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2024-05-14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2005-04-18

法规名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办水保[2005]67号

法规类别:规范性文件

制定机关:水利部

颁布日期:2005.04.18

实施日期:2005.04.18

修改日期:

法规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水保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水保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工程建设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项目区组织实施,严格立项审批,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四条 工程建设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分级管理。

第二章 前期工作与计划管理

第五条 国家水保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第六条 国家水保工程按项目区组织实施,项目区选择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区应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所在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点治理区范围内;

(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

(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 国家水保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区组织编制规划,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八条 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各省上报的规划,规划经审批后实施,作为计划下达的依据。

第九条 项目实施县水利水保部门依据批复的规划,以项目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须达到施工深度,由地级以上水行政管部门审批后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

第十条 国家水保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编制。初步设计承担单位应熟悉水土保持业务,并具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

第十一条 规划设计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对工程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管护等方面的意见,优化工程规划设计。

第十二条 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的规划编制,于当年2月底前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十三条 水利部根据各省申报的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编制国家水保工程资金补助和治理任务计划,经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下达。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工程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和审批、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申报、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验收及竣工初步验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及效益监测等工作。

第十五条 国家水保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县级水利水保部门。

第十六条 国家水保工程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且必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推行群众投劳承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经项目区三分之二以上群众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以书面形式向县级水利水保部门做出承诺后,方可列入规划申报立项并实施。

组织群众投劳一般只在项目受益村进行,不得跨村或平调使用劳动力。确需跨村投工的应采取借工或换工的形式组织进行。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实行公示制。工程实施前,要把拟建工程的建设内容、中央补助规模、预期效益和所需群众投劳数量等向受益区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九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计划,严格按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如属一般性的设计修改,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后,报县级水利水保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开展效益监测工作,项目竣工后进行效益评估。效益监测与评估工作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组织进行,并及时将监测评价成果报送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所有项目实施县要明确科技支撑单位,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

第二十二条 在项目规划立项阶段或工程建成后,必须明确工程建后管护责任。项目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或乡(镇)按国家有关政策落实治理成果产权或使用权,能落实到农户的一律落实到农户,并明确相应的责权利,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管护责任不落实或治理成果被破坏的,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不得继续安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第二十三条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建立项目数据库。项目档案管理责任到人,分类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保持档案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所有项目区包括基本情况、建设内容、投资、治理成效、管护制度等在内的图文资料数据库。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水保工程实行中央补助的投资机制。

第二十五条 工程建设资金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

第二十六条 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金审批、使用,管钱、管账相分离的内部监督机制。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项目实施单位要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部门的审计。

第二十七条 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设的材料、技工及机械施工费;籽种、苗木费、苗圃基础设施费;监测、封禁治理等。

第二十八条 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等费用,由地方负担。

第二十九条 中央财政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项目开工建设后,可拨付一定比例的预付资金给承建单位,其余资金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拨付。

第五章 检查验收

第三十条 国家水保工程检查验收实行验收、竣工验收,以及不定期检查的制度。

验收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验收在县级自验的基础上分措施进行抽查验收,抽验比例不得少于完成任务量的15%;淤地坝、坡面水系和集中连片的机械施工工程要逐个进行验收。县级自验要对各项治理开发措施的数量、质量,对照图班逐项、逐块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并提出自验报告。

第三十一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2月底前向水利部、财政部报送上项目工作总结。

第三十二条 不定期检查由水利部组织抽查,对抽查的项目执行情况做出全面评价。抽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减少投资直至取消项目实施。

第三十三条 竣工验收在项目规划实施期满后,在县级水利水保部门自验的基础上,由水利部和财政部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各项建设内容的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建设标准;

(三)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符合资金管理的要求;

(四)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五)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六)工程管护责任是否落实。

第三十四条 竣工验收应由项目所在县水利水保部门提供如下资料:

(一)项目建设竣工自验报告;

(二)监理报告;

(三)项目的现状图、设计图、竣工图以及相应的数据表;

(四)竣工财务决算报告;

(五)工程管理、管护落实情况的有关文件。

第三十五条 未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的项目,不得通过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2: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2005年5月1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水保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水保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工程建设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项目区组织实施,严格立项审批,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四条

工程建设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分级管理。

第二章 前期工作与计划管理

第五条

国家水保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第六条

国家水保工程按项目区组织实施,项目区选择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区应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所在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点治理区范围内;

(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

(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

国家水保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区组织编制规划,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八条 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各省上报的规划,规划经审批后实施,作为计划下达的依据。

第九条 项目实施县水利水保部门依据批复的规划,以项目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初步设计。初步设计须达到施工深度,由地级以上水行政管部门审批后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

第十条 国家水保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根据《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编制。初步设计承担单位应熟悉水土保持业务,并具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

第十一条

规划设计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对工程建设内容、组织实施与管护等方面的意见,优化工程规划设计。

