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外国语学院

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以淄博市马尚镇钱家村为例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浪潮,失地农民问题已日益突出。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势必占用大量农耕用地,就必然会产生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现在靠什么来生活动?社会保障如何?就业情况如何等值得我们研究。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在2001年合并建了今天的山东理工大学。之后,学校扩建。原来山东工程学院的校址即是现在的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位于市中心附近,四周全部为商业建筑,地价极高。在此扩建很不现实。而淄博学院位于淄博市新城区,与原来的市中心有一定距离。今天山东理工大学3600亩占地就是在淄博学院的基础上扩建的。原来钱家村就在淄博学院的北面,而扩建后钱家村就包括在了山东理工大学之内。今年暑假,我们团队就以山东理工大学扩建而搬迁的钱家村为例,深入他们居民楼,走访多户,具体调查了解他们对搬迁的态度,和搬迁后生活的变化。也了解了被迫失去土地农民的辛酸生活,并尽力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实际地帮助到他们。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城市化 社会保障 改善就业 养老保险

引言:

根据学校分步组织实施的部署,2013年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选择11个学院进行试点。很荣幸,我们外国语学院成为其中一个试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采取团队、小组和个人三种形式,以团队和小组为主。我们以宿舍为单位,又加入班上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包括孙玉红,孙青青、柳菊、刘鑫、徐薇、赖欣、赵霞、李思佳、范孟恬、田晓彤共10人。我们于7月17号之前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四天我们前去钱家村村委会了解钱家村搬迁的具体情况,还去钱家村钱裕园小区向居民了解情况,最后我们在一起对收集的信息以及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一起总结讨论了对钱家村生活现状以及改善的方案措施。

钱家村搬迁之前的生活状况

我们是2011级的学生,两年前我们走入理工大学,校园的美丽和规模之大让我们很是惊喜。经过这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我们才了解到在这个阔大

的校园曾经住着一个小村庄:钱家村。这个村的村民即是因为学校的扩建及发展而失去土地住进城镇小区的农民。曾经这个校中村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既是一个村子,又是一个学生们购物餐饮的市场。2007年的冬天钱家村的所有村民学校搬走,住进了学校北边的钱裕园小区。曾经的学生对于钱家村都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村里面的小饭馆等各种店铺都是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有太多生活的记忆。搬迁以前,钱家村共有229户人家,600多人口。据史料记载,钱家庄位于马尚北,明初建村,因钱姓始来立村,故名钱家庄。明末清初村废。后有韩、宋、彭等姓迁来原址定居,路北仍称钱家庄,路南曰兴旺庄。民国年间,统称钱家庄。1801年《长山县志》有“理家约钱家庄”的记载。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钱家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600多亩地。搬迁之前,村里的农民们平均每人都有一亩地。他们一年种两季庄稼,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不管收入如何吃喝也算绰绰有余。这里的老人见证了理工大的建立过程,曾经看着一座座高楼把钱家村围绕。由于学校在郊区,距离市区很远,购物很不方便,在学校建立之初,村民们就看到了校园这个巨大的市场,纷纷购来大量蔬菜、水果、鞋服、电话卡等各种小商品,做起了生意。每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小生意,小餐馆就有十多家,每条街上还会有不少于两家的钟点房、小旅馆等,各种店铺都有,不仅方便了同学们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很多人都觉得理工大的学生把这个村子捧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家村人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2003年钱家村委会在村里盖起了几排大棚,用来出租,理工大校园也逐渐成为很多人淘金的地方。钱家村人一边自己做生意,开小饭店、服装店、小超市等;一边把房子租给别人经营,此时一部分外地人开始涌入钱家村做校园生意。除了做生意赚钱外,村民每年还可以从钱家村市场上分到不少房租费。许多村民还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旅馆,给校园的学生用。

