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论文

2022-04-19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国人对知识产权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有具体法律加以明确规范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第四维空间的商业秘密还往往容易被忽视或难以弄清其内涵。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档案管理的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摘 要: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企业商业秘密成为重要的一环,企业拥有了商业秘密,就拥有了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某种竞争优势,因此,商业秘密的保护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商业秘密泄露,造成企业商业秘密纠纷,给一些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关键词:档案管理;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诸多的方案、协议以及绝密性情报都是以文件形式保存或传播的,因此商业泄密大多是企业文件管理不善导致文件泄密,因此承载真实、完整、有效的商业秘密文件的管理保存成了企业所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企业应该在这方面制定有效合理的制度措施来妥善管理企业往来文件以及绝密文件档案。只有成熟的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商业秘密的绝对安全,避免因为商业秘密的泄露而导致企业发展的损失。

一、商业秘密的内涵

尽管各国法律及相关国际条约对商业秘密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在商业秘密保护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下,这些定义相互借鉴,使得关于商业秘密的定义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中的定义为:商业秘密是包括配方、模型、编辑、计划、设计、方法、技术、程序在内的信息,它必须:①因不为公众所知、无法由他人通过正当方法轻易获取,其泄露或者使用能够使他人获取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合理的努力,以维持其秘密性。日本《反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将其定义为:对于商业活动有用的产品制造方法,市场行销策略或其他技术或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以秘密方式保守并且不易为一般公众所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国国家工商管理局在颁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之解释:本规定所称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它弥补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秘密界定的不足。

二、商业秘密档案管理现状

商业秘密档案由商业秘密文件转化而成。涉密文件的定密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定密”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定密的准确性难以把握

一般来说,文件的密级由文件形成部门确定,确定某一事项是否属于企业秘密、何种密级和保密期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观判断、自由裁量的过程,由于定密人员掌握国家政策、了解行业动态等不同,对保密事项范围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对同一事项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

2.密级标识不够规范

企业商业秘密的标志由权属(单位规范简称或者标识等)、密級、保密期限三部分组成。然而在工作中,除公文外,大部分涉密文件材料都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标注欠规范,普遍只标密级,基本上不标注“★”和保密期限,或在有关文件的资料袋上写上“企业秘密”,特别是涉密存储介质更是少有做出规范性的标志。

3.商业秘密文件信息著录不够严谨

在数字化环境下,涉密文件的标识往往通过“密级”及“保密期限”字段进行标引,定密人员在确定文件密级的同时必须著录“密级”和“保密期限”字段,这样才能确保涉密文件归档时信息的完整、准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忽视这两个字段,仅按系统默认的数据保存,以至于归档时影响涉密文件的认定。

三、基于档案管理的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1.完善定密工作程序

保密范围只是规定了某一类事项属于商业秘密,并且保密期限、知悉范围等内容也规定得较为弹性,具体定密时还应按照“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并采取“三同时”的方法进行涉密事项密级和保密期限的确定工作,即起草文件的同时拟定其密级和保密期限,审核文件的同时审定其密级和保密期限,签发文件的同时确定其密级和保密期限。同时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结合公文处理的流程,合理确定公文起草、流转、承办、审批、签发等各个环节的定密规定和责任区分,确定争议事项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形成点对点的流程式运作模式,使具体职责层层分解,对定密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岗、到人,任何一个环节不合格,当前处理人都可以进行退回,要求重新办理,确保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定密的“有效、可控、可追溯”。

2.加强密级变更管理

商业秘密文件是有等级的,也是有时效性的,在管理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其中升密是极少数的,也是暂时的,大多是降密,直至解密。过去档案的解密制度不够明确,一密定终身,而应该解密的又没按时解密,还有许多涉密档案,只标有密级而没有保密时限,多数都是超期服役。因此要完善解密制度,在保证企业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及时解密档案。而对商业秘密档案进行解密工作,应当遵循公司的有关规定,由原确定密级的部门、单位进行,档案管理部门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科学著录保密期限,以便保密期届满后档案自行解密;②完善密级变更流程,对在保密期间发生升降变化或提前解密的文件,保密期限届满后需要延长的,由确定密级的部门、单位及时变更其密级和保密期限,并同步通知档案部门,配合涉密事项的产生单位应及时在有关档案原标志位置的附近做出新的标志;③在档案系统设置相关功能,适时调整,自动完成解密划控工作。