第十二条 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的规划编制,于当年2月底前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十三条

水利部根据各省申报的建设任务和资金补助申请,编制国家水保工程资金补助和治理任务计划,经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下达。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工程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和审批、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申报、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验收及竣工初步验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及效益监测等工作。

第十五条

国家水保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县级水利水保部门。

第十六条 国家水保工程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且必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推行群众投劳承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经项目区三分之二以上群众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以书面形式向县级水利水保部门做出承诺后,方可列入规划申报立项并实施。

组织群众投劳一般只在项目受益村进行,不得跨村或平调使用劳动力。确需跨村投工的应采取借工或换工的形式组织进行。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实行公示制。工程实施前,要把拟建工程的建设内容、中央补助规模、预期效益和所需群众投劳数量等向受益区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九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计划,严格按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如属一般性的设计修改,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后,报县级水利水保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开展效益监测工作,项目竣工后进行效益评估。效益监测与

评估工作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组织进行,并及时将监测评价成果报送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所有项目实施县要明确科技支撑单位,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

第二十二条

在项目规划立项阶段或工程建成后,必须明确工程建后管护责任。项目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或乡(镇)按国家有关政策落实治理成果产权或使用权,能落实到农户的一律落实到农户,并明确相应的责权利,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后管护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管护责任不落实或治理成果被破坏的,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不得继续安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第二十三条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建立项目数据库。项目档案管理责任到人,分类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保持档案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所有项目区包括基本情况、建设内容、投资、治理成效、管护制度等在内的图文资料数据库。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水保工程实行中央补助的投资机制。

第二十五条

工程建设资金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

第二十六条

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金审批、使用,管钱、管账相分离的内部监督机制。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项目实施单位要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部门的审计。

第二十七条 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设的材料、技工及机械施工费;籽种、苗木费、苗圃基础设施费;监测、封禁治理等。

第二十八条

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等费用,由地方负担。

第二十九条 中央财政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项目开工建设后,可拨付一定比例的预付资金给承建单位,其余资金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拨付。

第五章 检查验收

第三十条

国家水保工程检查验收实行验收、竣工验收,以及不定期检查的制度。

验收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验收在县级自验的基础上分措施进行抽查验收,抽验比例不得少于完成任务量的15%;淤地坝、坡面水系和集中连片的机械施工工程要逐个进行验收。县级自验要对各项治理开发措施的数量、质量,对照图班逐项、逐块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并提出自验报告。

第三十一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2月底前向水利部、财政部报送上项目工作总结。

第三十二条

不定期检查由水利部组织抽查,对抽查的项目执行情况做出全面评价。抽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减少投资直至取消项目实施。

第三十三条

竣工验收在项目规划实施期满后,在县级水利水保部门自验的基础上,由水利部和财政部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建设任务及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各项建设内容的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建设标准;

(三)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符合资金管理的要求;

(四)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五)档案资料是否完整;

(六)工程管护责任是否落实。

第三十四条

竣工验收应由项目所在县水利水保部门提供如下资料:

(一)项目建设竣工自验报告;

(二)监理报告;

(三)项目的现状图、设计图、竣工图以及相应的数据表;

(四)竣工财务决算报告;

(五)工程管理、管护落实情况的有关文件。

第三十五条 未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的项目,不得通过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篇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一、工程实施情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2008年~2012年建设项目包括会宁县的祖河、安定区的青石、陇西县的宏齐、通渭县的牛谷河、临洮县的大碧河、东乡县的柳坪、积石山县的银川河、永靖县的西山和临夏县的北塬9个项目区, 由81条完整的小流域组成, 分别属于祖厉河、渭河、洮河、大夏河流域和黄河干流。经过5年的项目实施, 9个项目县 (区) 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259.67平方公里, 占任务的100.7%, 其中梯田325756.8亩, 水保林500279.1亩, 经果林117488.25亩, 种草220677.9亩, 封禁治理725296.35亩, 水窖1200个, 谷坊1685座, 沟头防护55.94千米。累计完成投资42585.6万元, 占计划的101.2%, 其中完成中央补助资金26920万元, 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15665.6万元。

二、工程实施成效

㈠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坡改梯、林草、封禁及小型水保工程等措施的综合治理, 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据测算, 这些措施年可拦蓄利用径流4859.10万吨, 拦蓄泥沙716.52万吨, 实现了“土不下山, 泥不出沟, 就地拦蓄”的目标。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逐步形成山绿、地平、水清、民富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格局。

㈡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加大了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抵抗旱灾能力增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提高了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据测算, 坡耕地修成梯田后, 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20%, 粮食增产30%~50%。新修梯田年可增产粮食1.23万吨, 项目区人均粮食产量由354千克提高到461千克。

