮的市场。2007年的冬天钱家村的所有村民学校搬走,住进了学校北边的钱裕园小区。曾经的学生对于钱家村都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村里面的小饭馆等各种店铺都是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有太多生活的记忆。搬迁以前,钱家村共有229户人家,600多人口。据史料记载,钱家庄位于马尚北,明初建村,因钱姓始来立村,故名钱家庄。明末清初村废。后有韩、宋、彭等姓迁来原址定居,路北仍称钱家庄,路南曰兴旺庄。民国年间,统称钱家庄。1801年《长山县志》有“理家约钱家庄”的记载。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钱家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600多亩地。搬迁之前,村里的农民们平均每人都有一亩地。他们一年种两季庄稼,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不管收入如何吃喝也算绰绰有余。这里的老人见证了理工大的建立过程,曾经看着一座座高楼把钱家村围绕。由于学校在郊区,距离市区很远,购物很不方便,在学校建立之初,村民们就看到了校园这个巨大的市场,纷纷购来大量蔬菜、水果、鞋服、电话卡等各种小商品,做起了生意。每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小生意,小餐馆就有十多家,每条街上还会有不少于两家的钟点房、小旅馆等,各种店铺都有,不仅方便了同学们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很多人都觉得理工大的学生把这个村子捧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家村人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2003年钱家村委会在村里盖起了几排大棚,用来出租,理工大校园也逐渐成为很多人淘金的地方。钱家村人一边自己做生意,开小饭店、服装店、小超市等;一边把房子租给别人经营,此时一部分外地人开始涌入钱家村做校园生意。除了做生意赚钱外,村民每年还可以从钱家村市场上分到不少房租费。许多村民还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旅馆,给校园的学生用。

钱家村搬迁的过程

毕竟是大学里的村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扩建发展,钱家村搬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是早晚的事。但对于自己住了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村庄,村民自然很留恋,尤其是老人们,他们从小就住在这里,是一辈子的家。他们说低头抬眼都是那些读书的学生,那种感觉挺好的,很幸福。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搬走。从接到通知到全部搬迁完毕,人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可以说是一声令下全员出动,没有拖泥太水。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及很多家庭妇女对这次搬迁很不满,他们说很无奈,但是又没有办法。一方面什么都靠买的生活消费很高,另一方面又是农民又很多工作又做不了,打工也很受限制,挣钱也不多。没有了土地心里觉得空空落落的,没有吃喝的来源不踏实。在我们调查的村里的原住村民中,一部分村民对这次搬迁表示理解,关于补偿的问题,大家不愿意多谈。我们在村委会了解到当时征用村民们的土地,一亩地有30000元的赔偿,这部分钱是作为集体资产发给村委会的,但仍旧属于村民,村委每月发给每位村民200元生活补助。由于当时征收土地的钱没有发到每一个社员手中,一些村民不知情,所以我们问到土地征收的价格时有些村民就有一些抱怨。我们还从村委会解到了钱家村整个土地被征收的过程:1996年政府征地169.99亩;1998年征地90亩;2004年征地374.6亩,其中在1999年每人分得了12000元的土地补助。到2004年,钱家村村民种的土地都被政府征收完了。整个村庄占地168亩,2007年搬离理工大,搬进钱裕园小区。

据我们了解,在搬迁之初,平方换平方以及现金补偿及之后的生活保障等方式,取得了村民的同意,政府给村民一些生活工作的保障,比如答应给部分村民安排临时工作;在钱家村建成一个小市场,保证学校学生来消费,进而提高村民的收入等。村民们也就一一搬进了已经建设完的钱裕园小区钱家村的新址——12栋6层住宅小区 ,看着崭新干净的小区,村民心里不禁自喜。

钱家村的现状

对于钱家村的现状调查了解,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主要任务。我们策划分别对钱家村的村委会、村领导和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向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们实践小组在7月17号之前,就有两名同学代表一起走访实践地点钱家村,一方面与该村村委会取得联系,征得我们前去走访调查的同意,另一方面为确定路线并且提前做好调查地点的规划。本以为钱家村的新址会不好找,没想到我们一出北门,就有阿姨热情的问我们,要不要租房子。原来,她就是原钱家村的人,她向我们指出了去钱裕园最近的路,原来钱裕园与山东理工大学只有一路之隔。

