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地理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护环境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从陕北民歌形成的地理环境嬗变过程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现代“旧貌换新颜”的状况下传承与保护现状。

第一篇:保护环境地理论文

广西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摘要:地理标志的保护是近年来知识产权领域的热点话题。从实践上看,广西地理标志的范围、使用等有着鲜明的特色,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应是广西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经济圈的重要举措。但现实并不如人意,由于地理标志的保护方式、方法的欠缺,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我们必须针对广西地理标志的特点与问题,重构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使地理标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键词:地理标志;保护;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陈博,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 530023

文献标识码:A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泛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极强。“千金难买地理标志”。广西是不发达省份,其地理标志产品最有可能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贸易的热点和广西的长项。近几年,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引起了重视且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地理标志保护中还有明显的不足,东盟农产品品种的相似也给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带来了一定压力。鉴此,在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力求从法律角度重构地理标志保护,目的在于在参与泛珠经济区合作中使这种地理标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的优势。

一、广西地理标志现状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国家工商总局公告以及实地调查,广西已获得保护地理标志概况如下:

(一)地理标志注册数量及类型。截至2006年9月30日,广西已有19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户。注册类型有证明商标、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以下统称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三种。其中,注册原产地标记的有9个产品,占总数的47.3%;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有4个,占总数的21.1%;注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有8个产品,占总数的42.1%;同时注册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的有2个,占总数的10.5%。梧州龟苓膏、忻城金银花、玉林香蒜3个产品正在申请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保护,已经初审合格,尚未获批准。

(二)地理标志产品类别分布。从大的类别来看,获得地理标志的种植类产品最多,有10个;养殖类产品4个;加工类产品5个,占26.3%。从细小类别来看,获得地理标志的产品有蔬菜等9个类别,其中中草药材产品才2个。集中在农、牧领域,粮、林和手工艺等很多领域还没有地理标志产品注册。

(三)地理标志的使用。首先,从地理标志的使用状态来看。截至2006年9月30日,获得保护的19个地理标志产品中,已经有生产企业贴标使用的是15个,还没有生产企业贴标使用的地理标志是马山黑山羊、永福罗汉果、大新苦丁茶和横县茉莉花4个1。其次,从贴标使用的生产企业数量来看。在已经使用的15个地理标志中,其中9个地理标志产品各有一家企业获得使用资格,占60%。6个地理标志产品有2个或2个以上生产者使用。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生产加工企业只有4家,占总数的21.1%2。最后,从地理标志产品年产量或销售额来看。2004年地理标志产品市场销售总额11.3亿元,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1个(田阳香芒)。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销售额1亿元的有田阳香芒、容县沙田柚和横县茉莉花3个。

从现状来看,广西地理标志丰富,在保护方面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明显的不足。

二、广西地理标志保护特点和问题

比照泛珠三角区域和全国其他省市区,广西地理标志在范围、使用、保护方式等方面显现出相应特点和问题。

(一)重视地理标志注册。地理标志使用意识不高。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地理标志321个,广西有10个地理标志,占全国总数的3.1%,全国排名第11位。在泛珠三角区中排名第4。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地理标志达到500多个,广西地理标志达到19个,约占全国总数的3.8%。总的来说,已经注册的地理标志绝对数量比较多。但是地理标志使用意识明显不够,使用方法简单。一是地理标志被闲置,停留在政府机构手中;二是使用地理标志的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低;三是同一地理标志上注册的商标偏少,没有正确认识到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关系。这对于该地理标志的保护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四是地理标志相关产品使用地理标志的很少。获得使用地理标志资格的生产加工企业才4家,全国有4000多家,这很不利于地理标志产品的深发展。

(二)地理标志保护的主要方式是注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法律保护效力低。从地理标志的注册类型来看,现有的19个地理标志产品,除去2个同时注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之外,有15个注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占81.8%。注册专用标志依据的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这是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一个部门规章,法律保护效力层次低。因此,对实现地理标志的国际间保护将会带来困难。

