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2024-05-07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共6篇)

篇1: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书

合同编号:YNAF-SBJC-08-025

发包方: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承包方: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昆明

二零零八年九月八日

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甲方:保利云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为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对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技术管理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并满足本工程竣工验收要求,根据水利部令第16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水利厅公告第7号《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及《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第一条

工作内容及要求

1.项目监测内容与要求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2.为配合甲方的时间安排,乙方应在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野外监测内容,并提交正式报告。

3.代甲方组织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现场验收工作。4.乙方提交本项目正式成果包括监测报告和图纸,正式成果提交份数为10套。(含向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或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

2.按时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成果资料与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对甲方未执行乙方提出的整改意见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乙方概不负责。

3.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承担工作期间人员的安全责任。4.代甲方组织项目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工作,并对监测成果负责。第七条

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1.各项监测执行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2.最终成果报告必须符合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并在工程竣工验收中通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的审查。第八条

成果提交及要求

按合同规定的监测内容及要求完成监测任务,最终成果为《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安宁保利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 第九条

违约责任

除因国家政策决定工程停(缓)建和不可抗力外,签约双方不得无故擅自终止合同。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因履行本合同双方发生争议,由当事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由昆明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仲裁裁决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在仲裁期间,除提交仲裁的事项外,合同仍继续履行。第十一条

合同的生效、终止及其他

1.合同双方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代理人在合同协议上签字并经双

篇2: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摘 要: 结合云南省情况,分析了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述了3S技术(RS、GPS和GIS)及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并就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大量增加,毁林开荒、陡坡耕作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等使地表植被受到严重扰动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引发洪涝、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头号环境问题。为了动态了解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省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已势在必行

目前我省对小流域以及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的水土流失监测,大多采用传统的常规监测方法,如设径流小区、控制站等地面观测以及调查监测等,这些方法速度较慢,监测结果精度较低,不能实时提供水土流失情况,不能有效地实现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利用3S集成技术,即GPS,RS,GIS相结合,可以实现重点时段对重点流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快速、适时地动态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为灾害的发生、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S技术简述 1.1 遥感(RS)遥感(RS),从广义上说是指从远处探测、感知

物体或事物的技术。遥感一般选用卫星或飞机作为传感器的遥感平台。遥感探测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视域范围大,不仅可以获得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信息,而且可获得紫外、红外等波段的信息。因此,卫星遥感影像能够快速提供地球表面的信息。1999年、2004年我省先后利用遥感调查技术对全省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两次普查 1.2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全天候、多功能、应用广泛等特点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系统包括三部分,即地面控制部分、空间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1〕。GPSRTK技术是一种全天候、全方位的新型测量系统,是目前实时、准确地确定待测点位置的最佳方式,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包括以一台GPS接收机为基准站,一台或多台接收机为流动站,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RTK定位技术是将基准站的相位观测数据及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方式及时发送给动态用户,动态用户将收到的数据链连同采集的相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差分处理,从而获得动态用户的实 时三维位置〔2〕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信息分析能力、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并存的特点,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迅速获取满足需要的各种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利用GIS可以建立图形属性库,对遥感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并且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利、快捷的决策依据 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监测要综合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和地面观测、专项试验、调查统计、数理分析等方法。可根据不同监测对象、不同监测层次,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与技术。RS技术覆盖范围广,用于获取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信息;GPS技术数据采集速度快、精度高,主要用于确定和获得地理位置信息;GIS技术有优越的图形、属性数据处理的特点,用于编辑、分析监测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3S集成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适时动态监测,为水土保持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方法。2.1 遥感(R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的多传感器、多时相的特点,通过不同时相相对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能。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可分析土壤侵蚀总量以及变化趋势、植被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工程措施及林草措施治理效益等。国内利用遥感技术,采用卫星影像已对黄河流域、长江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董敏等就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工程验收、效益评估、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地面遥感监测系统能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充分应用,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 2.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因遥感有一定的时间性,有时地面的变化,在影像上得不到及时的反映,这时即可运用GPS对其进行补充、校正。GPS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可分两个层次:宏观方面,针对大流域或一个区域可建立GPS控制网,在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像控点测量,为航空遥感像片的定向提供加密点,这样有利于区域内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和提取;微观方面,针对坡面、沟头和沟底可利用GPS技术监测坡面地形变化、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速度、沟缘线后退速度,甚至可以监测典型样点水土流失量(流失厚度),包括崩塌、滑坡及堆积。对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不仅可以定期观测开挖面、堆积面的变化情况,而且可用GPS现场测量挖填土方量、堆积量和弃土弃渣量。此外,还可用GPS在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确定扰动地表及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等。〔4〕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3S”技术信息处理中心。GIS可以通过某些已知相关的空间数据经运算得到新的空间数据,也就是可以对图形数据进行运算生成新的专题图件。GIS的DEM和DTM模型能大量 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DEM利用已知的等高线采用某种数学方法插值生成,DTM是由DEM产生的一系列与地形有关的空间分布特征,如高程分布、地面坡度和坡向等。通过扫描设备或数字化设备将地形输入微机,经过矢量化,通过DEM和DTM模型运算,即可得到全省的地面坡度分级图。还可把其它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因素图(如降雨等值线图等)矢量化输进微机。运用叠加分析模型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图叠加,输入适当的参数标准,GIS即可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分布图等新的专题图件,通过该专题图即可以获取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动态变化情况,再通过一些其它相应的统计分析模型对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治理效益等进行分析预测,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科研业务部门治理、监督、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3 3S集成技术应用探讨

