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2023-01-01

第一篇: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书

合同编号:YNAF-SBJC-08-025

发包方: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承包方: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 . 昆明

二零零八年九月八日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甲方:保利云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为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对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技术管理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并满足本工程竣工验收要求,根据水利部令第16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水利厅公告第7号《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工作内容及要求

1.项目监测内容与要求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2.为配合甲方的时间安排,乙方应在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野外监测内容,并提交正式报告。

3.代甲方组织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现场验收工作。 4.乙方提交本项目正式成果包括监测报告和图纸,正式成果提交份数为10套。(含向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或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

- 12.按时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成果资料与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对甲方未执行乙方提出的整改意见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乙方概不负责。

3.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承担工作期间人员的安全责任。 4.代甲方组织项目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工作,并对监测成果负责。 第七条

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1.各项监测执行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2.最终成果报告必须符合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并在工程竣工验收中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的审查。 第八条

成果提交及要求

按合同规定的监测内容及要求完成监测任务,最终成果为《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 第九条

违约责任

除因国家政策决定工程停(缓)建和不可抗力外,签约双方不得无故擅自终止合同。 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因履行本合同双方发生争议,由当事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由昆明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仲裁裁决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在仲裁期间,除提交仲裁的事项外,合同仍继续履行。 第十一条

合同的生效、终止及其他

1.合同双方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代理人在合同协议上签字并经双

- 3

第二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保证监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受委托从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取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水土保持监测活动。

第三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质(以下简称“监测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两个等级。

取得甲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由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乙级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第四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测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监测资质申请材料的接收、转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具有固定工作场所、组织机构健全、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完善;

(二)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元或者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

(三)具有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学历、技术职称和从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具有水土保持专业学历的不少于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6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10人,参与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设计、监理监测、验收评估、规划编制或者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少于6人;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关水土保持监测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水土保持工作5年以上;

(五)配备径流、泥沙、降水、测量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监测仪器设备;

(六)取得乙级资质证书满3年,独立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项目不少于6个;

(七)申请资质之日前3年内没有因存在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形而受到处罚。

前款所指的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包括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水文和资源环境类专业。

第六条 申请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具有固定工作场所、组织机构健全、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完善;

(二)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或者固定资产不少于200万元;

(三)具有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专业学历、技术职称和从业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水土保持专业学历的不少于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3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少于5人,参与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设计、监理监测、验收评估、规划编制或者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少于3人;

(四)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关水土保持监测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水土保持工作5年以上;

(五)配备径流、泥沙、降水、测量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监测仪器设备。

第七条 监测资质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其申请实行集中受理,具体受理时间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告。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事业法人证书复印件;

(三)注册资金或者固定资产证明材料;

(四)专业技术人员(含技术负责人)的毕业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明复印件,劳动关系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经历证明材料;

(五)监测仪器设备清单;

(六)申请甲级资质的单位,还需提交近3年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业绩证明材料。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确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签署意见,连同申请材料转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受理手续。

第十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审批决定前,对拟批准的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作出审批决定后,将审批结果进行公告。

第十一条 资质证书有效期为5年。资质证书包括正本、副本各一份,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 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完成变更后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发生分立的,应当在完成分立后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重新核定资质等级,颁发新的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 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0个工作日前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延续的单位从业活动情况进行审核,并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五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取得监测资质单位开展监测活动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执行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情况;

(二)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和监测技术培训情况;

(三)监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

(四)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和监测成果质量状况。

第十六条 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将上监测业绩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监测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或者不予颁发资质证书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颁发资质证书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八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监测资质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第十九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监测资质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撤销资质,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取得监测资质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监测资质的;

(二)超出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开展监测的;

(三)未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开展监测的;

(四)监测活动中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监测成果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五)未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业绩的;

(六)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在监督检查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一条 未取得监测资质,擅自接受委托从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活动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2003年5月16日水利部发布的《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水保〔2003〕202号印发 根据2005年7月8日《水利部关于修改或者废止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改)同时废止。