钱家村搬迁的过程

毕竟是大学里的村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扩建发展,钱家村搬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是早晚的事。但对于自己住了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村庄,村民自然很留恋,尤其是老人们,他们从小就住在这里,是一辈子的家。他们说低头抬眼都是那些读书的学生,那种感觉挺好的,很幸福。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搬走。从接到通知到全部搬迁完毕,人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可以说是一声令下全员出动,没有拖泥太水。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及很多家庭妇女对这次搬迁很不满,他们说很无奈,但是又没有办法。一方面什么都靠买的生活消费很高,另一方面又是农民又很多工作又做不了,打工也很受限制,挣钱也不多。没有了土地心里觉得空空落落的,没有吃喝的来源不踏实。在我们调查的村里的原住村民中,一部分村民对这次搬迁表示理解,关于补偿的问题,大家不愿意多谈。我们在村委会了解到当时征用村民们的土地,一亩地有30000元的赔偿,这部分钱是作为集体资产发给村委会的,但仍旧属于村民,村委每月发给每位村民200元生活补助。由于当时征收土地的钱没有发到每一个社员手中,一些村民不知情,所以我们问到土地征收的价格时有些村民就有一些抱怨。我们还从村委会解到了钱家村整个土地被征收的过程:1996年政府征地169.99亩;1998年征地90亩;2004年征地374.6亩,其中在1999年每人分得了12000元的土地补助。到2004年,钱家村村民种的土地都被政府征收完了。整个村庄占地168亩,2007年搬离理工大,搬进钱裕园小区。

据我们了解,在搬迁之初,平方换平方以及现金补偿及之后的生活保障等方式,取得了村民的同意,政府给村民一些生活工作的保障,比如答应给部分村民安排临时工作;在钱家村建成一个小市场,保证学校学生来消费,进而提高村民的收入等。村民们也就一一搬进了已经建设完的钱裕园小区钱家村的新址——12栋6层住宅小区 ,看着崭新干净的小区,村民心里不禁自喜。

钱家村的现状

对于钱家村的现状调查了解,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主要任务。我们策划分别对钱家村的村委会、村领导和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向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们实践小组在7月17号之前,就有两名同学代表一起走访实践地点钱家村,一方面与该村村委会取得联系,征得我们前去走访调查的同意,另一方面为确定路线并且提前做好调查地点的规划。本以为钱家村的新址会不好找,没想到我们一出北门,就有阿姨热情的问我们,要不要租房子。原来,她就是原钱家村的人,她向我们指出了去钱裕园最近的路,原来钱裕园与山东理工大学只有一路之隔。

7月17号是我们实践的第一天,大家早早的就期待这一天实践的开始。我们准时集合,前去钱家村。我们刚走进小区就看见乘凉的大叔和抱着孙子的爷爷在聊天。我们向他们说明来意,问他们愿不愿跟我们谈一谈失去土地前后的状况,没想到他们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了。但是大爷语气里分明带着些许愤怒。从他们的话里我们得知,他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生活比较紧张,觉得很不如意。他告诉我们当初学校的承诺,很多都没兑现。没有得到相应的农民失地保障,没有给安排临时没工作,对于建立小市场,村上说现在根本没地方。这些承诺在村民搬离校园后就不了了之,村民只有满腔不满。抱孙子的爷爷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就只能在家看孩子,每天生活都得花钱,吃住没有以前方便。

在下午时分,小区楼下的很多居民都是乘凉的老人,我们得到的基本是老人的观点。我们几个人一小组,在跟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有用信息,也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或帮他们干点活。

7月18号,我们又来到了钱家村,这次我们走访了几家村民。走进他们宽敞的家,我们都为之一惊。家里宽敞明亮,家居摆放整齐,有100多平方米。在家的主人是个阿姨,我们说明来意之后,她非常欢迎我们,请我们坐下。她说男主人去外面打工,家里的房子空出来的用来出租,一年的收入也不少。她说像这样的房子她家还有两套,自己住一套,剩下的往外租。据我们调查了解,当时分房子的时候,一个房产证可分得两套房子,共300多平米,有的人家凭借两个房产证就分得了六套房子。有一些村民把其中的一些房子房子卖了。但是据我们调查,很多人只用来出租,不愿意把房子卖掉。一家三套房子的话,一家老小迟早会住得着。失地以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赚钱不少,生活过的很满意。有的年轻人靠自己的能力,做生意,也干出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从农村走出,顺利转化为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的文明。