利用3S集成技术在我省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客观地掌握各地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有关信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给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实用价值。但目前3S集成技术在我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3.1 提高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

为从遥感数据中精确提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有关信息,必须采用区域遥感信息多波段、多时相、多平台复合以及遥感信息与地图的复合,遥感信息与DTM的复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 析与主导分析相结合,室内判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等办法,尽可能准确地获取水土流失因素等信息。3.2 3S集成与4D技术相结合GIS、RS、GPS三种技术逐步走向集成化和相互交融,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的GIS以矢量数据为主,与遥感数据结构不一致,从而限制了3S的集成。而以栅格数据为主,兼容矢量数据的4D技术为3S集成提供了最佳技术手段和途径。4D技术是指DEM(数字高程模型)、DOQ(数字正射影像图)、DRG(数字栅格图)和DIG或DTI(数字专题图)4种数字产品生产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拓出了一条高效率、高精度、简便易行之路。4.构建全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对重点防治工程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建立高分辩率的三维动态模型以及典型区域的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结合3S集成技术,构建我省数字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对我省范围内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现我省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应是我省当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势在必行的一项项目。5.结语

危岩体等类型的岩质不稳定体,其稳定性不仅受主要的不利结构面控制,同时所处的地质应力场及外部环境(如地下水、运行工况)也是较主要的控制因素。对其稳定性的评价,应在勘探清楚基本地质特征的前提下,确定其控制性的结构面后,提出合理的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利用适合实际模型的计算方法才能准确评价其稳定状态。本工程危岩体在基本资料的勘察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际地质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符合实际地质模型的SARM法评价计算,在分析计算成果的基础上,为设计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丰坪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 地质报告〔R〕1(2003.08)1 〔2〕 潘别桐1岩体力学〔M〕1地质出版社1北京(1988年版

〔3〕 刘 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2〕 李 征,何良华,吴北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J〕.测 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4〕 董 敏,李海宽,于亚文.地面遥感监测系统在水土保持监测中 的应用初探

篇3:水土保持监测合同

1.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下,开发建设项目已经成为了导致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都是由人为的因素所引起的,不管是从外营力的方向,还是从它的形式的方向,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的程度,其都与自然水土流失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与自然水土流失相比,开发建设项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强度相对而言非常大,由于施工当中的挖掘、爆破等操作对于土壤的物力结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大多都是呈现非自然的固结状态,抗蚀的能力非常差,导致的水土流失的强度非常大。