㈢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治理工程在改土造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调整了土地利用和种植业结构, 培育了特色产业, 壮大了区域经济总量, 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区的马铃薯种植形成了“梯田建设+深松深耕+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增产增收”的生产模式;畜草种植形成了“种草养畜—建设沼气—沼渣肥田—增产增收—改善环境”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借助水平梯田蓄水保墒功效, 产生了“梯田+黑膜马铃薯”“梯田+地膜玉米”等先进耕作模式, 为大力推广集保墒、集雨、增光、增温于一体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奠定了基础, 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降低了劳动强度, 解放了劳动力, 青壮年外出务工数量增加。

㈣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实现了项目区植被修复,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项目区广大群众也从水土保持工作中得到了实惠, 思想得到解放, 观念得到更新, 开拓进取, 改变面貌的决心和信心越来越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带来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主要经验与做法

㈠加强领导, 靠实责任 为了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项目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或副县长为组长, 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并在水保局设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 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监管、情况反映、检查验收、资料归档管理等工作。项目实施乡镇均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 负责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从而形成了“领导在一线指挥, 干部在一线创业, 政策在一线体现, 问题在一线解决, 工作在一线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事事有人管, 件件抓着落的工作格局。同时,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县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流域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安定区区委、区政府通过全面分析区内基本情况, 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作用, 确立了水土保持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和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一届接着一届干, 一届干给一届看,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水保立区”的战略思想, 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正副组长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由分管副书记、副区长牵头, 水利水保部门负责, 各乡 (镇) 具体实施, 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全区的中心工作来抓, 纳入农村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中, 逐级签订, 建立了区、乡、村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建立四大班子领导联系乡 (镇) , 乡 (镇) 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制度。各级领导深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第一线, 现场办公, 解决规划设计、劳动力组织、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形成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共唱一台戏的工作格局。

㈡科学规划, 打造精品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综合协调好各项治理措施的配套, 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加快治理步伐, 还要兼顾当地群众的需求及治理效益, 因而我们在项目实施前均要进行科学而严密的规划, 合理安排各项措施, 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工程建设中, 各项目县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精心研究, 科学规划, 在注重了各项措施在整流域上对位配置的基础上, 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要求, 打造集中化、典型化、小面积、全坡位、封闭式布局的水土保持工程精品点。并将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到质量效益监测都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取得了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工程效果, 丰富和完善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科学管理体系。陇西县在宏伟乡盘龙山流域展开精品小流域示范建设, 配套开展了荒山整地造林、集雨水窖、村社道路、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沼气池建设等开发建设, 在流域内新修拓宽乡村道路120公里, 新建羊圈250座、牛圈75座, 引进良种肉羊632只、良种肉牛210头, 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21口, 建成集雨节灌窖300眼, 完成荒山造林和道路绿化7085亩, 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了马铃薯、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㈢推广科技、保证质量 在治理中,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 以建设优质高效精品工程为目标, 把科学规划、规范施工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措施来抓。陇西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坚持了“三抓”, 首先抓坚持科学规划, 即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坚持综合配套、科学组装、同步实施、一次性治理的原则;二是坚持梯田水窖相配套, 以水促水, 改土兴水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特色创新、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四是坚持治理开发并重, 开发与利用结合、依靠科技、依托市场、发展水保产业的原则。其次抓好新修梯田的培肥和科技推广工作, 即在当年新修梯田中进行深翻和施卧底肥, 推广良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洋芋整薯播种、倒茬农作等农业实用技术。同时严格按照GB/T16453.1-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和《初设》设计标准进行施工, 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限期返工, 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绝不验收。最后抓监督检查, 突出实效。不论是规划设计, 还是施工管理, 我们都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始终坚持“五不准”, 即不准无规划施工、不准随意改线施工、不准留投资缺口、不准搞“半拉子”工程、不准降低质量标准, 在造林工作中需把“三关”。一是种苗关。坚持以本地苗为主, 严禁外调苗、弱小苗、失水苗等外苗造林, 不准提前起苗, 不准裸根运苗。二是栽植关。在栽植中严格落实三填三踩一提苗的做法, 重点严把苗正、实踏、根展、肥土还原四个环节, 积极推广截杆、带土球等抗旱造林新技术。三是补植关。坚持新栽与补植并重的原则, 做到补植地块、补植面积、补植树种三明确。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工程进度较缓的限期弥补, 对不合格工程责令重新规划、重新施工、限期完成。

㈣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各项目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中, 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规定, 认真落实了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工程建设公示制等制度。大部分县都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 规范了项目管理。陇西县在项目建设中, 一是狠抓了项目制度的管理, 以制度规范建设行为。对坡改梯、造林、种草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县水保局与施工单位签定了坡改梯工程承包合同、林草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承包合同, 严格按《初设》设计标准实施, 明确规定梯田、林草、小型水保工程的数量、质量、付款方式等;对造林、种草措施配备了管护员, 与其签定了《管护合同》, 明确管护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同时认真推行工程监督制、项目法人制, 所有工程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齐全, 层层施工手续完备。二是狠抓资金制度管理, 严格实行了专户转帐报帐审批制度。每完成一项工程后, 县水保局依据工程自验单据填写报帐申请书, 报甘肃省水土保持工程咨询监理公司, 待审核工程量后, 将资金支付给施工单位。在资金使用上严格了财务制度, 杜绝了挤占挪用。三是狠抓工程进度管理,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和设计标准进行施工,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四是狠抓工程档案管理, 坚持工程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手抓, 实行专人专柜管理制, 完善整理相关技术资料, 建立好资金使用、投资效果、工程建设档案。