3.构建“无缝对接”的档案管理体系

企业档案工作要科学发展,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与各业务工作协同发展,使所有管理要素有机融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协同运转的整体闭环系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改变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方式,要建立各业务系统与档案信息系统的归档接口,在双方业务成熟的条件下,实现不落地归档和信息资源共享,商业秘密的档案管理完全可以把“基于云存储的商业秘密保护平台”的成功经验、先进技术“移植”到档案系统中,逐步构建“无缝对接”的档案管理体系,把信息安全保密贯穿到档案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确保商业秘密文件在归档后的安全管理,并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实现内部人员经授权控制知密范围,从而真正实现商密档案全过程管控,形成一个“全方位覆盖,全过程闭环”的系统。

制订和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并举办培训,组织检查,旨在提高全员保密意识,确保国家和企业的安全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孟迪云.论商业秘密及其法律保护.湖南: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怀化学院学报,2016,25(5):48

[2]孔祥俊,刘泽宇.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规则、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93-120

作者:李晓燕

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论文 篇2:

论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与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国人对知识产权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有具体法律加以明确规范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第四维空间的商业秘密还往往容易被忽视或难以弄清其内涵。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目前,因员工跳槽带走企业商业秘密的纠纷层出不穷,这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产品及劳动价值造成了有形、无形的损失,而且还由于削弱了企业对教育投资的动机而间接影响了社会效益的提高。如何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保护好企业商业秘密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显得尤其重要。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不够健全,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该法是我国商业秘密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它对商业秘密的概念、几种侵权行为以及违反规定应追究的民事、行政法律责任首次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10条、第25条规定经营者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有: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容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容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及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披露或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监督检查部门对上述行为应责令停止侵害,有关企业或个人若给侵权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并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至20万元的罚款。

(二)《合同法》的保护。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不正当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目的、性质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第92条规定合同的保密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另外,合同法分则中的第347条、第351条、第352条等分别对技术转让合同中的秘密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三)《劳动法》的保护。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第102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公司法》的保护。公司法第62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

(五)《刑法》的保护。《刑法》第219条规定,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对于商业秘密的概念及侵权方式的列举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同。

(六)《民事诉讼法》的保护。民事纠纷法规定在开庭审理时,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依当事人的申请不公开审理,以保护其秘密。

(七)《律师法》的保护。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获取的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第44条规定:律师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司法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八)科技行政法的保护。198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以及1988年国家各部委的《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科技人员不得私自带走或擅自公开、利用原单位的技术成果、技术资料,侵犯原单位的合法利益。

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缺陷与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体系,对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远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

(一)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过于零散,缺乏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分别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涉及的面广,立法层次多,缺乏系统性,因此无法形成对商业秘密有效、深入的保护,出台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已势在必行。

(二)现有的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尽完善。1.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侵权方式的认定采取完全列举式,只规定了经营者或第三人的民事、行政责任,非常不周延,等同于将其他许多侵权方式排除在外,建议采取原则列举的方式加以规定。2.在《合同法》、《劳动法》、《公司法》中对侵犯商业秘密给他人造成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太笼统,应规定具体的赔偿责任,损失应当包括权利人开发获得商业秘密的成本、因被侵权造成利润的减少、为诉讼所付出的费用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利益。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赔偿责任也应作如此规定。3.在《民事诉讼法》中应规定法院有义务告知当事人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这样更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防当事人不知而泄密。

(三)各种法律中对于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商业秘密的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公务员的守秘责任均未作规定,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和漏洞,应予以严格规定。

三、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一)我国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商业秘密保护法》。这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概念和范围,最好是采用原则加列举的科学方法来规定。2.承认商业秘密是一种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范围内,理应受到同等保护。3.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方式。4.规定接触到商业秘密的其他人员的严格责任,如工商管理人员,检疫部门人员、记者等一些职业需要接触并了解到商业秘密的人员,他们有责任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5.对网络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规定严格责任,以保护企业在网络上的合法权益。6.明确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具体责任及责任范围。

(二)规范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择业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通过国家健全各种劳动法规、章程,尽可能使劳动力市场竞争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推广劳动合同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彼此的责、权、利关系,约束双方的任意行为,在劳动合同中严格规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办法,具体规定员工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义务,规定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严格责任。防止个人任意毁坏合同、随意跳槽而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