(2)水土流失的形式非常的复杂,除了正常情况下的水土流失的现象之外,还包含着由于生产建设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特殊形式的水土流失。例如地基的下沉现象,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地面不均匀沉降的现象等等。

(3)相对于自然水土流失来说,建筑项目的水土流失基本上都是呈现的无规律的分布,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开发建设项目本身所存在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4)潜在为危害非常的严重,开发建设的项目实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包含了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使得岩土的流失加剧,导致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的下降等等。

1.2 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现状

开发建设的水土保持的检测对于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同样也成为了开展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的监督执法以及水土保持设施工程完工的重要凭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土保持机构,检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水土保持监测,不过很多的都是属于大型的交通以及管道的工程,实际上,对于相对来说,小型的以及中型的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开展的项目十分的少,对于这些检测项目的开展可以说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但是从总体的方面来看,我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依旧处在起始的发展阶段,存在的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测指标的体系,检测的手段以及检测的技术都达不到理想的目标,理论性太强,监理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监理一套较为完善的检测管理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单位需要尽早的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水土保持的指标体系,其是开展具体工作的有效保证,在制定相关的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能够体现出水土流失的动态,水土流失的治理的成果,按照所检测到的实际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检测指标的制定,目前,指标的体系大致内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指标类、指标亚类、指标。

2.1 构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原则

(1)保证所选择使用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更加综合的反映出项目区域范围之内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具体的措施的动态的变化。

(2)可得性以及实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保证各种指标的检测方式和实际的检测庄亮紧密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确保最终的监理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3)一定的独立性,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重合,使得指标之间的关联性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控制没有实际作业的垃圾数据的出现,避免给实际的工作带来负担。

2.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类及亚类确定

不可忽视的是,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时候,一个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的施工阶段、工程投入使用阶段,以及植被的恢复的过程。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指标类,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开发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规定的范围之内的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受到施工流程以及工程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水土流失的强度,水土流失所导致的严重影响等等,为了能够掌握各种状况下,水土流失的具体归来吧,需要对开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的要素进行动态的检测。

水土保持措施的指标类。对于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而言,其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主要包含了护渣的工程,护坡的工程,防风固沙的工程项目等等。主要的工作内容为检测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动态实施的状况,主要包含了施工的具体进度,施工的整体质量。对于其具体的措施能够被分为工程实施的过程当中的具体措施,林草的措施两个种类。

2.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的确定

在进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的选择的方式根据上文当中所指出的指标的类别以及指标亚类别,从而能够顺利的达到实际的检测指标。

2.3.1 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指标类

(1)对于水土流失范围的指标亚类,主要包含了对于所负责的治理的具体范围的大小,扰动的地表的面积,水土流失的具体面积,水面的具体面积等等。

(2)对于水土流失情况的指标的亚类,主要包含了水土流失的具体形式,水土流失的背景值,对于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3)对于水土流失所导致的严重的影响的指标的亚类,主要包含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土壤的肥力不断的下降,滑坡崩塌等等。

2.3.2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指标类

所需要采取的具体的工程措施的指标亚类,主要包含了护坡工程的实际数量以及质量的情况,土地的病害治理工程的数量以及具体的质量。

2.3.3 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指标类

(1)对于水土保持的具体解决办法以及运行的具体状况的指标亚类。这个指标亚类主要包含了林草的成活的状况,林草所覆盖的面积的情况等等。

(2)保持水分保持土壤质量的指标亚类,主要包含了降低土壤的侵蚀的模数的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径流模的数量。

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当前,对于大型的以及中型的开发建设的项目水土保护的检测通常都是选择使用现场的调查检测和地面的检测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于小型的项目一般都是选择使用调查检测的方式,而对于资料统计的方式一般都当作是最为基本的检测方法,目前GPS技术GIS技术已经慢慢被人们所接受,正广泛的使用在监测过程当中,对于很多非常重要的工程也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表1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一览表。