7月17号是我们实践的第一天,大家早早的就期待这一天实践的开始。我们准时集合,前去钱家村。我们刚走进小区就看见乘凉的大叔和抱着孙子的爷爷在聊天。我们向他们说明来意,问他们愿不愿跟我们谈一谈失去土地前后的状况,没想到他们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了。但是大爷语气里分明带着些许愤怒。从他们的话里我们得知,他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生活比较紧张,觉得很不如意。他告诉我们当初学校的承诺,很多都没兑现。没有得到相应的农民失地保障,没有给安排临时没工作,对于建立小市场,村上说现在根本没地方。这些承诺在村民搬离校园后就不了了之,村民只有满腔不满。抱孙子的爷爷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就只能在家看孩子,每天生活都得花钱,吃住没有以前方便。

在下午时分,小区楼下的很多居民都是乘凉的老人,我们得到的基本是老人的观点。我们几个人一小组,在跟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有用信息,也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或帮他们干点活。

7月18号,我们又来到了钱家村,这次我们走访了几家村民。走进他们宽敞的家,我们都为之一惊。家里宽敞明亮,家居摆放整齐,有100多平方米。在家的主人是个阿姨,我们说明来意之后,她非常欢迎我们,请我们坐下。她说男主人去外面打工,家里的房子空出来的用来出租,一年的收入也不少。她说像这样的房子她家还有两套,自己住一套,剩下的往外租。据我们调查了解,当时分房子的时候,一个房产证可分得两套房子,共300多平米,有的人家凭借两个房产证就分得了六套房子。有一些村民把其中的一些房子房子卖了。但是据我们调查,很多人只用来出租,不愿意把房子卖掉。一家三套房子的话,一家老小迟早会住得着。失地以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赚钱不少,生活过的很满意。有的年轻人靠自己的能力,做生意,也干出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从农村走出,顺利转化为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的文明。

7月19号我们又一次来到钱家村调查了解。在采访的大妈们中,她们几乎异口同声,说现在他们生活的状况不好,收入不稳定,心里不踏实。“所以我们才会每天跑到理工大学北门前去拉租房子的学生或其他客人,不然生活就没着落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妈说到。这个人群负面情绪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大

学生来调查不如政府人员来视察,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多了解他们的现状,能有一些好的政策。但是我们从村委会相关人员处也了解到,他们搬到了城镇小区里,肯定是生活变好了啊,现在住在城里,睡在楼房里。一方面村委会每个月给每个人200块钱的生活补助,而且每家每月靠租房子也会有一些收入;另一方面,钱家村在学校的东面自己出钱建立了亿丰大厦,钱是当初政府征地补助的钱,出租给做生意的人,每年也会从中收取一笔房租费。所以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没有不错的。村委会的相关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平均每人一个月的生活费100多,接近200,所以一般情况下,就是不挣外快,生活的话也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有些村民的抱怨,他们说人和人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了,难免对土地情有独钟,另外他们思想比较保守,想法难免落后。他们说,其实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生活是好了,但是不愿意出去干活那就没有太多的收入。不愿意出去干活就没有收入,以前种地做生意也很劳累。他们觉得村民应该改变自己的看法。

之后,我们又去采访了村领导。通过向村民们询问我们才知道,钱家村的村委会,竟然还在我们的校园里,学校四餐西边的二层小楼,我们无数次的经过,但没人在意过,那是什么地方。它的存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小村庄。我们走进村委会的院子,只有在进楼的墙上挂着一个小牌子,“马尚镇钱家村”这里就是他们村子的核心。由于小区那边村委办公的地方还没建好,确切地说是明年开始动工建立,。所以村委会迟迟没有搬离学校。现在的村委会用的楼房属于理工大,是学校当年买的一个交警大队的房子,学校闲着也没用就暂时给钱家村村委会用。村委会表示,钱裕园那边村委会建好之后就会搬走,在这边有点远,不是很方便。

对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对村民的走访,对村领导的采访,我们得到了很多信息和一些真实情况。对于失地农民的现状,可以说喜忧参半。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就等于失业,有村民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在失地以后,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技能,在参与城市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失去土地的保障后无论是退路还是出路都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均有着强烈的需求。个体风险可以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帮助来解决,而群体风险则只能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来化解。

如果失地农民的风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不但难以顺利转变成为城市居民,分享不到城市文明成果,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则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措施应包括,对土地的征用补偿,对拆迁的安置补偿,对农民的失业问题解决,和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方面做出具体措施。