(三)政府机构成为地理标志保护的主体,保护主体错位。19个地理标志产品中15个是由当地政府机构组织进行申报,占总数的78.9%。可见,地理标志保护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当地政府机构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主体,直接组织、管理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实际上由政府机构控制。而从国际以及国内成功经验来看,这使得地理标志的持有和应用脱节,给地理标志的深层次保护和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根据全国首次地理标志调研报告:广西星级地理标志数占全国星级地理标志总数的0.5%,排名第21,星级地理标志的比率是10%;而同是西部地区的内蒙、宁夏地理标志绝对数量都比广西少,但星级地理标志的比率分别是66.6%、60%,星级地理标志比率高出广西很多;而同是泛珠三角区的广东、四川,地理标志星级标准的比率分别是23.5%和31.8%,也比广西高3。广西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地理标志只有田阳香芒、环江香猪、容县沙田柚、罗城野生葡萄酒。从总体上来看,地理标志产品销售额低,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小。

(五)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窄而且集中。广西独有品种地理标志产品没有或很少纳入保护范围。广西获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种仅有8类,种植类产品就占总数的52.6%,且集中在蔬菜、瓜果类。广西极具地理标志特征的特有的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独特的中草药材等品种没有或很少取得地理标志保护。而地理标志,在国际上被广泛运用于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等诸

多领域。

三、广西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重构

针对“异质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广西地理标志的特点与问题,要使这种地理标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的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

(一)改变现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方式,应注重将地理标志注册为证明商标。实现国际地理标志保护对接。首先,从法的效力层次来看,当对同一地理标志有两个不同行政程序审批注册时,根据法学基本原理,应适用高层次效力的法律规范以达到高效力的保护。我国《商标法》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只是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一个部门规章,而《商标法》属于国家的基本法律。因此,应依据《商标法》对地理标志采取证明商标形式保护,况且我国已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具备了较成熟的证明商标注册、管理体系。其次,从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准则来看,根据TRIPS协议,只有在本国已经取得保护的地理标志,各成员国才互认和免检。而世贸规则中所承认和保护的事项须是本国以法律、法规确定的,对本国在规章层面保护的事项则不予承认、不予保护。因此,地理标志只有在国内注册证明商标,才等于获得了国际通行证,更有利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保护。最后,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往往是“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生产者是单个生产、经营,资金缺乏、分散。将地理标志注册成证明商标,有利于以行业协会为中介,把单个成员的生产、经营能力有效地组合起来,集中力量打造名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增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能力。真正形成产、供、销、维权,系统的保护地理标志产品。

(二)正确认识地理标志权的属性。明确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主体。广西地理标志保护方式以选择注册专用标志为主要保护形式,笔者以为除了部门利益等因素以外,主要是对地理标志权的属性和地理标志保护主体认识不清造成的。依据公权、私权划分的基本依据,地理标志权本质上是一种民事权利,在性质上是一种私权。《商标法》也规定,地理标志保护是一种私人自由行为,地理标志的注册与否由注册人自由决定,地理标志产品的使用由注册人实施监督管理。地理标志权和一般标志权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它不能为某一个体所专有,而是该区域内的所有生产者所共享的。

首先,根据《商标法》及《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行业协会、团体或其它组织是地理标志注册人,是地理标志保护的主体。行业协会是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者自发组成的自治性行业组织,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格,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在地理标志保护流程中,行业协会是地理标志保护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也是业内企业的服务者。

其次,政府机构不应该成为地理标志注册人,控制地理标志。在地理标志保护中,政府的职能是宣传、引导、扶持及宏观的监管。

(三)强化地理标志使用意识和使用方法。地理标志保护的目的在于产生出更高的效益,而地理标志的保护发展和生产者、注册人及地方政府等的地理标志意识密切相关。因此,这就需要提高生产者等各方使用地理标志的意识,能最有效使用地理标志。具体来说,一是政府要宣传鼓励引导地理标志区域内的生产者申请使用地理标志,提高地理标志的使用数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引资等多种途径培育龙头企业。二是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企业注册各自的商标。从地理标志产品的长远发展来看,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产品只有一个注册商标,一旦该商标产品出现质量等问题,就会给地理标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获得星级标志的地理标志使用情况来看,他们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注册商标。三是将地理标志保护延伸到地理标志相关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一般产品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地理标志产品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产量是很有限的,大规模增长是不可能的。而地理标志产品的深加工能很大程度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产品的深加工,通过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效益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要将地理标志保护延伸到地理标志相关产品。

