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文献综述

2022-09-10

1 引言

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典型特征, 这种分离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外部投资者通过企业会计信息对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和衡量, 而企业管理者作为掌握企业会计信息一手资料的直接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进行盈余管理。同时, 股东大会也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一种控制活动, 是为了保障企业经营政策、方针的有效落实, 切实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的规范企业各层级人员的制度。社会责任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伦理道德, 是企业向社会承担的社会义务。本文重点梳理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以及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找出内部控制、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以期更好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保护相关股东和利益者的利益, 促进企业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随着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 美国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 制定了比较标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国外Krishnan (2005) 认为美国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然的财务造假事件正是由于其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导致的。AshbaughSkaife、Chan (2008) 认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是造成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而证实了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也低。

国内的叶建芳 (2012) 利用传统的二乘法检验证实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进行会计盈余, 对于有缺陷的内部控制通过加以修正能够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熊婷等利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两者的关系, 借鉴Roychowhury (2006) 对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划分, 将真实盈余管理分为销售操纵、生产成本操控和酌量性费用操控三方面, 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检验, 认为内部控制的披露水平分别于这三方面的度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从而证明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陈汉文 (2010) 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变量存在缺失, 因此在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时, 将内部控制综合指数作为内部控制的替代变量。张龙平 (2010) 认为盈余管理主要是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 具有鉴证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程度比较低。杨德明等 (2010) 、刘行健等 (2014) 、张嘉兴等 (2014) 分明从审计意见、公允价值的利用、内部控制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等角度研究了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但是, 有小部分学者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则盈余管理的机会越大。张国清 (2008) 认为企业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并不一定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 公司治理和公司业绩要求都会影响企业出现盈余管理的动机。杨七中 (2014) 以内部控制指数为作为度量工具认为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反而会助长了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增加利润。

2.2 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一种真实的承担社会责任行为还是仅仅利用社会责任来提升自己企业声誉值得深思。因此, 将社会责任应用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追捧。在国外, Phillips (2003) 从社会责任的内涵角度出发, 认为社会责任强的企业根本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也就不会利用社会责任来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 因为社会责任本身的内涵就体现了一种正向的含义, 是对社会道德的认可。Chih et al. (2008) 在盈余管理的三种模式下探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Patten等 (2003) 认为披露水平较低的企业容易引发企业进行应计盈余。Beaudoin等 (2012) 对外界有较高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 盈余管理的动机也较小, 利于企业治理。

王霞等 (2014) 以财务报告质量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认为社会责任高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也高, 盈余管理的机会比较少。冯晶等 (2015)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管理, 认为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越高, 投资者越倾向于关注盈余管理行为。邓学衷 (2011) 、贺馨4) (2014) 、刘敏等 (2015) 均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

从另一方面来说, 社会责任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其目的是利用社会责任这种公众认可的事实来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Fritzche (1995) 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伦理规范, 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掩盖了人们利用盈余管理来谋取私利的事实。Hemingway (2004) 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树立企业良好的声誉, 正是这种声誉使得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盈余管理。陈新元 (2012)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为了给社会公众造成一种印象管理, 维持其良好的企业形象。万寿义 (2014) 、陈鹰 (2012) 等认为两者不存在相关关系。

2.3 内部控制、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

内部控制和社会责任是影响盈余管理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 内部控制的提高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这是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发展延伸而来, 委托代理理论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提高契机, 而高质量的盈余管理正好可以阻断这种因会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 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相对于社会责任较低的企业, 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不仅仅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 它也会考虑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就使得企业降低盈余管理行为, 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追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 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存在相关关系 (彭钰、陈红强, 2015) ,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用社会责任的相关标准监督内部控制体系, 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有序运行。

3 研究评述及意见

鉴于以上文献综述来看,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应该将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研究对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在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一般不会利用盈余管理进行操纵利润。应该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和社会责任的协同作用, 只有在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 才能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促进企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上一篇: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下一篇: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