篇4: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关键词】AutoCAD;国家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为实现“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设工程(革命老区)”等国家重点治理项目数据标准化、业务统一化、管理一体化,达到提高办公效率与管理水平的目标,同时,便于各级用户全面了解与监控项目治理进度、投资进度等项目信息。

该系统由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完成,它面向水利部、省、县三级用户,具备了重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计划、工程实施等业务信息的在线填报、上传、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可实现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以“图斑-项目片区-项目区-县-省-国家”为主线的全过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2013、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相关数据的录入,总结出在录入过程中AutoCAD应用软件在该系统数据录入中的一些简便易行和非常快捷的方法,现作一个简单的论述,以供同行参考和应用。

1.项目片区边界和图斑的录入

1.1 项目片区基本位置的确定

在千分之一地形图上查找到项目片区范围内的一个基准点,该点要能在项目片区规划设计图中也能找到,通过地形图上的坐标网络确定该基准点的坐标,如:在地形图上查找到A基准点的坐标为(35424670.6329 , 2801346.4451)。打开项目片区规划设计图,将该图比例调整为1:1000。通过坐标输入法,输入B点的坐标(x=35424670.6329 ,y= 2801346.4451)固定B点,然后在项目片区规划设计图中找到在地形图中确定的相应 A 基准点,以A点为基点,将整个项目片区规划图移动到B点,即使A点与B点重合,至此整个项目片区规划图在AutoCAD内所显示的位置就跟在千分之一地形图上所在位置一致了,项目区的基本位置就确定了。如若你不能确定你所选择的基准点位置是否正确,可以在命行中输入【id】命令,再指定相应的点,则可查出相应点的坐标,即可校核对应的基准点坐标是否正确。

1.2 项目片区边界和图斑边界的闭合

通过1.1节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即可进行项目片区规划图边界和图斑边界的录入工作,在规划设计中,图斑边界的勾绘一般会采用直线(line)、多段线(pline)或者样条曲线(spline)三种线型进行绘制,在绘制图斑边界完成后,图斑数据导出之前,首先要使所绘制的图斑边界闭合,图斑边界闭合的方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为,选中图斑边界使用创建面域【regiomw】命令的方法使图斑边界闭合。第二种为,边界创建【boundary】命令的方法使图斑边界闭合,具体操作为,在命令输入命令【boundary】,在出现相应的对话框中选择【拾取点】选项,在需要创建的图斑内拾取一点即可使该图斑边界闭合。

1.3 项目片区边界和图斑边界的数据导出

项目片区边界和图斑边界闭合后,即可进行图斑边界坐标的导出。具体操作为在命令行中输入【list】命令,选定1.2节所确定的闭合图斑边界,回车后出现相应的对话框,将(于端点1:x=……y=……z=……;于端点:2:x=……y=……z=……;于端点3:x=……y=……z=……;……)系列选中后导出到 Excel电子表格应用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后,即可生成图斑信息的(x、 y)坐標系列数据,再将相应的坐标转换为对应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即可在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应的图斑信息和边界,图斑边界信息录入完成后也就完成了信息系统录入的大部分工作。

2.AutoCAD图形转换为JPEG图片导入到信息系统中的方法

在信息系统中需要录入项目片区规划设计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工程措施布置、石漠化强度分布四张规划设计图。为了保证录入图形信息的清晰度,采用QQ截图或者直接存储为JPEG格式的图形效果都不是太理想,导出的图形质量分辨率都不是很高。通过实践,总结出相对清晰度较高的方法如下,以供参考。

首先在计算机中安装PDF应用软件后,打开需要导出的AutoCAD规划图,在【文件】工具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印】工具,在【打印】对话框中的【打印设备】选择adobe pdf打印机,在【打印设置】中点击【窗口】工具后选定所需导出的图形外框,点击【确定】后即可将该图形存储为*.pdf格式的图形文件,在PDF软件中打开保存后的*.pdf图形,导出为JPEG格式后,即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数据附图的录入工作。到此,信息系统中,需要AutoCAD处理的工作全部完成。