(三)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和管理。第一,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树立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第二,引导和鼓励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及时地将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技术秘密加以提炼和总结。这一点非常重要,也特别有意义。首先,可以警示员工哪些是企业的技术秘密,不宜泄露;其次,可以使一些能保密的技术不会因某些员工的退休、调动和跳槽等失传或丧失;再次,是对员工进行奖励的依据;最后,发生他人侵权时,是法院判定是否为企业技术秘密的最重要依据。第三,建立健全保密制度,增强保密措施。现代社会人员流动频繁,企业应采取在劳动合同中加保密条款或单独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规范职工在职期间或离开本单位后一段时间内不得披露、使用或容许他人使用该单位商业秘密。第四,对企业的商业秘密进行等级划分,制定泄露每级商业秘密的严格责任。第五,企业在引进合同规定的技术秘密保密期未过之前,不可擅自将引进的技术秘密透露给非本企业的人员或撰文予以公开。

(四)建立并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培养专业评估人员评估商业秘密的价值,为诉讼或调解方法之赔偿损失提供依据。

(作者为广西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作者:袁翔珠

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论文 篇3:

浅析企业经营中的商业秘密管理和保护问题

摘 要: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企业经营中商业秘密管理和保护不力的原因、如何正确界定商业秘密以及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经营者在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经营;商业秘密;管理和保护

在以竞争方式占领市场份额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环境下,不少企业凭借在交易价格、创新理念、先进技术、优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树立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保障这些自身优势所依赖的信息继续发挥作用并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经营者常常采取一定措施,对这些信息进行保护,使之不被他人所掌握,形成了人们通常认知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往往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成功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正是由于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较早地认识到了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性。这种保护不仅体现在企业经营者所积极采取的各种保密措施,也体现在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上。据了解,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最早起源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司法实践,之后被大陆法系国家所借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会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给予了普遍的关注,使之逐渐成为一项国际性的问题,而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成为世界各国立法中的热点问题。近十多年来,为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商业秘密保护需求的增加,我国也先后在《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合同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行政法规、规章中,对商业秘密的定义、条件、范围、侵权责任、保护方式等方面作出了基本规定。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注意到,虽然我国立法已有一定积极举措,企业经营者也开始逐渐重视,但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当前商业秘密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经营者对商业秘密的认知不足

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什么,不是将已经处于公知领域的、事实上无秘密的信息当作自己的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就是由于认识不清而将真正有价值的商业秘密公知于众,甚至还有些企业认为其没有商业秘密。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对商业秘密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一方面是基于对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认识不足。据调查,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已十分重视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但其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专利、商标、版权等传统法律概念,而将同属知识产权范畴的“商业秘密”予以忽视。事实上,虽然我国把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容主要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属于经济法范畴,但在国际上,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后应遵守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把“制止不正当竞争”规定在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一个主要部分)范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应遵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也规定了“未披露信息的保护”。这些都说明,商业秘密归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因此,企业应当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给予进一步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缺少商业秘密保护的专门立法以及对这方面业务研究的忽视,也是导致这种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这种认知不足是源于对商业秘密的具体概念认识不足。很多企业经营者没有掌握商业秘密的基本要件和特征,或者将其与其他概念相混淆,从而造成对商业秘密视而不见或未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

(二)企业经营者的保密意识薄弱、保护措施不足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国内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与外企相比仍然比较淡薄,保护措施也相对滞后。这种保密意识的薄弱和保护措施的不力,可能只表现在对某一细节的大意,但往往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A厂的工艺品因工艺精良在市场上获得口碑后,B厂派人前来考察学习,由于A厂没有及时采取保密措施,B厂在考察过程中对工艺品的设计方法、工艺流程等数个重要工序进行了拍照。在这之后,B厂也开始生产同类工艺品,并在市场上与A厂竞争,逐步取得垄断地位,最终导致A厂亏损倒闭。

(三)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保密环境日趋复杂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国内企业和团体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公司、大集团在我国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这种日趋复杂的环境使得泄密渠道明显增多,包括:员工跳槽时可能带走原单位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用于新单位或自主创业,与原单位形成竞争关系;在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存在“商业间谍”窃取商业秘密等等,这些都给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立法的不甚完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立法也相对较晚。从现行立法来看,无论从体系和内容上都还不尽完善。首先,从体系上看,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虽然多个法律、法规已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作出基本性规定,但其内容比较分散,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其次,从内容上看,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导致法条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而且存在一定漏洞,实践中可操作性和保护力度不足。这种立法上的不足使得近年来日益复杂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难以很好地解决。为更好地服务当前市场经济,我国应当认识到当前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根据实际保护需求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