(四)制定操作性强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监督和销售制度。要改变广西地理标志产品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低的情形。笔者以为,首先,要使行业协会的市场开拓职能制度化。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低一方面就在于宣传不够,销售渠道不畅。因此,行业协会要为企业收集国内外销售信息,举办各种展销会.宣传企业和产品,强化行业协会的市场开拓能力。

其次,地理标志注册人要在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制定严格的可操作性规范。在这一方面法国的原地产保护可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为此,广西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潜能大的地理标志产品,例如,田阳的香芒、横县茉莉花等,严格推行生产、销售监督制度。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地理标志产品,加强广西参与泛珠三角合作能力。

(五)扩大广西独有品种的手工艺品和中草药材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地理标志产品有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之分。在众多同质产品中要突显出优势,往往要付出较大努力,而异质产品却相对容易。例如四川已经形成以酒类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根据广西的实际,要做到人无我有,就需加强开发广西独有品种的手工艺品和中草药地理标志产品,并且形成广西特有地理标志产品规模效益。在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异质型”合作中,有效发展广西应有的特色地理标志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公告[EB/OL].http://www.npgi.com.

cn./announce/GGList_cx2.asp,2007—02—03.

[2]国家质检总局公告[EB/OL].http://www.npgi.com.

cn./announce/GGList_cx2.asp,2007—01—04.

[3]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课题组,第一次全国地理

标志调研报告(2005)[EB/OL].http//www.chinagi.

org/baogap.-4.asp,2007—01—02.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陈 博

第二篇:地理环境嬗变下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陕北民歌形成的地理环境嬗变过程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现代“旧貌换新颜”的状况下传承与保护现状。提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应关注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对演唱传承人在行腔与音色方面的深刻影响;在保护与传承措施方面,除了尽力抢救原谱,同时也应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陕北民歌演唱的“原味”——行腔与音色。只有 “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传承与保护工作更符合陕北民歌的文化本色。

【关键词】地理环境;嬗变;陕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基金项目:《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形成与迁移的影响分析》(XSYK19009);《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学习心理研究》(JKKY201810);《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ky202107)。

从中国知网检索“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关键词,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有12篇,其中两篇为当年CSSCI刊文章,分别是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薛伍利2012年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報)》期刊上发表的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陕北民歌》一文和渤海大学关欣2010年在《艺术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唱不尽的黄土情,歌不尽的蓝花花——改编民歌<兰花花>的审美阐释》一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其他均为公开发表在一般期刊,其中2020年发表最多,达到3篇,但文章参考价值从下载和引用频次来看并不高,其他年份较为均衡,对撰写该论文均有一定的启发。地理环境的嬗变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影响性研究资料目前还没搜集到。由此可见,从地理环境角度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待持续关注并行动。为此,本文主要从陕北民歌生存环境的嬗变历程分析其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重点探讨地理环境的变化对陕北民歌传承人演唱行腔与音色的影响。提出:陕北地理环境在时过境迁、不断变化的当下,作为特定地理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陕北民歌的演唱行腔与音色应依然保持“那时那地”的纯真风味,唯其如此,才能将陕北民歌文化的精髓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根本性途径。

一、陕北地理环境嬗变概述

“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专有名词之一,其分支学科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类。“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概貌,包括土壤和水文等,是纯粹地理风貌的研究。该文“地理环境”是“人文地理学”所指。据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的《文化地理学》一书解析,“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陕北民歌是陕北特定地理环境时期的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现象,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相互关系,在大力提倡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将曾经孕育这种文化的“地理环境”做一简要剖析。本文将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时间段来简要概述陕北地理环境的嬗变情况。

