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2022-07-10

第一篇:农民生活状况调查

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利用暑假时间,我和同学对家乡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镇高家村和海头村的农民进行了部分的调查,了解农户收入、支出的实况,希望可以让社会这个大的生活群体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农民的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能够真实的反应农民的生活状况,更能反应农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比例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一、农民收入篇

在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

近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经济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以前这个村子是有种果树的,但最后因为技术、管理、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果树没有到老龄就全被砍伐下来,很是可惜。现在这片土地上只剩下那些常规的经济作物了,甚至有些人竟然把土地荒废下来,用来长草,有的把土地以土的形式给卖掉或者干脆在上面种上树木,这样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种地了,也真的没什么收益可言了。

二、农民的生活消费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

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

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三、农民对财政政策和政府的态度篇

在对我们党中央提出有力改善我们农民生活状况的政策的了解程度中仅有2%得人了解并用其维护自己的权利,9%的人只是了解,61%的人部分了解,而竟有33%的人一点都不了解。当问到他们需要什么是83%的人说要农业补助,而仅有8%的想要解决技术问题,9%的人想要基础设施建设。这难道就是所谓没有文化的表现吗?大多数人都在外面打工又不想种地,所以他们会认为那些农业政策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的。他们需要补助,因为钱是最现实的,也是眼前最需要的,所以他们不去想那些技术,那些基础设施会带来的收益。

对于政府人员的工作态度73%的人感到不满意,4%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这样那些所谓“当官”农民的心中地位实在是差劲了。

对于感觉近年来自己生活生产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的问题,他们一般回答都是农业机械化了不用那么的累了,打工的多了收入多了,住房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到了。当问到是不是财政政策给自己生活带来变化时候,他们说不懂什么是财政政策,只是知道没国家的帮助不会过上子安在的日子的。

以上是对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让农民过上跟好的日子呢?这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国家的支持。

首先从农民自身方面来说,农民观念落后才是农民生活状况不佳的根源。农民对改善自身状况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的寄希望于政策的优惠,市场的兴旺。国外有句俗语:“老天助自助之人”。解决农民问题,农民是内因,其它均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马克思哲学予盾论的基本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农民问题。假若农民这个内因不主动起来寻求解决方法,那么即使外因怎么好,农民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1、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民族强盛的必要武器。而今看看我们村的教育情况:老一辈的都小学文化或者没有上过学,年轻一辈大多都初中毕业或初中没毕业。好多孩子都是在读书的好时机被拉过去打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现在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没有文化的你们在外面受到的是怎样的待遇,你们还没有觉醒吗?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对那些辍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些技术,这样总比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外面徒徒的打工好得多了。

2、尝试着种植高利润的植物以及发展养殖业。仅靠种植常规的经济作物是没有太大的收益的,像桔梗这类药性植物应该蛮有市场的因为太和就是一个医药市场呀,大片的种植一些果树,种植大棚蔬菜·····农村会有很多植物的秸秆,也有动物的粪便,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发展一条链的养殖业。

3、把别人的土地承包过来种。现在因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土地已经没有太多闲暇的时间来照料,产量一般都很低的,如果把它们都承包过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承包资金不会很多也这样获得更大的收益的。

4、尝试着使用沼气资源。在农村发展户用沼气,可以节约农村生产生活能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快速发展,项目虽小,效益巨大,是新时期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在我们那里没有一家使用沼气的,反而每年有大量的秸秆被用来燃烧或丢掉,造成了资源很大的浪费。

其次,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增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一些娱乐设施,健身场所的建设可以增加农民的户外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在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格局下,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状况。要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这样可以给我们农民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3、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

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也有效解决劳动力外出的现象。

4,、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改革。现在医保对于农民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一个家庭如果健健康康的生活下来可能还好,但一旦有家庭成员生了个有点严重的病,那将是对这个家庭的致命的打击,可能会因此花掉全部的积蓄。

5、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地方官员是我们政府最接近农民们的代表,他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农民的苦与乐,上可以传达农民的心声,下可以帮农民解决问题。然而我们他们当官只是为了敛财,那这对我们农民的伤害真是太大了,也太有损我们政府的形象了。当我们那善良的农民见到官员就害怕的时候,我们政府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有时我们真的可以下来问一下我们的惠农政策是否每个农民都清楚?我们的财政补助是否真的到达到每个农民的手中?