(1)调查监测的方式,不得不承认的是,调查监测的方式是在具体工程当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经过现场的勘察,就能够对水土流失的情况有所了解,还能够观察到水土保持措施实行的具体状况。

(2)地面观测的方式,地面观察的方式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检测方式,主要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观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能够获得到检测的结果。

(3)资料分析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资料分析的方法属于一种比较基础的方式,对于工程当中各个方面资料的有效搜集与整理,借助与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有效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能够获得到所需的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随着开发建设工程的不断增多,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也在逐渐的增加,对于了解其变化的规律相对而言有着非常高的难度,因此,建议相关单位积极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方式的研究,尽快的研究出最切实有效的监测方法,从而能够为实际的施工提供较为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治国,李文银,蔡继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传统水土保持比较[J].中国水土保持,1998(10):16-19.

[2]许峰.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9-21.

[3]赵永军,姜德文,袁普金.线状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以西气东输项目为例.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71~74.

[4]万彩兵,张歆.西气东输支干线工程水土保持监测[J].人民长江,2005,36(1):42~43.

篇4: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浅析

关键词 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水土流失对于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水土部门一直将监测工作作为基础工作,对于水土监测工作给与高度关注。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现代科技与技术共同使用,对于水土流失全面进行动态评估。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在不断开展,监测技术在不断更新,监测结果越加精准,这为我国的水土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利参考依据。

1 水土保持监测

1.1 水土保持监测概念

水土保持监测就是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保持和环境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检测。我国在1991年就颁布有关水土保持监测法律文件,帮助我国可以顺利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象检测过程中就是对于数据进行采集,在采集中一定要注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检测是一项对于采集后的数据分析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数据分析中更加关注水土流失过程中的转状态。对于对象检测就一定要将观察作为前提,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原因。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在实际工作中,一定以地面水土流失情况作为检测前提。

从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角度分析,水土保持监测可以两个角度分析。从广义角度而言,水土保持监测就是对于水土流失及治理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于水土流失数据采集、传输、储存、分析处理、服务、治理,广义角度必须以网络作为基础,因为在监测中包含对于数据的传输。从狭义角度而言,水土保持监测仅仅是将数据采集,这种主要指的是某个监测站的检测工作,更加侧重水土保持监测的合理性、操作性,保证检测站采集数据的准确性[1]。

1.2 水土保持监测目的

水土保持监测最终目的就是对于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因素逐渐认识掌握,帮助水土管理部门将水土资源科学使用,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考数据,及时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向社会进行公布,保证社会成员了解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信息。水土保持监测实施中的目标是让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撑,可以对于水土效益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最终的数据主要是为水土保持科研人员与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参考,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的政策符合社会建设需求。

1.3 水土保持监测意义

1.3.1 为水土科研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会将社会现有先进技术在水土流失过程中使用,这样可以对于水土流失原因、预防、规划和评价等水土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拓宽水土科研人员对于水土了解程度,提升水土科研人员对于水土研究水平。水土保持监测将对于水土保持等工作的科学含量全面进行提升,从最大程度上将原有水土科研人员研究中的问题解决,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

1.3.2 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水土保持监测采集的数据将成为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基础性依据,缺乏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水土流失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并会降低水土流失的治理效率,水土保持方案工作的精准与操作将大幅度降低,直接影响我国环境的质量。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可以将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时发现,方便管理部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合适的水土保持规划,保证水土管理部门在水土保持规划制定中更加具有针对性,让水土管理部门可以在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确保水土管理部门工作效果,增加社会群众对于水土管理部门的信任度。

1.3.3 提升水土保持决策水平

我国对于水土保持管理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数据及时预报与公布,水土保持各部门必须承担相对应的工作责任,可以更好地为社会进行服务。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水土保持数据,分析不同区域内水土保持情况的有效信息,确保不同区域内的水土保持部门开展适合当地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升了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对于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监控水平,促进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加快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作[2]。