(一)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陕北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已有很多文字资料,其中在陕西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张红的毕业论文《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和中国音乐学院2018级民族声乐博士黄茜在其毕业论文《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以及栾莹和孙兴明合写的论文《浅谈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这3篇文章中,将陕北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实际情况描述得非常详细。黄茜还将我国的地理环境分为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为第二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为第三阶梯,陕北地理风貌当属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层,注定了那里的民歌形成特色和歌手们的演唱行腔与音色都会烙上这一时代地理环境风貌的印记。张红着重从陕北地理环境的细节特点和形成因素以及对民歌的影响各方面展开描述;栾莹和孙兴明对陕北地理风貌的描述是通过引用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专著中关于文化根源说的相关文字推理到陕北地理环境的风貌,同时详细论述了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各方面的影响,尤其重点论述了音乐的审美及其思想内涵 。鉴于此,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做阐明问题。

(二)改革开放后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春意盎然”,陕北这块世代广袤贫瘠的土地上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号召风沙环境“退耕还林,政府补贴一定的农资”好政策之后,风沙漫天、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梁峁沟壑、农民生活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已不复存在,逐渐形成“青山绿水蓝天”的景象,迎来了“山青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光”的勃勃生机,陕北地理环境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思想和生活习惯等也随之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给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突出体现历史上陕北生活风貌的优秀传统文化——陕北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怎么生存?如何发展?引起了所有关注人的思考与探索。

二、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一)陕北民歌的现状

延安革命时期以来,陕北民歌得到大力提倡与推广传播,尤其在2008年被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陕北民歌的发展与传承工作更是如火如荼地在陕北各阶层音乐人士中展开,“抢救记谱”就是专业音乐学者的一种。学者们纷纷在当地考察采风,亲自将当地最具传统且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音乐文化的词曲,经当地老艺人的现场演唱,精心做了记录,最后整理成册,这些都是一笔巨大的传统精神文化。但是,正如著名音乐学者黄虎先生在其一篇文章中所言:“‘活鱼要在水中看’,音像、研究、地图、文献都是无生命的,唯有表演是活态的、有生命的。民间音乐研究的目的,除认识规律,增进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之外,也应当促进其在表演的持续。”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地道纯真的陕北民歌手演唱传播现象,就是黄虎先生“表演的持续”现实写照。近年来,陕北民歌种种殊荣与地位的取得,在笔者分析,一方面离不开陕北民歌被抢救记录后自身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更离不开陕北民歌手们在世界范围纯真地道的演唱传播。这种“纯真地道”主要指民歌手们能够将历史上特定地理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用符合那一时代地理环境所影响的“嗓音”特征表达给世人,这种嗓音在声乐演唱技术中被称作行腔与音色。这种独特的行腔与纯真质朴又不失华丽的音色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那时那地人们“悲情”“凄惶”“乐观”“浪漫”的生存现状和情愫,被人们所认知,甚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喜爱。

但是,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对待陕北民歌演唱的歌手们也同样如此,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做传承与发展的演唱工作,才显得有意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进而走向“歧路”。让人担心的是,陕北民歌作为非遗类传统文化、陕西名片,现如今被英译化演唱,行腔与音色流行化,更有甚者,美其名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陕北民歌的词曲都出现了流行化现象等。可以看出,学者、歌手们,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倾心尽力,以各种方式在向外界传播、推介,但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文化是多元的,随着时代与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移,传统文化要生存与发展,就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文化发展的趋势,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最根本的东西。陕北民歌是特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下体现陕北风貌与人文特色的优秀文化产物,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环境怎样改变,都不能改变陕北民歌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得初心依旧,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传承与发展!

(二)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

陕北民歌在新时期陕北地理风貌的特殊环境里,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化名人的重视,大力开展各种保护措施,取得一定成效。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创建,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增添了传播的广阔舞台。但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歌手开始以陕北民歌为彩头,开始走上商业演出的路子,陕北民歌的演唱在近几年有些“变味”。多数人打着“改革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旗号,将陕北民歌改编和演唱的面目全非,还美其名曰“新时代的陕北民歌”。这对陕北民歌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不好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有一位著名音乐学者、陕北榆林人乔建中先生在研究传统民歌包括陕北民歌的演进历史时,就曾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要因传统的本质特点而为,不能违背其传统的本质而做传承与保护的工作,有些可以加以改进传承,有些只能按原有特质来传承保护,不能做“一刀切”的工作!事实的确如此,对待每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从每一种文化的根源寻求该文化最佳最适合的长效传承与保护措施,要冷静客观,不是跟风赶潮流。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措施的创新手段不在于“流行化、摇滚范”,更在于适合该文化特质的传承手段与措施,否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陕北民歌在近几年热度的降低,应该说与此有关。