总之,信息系统工作的管理是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更快捷、更有效的处理图斑数据的录入工作是该信息系统的重中之重,而作为AutoCAD应用软件,是作为每个水利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应用软件,应用相对广泛,操作该软件相对较熟练,易掌握。因此通过以上几个简单的命令即可将信息系统工作的录入进行行之有效的数据处理,从个人的应用实践中来看,是简单可行,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5: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我市实施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共涉及高平、陵川两县,项目实施期三年。三年来,在省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共完成水保初治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用材林970公顷,经济林180公顷,水保林1641公顷,基本农田100公顷,封禁4379公顷,修谷坊58座,修建田间道路42公里。总投资26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610万元,省投资345万元,其余为县(市)乡村及社会自筹。在总投资中,陵川完成1500万元,高平市1140万元。

一、注重特色,科学规划。我市陵川、高平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也相差很大。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陵川围绕“生态立县”这一主题,以水保林、封禁治理为主,高平市围绕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以梯田整修和坡耕地改造、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为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二、整合资源,捆绑项目。为提高投资效益,陵川县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与全县20万亩连翘种植基地、林业部门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发改部门的以工代赈水保生态工程、农发部门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相结合,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和生态景观群体;高平市国家水保项目与土地整治造林相结合,集中国家专项资金、部门资金、企业与社会资金以及乡村自筹资金,打捆使用。项目组合、资金捆绑,保证了国家水保项目的有效实施。此外,各地还加强了资金筹集。如陵川连翘苗木费用由县政府统一出资,以苗低工资;把征收的水保治理费拿出一部分用于项目区建设。高平市发动民营企业,煤企老板投资建设水保治理项目等等。

三、加强监督,建设精品。一是严格程序,规范建设。在工程建设中,两县(市)在项目实施中,均成立项目法人,对50万元以上工程严格按基建程序进行招投标制。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市、县两级水土保持部门领导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三是严格验收程序,程序不全、建设质量不高的工程拒绝验收、拒付尾款。

四、强化管护,落实责任。“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再好的工程,如果管护措施跟不上,效益就会大打折扣。为保障国家水保重点工程效益,陵川、高平两县(市)一是结合林权改革、明晰产权、落实责任;二是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从工程建设伊始,就明确建管责任;二是结合项目村所在地实际,将管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规范各村按技术要求加强管理;四是加强封山禁牧,护林防火工作,对通往封禁治理区和生态林治理区的路口,由专职人员严防死守。

五、宣传造势,群治群管。一是利用新闻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保持水土,营造绿色家园的重要性;二是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三是在项目实施区发放宣传资料、刷写固定标语,印制技术资料,把水保治理的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村落落、家家户户;四是在项目治理区,把水保治理、生态改善纳入村两委班子考核的绩效,实行一票否决制,治理任务完不成取消县、乡评优资格。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了群众治理、群众管护。

存在问题,一是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导致当年项目只能顺延下年实施。二是没有管护资金,特别是对于水保生态林、封禁治理这一块公益项目,由于省市县均没有管护资金投入,很难保证效益。三是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导致工程进度不快,质量不高。

篇6: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

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七条

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土保持项目(主要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下同)前期工作一般分为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两个阶段,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其中,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淤地坝工程前期工作分为规划、坝系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单坝工程初步设计三个阶段。

地方重大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阶段按现行建设程序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组织编制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明确水土流失类型划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内容。各地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总体任务和要求,组织编制省级水土保持规划,重点明确近期建设任务、布局和措施等。并按规定报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备。

根据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可组织编制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建设规划或总体方案。

第九条 各地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或总体方案,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1号令)的有关要求,按项目区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或按坝系编制淤地坝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单坝工程初步设计。

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和淤地坝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水土流失严重,亟待进行治理;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证;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投劳有保障。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重点安排人地矛盾突出、坡度5~15度(东北黑土区3~10度)尚在耕种的缓坡耕地,严禁在退耕还林(草)地块实施坡改梯和陡坡开荒;淤地坝工程建设要合理布局,小流域治理程度低于30%且近期未纳入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原则上不得在沟道安排淤地坝建设,新建大型淤地坝库容应控制在100万立方米以内并确保下游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安全。

第十一条 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方案经水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由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具体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各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级水利部门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其中,对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淤地坝工程,其坝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级水利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单坝工程初步设计由省级水利部门商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项目建设涉及占地和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由各地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地方重大水土保持项目审批按现行建设程序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有关项目申报单位在向项目审核审批机关报送项目实施方案或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时,应按规定附送项目区所在乡(镇)政府出具的群众投劳承诺,以及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的文件。

第十三条 为促进落实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各地可按规定在水土保持工程省级建设投资中提取不超过工程总投资2%的项目管理经费,用于审查论证、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竣工验收等前期工作和管理支出,不足部分由各地另行安排。

第三章 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根据规划的建设任务、各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和申报要求,各省级发展改革、水利部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报送地方水土保持项目中央补助投资建议计划(资金申请报告,下同)。

第十五条 各地应积极引入竞争立项、公开评选等方式遴选项目,列入中央补助投资建议计划的项目,应完成前期工作,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各省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审查,并对审查结果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对各省(区、市)提出的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后,分省(区、市)切块下达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土保持项目投资规模计划。

