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关系者管理报告

2022-08-19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利益关系者管理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利益关系者管理报告

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的阐述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员工是鱼,公司是水,没有水养鱼,鱼就没办法生存;水里没有鱼,就是一潭死水,所以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公司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反过来,公司发展了,规模效益上去了,就有充足的资金和充分的能力考虑员工利益,为员工谋福祉,这样公司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从而更加促进公司的发展。

如何实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共赢,前提是要认识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公司利益是员工利益的依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两点,工作中就没有正确的理念和信仰作指导,员工的行为就可能偏离这一原则,造成的结果是对公司利益造成了伤害,最终损害了员工个人的利益。

在认识了理念后,我们还需要坚守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性的理念不动摇,我们在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规章制度不可能完善到指导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员工的自主权,在选择中,我们要时刻坚守公司利益是员工利益的依附、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是一致的理念不能动摇,动摇就可能偏离我们的正确理念。

员工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要多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要积极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对公司管理模式、经营方略、工序改进等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日常工作效率;要体谅公司目前存在的困难,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为公司分忧,维护公司的日常运营。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发挥团队精神,多提出有利于公司团队发展的建议,我们不要一味抱怨,总是发牢骚,要学会积极地解决问题。

假如员工不以公司利益为重,皆为自己利益着想,整天打自己的小算盘,损公肥私的话,公司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不能发展就没有前途,没有前途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作为公司一份子的员工就会食下自己酿成的苦果,面临失业,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公司,失去能养活自己也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沦为失业一族。也许你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但如果不改变这种以自己私利为重,不顾公司集体利益的心态,在新公司里很快还会面临同样的境地。

所以,公司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个员工都要为公司利益为考虑,以公司利益为重,这也是员工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长久发展考虑。若能如此,则公

司有发展,员工有保障,公司和员工互利双赢。作为一个员工,只有紧紧地融入公司,在努力为公司做贡献的同时,才能是自己不断经受锻炼,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员工的利益就没有企业的利益,如果能把员工的利益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忠诚度,还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公司与个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没有好的团队,没有好的工作氛围,公司的利益就无法维护。公司可以提供一个平台,员工通过这个平台来为公司盈利,自己赚钱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好处,但就长远而言是非常不明智的。首先,为了一时小利而损害长远利益是极为短视的,这样做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为了个人小利牺牲公司整体利益,公司因此发展受阻的同时,也会殃及员工自身。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悖职业道德,会严重破坏自己的声誉。

如果你只是为了钱而工作,对工作不会有很多的激情,更不会去体会工作带给你的乐趣,也不会更加深入的去认识你的工作,同样的,自身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年复一年只在计较和对比着工资,只会看到别人升职或加薪后不断的抱怨和怨恨,可能在一个职位上做很多年后,依旧不会有什么起色,而且根据经验,这样的人也不会受到公司的重视。如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能员工的心态会有很大的改变,员工可能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把公司的利益摆在自己之前,更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虽然这样看,有人会说比较愚昧,但是恰恰这是智慧的体现。当你努力实现自我的时候,你得到的将会更多,除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更会得到上司的器重,更会委以重任,公司效益好了,你自然而然的会得到你应该得到的那部分利益。有时候身处职场,更要有长远的目光,有的小利小得如果你肯舍得放弃,你得到的将会更多。职场说白了,也是一个人一生价值实现的平台,关键要你的心态,和你最终的规划

只要你肯努力,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有付出总会有收获,不管是否得到与付出相等,你要看你在这一段职场中收获的是什么,往往这些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东西,比金钱还珍贵!