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第二篇:周口农民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五一放假期间,我走访了许多人家,通过询问得出了以下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的大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的改善,人口流动大规模持续扩展,大量农民挣脱土地的束缚,流向城市务工经商,被称作农民工的群体开始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的文明发达冲击着他们传统的乡土观念,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一)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方面

一是精神文化产品日趋丰富。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广大农民购买了电视机、智能手机,有的还购买了电脑、中高档乐器等,乡镇上一些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店、书报刊出租与零售店、网吧等也日渐增多。。二是精神文化认知意愿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了新思想,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四是设施逐步完善。随着周口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和农民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丰富和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是精神需求层次不够高。目前多数农民的精神追求只停留在吃、穿、住、用等物质层次的满足感受方面,消遣、娱乐次之,追求自身发展、塑造人格、追求理想位居最后。

二是农民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了解不足,自然降低了其积极性。其次是当前各地农村开展的培训、讲座虽然形式多样,但往往偏重农业科技,没有注重思想观念、科学理念、市场观念等方面的引导,内容乏味,很难引起农民的兴趣。三是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受条件限制,以村为组织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组织一些活动,如篮球赛、耍社火、演戏等,平时农民基本以自娱自乐为主。四是少部分农民信仰错位。虽然在农村中大力提倡积极、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但由于农村留守人员多以老人和孩子为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有少数农民的信仰出现了错位,不是追求科学,而是相信宗教,且往往带有功利性和迷信色彩,把人生的理想与希望寄托于宿命。

三、改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

(二)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典型宣传

(三)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四)为农民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

(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对农民文化生活状况的一点拙见,希望以后周口农民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状况能够越来越好,同样市民的快乐感以及幸福感能不断提高。

第三篇:农民生活状况暑假调查报告(范文)

影响农民生活状况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的社会,农民依然占据着生活人群的大部分,而今年来经过国家的很多政策的扶植,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在今年来已经成为了大家热议的其中一个焦点了。

而影响农民生活状况的有几大因素。例如,土地问题,交通问题,国家的政策问题等。

(一)关于土地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一些土地政策,来刺激外商投资或者是刺激农村人口的消费。有些地区政府会去征用农民的土地,去发展各地的外来投资行业,来增加各政府的财政税收。二有些征用来的土地用来开发新路线,修环城公路之类的关系到居民便利交通的一些开发项目。而有些土地虽说是被征用了,但任然有土地闲置不用的现象。其中还有些现象,就是,有些政府征用了农民的土地,但农民并没有从政府领到他们该得到的补助金。殊不知,农民一旦真的失去了土地,就算有一点的补助金,他们的生活也不能够真正的富裕起来。那就更不可能达到什么小康社会了。

不过还好的是,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消息,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负责人对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做了详细解读,与2004年《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相比,新的文件在八个方面对征地政策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其中多项涉及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新的文件涉及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内容主要有,用地预审时足额落实征地补偿费;征地补偿费直接给到农民个人;鼓励单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征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有关政策;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民意见。 新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征地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问题。对此,耕地保护司负责人表示,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中房屋作为附着物予以补偿。但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拆迁量越来越大,而随着房屋价值的凸显,征地中的拆迁房屋作为附着物补偿,很难满足被拆迁农户的需要。因此,《通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规范征地中农民住房拆迁补偿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稳定。

此外,《通知》还在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征地批后实施程序、征地批后实施反馈制度三个方面做出了改进和完善。

(二)关于公路道路交通

另一方面,就拿如今的西部大开发来说。十年之前的西部与现在的西部,真是今非昔比。以前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交通极其不方便,

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38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交通建设完成投资之巨,增长幅度之快,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农村公路建设成就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是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西部开发以来,农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底,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的98.3%和81.2%,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的77.5%和35.0%。西部农村地区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农民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走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显著改变了西部地区末梢路网落后的局面。