中央投资规模计划下达后,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按要求及时会同省级水利部门分解落实具体投资计划,并将计划下达文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及相关流域机构审核备案。省有分解投资计划应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建设地点、总投资、投资、资金来源及工作要求等事项,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出资及其他资金来源责任,并确保纳入计划的项目已按规定履行完成各项建设管理程序。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将中央投资分解安排到具体项目的权限原则上不得下放。在中央下达建设总任务和补助投资总规模内,各具体项目的政府投资补助额度由各省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地方重大水土保持项目中央投资计划按项目申报和下达。

第十七条 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项目投资为定额补助性质,由地方按规定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第十八条 水土保持项目中央补助投资优先安排地方投资落实、建后管护到位、群众积极性高、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建设管理的项目,并根据相关检查和考核评价结果实施奖惩。

第十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中央投资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再调整。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级水利部门作出调整决定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备案,重大调整需要按程序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审核同意。

第二十条 水土保持建设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使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推广实行资金使用县级报账制,项目开工建设后,可向承建单位拨付一定比例的预付资金,其余资金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认和验收合格后分期拨付。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一条 根据水土保持项目特点,水土保持工程可直接组织受益群众或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建设单位实施。要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制度,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实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水土保持工程由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实施属于以工代赈性质的部分,经批准可不进行施工招标;拟公开招标的费用与项目的价值相比不值得的,经批准可进行邀请招标。

第二十二条 工程建设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行受益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群众投劳承诺制、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和工程建设公示制。

鼓励采取受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建设管理模式,投资、任务、责任全部到村,由村民民主产生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组织村民自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公示制和报账制。

对受益群众直接实施的项目,县级水利水保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应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着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第二十四条 各省级水利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益监测。具体监测工作由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监测成果应及时报送有关水利、发展改革部门。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水利部门和有关项目单位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档案管理,按规定收集整理和归档保存从项目前期、施工组织、工程监理到竣工验收等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相关文件资料。

第二十六条 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七条 淤地坝防汛工作参照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的程度和要求,纳入当地防汛管理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确保安全运行。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淤地坝工程要逐坝落实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八条 各省级发展改革、水利部门应于每年7月和下年1月分两次将本地区上半年和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汇总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有关司,并抄送相关流域机构。报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工程进度、投资完成、建设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

第五章 检查和验收

第二十九条 各省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全面负责对本省水土保持工程的监督检查,检查任务原则上每年安排不少于1次。检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前期工作、投资落实、建设管理、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运行管护情况等。

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各地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项目所在地流域机构负责督导、抽查的相关具体工作。检查结果将适时进行通报,并作为中央补助投资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十条 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完成后,原则上应在3个月内组织竣工验收。验收按有关规程规范执行,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限期整改,并进行核验。

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土保持项目竣工验收由省级水利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并将结果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备核。其中,淤地坝工程竣工验收包括单坝验收和坝系工程整体验收两个环节,坝系工程整体验收应在坝系内所有单坝完成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完成。各地的具体验收管理办法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商水利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备案。

地方重大水土保持项目竣工验收按现行建设程序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在各省(区、市)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组织随机对验收结果进行抽查和考核评估。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水利部解释。

第三十三条 地方自行安排投资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可参照本办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7]168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前期期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514号)同时废止

篇7: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设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支持三级医院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或发展潜力的临床专科,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临床能力建设和创造性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推动临床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以提高我国专科医疗能力,促进地域间和学科间医疗技术水平的均衡协调发展。

第三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遵循鼓励先进、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工作应当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采取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估、择优支持的机制。

第五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鼓励地方财政、项目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实行分级管

理,根据专家评估情况和专科建设情况,对于在全国领先的医院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对于通过建设能够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平的授予国家临床重点培育专科称号。

第二章 规划与组织

第七条 负责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工作的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分布以及临床学科发展等实际情况等,制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发展规划和项目指南。

发展规划应当明确阶段内优先支持的领域,项目指南应当明确内优先支持的专科范围。有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和项目指南应当广泛听取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八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评估周期为5年。各专科建设项目的评估工作根据发展规划分进行。

第九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科类别根据《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学科发展情况及学科分类现状确定。

第十条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成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卫生部部长担任组长,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相关部(局)领导

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相关司局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卫生部医政司司长任办公室主任。

第十一条 卫生部成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局)领导、相关司局、驻卫生部监察局、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家顾问组,办公室设在卫生部医政司,负责项目的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

专家顾问组由医疗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组成,负责对项目建设工作提供咨询和建议。

第十二条 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考核。

第十三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所在医院为项目单位,负责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具体执行。

第十四条 中华医学会受卫生部和财政部委托,协调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相关学协会,组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评估工作。