第三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示范文本

前言

简述项目情况、水土保持监测过程及成果等,并附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表。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建设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地理位置(点型工程介绍到乡级,线型工程应说明起点、走向、途径县级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或改建)、工程规模与等级、项目组成、投资(概算总投资、土建投资)、建设工期(开工与完工时间、总工期)、占地面积、土石方量(挖方、填方、借方、弃方)等。 1.1.2 项目区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地形地貌(地形特征、地貌类型)、气象(气候类型、降水量、雨季时段、风速及主导风向、风季时段、冻土深度)、水文(水系、水功能区划)、土壤(土壤类型)、植被(植被类型与林草覆盖率)、容许土壤流失量、侵蚀类型与强度、国家(省级)防治区划等情况。

项目区点型工程按乡(镇)或县级行政区域确定,线型工程按县或地市级行政区域确定。

1.2 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防治人为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三同时”制度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水土保持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变更、备案,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意见落实及重大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处理情况等。 1.3 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1.3.1 监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对照监测实施方案,说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路线、布局、内容和方法等实施情况。 1.3.2 监测项目部设置

接受委托时间、监测进场及技术交底时间、监测项目部组成及技术人员配备等。

1 1.3.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的位置、类型、数量及影像资料等。 1.3.4 监测设施设备

包括固定观测设施的建设情况,监测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 1.3.5 监测技术方法

简要介绍一般监测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实地测量、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等)类型,重点介绍针对工程特点采用的监测方法,如无人机、实时监控等。 1.3.6 监测成果提交情况

包括监测实施方案、记录表、水土保持监测意见、监测季度报告、监测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等成果的提交时间、对象(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等。 2 监测内容和方法

2.1 扰动土地情况

列表说明扰动土地情况(包括扰动范围、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情况等)的监测频次与方法。

2.2 取土(石、料)弃土(石、渣)

列表说明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的监测内容〔包括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及临时堆放场的数量、位置、方量、表土剥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的监测频次与方法。 2.3 水土保持措施

列表说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的监测内容〔包括措施类型、开工与完工日期、位置、规格、尺寸、数量、林草覆盖度(郁闭度)、防治效果、运行状况〕的监测频次与方法。 2.4 水土流失情况

列表说明水土流失情况〔包括土壤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等〕的监测频次与方法。 3 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3.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分别说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和监测的防治责任范围,并对比说

2 明变化情况及原因。 3.1.2 背景值监测

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大型渣场(弃土(石、渣)量50万m3以上)、大型取土场(取土(石、料)量10万m3以上)、大型开挖填筑面(占地面积2000m2以上或开挖填筑高度30m以上)等扰动强度较大的区域的背景值监测成果。 3.1.3 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按照监测分区,按说明扰动土地面积情况。 3.2 取土(石、料)监测结果 3.2.1 设计取土(石、料)情况

包括设计的取土(石、料)场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取土(石、料)量等情况。 3.2.2 取土(石、料)场位置、占地面积及取土(石、料)量监测结果

实际设置的取土(石、料)场数量、位置、占地类型、占地面积及取土(石、料)量等情况。 3.2.3 取土(石、料)动态监测结果

将实际设置的取土(石、料)场情况与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差异原因。

3.3 弃土(石、渣)监测结果 3.3.1 设计弃土(石、渣)情况

包括设计的弃土(石、渣)场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弃土(石、渣)量等情况。 3.3.2 弃土(石、渣)场位置、占地面积及弃土(石、渣)量监测结果

实际设置的弃土(石、渣)场数量、位置、占地类型、占地面积及弃土(石、渣)量等情况。 3.3.3 弃土(石、渣)对比分析

实际设置的弃土(石、渣)场情况与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变化原因。

3.4 土石方流向情况监测结果

按监测分区说明工程土石方监测结果,与水土保持方案对比分析,逐项说明变化

3 原因。

3.5 其他重点部位监测结果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说明大型开挖填筑区、施工道路及临时堆土场的监测结果。 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4.1 工程措施监测结果

说明工程措施的设计情况、分实施情况、监测结果等。 4.2 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说明植物措施的设计情况、分实施情况、监测结果等。 4.3 临时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详细说明临时措施的设计情况、分实施及保存情况等。 4.4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

按监测分区汇总工程、植物、临时措施等实施情况,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应多采用量化指标说明。 5 土壤流失情况监测