7月19号我们又一次来到钱家村调查了解。在采访的大妈们中,她们几乎异口同声,说现在他们生活的状况不好,收入不稳定,心里不踏实。“所以我们才会每天跑到理工大学北门前去拉租房子的学生或其他客人,不然生活就没着落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妈说到。这个人群负面情绪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大

学生来调查不如政府人员来视察,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多了解他们的现状,能有一些好的政策。但是我们从村委会相关人员处也了解到,他们搬到了城镇小区里,肯定是生活变好了啊,现在住在城里,睡在楼房里。一方面村委会每个月给每个人200块钱的生活补助,而且每家每月靠租房子也会有一些收入;另一方面,钱家村在学校的东面自己出钱建立了亿丰大厦,钱是当初政府征地补助的钱,出租给做生意的人,每年也会从中收取一笔房租费。所以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没有不错的。村委会的相关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平均每人一个月的生活费100多,接近200,所以一般情况下,就是不挣外快,生活的话也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有些村民的抱怨,他们说人和人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了,难免对土地情有独钟,另外他们思想比较保守,想法难免落后。他们说,其实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生活是好了,但是不愿意出去干活那就没有太多的收入。不愿意出去干活就没有收入,以前种地做生意也很劳累。他们觉得村民应该改变自己的看法。

之后,我们又去采访了村领导。通过向村民们询问我们才知道,钱家村的村委会,竟然还在我们的校园里,学校四餐西边的二层小楼,我们无数次的经过,但没人在意过,那是什么地方。它的存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小村庄。我们走进村委会的院子,只有在进楼的墙上挂着一个小牌子,“马尚镇钱家村”这里就是他们村子的核心。由于小区那边村委办公的地方还没建好,确切地说是明年开始动工建立,。所以村委会迟迟没有搬离学校。现在的村委会用的楼房属于理工大,是学校当年买的一个交警大队的房子,学校闲着也没用就暂时给钱家村村委会用。村委会表示,钱裕园那边村委会建好之后就会搬走,在这边有点远,不是很方便。

对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对村民的走访,对村领导的采访,我们得到了很多信息和一些真实情况。对于失地农民的现状,可以说喜忧参半。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就等于失业,有村民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在失地以后,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技能,在参与城市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失去土地的保障后无论是退路还是出路都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均有着强烈的需求。个体风险可以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帮助来解决,而群体风险则只能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来化解。

如果失地农民的风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不但难以顺利转变成为城市居民,分享不到城市文明成果,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则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措施应包括,对土地的征用补偿,对拆迁的安置补偿,对农民的失业问题解决,和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方面做出具体措施。

(一)关于土地的征用补偿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和财产权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对农民权益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在的保护。征用、使用农村土地,必须严格依法及时给农民合理补偿。苏州市各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在上世纪90年代一般都采取一次性“买断”方式,结果是“钞票用光,集体上访”

的事屡屡发生。为使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长期得益 ,除地面建筑物、附着物和青苗费一次性兑付给农民外,根据农户被征用的土地数量,实行常年补贴,补贴的标准根据物价和生产力的水平逐年增加。尽管这一补偿标准是很低的,但毕竟农民可以年年从土地上得益 。这只是国家的政策,但是有些地方并没有落实到位。以钱家村为例,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土地的常年补贴。

(二)关于农房拆迁的安置补偿

在成片开发征用土地的同时,农房拆迁安置补偿,是能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又一重点,也是农民关切的一个重要政策问题。现在被拆的农房,多半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的楼房,不少是别墅式农居,有许多还兼有家庭手工业工场和出租房功能,是农民私有财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拆迁不仅带来农民居所的变化,还会直接减少农民的收入。当时拆迁时钱家村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意,拆迁对农民的收入影响很大,但补偿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这也是很多村民不满的原因。

(三)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

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国家的政策是给失地农民免费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培训,使得他们能再就业,融入城市的生活。对于男性45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劳动力再就业,应从集体获得的土地补偿费中,提出一部分就业培训专用资金,使失地农民掌握新的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就业进程。但是,钱家村的村民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就业培训。从理论上讲,由农民到市民这一身份的转变,也为农民从务农型转向务工经商型的职业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途。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农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跨越一个艰难的“阵痛期”。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在成建制失地、拆迁以后,不仅农业劳动者无地可种,有待进城进镇就业,也使在被拆迁的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加入了无业者队伍 。对于钱家村失业的部分村民,校方可以安排临时工作。对于学校里一些需要临时工的岗位优先给钱家村村民机会。另外,政府也可以出资,兴办面向失地、失房、失业农民就业的免费专业技术培训,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安排拆迁劳动力到企业和从事保洁、保绿、保养、保安等公益性服务行业就业。