第三章 申报与评估

第十五条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医院,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一)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二)专科具有较强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临床技术先进,具备较强的临床应用转化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专科学科带头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担任省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或国家级学术团体委员以上职务;专科技术人员形成技术团队,人员结构合理稳定。

(四)具有专科建设所需的房屋、设施和设备等基本条件。

(五)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的专科能够在本地区发挥技术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十六条 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医院应当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业务科室、医疗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人员组成的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申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医院,应当按照要求填写《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申报书》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包括专科整体实力、专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十八条 各医院根据申报情况,在本单位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按照专科类别分别成立评估专家组,对本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

评估专家组由本单位和外单位本专科领域专家共同组成,其中外单位本学科领域专家应当具备正高职称,必要时可邀请伦理学、财务和设备等方面的专家。评估专家组专家成员数量原则上为7人(含7人)以上单数。

评估结果要在本院进行全员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对于经过公示且没有受到质疑的项目,报经本单位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集中研究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送。

第十九条 卫生部部属(管)医院、卫生部和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共建大学附属医院直接向卫生部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属(管)医院直接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其他医院(包括社会资本举办医院)由所在地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共同推荐申报。

第二十条 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区、市)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具体方法。组织对申报医院进行初评,并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数量择优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推荐。

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推荐前,应当将拟推荐的医院名单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公示。

第二十一条 在同一个评估周期内,已经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的医院,不得重复申报相同专科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订和发布各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标准。评估标准以临床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兼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和科研教学状况。

第二十三条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收到医院申报材料后,先进行形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申报条件的,转交中华医学会等相关学会。

第二十四条 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收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转交的医院申报材料,在网站上对各医院申报材料的专科实力部分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列为评估对象。

第二十五条 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相关学会的专科分会或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按照各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标准,在规定期限内按规定程序完成评估工作。没有相应专科分会的专科,由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

中华中医药学会按照中华医学会的统一原则和要求,完成中医科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工作,具体评估程序可结合中医特点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评估结束后,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提交评估结果和工作报告。

第二十七条 卫生部根据日常掌握情况,对申报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医改任务落实较差的,取消项目资格,并与医院领导约谈。

第二十八条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根据申报医院评估得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落实情况和医疗资源布局等情况,确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

第二十九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确定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书面通知各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以及中央预算单位所属医院,并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以及健康报上进行公布。

第三十条 为促进我国专科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要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倾斜。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项目单位应当按照提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书》中的项目名称、项目目标、项目内容、考核指标和经费使用要求等,组织实施项目。

第三十二条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所在医院的院长为项目责任人,相应科室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执行人。项目负责人负责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三十三条 项目单位应当在3年内完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第三十四条 卫生部部属(管)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属(管)医院的项目主管单位为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其他医院的项目主管单位为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五条 各医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定期公示项目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等情况等。项目单位应当在每年11月1日以前向项目主管单位提交项目进展报告。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项目主管单位报告。

第三十六条 由于特殊原因导致项目未能按期完成,或者项目成果未能达到考核指标的,项目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在在合理期限内完成工作。

第三十七条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单位应当向项目主管单位申请变更,项目主管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变更进行审核。

(一)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故导致项目无法执行或部分无法执行的;

(二)国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导致项目设计必须作相应修改的。

第三十八条 确因在现有水平和条件下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项目任务全部失败的,经项目主管单位组织专家评估确认后,中止项目执行,并收回剩余资金。

第三十九条 因项目单位自身因素导致项目单位不再具备实施项目的条件,将收回剩余资金;因项目单位自身原因导致项目任务全部失败的,取消项目单位一个评估周期内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资格,并追缴或收回剩余资金。

第四十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及论文、论著等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正式发表的论文、论著等作品应当注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字样。项目成员有在该项目成果文件上署名的权利和获得荣誉、奖励的权利。

第四十一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项目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项目产生的临床(护理)诊疗技术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利益分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形成的固定资

产,应当按照单位固定资产有关规定统一管理。

第五章 考核与验收

第四十三条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以及省级卫生、中医药和财政管理部门建立对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包括中期考核和项目验收。

第四十四条 项目单位要建立自评制度,并形成自评报告,包括项目产出与预期目标实现情况等,在中期考核和项目验收的11月1日前提交给项目主管单位。项目单位在中期考核和末期考核不再提供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要求的项目进展报告。

第四十五条 项目主管单位应当组织专家或委托其他单位对项目单位进行中期考核,并应当形成考核报告。考核报告应当包括项目单位执行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情况和中期考核意见等。

第四十六条 项目单位完成项目后,应当向主管单位申请项目验收。项目主管单位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单位进行项目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应当包括项目单位执行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情况和验收结论等。

第四十七条 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辖区内非卫生部部属(管)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属(管)

中期考核报告和验收报告分别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财政部根据各省(区、市)的报告,对非卫生部部属(管)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属(管)医院进行抽查复核。

