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平台毕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商务平台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阶段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随着电站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前落后的教学环境和实验平台已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要求。出于电厂安全生产和运行的考虑,为期一周的学生生产现场实习也只能达到初步认识和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电厂主要设备及运行、电厂控制系统应用等情况的目的。

第一篇:电子商务平台毕业论文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王靖会(197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数据挖掘。

通讯作者:王朝辉(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工程。·业务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为目标,设计并开发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从选题、开题、论文指导、成绩评定等全程网络化信息管理。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平台;设计;实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29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Undergraduate ThesisWang Jinghui1Shi Lei1Fu Xingkui1Wang Zhaohui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hesis,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nd Implementation a platform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undergraduate thesis level,the platform realiz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 topic selection,study,thesis guide,grade evaluation etc by network.

〔Keywords〕undergraduate thesis;management platform;design;implementation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该环节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了检验,而且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过笔者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主要是采用传统手工模式,存在工作效率低,选题、开题、论文修改、存档、查阅等多个环节花费时间长,管理任务重,易出现问题的情况,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保证,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随着现代本科教育模式的发展,开发出适应高校发展趋势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1用户需求分析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主要应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日常性管理工作,其服务对象除高校教师、应届毕业生之外、还包括教学秘书、教学院长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统称为管理员),每类用户根据角色不同,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对各类服务对象的调查分析,获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由此确定系统需要完成的业务有:系统登录、公告信息管理、出题管理、选题管理、过程管理、资料管理、评审管理、答辩管理、成绩管理、教师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优秀论文展示、相关规定、系统管理。

图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

2平台总体设计

21功能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划分为用户操作和后台管理两个部分。

用户操作部分主要功能包括:

(1)不同用户按角色登录管理平台;

(2)教师提交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检查学生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将修改意见返还给学生,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给予成绩;

(3)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经过教师审查合格后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平台上传给导师,按导师指导意见修改论文,最终将终稿上传至数据库存档;

(4)浏览最新动态和优秀毕业论文,提供论文检索与下载。

后台管理部分主要功能包括:

(1)用户初始化信息的数据库管理;

(2)浏览毕业论文进展情况;

(3)毕业论文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以及毕业答辩成绩的数据库管理;

(4)系统参数设置及安全管理。

22结构设计

按照功能要求,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分为系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审核员(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管理4个模块,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实现

31系统开发工具

利用J2EE平台、Struts、Hibernate、Tomcat等技术构建一个分布式管理系统,采用Struts+Hihernate技术实现WEB应用的层次划分和对数据库的操作。

32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321审核员模块

使用者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院长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主要实现功能如下。

(1)审核毕业论文题目及要求。教研室主任审查教师上传的毕业论文题目及撰写要求,审查合格后上传到数据库中供学生选题使用。要求每人一题,不得重复选择。

(2)论文浏览、审核和入库。按论文撰写要求和说明审核经教师评阅后提交的毕业论文,通过审核后存入数据库并发布,处于发布状态的论文能够通过主页进行检索。

(3)答辩记录和成绩入库。审核员将学生的答辩记录上传到数据库,并将指导教师给出的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按比例计算,形成最终成绩,录入数据库,方便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查询统计页面查看毕业论文的答辩记录和成绩。

(4)查询统计。用于查询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答辩成绩,统计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计算教师工作量提供数据。

322教师管理模块

使用者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管理员给定的帐号和密码登录系统,登录后可修改密码。该模块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提交毕业论文题目。教师上传自己拟定的毕业论文题目及论文撰写要求,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发布。

(2)查看论文选题情况。教师查看毕业论文题目被选情况,确定自己指导的学生名单,以便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

(3)在线修改学生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教师查看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或毕业论文,通过在线批注的方式进行修改,将修改结果返回给学生。

(4)评定毕业论文成绩。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进行学生成绩评定,给出指导教师成绩。

323学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使用者为应届毕业生,实现主要功能如下。

(1)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通过给定的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浏览审核员发布的毕业论文题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基础进行选择,当某一个题目选择人数超过的规定人数后,不能再选。

(2)提交开题报告。学生成功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后,与指导教师联系,按要求完成开题工作,并将开题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进入到毕业设计阶图2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结构图

段,准备撰写毕业论文。若不合格则按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并再次提交,此循环过程直至通过指导教师审核为止,否则无法进入到毕业论文提交页面。

(3)提交毕业论文。学生按指导教师要求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上传给指导教师。通过导师审核后准备答辩,否则按指导教师在线批注意见反复修改,直至通过审核。

(4)下载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在平台中为学生提供论文撰写过程中所需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下载使用。

324系统管理模块

(1)用户管理。从系统安全管理角度出发,防止不是应届毕业生和专业教师的其他用户登录,系统管理员负责导入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系统不提供注册功能。