三、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以上对现状的简要概述,笔者认为,对待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传人”的挖掘和曲谱资料的搜集整理上,也不能仅以采风记录整理乐谱为主要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措施,还应该将传承与保护措施的重心放在优秀“传人”对待新传人传授的方式方法上,比如“口传心授”陕北民歌手们如何掌握演唱纯真地道的陕北民歌行腔与音色(本文对两者不做专题性论述,后期会另附文章专做研究)发声技术的过程,两者是准确表达陕北民歌“根与魂”的演唱发声技术指标,传统的魅力通过这两者才能得以准确表达,这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过程,它承载着“传人”对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陕北民歌根本文化内涵的了解与理解程度的深浅信息,更承载着“传人”将传统文化的足迹能否“原汁原味”传承给后人的信息。而当今陕北民歌在演唱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流行风”和“摇滚范”,都严重偏离了传统陕北民歌演唱时的行腔与音色,导致乏味,没有吸引力。要使陕北民歌继续屹立在全国乃至世界之林,使它生生不息,在传授和歌手们自己演唱过程中就必须坚守传统的行腔与音色,否则用“变了味的”所谓的“新时代陕北民歌”来赚取观众和文人的青睐,好景不会长久。这里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所提倡的“顺应时代,改革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脉搏”。笔者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这一问题,应该持辩证思维态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有些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创新,如服饰文化;有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原样照搬”,要承认它的永久适应性,比如陕北民歌,它是一个时代与地理环境之下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彼时彼刻人们的一切精神面貌,如果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那只能是面目全非,传递的信息也是一错再错,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正如上文提到的,为了将陕北民歌打入世界宽广领域,曾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英译陕北民歌,这是明显违背陕北民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理性观念,也充分体现了用世界眼光对待地域文化特色的不自信心理。当然这个工作最终没有深入下去,是违背文化特有生存和传递自然规律的结果,盲目传承的后果;有些民歌手唱着陕北民歌的曲调,但由于赶热度、商业化以及文化层次导致的对传统文化根脉认知程度的粗浅,演唱时声音的行腔与音色体现出现代流行走向,其实都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有严重的误导作用,可以引以为戒,从深层找时代发展之根。

四、结语

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既是一个旧话题,也是一个长谈不衰的新概念。我们都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区别对待之,不能盲目跟风,要从其存在与发展的深层文化根基上下功夫,找方法。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应如此,即不仅仅是对仅有乐谱和民间艺人歌曲的采风记谱,也应对传播者之一的民歌手们的演唱风格——行腔与音色加以保护与传承。这些民歌手地道纯真的演唱行腔与音色的感染力,才使得陕北民歌尤其是信天游风格的民歌为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和喜欢!陕北民歌是陕北特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特定的文化产物,人们喜欢的正是那个时期的“苍凉而凄惶”之美,这也是陕北民歌得以“迷人”之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地理环境的变迁更迭,人们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抢救记录谱子——“死的”“哑的”文本传承保护措施,也要保护与传承以生命的歌者为载体来唱活它的歌唱精髓——行腔与音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起到对民歌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黄茜.我国民族聲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8.

[3]张红.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4]栾莹,孙兴明.浅谈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影响[J].社会纵横,2013(4).

[5]黄虎.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征与生成背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

[6]张佳玥.土地与歌——从观念到效应[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7.

[7]乔建中.后集成时代的中国民间音乐(下)——关于55份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报告的报告[J].中国音乐学(季刊),2010(4).

[8]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蔡际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4).