二、做好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对策

(一)提高对商业秘密的正确认知

1. 商业秘密的基本特征

广义地说,构成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任何机密的商业信息都可以被认为是商业秘密。但要让企业经营者单从广义的角度对商业秘密进行界定,很可能会发生偏差和混淆,很难达到使真正的商业秘密免受侵害的效果,因此从法律上对商业秘密进行界定更为直观清晰。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匈牙利等国家、世界贸易组织及我国对商业秘密赋予的定义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秘密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在商业秘密的几个基本特征上,各国和国际组织给予普遍认同。经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商业秘密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秘密性。商业秘密应当是一种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它仅限于由权利人所掌握,其他不特定人不能从公开渠道知道这些信息。但这种保密不是绝对的保密,而是相对的保密,权利人也可以向特定人披露商业秘密,只要被告知商业秘密的特定人在特定范围内持续保密,商业秘密将始终保持其秘密性。正是由于商业秘密具有这种特性,才使得其权利人与那些没有掌握商业秘密的竞争者相比,拥有某种优势,赢得更多经济利益,因此,秘密性也是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这一特征,正是其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最显著特征。

(2)价值性。商业秘密应当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不能创造价值的未公开信息,法律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企业也不必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价值性正是保护商业秘密的根本原因。这种价值性,可以是实际应用中正在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信息,比如工艺流程、改进方案等,也可以是预测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比如正在研发中的新产品、新配方等等。商业秘密的价值性并不以产生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来衡量,而是以使用商业秘密是否会产生的竞争优势来衡量。因此,无论这种信息自身价值如何,只要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就可能构成商业秘密。另外,商业秘密的价值性,还体现在权利人有权通过商业秘密的转让或使用许可获得利润之上。

(3)保护性。一般认为,商业秘密应当体现权利人对其进行保护的意思,并通常表现为权利人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符合秘密性和价值性两个特征的前提下,只有权利人采取了能够显示其主观保密意图的保密措施,相关信息才能成为法律认可的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对于保护性这一特征,各国的观点稍有不同,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认为,权利人已经采取保密措施是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但德国和匈牙利则认为,保护性只需要权利人有主观保密意思即可,如果强调只有“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商业信息才能成为商业秘密的话,那么有很多权利人有保密意思但因各种原因未来得及或没有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对此,笔者认为,在判定某个信息是否商业秘密时,如果仅以权利人的保护意思为条件,在司法过程中将较难举证,而采取保密措施作为权利人保护意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加便于作为认定的依据,应当成为判断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

以上3个基本特征是构成商业秘密缺一不可的条件,企业经营者可据此来界定本企业是否有构成商业秘密的相关信息。另外,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商业秘密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相对性。一般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其权利取向的对象是法律空间效率内的任何人,有对抗第三者的效力,具有排他性、专有性、独占性、绝对性,是所有权。而商业秘密是一项相对性的权利,它是在特定的某些人范围内靠“采取保密措施”产生的一种权利。这种前提条件决定了这种权利是在保密范围内相对特定人的一种权利,它不能对抗特定人之外的采用正当手段掌握该秘密的人,没有明显的排他性,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不是绝对权,是一种相对权。

二是保护期限模糊。知识产权中的版权、商标、专利等的保护期都是法定的,而商业秘密的保护期不是法定的,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措施和其他人对此项秘密的公开。一项技术秘密可能由于权利人保密措施得力和技术本身的应用价值而延续很长时间,远远超过专利技术受保护的期限;相应地,也可能由于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不够及时有效,使其遭到泄密而只享有短暂的保护期限。

2.商业秘密的具体表现形式

基于商业秘密的来源,各国的立法和学说普遍都把商业秘密的范围界定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我国把商业秘密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大类。其中技术信息一般是指企业所掌握的使其具有竞争优势的非专利技术,如新产品、工艺程序、配方、图纸、技术改进、检验方法等;经营信息一般是指能在经营管理方面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包括客户情报、管理诀窍、营销策略、货源信息等。为便于实际操作,有些国家、地区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还会对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进行列举。但笔者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形式和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任何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商业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商业秘密。因此,无论法律法规作出怎样的列举,都将无法穷尽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只有真正掌握商业秘密的基本属性,才能审时度势地对商业秘密进行判断,采取适当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加强保护商业秘密的各项措施