(2)论文管理。将存档的毕业论文转换成TRS格式,并进行分类,按类型发布,同时提供论文检索和下载。

(3)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员统一分配教师和学生的帐号和密码,限定其使用权限。

(4)新闻管理。用于管理平台首页发布的最新动态及相关新闻。

(5)系统参数设置。用于设置分校、院系、专业、班级、职称、初始密码等基本参数。

4系统测试

为确保平台功能和逻辑的正确性,开发人员采用了传统软件测试中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基本思想,结合平台开发所使用的技术,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进行了静态测试、动态测试,以及基于WEB系统的测试。此外,从平台功能角度进行了链接测试、表单测试、Cookies测试、设计语言测试和数据库测试;从平台性能角度进行了连接速度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导航测试;从平台可用性角度进行了导航测试、图形测试、内容测试、整体界面测试;从客户端兼容性角度进行了平台测试、浏览器测试;最后从安全性角度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功能和逻辑的正确性。

5结束语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以高校教学管理规律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校园网宽带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开发而成,是一个集出题、选题、指导、存贮、检索、利用、评价于一体的高效率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出题网络化、选题透明化、指导实时化、修改可视化、检索智能化、利用现代化、存贮无纸化、评价科学化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毕业生在校外实习时难以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带来的诸多不便,并为监督和检查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工作平台。对于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敬东,伍世珍.基于J2EE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3-84.

[2]薛雅,秦新国.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1,(9):63-65.

[3]朱程燕.基于B/S结构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J].IT技术论坛,2008,(21):70-71.

[4]林培,黄张平,肖桂琴,等.数字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5-47.

[5]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5-234.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作者:王靖会 石磊 付兴奎 王朝辉

第二篇: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阶段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随着电站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前落后的教学环境和实验平台已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要求。出于电厂安全生产和运行的考虑,为期一周的学生生产现场实习也只能达到初步认识和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电厂主要设备及运行、电厂控制系统应用等情况的目的。因此,结合在电力生产现场为期一周的实习认识,依托学科实验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不仅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充分结合,也可达到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学科平台;毕业实习;电站自动化;仿真培训

作者简介:彭道刚(1977-),男,重庆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志萍(1971-),女,江苏扬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1303)的研究成果。

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期间理论学习后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毕业实习,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电站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前落后的教学环境和实验平台已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要求。虽然安排了一周的电厂生产现场实习,但出于电厂安全生产的考虑,学生只能大致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和了解电厂的设备及运行情况,根本不可能有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所以,为使学生真正掌握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和大型机组集控运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依托电站综合自动化学科实验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以达到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型火电站综合自动化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专业现状

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面向电力行业类的高等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三所电力行业类高校之一。“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是我校传统优势特色。上海电力学院下属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是具有电力特色的、能够紧密联系电力生产实际、把握电力系统前沿科技的二级学院之一,拥有 “电站自动化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重点学科、电力及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等。学院下设电力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两个系,其中电力工程系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

本文介绍的毕业实习对象为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的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本科专业1985年开始招生,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主要面向电力生产过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以工程应用为主,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自动化工程与测控技术专业人才。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目前按自动化、自动化(电站自动化方向)、自动化(核电运行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站测控方向)招生,每年大约招生350名左右。我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华东地区高校中仅有的以电站为行业背景的自动化专业。建校以来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数千名电站自动化专业人才。

二、电站综合自动化学科平台建设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工业,也是全国实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主力军。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机组陆续投入运行,300MW、600MW发电机组已非常成熟并广泛应用,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0多台100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投产运行,拟建和在建的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也有100多台。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62亿千瓦,其中火电机组占总容量74.45%。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未来以煤为主的火电机组仍将占主导地位,占整个装机容量的70%以上。

在火力发电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三大主机设备以及水网、灰网、煤网等辅助系统,其工艺过程非常复杂,必须通过先进的分散控制系统(DCS)来实现机组的自动化控制。此外,为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电厂的管控一体化,2000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的《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范》(DL5000-2000)明确规定:“当电厂规划容量为1200 MW及以上、单机容量为300 MW及以上时,可设置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根据目前我国大型火力发电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在科研院所建设具有先进功能的大型火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依托我校电自学院成功申报了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第二期)“大型火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项目,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可用于科研和教学的实验平台包括基于虚拟DCS的激励式全范围电站仿真机平台(包括3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600MW超临界和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平台(包括艾默生Ovation、福克斯波罗I/A Series、上海自仪SupMAX8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平台(包括FF、Profibus、Hart现场总线、EPA工业以太网等)、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平台(包括SiPHD、RD6实时数据库)、电厂辅控网集中监控系统平台(施耐德Quantum PLC)、SUEPV发电机组振动数据采集与诊断分析系統平台、艾默生Smart Wireless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监测系统平台等等。