5.1 水土流失面积

根据各阶段水土流失面积监测结果,汇总分析施工准备期、施工期、试运行期水土流失面积。 5.2 土壤流失量

根据项目类型,重点说明土壤流失量实际发生的部位、时间、数量及对周边影响情况。

5.3 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

根据实际监测情况,统计监测的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项目建设区内未实施防护措施,或者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且未履行变更手续的取土(石、料)弃土(石、渣)量〕,重点说明部位、时间和数量、对周边产生的影响。

说明建设单位在发现潜在土壤流失量后落实的防护措施情况和处理结果。 5.4 水土流失危害

根据实际情况,说明水土流失危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面积、对周边造成的影响以及处理情况等。

4 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

6.1 扰动土地整治率

分析说明各监测分区扰动土地整治情况,计算项目建设区扰动土地整治率。 6.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分析说明各监测分区水土流失面积及治理情况,计算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6.3 拦渣率与弃渣利用情况

说明弃渣拦挡及利用情况,包括临时堆渣的防护情况等,计算拦渣率。 6.4 土壤流失控制比

根据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分别计算施工准备期、施工期、试运行期(植被恢复期)土壤流失控制比。 6.5 林草植被恢复率

分析说明各监测分区林草植被恢复情况,计算项目建设区林草植被恢复率。 6.6 林草覆盖率

分析说明各监测分区林草覆盖情况,计算项目建设区林草覆盖率。 7 结论

7.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土石方的变化分析评价。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8),对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及实际达到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7.2 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从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数量、适宜性、防治效果及运行情况等方面,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评价。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结相关问题(包括水土流失防治、监测工作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7.4 综合结论

根据六项指标达标情况,说明项目达到的防治标准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等。

5 8 附图及有关资料

8.1 附图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2、监测分区及监测点布设图

3、防治责任范围图

4、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分布图 8.2 有关资料

1、监测影像资料

包括监测项目部设立照片,大型弃土(石、渣)场、大型取土(石、料)场、大型开挖填筑面、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等汛期前后动态对比照片,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对比照片,以及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照片等,并标注拍摄时间、地点。

2、其他资料

其他与项目监测工作相关的资料。

6

第四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doc -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

附件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提纲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2、监测范围及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2)施工准备期

(3)工程建设期间

(4)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2、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2、重点监测图(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4、附件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第五篇:水土保持监测论文

3S集成技术在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摘 要: 结合云南省情况,分析了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述了3S技术(RS、GPS和GIS)及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并就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大量增加,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使地表植被受到严重扰动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引发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动态了解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省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已势在必行

目前我省对小流域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的水土流失监测,大多采用传统的常规监测方法,如设径流小区、控制站等地面观测以及调查监测等,这些方法速度较慢,监测结果精度较低,不能实时提供水土流失情况,不能有效地实现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利用3S集成技术,即GPS,RS,GIS相结合,可以实现重点时段对重点流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快速、适时地动态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为灾害的发生、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 3S技术简述 1.1 遥感(RS) 遥感(RS),从广义上说是指从远处探测、感知

物体或事物的技术。遥感一般选用卫星或飞机作为传感器的遥感平台。遥感探测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视域范围大,不仅可以获得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信息,而且可获得紫外、红外等波段的信息。因此,卫星遥感影像能够快速提供地球表面的信息。1999年、2004年我省先后利用遥感调查技术对全省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两次普查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多功能、应用广泛等特点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系统包括三部分,即地面控制部分、空间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1〕。GPSRTK技术是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测量系统,是目前实时、准确地确定待测点位置的最佳方式,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包括以一台GPS接收机为基准站,一台或多台接收机为流动站,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RTK定位技术是将基准站的相位观测数据及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方式及时发送给动态用户,动态用户将收到的数据链连同采集的相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差分处理,从而获得动态用户的实 时三维位置〔2〕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并存的特点,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迅速获取满足需要的各种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利用GIS可以建立图形属性库,对遥感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且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快捷的决策依据