2 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2.1 自动化地面检测

目前,我国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较多,但与我国的国土面积并不成正比。因此,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建设还有待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全面与及时地对于水土流失进行跟踪性监测,对于不同地区的监测覆盖率较低,监测频率与次数无法达到实际需求。根据这种情况,水土管理部门将自动化地面监测方法认为是解决水土保持监测中的有效途径。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缺乏的是对于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等环节效率,在这些环节中包含了对于不同地区内的水资源、土壤采集工作,对于采集的水、土壤分析技术。现有的水土流失技术还有待开发,技术中的经济性与稳定性存在较大问题,对于技术中的自动化技术要尤为关注。水土保持监测部门对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尤为关注,自动化检测技术不仅仅能够将水土监测工作效率提升,还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已经成为经济成本不断上升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主要发展方向。现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在对于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中较为薄弱。

2.2 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技术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将对于全国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这就需要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开展网络式管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网络中,可以在不同角度对于水土保持技术进行管理与分享,这样水土保持监测站的数据就可以为不同级别的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精准与全面的数据信息。新型的网络水土保持管理系统可以将我国的水土数据采集,集中性分析与处理,保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效率。

2.3 调查技术

调查技术是一种常规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但水土调查技术并没有像地面监测技术那样成熟,特别是询问调查与地面监测技术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技术在使用中需要将经济水平与人文环境进行考虑,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精准性,最终影响水土管理部门对于水土流失的评估。国际中对于水土流失调查技术提供了标准化调查表,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部门可以进行参考。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城市间的经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调查表是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3]。

3 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问题

3.1 基础性研究相对落后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所需求涉及的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中,人们对于环保越加重视,对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要求越加严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人员仅仅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数据采集,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性研究并不予以重视,现有的基础性研究已经不能与水土保持监测的需求相吻合,限制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数据共享程度较低

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部门对于数据共享程度较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主要可以总结为:水土管理人员有缺乏数据共享理念,国家并没有制定数据共享法律法规,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性单位经费投入量低。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想要将数据共享,但缺少快捷方便且具有权威性的共享平台,严重限制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开放程度,容易造成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对于不同地区内水土错误认识,与人们正在增加的环保意识存在较大差距。

3.3 数据采集技术有待完善

水土保持监测在对于数据采集中,由于受到资金上面的限制,造成观测项目与国家规定将存在一定差距,更是与人们对于生态系统建设、生态系统环境需求差距较大。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都是通过人工形式完成,对于数据采集效率较低,数据的准度性有待确定。想要从根本上将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加快对于水土保持监测中数据采集技术的完善,让数据采集技术真正达到人们的实际要求。

4 结语

城市快速建设中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水土流失问题,但我国对于水土流失问题关注时间相对较短,生态环境已经破坏较为严重。加强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注重对于水土保持监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让基础水土保持监测站成为经济高效的工作部门。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建设中一定要将科技成果进行使用,让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为管理部门更好地服务,逐渐将水土数据向社会公开,让人们对于水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保证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杨勤科,王略.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述评[J].水土保持研究,2008(5):221-225.

[2]许晓鸿,常晓东,刘艳军,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7(3):57-58.

[3]陈世梅.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86-87.

篇5:水土保持监测研究进展

摘要:在总结评价近几年来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难点和不足,包括合理的监测频率难以确定,水土流失动力因子监测不深入和高新技术引入及应用不足;展望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发展趋势,为实际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监测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日益突出,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监测工作,已成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而言,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具有突发性、强度高、危害大等特点,因此,在2002年发布实施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独列出,并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监测技术、方法做出了原则规定。因此,进一步研究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对指导实际工作,丰富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搜集我国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进展,指出现有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并分析未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指导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1.开发建设项目整体状况

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开展的开发建设项目调查统计,以“十五”期间建设项目为例说明,“十五”期间,我国共有开发建设项目76810个,占地面积达55218万hm2。