三、利用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1.毕业实习现状

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所以,我校每年都安排大四下学期的每位学生到电力生产企业现场开展毕业实习环节,通过在生产现场开展毕业实习,不仅使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电力生产过程的应用实践充分相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考虑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运营,且由于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实习经费有限等因素,在电力生产现场的毕业实习都要分批进行,且每批实习时间都较为短暂,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时间。在这一周时间里,除了进行必要的安规教育与考试、企业介绍等,一般将学生分别分组至电厂的热控、电气、集控运行、燃运等部门跟班实习,由于时间很少,每个班组也只能跟班实习半天。这样实习学生根本不可能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只能达到初步认识和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电厂主要设备及运行、电厂控制系统应用等情况,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实践要求。因此,结合在电力生产现场的实习认识,回到学校后再在相关学科实验平台上开展实践操作的实习环节就显得很有必要。

2.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毕业实习实践

根据我校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毕业实习内容包括了认识实习、电厂生产实习、学科平台实践操作等几个部分。

(1)认识实习。为了有效开展毕业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在学生已学习和了解了电力生产工艺、主要设备等相关基础课程后,在学科平台上通过激励式仿真培训系统开展认识实习,以加深学生对电力生产工艺及系统整体的感性认识。

(2)电厂生产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开展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大四下学期开展学生下电厂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校期间的理论学习与电力生产过程的应用实践相结合,达到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电力生产过程、电厂主要设备及运行、电厂控制系统应用等情况。

(3)学科平台实践操作。在学生完成电厂生产实习后,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依托学科实验平台开展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和大型机组集控运行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实习培训和操作实践。主要包括两部分。1)电站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实践: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电站分散控制系統、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辅控网络化集中监控系统、主辅一体化控制系统、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激励式仿真培训系统等现代火力发电厂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和架构,并通过在分散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上进行一些典型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策略组态与调试等工作,达到掌握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2)大型发电机组激励式仿真培训实践:首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300MW、600MW和1000MW大型发电机组主设备及工艺流程、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等内容,然后通过在600MW超临界机组的激励式仿真培训系统上进行锅炉给水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风烟控制系统、磨煤机控制系统、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再热汽温控制系统、汽轮机DEH控制系统等操作实践,达到掌握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为保证毕业实习学生的实践操作效果,针对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习时按每组20~25人分组,每组均包含以上两个部分的培训和实践操作内容。

3.实习考核

每个实习学生在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平台上进行毕业实习后,每部分的实习工作都根据实习内容由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现场操作和回答问题方式的实践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此外,每个学生还需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周的电厂实习撰写毕业实习总结报告。最后综合成绩也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成绩。无实习报告者,成绩按不及格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只针对评优的学生参加申优答辩。

4.应用效果与社会影响

通过学科实验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不仅解决了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所存在的弊端,还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相结合,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目前该实验中心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都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火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使我校在大型火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发挥了较强作用。2009年12月23日,《上海科技报》以“模拟‘小平台’发挥大作用——记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该平台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我校通过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建设成果的影响力。此外,自该实验平台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华东电力设计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能鉴定与培训部、越南河内电力大学、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上海电气工程公司、上海市电力行业协会、国家电监会华东监管局、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数十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参观与考察学习,他们对我校利用该学科实验平台开展的科研工作和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结束语

依托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项目建设的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平台为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也为学生开展面向电站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实验环境,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提供实践支撑平台,还培养了一批电站综合自动化与信息化方面的优秀教学科研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对我校在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强化了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和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电力大学内涵,展现了我校发展现代能源电力学科体系的特色,提高了我校的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办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建龙.结合专业进行毕业实习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03-105.

[2]高美莲,史庆南,纳海莺.工科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38-40.

[3]刘慧卿,宋永嘉.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实习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25-127.

[4]张松,张春华,刘坤,等.提高地方院校工科学生“三个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11-112.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彭道刚 王志萍 黄伟

第三篇: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摘要:目前一些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重硬件投入而轻软件建设、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分散和对毕业生进行指导的功能薄弱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转变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路,应在升级平台硬件的同时改进软件系统,应强化信息服务平台的交互功能,应优化信息服务平台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以高效、便捷与快速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技术及远程网络技术来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就成为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办法。如何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使用效率,发挥出它的最大的作用,是目前需要高校予以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是高校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的方式之一。借它搭建起了用人单位、高校和高校毕业生三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提高了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能极大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1]。

1.优化对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能促进高校对毕业生及其相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为学校和用人单位掌握或了解毕业生的情况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或资料,有利于为决策提供依据,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进行。