随着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水路运输获得了长足发展。公路水路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25.9亿吨、1581.2亿吨公里增长到49.6亿吨、7101.8亿吨公里,增长了1.9倍和4.5倍;内河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从1999年的0.55亿吨、180亿吨公里,增长到2亿吨、1199.8亿吨公里,增长了3.6倍和6.6倍。广西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2000年的1288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5828万吨,年均增长44%。

公路水路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西部地区公路运输车辆逐渐向大型化、专用化、厢式化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快速客运、快速货运、公路集装箱运输以及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传统客货运输向新型现代化的客货运输发展;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运输条件和可靠性显著增强。公路水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支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部开发以来,国道主干线和西部省际通道的快速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带和产业带的形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呼包—包兰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四条重点经济带在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带动下逐步凸现。随着作为新亚欧大陆桥复线的连霍高速公路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设和贯通,有力推动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对重大产业布局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部地区通县公路、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通达工程”、“通畅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改善了西部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对于提高国防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保障国家主权、人民财产权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这些道路交通的改善不只是关系到了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带动了那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整体水平上来看是在不断提高的。

自从西部大开发之后,去年新疆生产总值达4274亿元比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999年增长

1.6倍,年均递增1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很多我们想干干不成的,或者根本都不敢想象的一些问题,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新疆是西部大开发最大的受益地区。

陕西省宝鸡市大坪村村民任生学去年任生学回村种植了

6、7亩花椒,养了80多头猪,他说,村里的路好了,采购商进村收购,大坪村通村道路的变化是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相继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研究员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高峰论坛”上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现在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效率)都要超过沿海地区。”

(三)关于国家政策

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国家,农村的稳定也同样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正常发展。所以很多时候国家会出台一些政策,一方面来保证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减小城乡差距。

西部大开发,是在这些国家政策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

作。

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在流通环节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农民提高售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商品率。按出售粮食数量给予粮食补贴,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民售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流通。二是有利于农民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补贴按照出售商品粮的数量来进行,农民自然会选择生产熟悉、产品销路稳定、利润可观的粮食生产,并且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三是有利于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按出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粮食直补,无论对过去粗放经营的农民,还是对外出务工的农民,都会带来新的动力。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将补贴品种和型号、补贴的比例、补贴资金的负担等政策设计好,将补贴流程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是最关键的。

但家电下乡政策与其他对农民补贴政策的不同之处:

1、以往对农民的补贴主要侧重于生产,而家电下乡是对消费环节的补贴,只有农民购买了家电才给补,直接拉动消费。

2、家电下乡利用财政政策杠杆,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完善售后服务,同时引导经销商健全农村家电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现了财政政策与生产、贸易政策的结合,利民、利企、利国,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这是这项政策的创新所在。

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农民的生活状况。但总体来说,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农民这一社会群体是越来越重视了,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保障农民的社会权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全社会正在朝着一个和谐安定繁荣的方向发展着。

20

第四篇: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数理学院09数2周永权 摘要: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他们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在工作及工作以外的生活、消费、从事的工种等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其劳动保护权益,工伤保险权益、养老保险权益、医疗保险权益、失业保险权益等社会保障权益均无保障,急需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给予农民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权益制度创新

一、农民工的形成和生存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形成的历史渊源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民从“共同贫困”的凝固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解放。1984年中国农业大丰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它意味着农业生产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被严格限制着,就在农村社区范围内自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地办起乡镇企业。于是,就有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城市二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粮食、副食品的购销逐渐放开,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二) 农民工生存的现状

农民工作为城市人口中的边缘群体,进城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而以下问题是首先应该关注和考察的内容:

1、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民工在生活状况如何的最基本因素,是衡量农民经济层面适应度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过调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情况为:2000元以上只占5%,在600-1000元之间占了46%,`而城市在岗职工2003年月平均收入为2109.3元,2002年月平均收入为1821元。可以说农民工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在职工差距更大,这是农民工在经济上适应度较低的根本表现。

2、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被访农民工中,主要支出是:食物占82%,寄钱回老家占53%、人际交往占50%,交通占42%,租房占28%,由此可见农民工以生存消费为主,消费层次较低。而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4》的统计资料表明,食品占32。81%,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18。29%,衣着占8。44%,相比之下,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较低,娱乐教育文化、衣着的支出比重较大。这说明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工们更偏向生存型消费。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较低,仍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主,学习新知识、技能,进行投资的意识与经济能力很弱,从而也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社会较低的适应度。

3、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与一般城市居民

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4、农民工每天的劳动时间: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工的工作强度是大大超时的,符合劳动法一天工作8小时的劳动者仅占26.5%,也就是73.5%的农民工都属于超时劳动,得不到像城市居民那样正常的休息和娱乐,他们为了生存不停的工作!