1.1 行业分布特点

在各类开发建设项目中,城镇建设项目数量最多,达24727个,占总数的32%;其次是交通铁路行业,尤其是公路工程项目,总数为13229个,占总的17%;水利水电类项目和采矿类项目分别占12%和10%。以上4类建设项目共占开发建设项目总数的71%,其他行业建设项目数量较少,均在10%以下。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排前3位的依次为:农林开发工程、公路工程和城镇建设项目,这3类项目占总占地面积的80%。

1.2 时空分布特点 2001—2005的5年间,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数量依次为10681、14298、17742、18356和15723个,数量上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空间地域分布上,开发建设项目多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占总数量的39%,中部10省份占32%,东部6省市占18%,东北3省占11%。这与我国相继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

与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相比,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1)水土流失发生时空的不均衡性。水土流失强度首先表现在建设区域内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上,土石方挖填量大、地形地貌复杂、降雨集中的区域或者部位,水土流失强度大;扰动程度小、土石方挖填量小、地势平坦、降雨量小的地方,水土流失强度一般较小,新增土壤流失量一般不大。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方施工阶段内,水土流失强度高,其他时期水土流失强度低;工程建设雨季施工期内水土流失强度大,干季施工水土流失强度小(但相应地风蚀程度会有所增加)。

2)水土流失的突发性与高危害性。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一般在原地貌上年复一年地发生,其强度一般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建设项目则不然,遭遇到暴雨、大风等外动力条件的时候,水土流失强度比原状态下成倍、成百倍,甚至成千倍地增加,突发性明显,故其危害性也大。

3)水土流失程度与工程施工组织存在密切关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受地形、地貌、降雨、地表物质组成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工程施工组织存在紧密的关系。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工艺、施工时序安排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3.近几年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是定量调查与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的重要基础工作,其监测评价结果可为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有效分配有限的治理资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按照空间尺度的不同,水土保持监测类型可分为区域监测、中小流域监测和小区监测3类,其中,小区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最长,技术方法也最为成熟,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GIS、RS、GPS为主的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大量应用,推动了区域和中小流域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相关模型与RS、GIS的结合,已可以实现对区域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快速、定位、定量监测与评价。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包括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水土流失背景状况监测、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监测5个方面。其中,第1、2、3、5这4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同常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相同,可采取同样的监测技术与方法,而对于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常规的技术方法显然无法较为准确地掌握建设区域建设期内的实际水土流失情况,因此,不能采取常规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与方法。国内外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问题的关注也比较早,但多偏重于对建设场地,尤其是矿山开采等场地的土壤侵蚀控制技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其侵蚀量的定量监测技术研究则很少。近几年,相关研究者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人员从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机制与特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实践等方面,对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1人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针对城镇开发建设项目中弃土弃渣随意倾倒,由此产生的危害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孙虎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城镇人为弃土的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他们将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建设中的人为弃土堆积归类为新生斜坡型、陡坡增长型、新生台地型和洼地迭加型等4类人为堆积微地貌。采取人工降雨实验的方法,对各种类型的人工微地貌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人为弃土斜坡土壤侵蚀量是裸露撂荒坡的10176~12123倍,坡面细沟侵蚀量所占比重较大,其侵蚀产沙与阵雨产流历时具有幂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张丽萍等对工程建设增加坡面系统的潜在侵蚀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工程建设破坏了原坡面系统,由此增加的潜在侵蚀能力不可忽视。我国一些学者对线型建设项目,尤其是铁路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奚成刚等采取模拟降雨方法,对铁路路堑边坡的产流产沙进行了研究,认为:铁路路堑边坡产流过程为超渗产流,水分入渗特征受坡面土质影响大,呈指数或者对数函数变化;产流随时间服从二次函数变化;坡面产沙其含沙率的变化存在增长—减少—稳定的过程,含沙量与单位产沙量随着时间呈三次函数变化;含沙率主要受坡面土壤特性的影响,与单位时间的径流量无关。许兆义等对铁路路基在退水阶段产沙产流对小流域径流和产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铁路建设阻断了小流域正常的排水通路,使得小流域中的径流发生转向,其退水曲线发生变化;铁路路堤通过区域,即使在降雨结束以后,仍然是产沙的主要地区,路基的渗流将引起次水土流失,为铁路路基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杨成永等采取人工降雨和天然降雨实测方法,对秦沈铁路专线路基边坡的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路基边坡主要侵蚀形式是沟蚀,沟蚀量比面蚀量大得多,而降雨量与路堤顶面宽度则是两个主要的侵蚀影响因子。孙飞云等通过对北同蒲增建二线改造工程的实例监测研究发现,由于砂浆脱落和片石开裂等原因导致铁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失稳现象是增加产沙量的又一途径。