同时,它也搭建了用人单位、高校和高校毕业生三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网络的应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避免了到外地奔波的辛苦,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效率,有利于保障毕业生就业的安全。尤其对高校来说,它有利于加强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使之达到方便、规范、科学与系统的要求[2]。

2.实现信息共享,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平台之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链接,可以使相关信息量更加丰富,可以使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如今,根据市场需求,就业信息平台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有较强的准确性与针对性,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若能将这类信息及时地加以整合,然后再提供给毕业生,无疑会给毕业生提供极大的方便,会进一步扩宽高校毕业就业的渠道。

3.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新平台

高校应帮助大学生制订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引导他们将这种规划落实在自己的学习之中。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但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的人数却有限,所以一些高校往往只在高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和全流程的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平台,完善其服务功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全过程与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比如,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与相关法规方面的介绍和服务,给毕业生讲授求职与面试的技巧,帮助毕业生合理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向毕业生介绍创业政策,或提供创业成功的案例,等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平台资源分散,平台之间也未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

信息共享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高校内部的教学和招生部门间尚难实现信息共享。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也只限于对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下属各院系开放自己的信息服务系统。一方面,这是由于目前还缺乏顶层的设计规划,不同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对平台的技术选择尚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下,从而就导致它们之间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中间难以形成信息共享;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一些高校狭隘的本位主义的思想也人为地

造成了各信息服务平台的对外封闭状态的出现,阻碍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在校际间的交流,造成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人为的分割[3]。

2.就业信息化平台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逐步加大,高校均加大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对就业信息平台的硬件投入,在短期间内建立起粗具规模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硬件投入方面舍得投入,但对于平台的软件建设和后续维护工作则十分薄弱。

就业信息化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是由其软件来决定的,平台软件的制作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就业工作的需要决定了整个平台的效率。高校就业信息平台相关软件的开发往往与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脱节,软件开发人员不了解就业工作的需求,就业指导教师不懂得软件开发。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也产生了。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存储大量的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这成为网络黑客的攻击目标。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由于其非专业性、公益性,网络安全防护相对薄弱,极易造成信息泄漏。

3.就业指导功能薄弱,互动性差

高校就业信息平台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但其主要功能仍然较单一,指导功能薄弱,就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互动较差。当前就业信息化平台主要职能是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信息发布,而就业指导的职能十分欠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的对象是数千万计的大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就业指导需求,就业指导网站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的特殊优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课程,特别是多媒体课程。但目前多数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只能提供文字、图片和少数视频课程,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与内容都相对单一,课程更新的频率也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信息化平台缺少互动功能,对于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需要了解不多。由于受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思路的制约,当前信息平台的信息流动多是单向的流动,即学校向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与指导服务,对于广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需要了解不多,也就导致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就业指导也缺乏个性化。

三、改进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

当前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转变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路

着力打造综合化、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当前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一个重要的误区,即仅仅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窗口,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就业信息。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强调平台的综合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的目标应当是打造成一个就业信息发布,大学生就业技能、技巧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与指南等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大学生的需要,以提高其提供信息与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专家咨询、走访大学生就业单位的方式,请他们对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各自的需求,并根据这些信息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2.升级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硬件,改进软件系统

新兴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视频直播、分布式学习系统已经成为网络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对信息平台的硬件与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向广大学生提供海量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服务,必须对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硬件及时升级,并在硬件上保持一定领先性,为以后的升级预留出一定的空间。

根据就业指导服务的需要,及时更新相关软件系统,并重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安全。软件的研发一定要符合就业指导的需要。

3.强化就业信息平台的交互功能

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要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交互功能,让大学生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出就业培训的需求,通过这种需要引导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引入新型网络手段与交流方式。大学生容易接受新兴事物,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工具已经成为大学习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新途径。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即可更加方便地浏览相关就业信息。例如,微博已经成为高校就业宣传、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求职的新渠道[4]。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更高效地发布就业信息,与毕业生实时互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就业工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大学生在就业观、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可以通过网络交往平台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成才观,提升对自我对职业的科学认识[5]。

4.优化就业信息化人才建设,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就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就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展开。目前,各级、各类高校都建立就业指导机构,但从总体上考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与就业工作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存在着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缺乏既掌握就业指导工作规律、又具备较高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

打造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针对就业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要及时对就业信息化平台进行改造、升级。这对于广大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引导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机地进行结合,主动运用信息化平台服务于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率,有效地服务高校就业信息工作。

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为高校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实现了就业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王磊.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2]钟伟.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改革与开放,2009(5).

[3]范重庆.大学就业信息化平台系统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7).

[4]王麒凯.微博: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载体[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

[5]杨婷婷,孙中华.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责任编辑:程佳〕

作者:田新山 陈君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硕士论文下一篇: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