作者简介:李桂梅(1978-),女,甘肃甘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演唱与音乐教育。

作者:李桂梅

第三篇:开放教育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摘 要】地理标志是法学领域的概念,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保护作为一种教育新尝试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如何推行并应用于“学分银行”,在学分认证上赋予地理标志权学校更多的学分权数,并在毕业证书上注明地理标志,是开放教育地理标志保护的核心内容。在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电大系统更应鼓励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更多学校迈入开放大学门槛。开放教育的地理标志品牌化可以起到有效保护优质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公平竞争。

【关键词】地理标志;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学分认证;开放大学

地理标志是法学领域的概念,通过开放教育的地理标志品牌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各地分校提升办学质量,并将此保护推行于“学分银行”,获得地理标志权的学校学分在学分认证上具有更高的学分权数,毕业证书上也特别注明该地理标志。推行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可以更科学地体现系统内各校的品牌差异,有利于公平竞争。

一、地理标志在开放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

地理标志由“原产地名称”逐步演进而来,是一项重要的工业产权。世界贸易组织已将“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版权并列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1]根据我国《商标法》,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权作为一项新兴的知识产权,正日益彰显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地理标志运用于开放教育,则是对某地开放教育的优秀品质予以认可并加以特别法律保护。

(一)开放教育地理标志的含义

地理标志运用于开放教育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含义:

1表明开放教育的真实来源地。电大系统内办学虽然在中央电大的统一严格管理下进行,但毕竟由于各地师资力量、办学场地、教学水平、当地经济水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尤其是一些市县电大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造成开放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除了电大系统内的开放教育,社会上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函授大学、网络教育等,里面不乏鱼目混珠者,特别是在经济利益因素的驱使下,个别学校违规办学,如海南党校滥发文凭案,[2]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也影响整个教育声誉。所以地理标志运用在开放教育上主要是区别开放教育的真实来源地。

2表明地理标志所在地的开放教育具有广为人知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它们明显优胜于其他地区的同类教育。例如:佛山广播电视大学自1978年创办招生以来至今,因办学规范、严格,在电大系统声名鹊起,先后获得中央电大“信得过考区”、“优秀考点”、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等光荣称号,佛山电大培养的学生因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佛山电大”在佛山乃至广东省人才市场上俨然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这种独特的品质完全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开放教育,有着有口皆碑的良好信誉。

3表明该校教学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人杰地灵,但主要是人文因素)。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的优越性体现在其与某地区特有的教育文化、教育管理、学术水平、文化底蕴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导致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具备绝无仅有的特点。

(二)地理标志运用于开放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地理标志运用于商品中,主要是为了与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彰显它的优秀品质。获得地理标志的产品,都是经过长期的打磨、提升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和公众中形成普遍共识和形象,复制模仿难,许多都与地域内历史和人文有深刻的联系,有些产品只要试一试,尝一尝,立即辨别出优劣,区分出真假。

地理标志运用于开放教育,则如同驰名商标商品,是对开放教育的地理标志品牌化,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优质开放教育。它意味着在中央电大这个大屋下的电大系统内,各地的开放教育办学规范和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有差异,如何让求学者认识到这种差异,从而选择优质的开放教育,是地理标志的使命所在。

电大是系统办学,其总体是良好的,世界各地承认电大的文凭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各地分校办学又是有差异的,参差不齐的,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否则是唯心主义。开放大学是在电大基础上的升华,但是必须有传承,尤其是中央电大对各分校进行的“示范性”评估等措施亦应在开放大学的建设中有意义,应该根据其在办学中的成绩给予相应的激励,否则又会造成系统内办学的平均主义和逆淘汰现象。教育管理部门赋予具有地理标志权的学校获得的学分在学分认证上享有更高的折算比率(学分权重),并在毕业证书上注明该地理标志,此举必将打破传统的系统内大锅饭的管理弊端,体现各分校的毕业证含金量差异(人才市场上实际存在),为具有地理标志权的学校学分更容易进行学分互认与转换创造条件,也为开放大学的办学资质、准入门槛提供依据。开放教育的地理标志品牌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管理上是必要的。