(四)养老保险金待遇

当这部分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后,应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项目,凭借失地农民身份证明,享受一定的养老保险缴费的优惠待遇。同时也应特别注意农村低保人员失地后的养老保险安排,对于失地低保人员,社会保障部门应不分年龄差别,对其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上,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地方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每年养老保险金水平,从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保险费用的支付,个人不负担缴费。从失地的当月起,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钱家村的老人每月领取35元的保险费,每过10年费用每个月涨5元。该村仅有2户低保住户,对于低保住户有更加好的待遇。

对于钱家村的村民来说,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件重大事情,是对他们生活的保障,也是对他们心里的安慰。对于被迫成为城里人的村民来说,有了养老保险,他们住在高楼里才踏实。但是不少村民反应,养老保险的钱太低了。

实践总结

通过对钱家村几天的调查访问,我们了解了村民的心声,从小平房搬进高楼,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对普普通通的农民来说,他们可能失去得更多。相信钱家村的情况,是整个中国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缩影。我们希望在以后征用农民土地的时候,政府部门要做出详细具体的处理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不让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

在需要征用土地时,做好周密的计划,与村民合理协商。做到,在拆迁之前,与村里谈妥条件,合理赔偿。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积极处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养老问题。在拆迁后,要认真履行承诺,保障农民的最大利益。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了解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了解了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政策。同时,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了解并反映这些情况,为失地农民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心。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得到最真实的信息,才能深入社会,并体会到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重视实践,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篇:农民家庭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篇。

在本次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 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

二、农民的生活消费。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 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 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调 查 人:何金成

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第三篇:被征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长沙分校本部2010年春季“一村一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李炳坤

指导教师胡党生

我镇压位于岳麓科技产业园前沿地段,随着大河西先导区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片土地被征用,被征地农民人数逐年增加,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步失去,农民的生活方式将进行彻底改变,征拆农民失去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就业转移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大事。通过几年的拆迁,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为此,就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问题做了专题调研:

一、征拆前基本情况

征拆前的我镇属望城县管辖,地理位置位于望城县的最南边,有1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农业人口45000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镇,年人平均收入不足4500元,1000村民中私人购置小车的不足十辆。

二、征拆后基本情况

2003年成立含浦科技产业园,开始引资进行开发建设,首先在学士、白鹤、联丰三个村的部分村民组进行征地拆迁,先后引进了湖南工业学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南方大学、计算高科等五所高等院校,以及凯达财信、汀湘十里、米兰春天等十家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总计征地拆迁面积12060亩,被拆迁农民4852人,拆迁房屋1458栋,有22个村民组被全部征收,占被征收人口的60%,有40%的被征地农民还余有少量土地可供耕种。

三、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及社会保障情况

我镇因原属望城县管辖,从2003年至2008年所征用的土地都是按照长沙市60号令标准的70%进行征拆补偿安置的:耕地土地费及安置补偿费合计18088元/亩,房屋征收价为每平方米232元,征拆面积10980亩,征拆人口4320人,土地加房屋征收人平补偿金额为85000余元,被征地农民住房采用集中安置,由科技产业园统一完善地基,交失地农民自己建房,一般二代三口之家分配地基120平方米,三代五口之家分配地基180平方米,建筑楼层为四至五层。按当时物价计算成本,一般失地村民建设好安置房后资金略有结余,少数农民因建房还负有一定的债务。

2008年6月份我镇根据长沙市的区划调整划归岳麓区管辖,按长沙市103号征地拆迁补偿办法进行征收的1080亩,征拆人口380人,采用货币安置,人均总计征收款为350000余元,征收价格大大提高。