史东梅在对重庆市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速公路工程进行了实地调查、量测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人为加速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将侵蚀环境分为侵蚀动力系统、侵蚀对象和侵蚀地貌单元3个子系统。水土流失空间上呈离散型点、线状分布,时间上与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具有高度同一性;原地面角、边坡角、自然安息角是以挖损地形和堆垫地貌为主的人工边坡系统水土流失的关键控制因素;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沿线环境敏感区的类别与特点,提出要加强公路沿线不良地质结构地段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对其他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的研究较少。

3.2实用监测技术与方法

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提出了小区观测、控制站观测、简易坡面量测法、调查监测法、遥感监测法等几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貌变化迅速,有时无法布设小区观测设施,布设控制站又缺少实际的地形条件,而遥感监测方法不仅技术条件需求高,而且分辨率适合的遥感图像价格也很昂贵,故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调查监测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近几年,在监测技术规程基础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于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实用的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起到了发展、充实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

3.2.1巡查监测法 张卫等基于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与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线路巡查、实地量测的方法,称为巡查监测法。巡查监测法要求从工程奠基开始,首先测定监测范围内的侵蚀背景值,以后随着工程的进展,采取一定的频率进行动态监测,该方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野外巡查记录表格。表格记录内容要能分析出建设期内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变化动态,因此需要表格中各监测指标项目齐全、逻辑合理、容易填写操作。同时,该方法的应用仍需要配合一定的地面定位监测技术的支持。巡查监测法多为公路、堤防、铁路等为主的线型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所采用,需要进一步规范调查表格。表格设计要求既能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共同特点,又能做到兼顾不同项目的个性特点。

3.2.2地表扰动类型监测法

郭新波等在东深供水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提出了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的概念,并将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类型分为有危害扰动和无危害扰动2类,采取一点多方法比较和多点监测综合方法确定各类型的单雨次、单月、每季和年均侵蚀强度,再根据GPS等工具测量的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范围,实现对工程建设防治责任内的水土流失的估算。该方法颇具新意,最主要的是该监测方法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人为地貌变化迅速,使得定位监测手段无法布设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一是合理划分扰动类型,二是科学地确定各类型在各种降雨条件下大致的侵蚀强度,而微地貌变化的形态与范围和区域降雨资料则是比较容易测定和得到的。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观测、采集各种地表扰动类型下的侵蚀强度,用以估算建设区内的水土流失量,故在推广应用中,还应该考虑不同地区土壤或者地表裸露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域降雨雨型的不同等因素,综合比选或者采取实际的观测资料确定侵蚀强度,从而才能做到比较准确地估算水土流失量。

3.2.3测钎法

侯琳等针对公路建设工程路基边坡水土流失监测,提出了测钎法。测钎法原理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的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监测中的钢钎法原理相同,同坡面标桩法测定水土流失量原理与方法亦相同,只是采取的材料不同而已。此法较为实用,但主要指对坡面面蚀量的测算,对沟蚀量测算不准确。采取该方法进行观测时,一要考虑人工坡面的自然沉降,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因为新生堆土体均存在沉降的问题;二是必须同时采取其他方法量测坡面沟蚀量,因为根据已有研究人工堆垫地貌的侵蚀形态中,浅沟侵蚀占主导地位,面蚀量相比而言则较小。