1教育文化产品的属性是地理标志的前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教育产品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各方面,它是对办学机构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外部诠释和评价。自古民间就有赞颂某地人杰地灵的说法,如江西的临川、广东佛山的西樵镇等,这些地方皆因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而名闻遐迩,至今这些地方的教育仍然是远近闻名,卓有成效,一直是对外宣传和推介当地的有力名片,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改善、优化环境发挥独特的作用。教育的这种属性深深打上了地方个性化的烙印,为授予教育产品地理标志权提供了可能。

地理标志权在国际社会上被认定为是一种并列于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独立新兴的知识产权,正日益彰显其潜在的巨大的价值。我国是文化大国,优秀文化产品的声誉直接会推动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地理标志承载着巨大的潜力,教育地理标志化也成为我国参与和占有国际文化市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另一方面,对地理标志文化产品的严格审查保护与监管,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文化意义上,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符合知识产权法的要求。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化体现出独特的人文因素是抹杀不了的,这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及历代遗传资源都是相关的,甚至代表着某一区域的一种内在文化或精神。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地理标志在这里所涉及的文化多样性更值得重视。

2电大系统性办学是地理标志保护的客观基础。 电大办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系统性。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分校和县级电大工作站(或分校),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各校根据统一的教学计划各自独立安排教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颁发毕业证书。毋庸讳言,系统内各校的具体教学具有不同的特色,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有的学校办学严谨,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有的学校却相对不够规范。但最后毕业证书都由中央电大颁发,用人单位无法从毕业证书上知晓学生毕业于哪所电大分校,而且在人才市场,不同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受欢迎程度各异,因而系统办学的统一性掩盖了各分校的个性化,其实质造成了教育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特别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有少数分校在办学上投机取巧,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了电大系统整体利益,也为了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办学优秀、突出的学校赋予地理标志权。

3教育打破地域限制为教育地理标志保护创造了条件。开放教育实质上是实现远距离网上教学的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教学机构可以准永久性分离,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同时,在时间、地点、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上对学习对象完全开放的教育。[3]这种教育打破了时空界限,因而招生的地域限制实际上也已突破,甚至可以突破国界。学生在选择就读学校时,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知名度、声誉等因素择优入学。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就读名校,使得该校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从而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目前地理标志尚没有运用在开放教育,在办学中出现了“逆淘汰”现象,即办学规范的学校因为治学严谨,学生毕业率相对不高等原因致使学生流失率高,这些流失的学生转而流向办学不规范,及格率却很高的其他学校(包括各类函授、网络学校),而且优质学校的招生情况也面临逐年严峻的窘境。以佛山电大为例,近三年来开放教育招生形势不容乐观,招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极大地扭曲了社会伦理和价值观。要治理“逆淘汰”社会恶疾,必须建立和完善正面激励机制与正向淘汰规则,开放教育的地理标志品牌化可以起到有效保护优质教育的作用。

二、地理标志对开放教育的作用

(一)能够凝聚人才、提升效益

地理标志在商品上的运用会增加价值,带来财富。同样,地理标志在开放教育中的运用亦会增加所在地开放教育的知名度,扩大招生规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后,因地理标志具备特有的良好口碑及其稀缺性,决定其能在如林的教育机构中出类拔萃。而且地理标志品牌化有较好的增值潜力,能迅速地积聚教育人才和精英,吸引莘莘学子前来就读,从而教学相长,使教育事业步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促使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规模化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开放教育综合实力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电大系统累计为社会培养上千万人才,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各地开放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县级教学点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函授、网络学校等各类学校遍地开花,各校之间抢生源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使一些学校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争生源上,从而影响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结果往往导致办学规范的优质学校反而更加面临招生萎缩的尴尬困境。实现开放教育的地理标志品牌化,给地理标志学校赋予更多权利,保护优质学校,有利于规范竞争秩序,从而促使教育资源得以优化整合,使优质教育做强做大,实现教育规模化发展。规模上去了,能够提高开放教育的资源利用率,增强教育效果,以地理标志为纽带联结起来的规模化教育必然会形成。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后,在政策扶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度等方面会得到更多的优先、重点保护,从而更加有利于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是法律保护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国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既是知识产权法保护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力,提高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适应了我国现阶段教育迈向国际,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赋予地理标志权的学校的学分认证差异,对鼓励学校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竞争力,维护教育的公平有序竞争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理标志在学分认证规则中的运用