2008年以前的失地农民,政府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保障待遇(除全国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外),且按60号令应留给失地农民8%的生产安置用地到目前为止还未落实到位。2009年以后103号令征收的失地农民,都统一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满60岁至少可领取800元以上的养老金,使老年人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四、失地农民人员安置和就业情况

我镇按长沙市60号征拆令进行征拆的农民有4320人,截止2009年底征拆农民住房基本建成,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过上了城市生活。从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和就业情

况调查发现: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有 785人,占18.2%,18-40岁的1675人,占38.8%,40-60岁的1230人,占28.5%,60岁以上的老人630人, 占14.5%。18-60岁的劳动力人员中,已在企业或其他单位务工的有768人,占劳动人口的26.4%,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的656人,占22.6%,无正式工作单位、季节性打临工的585人,占20.2%。从房屋利用情况来看,有35%的失地农民不同程度有房屋租赁收入,位置较好租赁收入较高,有10%的失地农民靠租赁收入就已收回了建房成本。但由于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还有大部分房屋无人租赁。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失去土地后再就业是农民面临的一道难题,社会保障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来看,被征地农民及乡村普遍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一)劳动力就业观念、素质与实际工作岗位难以对接:被征拆的农村劳动力一方面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40岁以上人员表现最为突出。调查显示中老年农民原本是当地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失去土地后,要通过市场化就业和自主择业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往往非常困难。不论是厂矿企业还是宾馆饭店都不会招聘四五十岁以上的失地农民。政府一方面安置下岗职工就已经十分困难,对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也存在很多困难,所以几乎没有为失地农民安排就业岗位。其次,青壮年失地农民就业也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失地青壮年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70.5%,由于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劳动技能单一,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即使就业,大多只能从事于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强体力岗位。收入少,职业不稳定。而且一些制度限制了失地农民,让他们很难流动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就业要求过高,小钱看不上,过分强调工作强度,路途远近,工资待遇等条件,造成高不行低不就,据镇劳动保障站统计,拆迁地与非拆迁地农民就业相比,拆迁农民就业率比非拆迁地农民就业要低15%,如落户安置小区旁边的湖南明旺实业有限公司,今年提供就业岗位120个,且优先拆迁农民,但实际拆迁农民去应聘就业的不到30人只占25%。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受年龄影响,他们学习务工技术,掌握技能的能力差,直接影响就业和劳动报酬,而外出务工的大多数从事文化较低,劳动强度大的粗工、力气工,干活累、时间长、工资低,还不如在家。因此每月1000-1500元工资的工作岗位他们根本看不上;年龄较大一点的,劳动强度大的干不下,技术要求高的干不了,再就业就更加困难。

(二)农民的观念落后,思想丞待转变

受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有着在着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宁愿在家守着宅基地过日子,也不愿出去闯一闯,缺乏长远打算,加之拆迁后很多农民一夜变富,成为拆迁富翁,但他们缺乏心理准备,对未来的城市生活缺少理性安排和考虑,以为征收后口袋充实了,生活过得去,何必上班人辛苦,再说上班不自由,不如打打麻将,日子过得蛮滋润,正是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使得不少被征地农民没有就业愿望。

消费观念也有较大的区别,有一部分拆迁群众已经意识到今后的日常生活成本将大大提

高,米、菜、水等原来不需买的现在全部要购买,对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还有少部分拆迁人员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比如购小车、高消费旅游、红白喜丧乔迁寿宴大搞排场。15.9%的被调查者购买轿车不为实际需要,只是出于从众心理。

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很多拆迁群众都保留着农村生活习惯,公共意识比较淡薄,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小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白色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如小区个别居民还在沿用煤炉生火过冬,圈养鸡鸭、占用公共场地操办丧事等不文明行为。与商品房小区相比,安置小区环境卫生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