第二篇: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收入分配所致,财富变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政府调控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看来已经收到一定效果,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除农民增收外,不少地区还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幅。

无论是统计数字,还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所见所闻都可以证明,在最近几年中,农村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原来比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确实有所改善。农业税的取消,粮食直补和农田保护费用的发放,新农合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都使得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一些地区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也使农民直接得到好处。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

同时也要看到,这些进展和变化有着相当大的局限。在2010年,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狭小空间中的有限腾挪”,即前述变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实现的,而市场初次分配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很有限。虽然政府的再分配是调节社会中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政府所使用的资源仍然要来自于社会。是故,近些年来在某些贫困群体的状况有所改善的同时,中产阶层的税费负担在不断加重,由此形成新的社会矛盾。这说明,在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得到有效调整之前,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尽管有上述的进展,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利益关系的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应当是当前的一个共识。

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收入分配所致,财富变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收入和财富两部分的贫富格局概念,要比收入差距概念更能准确分析当下要讨论的问题,尽管具体数据的准确性可能要打一些折扣。

具体地说,分析中国今天的贫富格局,至少要考虑到:我们究竟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是怎么分的?我们有多少存量的公共财富,其价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有多少变成了个人的?在个人已有的存量财富中,其增值的情况如何?财富在群体间或个人间是如何转移的?只有弄清楚这些不无隐密的具体环节,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目前的贫富格局。

劳动报酬份额越来越少

一国财富的国内分配主要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近些年企业营业盈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这可能与人们的感觉不一样,因为一般企业的盈利状况变化并不大。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近些年来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大大增加。财政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2010年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化工、电力、有色、交通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一倍。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

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政府和企业拿的越来越多,劳动者拿的就只能越来越少。2002年之前,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2003年下降到49.6%,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39.7%。劳动者拿到的很有限的这一块,还有相当部分是垄断部门的职工拿走的。一个有关说法是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达到15倍。另一个说法是占全国职工总数8%的垄断部门职工所有的工资、奖金、津贴加上福利,相当于全国工资总额的55%。

灰色收入问题也值得注意。中国改革基金会研究员王小鲁等人的研究表明,2008年中国不包括在经济普查中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主要来自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腐败、寻租行为、公共资金流失和垄断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王小鲁等人据此推算,按居民家庭10%分组,2008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相差65倍,远高于统计数据显示的差距。由此可见,灰色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公共财富流向不公

财富在政府和个人之间的转移,首先的问题是政府从社会中抽取的资源过多。

税收方面,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的计算,中国实际的宏观税负达到31%。2005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报告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税负第二重的国家。

社保缴费方面,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研究,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测算的实际承受税率,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土地出让方面,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2010年中国卖地收入2.7万亿,增幅超70%。虽然土地出让收入不能完全视为民间财富向国家转移,但至少农民在其间的损失具有这种性质。

出口和外汇制度导致的通货膨胀和民间财富的缩水。一些经济学家分析,按照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人们在出口获得美元之后,要把美元卖给央行,央行再按照汇率印发人民币。也就是说,出口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印出的钞票也就越多,通货膨胀越严重,这样就使民间财富以贬值的方式流入政府手中。

与民间财富流向政府相反的,是国家财富向个人的转移,主要是政府的再分配。按理,政府拿走的财富是可以通过再分配来平衡社会中的利益关系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来进行直接投资和维持庞大行政机构的运转。

前几年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三项基本民生指标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分别为3%、2.9%、2%,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

2006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根据此前数据推算,每年公车、公款吃喝、公费出国

合计9000亿元左右。财政部预算司官员指这一数字“严重失实”,“三公”支出仅为1200亿。但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披露,他看到的有关部门关于行政经费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公车大致是230万辆,仅这一项的开支就在1500亿到2000亿之间。

近年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用房,一部分是向困难群体提供的,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但另有相当一部分是向公务员提供的。

中国目前财政收入所占GDP比重已经不小,而通过再分配平衡社会利益关系上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存在以再分配的方式加剧利益关系不平衡的现象,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如退休金的双轨制等。不过,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国家财富向个人的转移在明显增加,这对于缓解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失衡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国资流失也是国家财富向个人转移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国有资产改制破产过程中,通过低估漏估、低价转让,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入个人腰包,经济学界流传的一个“比较认可”的数字是,近年来,“国有资产每天流失1个亿”。

