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油气回收技术

2022-09-11

在成品油的油库中, 进行油产品的存储和装卸, 会不可避免挥发出一部分油气进入大气, 这样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造成了油产品的损耗, 同时为安全性也得来了威胁。因此, 有必要在油库中推广和使用油气回收技术。基于此, 本文首先对当前应用较为热门的三种油气回收技术:冷凝法, 溶剂吸收法, 活性炭吸附法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仔细分析, 然后结合它们的优缺点为油库如何才能有效构造自己的油气回收系统提供了建议。

1 油气回收的相关技术原理

众所周知, 油气回收对于油库确保油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油气回收的基本原理, 总结出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方法, 分别为冷凝法, 溶剂吸收法, 活性炭吸附法, 下文将一一对其原理进行分析:

1.1 冷凝法的基本原理

冷凝法的基本原理相较于其他两种回收方法是较为简单的, 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回收的目的, 具体为深冷法和压缩冷却法。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一般采用三级连续冷却油气的方法来降低挥发气的温度, 使之凝聚为液体加以回收。根据挥发气的成分、回收率及排放气中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来确定冷凝装置出口挥发气的温度。油气经过预冷器, 温度降到4℃左右, 浅冷 (高温) 级工作温度为-73-40℃, 深冷 (低温) 级工作温度可到-184℃。当然, 冷凝法虽然效果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 采用该种方法的装置需要较高的投资, 不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控制。

1.2 活性炭吸附法基本原理

当前使用活性炭吸附法的油库是比较多的, 这是因为, 活性炭吸附法同样流程比较简单, 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复杂, 重要的是, 其轻烃回收率比较高而尾气排放的浓度却比较低, 同时其装置的适用性比较强。虽然其具备了一系列的优点,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其使用的寿命比较短, 二次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操作工艺流程主要为油气在常温常压下进入一吸附器床层, 其中的绝大部分轻烃被吸附在活性碳的微孔中, 当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 该吸附器自动转入真空解吸状态, 而油气则自动切换到另一吸附器进行吸附。从吸附器床层出来的贫气 (尾气) 排入大气中, 而由真空泵吸出的富气则进入吸收塔中用汽油进行吸收。

1.3 溶剂吸收法基本原理

采用溶剂吸收法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良好的安全性和简单便捷的操作方法上, 同时其寿命长, 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是当前油气回收的热门应用方法, 但是其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油气中的空气和纯油气在常温常压下在专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 利用专用吸收剂吸收装车油气的纯油气, 实现装车油气中纯油气与空气的分离;然后将吸收纯油气的专用吸收剂输送至真空环境下, 此时纯油气将从吸收剂中解吸析出来, 实现轻烃与吸收剂的分离, 以及吸收剂的再生;通过成品油 (90#) 将解吸的纯油气吸收, 达到油气转化为成品油的目。

2 油库选择油气回收技术的方法分析

上文已经对冷凝法, 溶剂吸收法, 活性炭吸附法等三种应用广泛的油库油气回收方法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 虽然他们各有优缺点, 但是油库在选择的时候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安装,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结合油库实际选择合适的油气回收技术。根据实践已经知道, 冷凝法虽然安全可靠, 却需要较高的投资, 运行的成本偏高;活性炭吸附法虽然流程简单, 操作简便, 轻烃回收率高, 尾气排放浓度低, 装置适用性强等优点, 但使用寿命短, 还会产生二次污染;溶剂吸收法虽然流程也是安全可靠, 操作起来不复杂, 但是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因此, 油库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这几种技术进行选择安装。

系统化安排油气回收系统。选择了油气回收技术后, 要明白, 油气回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整体来考虑, 并将各个环节都要紧抓, 包括装罐车、加油站卸车等步骤等。值得注意的是, 油气回收装置并不是最先或最后设置, 它需要同时贯穿于油气收集系统的步骤中。

油气收集系统的注意事项。油气收集系统由于其特殊性, 应该油气注意密封特性, 并提高其安全性, 使其自动化程度达到应有水平。油气收集系统对油气回收装置是致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油气收集系统收集到一定压力的油气, 油气回收装置才能正常工作。

3 结语

因此, 油库只有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油气回收装置, 才能既保证了油品的质量, 同时可以取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要:成品油在油库中的被操作环节会不可避免产生损耗, 引入油气回收技术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降低油库的油品损失, 另外一方面也避免了大气的污染, 因此, 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油库,油气,回收,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江龙, 杜国栋, 王天健.膜法油气回收在油库和炼厂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 2008:7.

[2] 于晓颖, 易琦, 张文伟.成品油库汽油装车油气回收方案的比较[J].石油工程建设, 2008, 05:5-8+4.

[3] 张国权, 胡洪宣, 陈思维.储油库油气回收技术工程应用性综合评价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1, 03:43-45.

[4] 宋文华, 张俪昽, 徐昕, 谢飞.油库吸收法油气回收系统的事故模式与控制模式初探[J].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5:14-22.

[5] 卿建华, 朱建华.黄岛油库油气挥发损耗分析及控制措施[J].油气储运, 2004, 07:20-22+65-68.

[6] 陈慎意.油库的油气回收技术与经济分析[J].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0, 02:42-44+50.

上一篇: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下一篇:海上油田膜技术水质处理过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