(三)拆迁安置后续工作及社会保障不到位

由于2008年以前征收都是按长沙市60号令的70%进行的,征收价格较低,部分拆迁的村民组还有土地,又分到一点征收款,相对而言生活较征收前还有一定的改善,而全部征收的失地农民,因征收单价较低,部分原条件差、房子少的农民,把土地、房屋等全部征收款都用于了安置房建设,已没有了资金结余,,还有少部分的家庭还有负债,又因受年龄、身体、劳动能力条件的限制造成就业困难,这部分人群面临着生活困难,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薄弱,且我镇原征收时属望城县管辖,按望城县的标准执行的。现区划调整划为岳麓区,由于体制的变化,8%生产安置用地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造成农民多次上访,引发矛盾纠纷和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所有按原长沙市60号令的70%进行征收的失地农民,都没有统一办理养老保险(2010年7月1日起执行的60元/月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除外)失地农民老有所养难以得到保障。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大河西开发与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从政策上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实际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着想,各级政府应探索制定更加完善、更加优惠、更加实切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加强教育引导,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加强对拆迁农民的市民化教育,引导更新生活理念,培养文明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理财观念,促进拆迁农民尽快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积极倡导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拆迁农民提供高品质、高水平的文化服务和精神食粮,强化拆迁农民的责任意识和公众意识。

(二)加强技能培训,增强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被征地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文化程度低一时难以改变,但技能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岗位培训得到提高的。应对被征地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对他们实施技能援助,一是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可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位培训、创业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以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就地就近培训为主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

训指导,转变拆迁劳动力就业观念,增强上岗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劳动力安置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要加强对拆迁劳动力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就业台账,强化就业指导,随时掌握就业状况,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三是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安置小区服务产业。服务产业主要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以小城镇的核心区域、居民集中居住的拆迁安置区为中心,发展商贸流通业,利用地理位置和门面的优势,规划建设小区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鼓励县外商贸流通企业来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业、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区对生产要素的凝聚力。加大自主业的扶持力度,向自主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积极支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较好的解决劳动力就业。

(三)积极探索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维护农民长远利益

一是加快落实原按长沙市60号令征拆农民8%的生产安置用地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拆迁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管理、集中理财、购置资产等运作形式,积极创新集体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使股份分红成为拆迁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保证农民的长远收益。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对接,有关部门对拆迁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要专题研究,尽快实现农村保障体系向城镇保障体系的转移对接,确保拆迁农民实现城镇社会保障全覆盖。四是加强指导,规范房屋出租管理,针对拆迁农民大量出租房屋的实际,要超前研究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意见或办法,确保拆迁农民稳定的出租收入。

(四)加强综合管理,争创文明城市。安置小区管理主要抓好建筑管理、绿化管理、环卫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管理队伍,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向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环境保护、城镇公共管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拆迁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开拓创新,齐抓共管,不断提高交通道路、社会治安、计生及流动人口等到方面的管理水平,引导农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风尚,共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更加关注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搞好城乡统筹就业,在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上必须全盘考虑,做到有机结合,双管其下,全方位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促使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四篇: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XX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xx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XX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xx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 外来人口比重加大,滞留时间长,由于观念上还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祖业等封建思想,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行踪不定,与户籍所在地衔接不畅,增加了计生管理的难度。农民工的生育问题、生殖健康服务等也还受到户籍、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影响,在现居住地很难真正得到与市民的社会待遇,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农民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医疗保险,生殖健康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居住条件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妇科病高于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龄妇女不愿上医院检查身体,既使体检查出有妇科病,受经济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另外,由于长期独身在外,在解决生理需求时,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这使得他们成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及由城市向农村传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对人口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除此之外,外来农民工还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民政、户籍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工分布广、涉及行业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此群体难以适应现代道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突出。在社会救济中,城市农民工还没有被纳入到民政管理的社会救济体系。由于非农和农业户籍管理的差别,农民工在城市还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工资、就业、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区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第五篇: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保障其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样安居乐业,更好地为岳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现况,政协西湖联络处组织政协委员于2010年8~9月,分组对西湖街道部分农民工的生活现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举行座谈会、家庭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召开农民工座谈会4场次,走访农民工家庭89户,发放调查问卷78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