(一)关于土地的征用补偿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和财产权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对农民权益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在的保护。征用、使用农村土地,必须严格依法及时给农民合理补偿。苏州市各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在上世纪90年代一般都采取一次性“买断”方式,结果是“钞票用光,集体上访”

的事屡屡发生。为使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长期得益 ,除地面建筑物、附着物和青苗费一次性兑付给农民外,根据农户被征用的土地数量,实行常年补贴,补贴的标准根据物价和生产力的水平逐年增加。尽管这一补偿标准是很低的,但毕竟农民可以年年从土地上得益 。这只是国家的政策,但是有些地方并没有落实到位。以钱家村为例,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土地的常年补贴。

(二)关于农房拆迁的安置补偿

在成片开发征用土地的同时,农房拆迁安置补偿,是能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又一重点,也是农民关切的一个重要政策问题。现在被拆的农房,多半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的楼房,不少是别墅式农居,有许多还兼有家庭手工业工场和出租房功能,是农民私有财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拆迁不仅带来农民居所的变化,还会直接减少农民的收入。当时拆迁时钱家村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意,拆迁对农民的收入影响很大,但补偿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这也是很多村民不满的原因。

(三)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

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国家的政策是给失地农民免费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培训,使得他们能再就业,融入城市的生活。对于男性45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劳动力再就业,应从集体获得的土地补偿费中,提出一部分就业培训专用资金,使失地农民掌握新的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就业进程。但是,钱家村的村民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就业培训。从理论上讲,由农民到市民这一身份的转变,也为农民从务农型转向务工经商型的职业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途。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农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跨越一个艰难的“阵痛期”。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在成建制失地、拆迁以后,不仅农业劳动者无地可种,有待进城进镇就业,也使在被拆迁的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加入了无业者队伍 。对于钱家村失业的部分村民,校方可以安排临时工作。对于学校里一些需要临时工的岗位优先给钱家村村民机会。另外,政府也可以出资,兴办面向失地、失房、失业农民就业的免费专业技术培训,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安排拆迁劳动力到企业和从事保洁、保绿、保养、保安等公益性服务行业就业。

(四)养老保险金待遇

当这部分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后,应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项目,凭借失地农民身份证明,享受一定的养老保险缴费的优惠待遇。同时也应特别注意农村低保人员失地后的养老保险安排,对于失地低保人员,社会保障部门应不分年龄差别,对其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上,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地方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每年养老保险金水平,从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保险费用的支付,个人不负担缴费。从失地的当月起,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钱家村的老人每月领取35元的保险费,每过10年费用每个月涨5元。该村仅有2户低保住户,对于低保住户有更加好的待遇。

对于钱家村的村民来说,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件重大事情,是对他们生活的保障,也是对他们心里的安慰。对于被迫成为城里人的村民来说,有了养老保险,他们住在高楼里才踏实。但是不少村民反应,养老保险的钱太低了。

实践总结

通过对钱家村几天的调查访问,我们了解了村民的心声,从小平房搬进高楼,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对普普通通的农民来说,他们可能失去得更多。相信钱家村的情况,是整个中国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缩影。我们希望在以后征用农民土地的时候,政府部门要做出详细具体的处理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不让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

在需要征用土地时,做好周密的计划,与村民合理协商。做到,在拆迁之前,与村里谈妥条件,合理赔偿。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积极处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养老问题。在拆迁后,要认真履行承诺,保障农民的最大利益。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了解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了解了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政策。同时,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了解并反映这些情况,为失地农民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心。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得到最真实的信息,才能深入社会,并体会到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重视实践,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篇: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马振麒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两个乡及有代表性的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某县两个乡共有失地农民户,人数人,失地面积亩,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失地农民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工业园区。其中,失地超过千亩的某乡,达亩。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推进加快了建设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设用地。二是房地产开发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础建设用地,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四是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五是市区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六是工业园区用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元左右,失地后为元左右,比失地前减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失地后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现在基本上靠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而那些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农民,主要是就业形势不好、收入预期不乐观抑制了生活消费的增长。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在劳动年限内谋到职业仅占失地农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业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从事养殖业,从事其他职业。

⒊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⒋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约有的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政府出台政策、希望政府从政策、财力上支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即养老、医疗保险。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靠土里刨食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进城后失去土地,可以这样说,这些人首先变为低保对象。因受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⒌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失地农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乡村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将来生病住院没有钱,子孙后代没有生活来源。如:一些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说,农村五六十岁的人还能干点农活,而没了土地他们还能干些什么呢?上班没人要,打工没力气。现在生活勉强维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艰难了。今明两年村民靠吃补偿费过日子,过两年这些费吃完后,“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烦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