3.2.4侵蚀沟体积量测法

侵蚀沟体积量测法虽然未写进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里,但却是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最多的方法之一。因为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重点为各种人工堆填微地貌和开挖边坡等,在这些部位,侵蚀产沙以沟蚀量为主,面蚀量为辅,因为降水在极为松散的物质条件下,下渗速度快,土壤水分很快饱和而形成产流,浅沟侵蚀形态快速形成。为了量测坡面的沟蚀量,以侵蚀沟体积量测法为主,坡面沟蚀量量测方法被提出,此法是采取在坡面上、中、下几个典型位置处布设一定数量的断面,详细量测各断面的侵蚀沟的沟深、沟宽和条数等,以综合计算坡面的浅沟侵蚀量。侵蚀体积回填法本质上也属于此种方法的延伸,但测量值较此法更为精确。

3.3 新技术应用的探索

虽然以3S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中,除了GPS技术应用较为普遍,其他技术应用仍然较少。一方面有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限制问题,同时也存在诸如费用、建设项目区域范围小等条件的约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该站利用遥感技术,以1987年、1997年TM影像和2004年SPOT5卫星影像,完成“神府东胜矿区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分析了监测区各年代的植被覆盖度、侵蚀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动态变化情况。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和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测距、测坡设备(激光测距仪),解决了实际监测过程中测距、测坡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该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缺少对设备测量误差的检验与纠正。

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难点与不足 4.1 合理的监测频率难以确定

按照水土流失观测原理,必须针对每一次降水过程开展观测,但对现阶段而言,建设项目的监测尚难以做到以上要求,因此无论是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还是具体开展工作时,一般要对监测实施方案中提出一个初步的监测频率,以满足工作需要。然而,针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快速变化的人为堆垫地貌状态,选择什么样的监测频率是合理的,怎样作到用最少的监测成本达到监测成果所需要的精度,这可能是从事监测工作最为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水土保持监测不同于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可随时驻在建设工地。从许多大型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实例来看,有的监测频率可能远未有达到监测数据精度要求的频率,但究竟增加到多大的频率合理,则是监测技术上的一个难点。

4.2 水土流失动力因子监测不深入

尽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降雨、径流、风力等自然因素作为其动力因子却是普遍的规律。然而,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对侵蚀动力因子的监测则显得不够深入。如在现有的监测指标中,反映降雨侵蚀动力的因子多以日雨量、月雨量、年雨量和水文气象统计的时段雨强(如24h最大雨量、最大次雨量等)出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侵蚀动力对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的定量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水土流失量同降雨动力的关系与降雨侵蚀力(风蚀动力不包括在内)这个指标更为密切。也就是说,同样的雨量,由于其降雨雨型的不同,会造成降雨原动力的大小相差很大,而这种降雨侵蚀动力的不同又会反过来导致发生的水土流失量明显不同,如地表扰动类型监测法的应用过程中,同一扰动地貌类型,在不同地区,即使是相同的降雨量、相同的地表物质,采取的侵蚀强度指标也应该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过程中可适当地引用我国各地相关的侵蚀动力因子(如降雨侵蚀力)研究成果,深入细致地分析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成因。

4.3高新技术引入及应用不足

与自然水土流失监测在各个尺度上监测技术方法相比,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发展历程较短,且目前更多地是靠行政监督在促进监测工作的开展,因此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较弱。今后应该注重GIS、RS等技术的适当引进与应用,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与技术水平;建立各个层次上的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控制网络、基本数据库等,做到新建项目能及时开展监测,扩大监测覆盖面。

篇6:水土保持监测承诺书

天柱县水利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水利部16号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公司特承诺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对《“舞阳壹号”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承诺单位(盖章):

上一篇:手机玩电脑网络游戏下一篇:机关后勤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