2 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监测要综合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和地面观测、专项试验、调查统计、数理分析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监测对象、不同监测层次,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与技术。RS技术覆盖范围广,用于获取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信息;GPS技术数据采集速度快、精度高,主要用于确定和获得地理位置信息;GIS技术有优越的图形、属性数据处理的特点,用于编辑、分析监测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3S集成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为水土保持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方法。 2.1 遥感(R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的多传感器、多时相的特点,通过不同时相相对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能。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年度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可分析土壤侵蚀总量以及年度变化趋势、植被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工程措施及林草措施治理效益等。国内利用遥感技术,采用卫星影像已对黄河流域、长江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董敏等就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验收、效益评估、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地面遥感监测系统能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充分应用,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 2.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因遥感有一定的时间性,有时地面的变化,在影像上得不到及时的反映,这时即可运用GPS对其进行补充、校正。GPS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可分两个层次:宏观方面,针对大流域或一个区域可建立GPS控制网,在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像控点测量,为航空遥感像片的定向提供加密点,这样有利于区域内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和提取;微观方面,针对坡面、沟头和沟底可利用GPS技术监测坡面地形变化、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速度、沟缘线后退速度,甚至可以监测典型样点水土流失量(流失厚度),包括崩塌、滑坡及堆积。对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不仅可以定期观测开挖面、堆积面的变化情况,而且可用GPS现场测量挖填土方量、堆积量和弃土弃渣量。此外,还可用GPS在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确定扰动地表及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等。〔4〕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3S”技术信息处理中心。GIS可以通过某些已知相关的空间数据经运算得到新的空间数据,也就是可以对图形数据进行运算生成新的专题图件。GIS的DEM和DTM模型能大量 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DEM利用已知的等高线采用某种数学方法插值生成,DTM是由DEM产生的一系列与地形有关的空间分布特征,如高程分布、地面坡度和坡向等。通过扫描设备或数字化设备将地形输入微机,经过矢量化,通过DEM和DTM模型运算,即可得到全省的地面坡度分级图。还可把其它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因素图(如降雨等值线图等)矢量化输进微机。运用叠加分析模型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图叠加,输入适当的参数标准,GIS即可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布图等新的专题图件,通过该专题图即可以获取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动态变化情况,再通过一些其它相应的统计分析模型对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治理效益等进行分析预测,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科研业务部门治理、监督、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3 3S集成技术应用探讨

利用3S集成技术在我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地掌握各地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有关信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给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实用价值。但目前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3.1 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

为从遥感数据中精确提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有关信息,必须采用区域遥感信息多波段、多时相、多平台复合以及遥感信息与地图的复合,遥感信息与DTM的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 析与主导分析相结合,室内判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等办法,尽可能准确地获取水土流失因素等信息。3.2 3S集成与4D技术相结合GIS、RS、GPS三种技术逐步走向集成化和相互交融,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的GIS以矢量数据为主,与遥感数据结构不一致,从而限制了3S的集成。而以栅格数据为主,兼容矢量数据的4D技术为3S集成提供了最佳技术手段和途径。4D技术是指DEM(数字高程模型)、DOQ(数字正射影像图)、DRG(数字栅格图)和DIG或DTI(数字专题图)4种数字产品生产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拓出了一条高效率、高精度、简便易行之路。 4. 构建全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对重点防治工程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建立高分辩率的三维动态模型以及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结合3S集成技术,构建我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对我省范围内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现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应是我省当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势在必行的一项项目。 5. 结语

危岩体等类型的岩质不稳定体,其稳定性不仅受主要的不利结构面控制,同时所处的地质应力场及外部环境(如地下水、运行工况)也是较主要的控制因素。对其稳定性的评价,应在勘探清楚基本地质特征的前提下,确定其控制性的结构面后,提出合理的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利用适合实际模型的计算方法才能准确评价其稳定状态。本工程危岩体在基本资料的勘察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际地质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符合实际地质模型的SARM法评价计算,在分析计算成果的基础上,为设计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丰坪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 地质报告〔R〕1(2003.08)1 〔2〕 潘别桐1岩体力学〔M〕1地质出版社1北京(1988年版

〔3〕 刘 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 李 征,何良华,吴北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J〕.测 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 〔4〕 董 敏,李海宽,于亚文.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保持监测中 的应用初探

〔5〕.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63~64,93. 〔6〕 李雅素.GPS功能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7〕.陕西林业科技,2001,3:59~62. [8] 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9 [9] 郭索彦,姜德文,赵永军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51-56 [10] 李智广.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编制初探.水土保持通报,2005,25(6)91-95 [11] 李绅东. 西南山区水土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资源研究,2002(4).

上一篇:接收预备党员支部大会下一篇: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