5、就业受到限制:以户口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成了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城市管理者为了限制外地劳动力与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来限制进入城市的外地劳动力数量(其实,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农民工进城没有形成对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些外地劳动力流向较集中的城市,要求外地劳动力必须领取“五证”,即暂住证、出租房屋安全合格证、就业证、婚育证、经商许可证后,方有进入该地劳动力市场的资格。但是,要想做到“五证齐全”难度很大,由此达到了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的目的。

6、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笔者此次的调查问卷中统计出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此外,不少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劳动合同只有职工本人签字,单位经办人签名,没有单位公章,有的只签订了试用期合同,还有部分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后不交给劳动者本人。由于劳动合同签订主体间存在不平等,一些合同订立的权利和义务明显不对等。在许多企业的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职工规定了许多应该履行的义务,而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则规定得很少,不少企业的劳动合同甚至缺少基本条款,如工作岗位、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劳动合同非但没有成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护身符”,反而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对策及建议

(一) 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涉及农民工的工伤及其他职业伤害事故不断见诸报端,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有关的赔偿问题将引发无尽的纠纷,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来说,这一制度不仅保证其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且由于建立起了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其结果将有可能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而政府要做的则主要在于设计特定的制度,并将之作为一种优效品强制推行。应采用现代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

(二) 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

从笔者的调查中有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规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是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前提。所有用人单位均须与所雇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三) 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

患病是农民工最为惧怕而又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尽管从年龄结构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年轻力壮者为多,但患病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仅为农民工造成身体痛苦,而且会导致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而陷于贫困。为更大范围内分散农民工的风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费用部分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其筹资机制由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的一定支持来构成。个人缴费和财政支持的比例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制定。

所形成的基金会由有关的社会保险机构专项管理。凡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农民工可持大病治疗卡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最终实现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

(四) 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将其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全国已有许多城市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但是仍有大量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应该说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因为有的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并且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有些则刚刚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建立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方案。

参考文献:

1.卢海元著:2004年1月出版,《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

2.杨立雄:2004年,《“进城”,还是“回乡”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社会》, 2004年第3期

3.李玉荣、周晓辉:2004年,《农民工权益受损导致其对社会的低信任度 》 ,《兰州学刊》, 2004年第3期

4.樊小钢:《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业经济济问题》, 2003年第11期

第五篇: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班级 10机制四姓名 周杰学号 2010111426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大批农民涌入城市的各种企业工作。这些通常被城里人俗称为“农民工”、“打工仔/打工妹”或“外来工”的农民们,已经形成独特的社会群体。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它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估计已达1亿以上,他们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这一庞大的群体,我们有理由要去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生活状况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治安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农民工、生活状况、提升

通过调查,从收入状况、居住状况、饮食状况、是否拥有移动通讯工具、闲暇活动、生活感受、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医疗状况八个指标,用数据来说明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5份,其中合格问卷368份,合格率达到92%。因此样本资料完全符合研究分析需要,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现就本次调查的样本资料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分析。

一、收入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对象总体月平均工资为1056元,月工资超过1300元的人数只占调查人数的36%左右,再根据现阶段市场物价和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可以知道目前进城农民工的收入情况还不是很好,难以支付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开销,因此我觉得政府应该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扶持,另外也希望老板们也适当提高农民工朋友们的工资。总之,农民工朋友们的薪资待遇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二、居住状况

在调查对象中,仅有26.04%的被调查者是和家人在打工地共同居住,没有和家人在打工地共同居住的比例高达73.68%,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摆脱“离家——返乡——分离——团聚”的生活旋律。