六、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去土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难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二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处于弱势,就业困难,仅靠土地补偿费维持全家的生活,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如有组织赴外地打工。三是一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术,不知道搞什么致富项目,希望政府部门能无偿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掌握一技之长取得谋生之道。四是一些失地农民想发展养殖业、经营第三产业,缺少场地、资金、技术,希望给予扶持帮助。如发放优惠贷款,政府部门给一些优惠政策,免费技术指导等等。五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今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只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应以土地换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土地换取就业机会等各种形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三篇: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XX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xx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XX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xx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 外来人口比重加大,滞留时间长,由于观念上还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祖业等封建思想,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行踪不定,与户籍所在地衔接不畅,增加了计生管理的难度。农民工的生育问题、生殖健康服务等也还受到户籍、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影响,在现居住地很难真正得到与市民的社会待遇,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农民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医疗保险,生殖健康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居住条件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妇科病高于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龄妇女不愿上医院检查身体,既使体检查出有妇科病,受经济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另外,由于长期独身在外,在解决生理需求时,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这使得他们成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及由城市向农村传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对人口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除此之外,外来农民工还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民政、户籍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工分布广、涉及行业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此群体难以适应现代道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突出。在社会救济中,城市农民工还没有被纳入到民政管理的社会救济体系。由于非农和农业户籍管理的差别,农民工在城市还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工资、就业、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区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第四篇: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岳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10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随着城市扩容力度的不断加大,进入西湖街道范围就业谋生的农民工人数也越来越多,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经调查统计,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在西湖街道范围务工的农民工已达2.5万余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进入城市后,由于受文化和技能的制约,农民工大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劳动,职业工种比较单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被调查的农民工中,从事技术工种的占8%;服务员工种的占13%;生产工人占6%;建筑工人占22%;一般人员占11%;专业技术人员占7%;管理人员占8%;家政服务人员占7%;商务人员占4%;其他职业占14%。其中,建筑工人所占比例最高。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 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1. 卫生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岳麓区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生活成本日趋提高,大多农民工为接省开支,都愿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在西湖街道的

二、三管区和茶场村以及黄泥岭社区,由于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出现了“城中村”现象。在被调查者中,25%的采取合租形式租住在农民安置小区,30%的是以家庭的方式聚住在经营门面或手工作坊里,这些地方大多阴暗潮湿、空间狭小、人员混杂、空气污浊,卫生状况极差。由于农民工居住的地方相对于城市比较角落化,人员也相对集中,生活设施简陋,城市管理相对松散,因此垃圾乱扔、电线乱接、乱搭乱建、乱堆杂物等不文明现象十分严重。调查表明,近60%的建筑业农民工还长期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外来人口比重加大,滞留时间长,由于观念上还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祖业”等封建思想,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行踪不定,与户籍所在地衔接不畅,增加了计生管理的难度。农民工的生育问题、生殖健康服务等也还受到户籍、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影响,在现居住地很难真正得到与市民的社会待遇,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农民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医疗保险,生殖健康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居住条件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妇科病高于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龄妇女不愿上医院检查身体,既使体检查出有妇科病,受经济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另外,由于长期独身在外,在解决生理需求时,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这使得他们成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及由城市向农村传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对人口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4.子女教育问题。 在城市有限的教育资源范围内,不断涌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使二者形成了极大矛盾。西湖街道范围目前有3所小学,每年的入学人数以约15%的速度递增。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已不堪重负。调查表明,每年约8%左右的农民工子女不能如愿入学而返乡,在子女入学问题上,有72%的农民工认为满足或很满足,28%的则认为一般或不满意。同时,在走访中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

除此之外,外来农民工还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民政、户籍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工分布广、涉及行业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此群体难以适应现代道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突出。在社会救济中,城市农民工还没有被纳入到民政管理的社会救济体系。由于非农和农业户籍管理的差别,农民工在城市还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工资、就业、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区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第五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前言

一、调查的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现在的农村,基本已经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正在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调查的目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学习,更要关心自己的国家!而在中国,农民约占人口总数的56%,(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10月22日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也变得举足轻重。为此,我利用暑假回家的时间,对我家附近几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可以看成是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基本代表农民生活现状的整体状况时间:2011年6月17号至2011年6月30号地点: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新庄镇张集村,王楼村,徐庄村,陈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集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查访来进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摘要: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农民,精神文化,进步