1.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职业分布比较单一。

随着城市扩容力度的不断加大,进入西湖街道范围就业谋生的农民工人数也越来越多,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经调查统计,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在西湖街道范围务工的农民工已达2.5万余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进入城市后,由于受文化和技能的制约,农民工大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劳动,职业工种比较单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被调查的农民工中,从事技术工种的占8%;服务员工种的占13%;生产工人占6%;建筑工人占22%;一般人员占11%;专业技术人员占7%;管理人员占8%;家政服务人员占7%;商务人员占4%;其他职业占14%。其中,建筑工人所占比例最高。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负担重,农民工很难积累足够的财产达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访人员中,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的仅占9%,购买了私人小汽车的仅占6%,比例都相对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断改善,但覆盖范围比较狭窄。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拓宽。在受调查农民工中,仍有66.3%的没有购买工伤保险,69.7%的没有购买养老保险,76.0%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医疗保险。虽然目前农村正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因为报销比例低,可报销的项目门槛高,农民工生病时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药店买药,2/3的农民工都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在被调查者中,75%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医疗状况表示担忧。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有40%的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50%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

4.物质生活在不断改观,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

近年来,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们普遍认同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也给予了农民工充分的尊重。农民工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农民工住进了廉租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学校的免费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技校一样,许多农民工还加入到学知识、学技能的行列,成为了有作为的新型人才。 但是,大多农民工在平时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限于自身条件、经济能力等原因,他们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电视、打牌、闲聊和睡觉来打发时间,参加体育或文化娱乐活动的少之又少。此外,因农民工多是青壮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农民工精神生活匮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虚的背后,农民工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农民工大多认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干脏活累活和低报酬工作,吃的简单,住房条件差,造成农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长期的受到伤害,从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这种长期的心理伤害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很多农民工因长期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当他们回到乡村以后,就很怀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视自己乡村的生活,因而会变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来在乡村生活,随时准备着返回城市继续追寻他们的梦想。

二、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1. 卫生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岳麓区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生活成本日趋提高,大多农民工为接省开支,都愿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在西湖街道的

二、三管区和茶场村以及黄泥岭社区,由于大量农民工的涌入,出现了“城中村”现象。在被调查者中,25%的采取合租形式租住在农民安置小区,30%的是以家庭的方式聚住在经营门面或手工作坊里,这些地方大多阴暗潮湿、空间狭小、人员混杂、空气污浊,卫生状况极差。由于农民工居住的地方相对于城市比较角落化,人员也相对集中,生活设施简陋,城市管理相对松散,因此垃圾乱扔、电线乱接、乱搭乱建、乱堆杂物等不文明现象十分严重。调查表明,近60%的建筑业农民工还长期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2.社会治安问题。据调查,西湖街道范围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顺手牵羊式的盗窃以及冲动型抢劫、抢夺和斗殴伤害为主要形式。犯罪对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点附近熟悉的人与物,尤其以盗窃用人单位的原料、产品和同乡同事的财物较为常见。有的农民工犯罪具有很强的团伙性。在犯罪活动中,农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所谓的老乡关系,拉帮结伙,组成松散或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盗窃团伙、销赃团伙、制黄贩黄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可见,由农民工犯罪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被社会所重视。

3.计划生育问题。调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获的15例计划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所为。近几年,农民工家庭式流动占外来人口比重加大,滞留时间长,由于观念上还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宗祖业”等封建思想,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行踪不定,与户籍所在地衔接不畅,增加了计生管理的难度。农民工的生育问题、生殖健康服务等也还受到户籍、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影响,在现居住地很难真正得到与市民的社会待遇,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农民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基本没有医疗保险,生殖健康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居住条件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妇科病高于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龄妇女不愿上医院检查身体,既使体检查出有妇科病,受经济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另外,由于长期独身在外,在解决生理需求时,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这使得他们成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及由城市向农村传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对人口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4.子女教育问题。 在城市有限的教育资源范围内,不断涌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使二者形成了极大矛盾。西湖街道范围目前有3所小学,每年的入学人数以约15%的速度递增。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已不堪重负。调查表明,每年约8%左右的农民工子女不能如愿入学而返乡,在子女入学问题上,有72%的农民工认为满足或很满足,28%的则认为一般或不满意。同时,在走访中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

除此之外,外来农民工还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民政、户籍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工分布广、涉及行业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此群体难以适应现代道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突出。在社会救济中,城市农民工还没有被纳入到民政管理的社会救济体系。由于非农和农业户籍管理的差别,农民工在城市还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工资、就业、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公。

三、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区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上一篇:中国梦演讲比赛策划书下一篇:轧钢企业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