私人财富变动不一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住房。现在整个中国居民拥有的住房总的价值大约在100多万亿。近些年房价大幅上涨,由此实现的财富升值相当可观。

2009年就曾提出,在中国存在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要载体的财富形成过程”。这对贫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以城乡差距为例,尽管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有所缩小,但财富差距可能大大拉大,重要的原因就是房产价值的变动。农村居民的住房主要是自建房,难以流通,无法在市场上体现价值。而城市居民拥有的房产则可随行升值。

房价上涨并不完全是泡沫,部分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的渗透效应,以及由这种渗透所形成的财富效应。一条地铁修过去,附近房子马上就增值,意味着这条地铁的投资有一部分渗透到土地和房价当中。在当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超常发展时期,实际上隐含着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但有些居民获得了由此渗透过来的财富,有些居民却没有获得,或者有的获得很多,有的获得很少。因此,如何使国民公平分享这种渗透性财富,是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加以考虑的问题。

至于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目前极为有限。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工资性收入,2008年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家庭收入的66.2%,而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2.27%。

到手的财富也在转移

最后到了人们手中的收入,甚至包括掌握在个人手中的财富,还有一个在群体间或在个人间转移的问题,这也是影响贫富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2004年的研究显示,群体间或个人间的财富转移在当时包括资方对劳方的掠夺,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实际的负利率等。除此之外,有几个因素特别值得注意: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一是直接融资。个人在股市中的投资按理本属于投资,应算在个人财富的变动当中,但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股市融资额达到3.7万亿元,而给予公众投资者的分红却不到4000亿元。与此同时,公司上市造就了824个亿万富翁。二是在股市交易中的盈亏。2010年中国股市蒸发了上万亿元财富,年跌幅达14.31%,投资者70%亏损。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将中国股市形容为一个赌场,“坐庄、炒作、操纵股价这种活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行贿受贿。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广东省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腐败案。据报道,在罗荫国的办公室和家中仅现金就搜出近1000万元。

价格垄断。“移动通讯与中国社会”课题组对居民使用手机的状况的调查显示,手机资费占居民收入的5.43%,在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的手机拥有者中,更是占到了10.31%。世界银行2007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受高通讯费的影响,中国成为全球物流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人情往来。这方面既缺少相关的统计数据,也缺少系统的调查数据。但推断应当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2010年进行的百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1月~10月,人均人情费支出达686.39元,比购买食品支出多出了48.54元,比人均购买衣着支出高出413.68元。人情往来有一部分会互相抵消,但在不同地位人们的人情往来中,远不是对等关系。

除前述财富转移路径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应当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财富转移。据2008年的数字,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4个公司4年海外分红就超过1000亿美元,而中国内

第三篇:浅谈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没有公司就没有员工,没有员工的公司就是空壳公司。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是通过双向选择形成的,公司聘用员工对员工从事专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从事职业的认可,双方一旦履行入职手续,公司与员工的聘任关系就已形成,并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那么员工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顺利通过试岗、试用考核关,并逐步得到公司的重用和信任,而中途不被解聘。公司如何善待员工、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高素质的人才能留得下、守得住,而中途不会辞职,这对双方都是一场考验。

首先,员工必须以公司的态度为公司尽职尽责,一是要主动工作,想方设法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使公司利益最大化。二是要遵纪守法、听从指挥,维护自身和公司形象,不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三是要体现价值,学会感恩和回报。利用公司为你提供的就业平台,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体现自身价值,做一个公司能用得上、能为公司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用人才。