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和基础,如何在制定学分认证规则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证学分认证的公平合理,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其中,高等教育内部层次复杂、办学形式多样,既有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又有非正规、非正式的高等教育系统。[4]在正规教育内部,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各自学分的构成及其价值的诸多差异直接导致了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困难重重。即便同一层次的开放教育系统,学分认证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而应考虑各分校的办学质量,比如:系统内的各种评比、评估结果是否应在学分认证中有所体现;具有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设备先进及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等高标准学校的学分权重是否应高于一般学校?考量这些因素并承认这些优质学校学分认证和互换中的高学分权重对促进各校规范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等具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在认证优质开放教育的学分互认权数时,可以将以上各因素纳入到认证教育地理标志的具体标准中。

关于学分认证的状况,当前的情形是对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认证完全空白,学分认证主要在学历教育之间进行。普通高校之间已经展开了学分互认的尝试,且主要集中在同一层次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但大多数高校对明显弱于自己的学校的学分不愿意承认。不同层次高校之间学分互认(主要是本科院校对大专院校的学分认证)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同一层次的开放教育系统内的学分认证,一般学校彼此之间平等互认没有问题,但是在一般学校与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学校之间进行学分互认时,若不考虑各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异,则会造成学分认证上的不公平。

因此,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开放教育,给优质教育学分认证提供优惠条件非常必要。首先将学分认证优惠的条件与开放教育地理标志认证条件相衔接。通过明确赋予地理标志权的具体条件和标准,避免地理标志被滥用。认定标准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考虑:(1)教学质量优质。主要参考指标包括办学场地、教学水平、科研成果、教学设备、教育资源等。(2)声誉远扬。参考指标包括招生规模、评奖评估情况、社会反响和知名度、政府支持和重视等。(3)人文因素。参考指标包括师资力量、当地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教育管理等。(4)来源地。主要是考察学校教学质量、声誉远扬皆与当地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密不可分,且具很高的辨识度(见表1)。

学分认证规则的具体设计可作如下考虑:

第一,普通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一般的同一层次的高校之间学分互认时,学分平等兑换;“211工程”高校之间的学分也是平等兑换,但是一般高校与“211工程”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时,应设一定的学分权数。

第二,开放教育等成教高校之间以及其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应结合学校教学水平、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社会反响等因素对学校进行权衡(地理标志的认证条件),根据比较决定学分互认权数,对获得地理标志权的学校的学分赋予更高的权数。例如:开放教育学分向高级别学校(如中山大学法学本科专业)转换时,假设甲、 乙分别在佛山电大和××电大修完“国际法”本科课程,欲转到中山大学就读,而中山大学的“国际法”为5学分, 若中山大学规定低级别学校向高级别学校的学分认证权数为06,但对获得地理标志的学校认证权数规定为08,如果佛山电大被赋予地理标志权,则甲最后获认证的学分为4,而乙则只能获得3学分。反过来,高级别学校向低级别学校转换学分时,学分权重为1(见表2)。

表2 学分认证规则

四、结束语

开放教育地理标志品牌化保护作为一种教育新尝试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如何推行并应用于“学分银行”,在学分认证上赋予地理标志权学校更多的学分权数,并在毕业证书上注明地理标志,是开放教育地理标志保护的核心内容。应该尽快建立开放教育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之在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优质教育能够得到实质性保护并成为开放大学成立的准入条件之一,以激励更多学校迈入开放大学门槛。

【参考文献】

[1]许文苹,陈通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的必要性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03-307

[2]万兴亚党校违规发文凭数千 海南查处文凭“批发”案[N]中国青年报,2004-06-16

[3]汪跃平开放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的着力点[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16

[4]彭诗茸高等教育立交桥之学分认证机制初探[J]文教资料,2012,(15):86-87

On the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in Open Education

WANG Yueping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91,China)

【Key words】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pen education; credit bank; credit certification; open university

(编辑/樊霄鹏)

作者:汪跃平

上一篇:企业班组管理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