近几年,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加强农民的“精神家园”建设,镇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及阵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们学历普遍提高,但是素质并未提高。

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比起上一代似乎素质要差多了。。。跟城市人的差距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进了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衣着时髦了,发型讲究了,可是素质远远不如原来的农村人了。

现在农村的风气的确变坏了,女孩子 娇生惯养,跟城市女孩是一样的娇惯,可是性情却是越来越骄纵泼辣,骂人是张口就来。男孩则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愿意下地干活。最糟糕的是对父母的孝道都抛弃了,他说他们那里现在村里的风气就是比着虐待遗弃老人,把年迈的父母赶出门成了时尚,谁家里如果没有把家里的老人赶出门去,大家就会鄙视他。过去的农村孩子吃穿的比不上城里孩子,见识和教育都比不上城里孩子,可他们在素质方面却并不落后,反而更有着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

现在的农村孩子吃得好了,衣着讲究了时髦了,见识开广了,有很多上大学了进城了,当上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了。。。中国农村人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二、农民得到精神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趋向于自娱自乐。

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除了家中婚嫁时,才会聚在一起。

三、农民以讹传讹现象严重,信服力低。

这个现象或许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由于农村人比较看重宗族关系,一件事情的传播,会关联到几个大家族,很可能会引来家族的纷争。

四、赌博现象较重。

农闲时,没事情做,就会三三两两的聚集虽然玩的都是小的,但是性质不好,而且有一些人比较赖皮,输了会不认帐,就会挑起事端。

五、迷信风气盛行

遇到困难或者是疾病会认为是有邪气入体,要让神灵帮忙祛除,并以重金酬谢,屡试不爽。

六、农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这对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于是就出现了迷信的行为,

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内容,

2、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国家可以加强农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亦可以适当减少赌博等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我市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天天守台电视机”的单

一、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

农民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农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渴望多学知识的动力比较足, 农民需要的知识是多元的,但对“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较为集中。

同时,农民也提出了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

(二)农民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

调查中,农民感慨:“现在要致富,比较难,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有技术。自己创业需要技术,外出打工也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将一事无成”。有许多农民听到镇里有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

(三)农民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

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齐全,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硬件。走访发现,凡是文化场所面积较大、文化设施齐全的村庄,文化活动自然开展得也比较好。如,被调查的陈庄村、徐庄村、等,村文化大院中丰富的文体活动设施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调查发现,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要求非常迫切,纷纷建议“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 ,调查中,大多数农民认为,他们想娱乐,但 “缺乏活动场所”和合适的活动项目 。

(四)农民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

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舞龙、舞狮、划旱船、民间艺人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 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文化自办”将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农民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

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不能独立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市农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渠道,深受农民欢迎。

(六)农民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非常希望自己村里有文化队伍,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起,就感觉特别高兴。走访中发现,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庄,大都有一支比较活跃的、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有一批“文化带头人”;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的好的镇,都有一支懂文化的文化专管员队伍。缺少

了文化队伍和文化带头人,即使有再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农村文化也难以发展。目前活跃在我市20多个村庄的农民演出队伍,在市、镇、村三级的扶持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村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

调查总结: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会得到改善的,并且会越来越符合人们心中的祈愿,而且在党的教育下,不良风气会渐渐的被抵制,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三农论坛;)

问卷调查

1您对自身现有知识的认识()

a很不够用b不太够用c基本够用d完全够用

2促使您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原因()

a提高自身素质b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c学习过程令人愉快d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有兴趣

3您觉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a实用技能b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c科普知识

d体育锻炼与e保健知识f人文知识 4您盼望的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多项选择) a地方戏剧演出 b歌舞演出c电影放映 d图书上门e文艺辅导培训

5您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a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b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c能够亲身参与的体育健身、棋牌麻将等活动d上网聊天、打游戏类 其他

6您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继续学习深造()

a电视教育b短期学习班c远程网络教育d听讲座报告 e函授教育f其他

7您对丰富休闲文化生活的建议和要求(多项选择)a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b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c看到高质量的书籍、电影、电视、戏剧d举办音乐会、文艺晚会、舞会

e举办球类、棋类比赛 举办文艺、技能讲座f其他

8您农村的文化怎么看待?

上一篇: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下一篇:努力奋斗实现梦想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