其次,公司必须对员工认真负责、科学管理。一是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把好用人关的同时,通过学习引导、考察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管理水平,使员工思想经常能适应市场需求,使公司的决策部署能真正落实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对高素质的人才要区别对待、大胆使用,让其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二是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规范、有序的从业环境。任何决策部署、规章制度的出台要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才合理可行,才能在实施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奖罚分明。三是要凝聚民主、提升士气,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规范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工作做到有劳有逸。其次要在工作之余组织一些旅游、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再次对公司员工婚丧嫁娶大事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充分体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对做好工作能起到一些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公司员工的利益关系,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人人要树立“公司为我,我为公司”“公司兴我荣、公司衰我耻”的全新理念,自觉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安心工作、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和任务而努力。

第四篇: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

2015年10月22日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20日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强调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再次证明“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对中英关系作出的重要判断,是中国提出的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上,积极倡导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10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现在,习近平主席又用“利益共同体”形容中英关系,这在中英关系史上是首次提出,深刻反映出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对中英关系同样作出高度评价:“今年是英中关系非常特殊的一年,是两国合作和友谊前所未有的年份。”

中英利益共同体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这在中英两国关系上表现得格外突出。自2004年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高层往来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双方已建立起几十个正常、定期、制度化的对话机制;经贸合作逆势而上,利益交融与互惠合作不断深化,彼此成为对方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国;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包容互鉴程度不断深入,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毫无疑问,中英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之上,中英关系才能取得大量令人鼓舞的成绩,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英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盟国家;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最早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

中英利益共同体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英关系发展的源泉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中英虽然地处亚欧两端,相距8000多公里,但山海之隔阻挡不了两国人民的相互友好。二战期间,24名中国海军学员参加诺曼底登陆,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记者何克等则积极投身中国抗战。今年,英国女护士克洛斯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中国紧急将最新研制的药剂送达英方;英国议员贝茨勋爵选择在中国为和平与慈善事业徒步行走约1700公里。这些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这是打造更加紧密的中英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原动力。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打造更加紧密的中英利益共同体是时代趋势,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利于两国,也惠及世界。

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恰逢其时。如何携手打造?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两国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事实告诉我们,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这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也有现实利益的误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认知差异,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对待这些认知差异,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交流互鉴,而不是自我封闭,更不是唯我独尊。只要以利益共同体这一富有远见的理念为引领,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英合作始终,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推动中英友好关系迈上新台阶。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利益共同体既是中英关系的现实写照,也是走向“黄金时代”的动力所在。着眼未来,立足长远,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构筑中英关系未来,两国都需要更多中英关系的积极推动者、中英友好的贡献者、中英合作的支持者,期待他们为中英关系更广阔、更光明的未来铺设理解之路、架起合作之桥。

第五篇:协调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课题

陆学艺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两个问题应注意解决好:一是构建合理的、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阶层;二是要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要继续深化改革,制定和创新社会政策,调整社会结构,通过引导、调控,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呈橄榄形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李培林认

为,产生社会矛盾有两种路径:一是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共同阶级的认同、意识和社会态度与行为倾向;另一是由价值因素决定共同的阶级认同、阶级意识和社会态度及行为取向。也就是说,社会矛盾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利益驱动矛盾,二是价值驱动矛盾。价值驱动的矛盾往往带来社会矛盾新的复杂性,以前我们对这种矛盾不太注意,因而有时有认识误差。在社会发展中,逆向矛盾影响不会太大,而真正出现打断社会发展过程的是价值驱动矛盾,因此要高度重视。孙立平强调,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应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研究,否则,一些人的日子过得好也不能说全社会就是和谐的。李路路说,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地是基于市场机制形成的,因此需要有一个与市场化相应方式组织起来的形式来解决。吴忠民认为,社会公正已成为各阶层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有些观念,如原始积累不可避免说、国家财力不足说、重视公正会妨碍效率等说法,妨碍着我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重视。苏国勋说,当一个社会从比较简单向复杂的分化状态发展时,社会稳定的基础及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就是社会的整合,其中包括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戴建中提出,不能简单地用基尼系数比较社会稳定问题。

上一篇:六一节游园活动项目下一篇:刘一秒领导演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