第四十八条 项目主管单位在中期考核工作中发现项目执行进度、结果产出与预期目标部分不符者,应当责令项目单位提交说明,并进行整改。整改后检查仍不合者,应当追缴部分或全部项目资金。

第四十九条 对于不按照规定提交项目自评报告或验收不合格的,取消项目单位一个评估周期内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申报资格。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条 项目单位对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承担主要责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当定期自查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第五十一条 项目主管单位会同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项目单位限期整改。

第五十二条 项目单位应当主动配合接受卫生、中医药、财政以及审计等部门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 项目单位未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的或者资

金使用方面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取消其继续承担项目的资格,收回财政补助资金。

第五十四条 建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行为,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的责任;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对于在申报中弄虚作假以及在项目评估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医院,取消该医院一个评估周期内的所有专科的申报资格,并进行通报批评。

第五十六条 评估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因违反评估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取消其评估专家资格,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其参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类专业评估的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对于违反评估纪律,造成不良后果的工作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纪检监察部门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工作进行监督。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各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

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设立本省(区、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专项资金,开展本省(区、市)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负责解释。

篇8: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2008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清水河县三岔河项目启动实施。项目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东部, 为黄河二级支流清水河上游, 涉及沟门、神仙山、威远窑、孔读林、对九沟、朱毛草、石人背、青龙山、黑台山9条小流域, 总面积351.6平方公里,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40.35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32人/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7.1℃, 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6~8三个月内, 约为195~312毫米, 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 年蒸发量2489毫米, 无霜期140天, 风速2.2米/秒, 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霜冻等。土壤类型以栗褐土、灰褐土为主, 土层较厚, 植被类型为半干旱草原, 主要建群种为小针茅、蒿类、羊草等。以水力侵蚀为主, 面蚀和沟蚀均存在, 沟壑密度平均为3.12公里/平方公里, 沟道发育活跃, 下切严重, 沟头前进及沟岸扩张速度较快, 年均侵蚀模数8000吨/平方公里·a, 生态环境脆弱。

二、治理成效

1. 治理程度提高, 治理成效显著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料木山项目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95平方公里, 至项目期末共完成总计划任务的100.08%, 其中:建设坡式梯田180公顷、小片水地180公顷, 营造水土保持林7057公顷、经济林230公顷, 实施封禁治理5748公顷, 新建苗圃10公顷, 建成淤地坝8座。完成了小型水保工程建设任务, 其中修筑土谷坊668座、沟头防护55.4公里, 完成水窖310眼, 灌溉渠道18.7公里, 筑作业路102公里, 共完成土石方量323.55万立方米, 总投工42.34万个工日。治理总投资4991.42万元, 其中中央补助经费2735万元, 群众投劳折资2256.42万元, 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37.26万元。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1.8%。通过工程实施,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改善了区域小气候, 增加了土壤肥力, 涵养了水源, 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林草覆盖率大幅提高, 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 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推动了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治理后, 侵蚀强度等级逐渐降低, 极强度降为强度, , 强度降为中度, 中度降为轻度, 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264.64万吨减少到176.83万吨, 拦蓄泥沙87.81万吨, 保土减沙效率为33.18%, 拦蓄径流396.19万立方米, 保水效率为33.32%。水土流失治理度由治理前的22.45%提高到61.81%, 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7.07%提高到54.14%。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 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满目青山。

3. 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促进各业协调发展

重点治理前,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单一, 经营粗放, 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不平衡, “四荒”资源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 土地产出率不高。通过水土保持治理, 农、林、牧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治理前的21.5%、16.9%、1.0%提高到21.6%、41.8%、13.3%;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43.2%提高到80.2%;农、林、牧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治理前的48.94%、9.1%、22.3%转变为38.77%、22.29%、20.48%, 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治理前的48.94%下降到38.77%。在威远窑小流域治理中, 开发小片水地20公顷, 使原有旱地变成水地, 水土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种植业结构得到了相应调整, 由原来的大田种植改为蔬菜和大棚蔬菜种植, 收入成倍增加。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实施5年后, 项目区内每年平均新增枝条16988吨, 新增饲草8622吨, 增加果品23吨, 林草措施每年增加产值339.76万元。通过封育治理, 有效的增加了项目区内天然草场的面积, 每年可增加牧业收入899.2万元。总产值由治理前的5981.84万元增加到10891.98万元, 项目区基本农田由1462公顷发展到2002公顷, 农业生产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 少种多收的集约化经营, 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人均粮食由治理前的992千克增加到1105千克,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421元提高到4927元。改善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项目实施后,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水保作业路成了跨流域、连接乡镇的交通网, 成为村村通公路工程的骨架, 解决了项目区内交通闭塞问题, 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带动项目区群众与外界的信息与物质双向交流, 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银芝.论水土保持小流域工程综合治理措施分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 .

上一篇:低碳经济单选题答案下一篇:职称工程师论文