1. 加强商业秘密的内部管理措施。要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首先应从企业内部管理着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订保密制度、落实保密责任。企业内部要做好保密工作,首先就应当制订相关的制度作为工作的指导。企业经营者制订的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制度中,应当明确保密工作的管理部门、商业秘密的范围、保密工作的要求、相关人员的职责、违反保密职责应承担的责任等。保密工作的管理部门还应该定期调查保密工作的开展情况、组织保密教育,以提高企业经营人员的保密意识。

(2)加强商业秘密载体的管理。企业应当对商业秘密的载体进行统计分类,并实行严格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比如设定专人保管、控制接触范围、根据权利人的保密需要对各类载体设定不同的保密级别(绝密、机密、秘密)等等。

(3)重视对涉密人员的管理。在人才流动频繁的市场环境下,重视对企业员工,特别是掌握技术或经营信息的涉密人员的管理尤为重要。一般可采取完善人事信息、严格入职和离职管理、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或竞业禁止协议、创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等措施。而实践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企业可以与劳动者签订包含保密条款的劳动合同,也可以单独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协议,内容一般包括:保密的范围、要求、期限,以及违反保密义务应承担的责任等。就从事重要涉密岗位的劳动者,还可以对保密义务作特别约定。由于商业秘密保护期限不法定性这一特点,企业与劳动者可以就保密的期限进行约定,保密期限不当然与劳动合同的有效期保持一致。通常来说,劳动者的保密义务并不因劳动合同的终止而终止,而是在约定保密期限内持续有效。二是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竞业限制是指企业与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约定在解除劳动关系后一定时间内,劳动者不得自己经营或在生产或经营与商业秘密信息相关竞争行业的其他单位任职,企业给予一定经济补偿。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核心在于防范离职者利用在原单位掌握的商业秘密从事同行业的业务,造成对原单位的不正当竞争。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3条对竞业限制作出了明确规定。竞业限制与竞业禁止有一定区别。竞业禁止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具有强制性,主要针对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等,竞业禁止期限限定于在职期间,企业对竞业禁止人员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而竞业限制是由企业与劳动者约定的,体现当事人自治原则,一般可用于企业的所有员工,竞业限制的时间在离职以后,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当然,竞业限制只适用于接触、了解、掌握商业秘密的关键涉密人员,否则既是无效的,也是无意义的。

2. 企业对外交往中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往来,而在对外交往中,出于交易、咨询、考察等多种原因,都可能需要披露企业相关信息,其中很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现实中,接触企业商业秘密的主体往往包括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代理商、项目承包人,以及前往企业洽谈业务的生意伙伴,或者是到企业进行考察学习的同行业企业。这些人与企业存在密切的关系,往往也是商业秘密泄露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企业对外交往中,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1)在与他人洽谈业务或开展磋商之前,如需披露商业秘密的,企业应当与信息接受方签订保密协议,其中约定未经权利人同意,信息接受方不得将对方的商业秘密用于双方约定内容以外的事项中,也不得擅自向任何第三方披露,否则将承担违约和赔偿责任。在形式上,企业可以要求商业秘密信息的接受方单方出具“保密承诺函”,也可以双方共同签订“保密协议”。

(2)在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中,如涉及披露商业秘密的,则除应明确约定与交易相关的权利义务条款外,还应包含保密条款,或将双方共同的签订“保密协议”作为合同的附件。保密条款或保密协议应约定:信息接受方对于因履行本合同所获悉的对方的商业秘密,不得用于为履行本合同之外的其他目的,也不得擅自向任何第三方披露,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及赔偿责任。

(3)在接受其他企业的参观、学习、考察等过程中,建议尽量避免将核心的商业信息进行披露,比如避开参观关键工艺的生产车间、不介绍产品的配方、不作详细的工艺介绍等等,如有必要,企业还应在接受参观、学习、考察之前,要求相关人员签署保密承诺书。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如果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能进一步正确认识商业秘密,并切实全面地采取各项保密措施,那么,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发生频率和范围将在相当程度内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我们也期待立法机构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尽早制订保护商业秘密的专门法律,弥补现行立法中商业秘密的具体范围不甚明确、条款分散不够协调、过于原则不易操作等方面的不足,使之成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在立法得到完善、保护措施及时充分、法律救济途径完备的情况下,商业秘密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而健康的市场竞争也将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之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作者:王慧艺

上一篇:高职院校文化传播论文下一篇:酸乳杆菌的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