在居住的的选择上,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工地工棚”的占10.8%,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的占18.28%,租用他人房屋的占51.81%,居住在“私有房屋”的比例为14.40%,另外还有3.60%采用其他居住形式。

农民工在居住形式选择上更倾向于居住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自己或和他人一起租用他人房屋居住,可能的一个解释就是农民工所从事的主要是餐饮业等行业,因此主要是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或在单位附近租用房屋居住。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住房平均面积为43.38平方米,其中最小面积为5平方米,最大值为125平方米。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对居住条件不满意的所占比例为26.88%,其中很不满意的为6.37%,不满意的为20.51%;认为住房条件一般的比例为51.80%;而对自己住房条件满意的比例仅有19.11%,其中比较满意的比例为14.68%,很满意的只有4.43%。

三、饮食状况

调查中我们收集了被调查者伙食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工之间伙食状况没有显著差别,早餐基本以包子馒头辣汤稀饭面条类面食为主,午餐以米饭为主食,菜种类比较复杂,大部分以荤素菜搭配,伙食较差的主要是馒头咸菜等,对于晚餐,他们则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有能填饱肚子就行。

四、是否拥有移动通讯工具

被调查者中,没有手机或小灵通的所占比例为44.04%,拥有手机或小灵通的所占比例达到54.02%。由此可见移动通讯工具在农民工朋友们之中还没有完全的普及开来。

五、闲暇活动

在关于闲暇活动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电视(28.81%),第二位的是睡觉(21.05%),第三位的是看书看报(20.78%),以下依次是:和工友聊天、听音乐、上网、阅读报刊杂志、没有活动、逛街、听广播、其他活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农民工在休息时间已经不是单纯的睡觉聊天打牌等,他们更多的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例如阅读报刊杂志等。另外一些年青农民工容易接受一些新事物,如上网等,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减轻一天的工作带来的压力。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打工城市重复枯燥乏味的生活,他们羡慕城市的现代生活渴望能够像城市人那样享受现代生活,希望能够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员。这一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农民工朋友们之中注入了一批年轻的朋友们。

六、生活感受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认为生活没有压力的仅有8.59%,压力较小的比例也仅占8.59%,压力较大的占26.04%,而压力很大的所占比例达到27.41%。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这一群体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是比较重的。

调查数据同时表明,被调查者的压力的主要来源排在前三位的是:收入低(36.57%)、就业无保障或找工作难(30.75%)、没有固定经济来源(23.55%),以下依次是:想致富没门路、生活费用上升、看不到个人前途、住房困难、缺少生产技术、看病就医问题、其他压力、社会治安差缺乏安全感、没有知心朋友、同工作伙伴关系紧张。

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他们在城市中彷徨,不知道何去何从。

在压力缓解方面,被调查者中能通过一定方式舒缓压力的比例为59.58%,但是缓解压力的方式却只能是抽烟喝酒睡觉等一些消极方式,而不能自己缓解压力的比例仍占39.06%。

七、是否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在被调查者中,享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为4.99%,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的占8.03%,享有农村低保的占7.48%,享有社会福利的占2.22%,享有失业保险的占

4.16%,享有农村合作医疗的占27.15%,而不享有任何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的比例高达52.35%。农民工作为一个边缘群体,脱离了原有的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不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而城市又将这一群体排斥在社会保障范围外。

八、医疗问题

如果身体不舒服,只有18.01%的被调查者会“直接去医院”,11.91%会“找一个私人诊所看”,48.48%会“自己去买药吃”,而仍有21.05%表示“不去医院,实在坚持不下去再看”。农民工在城市中由于不享有任何社会保障,因此,在生病的时候,昂贵的医药费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医院中的 “大处方”乱收费现象也是他们不愿到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呼吁各个相关部门应该对各大医院加强管理,对违规章程的医院进行严厉打击。以保证农民工和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

综合这八个方面,农民工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希望社会对广大农民工多一份关爱,相信政府也会对他们多一份关照和保护。在这里我真切的希望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能够大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蔡群 周虎城 孙卫平 《江苏农村经济》 2007 第9期

澹台思鑫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第9期

上一篇:倪萍做慈善的故事下一篇:内容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